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第七章 组织心理
管理心理学课件及答案 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答案■知识掌握1.1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及其心理活动,是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问。
大体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和领导心理四部分内容。
1.2 管理心理学的形成主要有哪些基础理论?答:霍桑试验提出的“人际关系学”和勒温的群体动力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等,共同构成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3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答:任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提高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的思想水平和心理素质,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3)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
1.4 研究管理心理学有何重要意义?答:具体表现在:1)推进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2)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3)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4)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改进领导方法,讲究领导艺术1.5 如何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答: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要求从管理实践活动中总结和概括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程序和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理论。
2)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要密切联系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依据人们可以观察并加以检验的客观事实,客观地、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心理的特点。
3)联系性原则,就是要求研究者要善于对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进行综合考察,把几个不同的系统对人的影响联系起来考察,以联系的观点分析人的心理现象,认识人的心理全貌。
4)发展性原则即研究者要以动态的观点来分析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活动。
1.6 现代企业管理,为何重视人的心理研究?答:在现代企业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关系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科技越发达,社会越发展,人的因素就越关键。
第二章习题答案知识掌握:2.1 什么是人性观?主要包括哪些观点?答:人性观或称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劳动态度和工作目的基本估计,是对劳动者为什么要工作,以及用什么方法去激励他们的基本看法。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挫折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挫折与管理在管理心理学中,挫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挫折指的是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对于管理者来说,理解挫折的本质、成因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挫折,对于提升团队绩效、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和组织的稳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挫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客观环境因素是导致挫折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市场竞争的激烈、资源的匮乏等,都可能使组织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难,从而让员工感受到挫折。
其次,个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会影响挫折的产生。
如果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不足以应对工作中的挑战,或者其性格过于内向、脆弱,缺乏应对困难的韧性和适应性,那么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就更容易产生挫折感。
此外,不合理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可能引发挫折。
比如,工作任务分配不明确、工作流程繁琐、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不公平的奖惩制度等,都可能让员工感到困惑、不满和无力,进而产生挫折情绪。
挫折对个人和组织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从个人角度来看,挫折可能导致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长期处于挫折状态下的员工,可能会出现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增加等问题。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出现离职的倾向。
从组织的层面来看,员工的挫折感可能会削弱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影响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如果挫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还可能引发员工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破坏组织的和谐氛围。
那么,作为管理者,应该如何应对员工所面临的挫折呢?首先,管理者要善于识别员工的挫折情绪。
这需要管理者密切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行为表现,通过与员工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和遇到的困难。
当发现员工出现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等情况时,要及时与员工进行谈心,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便能够准确地判断员工是否遭遇了挫折。
其次,管理者要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挫折。
第七章管理心理学--群体和团队
✓ 名义小组技术(nominal group technique):只是在名义上存 在、成员在做决策以前将交往控制在最低限度。一般步骤:
• 个人被召集在一起,被授予一个问题
• 独立作出解答,常将其写在卡片上
• 以2有020条/2/20理的方式,与其他人共享创意(如循环过程,以保证每人
他很快意识到,上述情形表明他面临的是一种 非正式的群体,他必须象面对正式组织一样去面对 它。
2020/2/20
比较基础 一般本质 基本概念 关注的焦点
领导权力的 来源 行为规则 控制手段
非正式群体 民间的 权力和政策 个人 由群体授予
规范 授权
正式群体 官方的 权威与责任 职位
由管理当局 授予 法规条例 奖赏和惩罚
2020/2/20
六、团队
㈠工作群体与团队的不同
团队指一群为数不多的员工,他们的知识、技能互补,他 们承诺于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且保持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关 键是保证团队绩效要大于个人绩效之和。 ✓ 工作群体具有强有力的、明确的、集中的领导;而团队的领导 角色是分享的。
✓ 工具有个体的职责;而团则包括个人和共有的职责。 ✓ 工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同的;而团具有特殊的目标。 ✓ 工具有个体的产出;而团只有集体的产出。
位。
2020/2/20
二、群体发展阶段
㈠群体形成阶段:通过组织合作性的活动,成员彼此熟 悉,理群体目标和任务。
㈡群体震荡阶段:进行权利与地位的分配,初步形成规 范与秩序,成员进入各自角色。
㈢群体规范阶段: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方案,促进个体、 群体的目标整合。群体成员更加明确任务和目标导向 。群体内聚力提高,群体结构稳定。
