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昏》教案设计.doc

合集下载

《黄昏》教学设计

《黄昏》教学设计

《黄昏》教学设计一、导入1.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日出吗?那么,有谁看过黄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黄昏的文章。

2.背景导入:在19世纪末的欧洲,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屠格涅夫,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小说和散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昏》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二、作家作品介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三、文本分析1.主题: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黄昏时分,看到夕阳西下,感受到自然之美的情景,并通过回忆与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2.重点段落:第X段到第X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黄昏时的景色,如晚霞、远山、归鸟等。

同时,也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修辞手法:文章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落日像一块巨大的金盘缓缓下沉”,形象地描绘了黄昏时的美景。

4.情感分析:文章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5.主旨归纳:本文通过描绘黄昏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惜之情。

同时也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四、问题探讨1.问题一:为什么作者在看到黄昏时会感到激动不已?•答案一:作者在看到黄昏时,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所震撼,联想到生命的短暂与美好,因此感到激动不已。

•答案二: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年事已高,对于生命的流逝有着更深的感慨,因此看到黄昏时,会感到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2.问题二: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你认为这个“美好”指的是什么?•答案一:这里的“美好”指的是作者在黄昏时分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和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这种美好的感受激发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惜之情。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昏》精品学案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昏》精品学案

《黄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2.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训练思维,培养想象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2.难点: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描写了一个什么模样的黄昏?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参考资料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黄昏》的教学设计

《黄昏》的教学设计

《黄昏》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黄昏》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黄昏》的内容、情节和主题。

2.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运用、故事结构等元素。

3.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1. 小说的内容、情节和主题分析。

2. 人物形象、语言运用、故事结构等元素分析。

教学难点:1. 对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运用相关知识对小说进行表达和整理。

教学准备:1. 《黄昏》小说。

2. 相关的文学分析和解读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黄昏》的作者、故事背景和主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主体(35分钟)1. 梳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10分钟)教师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对小说的看法。

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故事背景。

2.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何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文段或插图,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分析小说的语言运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例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通过分析语言运用的效果来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语言运用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主题(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主题,如何通过情节安排和人物发展来展示主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进行讨论和思考。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分析的内容,撰写一个短评或读后感,表达自己对《黄昏》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深入探讨《黄昏》的主题和情节,并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昏》教案范文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昏》教案范文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昏》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3、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相关资料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

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

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

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朗读:(1)风在吹号。

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昏》教材教案探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昏》教材教案探析

本文将为大家探析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昏》教材教案,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教材特点进行详细阐述,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教材内容《黄昏》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之一,主要讲述的是“黄昏”的景象以及与此相关的古诗词,通过描写树木的影子、天空的变幻、鸟儿的啼叫等,使学生感受到黄昏的美好和神秘。

课文还涉及到了一些文化知识,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黄昏”的描绘,使学生了解黄昏的自然景象和文化内涵。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1. 掌握黄昏的自然景象,如天空、树木等的变化。

2. 理解古诗词《登鹳雀楼》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学会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文章表达效果。

四、教学难点1. 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古诗词较为抽象,需要通过注释和解释来理解。

2. 需要引导学生感受黄昏的美好和神秘,提高阅读体验。

3.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表达对黄昏的感受和理解。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1. 教学前学生可以在家中观察黄昏的景象,并记录下所见所闻,以便于与课堂中所学内容相互印证。

同时,教师可以在开课前介绍一些黄昏相关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于黄昏的认识和兴趣。

2.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连环画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黄昏的景象,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发现美的习惯。

3. 针对古诗词较为抽象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注释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并加深对于古诗词的印象。

4.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并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比如说小组讨论、口语表达、书法练习等等。

五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操篇:《黄昏》教材教案案例

五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操篇:《黄昏》教材教案案例

五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操篇:《黄昏》教材教案案例引言语文教学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而《黄昏》作为经典教材之一,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寓意深远。

本文将通过五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操篇:《黄昏》教材教案案例,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黄昏》这篇文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学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黄昏》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老人在黄昏时分静静地坐在院子里,远远地望着远处,思绪万千,领悟人生的深刻道理。

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一个老人的孤独、惆怅、思索和感悟,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悲壮和深邃的精神气息。

三、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向学生介绍《黄昏》的背景,让他们对文章的类型和内容产生一定的期待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画一幅黄昏时分的图画,并在图画上写上自己的感想和想法,为的阅读做好铺垫。

