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练背诵全文。
(2)生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3)诗句意义的理解: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比如,妈妈做的菜不仅仅是食物,还包含了爱和关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虽有嘉肴》的奥秘。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准确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道德观念的传达。
(4)跨文化理解:如何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举例:诗句“乐只君子,万舞洋洋”,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快乐和盛大的舞蹈场面,讽刺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忽视国家安危,沉溺于享乐。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讽刺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道德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虽有嘉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美食与道德的关系。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对于现代社 会的启示和意义。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分析《虽有嘉肴》的篇章结构,包括 开头、主体和结尾等部分。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手法 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讲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对比论证、 引用经典等。
重要词句段赏析
选取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段进行深入赏析。 分析这些词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虽有嘉 肴》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形成 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更加热爱和尊重传 统文化,愿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
《虽有嘉肴》原文解读
分类型作业要求
根据作业类型,如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等,明确具体要求,以便学 生有针对性地完成。
评价标准及批改方式说明
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作业的完成度、正确率、书写规范等方面,以便学生了 解自己的作业水平。
批改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批改方式,如教师批改、学生互批、小组批改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 度和自我纠错能力。同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不足之处。
互动式讨论环节设计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对课文中 的难点、疑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全班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 行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和思考过 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表达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
课件制作
精心制作课件,将课文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 有机结合,形成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7.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品尝嘉肴,引发了对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课文以嘉肴为喻,说明了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深入到作者的思想。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

2.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让学生自由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也要有节制地享用,更要注重品德修养。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课文寓意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寓意。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教学设备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美食分享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提到的美食。

然后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美食最美味?”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入课文《虽有嘉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朗读的准确性。

接着,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练习。

例如,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者用文言文表达现代汉语句子。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培养语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体会“教学相长"的深刻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勉励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的主旨理解与“教学相长”理念的领悟。

2. 课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抽象概念的具体化理解。

2. 古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实践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PPT展示。

2. 生字新词卡片。

3. 相关教育思想的拓展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学习的看法。

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 揭示课题接着,展示《虽有嘉肴》的课文标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嘉肴”与“至道"之间的联系。

通过提问“嘉肴”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从而引入课文主题。

3. 引入背景简要介绍《虽有嘉肴》的作者戴圣及其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文言文的文化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历史支撑。

4. 课文初读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停顿,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通过初读,学生可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5. 初步讨论(二)新课呈现1. 课文导入与朗读指导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特别喜欢吃的美食?如果只是看着却不吃,你们能体会到它的美味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课文主题“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接着,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停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
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仿写和创作。
4.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虽有嘉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对比喻的深入理解,如何从表面的嘉肴联想到至道的追求。
-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通过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和文言文的实际意义。
-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设计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1.对于文言文难点部分的教学,我应该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讲解,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3.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词句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增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提炼和归纳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的核心素养。
5.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育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课文《虽有嘉肴》的词句、成语、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虽有嘉肴》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_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人教版)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并识记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3.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阐释。

教学难点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的翻译全文。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阐释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方法朗读法、练习法、表演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礼记》的相关文字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名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这是出自《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今天老师在领着同学们学习《礼记》中的另外一篇文章。

二、明确目标多媒体显示教学目标,让学生齐读,明确目标,使课堂有的放矢。

三、走近《礼记》《礼记》共49篇。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活动一:读出趣味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提出注意事项。

2、学生自由朗读后,展示幻灯片(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2)学生结合屏幕上展示的朗读节奏再读课文。

提问学生古人如何读书,并让学生效仿古人的样子来读文章。

3、展示没有断句的原文让学生试读。

4、展示竖版的原文让学生试读。

5、全班学生其读课文,再次提出注意的事项。

(二)活动二:读懂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选派四个代表,到讲台上试着为同学们讲解。

教师随时指出不足之处。

3、教师讲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巩固练习解释下列句中词语。

(1)虽:(2)弗食,不知其旨也弗:知:(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强:(5)故曰故:(6)其此之谓也其:翻译句子弗食,不知其旨也。

第22课《虽有嘉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虽有嘉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虽有嘉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熟读并背诵《虽有嘉肴》。

2.把握文意,明确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熟读并背诵《虽有嘉肴》。

2.把握文意,明确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准确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出处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检查预习,点拨疑难指名学生简单说说本文表意,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

(疑难处教师稍做点拨,例如“学学半”一句。

)三、简介《礼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

四、任务导学任务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

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字形,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自读。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重音、停顿。

3.指导。

(1)首句要读出各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假设),两个结句要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

第二句,“是故"后当作停顿,“学”“教"后亦当作停顿,“不足”“困"应重读,语速要渐缓,读出一种沉重感。

第三句,要在第二句的基础上有所奋起,语调要略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读出一种振奋感。

第四句,是全文的中心,是经过前文层层推导出的结论,要读得语重心长。

第五句,是从前代经典《尚书》中发现了上述观点的佐证,“其此之谓乎”要读出一种欣喜的感受。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虽有嘉肴》
本次教学的教材为《虽有嘉肴》,是一首古代诗歌。

通过教学,我希望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以便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在课堂上,我通过展示诗歌的全文和注释,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诗歌。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等。

接着,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意义,并解读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通过课堂讨论,我希望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还设计了一些任务让学生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