23管理心理学(第7章2.3节 态度,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来源
人的价值观决定于世界观,是从出生 起,在家庭和社会中积累形成的。 (三)价值观的分类
•
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互不相同,因此价
值观也有多种多样。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为了
把错综复杂的价值观进行归类,曾对企业组织
内各式人物作了大量调查,就他们的价值观和
生活作风进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
• 第五级 玩弄权术型:这种类型的人通过 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 积极争取地位和社会影响。
• 第六级 社交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把被人喜 爱和与人善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主 义、权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 第七级 存在主义型:这种类型的人能高度容 忍模糊不清的意见和不同观点的人,对制度和 方针的僵化、空挂的职位、权力的强制使用, 敢于直言。
• 价值观影响个人行为; • 价值观影响影响群体行为; • 价值观影响整个组织行为; • 价值观影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
(一)最大利润价值观
•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
大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利润代表了
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的增加就是企业
财富的增加。企业经营管理好坏的标准是
• 2、同化阶段
•
这一阶段表现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
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使自己的
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
• 例如:员工在组织和同志们的教育和帮助 下,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员工,应
该自觉地遵守纪律,因而他会同其他职工一样, 把遵守劳动纪律当作是一种信念和观点。显然,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在外 界压力下转变态度,而是自愿地进行的。
• 2、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 作的需要;
管理心理学重点全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1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了一本名为《管理心理学》的专著,意味着管理心理学作为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理心理学的研究容(一)传统看法管理心理学由三大块构成: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二)五分法知道管理活动有目标、人力、环境、时间和信息五大要素,在个人和组织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可以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容分为五个方面:目标管理MBO、人力管理MBM、环境管理MBE、时间管理MBT和信息管理MBI。
*4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1)、心理技术学(工业心理学)-----闵斯脱博格.,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论述了运用心理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等问题2)、人际关系学(霍桑实验)----梅奥、罗特利斯伯格(1)人不仅是追求物质享受的"经济人”,而且是追求社会需要和心理满足的"社会人”。
(2)劳动生产率不仅受物质条件与管理制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
(3)改善企业管理,既要发挥"正式团体”的作用,更应重视"非正式团体”(亲密伙伴或哥儿们团体)的作用。
"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并影响部成员的行为。
(4)新型领导既要考虑职工合乎逻辑的理性行为,还应重视职工非逻辑性的情感需要。
领导要经常与职工进行意见沟通,尽量满足职工的心理需要。
3).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主要研究群体活动、情绪和相互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群体中的领导方式;群体成员参与;群体规模等问题."群体动力”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研究群体行为做出了很大贡献。
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作为人的动机基础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第7章 组织设计
要领: 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 一个下属只能向一个上级回报工作。
3.控制幅度原则
一个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的下属的人数应该有 一定限度,并且管理有效。 格拉丘纳斯(法)提出的数学公式:
N n(2n1 n 1)
经验表明,在组织的高层,其管理幅度通常是48人;而在组织的低层,管理幅度一般为8-15人。 案例:印加效应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组织设计
组织与组织设计 组织的部门化 组织的层级化
第一节
一、组织的性质和目的
组织与组织设计
组织:
1.名词: 指单位、机构(organization),指为了达到一定的共 同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及其他生产要素组成的 社会单位; 2.动词(organizing): 指为了达到目标而创设组织结构、为了适应环境变化 而维持和变革组织结构,并使组织结构发挥作用的过 程。
有核心人物,有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在企业各方面潜移默化地起作用,要正确对待,合 理引导,避免对立。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四、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权变的组织设计观:
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它要求把 组织看成是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式 组织系统。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4个:
1.按职能划分部门 企业的基本职能包括生产、营销、财务,辅助职能 包括人事、公共关系、法律事务等。 还可进一步细分: 如生产部门:开发、设计、制作、质量检验、设 备和工具等。 按照这种方法形成的组织结构即直线 ——职能结构。 是一种传统的、普通的组织形式。
优点:
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组织中的激励)
第7章组织中的激励7.1 复习笔记一、激励的基本概念组织管理者要从事的首要工作之一是激励起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动机。
激励动机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激励员工动机就是要设法使他们看到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他们在这种压力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个人需要,同时也通过完成一定工作绩效而实现组织目标。
激励并不是简单满足员工的任何需要,而是要通过达成绩效来实现的。
二、早期的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1.理论内容需要层次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动机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可划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包括食物、水、掩蔽所、性等身体需要;(2)安全需要——保障身心免受伤害;(3)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4)尊严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与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熊、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这五种需要层次越来越高级,当下一级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时,上一级需要便成为人追求的目标。
