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格勒

合集下载

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与文化形态学派一、斯宾格勒及其著作简介1、斯宾格勒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年)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

他出生于德国哈茨山巴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

青年时代除了研究历史和艺术之外,他还对数学和博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奇特的风格。

1904年,斯宾格勒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能被征召入伍。

在这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在烛光下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

此书的出版给斯宾格勒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许多大学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邀请他执掌教席,可都被他拒绝。

此后他一直过着一种近乎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

1936年5月8日凌晨,斯宾格勒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2、西方的没落简介《西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出版于1918年,第二卷出版于1922年。

此书,尤其是第二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欢迎,也引起了读者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

它激烈的言辞、精辟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一般公众或有关学者争论的热点。

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斯宾格勒提出的“历史文化形态学”理论。

二、形成的背景1、学术背景: 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传统的更新、学科自身的新陈代谢,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近代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2、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社会所出现的物质窘困与精神危机,竭力求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奥秘,企图回答西方世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三、文化形态史观又称“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的出发点是自然和历史的对立,斯把自然说成是已成的事物,是僵死的,机械的,无时间性的事物;他把历史说成是将成的事物,是生动的,有机的,时间性的事物。

从它历史哲学的观点可以看出斯的历史哲学本质就是生命哲学,说历史和生命一样是一种本能冲动,一种不受任何客观规律制约的盲目创造力量,这种哲学反应到方法论上,便是重直觉,意志,而轻理性。

西方史学史考试题目

西方史学史考试题目

名词解释:1.班克罗夫特:①美国实学的奠基者,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小受家庭影响,喜爱历史。

早年深得德国史学之风韵,后又收到英国史学家麦考莱和德国史学家兰克的影响。

他著有10卷本《美国史》,堪称近代美国史学的一部名著,文笔优美,观点鲜明,充满爱国激情,但难免有夸张失实之憾。

②(1800~1891)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史学的奠基人。

出身于马萨诸塞州梧塞斯特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位爱国的牧师。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早年就养成对历史学的爱好。

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德意志,先后就读于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回国后在哈佛大学任教。

1834~1840 年,他陆续出版了所著《美国史》的头三卷。

1845 年,他被波尔克总统擢拔为海军部部长,次年就任驻英公使。

1849 年任满回国,继续从事于《美国史》的写作,1852~1866 年出版了第4至第9 卷。

后又被任命为驻德公使,后才完成第10 卷。

其《美国史》共历时40 余年,倾注了毕生精力。

书起自美洲的发现,止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是一部充满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浪漫色彩的记叙性历史著作。

作者文笔优美,观点鲜明,颇具感染力。

本书在美国史学史上有相当影响,堪称美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他被誉为“美国史学之父”。

但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其著作中不免夸张失实,是不够谨严的。

2.汤因比:①(1889-1975)英国史学家。

1889年生于伦敦。

1919年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中的近东问题顾问出席巴黎和会,同年受聘为伦敦大学教授。

199937年任英国科学院研究员。

汤因比最著名的著作是《历史研究》。

他在1920年开始撰写此书,至1961年始出齐,共12卷。

汤因比倡导“文化形态史观”,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了20多种自成体系的伟大文明。

②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的母亲和叔父都是历史学家,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曾就读温切斯特学院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这些都为他在历史学上取得丰硕成果,并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奠定了基础。

斯宾斯宾格勒说西方文明没落了

斯宾斯宾格勒说西方文明没落了

斯宾斯宾格勒说西方文明没落了斯宾格勒说西方文明没落了,现实真的如此?一起看看这位已故德国哲学家是如何理解和阐述的。

1,斯宾格勒是谁?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斯宾格勒于1880年出生于一个邮政官员的家庭,先后在慕尼黑、柏林等地求学,最后以赫拉克利特为博士论题于1904年4月6日在哈雷·维滕贝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先是在中学任教,后专事学术研究和私人写作。

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没落》之外,还有《普鲁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人与技术》等。

