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类方ppt课件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解析PPT课件

半夏泻心汤解析PPT课件

2021
5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2021
6
以方推测病证和病机,是学习《伤寒论》的方 法之一。因此,后世医家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 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 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 寒热互结。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 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思维的框框里,所 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推理
2021
30
2021
7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
证: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 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就会发现仲景之本义, 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可知对此方之治的 认识应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而不应着眼于 黄芩黄连的寒以治热、干姜的热以治寒。因寒热互结而成痞 的推论,本身就存在思维问题,试问:寒与热如同水火,水火不 能相容,何以互结,何况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2021
4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 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 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仲景论 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 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 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 则舌苔必腻。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 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2021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2
世代传承
经过千百年的世代传承,泻心汤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并不断演变和优化。
3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对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验证了其疗效和药理作用。
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 舒缓心脏负荷
泻心汤可通过舒张血 管,改善心脏供血, 减轻心脏负荷。
2 平衡情绪
泻心汤具有调节神经 系统功能,改善情绪 和睡眠质量的作用。来自 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悠久
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传统医学的底蕴和独特的疗效。
组成复杂
泻心汤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各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
泻心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临床应用泻心汤的历史背景
1
古代经典
泻心汤最早出现在古代医学经典中,被描述为治疗心脏和情绪相关疾病的有效方 剂。
《泻心汤临床应用》PPT 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是一份探讨泻心汤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PPT课件。本课件 将包括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功效与作用、配方组成、制备方法、 药物成分及其功效、适应症及治疗效果、禁忌症及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 案例、剂型与剂量、药理作用分析、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临床研究进展、 应用前景展望、常见疾病治疗应用、质量标准化研究、现代化应用探析、临 床应用优势和不足以及临床应用与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3 抗炎消肿
泻心汤含有多种具有 抗炎和消肿作用的药 物成分,可以缓解心 脏和血管炎症。
泻心汤的配方组成
中药材
泻心汤的配方中包括多种中 药材,如黄芩、柴胡、天花 粉等。
制剂
泻心汤可制成不同剂型的药 物,如水煎剂、颗粒剂、丸 剂等。
制备方法
泻心汤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 浸泡、干燥等多个步骤,确 保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展开全文半夏泻心汤由7个药组成,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黄连3克,大枣4个,水煎服,是汤药。

要注意是散剂、汤药还是丸药,经方里面,方的制作方法不同,是根据人体吸收情况而定的。

像猪苓散,一定要用粉末才有效,五苓散,用粉末才有效,但猪苓汤是煮汤的,这个是要注意的,所以半夏泻心汤这里我们刻意提了一下不同的剂型。

半夏,干姜,是散饮、驱饮、止呕,因为半夏干姜是辛药,都是辛(味)的,是辣的药,往外面发痞饮的。

黄芩、黄连解痞止利,治热痞的,热痞是心窝下面,胃这个地方有热邪的,有堵塞感,黄芩,黄连可以清热,消除堵塞感,黄芩黄连还能够治热性的,大便臭秽的痢疾,因为它们都是解痞止痢,是治热痞的,因为它们都是苦寒燥湿的。

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所以用人参和之以草枣。

这段话应该这么去理解,饮邪聚集在哪里呢,在心窝下面,闭塞的这个地方。

因为有半夏泻心汤(证)的人,有里面的正气虚,也有外面的邪热进到里面去,所以既要清进到里面去的邪热,用黄芩黄连,也要补里面胃气的虚寒,用人参甘草大枣。

这三味药,它们都是甘温药,甘温益气。

另外就是要消心下痞的堵塞感的药物,既要黄芩黄连,还有人参,这个是要注意的。

所以这个方子是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呕而肠鸣,前面干姜、半夏是止呕的,人参、黄芩、黄连是消痞的,虚实夹杂都会有痞。

肠鸣是有水的声音,哗啦哗啦的水声。

这个肠鸣音有好几种,有水的肠鸣、有气的肠鸣,水的肠鸣多数就是水,气的肠鸣,跟肝气不舒有关系,肝气堵塞或者在肚子里面乱窜有关系,这个人会不停打屁,这种打屁的肠鸣音不适用于半夏泻心汤,我们这里明确地说,都是水饮,半夏、干姜驱水饮。

