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合集下载

刘渡舟讲透“泻心汤类方”

刘渡舟讲透“泻心汤类方”

刘渡舟讲透“泻心汤类方”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五方的组成、功效及组方原则。

泻心汤类共有五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了比类发明,并把旋覆代赭汤列于其后。

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它是因于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所致。

因此,它兼有胃气不降的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证。

至于热邪结于心下的热痞,以及上热下寒导致的卫阳不能固表的恶寒汗出之痞,虽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所以,五个泻心汤中,调和脾胃阴阳而治心下痞气则只有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三方。

余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它们虽有心下痞证,而其病机似应另当别论。

旋覆代赭汤证,也兼见心下痞,可以作为泻心汤的类证,但病机属于胃虚肝逆,

而又痰气相因,故虽有噫气不除之特点,然无呕吐下利之变,而与脾胃升降失序者又有不同,故亦不得混为一谈。

半夏泻心汤

【药物组成】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本证的特点: 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带酸苦,下见大便泻

利,舌苔白腻,脉多见滑,而是其候。

【原文】

第149 条。

【方义】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半夏泻心汤属于和解剂之一,其病由于中州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以芩连之苦寒以降之;

脾气不升而生寒,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

《伤寒论》类方条文精编之泻心汤类方(建议收藏)

《伤寒论》类方条文精编之泻心汤类方(建议收藏)

《伤寒论》类方条文精编之泻心汤类方(建议收藏)

导语

daoyu

小编花几个月的时间,将《伤寒论》、

《金匮要略》分类编排,按照类方整理出来的

条文,供爱好中医的朋友们学习!欢迎评论探

讨!未完待续、、、

第五章泻心汤类

1、葛根芩连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3、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5]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4、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7-10】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半夏泻心汤及类方方证浅析

半夏泻心汤及类方方证浅析

半夏泻心汤及类方方证浅析

摘要】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的基础方,其加减变化衍生出了生姜泻心汤和甘

草泻心汤。具有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的相同功效,用于治疗误下邪陷,寒热错杂、水热互结、虚实夹杂所致的痞证及相关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泻心汤辛开苦降方证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2095-1752(2013)31-0365-0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治疗痞证的基础方。《伤寒论》第149条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概括了痞证的基本症状特点。痞证

又称“痞满”、“心下痞”,主要表现为上(胸)腹胃脘部满闷不舒,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1]。

1 半夏泻心汤

经典方证:《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

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

汤主之”。

组成用法: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

枚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

一升,日三服。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呕吐、下利。

方证分析:本为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致邪陷于内,寒热水火互结于中焦,

气机升降失常。而形成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诸症。方中半夏和胃消痞,降

逆止呕为主药;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干姜配半夏辛温开结散寒;人参、大枣、

炙甘草甘温益气调中,以复其升降之职。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寒温病用,畅达

《类方讲伤寒》——泻心汤类方一

《类方讲伤寒》——泻心汤类方一

《类方讲伤寒》——泻心汤类方一

今天开始我们共同学习汉传中医免费普及课程《类方讲伤寒》中的泻心汤类方。泻心汤类方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11个方剂。我们先解释一下何谓“泻心”。

汉传中医分为两个学术体系,一个是医经体系,一个是经方体系。医经体系,又叫“医经家”;经方体系,可称作“经方家”。医经家讲,心主血脉,这是具体的解剖学概念,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循环系统的功能。而经方家讲的“心藏神”,则是指的五藏(cang)的抽象概念,这个“心”,与心脏这个具体脏器无任何关系。

那么,泻心汤的“心”是哪一个“心”呢?或者说人有几个“心”呢?显然,泻的并不是这两个“心”,那么还有另外一个“心”。“心”者,其意有三,一为主血脉之心,是具体的解剖学概念;二为藏神之心,是指的五藏(cang)的抽象概念;三为中心之意。泻心汤之“心”指的就是中心,即人体的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泻指消散、排出病邪,泻心指排出导致人体中焦痞结不通的病邪,以恢复其正常升降之功。

在泻心汤类方中,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的祖方,泻心汤类方的其他方证多是由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而来的。因此,我们首先对半夏泻心汤进行详细的解析。

