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发展状况与案例分析
高职课堂革命案例
高职课堂革命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课堂教学方式和形式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课堂革命是教育界一种新的理念,旨在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改革,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也逐渐兴起了课堂革命的潮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和有效的学习体验。
以某高职学院为例,该校自2018年开始开展了一项名为“课堂革命”的教学改革项目。
该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采用了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如问题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拓展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们也在课堂上扮演着更多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课堂革命”项目的实施,学院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学院的教师们也通过这个过程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也要看到,“课堂革命”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学生和教师们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上需要时间,有些教师还存在传统教学习惯难以改变的问题。
学院在师资和教育资源方面也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课堂革命”项目的实施。
高职教育领域的“课堂革命”是一项有意义的教育改革实践,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人才。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课程体系建设关系到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已尝试着在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探索。
这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总体而言,当前的课程体系仍然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因此,正确审视高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有摒弃有创新的进行课程体系建构势在必行。
一、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摇摆不定目前,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论仍在继续,其中争论的焦点在于职业教育究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还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课改方向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实际教学中课程目标在基础素质与实践能力之间摇摆不定。
于是便出现了高职院校不断地修订课程目标、调整教学计划的现象。
事实上,在当今生产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仅具备单一能力的劳动者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课程目标,使其既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课程内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职业院校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面向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课程内容。
然而,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的现行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系统性,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中占有较大比重,这给原本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得他们不仅理论知识学不好,同时又缺乏实践能力,因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排斥。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基本是由教务部门负责,教务人员由于专业素质的欠缺加之学校为吸引生源盲目地设置专业,导致学校内部课程体系建设出现了无人负责的混乱局面。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迫使不少用人单位不得不花费时间与财力对新招入的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前再培训。
3.课程结构不尽合理从课程结构上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沿用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这类课程缺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每门课程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通常是围绕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单科分段,由文化课、专业课与技能课三大板块组成。
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
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摘要】现代社会对于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概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其存在的差异。
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上,国内外的中高职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了衔接的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了这种差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文章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希望能够加强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课程体系衔接、差异分析、现状分析、影响、问题、挑战、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教育体系间的互通和衔接变得尤为重要。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导致了教育衔接的问题。
对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影响,对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就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概况、课程差异、衔接现状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致力于为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衔接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教育体系的融合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是当下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一研究对于促进国内外中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中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中高职课程体系的顺畅衔接是推动教育体制变革和优化的重要一环。
通过深入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和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许多学校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下是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1、实训教学模式
某中职学校将实训教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实训。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职业生涯中的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提高就业竞争力。
2、项目式教学模式
