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变动特点
北京常住人口2022
北京常住人口2022
2188.6万人
北京市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中国的直辖市,历史别名燕京、蓟、幽州、北平,目前北京有16个市辖区,管辖面积为16410.54平方千米,电话区号是010,邮政区码是100000,目前使用的车牌代码从京A—京Q,整体气候条件为温带季风性气候,著名景点有天安门广场、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
2021年末2022年初全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916.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7.5%;常住外来人口83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1%。
常住人口出生率为6.35‰,死亡率为5.39‰,自然增长率为0.9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9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市的人口结构、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北京市人口分布情况1. 人口总量和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152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占比较大。
与此北京市人口增长呈现出逐年减缓的趋势,主要受到人口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北京市实施了多项人口调控政策,例如限制非户籍人口进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等,从而使得北京市的人口增长率逐渐减缓。
2. 人口结构和性别比例北京市的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年龄结构持续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北京市的性别比例较为平衡,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3. 区域分布差异在北京市的人口分布中,城市区的人口占比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朝阳等市中心区域。
而郊区和远郊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稀疏,主要是由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所致。
二、北京市经济发展情况1. 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中心城市,北京市的经济总量一直较为庞大,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北京市的GDP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2. 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特点,其中金融、IT、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与此传统产业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北京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为显著,市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于其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金融机构。
而郊区和远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交通、人才资源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不足所致。
1. 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市的人口结构和规模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将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北京人口数据分析报告
北京人口数据分析报告1. 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吸引着大量的人口流入和迁入。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数据分析对于评估城市的发展状况、规划公共服务和决策政策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北京市的人口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一些有关人口增长趋势、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人口迁徙等问题的关键信息。
2. 人口增长趋势分析2.1 历史人口增长:从1990年到2020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从1990年到202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的总人口数量为2178万人。
而在1990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仅为1006万人,可见在过去的30年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2.2 年均人口增长率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的人口增长趋势,我们计算了一个平均年均人口增长率。
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北京市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7%。
这意味着,北京市的人口数量每年都在以1.7%的速度增长。
3. 年龄结构分析3.1 总体年龄结构了解一个城市的年龄结构对于制定合理的公共服务和规划教育资源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平衡。
在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为17.5%,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70.2%,0-14岁的未成年人口占比为12.3%。
3.2 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分布通过进一步分析年龄结构的细节,我们发现在北京市总人口中,35-39岁的人口占比最高,为10.2%。
其次是30-34岁的人口占比为9.3%。
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比较高,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更多地涌入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4. 性别比例分析4.1 总体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男女比例的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的总体性别比例为男性占比51.8%,女性占比48.2%。
可以看出,男性稍微多于女性。
4.2 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例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例变化。
北京人口规模激增:超资源极限 流动人口增速猛
北京人口规模激增:超资源极限流动人口增速猛稿源:经济参考报责编:于洪举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这些形容北京地铁拥挤的夸张语言诙谐幽默,让人悲喜交加近年来,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快速膨胀趋势,城市资源承载和运行保障压力不断加大。
“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已被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列为未来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市长郭金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人口调控管理”,“抓紧研究制定人口有序管理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首都北京调控人口规模箭在弦上,市民瞩目,全国关注。
常住总人口已突破2020年的控制目标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1972万人,已经突破了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所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更大大突破了北京“十一五”规划末常住人口1625万人的控制目标。
2010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和北京市政协常委会相继组织专题调研组调研北京人口规模问题,并就此提出专题报告《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相关人士了解到,依据这两个专项调研,北京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具有四大表现。
一是常住总人口已突破2020年的控制目标。
相关调研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1972万人,已经突破了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更大大突破了北京“十一五”规划末常住人口1625万人的控制目标。
二是流动人口总量估算已超过1000万。
北京快速增长的主要是流动人口“十一五”前四年流动人口增量逐年加大,共增加151.8万人,年均增长37.9万,占常住人口增加总量的69.9%。
如果将驻京部队、在社会上散居未登记的和短期从外地来京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就医疗养的流动人口估算在内,北京流动人口的总量已超过1000万。
从登记就业情况看,北京流动人口登记为“已就业”的占57.4%,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以及居民服务等行业。
北京有多少人口2022
北京有多少人口2022一、北京市常住人口数据年3月1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千人。
其中,城镇人口1916.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5%;常住人口83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1%。
数据显示,202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中,男性1117.7万人,占比51.1%;女性1070.9万人,占48.9%。
按年龄段分:0至14岁264.7万人,占12.1%;5至59岁1482.3万人,占67.7%;60岁以上人口441.6万人,占20.2%,其中65岁以上人口311.6万人,占14.2%。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北京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不仅高于全国18.9%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20%的整数关口。
北京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占14.2%。
去年,北京常住人口出生率为6.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52。
死亡率为5.39,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8。
自然增长率为0.96,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4。
数据还显示,去年北京城镇新增就业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0万人。
2010年至2012年,北京市户数持续萎缩,平均为2.31户,比2010年减少0.14户。
全市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913.8万人,其中家庭户823.1万人,占90.1%;集体户90.7万户,占9.9%。
户籍人口190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9%;集体人口28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1%。