2.对理论的评价按照这个理论,如果要想激励一个人的动机,就要知道他现在正在追求哪一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设法为这一需要或其上一级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
然而实证研究并不认为这一理论有效度。
(二)X理论与Y理论1.理论内容麦格雷戈总结概括了两种相对立的理论:一种是X理论,即把人看作为天生懒惰的,只是追求物质满足,不负责任,无志向,要强迫他们工作;另一种是Y理论,认为工作也是人们的一种需要,人们能自我监督和控制,能主动承担责任,具有创新能力。
2.对理论的评价对照说来,X理论是把人看作经济人,注重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相当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基本需要;Y理论则把人看作社会人,注重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相当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高级需要。
然而,这两种理论都有其片面性,其有效性都很有限,它们都只是针对特定情境而言的。
管理心理学概述
• 第四编 领导与组织心理
• 领导行为 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苏东水版《管理心理学》 18
• 第一篇 总论
•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管理心理学的 基础理论
• 第二篇 个性心理
• 人的个性 人的需要 人的期望 人的挫折 人性管理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逻辑 36
• (一)两种取向的管理心理学
(一)两种取向的管理心理学 37
• 心理学取向的管理心理学是基于心理的或从个体 角度出发的管理心理学。
• 该种取向看问题比较微观,注重个体层面的问题 和行为背后的潜在机制,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 出发,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探讨相关 问题,说明和解释相关现象。
• 心理学取向的管理心理学更关注员工工作倦怠形 成的心理机制,寻求导致其工作倦怠的心理因素 ;如压力感、人格特征、控制点,人口学特征(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
• 管理学取向的管理心理学则更侧重从组织管理的 角度出发,分析员工工作倦怠的形成原因,探查 引起员工工作倦怠的社会、文化、组织条件等, 如职业的行业地位、发展前景等等。
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
这里的“组织”不仅包括企业组织,还涵盖 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组织。
8
• 三层含义:
• 第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组织管理 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 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 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14
(五)组织管理 • 组织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由不同结构、不同
层次、不同职能的群体组合而成的系统。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
2018/11/21
7
管理心理学
5. 按利益受惠分:
① 公益组织:受益者为整个社会 ② 商业组织(实惠组织):受益者为其经营者和所有者 ③ 服务组织:受益者为特定民众 ④ 互益组织:受益者为组织内的成员
2018/11/21
8
管理心理学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维度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
组织结构是组织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 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2018/11/21
5
管理心理学
3. 按组织的社会功能分:
① 以经济生产为导向
② 以政治为导向 ③ 整合组织 如法院、政党
④ 模型维持组织 如学校、社团、教会
2018/11/21
6
管理心理学
4. 按人员顺从程度分:
① 强制型组织:用高压、威胁,甚至暴力等手段控制其 成员行为的组织
② 功利型组织:用金钱或物质为媒介来控制下属行为的 组织 ③ 规范型组织(正规组织):用在伦理道德或观念信仰 等基础上形成的规范权力来控制成员行为的组织
2018/11/21
15
管理心理学
虚拟组织
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合作目的达到后, 合作关系随即解散。
2018/11/21
16
管理心理学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
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 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与管理》
领导法
✓ 让每个人成为批判性评估者 ✓ 无偏见,不要说出偏好 ✓ 至少指定一名群体成员担任魔鬼辩护人 ✓ 聘请外部专家对群体进行批评 ✓ 容忍不同意见
组织法
✓ 组建相互独立的群体研究同样的问题
✓ 指导管理者和群体领导者预防群体思维
个人法
✓ 批判性思维
✓ 可信的外部人士讨论群体方案并向群体报告
但是第五工区新任主任孙天明却不这么看大勇。他经过几个 月的侧面了解,发现这个小伙子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大勇对老奶 奶十分孝敬,在邻居中有口皆碑;工作不怕吃苦,牛劲一上来能 把大家的干劲都带起来;他还乐意帮助别人,工友中谁有困难他 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孙主任觉得,要搞好三组的工作,先得从刘大勇这里下手, 刘大勇绝不是朽木一块,关键是当领导的如何帮助他进步。从此, 孙主任经常在工余时间找他谈话聊天,同他交朋友。渐渐地,刘 大勇觉得孙主任平易近人,不像别的领导老看自己不顺眼,自己 应该以心换心,干出个样子来,不辜负主任的信任。
价值观
兴趣爱好 性格气质 工作生活方式
利害关系
三、群体的功能
1 正式群体的功能 完成组织任务 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 协调人群关系 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2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 满足其成员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 ➢ 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 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 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3 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 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 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四、群体的心理效应
1 社会助长
指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 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管理心理学讨论的内容是组织中详细的人的心理,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和领导心理四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个体心理讨论是指管理心理学中以个体心理为讨论对象,以调动个体乐观性为目的的讨论。
有关调动个体乐观性的理论被称为激励理论。
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心理动机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乐观性的过程。
激励理论主要有三类:内容型理论、行为改造型理论和过程型理论。
1.内容型理论内容型理论是激励问题的基础理论,它主要讨论需要激励的缘由和起激励作用的因素。
内容型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生存—交往—进展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
2.行为改造型理论行为改造型理论重点讨论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以达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乐观的目的。
行为改造型理论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挫折理论三种理论。
3.过程型理论过程型理论主要说明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怎样向肯定方向进展,如何能使这种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这种行为等的整个过程。
过程型理论主要有期望理论和公正理论。
