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第九章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Economic Geography
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 占据优势, 占据优势,发达区域长期看将带 动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 动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
Economic Geography
二、梯度推移学说
该理论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上。 该理论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上。 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 异。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 于它的产业结构, 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 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Economic Geography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 外围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 20世纪60-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 世纪60 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 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 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Economic Geography
弗里德曼的观点
Economic Geography
涓滴效应主要体现在: 涓滴效应主要体现在: 1.劳动力的转移, 1.劳动力的转移,可以缓解南方 劳动力的转移 的就业压力。 的就业压力。 2.北方的需求和投资 北方的需求和投资, 2.北方的需求和投资,会刺激南 方的经济增长。 方的经济增长。 3.北方先进的技术 管理、 北方先进的技术、 3.北方先进的技术、管理、观念 等向南方的涓滴, 等向南方的涓滴,会推动南方的 发展。 发展。
(一)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自愿平等 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优势互补 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相邻有利于 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相邻有利于 开展区域合作。 开展区域合作。

经济地理学 第九章

经济地理学 第九章
第九章
概念
区 域 之 间 的 空 间 组 织
区际经济联系
前提 测度 要素禀赋学说 成本学说 竞争优势理论 新贸易理论
区域分工与合作
区际经济联系 的主要方式
区际产业转移 (梯度推移学说)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区域经济 差异与协调
中心——外围理论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途径
第一节 区际经济联系
1、区际分工与合作
(1)区际分工与合作的意义
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 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区际合作有利于实现区际优势互补或优势叠加, 提高协作效率,形成合作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 的总体效益
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和服务的产业
可利用高级要素、 人为资源弥补不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需求规模 成长性
组织管理 模式
创新能力
竞争程度
国内需求
企业家才能
需求结构 高级购买者 的压力
此外还有机遇 以及政府作用
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
以完全市场竞争为前提,比较优势可以直接 形成竞争优势,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 合作既可以提高本国福利,也可以改善世界 福利; 一国的比较优势与其初始条件密切相关,因 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是一定的。 VS
亚当•斯密的 绝对成本学说
大卫•李嘉图的 比较成本学说
竞争优势理论
光热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
自 然 资 源
人 为 创 造 资 源
人力资源 知识资源 资本资源 基础设施
熟练劳动力 高 级 要 素 科技资源 基 本 要 素

区域经济学教学演示稿——第九章

区域经济学教学演示稿——第九章
第九讲 区域经济开发
一、区域开发战略目标的矛盾与 协调 1、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 (1)经济目标 (2)生态目标 (3)社会目标
第九讲 区域经济开发
2、区域开发战略目标的矛盾 (1)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的矛盾 (2)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矛盾 (3)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 矛盾
第九讲 区域经济开发
3、区域开发战略目标的协调:协调总投入 分配 (1)替代选择:在多目标中选择某一个 目标 (2)延长选择:确定何者优先 1)对实现总目标的直接贡献最大 2)对其他目标作用力最强 3)实现总目标的总投入最小或社会 总收益率最大
第九讲 区域经济开发
二、区域开发类型 1、流域开发 (1)流域开发的内涵: 依据流域内自然状况、资源条件、社会经 济等各方面的主要因素,按照自然规律、技术 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制定 出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流域开发整治为中心的 流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其主要 任务是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流域经济发 展进行综合研究,协调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 流域经济的发展关系。
第九讲 区域Leabharlann 济开发课堂讨论题如何评价我国实施东、中、西部 梯度开发战略
第九讲 区域经济开发
(2)横向的地域开发规划: 干流流域开发规划 主要支流流域开发规划 中小支流流域开发规划 (3)纵向的部门开发规划: 河流开发治理规划 水资源综合利用专业规划 流域内有关部门经济发展规划
第九讲 区域经济开发
2、能源开发 能源的开发布局,是生产力布局的 关键环节。能源的区域开发可带动一系 列产业的发展,故能源基地的建设对区 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 是,能源的区域开发往往也带来一些问 题,如环境问题、供水问题、就业结构 问题等。
第九讲 区域经济开发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经济地理学第9章

