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教师用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教师用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考纲原文呈现]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线索2 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纺织、冶金、陶瓷三大行业,有“丝国”“瓷国”之称。

线索3 商业包括市场形成、市场贸易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演变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贯穿于封建社会,后者仅实行于明清时期,两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6·高考全国乙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

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

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2.(2016·高考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

【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近

【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十)一、选择题1.(2017·浙江绍兴联考)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一个特点就是,它通过与外部民族的接触获得促进自身转变的动力。

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开辟新航路B.殖民扩张与掠夺C.文艺复兴的兴起D.工业革命的开展解析:选C。

抓住材料“与外部民族的接触”来分析。

开辟新航路是开辟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航线,符合材料“与外部民族的接触”,同时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殖民扩张与掠夺符合材料“与外部民族的接触”,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没有借助外部民族,故C 项错误,符合题意;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海外殖民扩张有关,同时也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7·浙江嘉兴联合检测)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因为它(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藩篱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D.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解析:选B。

宗教改革没有提出冲破封建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即可得救,倡导信仰自由,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和束缚,故B项正确;C项是文艺复兴的意义,错误;D项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的意义,错误。

3.(2017·浙江金华联考)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C.自由平等D.三权分立学说解析:选B。

社会契约论主要思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间的契约关系。

材料反映的是契约已经订立,也可以废除,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故B项正确;自由平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故C项错误;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提出的,故D 项错误。

精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精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最新】2019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__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抄济突破训练1一、选择题1.(2017·河南洛阳联考)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一做法( )A.推动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D.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解析:选B。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不打烂旧机构”“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故B项正确;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是三大改造时期,故C项错误;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是“一五”计划时期,故D项错误。

2.(2017·河南洛阳联考)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

”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解析:选B。

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说明合作化运动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他工业发展信息,故D项错误。

3.(2017·河南洛阳联考)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但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

这说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B.农村经济“左”倾错误严重C.农业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解析:选C。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十一)一、选择题1.(2017·河南郑州联考)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解析:选B。

从题干可知,对于新中国成立,该报没有评论其“好坏”,A、C两项带有明显的态度倾向,故错误;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对于新中国成立应该是欢迎的,故D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亚洲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故B项正确。

2.(2017·陕西西安质检)有学者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每年数百个讨论的议题进行统计发现,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局变化B.冷战重心东移C.朝鲜半岛分裂D.意识形态相同解析:选A。

1945-1948年当时中国处在国民党统治之下,1949年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也就增多,故A项正确;从二战后到冷战结束,美国一直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故B项错误;朝鲜半岛分裂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增多无关,故C项错误;意识形态相同不能说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增多这一现象,故D项错误。

3.(2017·河北衡水调研)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解析:选B。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主要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材料里面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参阅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历史上的法律,也参阅了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历史上的法律,还参阅了罗马尼亚、法国、德国、捷克等国的法律,也参阅了中华民国的法律,既有世界眼光也有历史视野,故B项正确;材料里面没有看出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故C项错误;此时虽然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但并没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法律置之不理,而是借鉴学习,故D项错误。

2020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突破训

2020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突破训
(3)请你分析中国对俄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4)结合材料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以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中俄则是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时间二战结束后结合史实可知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故两大核心国家是指美国和苏联;第二小问回答两国关系的变化,结合史实回答,即二战后同盟关系破裂,由合作走向对峙;举出两国关系变化后的例子,根据所学可知有冷战的开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成立,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欧洲最大的两个国家,宿怨深厚的邻居容易分析出两国是指法国和德国;第二小问回答两国关系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国由千年之敌转变为合作关系;第三小问举出两国关系变化后的例子,结合所学可知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形成等。第(3)问要求回答中国支持俄罗斯的原因,可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方面进行分析。外交政策方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干涉他国内政;国家利益方面,俄国是中国近邻,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资源和市场,中国台湾问题和边疆问题需要俄罗斯的支持。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提供的案例容易发现大国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第二小问注意设问要从美苏对峙、法德和解、中俄接近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即可。
11.(20xx·陕西咸阳质检)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答案:(1)核心:苏联和美国。
变化: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三环节中外关联__铺网成面教师用书1

【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三环节中外关联__铺网成面教师用书1
(1)古代希腊山多地少、港湾众多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但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2)意大利处于古代东西方商路的中心地位,商品经济发达,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文化
(1)以儒学为主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影响深远(2)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各种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中国
西方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政治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欧美确立
外交
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重商主义,发展外贸,殖民扩张
文化
理学占统治地位;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近代科技诞生
总体
封建农耕文明走向没落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崛起
政治
分封制逐渐崩溃,地方权力不断上移,君主权力趋向集中,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雅典逐渐建立了以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为主要标志的民主制度
文化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盛,强调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兴起,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合理性
2.17-18世纪中西方发展大势的比较
表现
政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本内容,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族色彩(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且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上日益封闭
(1)古代希腊发达的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民主奠定了基础(2)完善的罗马法律维系了罗马的持久统治,成为近现代法学的渊源
经济
(1)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其基本经营模式,注重精耕细作(2)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专题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考纲原文呈现]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文明开始走向交流,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线索2 荷兰、英国等国早期殖民扩张,欺诈贸易、种族屠杀、黑奴贩运,加速原始资本积累同时,世界市场也进一步拓展。