我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在小组演讲中分享自己的观点。

然后,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首与《虽有嘉肴》相关的诗歌,并在班级中分享。

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代诗歌的魅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古代诗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互相讨论和分享,提高了课文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他们的创作也展现了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课堂
结束时,我还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反思,让他们思考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虽有嘉肴》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虽有嘉肴》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3.句子解析:分析并讲解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4.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文化传承: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饮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6.课堂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学习《虽有嘉肴》,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古文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
2.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在了解古代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主旨,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高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互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清晰、准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拓展学习,善于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中对比修辞的基本概念。《虽有嘉肴》通过对比嘉肴与至道,阐述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修辞手法是古人常用的论证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文章通过对比嘉肴弗食与至道弗学,展示了实践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忽视实践可能导致的结果。
此外,我还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文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鼓励他们多读多练,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同时,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虽有佳肴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虽有佳肴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难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2.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教案,课本,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1.给加点字的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划分文章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读通文意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通用6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通用6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虽有嘉肴》教学反思(通用6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1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

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

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虽有嘉肴》教学反思2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3《虽有嘉肴》是选自《礼记·学记》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对仗句,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虽有佳肴一.教学目标:1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二.教学过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艺春秋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1.复习《礼记》相关知识。

“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确定的字词。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á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3.了解《礼记•学记》:本文选自《礼记•学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4.朗读课文,并注意课文停顿及语气。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1. 引言在教学设计中,嘉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嘉肴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本文将讨论虽有嘉肴教学的设计,以及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反思。

2.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1 目标设定虽有嘉肴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

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求,制定适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2.2 活动设计嘉肴教学活动应该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不同程度和兴趣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嘉肴教学活动设计:•小组合作: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或解决一个问题。

这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参与到场景模拟中。

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游戏和竞赛: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游戏和竞赛,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比如,学生可以参加拼图比赛、团队问题解决比赛等。

•实地考察: 学生可以参观实际场所,比如工厂、博物馆等,以获得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2.3 评估方法在嘉肴教学中,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以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项目作品: 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一个项目作品来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根据项目作品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习日志: 学生可以每天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日志来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口头报告: 学生可以进行口头报告,展示他们对某个话题的理解和思考。

3. 虽有嘉肴教学的反思虽然嘉肴教学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首先,嘉肴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策略和组织能力。

教师需要仔细设计教学活动、管理学生的合作和参与,并及时给予反馈。

对于一些经验较少的教师来说,可能需要额外的培训和支持。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1. 引言《虽有嘉肴》是一本介绍美食文化的书籍,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谱和相关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美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阅读这本书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

2. 教学目标在教学《虽有嘉肴》的过程中,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了解和尊重不同的美食文化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3.1 小组讨论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分享他们对于美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不同观点,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3.2 阅读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我提供了适当的阅读指导。

例如,我鼓励学生们先快速浏览全文,获取整体理解,然后再仔细阅读每个段落,找出关键词和主题句。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和重要内容。

3.3 写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布置了写作练习,让学生们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写作。

他们可以选择写一篇食谱,或者写一篇评论。

通过写作练习,学生们不仅可以巩固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4 视听材料为了增加学生们的兴趣,我还准备了一些与美食文化相关的视听材料。

例如,我播放了一些烹饪节目和美食纪录片,让学生们通过观看和聆听来了解不同的美食文化。

4.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一些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4.1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足在写作练习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他们缺乏组织和逻辑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前进行一些写作基础知识的讲解,例如如何进行段落分隔和组织结构的建立。

4.2 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视不够虽然教材中介绍了不同的美食文化,但学生们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2、解析:这篇文章是关于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的篇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通过探究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2、解析:文言重点词语的积累是为学生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对本文中蕴含的道理的理解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提供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对个别词语、句子的理解有困难。

2、产生困难的原因: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还很少,理解文意存在很大困难。

3、解决困难的办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朗读的训练。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电子白板、多媒体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问题(一)导入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师生活动: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指哪几部典籍?(板书“四书”、“五经”的具体篇目)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问题(二)听录音,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设计意图:在听准读音、节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师生活动: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多媒体展示)《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2、听读课文(1)听录音,读准下列字音(多媒体展示)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相长()(2)听录音,听准朗读节奏(多媒体展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多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疏通文意(1)自行翻译: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己尝试着翻译课文,圈点出不理解的字句。

(2)小组讨论: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组内不能理解的字句勾画出来。

(3)教师讲解:学习小组讨论之后还解决不了的字词,教师讲解。

4、积累重点字词(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学生回答意思)(1)、通假字《兑命》曰兑,通():(2)、古今异义词①、虽有至道虽:古义()今义()②、不能知其旨也旨:古义()今义()③、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今义()④、教学相长也长: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①、不知其旨也旨:()活用为():②、不知其善也善:()活用为():(4)、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②其其此之谓乎()学学半()不知其旨也()(5)、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第二课时:问题(一)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师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理解文意:(多媒体展示)1、阅读“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找出与“嘉肴”“弗食”“旨”相对应的词语。

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用意?明确:嘉肴--至道;弗食--弗学;旨--善。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论述“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2、阅读“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分别找出与学、教相承接的词语。

这一层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明确: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学然后知不足”承接上文“弗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展开议论,并引出下文“教学相长”的观点。

3、阅读“故曰……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观点的补充说明。

《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5、文章如果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句?为什么?明确: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问题(二)拓展延伸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对文意的理解。

师生活动:(多媒体展示)1、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参考:(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2、《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以)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释】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问题(三)归纳主旨设计意图:归纳文章主旨。

师生活动:(多媒体展示)文章主旨: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六、目标检测(多媒体展示)(一)、基础巩固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5)、教然后知困()(6)、然后能自反也()(7)、然后能自强也()(8)、教学相长也()(9)、学学半()2、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二)、能力提升1、本文的中心句是?2、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3、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七、课堂小结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 jiá)( 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学学半( xi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⒀其此之谓乎大概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