某中职学校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将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务。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多媒体教学模式
某中职学校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教材、网络视频、在线测试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测试。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能力。
总之,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是必要的。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服务。
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然而,由于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内涵建设相 对薄弱 ,特别是内涵建设的核心— { 程建设,更是 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无论是课程设计理念和思想 , 还 是课程设置 的方法 与实施 都不成熟 。而 “ 课程建设与 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 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 革的重点和
难点”。 回
或必修类课程 、 选修类课程;或知识类课程、技能类 课程、素质类课程等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根据一定的 课程设置理念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组合 , 就构成课 程体系 ,或 叫课程模 式 。课程体 系加上一些 学制、考试 、 毕业等的一些规定就构成人才培养计划,
・
9 ・ 8
・
各类教育 ・
对我 国高职课程体 系改革 的分析 与思考
置模 式也是 以学科 为中心或学 科本位 理念 为指导 ,以
专业 知识为 主线构建课 程体 系 .通 常包 括基 础课 、专
业基 础课 、专业 课三部 分 ,因此 ,叫 “ 三段式 ”课程
结 构 ,也 叫 “ 三层 楼 ”或 “ 字塔 ”课 程体 系结构 。 金
高 教 探 索
21 00年第 4期
H i he g r Edu a i n Ex o a i n c to p
摘 要 :我 国高职教 育经历 了 “ 学科本位 ” “ 、 能力本位 ”和 “ 工作过 程导向”的三次较大规模的课 程体 系的
图 1 学 科本位 为导 向的 课程设 置模 式
第三次是 “ 工作 过程导 向” 的课 程开发 与设 置模 式 ,时间大约是 20 年 以来 。2 06 0世纪 9 0年代 ,德 国 不莱 梅大学技术 与教 育研 究所在所长菲利克斯 ・ 劳耐尔 (ex an0 教授 的带 领下与德 国大众 汽车公 司合 F l R ue i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我 国高等职业教 育课程发展的现状 与对策
王 颖
( 天 津 滨海职 业学 院 , 天津 3 0 0 4 5 1 )
摘 要 : 教 育 部《 关 于全 面提 高 高等 职 业教 育 教 学质 量 的 若 干 意 见 》 ( 教 高E 2 0 0 6  ̄ 1 6号 ) 中, 特 剐 指 出: “ 课 程 建
要 想 有 效 的 培 养 学 生 的 职业 能 力 , 最 理想 的方 式 是 把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结 构 与 工 作 结 构 相 对 应 , 从 工 作 结
构 中获 得 职 业 教 育 课 程结 构 。在 工 作 体 系 中 , 工 作 知 识 是 依 附于 工 作 过 程 存 在 的 , 以 工 作 知 识 为 内容 的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的结 构 只能 来 自工 作 结 构 。这 也决 定 了 职业 教 育 课 程 必 须 确 立 工 作 逻 辑 在 其 中的 主 线 地 位 。 二、 我 国高 职 课 程 改 革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第1 6卷
第 1期
天 津职业 院校联 合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N0 . 1 V0 1 .1 6
2 0 1 4年 1月
I a n.2 0 1 4
国传 统 的 学 科 式 课 程模 式 。
学 科 论 往 往 强 调 学 科 体 系 的 系统 行 和完 整性 , 注 重知识通 用性和基 础性 , 忽 略了职业教 育的实践 性 、 专 业 性 和 知 识 的 实 用 性 。所 以 近 年 来 关 于 职 业教 育 课 程 的 发展 必 须 打 破 学 科 课 程 体 系 已成 为 大 部 分 职 业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关键所在。文中主要针对国 内高等职业教育现行的几种主要课程结构模式、特点及其改革趋势进行分析
和 比较 。
关键 词 :高职教 育 ;课 程模 式 ;比较 ;分析 中图 分类号 :G 1 70 文献 标 识码 :A
交替型 ,即通 常所说 的 “ 工读交替 ”课程 ,这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德 、智 、体 、美全 面发展 的具有 良好 职业 道德和 职业 能力 ,在生 产 、建设 、服 课程模式采取学 习和实践相 结合的形式 ,但交替的周 务 、管理第一线 工作的高级 技术型人才 。这个培养 目 期较长 ,一般 为一个学期 ,即一学期学习理论 ,下一 标 ,其一是说高 等职业教 育培养 的是具 有 良好职业道 学期对上一学期学 习 的理论 进行实习或实践 。由于这 德 和职业 能力 的高级技术 型人才 ,这是 对社会 人才类 种模式有 即学 即用 的特点 ,其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 型的定位 ; 其二是说 这类人才 的社会 功能 ,“ 实施 ”二 合 ,但是一个 学期学 习理论 、一个学期实践这样长周 字是 其社 会功能 的核心 和特征 ,他们 主要是对 已有 的 期 的交 替 ,使得 学生在学 习的过程 中知识前后的衔接 设计 、规 划 、决策等任 务进行实施 ,把 它们转化成为 不好 ,对 以前 学习的理论 知识复习也不够 ,学生的知 产 品 ,同时对于一些高技术 或高智能 的职业 岗位进行 识结构缺乏连续性 和系统性 。 直接 的操作 ,完成产 品制 造任务 。课程 是按照培养 目 渗透型 ,这是把实践渗 透到每 门课的学习中的整 标 ,对学校 教育 教学和学 生各种学 习活动的总体规划 合模式 。在这 种模 式 中 ,每门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的 及其过程 的全面安排 ,它是 一个 由多元 结构和多 因素 结合 ,并具体 规定 了理论学 时与实践学时的 比例。 由 制约 的复杂 系统 。而课程模 式 ,是指 “ 在一定教育思 于这种模式把 实践有机地渗 透到 了每 门课程 中去 ,不 想指导下 ,课 程编制所采取 的计划方式 和所确定 的结 同于交替型 的一个 学期学 习理论 、一个学期进行实践 构体系 。 ” 这样长周期 的交替 ,因此克 服 了交替型的缺点 ,学生
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走向
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走向摘要:鉴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占主流的学科导向课程,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偏差,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
我国高职课程模式在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下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课程项目化必将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课程项目化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界不断地探索旨在为了我国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鉴于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这一矛盾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
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现在强调高职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从课程模式这一角度来找出对策,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内涵1.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概念从实践层面概括来说,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是指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高职教育专业教育计划、课程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中各个过程环节及组成要素等结构关系的概括性呈现方式,可以用文字和图表加以表述。
而从理论层面概括来说则指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对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所提出的原则性规定和基本法则[1]。
2.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制约因素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制约因素很多,笔者主要认为,外因分为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环境,内因分为课程、专业本身。