经济地理学第9章
区பைடு நூலகம்分工的意义
◆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 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 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 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一) 成本学说
1.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2.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二) 要素禀赋学说 (三) 新贸易理论 (四) 竞争优势理论
四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 依赖理论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 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
系。
(二) 相互依赖理论
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
很难区分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
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
法进行下去。
第二节 区际联系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
三、区域合作理论
(一) 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三) 区域合作的类型
1.区域行业合作 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 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 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 发展。
2.区域全面合作 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 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 全面的经济合作。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一) 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1) 区域之间在经济结构形成条件方 面、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存在 差异。 (2) 区域之间的发展机遇大不一样。 (3) 区域之间经济主体的决策、组织 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 区域经济差异可调控性
1.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两种观点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 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 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 应的分析方法。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 线辐射 :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 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 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 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 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 开。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2.线辐射
(1)辐射干线上: 交通方便,辐射效率高; 运输成本上,铁路、公路差异不大,但大江大河上游有 优势。 (2)特点: 不仅包括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而且包括辐射干线上 下游之间的辐射。 (3)濒临沿海陆地带的线辐射: 只能向一翼辐射,即向内陆地区辐射。
跳跃式 辐射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 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 进地区、 落后地区之间 出现一个盲区。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6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摊饼式辐射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②居民之间的思 ①摊饼式辐射 想观念、思维方 的辐射距离比 3、 式和生活习惯差 跳跃式辐射短, 比 异较小,在推进 辐射效率更高。 较 过程中,摊饼式 辐射遇到的阻力 也较小。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5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3.面辐射:摊饼式辐射 、跳跃式辐射
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 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 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经济地理学第九章

经济地理学第九章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5)
首先要重点发展高梯度区域,在高梯度区域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引 进先进的技术,消化、吸收,然后依次向低梯度 的区域推移。随着高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加速, 推移的速度将加快,从而带动低梯度区域的经济 发展,逐步达到区域之间的相对均衡。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6)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0)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空间系统均可分 解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区域——核心区和边缘 区。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 区(城市)居统治、支配地位,边缘区(乡村) 处于从属、依附地位。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1)
核心区之所以能够产生主导作用,原因在于 它与边缘区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利因素高 度集中于此。同时,它又是创新变革的中心。对 边缘区而言,在一定时期内,核心区压抑了它的 发展。但随着核心区的不断强大,其扩散作用不 断加强,两者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将呈现整 个空间经济相对均衡的一体化格局。
3.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进行的。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2)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 地区都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 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着时 间的推移,象接力赛跑一样,由高梯度地区向 低梯度地区,一级一级传递下去。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3)
此种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激 烈论争,并由此引申出一些新的空间推移理论。
1. 反梯度理论 2. 并存论 3. 主导论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7)
三、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之为中心(核 心)—边缘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 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

思考题
• 1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会形成城乡二元结 构?
• 2 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内在 联系?
• 3 如何决定城镇体系和城市规模分布? • 4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乡村土地和劳动力
市场具有 何种特点? • 5 乡村金融市场和公共服务有何特点?我国反贫困
战略的特 点是什么? • 6 城乡统筹的内涵是什么?城乡统筹模式有哪些? • 7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思考题
• 1 区域经济中,如何客观而理性地认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所 反映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影响的关系?实践中应把握 什么样的原则?以你所在区域的发展历程为例,分析其正 反两方面的经验或 教训。
• 2 基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可 从 哪些方面进行合作,实现经济利益不受影响条件下的生 态环境利益 最大化?以你所在地区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为例 予以说明。
第二节
• 四、 乡村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是关系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消除乡村地区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面临 的长期性课题,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区贫 困正逐渐转向多维贫困。
(一)乡村贫困特征:自然条件差致使贫困;贫困地区经济造血能力不足;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 化素质差。
(二)我国的反贫困战略的特征: 扶贫反贫困已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的阶段进入巩固 温 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 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主 要任务,从过去解决温饱问题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的有效衔接;扶贫战略与区际协调发展战略密切衔接起来,选择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 贫开发的主战场。
• 3 如果规定了某一区域一定期间内的碳排放总量限额,那 么, 该区域应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可能通 过发展低碳经 济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Polarization-Trickling down effect)由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 O. Hirshman)提出,用来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