线索3 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伴随着世界大部分国家卷入商品倾销、原料掠夺的殖民秩序,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线索4 发端于德国、美国,以电力、内燃机、新能源应用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全世界基本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质和物流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考点一新航路开辟及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人与物的全球流动,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节点——明了考什么、怎么考(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D项符合题意。

17、18世纪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故A项错误。

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故C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高考命题,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以文明史观、整体史观为立意,多角度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评价及西欧殖民扩张的掠夺性和客观进步性等。

精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

精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

【最新】2019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突破训练1一、选择题1.(2017·河南鹤壁期中)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毛泽东在此强调 ( )A.井冈山斗争艰巨而复杂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C.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D.工农武装割据只能存在于边界解析:选B。

材料没有体现井冈山内部斗争的艰巨而复杂,故A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既壮大了共产党的力量,也表明国民党“围剿”的破产,具有伟大意义,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影响,而非可能性,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于农村,不限于边界,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天台期中检测)毛泽东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

这里的“功绩”是指( )A.民族独立解放B.社会主义建设C.民族复兴富强D.发展人民民主解析:选A。

材料反映出毛泽东的最大功绩是带领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民族独立,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不是主要“功绩”,故B项错误;民族复兴富强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故C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发展人民民主方面有所创新,但不是主要“功绩”,故D项错误。

3.(2017·新疆乌鲁木齐联考)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根据材料判断这篇论著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联合政府》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解析:选B。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1 第一环节 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及科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1 第一环节 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及科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及科技文化[考纲原文呈现]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主流思想:核心是儒学的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程,两头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日趋僵化。

创立(孔子:仁、礼)→ 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完善独尊(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改造僵化(儒释道合一,理学、心学)→ 批判新生(批判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线索2 科学技术:内容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侧重传统经验总结,忽视实验;应用服务业农业生产及工程建设;成就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领先世界。

线索3 文学艺术:发展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封建专制加强。

线索4 史观:运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论,理解科技、文学艺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等。

考点一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从受冷遇到官方独尊——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6·高考全国乙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 项错误。

精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

精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

【最新】2019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
整教师用书1
[考纲原文呈现]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情揭秘]
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1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1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1
[考纲原文呈现]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情揭秘]
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及科技文化突破训练wo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及科技文化突破训练wo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三)一、选择题1.(2017·浙江丽水名校联盟调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A.道家B.法家C.儒家 D.墨家解析:选D。

“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2.(2017·河北保定联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指(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选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版图的确立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巩固时期。

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信息一致,故B项符合题意。

3.(2017·河北保定模拟)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解析:选D。

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4.(2017·浙江嘉兴期末联考)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

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解析:选C。

【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

【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考纲原文呈现]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二战后初期: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美苏全面“冷战”,最终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线索2 60-70年代:由于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极格局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线索3 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当前的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

线索4 40-60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线索5 70年代至今:建立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考点一由两极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国际政治格局——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6·高考全国甲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解析:选D。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七)一、选择题1.(2017·河南郑州联考)从下表信息可知,当时中学教育的突出特征是( )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A.推崇国学亦重视西学B.考试制度逐步淡化C.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D.封建教育体系瓦解解析:选A。

根据表格中当时学堂的课程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等说明仍有传统国学教育的内容,“外国语”“算学”“博物”等说明有教授西方文化的内容,体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教育交织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

2.(2017·河南开封联考)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

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

材料表明魏源( )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可知魏源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可知魏源的观点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变革社会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新疆乌鲁木齐联考)早期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在《变法》一文中说:“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善其胜;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清朝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差距C.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解析:选D。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二)一、选择题1.(2017·浙江衢州学情调研)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重视农业生产B.推行重农政策C.发展小农经济D.保护农民利益解析:选C。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指的是分户令,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政策不是着眼点,故A、B两项错误;“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秦国的措施主要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故D项错误。

2.(2017·山东济宁期中)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连续第13年聚焦“三农”的文件,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已超1万亿人民币,用世界上1%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农业发展靠政策是古今人们的共识,下列与历史上三农政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B.“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C.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D.清代王景成功治理黄河解析:选D。

王景成功治理黄河发生于汉代,故答案为D。

3.(2017·浙江丽水三县联考)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解析:选B。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划分,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