2,斯宾格勒的西方文明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把文化和文明视为“生命有机体”放在同一个有机过程来理解。

他将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

他认为文化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文化的成果——物质文明没什么意义。

西方文明阶段特征是无神论的产生、清教精神的形成、理性主义的主导、伦理的社会主义、虚假的民主政治、金钱的力量支配、以及未来技术与机器的威胁。

他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壮年”,很多文明产物已经定型,并开始逐渐进入“没落”中。

3,《西方的没落》一书《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

作者于1911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

大战的爆发和进展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憾,促使他深深地思考现时代人类的生活,尤其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命运。

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

斯氏的“文化形态学”是对以往的历史哲学传统的一种反叛,这种新学说被作者自诩为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

从西方历史哲学的肇始者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开始,历经启蒙运动,西方历史哲学一直试图把人类的全部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根据一个“古代—中古—近代”的三分框架,把西方的当代社会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把其他地区的历史或者一笔带过,甚至设想成为西方人的历史所作的准备。

世界史论著简介

世界史论著简介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简介:萨缪尔·亨廷顿(1927~2008)美国政治学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

历任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后因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当代颇有争议的美国保守派政治学家。

塞缪尔·亨廷顿是第一个运用文明冲突理论对当代国际政治格局进行全方位系统考察的学者,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

内容简介:本书是对冷战后冷战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关系状况的分析,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十二章。

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从冷战后多文明世界格局的新特点出发,以文明演进为主线,采用“文明冲突范式”的分析方法,从文明的界定、文明间均势的变化、文明间的融合和冲突、文明的未来几个方面,系统的阐释了“文明冲突观”。

《菊与刀》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美国女人类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一书,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时至今日,她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懂日本人的作者,。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香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着眼于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功能的基础上,以跨时代的历史、政治、社会和经济对文化元素的作用为主线,提出了文化形态史的新理念,将文化研究从单纯的客观现象、静态思考方式转向了一种动态的、复杂的、人们活动主义的形式,他指出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由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决策决定的,是一种共同的行为表现,而非无意识的演化。

同时,他也强调文化形态的变化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必然的过程,其内容在不同的时代中都会有所变化,不仅受时代和社会环境所影响,也受具体个体行为的控制。

形态史观重视文化当中传统价值观以及历史上各种形态元素,并尊重传统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以透过历史表现文化当中形式的变化、发展以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文化形态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一、文化形态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灾难2、自然科学的发展二、文化形态史观的基本理论(一)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一)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斯宾格勒(1880——1936) . 德国人 .《西方的没落》《西方的没落》 1、文化是历史的基本单位、2、文明各不相同。

各种文化都是独特的、等价、的、自我中心的。

希腊古典文化、西方近代文化、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墨西哥马雅文化、俄罗斯文化 .3、文化是宿命的、 . 文化的生命周期——命定的、无法超越的。

. 都要经历从发生到灭亡的相同发展阶段 .4、文明是文化的归宿.每一种文化都要经历:前文化时期(500——900)文化早期(900——1500)文化晚期(1500——1800)文明时期(1800—)到2000——2200年,西方文化彻底瓦解。

(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 汤因比(1889——1975)汤因比( . 英国人 . 《历史研究》 . 斯宾格勒——文化的宿命 . 汤因比——人类文化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原因和机制,强调人在文明发展中的主动性,力图找到解决西方文明没落的途径。

. 1、文明的四阶段理论 . (1)文明的起源——26中文明。

目前存在的:)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东亚文明。

. 起源——具有创造能力的少数人、那里的环境不太有利也不太不利。

. “挑战和应战”挑战和应战” .(2)文明的生成——依赖于连接不断的挑战所)文明的生成引起的成功的应战。

挑战要“适度适度”适度 .(3)文明的衰落——不能对挑战进行成功的应)文明的衰落战。

是内因——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和自觉能力,蜕变为统治者,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导致社会统一体的瓦解。