(一)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涓滴效应(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也称作“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又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由此还有“涓滴经济学”(trickle down economics),常用来形容里根经济学,因为里根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方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人受益。

(二)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赫希曼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极化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二是,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上涨,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

由此导致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2、涓滴效应体现在:✧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第一章导论)■ P14-18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另一个是国家。

(习惯于将研究另一国的理论和方法照搬来研究国内某一地区,忽视区域特点)(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将逐步增加,由此所列出的问题清单也将会越来越长)(3)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其意图是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忽视空间维的缺陷,不过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4)把区域经济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咩有很好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5)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当有一个比较同意而准确地规范。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本质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达,应当有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和术语,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出高度概括。

据此,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

所谓经济活动区位,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

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各种区位问题,既包括微观层次的企业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又包括中观层次的城镇和区域产业区位的选择及其结构优化,还包括宏观层次的全国产业区位优化和区位政策问题。

在第一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即运输成本和聚集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

9经济地理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9经济地理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买、投资增加及向落后地区的移民,由此带来落后地
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极化效应趋于扩大区域间的差距,而淋下效应有
利于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两种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发达地区的发展 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欠发达地区: 如果发达地区的发展必须依靠于落后地 区的产品,那么淋下效应终究会占优势, 反之,如果发达地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 国外产品的供给,那将会形成进步与不景气 地区长期存在的状况。
图9.3 世界 体系的中心、 次外围、外围 的动态变化 (a)1795年; (b) 1895年; (c)1995年
(资料来源: Knox P L, Marston S A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Human Geograph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8. 54)
Wi、Wj ——i、j区域产生作用力的因子(如
人口、经济规模等);
dij ——i、j区域之间的距离;
f(dij) ——距离摩擦函数;
Ai,Bj ——Wi和Wj的权重。
二、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的意义 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
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 展的总体效益。
(2)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 域,然后向低梯度区域传递推移,从而 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 度区域传递推移。
(3)梯度推移的方式: 一是创新源地向周围城市推移; 二是创新源地向较远的二级城市推移, 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
2、梯度推移理论在中国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梯度推移 理论被引入中国,其背景是对平衡布局 原则进行反思的热潮兴起。 试图运用梯度推移理论解决中国区域 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组织问题。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
第七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第一节 二元结构理论与城市化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 济形态,以及城市社会 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 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破除二元结构 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城 乡之间的联系,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 农 村经济发展,并以农村人口转移推动城市化。
• 二、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行动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
• 三、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共同性、永续性、需求性。 (二)区域经济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三类:区域生态环境维 护的经济学问题、区域生 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学问题、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问题。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考察生态问题;要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进区域可持续 发展; 用公平公正的方法维护区域的可持续性;统筹区域内外推进更高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生态效率以推进绿色发展。
• 三、 乡村金融市场与公共服务
(一)乡村金融通过资金筹集配置,支持乡村经济发展。乡村金融市场特点: 基本生活资金需求、生产资金 需求和一般经营资金需求;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金融稳定性差;市场垄断程度高;资本市场建设落 后,融资能力低;服务于乡村经济,服务于农户。 (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生产性、公共事业性、公益基础性、公共安全性服务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严重不平衡;在医疗卫生服务方 面的差距悬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才能逐步缩小 城乡之间的差距。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区域经济学》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一,名词解释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