2、阅读理解阶段要求学生分段阅读《黄昏》这篇文章,并在读完每一段后回答老师给出的相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包括文中出现的生词、生造词、成语和难句的解释,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和风格等方面。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文学鉴赏阶段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帮助他们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寓意,让他们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写作训练阶段让学生在针对这篇文章写一个小段落的作文,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可以从文章的角度引导学生写作,让学生通过文章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四、教学总结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操作,学生在阅读《黄昏》这篇文章后,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悟文学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黄昏》第二课时获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黄昏》第二课时获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黄昏》第二课时获奖教学设计
概述
本获奖教学设计是针对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黄昏》第二课时所设计的。

通过本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

设计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黄昏》的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设计内容
课前准备
1. 给学生分发《黄昏》课文,鼓励他们在家自主阅读。

2. 教师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素材,用于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

导入
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力描述图片中的场景。

2. 引导学生关联图片场景和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

阅读理解
1. 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阅读《黄昏》课文,并对重要句子和段落进行解释和讲解。

2.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文章。

写作训练
1. 让学生以课文为基础,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2. 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并自由发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

总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研究收获。

2. 学生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短文作品。

教学效果评估
1.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进行评估。

2. 利用学生的短文作品、口头回答等方式进行评估。

结语
通过这个获奖教学设计,学生在阅读《黄昏》课文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升。

最新部编本《黄昏》优质公开课教案 (5)

最新部编本《黄昏》优质公开课教案 (5)

最新部编本《黄昏》优质公开课教案 (5)概述本文档提供了最新部编本《黄昏》优质公开课的教案。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该文学作品,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教学目标- 了解《黄昏》这篇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作者运用的文学技巧和手法- 掌握文本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意义-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准备- 部编本《黄昏》教材-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黑板/白板和粉笔/白板笔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 创设氛围:介绍《黄昏》这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新课- 展示文本:以多媒体设备展示文本中的关键段落,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

- 直接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引导他们参与文本的分析和讨论。

3. 阅读与理解-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并帮助他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就文本中的情节、角色以及作者的意图展开讨论。

4. 写作任务- 写作指导: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黄昏》的读后感或评论。

- 分享讨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和反馈。

5. 总结复- 概括主要观点:帮助学生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收获。

-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促进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

课后作业- 阅读并理解《黄昏》中的其他章节- 完成相关题和作业以上是最新部编本《黄昏》优质公开课的教案,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个文学作品。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并对文学作品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黄昏 2word版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黄昏 2word版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黄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进一步感悟散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6个一类生字,4个二类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感悟作者所展开的联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住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展开的联想,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茅盾的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喇 (lǎ) (喇叭)(喇嘛)
叭 (bā) (喇叭)
鸥 (āu) (海鸥)(鸥群)
燥(zào)(干燥)(燥热难当)
轰(hōng)(轰动)(轰鸣)(轰轰烈烈)
叠(dié)(重叠)(堆叠)(峰峦叠嶂)
焰(yàn)(焰火)(气焰)(势焰)
溶(róng)(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23黄昏(教案)(4)

23黄昏(教案)(4)

23.《黄昏》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3、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2课时。

【相关资料】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

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

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

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黄昏》教学设计

《黄昏》教学设计

《黄昏》教学设计《黄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3、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4、默读课文,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2、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1、搜集蝉的资料和图片。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介绍蝉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并说明从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3、导入新课:你们找到的资料可真多。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知道蝉的知识的。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下面的要求,先在小组内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蝉的知识。

三、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

(2)教师再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学生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合起来介绍关于蝉的哪些知识。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通过捉蝉,了解蝉的叫声响亮的原因。

第二段(第4至6自然段)写作者通过捉蝉的游戏知道蝉的幼虫是什么样子。

第三段(第7至9自然段)写作者通过读书,知道更多蝉的知识,了解蝉的一生。

第四段(第10段)写作者对蝉的描绘和称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知道的?2、指名反馈。

(1)“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蝉的叫声使树林更加宁静,鸟叫声使山谷更加幽静。

五年级语文上册 9.2 黄昏教学设计2 长春版(2021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册 9.2 黄昏教学设计2 长春版(2021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册9.2 黄昏教学设计2 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五年级语文上册9.2黄昏教学设计2 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五年级语文上册9.2 黄昏教学设计2 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黄昏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进一步感悟散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6个一类生字,4个二类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感悟作者所展开的联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抓住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展开的联想,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教学准备:搜集茅盾的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喇(lǎ) (喇叭)(喇嘛)叭(bā) (喇叭)鸥(āu) (海鸥)(鸥群)燥(zào)(干燥)(燥热难当)轰(hōng) (轰动)(轰鸣)(轰轰烈烈)叠(dié)(重叠)(堆叠)(峰峦叠嶂)焰(yàn)(焰火)(气焰)(势焰)溶(róng)(溶洞)(溶解)(溶液)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画面……)著名大作家茅盾笔下的黄昏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3黄昏(教案)(3)