. (4)文明的解体). 2、文明的可比性 . 一切文明都是平行发展的,各有各的成就,也各有各缺点和谬误,不存在文明发展的中心模式。

斯宾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

斯宾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

大连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斯宾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
姓名:吴蔚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指导教师:王前;王飞
20080601
斯宾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
作者:吴蔚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梅敬从《自主的技术》看兰登·温纳的技术哲学观[学位论文]2006
2.张慧敏.陈凡从自主的技术到技术的政治--L.温纳(Langdon Winner)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启示[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8)
3.周兵高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假说[学位论文]2004
4.夏保华.XIA Bao-hua简论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期刊论文]-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3)
5.王玲莉哈拉维技术哲学思想研究[学位论文]2006
6.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学位论文]2007
7.高菲菲作为过程的技术——远德玉技术哲学思想评述[学位论文]2005
8.刘中侠“霍金现象”研究——基于科学文化角度的反思[学位论文]2007
9.李伟侠拉普技术伦理思想研究——《技术哲学导论》述评[学位论文]2005
10.殷雨萍论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8(9)
本文链接:/Thesis_Y1247584.aspx。

光的赞歌读后感

光的赞歌读后感

光的赞歌读后感《光的赞歌》是一本揭示宇宙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随笔,作者斯宾格勒以生动有趣的笔调,让读者对宇宙的奇妙之处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深深被宇宙的壮丽景象和科学事实所震撼,并且更加珍惜人类所拥有的一切。

书中第一章《追寻千古之光》让我对宇宙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再到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这一切都是如此奇妙而不可思议。

我看到了恒星产生光和热的过程,明白了太阳所发出的光是如何穿越亿万光年的距离,来到地球上的。

这种奇迹般的现象让我对太阳和光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太阳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所需要的能量,没有阳光,地球将充满黑暗和寒冷。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惜阳光,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光明。

第二章《奇妙的光芒》则探讨了光的本质和性质。

在这一章中,我了解到光是一种电磁波,它既有局部性又具有波动性。

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并且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

这些规律使我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例如为什么在放进水玻璃杯中的吸管会看起来弯曲,为什么太阳在落山前会变成红色等等。

通过对光的研究,我认识到它是多么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存在。

第三章《光的辐射与感知》展示了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光在人类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照亮了我们的世界,还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的事物。

通过对人眼视觉机制和光感受器的介绍,我了解到了人眼是如何接收和解析光信息的。

光的波长和频率决定了我们能够看到的颜色,这也是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太阳落山时会呈现出橙红色的原因。

而光线对于人类的健康也至关重要,不仅能够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还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睡眠。

最后一章《云彩、大气与光学现象》让我对大气和光学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不同的气象条件会导致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彩,而云彩又会对光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作者对彩虹、雾霾和日出日落等光学现象进行了详细介绍,让我对这些日常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斯宾格勒

浅谈斯宾格勒

浅析斯宾格勒------读《西方的没落》有感摘要:《西方的没落》以哲学的思维来透视历史,提出了“文化形态史学”,否定了以西欧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史观。

然而以时间导向性和历史周期性来分析历史,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先定论”。

从而对西方文化的命运做出了悲观、宿命的预言。

关键词: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历史哲学20世纪初,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发表了其著作《西方的没落》。

该书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历史,阐述了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并试图揭示危机产生的根源。

该书以骇人的预言、独特的视角,引起了西方文化界的强烈反应。

从此关于西方命运的争论成为文化的焦点。

斯宾格勒也因此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百年过后,在世界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重读斯氏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

以今人的视角对其问世的条件、理论贡献、影响等进行剖析,我们或许有一些新的认识。

一、产生背景------现实与感性的结合《西方的没落》的创作与完成是斯宾格勒的自身灵感与当时的西方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结果。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大大领先于世界。

对于西方在世界的优势地位,曾有过一段这样精彩的描述: “1763年至179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地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于突出地位。

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显著。

”具体来说,在殖民扩张上:“包括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之外的整个非洲和亚洲大部分在内,全都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在面积达16819000平方里的亚洲地区,至少有9443000平方里的土地处在欧洲的统治之下。