所以如果是有气的肠鸣音,应该是用流气饮子,或四逆散,或半夏厚朴汤这些,不是用我们这个半夏泻心汤,这里面明确说是有水饮。

那么舌苔上面有点腻苔,这方证里面没说,我们到后面再看。

这个原文大家要研究一下,《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家庭必备】半夏泻心汤类方

【家庭必备】半夏泻心汤类方

• 辨证:脾胃寒热错杂
• 立法处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用半夏泻 心汤化裁:
半夏12g 干姜8g 黄芩10g 黄连3g 党参 10g 炙甘草6g 大枣18g 煅瓦楞子30g 高良 姜9g 制香附9g。7剂。
• 药后上腹部痛止,反酸、恶心基本消失。大 便较以前正常。继续以此方出入,服至21剂。 上腹部疼痛未再复作。
几点说明
• 关于热(火)证的特征
从10个方面诊察:舌、脉、面、目、声、 气息、喜恶、饮、食、二便。
• 有病则病受之
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大苦 寒泻之。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甚至栀子金 花汤。清热解毒之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金银花抗菌,预防肿瘤。
高某某的医案:
2011年8月11日的微博:
几个相关汤证的寒热虚病变量的比较
1
1
1
2
2
2
3
3
3
连理汤证
一个有代表性意 义的汤证,热少, 寒、虚重。
理中汤证
又一个有代表性 意义的汤证,无 热,脾胃气虚、 寒气壅聚。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也是一个有代表性意 义的汤证,无寒,无 脾胃虚,只是热邪壅 聚。
半夏泻心汤方剂结构分析
半夏泻心汤=X+Y+Z X、Y、Z是苦寒清热、辛温散寒、甘调补中三组
2.慢性食道炎 3.急、慢性消化不良 4.胃肠动力不足 5.急、慢性胃炎 6.胃、十二指肠溃疡 7.肠道慢性感染性炎症 8.肠易激综合征 9.慢性结肠炎

10.克隆氏病
肌 层
11.慢性肛门周围病变
12.急、慢性肝炎……
中焦寒热错杂与脾胃虚弱病变三维示意图
Y:寒气
Z:脾胃中虚 0
X :热气
半夏泻心汤证:证素量的分析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ppt课件 6
5、半夏泻心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已下之,不属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 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 半夏泻心汤。(149)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 大枣 病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小柴胡汤 证误下,邪陷,寒热互结) 主证:心下痞硬,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 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细而数。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
ppt课件 4
3、附子泻心汤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 心汤主之。(155)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病机:胃热气滞,卫阳不固。(邪气内伤, 发热而兼表阳虚) 主证: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 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治法:邪热消痞,扶阳固表
ppt 误汗 误下 误

外邪由 外邪由表入里 表入里
寒化
热化
正气受损
小 结
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汤, 奋起抗邪,战 汗而解。
心下痞满而硬 心下但满 痛的结胸证。 而不痛。 虚实夹杂 升降失司 大陷胸汤
寒热错杂
脾胃气机 升降失司

水气明显加重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辛开苦降 气痞明显加重 扶正祛邪 调整气机 ppt课件 心下痞满 干呕嗳气 下利肠鸣
大枣
清上温下,和 胃降逆
半夏,黄芩, 干姜,人参, 甘草,黄连, 大枣
心下痞硬,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呕吐,干呕,(小柴胡汤证误下, (食臭), 邪陷,寒热互结) 肠鸣下利, 舌红苔腻 心下痞,干 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 肠鸣下利
和中降逆,消 痞散结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在汉代,“心下”指的是我们现在称谓的“胃”,“心下痞”指的就是“胃不舒服”。

肠胃疾病方面《伤寒论》中介绍了5个泻心汤,专门用来治疗:舌苔腻、肠鸣下利、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打嗝、胃中不和等症状的“泻心汤证”。

方名半夏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证候下利,心下痞,不欲饮食,呕吐,面垢(像是脸没洗干净)。

方剂
半夏 25g 黄芩 15g 干姜 15g 党(人)参15g 炙甘草 15g 黄连5g 大枣12枚
制法、用法
以上三味药,加水2000ml,煮2小时,至剩余约1200ml,过滤去渣,汤液继续煎煮(浓缩)到剩余约600ml,分三次温服(一日量)。