23黄昏(教案)(3)

23.《黄昏》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3、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2课时。

【相关资料】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

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

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

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23黄昏(教案)(4)

23黄昏(教案)(4)

23.《黄昏》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3、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2课时。

【相关资料】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

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

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

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23黄昏(教案)(2)

23黄昏(教案)(2)

23.《黄昏》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3、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2课时。

【相关资料】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

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

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

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关于黄昏语文教案范文

关于黄昏语文教案范文

关于黄昏语文教案范文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昏》优选教材教案范例一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二,初读课文,解题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4,学习生字.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四,作业:1,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读词语,导入新课.1,出示书后词语.2,齐读课题.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3)还写了什么(夕阳和海鸥)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5,组织讨论:(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五,作业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昏》优选教材教案范例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进一步感悟散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6个一类生字,4个二类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感悟作者所展开的联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抓住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展开的联想,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搜集茅盾的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喇(lǎ) (喇叭)(喇嘛)叭(bā) (喇叭)鸥(āu) (海鸥)(鸥群)燥(zào) (干燥)(燥热难当)轰(hōng) (轰动)(轰鸣)(轰轰烈烈)叠(dié) (重叠)(堆叠)(峰峦叠嶂)焰(yàn) (焰火)(气焰)(势焰)溶(róng) (溶洞)(溶解)(溶液)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黄昏的教学设计

黄昏的教学设计

黄昏的教学设计黄昏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让我们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和美妙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通过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独立视唱识谱,用口风琴辅助提高学生的轮唱技能;3、用平稳、悠长的气息从齐唱到轮唱,有力度对比的优美地演唱。

教学重点:优美、有力度层次的演唱教学难点:轮唱教学过程:一、弹唱问好,导入新课:1、听音乐导入;1)、听听音乐中手铃的节奏。

用三角铁、响板伴奏适合用什么样的节奏?(黑板出示多声部节奏)2)、用多声部节奏为歌曲伴奏。

3)、用歌声为歌曲伴奏。

用100︱567︱100︱为歌曲伴奏叮咚嘣嘣叮。

2、图片欣赏,导入本课。

你觉得黄昏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美丽的黄昏》,让我们来听听歌曲中的黄昏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歌曲:1、聆听范唱。

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2、自学旋律,练习视唱。

(观察乐谱,旋律行进的主要方式——以级进为主,因此改变以往先学歌后视唱的学习方法,改为由同学们自主学习,独立完成视唱曲谱。

)3、跟同桌相互视唱,互相帮助。

4、请同学单独视唱,检验自学成果,解决难点。

(四度音程的跳进)5、全体随琴视唱。

边唱边用手指在琴键上弹奏。

6、用口风琴视奏歌曲旋律。

7、在口风琴的伴奏下填词演唱。

三、轮唱训练。

1、再听音乐,跟听自己的声部,在心里随唱。

2、三听范唱,找出演唱与歌谱的不同。

3、学生歌声与琴声做二部轮唱。

4、生生轮唱清唱。

(观察乐谱两个乐句之间的模进关系,力度应怎样处理;结尾的旋律下行,应怎样处理?)5、随伴奏音乐轮唱。

6、随音乐有感情的轮唱,加入打击乐器、人声伴奏。

四、音乐创造: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这首歌曲的情绪呢?(速度、节奏、连与跳、节拍等角度,对歌曲进行改编再创作。

)五、结束语:同学们不同风味的“美丽黄昏”带给我无限惊喜,希望同学们能用音乐创造出更多的美丽风景,美妙心情。

黄昏的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三部轮唱歌曲《美丽的黄昏》,巩固已初步掌握的合唱技能,要求用优美、和谐的声音较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
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
2,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
(3)还写了什么(夕阳和海鸥)
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
5,组织讨论: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
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业
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设计方案二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朗读: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2,课文中哪处的描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看来,作者笔下海上的黄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回到课文中,请你再来默读课文,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2,逐段交流:
重点体会和指导朗读:
(1)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3)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4)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小组交流.
2,交流讨论.
四,作业
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黄昏.
表达
板块教学提示:
本板块收纳了《野草》,《琥珀》,《荔枝图序》三篇文章.
《野草》引用了两个故事来说明草的力量,同时告诉我们,生命力是世间最顽强最神奇的力量.
《琥珀》一文向读者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特点
和价值.要认真领会科学家的推理猜想方式.
《荔枝图序》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注意学习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事物.学习介绍事物的顺序.并努力将介绍性文章写的生动,有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