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由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
为伤寒误下所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心下痞而设。
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只要切中病机,均可获效。
标签: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经方,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以此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
1半夏泻心汤证的渊源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些条文,明确地提示上呕、中痞、下肠鸣等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要特征,干呕或呕吐是胃气上逆;所谓“心下痞”就是胃中痞闷;肠鸣就是肠中漉漉有声;下利即腹泻。
泻心,乃输泻心下气机之意,仲景先师运用本方是治疗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
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散结消痞,臣以干姜温中阳而散阴寒;芩、连苦寒降泻,清热和胃;以人参、大枣、甘草为佐,甘温益气,补脾胃助运化以复其升降之职,甘草更有调和诸药之用,兼为使,诸药相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消兼施,和胃消痞。
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运一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功能。
凡肝郁气滞、痰湿阻滞、饮食积滞、湿热壅滞,均可壅阻胃气,影响脾胃升降功能。
升降失司,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又进一步阻碍气机,逐渐形成胃痛、痞满之证。
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现象.脾胃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在于脾胃虚弱,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时兼顾了痞塞不通、气机不利、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方面,辛开苦降,散痞泄热与补虚相结合,本方清上温下,既能顺脾胃气机之升降,又可调脾胃阴阳之虚实,使升降复、清浊分、虚实调,对证用之,無一不效。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张仲景《伤寒论》为治疗脾胃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些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易经》泰否二卦和脾胃病坤上,象征地,乾下,象征天,地天泰卦,上坤下乾。
地在天上,乃天地相交,乾坤相互之象,上下相当,内外相得,升降相调,刚柔相济。
乾上,象征天,坤下,象征地,天地否卦,与泰卦相反,系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所以否卦表明的否塞,仅守着表面的规矩,其实已经与大道相悖。
由上述否泰二卦的象辞我们可以看到:否卦是乾上坤下,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天地不交,阴阳不交,因此不难看出,人的诸多疾病其实就是由这个因素渐渐演变而来的,那么脾胃病如何由否转泰呢?这个具体的过程,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已给我们一个答案。
《伤寒论》太阳篇中痞证就提到一个“心下”,称之“心下痞”。
这个心下不是指五脏的心下,而是指剑突以下,腹以上的脘域,这个脘域称为心下,正好是脾胃所居。
“泻心汤”实言其通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
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呢?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
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
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就如上述一个否卦。
因此,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是由否转泰之方。
泻心汤重通降、扶阳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之为悖。
那么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其通降,痞塞可除。
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了,仲景的《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的思想,半夏泻心汤原治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逆成痞证。
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剂量掌握要灵活仲景《伤寒论》示人以大法,一张泻心汤其实是仲景给了我们一个方法。
宿勤学: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的体验
宿勤学: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的体验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半升{18克},黄连1两{3克},黄芩3两{9克},干姜3两{9克},炙甘草3两{9克},人参3两{9克},大枣12枚组成。
众所周知,本方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并治之条文亦云:“呕而肠鸣,半夏泻心汤主之。
”历代医家应用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如能灵活用之,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
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胃肠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等。
正如黄煌所云:“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专方。
”又如已故名医门纯德老先生所言:“半夏泻心汤立法周全,配合合理,用药精当。
临床上不仅仅是治疗少阳误下成痞,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均可以应用。
而且效果满意。
”总之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升降失常,虚实互见,寒热交呈,而导致胃脘痞闷,干呕或者呕吐,肠鸣便稀或者泄泻的效方。
临床上只要抓住“呕、利、痞”而放胆用之,莫不应手而效。
一、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属于传统医学的“胃脘痛和痞满”范畴。
一般根据病理组织和病变部位,结合致病原因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性胃炎。
现代研究多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引起。
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疼痛,胀满不适,嗳气,早饱,恶心,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治疗上多采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和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效果元不如中医。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肠病上比较占优势。
典型病例如治疗了一例王姓患者,51岁。
胃病时好时坏已经多年,医院曾经诊断为食道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素喜饮酒,食辛辣。
近日由于饮酒日增,出现脘腹满闷,疼痛不适,恶心欲吐。
半夏泻心汤使用心得(1)
[讨论]:
1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什么? 脾胃虚弱,邪热壅滞,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虚弱从何而来?