备注
1. “痞”:中医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称“痞块”、“痞积”。

2. 半夏泻心汤证有呕吐的现象,这是区别其他泻心汤的一个症状。

3. 原方中使用人参,其目的在于补充由于呕吐导致的肠胃津液损失,可用党参代替。

半夏泻心汤类方

半夏泻心汤类方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
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痞在中, 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子, 赭轻姜重方奏功。
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
更治狐惑心热烦。

甘草泻心汤
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 干呕心烦不得安。
【药物组成】+甘草 (炙) 四两 【煎服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按语】 本方由于反复误下,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的心下痞证。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增加了一两甘草,少了三两人参。按林亿所云 此方无人参,乃脱落之过,故本方当有人参为是。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 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 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其中辛开苦降甘调而各有偏重。 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 生姜泻心汤证则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 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
更治狐惑心热烦。

大黄黄连泻心汤
(一)心下痞满,按之不痛,心烦溲赤,大便不爽, 舌红苔黄,脉浮或数。 (二)治心下痞,兼吐血、衄血等火热迫血妄行证。
【药物组成】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煎服法】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按语】 本方乃治疗热痞的正治之法。成注所云“虚热”意指无形邪热结于心 下,其中并无实物可言。故服用本方不必煎煮,而以沸水浸泡片刻,然后 绞汁去滓即可服用。这种制药方法,在于取其寒气之轻扬以泄热,避其苦 味之重独以攻下。 《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再考《金匮·惊悸吐衄篇》的泻心 汤亦芩连并用,可见本方有黄芩为理想,以增强清热泄痞之功。 本方不仅是治疗热痞的主方,也能治疗因于火邪的诸般血证。《圣惠 方》用本方治疗: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 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粪门肿痛等证,反映了其清热的作用为 优。

半夏泻心汤化裁讲课讲稿

半夏泻心汤化裁讲课讲稿

半夏泻心汤化裁半夏泻心汤化裁方剂疏郁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宣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桔梗、贝母、百部而成。

升清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而成。

开胃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炒薏仁而成。

宽胸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而成。

化浊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厚朴而成。

降逆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旋复花、苏子而成。

散痛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片而成。

慢性胃炎:李克东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92例,效果较好。

基本方: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6g,枳实8g,炙甘草10g,大枣5枚。

胃脘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反酸甚者加瓦楞子10g;呕吐较甚者加陈皮10g;腹胀嗳气者加川厚朴10g;有内热舌苔黄燥者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用量;舌苔厚腻者加白术10g、佩兰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8g。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

方药:半夏12g,黄芩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其中15g入煎剂,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煨豆蔻10g。

便血者加地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脱加柯子。

胆汁返流性胃炎:邹春光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0例。

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口苦、食欲不振等。

方药: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各10g,黄连6g,党参、木香、厚朴、郁金各12g,蒲公英15g。

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寒证明显加吴茱萸、肉桂;夹食滞者加焦三仙;恶心加竹茹、生姜;嗳气者加代赭石、旋覆花。

十二指肠炎:朱琳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炎16例。

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西医疾病
半夏泻心汤配伍
方 解
黄连→清热燥湿。 黄芩→清热燥湿。 半夏→燥湿散结。 干姜→辛散温通。 人参→补益脾胃。 大枣→补中益气。 甘草→益气和中。
半夏泻心汤
用药要点
苦寒药与辛散药相用, 以辛开苦降,调理气机; 以补益药与泻邪药相用, 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恋 邪气。
半夏泻心汤
用方要点
以夙体脾胃虚弱,心 下满或疼痛,舌苔黄略腻 为辨证要点。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保护胃 黏膜、对胃蠕动呈双向调 节、以及抗炎、抗菌、抗 病毒、抗缺氧、增强机体 免疫力等作用。
半夏泻心汤
中医证
中虚寒热痞证:
证候
半夏泻心汤
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 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红斑性胃炎,胆汁反流性 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下垂,胃扩张,肠易激 综合症,慢性肝炎,贲门 痉挛,慢性胆囊炎,慢性 肠炎,病毒性心肌炎,以 及妇科不孕证等病证而见 上述证机者 。


制作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
组 成Leabharlann 黄连一两(3g) 黄芩三两(9g) 半夏半升(12g) 干姜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9g)
半夏泻心汤
用 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 六升,去滓,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
功 用
清热消痞, 泄湿除满。
半夏泻心汤