【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师父讲课中指出:“一个经方方剂放到眼前,首先要知道这个方子的寒热配伍法度乃至针对的是何种病机,主治什么,兼治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的得心应手,准确无误。”为此,恩师创制了“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前面多位老师已经对恩师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我们直接采用三才、四象解析法分析一下半夏泻

《类方讲伤寒》——泻心汤类方二

《类方讲伤寒》——泻心汤类方二

《类方讲伤寒》——泻心汤类方二

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泻心汤类方,今天学习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姜的用量,并且是同时使用了干姜和生姜。四两生姜加一两的干姜,姜的用量为5两。

干姜和生姜主治基本相同。《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虽然主治相同,干姜和生姜还是有区别的。从药性上说,生姜含水量大,干姜热力比生姜大,因此,干姜“热”而生姜“大温”。另外最主要一点是,干姜偏于温里而守中,生姜偏于发散表邪而降逆。本方干姜与生姜同用,发挥各自的优势,相辅相成。

与半夏泻心汤相比,生姜泻心汤增加了臣药姜的用量,因此,针对的病证寒热性质没有变化。阳性药多于阴性药,对治的是寒热并见,寒多热少的病证。在六纲上,属厥阴病。五证上,为阴痞证。

由于姜的药量的增加,对治的症状有所不同。生姜泻心汤证在寒热互结成痞的基础上,太阴水饮更盛,因此,加大了对治太阴虚寒水饮的姜的用量。半夏对治心下痞硬,同时降逆止呕。干姜偏于温中,生姜偏于降逆止呕,治疗肠澼下利。

因为主症没变,仍以半夏为君,臣药干姜与生姜并用,加大用量,增强温中化饮之功。佐使药的使用,与半夏泻心汤相同。佐药炙甘草和大枣,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使药黄芩、黄连清阳明热而治疗

协热下利。人参清温热的同时,还能养津液,兼具佐药的护养胃气作用。我们再看看生姜泻心汤的条文。

泻心汤类方鉴别

泻心汤类方鉴别

泻心汤类方鉴别

伤寒原文:

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出汗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3,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4,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5,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桂林古本)

泻心汤类方临床应用极广,大到食道癌,胃癌,肠癌之类,中到很多的顽固性口腔溃疡,口腔癌,各种失眠多梦,精神疾病,小到普通肠胃炎,禽流感猪流感等等,故按临床经验,将几方做简单归类鉴别,一家之言,未必全面,有待补充(三黄泻心汤已单独论述,再次不讨论)。

首先我们看,以上三方都是治疗痞证,痞就是由于太阳病或少阳病误治误下而出现心下硬满的感觉,按压不痛或痛不明显(压痛明显的是结胸证了),所以三方主证都有心下硬满,这个触诊就知道,或者听病人描述就知道,这是第一个重点。

甘草泻心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体悟

甘草泻心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体悟
207
206
辨方证属甘草泻心汤加赤小豆当归生地炭方证,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黄连6 克,党参10克,清半夏15克,干姜6克,大枣4枚,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生地炭 12克。 4月22日复诊,患者服三剂后,溃疡已消失,四逆缓解,纳增,乏力好转,大便日一 行,因面有瘀斑,而改服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追踪半年未见口腔溃疡。 体会:以前治本证,.因多认为是上火,用清热药治之,故收效甚微,或根本无效。本例 见效如此迅速,真是感到惊奇,这体现了经方治病特点,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不但辨清 为上热下寒,还辨清了为甘草泻心汤方证。由本例治愈,促使我进一步学习经方著作。 查文献,历代皆以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的报道、记载,如《橘窗书影》记载治疗了 两例产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糜烂皆愈。对本案的分析,主要据《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 主之。”冯老师解读甘草泻心汤方证指出:“这是半表半里阴证的上热下寒证”;又据《金匮 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 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 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冯老师指出:“此是下有寒湿,上有虚热之证”。通过这两条 经文学习,可知,甘草泻心汤恰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方,并明确其适应证是上热下寒的厥 阴病,当复发性口腔溃疡晕现本方证时,用其治疗,因方证对应,故很快治愈。 由本案治验,进一步体会了厥阴病的实质。冯老师在《伤寒论传真》论述厥阴病实质时 写到:“表阴证可从汗从表解,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处;半表半里阴证则邪无直 接出路,故最易寒邪化热,冈多呈上热下寒之证;厥阴病提纲所称消渴也不是实热的消渴, 由‘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鱿’及下条的‘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可知厥阴病 的消渴不是真正的消渴,只是上热下寒的形似消渴,及虚则引水自救之虚渴。而厥阴病的概 念的主要特的应该是:一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二为上热下寒”。本例复发性口腔 溃疡的临床表现,是典型的上热下寒证,且属寒多微有热者,这样通过总结本验案,使我认 识到了厥阴病的实质。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临床所见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不都呈现厥阴病,更不只限 于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曾亲历冯老师用柴胡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玉女煎、泻心汤等方治疗, 即是说,甘草泻心汤不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特效方、专用方,只有临床症状表现为甘草 泻心汤方证时,才能用其方。即临床治疗口腔溃疡,必须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使方证对 应才能保证疗效。