高职教育是一种专门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它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必须遵循满足社会需求规律[2]。
教学环境是课程模式选择的条件支撑,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必须顾及实施的条件—传统与习惯、群体教学为主、设施场所与经费相对不足,要将新课程模式‘属地化’,使其可行。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展迅猛,对于培养一流技术技能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现状1.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而通识教育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相对薄弱。
这种“以专业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综合能力。
2.校企合作不紧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诸如实习实训基地不够、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不明确等问题让学生在校期间无法真正融入企业实践,从而无法全面了解行业需求,难以适应就业市场。
3.师资力量不足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博士生和硕士生教师比例过低。
这导致教师的学科发展和教学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推动学校的创新发展。
4.学科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导致个别学校存在重复建设,学科优势不突出的问题。
这种单一的学科设置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限制了学生的专业选择。
二、针对问题的对策1.优化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加强通识教育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行选修课程制度,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选择课程,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更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并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3.提升师资质量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学科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提供进修机会,提升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能力。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
4.完善学科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合理规划学科专业设置。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力、 素质结 构和培养 方 案 ; 业 生应具 有基 力 、 毕 素质提 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础 理 论 知 识 适 度 、 术 应 用 能 力 强 、 识 面 技 知
为补充 , 三 改一 补 ” 即“ 的高职 教 育基 本方 量保障体 系 改革 等 , 为 高 职教 育 改 革 的 非学历教育共 同发展 , 成 人才培养模式和 目标 针。19 9 6年颁 布 的《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职业 主旋律 。 多元化等 。近年来 , 不少高职院校注重研究 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 中的新 问题 , 逐步探 索“ 订单 式” 职业 教 育体 制 , 造灵 活 开放 打
【 关键词】高职教 育
现状
发展 策略
力, 高职教 育已成为一种谋生教育 。
2 12以培养技 术应 用型 、 .. 技术 技能 型 人 才为定位 的理念
31 . 坚持 以人 为本 , 强化素质教育 随着社 会 的发 展 , 以人 为本 ” “ 的发 展
高等职业 教育作 为我 国教育体 系一个 重要分 支 , 承担 着 为 国家 经 济建 设 培 养 高
目标来 发展 高 职教 育 , 利 用少 数 具 备条 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 和理论 教 学体 系同 等 面 : 并 办学 主体 多元 化 , 费筹措多元化 , 经 办学 件 的重点 中专 改制 或举办 高职 班等 方式作 重要 , 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 、 学研 结合 、 产 质 模 式多元化 , 服务 功能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
的 大众 化 起 到 了重 要 作 用 。 本 文 简要 分 析 高职战线 的共 识 , 也正 在 为 全社 会 逐 步认 方面也做 出 了相 应 改 革 , 破 了一 张考 卷 打 教 育 的发 展 进 行 的 展 望 。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一、案例背景介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职业教育培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下面列举了十个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以展示不同学校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二、案例一:XX职业学校与XX高等职业学校合作XX职业学校与XX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开设一门“工程技术实践”课程。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在课程中接触到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验设备,提前接触到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和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升学铺平了道路。
三、案例二: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某职业学校与附近的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
该团队由中职和高职的教师共同组成,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研究,实现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有机衔接。
四、案例三:开设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某职业学校开设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既包括中职的培训课程,也包括高职的专业课程。
学生可以在同一个专业体系内完成中职和高职的学习,获得中职和高职双重毕业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案例四:高职专业课程与中职实习结合某高等职业学校与附近的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将高职的专业课程与中职的实习结合起来。
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案例五: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某职业学校与多家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在校内建设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实训基地。
该实训基地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际工作场景,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案例六:开设中高职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某职业学校与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共同开设中高职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
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
八、案例七: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实习就业指导某高等职业学校与多家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实习就业指导。