简谈半夏泻心汤PPT课件

简谈半夏泻心汤PPT课件
简谈半夏泻心汤与 “寒热错杂”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 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 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 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 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 心汤主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0》)。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壅滞的邪热是单纯的热邪还是湿热?
后世认为半夏泻心汤等主要用于湿热病证。 元·戴元礼认为:“泻心诸方,取治湿热最当。”; 李时珍《本草纲目》“用泻心汤亦即泻脾胃之湿
热,非泻心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苦降能清热除湿,辛
通能开气泄浊”,并指出“湿热非苦辛寒不能”;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暑湿痞证,用半夏泻心
[讨论]:
1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什么? 脾胃虚弱,邪热壅滞,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虚弱从何而来?
临床误治,(就像149条,少阳病误用攻下法) 损伤脾胃;
先天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基因学说); 饮食不节、不洁伤脾胃; 药物伤脾、手术伤脾胃; 情志伤脾胃,过思伤脾胃; 劳倦内伤等都可导致脾胃虚。
条文中的“胸中”与“胃中”是指上下部而言。 热邪偏于上,包括胃脘,上至胸膈,故称“胸 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是指腹中有寒邪,所以腹中 痛。

半夏泻心汤类方

半夏泻心汤类方

半夏泻心汤类方一.半夏泻心汤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三.附子泻心汤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四.生姜泻心汤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五.甘草泻心汤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六.旋覆代赭汤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七.黄连汤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八.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九.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