冮顺奎主任运用泻心汤类方经验介绍

冮顺奎主任运用泻心汤类方经验介绍
日就诊 。诉 外 阴溃 疡 , 来自百度文库腔 溃 疡 反 复 发作 2年 , 始 开
便溏 泻 , 中治 脾 胃胀 满 , 果 在 临 床 上 遇 到 上 热 、 如 下
寒、 中满 的病症 , 可 以应用 甘草 泻心 汤治 疗 。总之 , 都
曾怀 疑“ 毒 ” 反 复查 RP 阴性 , 能 确 诊 , 在 口 梅 , R 未 又 腔 科按 口腔 溃 疡 治 疗无 效 。1年 前 右 足 中趾 末 端 溃 疡 经成 都军 区 4 3医 院查 ANA谱 、 C P正 常 , RF、 R 免
案用 原方 重加 竹茹 3 g降逆 止 呕 , 0 收桴鼓 之效 。原 方 治正 虚 上 热 下 寒 内 阻 之 食 人 即 吐 证 , 姜 、 干 黄芩 、 黄
举 例介 绍 如下 。
方 主药 , 修 复黏 膜 作 用 , 伤 寒论 》 一 味甘 草 治 有 如《 以
咽痛 , 即是 咽喉 部黏 膜充 血炎 变 。狐惑病 类 似 于现 代 医学 的 白塞 氏综 合征 。然 而 , 甘 草泻心 汤 作 为狐 惑 把 病 的专方 看待 , 似乎 仍未 揭示本 方 主治 的 实质 。甘 草 泻心 汤是 治疗 脾 胃之 方 , 胃虚 不 能 调 理 上 下 , 出 因 故
按: 本病 在《 匮要 略 》 狐 惑 病 l 用 甘草 泻 心 金 称 1,
中图分 类号 : 2 9 R 8

【类方汇参】“泻心汤”三杰

【类方汇参】“泻心汤”三杰

【类方汇参】“泻心汤”三杰

生姜泻心汤PK半夏泻心汤PK甘草泻心汤

配伍的奥秘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炙甘草三两

生姜四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炙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不同之处

1.历代医家认为“甘草泻心汤”方中应有人参三两。

2.“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减干姜成一两,加生姜成四两组成。

3.“甘草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成四两组成。

《神农本草经》

干姜/生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字里与行间

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第149条。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论》第157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论》第158条。

吉中强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心得

吉中强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心得

机 主要是 胃阳虚 损 , 邪 化 热 乘 虚人 内 , 热 相 搏 , 表 寒 热郁 不得 外 透 。而 半 夏 泻 心 汤 证 主 要 是 兼 挟 湿 浊
或寒 饮 , 见 呕 吐 等 症 状 ; 姜 泻 心 汤 证 是 兼 有 食 症 生 积停 滞 , 见食 臭 , 利等 ; 草泻 心 汤 证 是兼 有 郁 症 下 甘 热扰 神 , 见心 烦 不 得 眠 , 气 等 。在加 减 运 用 上 , 症 嗳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杂 志 2 1 第 5卷 第 5 00年 期
WodJun lf n ga dTaioa adWet nMein 2 1 V 15 N . r ora o It rt rdtnl n s r dc e 00 o . o5 l e e i e i .