”在经济上“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家,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1870年,欧洲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

”在文化方面,“欧洲的入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与文化形态学派一、斯宾格勒及其著作简介1、斯宾格勒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年)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

他出生于德国哈茨山巴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

青年时代除了研究历史和艺术之外,他还对数学和博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奇特的风格。

1904年,斯宾格勒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能被征召入伍。

在这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在烛光下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

此书的出版给斯宾格勒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许多大学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邀请他执掌教席,可都被他拒绝。

此后他一直过着一种近乎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

1936年5月8日凌晨,斯宾格勒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2、西方的没落简介《西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出版于1918年,第二卷出版于1922年。

此书,尤其是第二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欢迎,也引起了读者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

它激烈的言辞、精辟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一般公众或有关学者争论的热点。

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斯宾格勒提出的“历史文化形态学”理论。

二、形成的背景1、学术背景: 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传统的更新、学科自身的新陈代谢,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近代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2、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社会所出现的物质窘困与精神危机,竭力求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奥秘,企图回答西方世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三、文化形态史观又称“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的出发点是自然和历史的对立,斯把自然说成是已成的事物,是僵死的,机械的,无时间性的事物;他把历史说成是将成的事物,是生动的,有机的,时间性的事物。

从它历史哲学的观点可以看出斯的历史哲学本质就是生命哲学,说历史和生命一样是一种本能冲动,一种不受任何客观规律制约的盲目创造力量,这种哲学反应到方法论上,便是重直觉,意志,而轻理性。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2021.03真情 教育探索11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思想研究王秀英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摘要:斯宾格勒认为,历史研究应该是人的问题,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展开的过程,他认为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的创造力促进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当人创造力枯竭的时候,文化就会不可避免的变成斯宾格勒所说的“文明”,也就是文化的宿命--衰亡。

在斯宾格勒看来,文化的发展要经历产生、生长、繁盛、衰亡的过程,这样就否定掉了达尔文式的文化上升理论,斯宾格勒认为文化只是特定民族或者团体特定时期的共有的意义和价值。

文明是有机过程的最终和最高阶段,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结果。

也就是说,文明是文化的必然命运。

关键词:斯宾格勒;历史;文化;文化有机斯宾格勒认为,历史研究应该是人的问题,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展开的过程,这就是说,文化是生命展开的总和。

在斯宾格勒那里,文化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之间的对立。

“动物的生存包含二元对立的存在……个体化的生存最初形成一个外鞘,使其与母体及世界上一切其他事物隔离开来。

” 就是说,有极性的小宇宙和周期性的大宇宙最终会走向对立。

人通过光认识世界,进而使人从植物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人变成了醒觉存在,也就是获得了主体性,最后文化产生了。

一、文化有机体斯宾格勒的思想有着很浓的生命哲学的意味,他把文化视作一个有机体,要以“形态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他认为世界上不只有一种文化,而是有多种文化,它们各有自身的历史,但又遵循着有机体发展的共同节奏,因而,对世界史的研究,就是对各种文化形态做比较研究。

这就是说,不同的文化都遵守着有机体发展的共同节奏。

这个节奏就是斯宾格勒在文中所作的两个比喻:其一,人从出生到死亡;其二,春夏秋冬的四季往复。

从中不难看出,斯宾格勒的思想具有宿命论和历史循环论的倾向。

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体理论表现在空间与时间双重意义上。

首先,空间上,文化有机体是由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综合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体。

斯宾格勒基本观点

斯宾格勒基本观点

斯宾格勒基本观点
斯宾格勒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为后世的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他的著作《意识的现象学》中,他阐述了一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他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语言所决定的。

在他看来,语言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交流手段,通过语言,人们才能够了解事物。

同时,语言也是人类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载体。

因此,语言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还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第二,斯宾格勒认为,意识是一种主观的现象。