(二)群体心理管理心理学在界定群体概念时,使用了三个标准:各成员相互依靠,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成员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各成员有“我们属于同一群人”的感受。
组成群体的要素有三个:活动、相互作用和感情。
群体的作用大致有四个方面:完成任务、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融洽人际关系和满意成员的心理需要。
群体行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群体分散力、群体的规范和压力、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方面。
(三)组织心理简洁地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就是组织。
组织心理部分主要讨论有关组织的一些理论以及组织设计、工作设计等。
(四)领导心理率领组织中的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领导,实施这个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
领导心理部分主要讨论领导的概念和怎样提高领导行为的效率。
提高领导效率的理论有领导素养论、领导行为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
管理心理学讲义重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概述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观点;1泰勒的科学管理四原则①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②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 ③将经过科学挑选和训练的工人与科学的劳动过程结合; ④管理者和工人之间亲密、经久的合作;2法约尔①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②管理的5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③管理的14条一般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正合理的报酬、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保持职工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或集体精神;3韦伯韦伯提出“层峰结构”“官僚结构”组织模式,认为组织应是一个权力集中、职责明确、管理严格的金字塔式的结构;还提出了“超凡魅力”这一概念,即指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用以描述优秀领导者的品格;2.组织管理心理学在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前做了哪些理论准备1心理技术学心理学的知识在工厂和企业中的运用是从心理技术学开始的;心理技术学的名称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斯腾提出的,但是最早进行心理技术学具体研究工作的是闵斯脱博格,他论述了用心理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等问题;心理技术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是解决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或者简单地说,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2霍桑实验梅约在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职工的士气、生产的积极性主要决定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关系;而物理环境照明等、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这无疑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约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人群关系”,而在美国心理学界则公认梅约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根据“场”理论,他提出了着名的行为公式:B=fP·E;场理论最初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后来又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4社会测量理论社会测量学的创始人是莫里诺,创造了所谓“心理剧”的治疗方法;社会测量理论采用填写问卷的方法,让被试根据好恶感对伙伴进行选择5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 6决策理论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决策理论;认为人不可能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考虑所有的备选方案,从中选出最优方案,而只能在有限的方案中进行选择;从而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他认为,组织中的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人的因素——人的心理与行为因素引入决策过程,不仅对决策理论,也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二章人性的假设与管理第三章个性5.如何对气质进行管理①根据气质差异,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②在组织工作班子时,要考虑气质结构,人员配置要考虑气质互补性;③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想教育工作;6.如何对性格进行管理①重视培养和塑造员工的优良性格,组织的设计应力求使组织成员趋向性格成熟;②管理者应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并积极调适③针对性格差异,实施有效管理④人员选拔和使用,尤其要重视性格品质考核,提高性格类型与职业的适应度第四章需要与动机7.解释需要、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向目标前进;当人达到目标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需要得到满足;这时,人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人不断地向新的目标前进;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新的需要←需要满足紧张减除8.解释马洛斯需要层次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综合激励模型的主要内容,如何有效应用该理论指导管理工作;1马洛斯需要层次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马斯洛:“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声望以及无根据的奉承之上;”⑤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之间由低到高逐层递升;同一时期内可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只有优势需要成为推动行为的动机;需要的满足是相对的;需要的发展遵循“满足-激活律”;需要的强弱受“剥夺-主宰律”的影响;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文化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应用:①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要;②了解职工需要差异,满足不同人的需要;③把握职工的优势需要,实施最大激励;④区分职工的需要性质,诱导高层次需要;⑤坚持同步激励原则,满足职工物质和精神需要;⑥制造匮乏,激励行为积极性2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人的高级需要分为三类,即权力需要、合群需要和成就需要;①权力需要;具有较高权力需要的人对影响和控制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②合群需要;具有合群需要的人,通常从友爱、友好的社交中得到欢乐和满足;③成就需要;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工作的成功有强烈的要求;应用:①权力需要:让员工尽可能地安排和控制他们自身的工作;参与决策制定;尽量把完整的工作任务交给他们去完成;②合群需要:确保员工作为团队的一员从事工作;给予大量的表扬和认可;委托他们对新员工进行接待和培训;③成就需要:识人用人,善于发现和利用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充分授权,增加承担新任务员工的责任;安排超常的、具有挑战性的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对工作绩效及时进行反馈;因岗择人,优化结构;加强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造就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3