・3 7 ・ 8
逆, 气机 升 降失 司而 致 胃脘部 痞 满 不 适 。人参 大 补
元气 , 为温补 峻烈 之 品 , 峻补 五 脏 阳气 之 药 , 逆 是 救
固脱 , 力 强 而 持 久 , 用 于急 危 重 症 病 人 之 气 虚 药 常 欲脱 之证 ; 而党 参 药 力 不 及 人 参 且 不 持 久 , 平 补 为
和缓之 品 , 养பைடு நூலகம்强 壮 , 正 祛 邪 , 滋 养 脾 胃之 要 滋 扶 是
药, 多用 于慢 性虚 弱 性疾 患 。故这 里 补 益脾 胃之 气

泻心汤临床应用-医学资料

泻心汤临床应用-医学资料
组成: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 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误下后
邪气内陷,胃虚气结)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做
,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 或弦缓。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3、附子泻心汤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 心汤主之。(155)
干姜,人参, 呕吐,干呕,(小柴胡汤证误下,
甘草,黄连, (食臭), 邪陷,寒热互结)
大枣
肠鸣下利, 舌红苔腻
清上温下,和 胃降逆
和中降逆,消 痞散结
生姜 泻心

生姜,甘草, 心下痞,干 人参,干姜, 噫食臭,胁 黄芩,半夏, 下有水气, 黄连,大枣 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兼水饮食滞(邪气陷 里,水热互结)
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脾土失温)
主证:上热下寒,腹中冷痛,欲呕吐。(肠 鸣利)
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7、小柴胡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 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 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附子泻心 汤
大黄、黄连、 心下痞,恶寒汗 黄芩、附子、 出
(细辛)
无形邪热,痞塞 邪热消痞,扶 心下,兼卫阳不 阳固表
足(泄气内伤,

半夏泻心汤,看这篇文就掌握了

半夏泻心汤,看这篇文就掌握了

半夏泻⼼汤的主药是半夏,但成⽆⼰却说:“泻⼼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这种认识不符合临床实际。后来柯韵伯、尤在泾、陈修园等还是主张以半夏为君药。半夏⾟苦温,它的主要作⽤是燥湿,其降逆作⽤优于其他药物。湿热蕴结,如油⼊⾯,难分难解。解决湿热郁结的⽅法是祛湿为主,清热为辅。前⼈对此治法有⼀个⽐喻,叫“抽丝剥茧”“湿去热孤”。就是说清除湿热之邪,不可急躁,要像剥蚕茧抽丝线⼀样,分层次地去治。半夏是燥湿药,湿去,热邪才能散去。湿邪从⼆便排出需要降⽓,⽽半夏是降⽓的主要药物,以降胃⽓为主。胃⽓降了,其他该降的就会随之⽽降。“佐君者为⾂”,⼲姜属⾟温药物,为本⽅⾂药,可以温化中焦湿⽓。湿邪属阴,在没有形成痰结以前,温化是最好的办法。要解决闭塞的病态,就要有⾟味药,半夏、⼲姜都是⾟味药,⾛⽽不守,“⾟以散痞”,有利于消散内郁的湿浊及其形成的痰湿。黄连、黄芩为本⽅佐药。主药将湿邪解决了,⾥边的热邪还要“⼆黄”帮助透发。但是按照药物归经之说,黄连归⼼经与胃经,⽽黄芩是⼊⼼经与肺经,⼀般不作胃经药⽤,也就是说⽤⼀味黄连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肺经的黄芩呢?中医学认为,在五脏之中,主升降的是脾与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之清⽓随脾之清⽓升达,肺之浊⽓随胃之浊⽓下降。也就是说肝⽓的舒达可以帮助脾⽓的升清,肺⽓的肃降有利于胃⽓的降浊。这便是要⽤黄芩清肃肺⽓的原因。《神农本草经》中说黄芩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下⾎闭,恶疮疽蚀⽕疡”。黄芩可以祛湿热,通⽔道,通⾎道,性质是往下⾛的,列为⾂药是理所当然的。⼈参、⼤枣、炙⽢草三味为使药,⼀是补益脾胃之⽓,⽓⾜有利于湿⽓的消散;⼆是利于清⽓上升,清⽓上升才能利于浊⽓下降。