临床误治,(就像149条,少阳病误用攻下法)损伤脾胃; 先天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基因学说); 饮食不节、不洁伤脾胃; 药物伤脾、手术伤脾胃; 情志伤脾胃,过思伤脾胃; 劳倦内伤等都可导致脾胃虚。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消化道肿瘤 胃癌 食道癌手术后 肠癌手术后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治疗慢性胃炎等,半夏泻心汤常加枳术汤;藿苏梗;青 陈皮;麦谷芽;砂仁、白蔲仁;甘松等。或合四逆散。
[临床应用]
b.妊娠恶阻 c.失眠.半夏泻心汤治疗因脾胃不和所至的失眠。此型多
兼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等。治宜调和脾以治其根本 。《内经》半夏秫米汤、《千金要方》的温胆汤等可见 ,用半夏为主药治疗失眠,古已有之。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本证亦主胃热脾寒,上热尤甚,其主症当是“食入即吐 ”。正如《长沙方歌括》“芩连苦降借姜开,济以人参绝 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
陈修园经验“若汤水不得入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 徐徐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关于半夏的品种
半夏包括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京半夏、 仙半夏、青盐半夏、竹沥半夏、苏半夏。另外,还有醋 制半夏、胆制半夏等多个品种。
3、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证三者之间的联系。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病的一些临床心得
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病的一些临床心得
现在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得胃病的人非常多。
可谓“十人九胃”。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千古名方。
其治疗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的心下痞症。
本方以半夏为君药,降逆化痰,和胃止呕,其用量为半升,为君药。
脾寒胃热,寒热之邪错杂于心下,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不通,故用芩连苦寒清热和胃,用干姜配合半夏温中散寒。
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所以除寒热之错杂结聚而消痞。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益脾胃助其运化,恢复其升降之功能。
我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病,包括胃炎、胃酸过多、胃溃疡、呃逆、胃下垂、胃肠炎、肝炎等都收到良效。
其中有一个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子最为有效,最为得心应手。
用其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包括有幽门螺旋菌感染者,见症状有,胃脘痛、胃胀、胃顶、嘈杂、呃逆、烧心等,效果明显。
组方:姜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生甘草、党参、砂仁、醋香附、木香、蒲公英、连翘、丁香、肉苁蓉、炒莱菔子、醋青皮。
上诸药若干比例打成粉,蜜调为丸,3克每粒,饭后半小时食用。
此药丸化水外用还可治疗湿疹、疮疡、疱疹、过敏性皮炎、足廯等皮肤病,这是患者自己在家运用后意外发现的,觉得惊奇遂来告诉于我。
首先,因效果肯定,我不敢独有,所以分享出来以供读者参考,希望能利益于众生。
其次还是要感恩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宝贵遗产,特别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其立法、用方、选药皆精妙无比!
吾不过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已!。
半夏泻心汤的运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的运用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一书,历代医家验之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本人将此方在临床上运用的80例病例的疗效,总结如下:一、一般数据: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
年龄5~71岁不等。
病史为一天至三十年不等。
二、全部病人均有心下痞满及不同程度的胃脘痛。
其中伴肋痛15例,占18.75%;恶心呕吐42例,占42.8%;厌食38例,占47.5%;腹痛46例,占57.5%;呃逆12例,占12.8%;腹泻10例,占12.5%;气短5例,占6.25%;泛酸5例,占6.25%。
并根据以上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时,加入不同的药物或调整方中的药物剂量。
如同时出现几个症状时,则酌选其中的一两味代表药物。
伴随症状增加药物肋痛加四逆散、郁金、苏梗恶心呕吐加竹茹、苏叶、干姜改生姜厌食加焦三仙、鸡内金、佛手腹胀加佛手、郁金、木香、槟榔呃逆加旋复代赭石汤腹泻加茯苓、痛泻要方气短参、枣、甘草用量增加泛酸加白芍、吴萸、茯苓、白朮三、病型分类:急性胃肠炎60例,慢性胃炎1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4例,胆石症3例。
以上诊断,除急性胃肠炎外,均分别经胃肠现餐,纤维胃镜,B型超声波确诊。
以上病例,经中医辨证分析,均属阴阳失调,寒热互结,上下不通,虚实夹杂所致。