平均家庭规模为2.31人,比2010年减少0.14人,家庭规模继续缩小。
二、北京家庭户规模缩小男性比女性多49.7万人。
5月19日,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
数据显示,北京人口性别比进一步降低至104.7,男性比女性多49.7万人。
北京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119.5万人,占51.1%;女性人口1069.8万人,占48.9%。
北京市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挑战
北京日报/2013年/12月/9日/第018版前沿调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北京市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挑战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执笔人尹德挺闫萍杜鹃北京策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北京市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是影响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推动北京市率先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必要在总结提炼新世纪以来北京市人口发展轨迹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2012年北京市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挑战,提出未来发展的新设想,以期为未来的决策工作提供参考,这也是我们撰写《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3)》的初衷和目的。
2012年北京市人口发展具有八大关键特点总体来看,在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与分布等方面;2012年北京市人口发展具有八大关键特点。
1、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增量略显下降端倪。
进入21世纪,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2000年-2012年12年间人口净增705.7万,年均增长58.8万人。
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市人口约是伦敦的2.6倍、纽约的2.48倍。
近两年来,常住人口的增速出现下降趋势。
这既与居留成本提升、限购政策出台等因素有关,也与全市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速减缓有关。
2、流动人口膨胀是常住人口增长主因。
从规模来看,2000年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加速膨胀,2000年为256.1万,2010年突破700万,2012年增长到773.8万,12年间增加了517.7万,年均增加约43.1万;从比例来看,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8.8%提高到2012年的37.4%,即2000年北京市每5个常住人口中约有一个外地人,2012年每3个人中就有1人来自外地。
朝阳区常住人口情况案例分析报告
朝阳区常住人口情况分析小组成员:09118117 王义龙09118121 胡月09118122 孟楠丁09118123 张希晨09118124 卢朝辉09118125 刘骥09118126 马瑞朝阳区常住人口情况分析摘要: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人口问题分不开。
朝阳区作为北京的CBD中心,在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朝阳区的人口发展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人口发展的这些变化不仅关系到当前朝阳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会影响到今后北京市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重点对朝阳区常住人口的变动特点进行分析,找出朝阳区人口变动的特点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关键字:人口特点;朝阳区人口;经济发展;一、规模变动特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朝阳区全区常住人口为354.5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25.5万人,增长54.8%。
平均每年增加12.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5%。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15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2.7%。
2000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变动有以下特点:(一)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11月1日零时,朝阳区常住人口达到354.5万人,其中:男性182.5万人,占51%;女性172万人,占49%,性别比为106.1。
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朝阳区人口数一直处于高增长的趋势,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23万增长至第六次人口普查的355万,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9%。
(见图1)图1历次人口普查朝阳区人口增长情况(二)外来人口增长是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六普数据显示,外来人口数达到了151.5万人。
北京的良好的条件是吸引大量外来者的重要原因。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吸引了更多外来者到北京创业和生活;政府加强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实施吸引了更多外来者到北京就业和学习;外来人口在京长期居住的优势更加明显,所以有更多的外来人士愿意到北京发展和生活。
北京市人口状况
北京市人口状况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综合反映出北京市人口发展具有以下特点: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538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为1.1‰。
与2000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174.4万人,增长12.8%,年均增长2.4%。
全市人户分离人口超过200万;少儿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就业结构日趋优化、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人口分布呈现城区人口向外扩散趋势。
一、户籍人口快速增长常住人口中,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1180.7万人,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57.3万人。
与2004年相比,户籍人口增加17.8万人,增长1.5%,是2000年以来户籍人口增加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增加27.5万人,增长8.3%。
在全市增加的45.3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60.7%,户籍人口占39.3%。
二、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人口比重上升从地区分布看,四个城区常住人口为205.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4%;四个近郊区人口为748万人,占48.6%;十个远郊区县人口为584.8万人,占38%。
与2000年相比,城区常住人口减少7.3万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常住人口分别增加106万人和75.7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2.8%。
三、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比2000年增加0.7年。
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362.1万人,占24.4%;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为372.3万人,占25.1%;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77万人,占32.2%;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12.2万人,占14.3%。
与2000年相比,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增长最快,其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
四、老龄化程度加深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7万人,占10.2%;15-64岁的人口为1215万人,占7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10.8%。
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状况来源: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 2011-05-30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变化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总抚养比持续下降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0.9万人,占8.7%。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少儿人口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微增0.3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总抚养比为20.9%,其中,少儿抚养比为10.4%,老年抚养比为10.5%,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总抚养比下降了7.3个百分点,主要是少儿抚养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
虽然老年人口抚养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已达到170.9万人,老年人口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二、人口年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人口红利期”继续延续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表明北京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
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受外来人口流入影响较大,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集中在20-39岁,这部分人口占外来人口的62.8%,其中25-29岁组占19.1%。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35.7岁,常住户籍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41.5岁,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9.6岁。
可见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是我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
伴随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这种结构仍将继续持续一段时期。