意识是指人类主体在感知世界时所产生的感觉、想法和情感等。

而这些感觉、想法和情感是完全由主体所掌握的,它们不会被外界的客观事实所左右。

因此,意识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

第三,斯宾格勒强调了符号的重要性。

他认为,符号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核心。

符号是通过抽象的方式来描述和表达事物的,它包含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符号对于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斯宾格勒也提出了“再现”和“意向性”的概念。

他认为,意识在感知世界时,是通过意向性的方式来进行的。

而再现是指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将外界的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的体验。

因此,再现和意向性都是影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因素。

总之,斯宾格勒的基本观点为人类哲学和思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他的思想不仅对于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没落》读后感

《西方的没落》读后感
总的来说,斯宾格勒的比较文化视角,《西方的没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西方文明发展的视角。这种视角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超越单一文化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和理解文明的发展。通过这种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明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它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比较全面地看待文明的生长和衰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文明的发展。
其次,斯宾格勒在书中对西方文明的剖析,让我对西方文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详细分析了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困境,这使我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在现代世界中的角色。我开始更加关注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不同文明在面对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斯宾格勒的悲观主义立场有所保留。虽然他准确地预测了西方文明面临的困境,但我认为文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勇于创新,西方文明仍然有可能实现复兴。
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斯宾格勒在结构和语言方面的处理有些过于严谨,可能导致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晦涩难懂。尽管他试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数据来支持他的观点,但在某些部分,读者可能需要额外的注解和解释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然而,我认为斯宾格勒在书中过于强调文明的周期性规律,有时可能忽视了文明发展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历史的发展并非完全遵循固定的规律,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斯宾格勒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加以辩证地看待。
此外,斯宾格勒的悲观主义立场也让我有所保留。尽管他对西方文明的衰落进行了深刻剖析,但我认为文明的发展始终充满希望。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人类总是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现文明的复兴。
第三篇范文:《西方的没落》读后感——主题与个人感受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历史哲学著作,其对西方文明发展趋势的探讨,以及对文明生长与衰落的思考,引发了我对历史、文化、文明等多方面的思考。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主题分析与个人感受。

西方的没落读后感

西方的没落读后感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读书报告题目《西方的没落》读书报告班级(班号) 9141042104姓名(学号)张杨星月 914104210410指导教师贾丹2015年 11 月 16 日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读书报告正文《西方的没落》读后感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年)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西方的没落》一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形式与现实》共十一章,首先阐明理论主张转而从具体方面阐释:音乐、艺术、雕塑、建筑、自然;第二部分《世界历史的透视》共十四章,概述宇宙存在的一些观点及高级文化类型的区分,转而从国家、民族、城市、政治、技术、经济等方面展开论证。

《西方的没落》是一部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产生了卓越广泛深刻复杂的影响。

斯宾格勒将自然和历史看作是具有高级文化的人类用以综合和解释直接感官印象的两种形式。

斯宾格勒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历史作为生命生长、发展和衰亡,是一种宿命,是无法理性去认识的对象是生活体验的对象。

因而人们只能用直觉、靠类比去领悟历史。

人就其有肉体这一自然属性而言无法摆脱因果规律而人具有超越自然的本能,于此人才是作为人的生命所在。

从而人和历史在生命的基础上得到统一。

人要感知体验历史和体验自身,文化就是这种历史和自身体验的结果。

斯宾格勒据此推断,文化是通贯于过去和未来的世界历史的基本现象,历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历史。

读西方的没落要清除两种传统的历史观念:首先是历史学家把历史分为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的传统三分框架,接着是西欧中心论,他把这种流行的西欧中心论称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