四、疗效标准(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半年之内未见复发。
(2)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部分症状消失。
(3) 未愈:服药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五、治疗结果:见表病例数治愈好转未愈急性胃肠炎60 60慢性胃炎12 6 4 2胃十二指肠溃疡 4 2 2胆石症 4 2 2总计80 68 8 2六、典型病例:李××,男39岁,患者近半月来上腹部痞满不适及胀痛、疼痛不放射,恶心,腹痛后泻黄色稀便,日2~4次不等,口干苦不喜饮,饮食下降。
先后服中西药治疗无效,苔薄黄,脉弦。
以往无“胃病史”。
中医诊为胃脘痛(急性胃肠炎),予半夏泻心汤加痛泻要方及竹茹,两剂而上腹痞满胀痛,恶心腹泻等症状消除。
医话医案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医话医案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半夏泻心汤为临床常用方剂,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常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效果较好。
临证治疗其他系统疾病时,若遇到伴有胃部症状,辨证属寒热错杂时,配合应用此方,也能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
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吴崑《医方考》卷一载:“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泄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
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
心下即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具有平调寒热、散结消痞之效,用于寒热错杂之证。
临床应用时以上腹部不适,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便稀,舌淡红苔黄或黄腻为辨证要点。
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的常用剂量为:清半夏12g,干姜6g,黄芩片12g,黄连片6g,党参片6g,大枣4枚,炙甘草6g。
每日1剂,浸泡半小时,水煎两次,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随症加减:①慢性咽炎,可加半夏厚朴汤;②胃食管反流病或反流食管炎者,可加旋覆代赭汤;③慢性胆囊炎者,可加柴胡疏肝散;④慢性胃炎,胀满明显者,加徐景藩国医大师经验“杏蔻橘桔”四味药;位置固定、疼痛明显属瘀血者,加金铃子散或百合乌药散或醋延胡索、白芷或失笑散等;若寒重者,加大干姜用量至10g,另可加吴茱萸、细辛、花椒等;热重者,加大黄芩至15g,黄连10g;湿重者,加茵陈蒿、石菖蒲、佩兰、广藿香、茯苓等;胆逆犯胃,胃脘满闷嘈杂,恶心吐苦水,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加减;胃灼热、吐酸水者,加乌贝散等;⑤反流性胃炎者,可加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等;⑥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或胃癌者,可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莪术、败酱草、薏苡仁等;⑦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稀者,可加参苓白术散;肠鸣有寒者,加理中汤;腹痛便稀,泄后痛减者,可加痛泻要方;肾阳不足者,可加四神丸等。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便血是中医肛肠痔漏疾病的主要症状。
如果说内、难、本草等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话,那么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是开创了中医各类疾病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被奉为中医千古之圭臬,至今仍卓著地指导着当代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
在肛肠痔漏的临床治疗方面,《伤寒杂病论》更是业界始尊。
书中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仲景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内谷道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又用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创立了灌肠术。
尤其突出的是,《伤寒杂病论》还对肠痈、蛔厥、便秘(脾约)、下痢、便脓血、便血、痔等多种大肠肛门疾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法用药的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中医肛肠临床。
仲景《金匱要略》中与治疗便血有关之经方约有十种,笔者将一一阐述。
《泻心汤》为《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之一,经文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7》中亦有相关条文。
笔者以《泻心汤》辩证治疗便血,亦颇有心得。
【方证原文】《泻心汤》方证出自《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涉其原文如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5”“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