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下面列举了一些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1. 项目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它将学生置于实际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模拟实训教学模式模拟实训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模式,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联系和应用。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进行颠倒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在家里预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
5. 产学合作教学模式产学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教学的模式,它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 个性化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学的模式,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7. 跨学科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教学的模式,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联系和应用。
8. 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是一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模式,它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9. 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0.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必须的,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与启示(doc 10页)
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与启示(doc 10页)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及启示张建国摘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阶段,从而对职教课程开发模式进行理性分析.探寻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和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审视我国职教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移植普教、洋为中用和本土创生三个阶段。
从这一发展演变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每一种课程开发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特点和适用背景;每一次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和更替都与社会变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源于解决由于社会变革而引起的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国特色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是我国未来职教课程开发模式发展的价值取向,,关键词:职教课程开发模式;演变;启示作者简介:张建国(1973--),男,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7)()8--0004—07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这一术语已在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CERI)从196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课程开发的研究。
1974年3月,日本文部省得到OECD的合作,在东京召开了课程开发研讨会。
以此为契机.所有国家对于CERI倡导的“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技术的关注日益高涨。
“课程开发”这一术语在教育学界开始流行,也是始于这一时候。
它又称课程设计或编制,是指根据教学目标。
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开发、编写、编辑、评价课程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反映的是产生一个课程的全过程。
所谓课程开发模式,就是指课程的内容和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特定的组织型式或结构,它受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观和课程观等因素的影响。
同样,课程开发模式也在——定层面影响着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
时—卜,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在我国各级行政机构和职业学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尽管其途径、方法、内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趋向却是一致的,即把革新传统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校建设工程的启动促使我国高职教育由规模发展全面转入内涵建设阶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内涵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改革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则成为各高职院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4-0018-02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思考高雁(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政策支持的双重刺激下,我国高职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育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会同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课程模式改革,改革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突显办学特色的核心,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推行教学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明确了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并用于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尤其是课程体系建设当中,突出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学科化教育倾向仍然严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仍根深蒂固。
虽然大多院校都认识到了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功能和方式的不同,都在积极探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但除少数几所国家级示范校和个别院校的少数操作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外,大多院校虽然都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有关环节中冠以了“职业教育”的“外衣”,对教学计划、课程建设、专业设置等进行了“改头换面”,但由于管理者和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深,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教学改革停留在思路上、论文里、计划中居多,实际推进的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中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即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教学设计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培养脱节,体现教改思想的教学大纲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脱节等等。
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发展状况与案例分析
高 国 民素 质 任 务 的职 业 学 校 混 同 于 短 期 职业 培 训 :8 缺 乏 职 业 指 导 、 业 教 育 和 () 刨 创 新 能 力 培 训 等 方 面 的内 容 这 其 中 就包 括不 少职 业 教 育 课 程
模 式 存 在 的 问题 高 职 教 育 的 主 办 者 已 注 意 到 了 课 程 模 式 与 高 职 教 育 培 养 E标 不 相 适 应 的 问题 , 开 始 加 以 研 究 与 实 践 。 我 国 的 高 职 教 并 育 课 程 模 式 的发 展 出 现 以 下 几 种 趋 势 第 一 , 加 注 重 市 场 特 性 , 现 出 以市 场 为 导 向 、 应 市 场 更 呈 适 发 展 需 求 的动 态 变 化 趋 势 高 职 教 育 的 课 程设 置 开 始注 重 对 市 场 信 息 的分 析 与 吸 收 . 程 模 式 中 也 开 始 注 重 企业 与 学 校 的 合 课 作 . 程设 置 与 企 业 的结 合 更 加 紧 密 . 业 的参 与 成 为 课 程 设 课 企