3.双中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的体系。

二、简答题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的,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履行着商品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的职能,城市普遍要履行的这种职能叫中心地职能,在这个意义上城市被称为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研究的是在一个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

提出了中心地三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2、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如下补充:(1)在现实生活中,严格的K=3、K=4和K=7的市场区网络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市场区和中心地的分布模式是不规则的和多样的。

(2)交通线对市场区的范围和分布影响很大,在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必然会集中更多的工业、商业和人口,形成富裕区,而在两条交通线之间交通不便的地方则很少有企业和人口集聚,则为贫穷区。

(3)在富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内,一般拥有更高级的经济活动和更为稠密的交通网络,而贫穷区则较少。

4)由于交通方便,可以延长商品销售的经济距离,因此市场区会在交通干线上向两边延伸,形成矩形,而不再是标准的六边形。

3、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1)在绝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是非均匀的,中心地附近人口密度会比较高,随着中心城市向外围延伸,人口密度逐渐下降。

(2)人口密度的不同将对中心地模式中市场区的大小发生重大影响。

(3)在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大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较小的市场区面积就能够满足企业的较高销售量的需求。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第九章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第九章
There is also an argument that remote regions cannot catch-up with their eastern counterparts due to the long distance to economic centers that these remote regions face.
In terms of major conclusions, the first is that growth in poorer regions comes about through a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where the technology itself is brought by FDI.
Third, domestic physical capital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growth. Where this capital or more properly where the funds for the investment that the capital represents come from matters. If savings within a province provide the source for investment in that province, then there is no interprovincial growth conflict. But if it comes from another province, there is and divergence can be a result.
Fifth, good governance in a province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its competitiveness and that the quality of institution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High collinearity of marketisation with FDI suggests that FDI are attracted by marketisation and a bundle of components consisting of good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FDI,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domestic private sector drives growt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区域比较贸易利益的实现过程 专业化与区域贸易可以增加相关区域的总产量和 总消费量,为地区发展带来利益。如果参加交易 的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那么,贸易总利 益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利益。因此,一个大国, 如果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比较 优势,那么促进地区分工,以及地区之间的商品 交换,是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国际贸易与区域贸易的关系:
总的来看,国际贸易是区域贸易的一个特例,它是把主权国家作为 特定的区域对象,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从亚当· 斯密 的绝对成本学说开始,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已经 比较成熟。 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阐述贸易形成的原因及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 型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的理论完全适用于区域贸易;但是,国际贸 易中关于关税及各种国家之间贸易壁垒的理论,以及关于汇率、国 家外汇平衡等影响国际贸易因素的理论,在以国内地区间贸易为主 要研究对象时,就不适用了。 同时,研究区域贸易需要加上特定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因 素的影响。
禀赋上的差异,并由此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10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一)基本概念
首先要解释禀赋、生产要素禀赋以及要素密集度三个概念。
禀赋即天赋。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
裕程度。
要素密集度是指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
对强度。
11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5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一、地区差异引起贸易