7”“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8”“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9”“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0”“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1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亦有相关条文,涉其原文从略。
五种泻心汤的心得
五种泻心汤的心得温馨提示谈“泻心汤”五“泻心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
列于“太阳病篇”,为表证误下,胃气受伤,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胃脘所致的“心下痞”而设。
五泻心汤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
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一,故仲景特设五个“泻心汤”以治之。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而兼呕吐者。
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滞于胃脘,而成心下痞。
“痞”即气不能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
《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呕吐,下为腹痛肠鸣或下利。
治疗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
程应旄说:“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
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夹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
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大相径庭矣。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
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不必攻痞,而痞自消。
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由于脾胃虚弱,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故不仅有心下痞硬,肠鸣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鸣。
《灵枢·口问》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
”用生姜泻心汤,以散水止利,和中消痞。
方中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连、黄芩泻其痞热。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关于“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的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我呀,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方剂,就像是藏着无数秘密的宝藏。
其中,半夏泻心汤算是我特别有感触的一个。
说起我第一次接触半夏泻心汤,那还是在一个颇为偶然的情况下。
当时,我的一位朋友小李,被肠胃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
他老是觉得肚子胀胀的,吃点东西就不消化,还经常打嗝、反酸,整个人都没了精神。
我看着他那难受的样子,心里也着急,就想着能不能从中医的角度帮他找找办法。
我仔细地询问了他的症状,又看了看他的舌苔,发现他的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这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半夏泻心汤。
这半夏泻心汤呢,主要是用来调和寒热、消痞散结的,对于像小李这种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失和的情况,说不定能有效果。
于是,我就给他开了这个方子。
方子里面有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
半夏降逆止呕,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
这几味药相互配合,可谓是精妙绝伦。
小李拿着我开的方子去抓了药,回来就按照医嘱开始服用。
刚开始的那几天,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他心里有点犯嘀咕,我也跟着有点紧张,生怕这方子不对症。
可没想到,到了第四天的时候,他给我打电话,那声音听起来都兴奋了不少,说自己的肚子胀好多了,打嗝和反酸的情况也减轻了。
我这心里呀,别提多高兴了。
又叮嘱他继续服药,注意饮食,别吃那些辛辣油腻的东西。
就这样,小李连着吃了一个星期的药,症状基本上都消失了,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从那以后,我对半夏泻心汤就更加重视了,也在更多的病例中尝试运用它。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阿姨。
她总是说自己嘴里发苦,胃口也不好,还经常觉得恶心想吐。
我看她面色微黄,精神不振,一问才知道,她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了,去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大问题,吃了不少西药也不见好。