课 程模 式 学 科 中心 课 程 模式 以单 科 分 段
案例 科分段为主要特征 . 以专 业 为导 向设 置 课 状 况 :
程 . ‘ ’ 教 学 单 元 . 班 级 为 基 础 进 以 课 为 以 行 教 学 . 教 师 为 中心 , 学 科 为 本 , 统 地 传 授 给 学 生 以科 学 以 以 系 文 化 基 础 知 识 . 典 型 的 “ 科 中 心 ” 学 模 式 . 适 用 于 侧 重 是 学 教 它 使 学 生 掌 握 理性 化 知 识 而 内 容 又 比较 深 奥 的本 科 教 学 我 国 高 职 教 育 的课 程 设 置 依 然 沿 用 普 通 教 育 的 课 程 设 置 . 照 学 科 门 按 类 划 分 出 各 分 支 学 科 的 内 容 .在 课 程 设 置 上 具 有 很 强 的 学 科 性 . 种 现 象 导 致 职 业 教 育 理论 课 程 的 门 类 较 多 . 更 多 的教 这 把 学课时用于理论教学 . 使理论教 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结构 比 致 例 失 调 . 践教 学课 时偏 少 , 响 学 生 对 熟 练 操 作 技 能 的 掌 握 。 实 影 此外 。 由于 高 职 教 育 各 门专 业 课 程 均 强 调 各 自 的 系统 性 、 科 学 性和整体性 . 自成体 系 , 程 与 课 程 之 间 的 协 调 性 较 差 , 论 知 课 理 识 割 裂 . 利 于 学 生 从 整 体 上认 识 职 业 活 动 . 响 了 学 生 对 基 不 影 础 知 识 的 掌 握 运 用 . 以培 养 学 生 综 合 运 用 知 识 的 能 力 . 生 难 学
高职课堂革命案例
高职课堂革命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职课堂革命是一场面向全国高职学生的教育革命运动,旨在打破传统高职教育中的束缚与桎梏,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高职课堂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一、案例一:全面改革课程设置某高职学校针对传统课程设置过于僵化、缺乏实用性的问题,积极进行了课程改革。
学校梳理了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精简了冗余课程,重点突出实践性课程。
学校引入了新颖的跨学科课程,并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校还推行项目制学习,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实际项目,提升综合能力和实操能力。
这一改革带来了明显效果: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率也得到了提升。
二、案例二: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某高职学校认识到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核心,因此进行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尝试。
学校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定期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计划。
学校还鼓励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和学科研讨会,持续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通过这项改革,学校的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和高效化,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三:倡导创新创业教育某高职学校积极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学校还邀请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业精神。
这一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
高职课堂革命不仅是教育的一次革新,更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和突破。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职课堂革命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希望更多的高职学校能够积极推动课堂革命,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字数:454】第二篇示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现状分析与建议①——以临沂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现状分析与建议①———以临沂职业学院为例王继升,孙丽娜(临沂职业学院,山东临沂276017)在新技术融入、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推动下,高职教育教学环境、组织结构、教学组织方式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混合式教学成为高职教学新常态,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应用现状如何、教学效果是否满意、师生有何看法和想法、实施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为此针对临沂职业学院师生展开了专项调查研究。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首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混合式教学应用数据。
其次,师生访谈明确存疑问题,梳理优化调研思路。
再次,结合文献调研编制调查问卷,并征求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意见完善问卷。
最后,发放、回收问卷并做信效度检测,统计分析调研结果。
(一)课堂观察参照崔允漷提出的教师听评课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结合高职教学实际,听取教学管理人员意见和建议,制定了混合式教学课堂观察提纲。
采用线上视频听课、线下现场听课等方式观察混合式教学流程及效果,覆盖8个院系31位专兼职教师。
(二)师生访谈采用集中座谈和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访谈,覆盖8个院系32位专兼职教师和50名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重在了解师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体验、看法和评价,并对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问卷调查混合式教学现状师生问卷相同,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选项设置答案,如表1所示。
调研回收学生问卷397份,有效问卷366份,有效问卷率92.19%;回收教师问卷196份,有效问卷193份,有效问卷率98.47%。
对廿五个问题指标做了信度和效度检测均达标,调查结果可以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
表1师生问卷五个维度、廿五个问题指标一览表维度问题指标Ⅰ.学生学习自主性Q1.学习线上课程时,能按时完成线上课程视频的学习Q2.学习线上课程时,能按时完成线上课程的练习和测试Q3.学习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时,能认真专注,不开小差Q4.学习线下课程前,会主动利用线上课程资源做好线下课的准备Q5.学习线下课程时,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Q6.线上线下课程内容相互联系,没有相互矛盾、冲突和脱节的情况Q7.线上线下课程,前后两节课之间的内容能够较好地联系Q8.线上线下课程目标是一致的Ⅱ.教学内容衔接性①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双线融合新常态下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精准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JXY107);2021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OBE 理念下基于SPOC 的高职精准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195);2022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学习者画像的OMO 精准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2022087)。
高职教育改革告典型案例撰写