论泻心汤类方

论泻心汤类方

药物 的炮制 、 煮 、 煎 服法 等都 是 直接 关 系 到疗 效 的 , 应 当一 丝不 苟 , 要努 力 改革 剂 型 , 之 提 高 疗效 , 是 并 使 这

个 很值 得 重视 的问题 。
此外 , 于泻心 类方 变局 的 黄连 汤 、 覆 代赭 汤 、 属 旋
Ta i o a hn s dcn o ra J rdt n lC ieeMe iieJ un l 9 i
寒论 专业博 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贴 , 国第 二批 名老 以麻 沸 汤渍 三 黄须 臾 绞 去 滓 , 全 内附 子 别 煮 汁 , 在 泻 意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中华 中医药学 会理事 、 全 痞 之 意轻 , 阳之意 重也 。 的确 如 此 , 景制 方 , 了 扶 ” 仲 除 国中医 内科学会顾 问、 国仲景 学说研 讨会 委员 、 国 中医 内 药 味 配伍寓 有深 意 , 全 全 尚且 重视 药 物 煎 煮 的方 法 。 因为 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长期从事 《 伤寒 论》 教学 、 床 、 临 科研工作 , 主编 、 参编《 伤寒论 教学 参考》、 喻嘉 言 医学 之书校 《 诠》 著作 8 , 等 部 独著《 陈瑞春论伤寒》 伤寒实践论》 和《 。 ・作 者单位 江西 中医学 院( 30 6 300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泻心汤类方

泻心汤类方

泻心汤类方

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包括五个泻心汤及黄连汤、旋覆代赭汤等,是治疗“痞满”证的一组方剂。组织严密,药味简练,配伍灵活,临床运用广泛,疗效较好。兹就方义、病机以及运用的体会,分述于后:

一、方义分析

泻心汤类方,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以及黄连汤、旋覆代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共计8个方,14味药,其加减配伍是以半夏泻心汤为中心的。兹列简表归纳于后。

泻心汤类方从其立法来看,是温清并用、甘苦兼施的方剂,泻心汤诸方成为临床上治疗寒热并存病症的首选方。再从药物配伍来看,泻心汤类方是由三部分药物所组成,一是芩、连苦降泄热,一是姜、夏辛开散痞,一是参、草、枣、甘补益脾胃,三者组合使泻心汤类方具备寒热互用,苦辛并进,攻补同施,共奏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益脾胃的功能。它既有理中温脾补虚之意,又能奏苦寒泄胃消痞之功,是一组调理脾胃,湿热同治的良方。但具体的分析,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表28—1)。

半夏泻心汤,方中以黄连、黄芩苦降泄热,以清泄胃热,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以温燥脾湿,配参、草、大枣以补脾胃之虚,全方功能调和寒热,虚实兼顾,脾胃同治。是治疗脾胃虚弱,湿热并存所致的脘腹痞满、心烦、呕吐、肠鸣、下利的代表方。至于生姜泻心汤,则在半夏泻心汤中减去干姜二两,加入生姜四两,变成重在辛散和胃,治痞利并见的方剂,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症。又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去人参之温燥,重用炙甘草之甘温,着眼于胃气虚弱,主治纳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满。

《类方讲伤寒》——泻心汤类方四

《类方讲伤寒》——泻心汤类方四

《类方讲伤寒》——泻心汤类方四

【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先学习一下伤寒论条文

382.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宋161)

伤寒经过发汗,又用吐法或者用下法,表证解了,但表邪内陷,与水饮结于心下成了痞证。痞结于中焦,胃中不和,气不得降而上逆,噫气不除。

这里简单讲一下嗳气、呃逆的区别。嗳气,古代称为噫气,属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嗳气,在中医讲,属于“气机上逆”。

呃逆,又称打嗝,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是因为横隔膜痉挛收缩而引起的,膈肌痉挛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膈肌不自主的间歇的收缩运动。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发出一种短促的特别的声音。打嗝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胃、食管功能或器质性改变。也有外界物质,生化、物理刺激引起。正常健康者可因吞咽过快、突然吞气或腹内压骤然增高而引起呃逆,多可自行消退。