我寻思着,这说不定也是寒热错杂、脾胃不和导致的。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在实践中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副方剂就像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在调理人体脾胃不和等问题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患者,暂且叫他老张吧。
老张是一位中年男性,看上去一脸疲惫,愁眉苦脸的。
他一坐下就开始大倒苦水,说自己最近胃口特别差,吃啥都不香,肚子还总是胀胀的,有时候还会隐隐作痛,大便也不太正常,时而便秘,时而又有点腹泻。
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很不好,工作也受到了影响。
我仔细观察了老张的面色,发现他面色微黄,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综合这些症状,我心里有了初步的判断,觉得他可能是脾胃失和,寒热错杂所致。
于是,我想到了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包括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这几味药相互配合,能够起到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作用。
我给老张开了半夏泻心汤的方子,并且详细地跟他解释了每一味药的作用。
半夏能够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黄芩和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老张听得似懂非懂,但还是很信任地拿着方子去抓药了。
老张回去按照医嘱服用了一段时间的药后,再次来找我。
这次他的脸上明显有了笑容,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哎呀,大夫,您这方子真神了!我吃了药之后,胃口好多了,肚子也不胀不疼了,大便也正常了。
”听到他这么说,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我又仔细地给他把了脉,看了舌苔,发现他的脉象和舌苔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我还是叮嘱他,虽然症状有了好转,但还是要注意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半夏泻心汤虽然是一个经典的方剂,但在应用的时候,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加减。
比如,如果患者腹胀比较明显,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行气消胀的药物;如果患者腹泻比较严重,可以减少黄芩、黄连的用量,增加干姜的用量。
还有一次,遇到一位年轻的女士,她也是因为脾胃问题来找我。
泻心汤的学习体会
陷,阴阳互结 ,遂成不交之痞 (“ 因作痞也” ,见 《 伤寒
论 》原文 1 3 1 条) 。病 在少 阳 ,邪元 出入之路 ,治 以汗不
泻 兼施 ,而有 和解 阴阳、调 畅枢机之功 。内中有任 一药 以多用 ,有合数 药于一 功 ,错 综变化 ,法度谨 严 。前 哲 运用的经验 历征 宏 博 ,不 胜枚举 ,但对 其 立方 之 本 旨,
逆辈 。《 伤寒杂 录》说 : “ 凡 言泻心者 ,少 阳邪将人 太 阴 也” ,这里 “ 将”字 ,点明泻心证并非发于太阴。 据临床所见 ,泻 心汤 痞 证见 于 心下 ,约 当胸 之下 、 脘之上的膈 中部 位 。膈 ,居脏腑上 下之 间,阴阳表里 之
主任指导下 ,对 《 伤寒论 》五泻 心汤 的临床应 用有 了进
实际上 ,太阳为 开,阳气 发于外 ,为卫气之藩 篱 ,证治 不离乎表 。仲景指 出 : “ 表未解 ,不 可攻 痞 ,当先解 表 ; 表解 ,乃可攻痞 ” ,即说明表证与痞证有两种根本不 同的 病机 。若果为太 阳误下 攻痞 ,则论 中 已设桂枝 人参汤 温 中解表主治 。阳明为合 ,阳气蓄于内 ,其 为病多 胃实家 。 《 伤寒论 》说 :“ 太 阳病 ,若 发汗 ,若下 ,若 利小便 ,此 亡津液 ,胃中干燥 …… 内实 ……此名 阳 明也 ” 。“ 实 ”是 邪气 旺盛之意 ,前人又有 “ 实则阳明 ,虚则太 阴”之说 , 而痞证虚实互 见 ,介乎两 者之间 ,故非 属 阳明可 知 。太 阴为阴中之 至阴 ,气 化见 于中焦 ,其病 多表现在 里 ,若
1 4 9 条) 。
仲景立五泻 心汤共 同主症为 心下 痞 ,其成 因多为 胃 气素虚 ,或治疗 失 误 ( 吐 、下 ) ,以致 无形 邪 热 内陷心
陈建国:泻心汤类方应用体会
陈建国:泻心汤类方应用体会作者/陈建国写在前面的话:我们在第130期刊载了中医经方学术研讨会抚宁站暨全国伤寒温病论坛的相关消息后,诸多同仁分别给我们回复,希望能够在微信平台分享讲座内容,让更多同仁能够有机会参与学习和讨论。
我们在征得专家老师的同意后,选登部分文章,以飨读者:正文: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组成上相差不大,我们叫暂称为泻心汤类方。
这个类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以此为例,我讲一下对经方临床应用的个人体会。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但在此之前我想简单的说一下我自己对经方的理解,经方的辨证,也许和平时理解的辨证有些区别,我有一些个人的体会。
我们平时所说的在辨证,是在利用四诊资料后,确定的治疗疾病的原则,即最后落足到“原则”和“方法”上,而经方的辨证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还应该辨到方证、药证、量证,摄证。
关于经方的六经辨证,胡希恕先生提到六经来自八纲,这句话很值得思考,也有一句话,我也是很关注的,说六经本可废,是否是这样呢,很值得思考,所以我在临床上就实践,是否用八纲可以解读许多问题,或是八纲的基础上是否有别的辨证方法作为补充;我通过观察分析,在《伤寒论》中除了六经辨证还有气血津液辨证,在这我有我个人特色的认识,我将其总结为十二个字:“辨八纲、精方证、明因果、分轻重”,简单的解读一下:1.辨八纲:既然六经辨证是经方的辨证方法,六经又来自八纲,那我们就用辨八纲的辨证方法来分析一下,看看是否可以。