该学说认为:假定只存在甲、乙两国,生产A、B两种商品, 甲、乙两国经济发展条件存在着绝对差异,甲国生产A商品的 生产成本低于乙国,乙国生产B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甲国,这 时甲国专业化于A商品,乙国专业化于B商品,然后交换。两 个交易地区都以最低成本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满足,并因此获取 了区域贸易利益。可见,各地区之间由于生产条件极其不同, 各地区都进行自己具有优势的特定商品的生产,通过与其他地 区进行贸易交换,能够以较低成本扩大区域的消费品种类。
3
第一,可以引进本区域缺乏的生产要素(包括自 然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和产品,扩 大区域生产和消费领域,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在开放的环境中,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 可以成为本区域扩大的市场和新的投资来源, 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竞争和企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4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12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三)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要素贸易。俄林 认为,很多生产要素与商品一样可以直接流动,通过要素流动,能 够改善区域要素条件及其组合状况,从而改变区域的生产结构和贸 易格局。 从另一个角度看,商品贸易是生产要素贸易的一种间接的形式,商 品贸易可以替代要素贸易改变区域要素分配不均的状况,这在一些 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矿产、水力等)上显得更为重要。
17
第二节 现代贸易理论
四、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贸易模式 五、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及其决定的区域贸易模式
18Leabharlann 9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三、生产要要素禀赋论决定的区域贸易格局
赫克歇尔· 俄林(Heckscher Ohlin)理论认为,在所有影响 贸易前商品价格差异的因素中,要素禀赋差异是产生比较优 势的根本原因,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贸易理论。 俄林把区域分工、区域贸易与生产要素禀赋紧密地联系起来, 认为区域分工及区域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生产要素
13
第二节 现代贸易理论
一、贸易条件及其对区域贸易的影响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 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 指数表示。如T表示贸易条件,则有 T= px/ py ×100%
14
第二节 现代贸易理论
如果一个地区的T值不断增加,则意味着该区域输出商品价格
总水平比输入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幅度大(或下降的幅度 小恶化。
当然,如果贸易条件有利,则可以扩大区域贸易,并获取更多 的贸易利益;相反,如果贸易条件不利,则应该采取措施先改 善贸易条件。
15
第二节 现代贸易理论
二、爱好与需求的差异产生贸易
即使两个区域生产条件基本类似,生产成本完全相同,由于消费爱 好不同,从而市场需求结构不同,也会导致发生贸易,并实现贸易 利益。 由于人们消费需求偏好的不同,每一个地区的消费需求与区域资源 禀赋不对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时,区域内必然有一部分需求不能 得到满足,需要输入;同时,另一部分资源或产品会因为区内缺乏 需求或者需求过小而闲置,需要通过输出来开拓市场,并实现其贸 易利益。
8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三)生产条件的多样性决定区域贸易商品的多样化
作为区域贸易的结果,每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专业化于它具有最 大的相对有利条件的商品,并把该商品的主要部分用于出口, 以便换取其他地区多余的专业化商品,并从中获取贸易利益。 但是,由于生产条件的多样性,每个区域不一定会达到完全的 专业化,而是仍然会生产另一些在总体不占优势,但具备个体 优势或局部优势的商品,并部分用于输出。
每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与其他地区相比,那些具有 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低,利用这些要素来进行生产的商品成 本也相对较低,利润较高; 相反,禀赋较差的生产要素由于稀缺,具有较高的价格,利用这些要 素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高。 那么在区域贸易体系中,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化于本区域相对丰裕 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口那些本区域相对稀
专题三:
第九章 区域贸易与经济合作
1
重点问题: ●比较利益决定区域贸易的基本理论
●要素禀赋学说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 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区域贸易的存在与发展意味着该区域是一 个开放型的经济地区,与自给自足的封闭 型经济地区相比,它具有如下的特点,从 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6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二、比较利益决定的贸易 (一)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即使两个区域中的一个在每一种行业上都比另一个具 有较高的绝对效率,两个区域之间的贸易同样对双方 有利,贸易条件是:在生产不同的产品上两个区域之 间存在着相对的效率差异,这时,每个区域都专业化 于本区域具有相对有利条件的商品,并用该商品去换 取另一区域具有相对有利条件的商品,从而产生贸易 利益。 7
16
第二节 现代贸易理论
三、行业内部贸易及中间产品的贸易与区域贸易利益
产业内贸易则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类似、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等水平 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经济发达区域随着要素禀赋优势的变化,某些生产要素相对成本逐步 上升,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及较低技术装备的行业逐渐丧失优势,必 然会更新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区域贸易结构,而经济欠发达区域或 不发达区域则逐次把上述市场份额从发达地区接收过来,并调整、 放弃对它们来说相对不利的贸易市场份额。 这种随着区域要素禀赋优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模式的 理论就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