三、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年龄结构优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明显优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总抚养比为25.2%,老年抚养比为15.7%,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北京市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北京市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1. 引言1.1 北京市人口结构的特点北京市人口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和动态性。
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众多,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大量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常住人口主要包括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涌入使得北京市的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
北京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较年轻,青少年和中青年人口占比较高,这也使得北京市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北京市还拥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口,需要特别关注养老和医疗等问题。
北京市外来人口较多,他们来自不同的省市,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这也给北京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挑战。
北京市人口结构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动态性,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政策调整和人口结构优化,以促进北京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加剧,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年轻人口比例相对减少。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北京市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增多,传统的多代同堂大家庭比例逐渐减少。
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北京市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学历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对经济发展也产生积极影响。
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呈现出城镇化、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和教育水平提高等趋势,这些变化对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 正文2.1 人口规模对北京经济的影响人口规模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北京经济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人口规模庞大。
人口规模的增长对北京市的消费市场和就业市场有着直接的拉动作用。
随着人口规模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促进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力支持。
北京人口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北京人口现状分析报告总结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人口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人口的现状,我们对近年来的人口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北京人口的详尽信息,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人口总体情况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人口总量达到了约2300万人。
与此同时,外来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达到了约1000万人。
人口的迅猛增长给北京市的城市规划、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北京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
这一现象对社会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青年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这对教育培训、就业等领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性别比例在北京市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05:100。
这一性别比例的失调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对于社会性别平等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人口迁移外来人口北京市的外来人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约占总人口的40%。
外来人口以务工人员和务农人员为主,他们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外来人口也带来了社会资源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如就业歧视、住房问题等。
人口流动北京市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人口流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人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人选择离开北京。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北京市的住房、交通、教育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需要加大对人口流动的研究和管理力度。
人口政策北京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以应对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其中,鼓励人口转移、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改善生育政策等是重要的措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工作,以应对人口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北京调研报告
北京调研报告北京市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经济发展迅猛,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城市规划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的发展现状,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北京市的人口特点、居民生活水平、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二、人口特点1. 人口规模:北京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超过2300万。
2. 年龄结构:北京市的年轻人占比较高,在总人口中占比超过30%。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也在逐渐增长。
3. 户籍人口流动:由于北京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户籍人口流动性较大,而非户籍人口也占据相当比例。
三、居民生活水平1. 教育资源:北京市拥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教育资源相对丰富。
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教育资源仍面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2. 医疗服务:北京市的医疗服务相对较好,拥有一批专业医疗机构和优质医疗资源。
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就医难问题仍然存在。
3. 社会保障:北京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居民能够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待遇。
四、城市规划与建设1. 交通建设:北京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交通建设,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得到了极大改善,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2. 住房建设:随着北京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保障成为关键问题。
北京市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不同层次的住房供应。
3. 环境保护:北京市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环境问题需要解决。
五、调研结果分析本次调研结果表明,北京市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规模过大、教育资源不足、环境问题等。
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建议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2.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分布,解决就医难问题。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2012.11摘要:本文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人口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北京市人口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水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
人口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
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生在远郊区。
关键词:常住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城市化人口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正文:人口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人——地巨系统的运行中,人口是一个关键而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基础,又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心,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用。
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人口变化,探讨北京市人口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人口演变规律,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立未来人口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绘制常住人口总量折线图,见图一,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见图二。