2..精方证: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辨方证,要学会两步走,我们不仅要辨证还要辨到方证;3.明因果:就像张仲景先师提出的三个境界,其中第二条说“见病知源”,就是说病人来了我们不但要知道这是什么病,如何治疗,还应该知道病是如何来的,每一个病并不会无缘无故的来,每一种症状都有其演变的过程,每一个疾病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要做到“见病知源”的程度。
4.分轻重:就像一些专家也提到,一个证有寒有热,那么热有几分?寒有几分?一个证有虚有实,那么虚有几分?实有几分?一个证有表有里,那么表占几分?里占几分?分别是多大的比例?还有在药物的用量上,用多少也是很有讲究的。
五个泻心汤的学习体会
五个泻心汤的学习体会下面我们来看看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呀,真是太有名了。
本人才疏学浅,又没有上过一天的医学院校,写的东西只怕说不出本意来,好多废话。
喜欢的就凑合着看吧,喜欢交流的可以互相讨论讨论,但千万不要恶语相加,那样很伤心情的,既伤你的心情,也伤我的心情。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第一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第二是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第三是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第四是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第五是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下面我尽我的能力来分析分析原文及医案2.3.12.2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第一百五十四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的来源是什么呢,伤寒脉浮紧,医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濡,称为气痞耳。
我在上一个贴子里分析说是痞证的脉像应当为,寸脉浮,关脉紧,而这里说是关上浮者。
关脉的浮与紧我觉得不冲突吧。
医圣这么说,咱先好好记住,好好理解,不解的地方,留下,以后随着学习会慢慢解开的。
关于痞证的成因,在上个贴子里,还有一点没有说出来。
医圣虽说是脉浮紧,反用下法,紧反入里,则作痞,这是误治的来源。
另外一种情况也不能排除由于饮食所伤,或情志等因素,所以,伤寒与杂病都能发生此证,而不可偏持一面。
在本条文里面,医圣没有说寸脉的情况,只说其脉关上浮者来定性。
再加上心下痞,按之濡,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本证虽无实邪,但仍有热结,故除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等主要脉证外,还应兼见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甚至吐衄等热象。
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泄热邪,则痞自消解。
关于心烦,有好多条文都有的。
张磊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总结
张磊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总结张磊是一位中医师,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他熟练运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一系列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借助张磊的经验总结,对半夏泻心汤的运用进行探讨。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由半夏、生姜、黄连、干姜等药物组成。
这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焦湿热症候群,包括胸腹胀满、嗳气、呕吐、恶心等症状。
张磊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时,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还能够达到根治的效果。
首先,张磊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了解。
他认为中医治疗必须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程变化,因此在运用半夏泻心汤之前,他会对每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以确保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张磊强调了对疾病机理的深入探究。
他认为只有了解了疾病的发生机制,才能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法。
对于中焦湿热症候群,张磊发现在半夏泻心汤中的药物配伍中,半夏能泻心火,生姜能行气止呕,黄连能燥湿败火,干姜能暖中行气,这种配伍使得半夏泻心汤能够综合调整中焦湿热症候的病机,达到治疗的效果。
再次,张磊强调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药物的调整。
例如,在某些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心悸等症状时,他会适当加入丹参、麦冬等药物,以平衡心气。
他还会注意到患者的肝胆功能,若有损伤,可能会适当减少黄连的用量。
这种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使得半夏泻心汤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
此外,张磊还总结了一些常见的并用药物以及禁忌症。