必死。

十.乌梅丸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十一.半夏散及汤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十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热错杂痞
脉症:心下痞,呕吐、下利,既见有寒象,又 见有热象。
治法:寒温并用,清热散寒,辛开苦降,和中 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类方:半夏泻心汤、生姜泻 心汤、甘草泻心汤。
半夏、干姜
黄芩、黄连
人参、甘草、大枣
半夏泻心汤
另加生姜4两 重用甘草至4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根据部位《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类方所主病 症为“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主要 病变在中焦脾胃。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主要是 消化道胃与肠的病变。
胃粘膜病变:炎症(充 血、水肿、糜烂…) 胃壁肌肉张力异 常(胃壁弛缓或 张力过高) 幽门痉挛或 水肿、充血 胃机械 性阻塞
胃壁神经末 梢受刺激
胃排空减慢
心下痞 满(或 痞硬或 疼痛)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主治病症的病变部 位主要在于中焦,在于心下。
我的认识,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全消化到各 个器官、各个部位的病变,从口腔以至肛门。 这是一个气分的方剂,主要治疗胃肠道粘膜、 平滑肌运动异常。由于热邪可以伤血,所以 可以通过清气产生凉血作用,可以用于胃肠 血分有热的病症。
半夏泻心汤证病变部位
口腔
食道 胃 结肠
肝胆 十二指肠
空回肠
肛门
半 夏 泻 心 汤 类 方 所 主 病 症
消 化 道 粘 膜 病 变 , 亦 往 往 涉 及 肌 层
1.口腔溃疡 2.慢性食道炎 3.急、慢性消化不良 4.胃肠动力不足 5.急、慢性胃炎 6.胃、十二指肠溃疡 7.小肠慢性炎症 8.肠易激综合征 9.慢性结肠炎 10.克隆氏病 11.慢性肛门周围病变
水痞
食痞
热痞
脉症:心下痞,小便黄,大便干、难,或粘滞 不爽,或出血,或呕吐、吐血,牙齿出血,或 目赤,舌红苔黄,脉关上浮,或滑或数,面多 赤色,或大便。 治法:泻热消痞。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煎煮:开水浸渍大黄、 黄连、黄芩,取其寒气,薄其苦味,以免直走 下焦,不能作用于中焦。
热痞兼表阳虚 脉症:兼见恶寒、自汗。 治法:泻热消痞,温复表阳。 方药: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麻沸汤 渍之,附子别煮取汁。附子不仅能温表阳,也 能温心胸阳气,温腹中阳气而散寒,温暖肾阳, 故心下热壅的病证,同时存在表阳不足,或心 阳不足,腹中寒,肾阳不足,都可以用本方治 疗。
3.人体气行四种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4.人体气行的二大枢纽 脾胃、肝胆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 清,降者降浊,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辅相 成。脾或胃的功能失常,常常会影响到另一方 的升降功能,所以脾胃升降失常多同时存在。
《伤寒论》论述的痞证主要有6种类型:
热痞(热痞兼表阳虚) 寒痞 寒热错杂痞 痰气痞
半夏泻心汤证由下面3个方面的基本证素构成: 热壅 寒结 脾胃虚弱
半夏泻心汤证的中 心病变部位是“心 下”--心下非心 脏之下,而是上腹 部。在中医理论中, 这个部位属于脾胃, 脾胃的病变往往反 映在该部位。
无形寒热 壅塞心下
脾胃升降 失 常
心下痞满 (不硬不痛)
继发产生 水饮、食滞
心下痞硬(或伴疼痛)
• 辨证:胃肠热壅。 • 立法处方:苦寒清泻。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大黄6g 黄连6g 黄芩15g 白芍12g 生甘草 3g。6剂。水煎服。 • 服药后大便畅通,次数减少,腹痛减轻。 • 守方减大黄至3g,另加连翘15g以清热利湿, 加丹皮9g配合白芍清热、凉血活血。7剂, 腹痛、腹泻完全消失。 • 舌脉犹有热象,继续清热去湿,理气活血, 以黄芩汤加味续服1月,以巩固疗效。
半夏泻心汤类 方
一、《伤寒》《金匮》相关知识回顾 半夏泻心汤类方指下列5首方剂: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类方在《伤寒论》主要治疗痞证 1.痞证的定义 以心下痞满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一般不痛不硬,有时也见轻微痛、硬,甚至 出现肉眼可见的痞块。 2.痞证的基本病机 脾胃升降失常,脾不升,胃不降,无形之 气壅塞于心下。
1 2 3
半夏泻心汤证 寒、热、虚三三 相等的病症。
生姜泻心汤证 以中焦寒气为主 要,虚、热相对 较少。
甘草泻心汤证 以脾胃虚弱偏重, 寒、热相对较轻。
几个相关汤证的寒热虚病变量的比较
1 2 3
1 2 3
1 2 3
连理汤证 一个有代表性意 义的汤证,热少, 寒、虚重。
理中汤证 又一个有代表性 意义的汤证,无 热,脾胃气虚、 寒气壅聚。
Y:热药用量
Z:补中药物用量
0
X:寒药用量
二、半夏泻心汤类方病案分析 一、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案 郭××,女,2002年8月初诊。 主诉:腹痛、腹泻3年多。 现病史:患者自1998年以来出现腹痛、腹泻, 腹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和左侧中、下腹部,大便1日 数次,量少,有粘液,排便不畅,有里急现象。其 人偏瘦,面赤,目赤,能饮食,尿气味大。舌红苔 黄,脉弦滑数。 西医经胃镜、肠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2.急、慢性肝炎……
中焦寒热错杂与脾胃虚弱病变三维示意图
Y:寒气
Z:脾胃中虚
X :热气 0
半夏泻心汤证:证素量的分析 半夏泻心汤证=X+Y+Z
X、Y、Z都是变量 假定病变程度可以用0-10定量 则X、Y、Z可以是0-10间的任何一个量
半夏泻心汤类方所主病症寒热虚证素量的比较
1 2 3
1 2 3
几点说明 • 关于热(火)证的特征 从10个方面诊察:舌、脉、面、目、声、 气息、喜恶、饮、食、二便。 • 有病则病受之 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大苦 寒泻之。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甚至栀子金 花汤。清热解毒之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金银花抗菌,预防肿瘤。
பைடு நூலகம்
高某某的医案: 2011年8月11日的微博: 近年来重点研究经方剂量,包括经方本原剂量, 收获颇多。前天我的一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感邪, 腹泻,高热,39.8度,昏蒙。我处葛根50g、黄芩 30g、黄连20g、甘草20g,一剂热降利止,再剂热退 病愈。常叹临床多少杯水车薪事,多少失之交臂的遗 憾。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也是一个有代表性意 义的汤证,无寒,无 脾胃虚,只是热邪壅 聚。
半夏泻心汤方剂结构分析
半夏泻心汤=X+Y+Z X、Y、Z是苦寒清热、辛温散寒、甘调补中三组 药物的用量 它们都是变量 假定寒热虚病变程度为0-10度 则X、Y、Z必须是相应的任何一个用量
中焦寒热错杂与脾胃虚弱病变三维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