高职教育改革典型案例一、背景介绍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某高职院校作为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改革措施1. 优化课程体系该高职院校针对传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重新设计了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2.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该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模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高职院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4. 加强校企合作该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企业文化,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成效1.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2. 师资力量增强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增强。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得到了深入开展。
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企业文化,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选拔优秀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该高职院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未来,该高职院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中国高职课程体系研究历程
中国高职课程体系研究历程
中国高职课程体系的研究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强调建设学科体系和实践体系双轨制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重点在于调整课程结构,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理论知识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第二阶段,21世纪初,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向建设能力本位的模块化的课程。
各专业普遍确立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课程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
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阶段,2004年左右开始,中国高职教育开始探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调工学结合,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发展状况与案例分析作者:胡宇彬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摘要: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了高职教育应用较多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以案例的形式讨论了一所高职院校使用的课程模式。
关键词:高职;课程模式;发展状况;案例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科课程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程模式,也是现今高职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模式。
学科中心课程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并将各类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科进行组合。
学科本位制是一种强调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以专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以‘课’为教学单元,以班级为基础进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本,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以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典型的“学科中心”教学模式,它适用于侧重使学生掌握理性化知识而内容又比较深奥的本科教学。
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依然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按照学科门类划分出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强的学科性,这种现象导致职业教育理论课程的门类较多,把更多的教学课时用于理论教学,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结构比例失调,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影响学生对熟练操作技能的掌握。
此外,由于高职教育各门专业课程均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学科性和整体性,自成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调性较差,理论知识割裂,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职业活动,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难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适应性较差,综合能力欠缺。
这一课程模式的适应性较弱,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在经济转轨时期容易导致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还由于这一课程模式过分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其他心理因素,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利,从而导致学生对职业市场的适应性有限,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从1989年就开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实验与研究的蒋乃平先生,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上将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八个方面:(1)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2)训练面过窄,导致毕业生择业面不宽;(3)终结性教育,毕业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基础;(4)不能及时更新内容,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5)不能及时调整强化方向,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6)缺乏选课机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7)把负有提高国民素质任务的职业学校混同于短期职业培训;(8)缺乏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这其中就包括不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主办者已注意到了课程模式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并开始加以研究与实践。
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出现以下几种趋势。
第一,更加注重市场特性,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动态变化趋势。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始注重对市场信息的分析与吸收,课程模式中也开始注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课程设置与企业的结合更加紧密,企业的参与成为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第二,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过去的高职教育实施学科本位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基本上是一种本科的浓缩形式,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准。
现在,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改变,各高职院校已开始意识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模式上吸收了国外的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如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第三,呈现出多元整合的趋势。
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极端的、单一本位的课程模式已少见,出现了各种课程观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趋势。