他发现,半夏泻心汤与丹参、麦冬等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作用,增强疗效。
但是,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使用,避免引起不良反应。
此外,孕妇和儿童也应慎重使用。
在临床实践中,张磊充分发挥了半夏泻心汤的疗效,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他的经验总结可以为其他中医师提供借鉴,同时也提醒患者在使用中药时要找到合适的医生进行指导。
通过合理运用中药,特别是像半夏泻心汤这样的经典方剂,我们可以更好地治疗一系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张磊的临床经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半夏泻心汤在调整中焦湿热症候的病机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脾胃是五脏和合的中心——半夏泻心汤的运用体会
脾胃是五脏和合的中心——半夏泻心汤的运用体会脾胃是五脏和合的中心——半夏泻心汤的运用体会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它以调节脾胃气机为立法组方的要点,主治太阳或少阳病误下,脾胃功能受损,斡旋失司,升降紊乱,致使寒热错杂于中,气机痞塞,出现心下痞满之症。
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体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又是以中焦脾胃为中枢的,所以半夏泻心汤实有调畅全身气机之功,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并广泛运用。
1和合是脾胃功能的集中体现脾之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五行中居土,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为五脏六腑全身生理机能的维持提供滋养,被称为“五脏六腑之大源”“后天之本”。
脾胃和合体现在4个方面。
1.1气机升降相因升是脾气的运动特点,清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等营养物质,脾的升清,主要是指脾气对精微物质的输布、上荣、外濡;统摄血液,固摄脏器,使脏腑各居其位;对五脏气机的调畅起到斡旋的作用,脾气之升影响到下焦肝肾之气及肾精、肝血的上升与上奉。
如《暮司・经脉别论篇》所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精并行”,这是对脾升清过程的最早描述。
胃主降浊,降是胃气的运动方向,浊是指饮食在体内代谢的产物,包括部分中间产物和终产物(糟粕)。
降浊主要包括胃气具有通降下行的特点,与脾气之升交互为用;又指胃气下降,排泄体内代谢产物的作用。
《素问・五脏别论篇》有“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灵枢・平人绝谷》所载:“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阐明了胃气下降,糟粕下行对气机调节及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胃主降浊对人体的作用还表现在胃气降则胆木之气亦降;胃气降则心肝之火亦降等方面。
如胃气不降,“浊气在上,则生嗔胀”,“下既不通,必反上逆”。
李杲将脾胃升降相因的关系用诸临床,不仅用升阳益气之品治疗脾气不升中气下陷之证,还用以治疗胃不降浊、腹胀满、大便不行之病,正如尤在泾所说:“古人制方用药,一本升降浮沉之理。
误用泻心汤后的反思,临床上不要上来就考虑上热下寒
误用泻心汤后的反思,临床上不要上来就考虑上热下寒因个人读书少,见识浅薄,耽误了患者,给人家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真是万分羞愧。
外甥女男朋友,年龄30许,多年来的大便溏泄,每日都需要泄四五次,稍不留神就严重到每日七八次。
患者自述为贪食生冷,可他生活习惯偏向于欧美人,三餐皆为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纤维的饮食,配合大量的运动,人非常结实,一点都不肥胖,能吃不能拉,(其实不能拉是说他不能一次排出香蕉便,需要很多次溏泄来排出本来可以一次就排出的粪便),且无任何血压心脏血项上的毛病。
脉诊:脉沉有力为里实说明气机淤阻,脉道拘急而显弦说明肝失舒泄,所以我判断用辛开苦降法后尝试若干泄心汤配合疏肝行气醒脾药,收效甚微,且小腹越吃越滞;另外患者多年来尝试了无数的方剂,包括四君子,四神,地黄丸,仙人养脏,龙胆泻肝,皆无多大效果。
总之我也无脸再治人家,外甥女另寻医生,结果人家三付药下去,他就排出的金黄色的香蕉便,基本已经可以一天两次最多三次,饮食也慢慢放开,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观他的药方,用的是升阳散火汤原方,根本不考虑肝气郁结,不考虑气滞,不考虑醒脾。
我厚着脸皮给人家打电话求教,人家直接就说这样的病人现在很多,尤其爱运动的年轻人;且你这个病人,身材精壮,双目有神,声音洪亮,反应敏捷,哪里来的脾虚他这一看就是阳气被寒湿郁在里面了,都堵在中焦那了,且虽然舌体胖大水滑,但并无积食,关键他阳气很旺盛,所以用升阳散火法,往他三阳一阴里点火,然后借着风药,火一升上去,自然中焦就通畅了,他的肝郁也好血淤也好气滞也好,不就都解决了吗你的错误就在把没读过火郁之类的文章,不知道有脾虚肾虚还有脾郁肾郁,临床上哪有那么多胃强脾弱,如果能开始就用升阳散火法,很快就会大为好转,剩下的收尾就是附子理中之类的常规药物就好了。
真是万分羞愧,当了那么多年的井底之蛙,竟然从没好好看看李东垣的东西,这是我最大的反思,人家说临床上不是只有伤寒,很多消耗型的肠胃病,李东垣会有奇效,这真是让我长了见识。
“三黄泻心汤”引发的思考
“三黄泻心汤”引发的思考三理道医三黄泻心汤引发的思考赵惠袀组方(三黄泻心汤):大黄6克、黄连5克、黄芩6克刘渡舟案余某,男,42岁。
患脂溢性脱发,每日晨起枕头旁落发成片,用梳子梳头时头发脱落更多,头顶部毛发稀疏见秃,头皮瘙痒难忍,以手指揩而嗅之,有一股难闻的臭味。
舌质红绛,脉数。
辨为心火上炎,血不荣发。
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6克三剂。
服药后小便色黄如柏汁,大便泻利,热从二便而去,从此头皮痒止而发不再落。