采用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三才解析法和四象解析法)分析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汤的三才归类为:

旋复代赭汤中阳性药明显多于阴性药,因此,治疗的病证是寒多热少的厥阴病,五证上,寒热温凉互见,为阴痞证。

从方剂组成来看,与半夏泻心汤相比,旋复代赭汤有如下区别:

(1)去掉了黄芩、黄连,表明没有协热利,阳明里热轻,水饮相对少一些,偏于阳明里实,大便会偏干;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组: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方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附子泻心汤

方组: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另煎取汁方用:心下痞而恶寒汗出阳不固表者

生姜泻心汤

方组:生姜四两切黄连一两黄芩一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干姜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方用:治伤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气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者。

甘草泻心汤

方组:甘草四两炙黄连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方用: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半夏泻心汤

方组: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方用: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方用: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则吐者

黄芩汤

方组: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方用: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方组:黄芩汤四味原量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

方用:痢疾或泄泻,身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干呕;胆咳,咳而呕苦水者

黄连汤

方组: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斤洗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方用:上热下寒,症见胸脘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者

旋覆代赭汤

方组: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炙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擘

方用:胃虚痰阻证。噫气频作,心下痞,反胃呕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而虚。

关注@伤寒也不寒

注:以上方剂仅供中医者及爱好者参考、学习、讨论使用,非中医师辩证请勿使用,后果自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刘磊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组成上相差不大,一般称为泻心汤类方。这个类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学习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对这方面的论述后体会如下。

《伤寒论》149条讲:“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从这里至少可以知道半夏泻心汤有痞满的症状表现,前提条件还有呕而发热。在《金匮要略》也有一条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记录:“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总结的很精练。就说这个半夏泻心汤,是病人在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的这样的症状下才应用它,这样一种病理状态是适合应用半夏泻心汤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只是我们对它认识的不够深入,不能熟练的掌握在何种病理状态下应用它,这个方子的适用症是什么,它所适应的疾病的指证是什么,如果我们熟练的掌握了这些那我们就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其实每一个方子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只要我们摸索出这个规律,那你就可以把方子发挥到它最佳效果。

那么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征是什么?仲景先师明确指出,就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上呕、中痞、下利,上中下三个重要症状。但是,这些我们在最早学习这个方子的教材当中都提到了,为什么还是不会用呢?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理解的应用指征了,但是还是不会用,原因是我们还是不理解,这到底是在治疗一种什么样的病理状态。我们看一条关于甘草泻心汤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泻心汤类方非常关键。《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从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从症状来看,从上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这几个症状,也就是说在甘草泻心汤的方证中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肠鸣甚者,就可以表现为下利,干呕也是呕之轻者,可见也是上呕、中痞、下利俱全的;

第二:从发病过程来讲,这样一种病理状态(痞满,干呕,腹中雷鸣)是怎样得来的呢,从原文可知:这是伤寒中风误用了下法之后,导致胃虚,本来不虚,误下后虚了。另外,我们常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因为胃虚了,所以导致下法引外邪入里化热,也正是因为胃虚了,所以下面的寒也往胃这里凑,这样就形成了虚寒热并存的状态,这就是疾病演变的一个过程,这

个过程对我们来说很大的启发。其实这个患者,可能平素就脾胃虚寒,感外邪后误用下法,引外邪入里化热,也出现了虚寒热共存的这样一个局面、一个病理状态。

第三:从药物组成上看。甘草泻心汤乃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至四两组成,方中重用炙甘草的补虚调中缓急,适用于治疗脾胃损伤较重而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之痞证。而生姜泻心汤乃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将干姜的用量减至二两,再加生姜四两组成,善治脾胃气虚,水热互结中焦之痞证,除心下硬,肠鸣下利,尚可见干噫食臭,腹中雷鸣等症,方子重用生姜和胃降逆,宣散水气以消痞止呕;这是两者的辨证要点,那上述的都是书本上的,都是别人的辨证思路。生姜泻心汤为什么会水饮那么重呢,这个也好理解,脾胃虚寒了,就容易产生水饮。

可以说泻心汤应用的指证概括起来就三个字:呕、痞、利,具备了这三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方子了,并且用了就有效,但是必须在辨证准确前提的基础上,后者也是很关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