4.(2017·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D.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D。

精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教师用

精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教师用
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把握二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受国际局势影响而做出的灵活调整。二是追踪热点,针对亚太局势联系本专题中的美日关系、中美关系等进行分析。
核心词: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一超多强
1.两极世界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一 由两极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国际政治格局
1.(2016·高考全国甲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线索3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当前的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
线索440-60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线索570年代至今:建立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4
中等
2014年课标Ⅰ卷
35
选择题
以欧元为切入点,考查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4
中等
2014年课标Ⅱ卷
35
选择题
以波兰开放边境线创设问题情境,考查欧盟的扩大
4
中等
[知识主线]
线索1二战后初期: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美苏全面“冷战”,最终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3 第一环节 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3 第一环节 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纲原文呈现]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2 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3 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突破训练1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突破训练1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突破训练1一、选择题1.(2017·浙江绍兴联合期中)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

其中,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B.第一国际成立C.巴黎公社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解析:选D。

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到科学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从理论到实践的是巴黎公社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2.(2017·浙江金华检测)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之后,某政府表态“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协约国签订的协定”。

据此判断该政府应当是( )A.沙俄政府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工兵代表苏维埃D.苏俄政府解析:选B。

解题时抓住“1917年二月革命”,这时沙俄政府已被推翻,排除A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成立苏俄政府,排除D项;工兵代表苏维埃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排除C项。

只有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坚持帝国主义战争,故选B项。

3.(2017·山东东营检测)苏联在1991年的状况与沙皇俄国在1917年时的情形很相似……1917年8月的科尔尼洛夫起义,它使临时政府陷入混乱状态,并增强了人民群众进行根本改革的意识……1991年“国家紧急委员会”的叛乱起到了科尔尼洛夫起义的作用,叶利钦担当了列宁的角色。

材料中“列宁的角色”主要指( )A.夺取国家政权的号召者B.进行武装革命的倡导者C.组织国家联盟的倡导者D.资产阶级政权的仇视者解析:选A。

1917年的列宁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领导者,1991年的叶利钦夺取了国家政权,故A项正确;1991年的叶利钦不主张武装革命,故B项错误;1917年的列宁不主张建立国家联盟,故C项错误;叶利钦不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仇视者,故D项错误。

4.(2017·河北邢台抽检)大卫·科兹写道:“我们已经看到,早在1987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

精品K12学习高中三年级学习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

精品K12学习高中三年级学习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

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考纲原文呈现]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共三大理论成果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

线索2 新中国教科文(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科技成就突出,部分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时期以来的载人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巨大发展。

(2)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以来,“双百”方针重新恢复,给科学和文艺领域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文革”时期,教育遭到极大破坏,新时期以来,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以俄为师→走自己的路——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B。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精品K12学习高中三年级学习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

精品K12学习高中三年级学习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

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及人文精神起源[考纲原文呈现]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古希腊民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原始直接民主、有限民主、泛滥民主。

线索2 古罗马法律:核心内容是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发展趋势: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影响因素:平民斗争,疆域扩张。

线索3 人文精神:欧洲人的思想先后经历了从神灵到自然再到人类的过程;“人是万物的尺度”揭开了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重视理性、强调知识重要,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考点一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6·高考全国甲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国家的一切大事,故A项错误。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参政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故排除B、D两项。

材料“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说明参政是公民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否则会受到处罚,故选C项。

2.(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解析: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纲原文呈现]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2 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3 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考点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6·高考全国甲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选A。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

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

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

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2.(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选A。

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全国卷在本考点的命题频率较高,内容多集中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背景、成就,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对苏联建设模式的反思等,这就给备考2017年高考指明了方向。

——清晰记什么、怎么记核心词:过渡时期,所有制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左”倾错误、八字方针1.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记:“一化三改”。

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2.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一五”计划(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2)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4.三大改造(1)过程: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认识(1)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5.1956年《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6.中共八大——正确方针(1)内容:一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7.“左”倾泛滥(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8. 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9.“文化大革命”浩劫(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1.1948年以来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设中国特色三大政治制度,宪法建设等。

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

(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

(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

2.对中共在探索中“左”倾错误的通史总结(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3.斯大林模式对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影响(1)在政治方面:借鉴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2)在经济方面:借鉴苏联的五年计划及优先发展重工业,借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我国对农业进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影响下,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3)在外交方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实行“一边倒”方针。

——知道练什么、怎么练1.(2017·湖南永州联考)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

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A.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有效获取的能力。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在逐渐减少,说明市场因素在逐渐减少,计划经济在不断确立和发展。

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2017·广东惠州调研)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

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B.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解析:选C。

三大改造1956年已经完成,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是在1952年底,故B项错误;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实施时间,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6·高考全国丙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选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2.(2016·高考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