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这些因素往往是由外界的工作环境产生的,主要包括公司政策、行政管理、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与上下级的关系、地位和安全等方面的因素;“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唯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社会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工作所赋予的发展机会和责任等;应用:①要区别对待不同人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②注重对职工的内在工作本身激励;③注意保健因素;④善于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4期望理论期望指个体根据对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期望对象能力大小的感知,预期其能够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期待和向往;①基本假设:当人们预期到能够完成某行为,而且该行为能为自己带来既定结果,这种结果又对自己具有吸引力时,人们才会采取该行为;②期望公式:激励力量=效价×期望③三种关系:努力——绩效,绩效——奖励,奖励——满足个人需要吸引力④期望模式个人努力→A→个人绩效→B→组织奖赏→C→个人目标A:努力-绩效的联系期望概率B:绩效-奖赏的联系关联度C:目标或奖酬吸引力效价⑤应用:A.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B.运用期望值调整积极性C.正确处理努力和绩效的关系D.正确处理绩效、奖酬与需要的关系E.注意员工的感情调整5公平理论①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行为学家亚当斯提出的,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社会比较,且有就近比较的倾向;②公平模型:OP/IP = OO/IOOP :output某人所获的报酬 IP : input某人的投入OO :他人所获报酬 IO :他人的投入另一模型:个人的报酬另一个人的报酬个人的贡献另一个人的贡献个人的报酬个人过去的报酬个人的贡献个人过去的贡献③应用:A.投入各不相同,他们得到的报酬也应有所不同B.应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努力和绩效分配报酬;C.应经常观察和评估员工关于劳动报酬比例的知觉,采取措施纠正员工不正确的知觉;D.一些员工过去的工作绩效一直在中上水平,但近期却降低到中等水平以下④类型A.程序性公平理论:研究人们认为报酬分配决策程序是否公平的问题,而不是研究报酬的实际分配问题;研究如何评价员工的绩效水平、如何在分配过程中处理员工的不同意见、如何把报酬或其他结果分配给员工的问题;如果员工认为用于报酬分配的程序公平,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工作业绩得到实事求是的评定,将会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更高的绩效水平;两个条件: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员工,他们要诚实、可信,尊重员工的权利和意见,为员工的工作进展情况提供及时反馈,允许员工对分配决策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管理者能否向员工解释分配决策;B.分配结果公平理论:分配公平是人们经综合比较后对自己所得结果公平与否的判断;结果公平关注的是最终结果,而程度公平和人际公平所关注的则是手段;6强化理论①基本观点: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强化决定人的行为是否再现和持续②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替代强化③强化模型主要体现的三个重要原则第一,人们在行为结果得到奖励后会继续保持这种工作行为;第二,人们在行为结果受到惩罚后会回避这种行为;惩罚会减少以后再次发生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至少是在出现这种惩罚条件时会减少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第三,人们在行为结果既无奖励又无惩罚之后,最终会停止这种行为;得到中性结果的行为将迟早会消失;④应用:A.分步实现目标,不断强化行为;B.强化物的数量、力度必须达到最小的临界值;C.奖励要及时,方法要创新;D.奖惩结合,以奖为主;7综合激励模型①某人在作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培训;二是内在报酬;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的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②模式特点第一,“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努力的程度;第二,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第三,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第四,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感,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正; 9.组织中的心理契约社会心理学在分析人际关系时,常把一切人际交往视为一种广义的交换;心理契约的内容是交往双方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具有应变性与动态性;心理契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化的内容,一切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它的内容是会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的;第五章需要与动机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0.目标设置的原则①目标应当是具体的;②目标应当是难度适中的;③目标应当被个人所接受;④必须对达到目标的进程有及时、客观的反馈信息;⑤个人参与设置的目标要比别人为他设置的目标更为有效;11.什么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目标管理MBO是一种管理制度,也是一种制订计划、进行控制、进行人事评价和对组织整体绩效作出评价的方法;目标管理过程:①制定总体目标;首先,应确定组织所要达到的关键结果区域;其次,在确定关键结果区域之后应制定出测量绩效的方法;最后,确定的总体目标应当是上层领导集体一致同意的,至少多数人的意见应当一致;此外,还应有如何完成目标的行动计划;②为推行目标管理制度作组织准备;③制定个人目标;制定个人目标往往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形式;④结果的评定;在实行目标管理过程中应对执行情况提供反馈和作出评定;这种反馈和评定过程既有周期性的,也有最终的;这种评定主要是诊断性的;周期性的评定是为了对目标作及时的调整,在年终评定中,要根据达到的结果对目标管理实施的情况作出总体诊断和评定,然后再重新开始实行下一阶段的目标管理制度;12.评价奖励制度好坏的维度①重要性;要使一种奖励制度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受奖励者要认为这种奖励对他们有重要价值;②数量上的灵活性;奖励制度要适应组织成员的不同特点,并根据组织成员工作绩效的高低给予奖励;③使用的频率;最理想的奖励方式应是能被经常使用而又不失去其重要性的奖励制度;④可见性;⑤低成本;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奖励的成本越低越好,这样可以增加组织的效益;13.什么是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工作扩大化要让工人增加工作的种类,同时承担几项工作或者做周期更长的工作,以便克服单调工作时的厌烦,增加工作的兴趣;工作丰富化,是让工人有机会参与工作的计划和设计,得到信息反馈,估价和修正自己的工作,使工人对工作本身产生兴趣,增加责任感和成就感;工作扩大化是扩大工作的水平负荷,即增加同类工作的数量;工作丰富化是从纵向扩大工作范围,即扩大工作的垂直负荷,要求任职者完成更复杂的任务、负更大的责任、有更多的自主性;14.绩效评估的内容;简单分析①特质按特质评估绩效,是要评估与工作有关的个性特征、技能和能力;例如,对大企业的部门经理,可按他们的个人首创精神、远见卓识、管理才能等进行评估;但用特质作为评估的指标有几个缺点;首先,人的个性和能力本身并不能单独决定人的行为;其次,用特质作为绩效评估指标可能被认为是不公正的;最后,可能对员工起不到激励作用;②行为按行为评估绩效主要是考察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③结果根据行为结果评估绩效时,重点不是员工在工作中干什么,而是他们行为的效果或实际的产出;达到同样结果有许多方法,选择什么方法无关紧要,在这种情况下,行为结果可能是绩效评估的有效方法;然而,单独使用结果进行评估也有缺陷;有时,结果是员工无法控制的;员工过于追求结果可能导致采取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等;有时,组织可利用行为与结果的结合进行绩效评估,这样,可避免单独使用一种指标的缺陷;第六章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度15.解释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主语内容16.