这个方子原名叫“泻心汤”或者叫“三黄泻心汤”,大家想想啊,泻心,为什么叫泻心。
那是因为心在上焦,我们《易医舌诊》里面归南天,用卦表示是离卦,我再给大家讲《易医舌诊》、《四圣心源》时都讲过,心在上气要降,以降为和。
火性炎上,炎为本性,上为病态。
若火不能归元则炎于上,观舌则有红绛色,其红赤则以南天为最大,再想一下案例里说的用手揩之皆有臭味是为什么?那是因为,火不归元,水亦病之,错卦之象耳。
三黄皆味苦,所以入心,气寒能降,所以可泻之火邪,色黄入土,气寒能降,心降,胃降,引火归元,引火下行,正火归元,邪火浊走二便,能量循环,一气周流,这就是原理。
发为血之余,心主血脉,如果心火内盛,血热上炎,就会导致血不荣发,所以就毛发开始脱落了,三黄泻心汤泻南天之火,凉血中之热,所以大效。
火分有二,相火、君火,火邪烁金,金分有二,太阴肺金,阳明大肠金,肺主皮毛,肺气通咽、通鼻,若相火烁金则有可能出现皮肤干燥,咽喉肿痛、生口腔溃疡;肺气通调水道,热随气行,小便发黄。
相火飞腾则胃府不降,热入阳明出现烧心、反酸、消渴,麦粒肿,牙龈肿痛、口臭、眼干、头晕眼花等。
大肠府热可出现便秘、泻痢、肛门灼热等症状。
古人给方剂命名很有深意:“三黄泻心汤”这个名称不但告诉了我们药方的作用,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药性与药理。
但是看看现代人,搞出个三黄片,好记,但是缺乏了内含。
因为很多人不理解古先贤在和我们说什么,在表达什么。
中药不是植物药,一念之差,天壤之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刘磊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组成上相差不大,一般称为泻心汤类方。
这个类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
学习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对这方面的论述后体会如下。
《伤寒论》149条讲:“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
”从这里至少可以知道半夏泻心汤有痞满的症状表现,前提条件还有呕而发热。
在《金匮要略》也有一条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记录:“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总结的很精练。
就说这个半夏泻心汤,是病人在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的这样的症状下才应用它,这样一种病理状态是适合应用半夏泻心汤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只是我们对它认识的不够深入,不能熟练的掌握在何种病理状态下应用它,这个方子的适用症是什么,它所适应的疾病的指证是什么,如果我们熟练的掌握了这些那我们就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其实每一个方子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只要我们摸索出这个规律,那你就可以把方子发挥到它最佳效果。
那么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征是什么?仲景先师明确指出,就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上呕、中痞、下利,上中下三个重要症状。
但是,这些我们在最早学习这个方子的教材当中都提到了,为什么还是不会用呢?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理解的应用指征了,但是还是不会用,原因是我们还是不理解,这到底是在治疗一种什么样的病理状态。
我们看一条关于甘草泻心汤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泻心汤类方非常关键。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从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从症状来看,从上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这几个症状,也就是说在甘草泻心汤的方证中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肠鸣甚者,就可以表现为下利,干呕也是呕之轻者,可见也是上呕、中痞、下利俱全的;
第二:从发病过程来讲,这样一种病理状态(痞满,干呕,腹中雷鸣)是怎样得来的呢,从原文可知:这是伤寒中风误用了下法之后,导致胃虚,本来不虚,误下后虚了。
另外,我们常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因为胃虚了,所以导致下法引外邪入里化热,也正是因为胃虚了,所以下面的寒也往胃这里凑,这样就形成了虚寒热并存的状态,这就是疾病演变的一个过程,这
个过程对我们来说很大的启发。
其实这个患者,可能平素就脾胃虚寒,感外邪后误用下法,引外邪入里化热,也出现了虚寒热共存的这样一个局面、一个病理状态。
第三:从药物组成上看。
甘草泻心汤乃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至四两组成,方中重用炙甘草的补虚调中缓急,适用于治疗脾胃损伤较重而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之痞证。
而生姜泻心汤乃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将干姜的用量减至二两,再加生姜四两组成,善治脾胃气虚,水热互结中焦之痞证,除心下硬,肠鸣下利,尚可见干噫食臭,腹中雷鸣等症,方子重用生姜和胃降逆,宣散水气以消痞止呕;这是两者的辨证要点,那上述的都是书本上的,都是别人的辨证思路。
生姜泻心汤为什么会水饮那么重呢,这个也好理解,脾胃虚寒了,就容易产生水饮。
可以说泻心汤应用的指证概括起来就三个字:呕、痞、利,具备了这三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方子了,并且用了就有效,但是必须在辨证准确前提的基础上,后者也是很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