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自建国至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至196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
1949年北京常住人口为420.1万人,到1960年达到739.6万人,11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
北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男女比例及人口分布情况分析
北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男女比例及人口分布情况分析北京(Beijing),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达2189.3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35.70万人,同比增长1.66%。
自2015年起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逐年下滑,2019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为745.6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9.00万人,同比减少2.48%,2020年首次出现大幅增加,且超过2014年水平,达近五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达841.8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96.20万人,同比增长12.90%。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长期占据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三成以上的比例,但自2015年起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例逐年下滑,2019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34.62%,较2018年减少了0.87%,2020年增幅明显,且超过2014年水平,达近五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38.45%,较2019年增长了3.83%。
从城乡人口数量来看,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增幅明显,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数量为1916.6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51.6万人;乡村人口数量为272.7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5.9万人。
从城乡结构来看,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占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的87.54%,较2019年增长了0.94%;乡村人口数量占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的12.46%,较2019年减少了0.94%。
从男女人口数量来看,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数量为1119.5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25.5万人;女性人口数量为1069.8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10.8万人。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北京市与上海市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两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和经济水平都非常高,人口数量也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一、总体人口数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173.5万人,而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423.78万人,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人口数量要稍多于北京市。
二、人口密度北京市的总面积约为1.68万平方千米,而上海市的总面积约为6.34平方千米。
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约为12920人/平方千米,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则高达38219人/平方千米,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北京市,属于高度城市化地区。
三、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在北京市,由于其地位为首都和直辖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根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的非户籍人口数量大约为900万人,占总人口的41.4%。
而在上海市,非户籍人口数量也很大,约为95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4%。
可以看出两个城市的非户籍人口数量都相当可观,说明了它们在吸引外来人口方面的能力。
四、人口分布特点在北京市,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和城市周边的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一些郊区地区也开始逐渐成为人口集中的地方。
而在上海市,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区和近郊地区,如浦东新区、浦西新区等地。
由于上海市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所以城市发展更为集中,导致了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
五、人口结构在北京市,由于其地位为首都,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北京市的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包括了高学历人口和低学历人口。
在上海市,虽然也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大部分务工人员都是有一定文化素养和技能的,导致了上海市的人口结构更为均衡。
不过在两个城市都面临老龄化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北京市常住人口现状及特征分析
北京市常住人口现状及特征分析2005年初中国大陆人口总数达到13亿,这一结果比原计划目标(20世纪末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推迟了4年,表明中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早在1998年就已经降到1‰以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的人口发展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人口发展的这些变化不仅关系到当前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会影响到今后北京市的现代化进程。
一常住人口变动特点1.常住人口持续增长200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492.7万人。
其中: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1162.9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29.8万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2%,也就是说,每5个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外来人口。
在4个直辖市中,北京的常住人口位于重庆和上海之后,排在第三位。
从增长情况看,常住人口增速平稳,但年均增量不断提高。
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为2.0%,90年代升至2.3%,2000~2004年增速没有变化,仍保持90年代的水平。
尽管如此,由于人口基数的作用,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的绝对量在逐步提高。
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20万人,90年代为28万人,2000~2004年达到32万人(详见图1)。
图1 北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及增长量2.外来人口增长是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常住人口增长由户籍人口增长和外来人口增长构成。
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以户籍人口增长为主,平均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占75%。
进入90年代,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外来人口增长逐渐成为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平均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73%,户籍人口只占27%。
外来人口增长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北京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大量适宜的就业岗位;二是北京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三是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集中,寻找就业机会。
北京市人口特点
人户分离是近十年来人口变化 的突出特点。
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6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39.0万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 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的2.91人减少了0.46人。
•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12.6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 51.6%;女性为948.6万 人,占常住人口的48.4%。 •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 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 人口普查的108.9下降为106.8。
年龄构成
•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68.7万 人,占常住人口的8.6%;15—64岁 的人口 为1621.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7%;65岁 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8.7%。 •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 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15—64岁 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 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
•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80.1万人,占全 市常住人口的4.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 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1.6万人, 增长36.8%,年均增长率为3.2%。
• 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满 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土家族.