什么是组织承诺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承诺,是指组织成员认同组织的目标与价值观,把实现和扞卫组织的利益和目标置于个人或小群体直接利益之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含义:个人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强烈信念和认同;个人愿为组织的利益付出巨大努力的愿望;个人渴望保持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17.影响工作满意感的因素1个性;一个人的个性会影响他对工作的感受,影响他的工作满意感;2价值观;价值观对工作满意感有很大影响,因为价值观反映出员工对工作结果和如何行事的信念;3工作情景;人际关系是否融洽,管理方式是否恰当,报酬和福利是否公平,工作是否安全等;4社会影响;这里所说的社会影响主要是指人们周围的个人或群体对他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①工作中的同事②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③一个人成长的文化环境第七章领导心理19.什么是领导和领导者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致力于实现领导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20.解释领导特性理论、领导作风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应变理论主要内容1导特性理论①传统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生而具有的,生而不具有这种领导特性的人就不能当领导;传统特质理论也称伟人论,其理论基础是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应该抛弃这种观点;②现代特性理论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造就;2领导作风理论作风理论研究领导者工作作风的类型以及不同工作作风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作风;根据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工作作风分为三种类型:专制作风,民主作风,放任自流作风;3领导行为理论行为理论研究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采取的领导行为以及不同的领导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①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双维领导论“创立结构”是指那些把重点直接放在完成组织绩效上的领导行为,这是一种重视任务的领导行为;“关怀体谅”则指信任、尊重下级,友爱温暖,关怀下级个人福利与需要,与下级沟通并鼓励下级参与决策的制定,这是重视下级及人际关系的领导行为;②密歇根大学的领导行为研究将领导行为分为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行为和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行为两种;俄亥俄州立大学把“关怀”与“结构”视为两个独立的维度,密歇根大学则把“工作中心”和“人员中心”两类领导行为视为一个单一维度的两个端点;4领导应变理论①专制—民主连续统一体模型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了这个模型,把专制的领导行为和民主的领导行为描述为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两个极端点,而在这两个极端点之间,领导行为又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专制与民主水平,因而在管理工作中,领导者行使权力的范围与下级自由活动的范围,形成了一方得益、另一方受损的复杂关系;他们认为领导者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境,适当地选择下图中的某种领导行为,才能达成有效的领导;②费德勒模型弗德勒提出权变领导理论,认为有效群体的绩效取决于领导风格和情景因素等两个因素的匹配;他将领导风格取向分为两类:任务取向型,即领导者从设法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关系导向型,即领导者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达到有声望的职位;并通过三个全变变量来评估情境因素:领导者—被领导关系,任务结构—工作任务程序化的程度,岗位权力—领导人所处地位的固有权力、取得各方面支持的程度;弗德勒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你可以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或者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弗德勒模型强调为了领导有效性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③通路—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认为组织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励下级,调动下级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理论的核心在于有效的领导者要为下级指明达到工作目标的途径,指导和支持他们把各自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为他们排除达到目标道路上的障碍,使他们能顺利达到目标;领导者的行为是否能为下级所接受,取决于他们的行为能否满足下级的愿望;因此,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在于:首先,要使下级需要的满足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相联系;第二,要为他们取得高绩效提供指导、帮助、支持和奖励;为此,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指导行为,支持行为,参与行为,成就导向行为;④领导参与模型该模型把领导行为与参与决策联系起来,指出有效的领导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⑤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要根据下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就感、不同的责任心与能力等条件,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随着职工年龄的增长、技术的提高,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发展,因而领导行为也应该按照下列顺序逐渐推移: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高关系低工作→低工作低关系;22.概念:管理方格图看书P 412双维分别是“关心生产”与“关心人”, 对应于俄亥俄大学的“结构”与“关怀”;他们把每一维度划为9等份,组成了81个单元;领导者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种两个维度不同组合的领导风格;5种典型风格:1,1贫乏型领导 1,9 乡村俱乐部式领导 5,5中庸式领导 9,1权威—服从型领导 9,9团队型领导23.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在确定的环境条件下可按规范化的、固定的程序进行决策,即程序化决策;而在有风险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这种决策由于受到众多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能依靠一种固定不变的程序来解决,而只能依靠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决断能力、敢当风险的魄力等个人因素;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对一再重复发生的问题或机会作出的反应;24.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1理性决策模型也被称为经典模型,它是一种规范化的模型,描述人们应如何作决策;这种模型基于两个基本假设:①人们要使用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②人们的决策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或者对机会作出最适当的反应;步骤:①列出将要选择的所有行动方案②列出每种方案的后果③考虑自己对每种方案及其后果的个人偏好④选定最喜欢的方案;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也被称为行为决策模型;这种模型强调,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信息的不完整性影响着决策;因而,决策者通常只选择满意的,而不是优化的解决方案;第八章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
管理心理学——组织中的知觉
主要内容
1 组织中的知觉
2
2
组织中的记忆与学习——知识管理
3
组织中的决策
第七章 组织中的知觉
•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主动处理并赋予其含义的过程。 •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是一个与人 交往、对人产生认识,并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