这种多元整合的趋势既可以摆脱传统课程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又可以避免单纯追求某种“本位”的片面性,使课程目标的确定能融合各家之长,从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的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课程模式,如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
以“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力图吸收单位职能型课程模式与阶梯型课程模式的优点,实际上是力图借鉴三种国外流行的课程模式(CBE课程模式、MES可策划能力模式及“双元制”课程模式)的优点,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所做的一种有益探索。
该课程结构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
第一阶段,即“宽基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此阶段一般由四大板块组成,即政治和文化类,公共关系类,工具类(实用英语和微机应用)及专业基础类。
第二阶段,即“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
“活模块”又可分为“大模块”和“小模块”。
每一个“大模块”针对一种职业或工种,其中包括若干个与MES模式内涵相同的“小模块”;每一个“小模块”针对一个工艺流程或一种加工方法,其内容是完整独立的,操作水平是可测量、可考核的。
不同的“大模块”中可能有相同的“小模块”。
“宽基础”阶段的课程开发步骤为:先初步界定职业群,然后进行职业群的通性分析,归纳出职业群通用的知识和技能,最后结合学制确定基础的宽度与深度。
“活模块”阶段的课程开发步骤与MES模式、CBE模式基本相同。
集群式模块课程一方面为学生能进入一群相关专业做准备,提供与这一职业群适应的基础课程;另一方面设计了与这一职业群中每一种职业对应的模块。
它将达到五种效果:一是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使学生获得在一类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二是使学生就业后能在这类职业群中转换职业,而不需要太多的再培训;三是学生能在毕业前得到针对性强的培训,就业时能顺利顶岗;四是学校能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利于专业建设,有利于把握市场主动权;五是可使学校能选择相应的模块开设短训班,增强学校活力,解决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急需。
此模式的最大困难在于对职业群的界定。
首先,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有健全的人才预测体系,有专门的部门对未来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就业市场等变动做出预测,能够不断根据新的发展趋势修正有关资料,向社会提供连续性的系统信息,因而其职业学校进行课程模式的开发设计时有据可循。
而我国则缺乏这方面的条件,职业群的界定在相当程度上是凭借学校或个人的经验,缺乏科学性,甚至还可能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其次,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等内容很少涉及,缺乏人文教育的内容。
而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核心课题,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再次,此模式中的“宽基础”应宽到什么程度,要把握好这个“度”是有一定困难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是否过于宽泛,能否适应所有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各个不同的专业,也是值得商榷的,如招生数量少的专业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
案例分析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目前试用的课程模式一方面反映了旧课程模式仍存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的使用。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招收高中及中职毕业生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下面以该院2005级工商管理专业和高级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例,对其课程模式进行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此专业培养熟悉我国工商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工商管理规则,有较强的管理技能及分析和解决各类管理问题特别是企业管理问题能力的工商管理第一线管理人员。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218学时)、大学英语(184学时)、计算机基础(52学时)、体育(60学时)、大学语文(26学时)、经济数学(52学时);专业课,包括经济法(96学时)、市场营销(102学时)、企业经营战略(90学时)、工商行政管理(90学时)、基础会计学(78学时)、市场经济学(34学时)、财务管理(9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微机基本操作、案例分析、市场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根据其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该专业基本上采用的是学科课程模式,实行三段式教学安排,但比学科课程模式又有所进步,主要反映在实践教学上,理论课与实践课所占学时比例分别为53.7%和46.3%,这说明很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选修课太少,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有待改进的环节。
高级护理专业此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面向医院、社区护理第一线的,牢固掌握护理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医院熟练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和在社区进行防、护、保、康综合性服务的技术应用型高级护理人员。
主要课程也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内科护理实习(9周)、外科护理实习(8周)、妇产科护理实习(3周)、儿科护理实习(3周)、五官科护理实习(2周)、急诊科实习(2周)、社区实习(3周),第三学期在医院见习(4周),专业方向选择实习(4周)。
根据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虽然有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痕迹,但该专业基本上采用的是“宽基础、活模块”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主要面向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群的需要。
此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2760个学时中,理论课学时为1337,实践课学时为14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数比例大约为1:1。
此模式也注重了学校与用人单位——医院的合作,学生的实践教学基本是在医院进行的。
但此模式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宽基础”阶段的专业课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即所有的小专业课程都开设了。
说明课程开发仍有问题,没有注意提取大专业中共同的基础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整合,因此,大专业的基础部分门类多、内容细,与高职教育教学不相适应。
同样也有选修课太少的问题,供选修的课程也不够全面丰富,不能反映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的要求。
从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力图改变学科本位课程模式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特别是在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是很有进步的。
但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仍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1]胡泽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余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现代化、中国化、最优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0,(3).[3]特克寒.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作者简介:胡宇彬(1973—),女,湖北孝感人,高等教育学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及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