受教育程度
•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 专及以上)程度的617.8万人;具 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416.2万 人;具有初中程度的615.7万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195.3万人(以上 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 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195人/平方公 里。常住人口密度呈梯度分布,即首都功能核 心区人口密度最高,为23407人/平方公里;城 市功能拓展区次之,为7488人/平方公里;城 市发展新区为958人/平方公里;生态涵养发展 区人口密度最低,为213人/平方公里。 • 分区县看,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 24605人/平方公里,延庆县最低,只有159人/ 平方公里。
北京市常住人口地区分布特点
北京市常住人口地区分布特点人口地区分布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它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
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分布,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市的人口地区分布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
一、近一半的常住人口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从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看,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最多,为955.4万人,占48.7%;城市发展新区次之,为603.2万人,占30.8%;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为216.2万人,占1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最少,为186.4万人,占9.5%。
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集中了全市79.5%的常住人口。
16个区县中,朝阳区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全市45.6%的人口。
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
常住人口最少的区是门头沟区,只有29万人,详见图1。
二、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四大功能区中,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长最快,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9%;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2%;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2%。
从各大功能区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看,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比重分别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5.7个和1.6个百分点,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比重分别下降了4.6个和2.7个百分点。
分区县看,昌平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十年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0.4%;其次是大兴区和通州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和5.8%,远高于全市3.8%的年均增长率。
由此可见,北京市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郊区化现象已经从城市近边缘地区向远边缘地区延伸,这与城市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住宅建设及道路延伸有着直接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变动特点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2000年以来,我市常住人口规模变动有以下特点:
一、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201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其中:男性1012.6万人,占51.6%;女性948.6万人,占48.4%,性别比为106.8。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增加60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8%。
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2001-2010年无论是常住人口的增量还是增速,都高于20世纪8、90年代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为19.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0%;90年代年均增量升至26.6万人,年均增长率略有提高,为2.2%。
常住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缩短了人口倍增的时间间隔。
以1949年常住人口(420.1万人)为基数,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1倍的时间是在1975年,时间间隔为26年;增长2倍的时间是在1996年,时间间隔缩短为21年;增长3倍的时间是在2008年,时间间隔只有12年。
二、外来人口增长是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外来人口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0.6%,远远高于常住人口 3.8%的年均增速。
十年增加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74.1%。
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也就是说,2000年每5个常住中有1个外来人口,到2010年每3个常住人
口中就有1个外来人口。
由此可见,我市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造成的。
外来人口大量增加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大量适宜的就业岗位;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来京创业和生活;三是政府加强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实施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来京就业和就学;四是外来人口在京长期居住的趋势更加明显,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在全部外来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83.3%提高到2010年的90.8%。
三、北京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1的1.46%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为13.397亿人,北京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6%。
在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常住人口最多,为2884.6万人;其次是上海市,为2301.9万人;北京排在第三;天津市最少,为1293.8万人。
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的数量低于上海、高于天津。
上海市外来人口为897.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天津市外来人口为29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1%。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我市常住人口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
从国际大城市人口发展经验看,大城市的人口发展一般都经历了先集中后扩散、先剧增后缓降的过程。
目前,我市的人口发展仍然处于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的阶段,按1全国及各省市数据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照大城市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市的人口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期。
但是人口规模过大、增长过快,将超越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制约北京城市的发展,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
因此,应合理调控北京市的人口规模。
在对人口规模进行调控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进行城市规划时,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对人口规模与分布进行合理规划,要将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纳入整个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二是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和途径来调控人口规模,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要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不单纯以行政手段来调控人口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