• 管理双方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可用信息,对个体的需要、
(一)对应推断论
32
• 所谓对应推断就是判断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与其 内在性格或真实意图相对应的过程。 • 任何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有很多可能的原因。 • 此外,人们经常有意掩饰某些性格特点和真实的意图, 特别是当这些特点和意图与当时环境的要求相悖时。 • 简单地做出推断可能会犯错误。
33
• 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提出准确推断两个基本的原则: (1)不寻常结果原则:当活动者的行为具有一些相当独 特的或不寻常的结果时,知觉者可以作出相应推断,即: 将这种行为判断为与活动者的内在倾向相一致。
(二)人际知觉
14
• 人际知觉是一个“以己度人”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经 验、知识等对他人的信息进行解释。
知觉者的
特点 影响人际
知觉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 特点 情境的特点
1.知觉者的特点Biblioteka 15(1)对被知觉目标的熟悉性 • 根据多个观察来源收集的信息是准确的,那么就可以形 成对这一个体准确的知觉。 • 熟悉度过高往往使得认知者倾向于过滤掉那些与已有信 念不符合的信息,从而扭曲了事实的真相。 • 管理者在业绩评估时,需要注意避免先入为主的倾向。 (2)知觉者的态度 • 如:性别的刻板印象
4
本章内容:
一 • 组织中的社会知觉
5
第七章 组织心理 《管理心理学》
组织结构的设计 7.2.2 常见的组织结构的形式
一般来说,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组织结构的设计 7.2.2 常见的组织结构的形式
➢
组织结构的设计 7.2.2 常见的组织结构的形式
➢
组织结构的设计 7.2.2 常见的组织结构的形式
➢
组织结构的设计 7.2.2 常见的组织结构的形式
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融合的产物——组织文化(企业文化)。
组织文化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
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
组织文化实际上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观念系统。在每一个组织中,都有各种
不断发展的价值观、仪式、规章、习惯等,这些观念一旦为全体员工所接受,
组织概述 7.1.1 组织的含义
➢ 一般来说,组织由三种成分组成,它们是目标、劳动分配和权
力层次。但在这三者之上,有效性才是重要的组织活动指标。 所谓有效性,就是共同努力去完成一个已知目标,完成的程度 显示了有效程度的大小。有效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B
C
D
E
组织概述 7.1.2 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
组织结构的设计 7.2.1 组织设计的程序
组织设计就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 的职责和职权,确定组织中各种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 明书。组织结构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A)
1
工作划分与工作专门 化
( B)
2
工作归类与部门化
3
( C ) 确定组织层次
4
( 实行授权,建立职权 D ) 关系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期规律。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中发挥作用。
②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①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
②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③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
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主要包括:1、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2、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3、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些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 高频考点(7-8章)
管理心理学串讲资料(7-8章)第七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本章高频考点一、团队形成经历的发展阶段P154 (1110单选)有效的团队形成不是自发的。
团队经历的发展阶段包括:1)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理解目标,开发实施过程)2)震荡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3)规范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彼此分享信息,接受不同的选择、积极进行一些需要妥协的决策)4)运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熟练并有效地达到目标)二、团体的种类P154 (1301 单选)(1404 多选)(1504 单选)按构成团体的原则、方式和团体结构不同,可以把团体分为:1. 正式团队和非正式团队(1)正式团体:由组织正式设立并有明文规定的团体。
这种团体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组织的特殊目标而设立的。
(2)非正式团体: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团体。
是由一些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感情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集合而成。
2. 固定性团体与临时性团体(1)固定性团体:长期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如生产班组、工段或车间、学校班级等(2)临时性团体: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形成的团体,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宣告结束,团体自行解散。
三、团体影响的行为效应P157—158 (1110单选)(1310单选)(1504单选)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整个团体及其他成员的影响,不同于其在单独情况下的行为方式。
团体影响的行为效应主要有:1)社会助长效应:社会助长效应是指由于团体其他成员在场,消除了单调情境,激发了工作动机,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从事简单而熟练的工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比一个人单独工作的效率要高。
2)社会标准化倾向3)社会顾虑倾向:指个人在大众面前,由于心理不自在,其行为表现拘谨,反应效果下降的现象。
4)社会惰化现象:与一个人单独工作相比,当人们作为团体的一个成员工作时,其工作动机、努力水平、个人责任与工作绩效有可能下降的趋势。
第七章组织心理
第七章组织心理组织心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使组织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个体在组织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形成了共有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组织心理1.组织与个体的心理关系组织心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组织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组织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
研究组织中的个体心理重点在于如何了解个体的需要,重视个体的需要,把组织目标与个体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和激发每个个体的潜能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发展。
组织成员的心理需要是多方面的,有些需要可以通过工作得到满足,有些则需要通过组织内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交流而得到满足。
组织心理与个体心理是互为关联的。
每个成员的个体心理构成组织心理的基础,而个体作为组织的成员,心理状况也必定会受到组织心理倾向的感染与影响。
但组织心理不等于个体心理特征的综合和概括,而是成员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
组织心理不等于个体心理之和,却要从组织成员的个体心理和行为中表现出来。
组织心理源于个体心理,是其所有成员共有的。
组织心理的存在,对个体的社会化、个体自我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且也制约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
组织心理气氛的诸特征常常会投射到成员个人身上,成为个体的特点。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是一个宏观环境,对个体而言,是一种抽象的关系;组织则是一个微观环境,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具体关系。
社会要把每个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组织这个微观环境起着直接作用。
因此,组织心理自然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效应。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心理效应:组织归属感、组织认同感和促进和干扰作用。
(1)组织归属感组织归属感指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组织的一种情感。
它表现为个体有了这种情感,就会以组织的规范为行事准则,自觉维护本组织的利益,与组织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以及相互作用是行动上的协调、行为上的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组织结构的设计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程序
(一)工作划分与工作专门化
组织结构设计的第一步是将实现组织目标必须进行的活动划 分成内在的有机联系的部分,以形成相应的工作岗位。划分活动 的基本要点是工作的专门化。工作专门化是指组织中把工作任务 划分成若干步骤来完成的细化程度,即组织先把工作分成若干步 骤,每一步骤安排一些人去完成。因此,每个人只完成所从事的 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引导案例
模糊的权责界限
某年,第三研究部开展了与一家汽车生产企业某型号新款汽车电子多 媒体使用说明书制作项目的洽谈,项目总额约15万元。业务谈判中,对方 提出要对汽车内部各个部位进行重点拍摄。但由于是未上市的新车,不能 将车开出厂,只能在厂内仓库搭建临时摄影棚。经初步预算,搭建摄影棚 需第三研究部垫付资金1.8万元。而部门主任的资金审批权限仅有0.5万元 ,主管副总经理资金审批权限为0.5万至1万元,超过1万元的资金支出要 由业务部门报主管副总经理审批项目支出,再由财务处报总会计师及总经 理两人批示同意后方能支付该款项。当时总会计师与总经理分别在两地开 会,而对方给出的等待答复的时间只有两天,最后,主管副总经理与总经 理经通话协商,决定将该资金支出分成两笔支出,该项目才洽谈成功。
第七章 组织心理
《管理心理学》 孙喜林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组织的含义,能划清正式组织和非 正式组织的界限;明确组织设计的目的和程序。了解组 织为什么要变革,怎样才能克服阻碍变革的那些因素。
技能目标:熟练地掌握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各自 的优缺点。
能力目标: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哪种类型 的组织结构。
答:不是。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是双重的,当非正式 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相同的时候,其对正式组织就起着补 充和促进的作用。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二、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为了完成组织所规定的特定目的与特定工作而产 生的正式的官方组织结构。这种正式结构一般都是经过明确的决 策产生的,而且具有法规的性质。
引导案例
模糊的权责界限
启发思考: (1)分析两件事的情境结构有何异同? (2)为什么权责边界会模糊? (3)组织的惯性思维是怎样形成的?
01 组织概述 02 组织结构的设计 03 组织变革 04 组织文化建设与维系
01
组织概述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组织(organization),来源于器官的英文organ一词,因为器 官是构成系统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结构。在我国古代,“组织” 一词指的是将丝麻编结起来而制成的布帛,也含有“编织”之意。 随着生产活动的复杂化和语言文化的进步,组织一词便被人们借用 来说明社会现象。
1.组织的概念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人是组织的 主体
组织是有目 组织要有不同的权 组织是一个有生
标的
力层次和责组织的有效性
满意度
效率 产量
可变性 发展
问与答
问:在任何的正式组织中都可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那么,非 正式组织是否在任何情况下对正式组织都起着妨碍和破坏作用呢?
知识点滴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洛克希德公司曾通过研究若干决定管理幅度的重要变量来解决 实际中的应用问题。虽然此项研究只应用于中层管理部门,但却是 一种定量分析的尝试。该公司认为,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包括 职能相似性、地区邻近性、职能复杂性、指导与控制、协调、计划 、管理者助理。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设计
(四)实行授权,建立职权关系
授权是指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这 些决定一旦下达,下属必须服从。授权是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它 与组织结构内的职位密切相关,而与个人特质无关。
引导案例
模糊的权责界限
某研究所员工人数为400左右。组织机构设置有10个部门, 有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科研管理部、后勤管理部5个 职能部门,以及第一研究部到第五研究部5个研究部门,每个部 门分别设主任和副主任。上面有分管研究的副总经理,分管行 政的副总经理,主管后勤并协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分管财 务的总会计师,最上面是总经理。组织机构设置看上去是合理 的,各级负责人的权责划分也很清晰明确,但后面发生的两件 事又使得权责边界模糊起来。
引导案例
模糊的权责界限
另一件事发生在同年年底,研究所决定给各职能部门的外部关 系单位邮寄贺卡。此项工作由办公室负责,办公室人员在众多的贺 卡设计方案中选择了三种交给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没有定稿, 而是选择了两种交给主管行政的副总经理审核,副总经理又将两种 方案交给了总经理审核,而总经理看过后还没有审定就出差了,等 回来的时候已经过了元旦,错过了最好的发送时间。其实,这只是 一件小事情,办公室主任完全可以定下来采用何种设计方案,他也 不是没这个权利,这只是日常工作的惯性思维使然。
正式的组织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相反,它的结构应该具有 灵活性,才能保证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十分有效地为组织目标做 出贡献。
第一节 组织概述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 联盟,它是为了满足人们交往和其他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 成的。
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点:以感情为纽带,具有明显的情感 色彩;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行为一致性;自发产生的领袖人物对其 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 度与手段;成员间有比较灵活的信息传递渠道;有较强的自卫性 和排外性等。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设计
(二)工作归类与部门化
职能部门化
产品部门化
地区部门化
顾客部门化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设计
(三)确定组织层次
确定组织层次就是要确定组织中每一个部门的职位等级数。组 织层次的多少与某一特定的管理人员可直接管辖的下属人员数量即 管理幅度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在一个部门中的员工人数一定的情况 下,一个管理人员能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越多,那么该部门内的组 织层次就越少,所需要的管理人员也越少;反之,一个管理人员能 直接管辖的员工人数越少,所需的管理人员就越多,相应的组织层 次也越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这种互动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 组织结构形态:一种是扁平式组织结构;另一种是锥型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