斯宾格勒认为历史没有中心的也没有最终的参照点。

他不承认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胜一筹,且所有的文化形态都是动态存在的独立世界,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等同的,甚至从精神伟大的方向看要超越古典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然与历史和文化命运 二 自然与历史和文化命运
文化和文明,一个是心灵的活生生的实体, 文化和文明,一个是心灵的活生生的实体,一个则是心灵的木乃 对西方的生存来说,两者的分际大约在1800年的时候就出现 伊。对西方的生存来说,两者的分际大约在 年的时候就出现 即一方是地处偏远的生命,它有着自身的、 了,即一方是地处偏远的生命,它有着自身的、通过内部的成长 而形成的充盈性和确然性, 而形成的充盈性和确然性,有着从哥特式的童稚时期到歌德和拿 破仑这种伟大的、不间断的演进; 破仑这种伟大的、不间断的演进;而另一方则是我们的伟大城市 那秋天般的、人工的、无根的生命,受才智所构建的形式的支配。 那秋天般的、人工的、无根的生命,受才智所构建的形式的支配。 文化和文明,一个是诞生于大地母亲的有机体, 文化和文明,一个是诞生于大地母亲的有机体,一个是从固化的 结构发展而来的机械物。文化人过着灵性的生活, 结构发展而来的机械物。文化人过着灵性的生活,文明人则是在 空间中、在实体和“事实”中过着外在的生活。 空间中、在实体和“事实”中过着外在的生活。前者感受为命运 的东西,后者理解为因与果的联系,故而文明人是唯物主义者— 的东西,后者理解为因与果的联系,故而文明人是唯物主义者 —在这个词对文明且只对文明有效的意义上说 在这个词对文明且只对文明有效的意义上说——不论他是否愿 在这个词对文明且只对文明有效的意义上说 不论他是否愿 也不论他所主张的佛教、 意,也不论他所主张的佛教、斯多葛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学说是否 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一)斯宾格勒的生平与著作 一 斯宾格勒的生平与著作
1880年生于德国布兰肯堡小镇,父系以开矿为业,母系是舞蹈世 年生于德国布兰肯堡小镇,父系以开矿为业, 年生于德国布兰肯堡小镇 家。来自父系的地质学和矿物学知识与来自母系的艺术气质共同 作用了斯宾格勒。他的著作《西方的没落》是文明之诗, 作用了斯宾格勒。他的著作《西方的没落》是文明之诗,又是文 明史的科学与形态学解释。 年始, 明史的科学与形态学解释。1890年始,斯宾格勒生活在哈雷, 年始 斯宾格勒生活在哈雷, 1901年起,先后在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哈雷大学学习,最后 年起, 年起 先后在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哈雷大学学习, 于1904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赫拉克利特 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 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断简研究》 年获中学教师资格, 断简研究》,1905年获中学教师资格,在汉堡一所中学教数学、 年获中学教师资格 在汉堡一所中学教数学、 物理、历史、文学等课程。 年后, 物理、历史、文学等课程。1910年后,他移居慕尼黑,做了隐修 年后 他移居慕尼黑, 的学者。 年第二卷出版。 的学者。1918年《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出版,1922年第二卷出版。 年 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出版, 年第二卷出版 此书出版,声誉鹊起,但批判声也日烈。 此书出版,声誉鹊起,但批判声也日烈。1919年,斯宾格勒写了 年 《普鲁士主义与社会主义》,1920年,与马克斯·韦伯有一次学术 普鲁士主义与社会主义》 年 与马克斯 韦伯有一次学术 交锋,最终,马克斯·韦伯以讽刺和批判取胜 斯宾格勒一生, 韦伯以讽刺和批判取胜。 交锋,最终,马克斯 韦伯以讽刺和批判取胜。斯宾格勒一生,处 境卑微但生命力极为艰韧。 境卑微但生命力极为艰韧。
斯宾格勒的思想
考试方法:写一篇小论文或随笔,题目是: 考试方法:写一篇小论文或随笔,题目是: 我喜爱的一位西方哲学家》 《我喜爱的一位西方哲学家》。5000字, 字 2010年12月24号交。要求:不能抄袭, 号交。 年 月 号交 要求:不能抄袭, 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书面论文, 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书面论文,占总 成绩的70%。 成绩的 。
四、人类文明的历史命运:科学、语汇,如幸运、厄运、 每种高级语言均有大量这样的语汇,如幸运、厄运、 关键时刻、使命等,它们事实上只是一种面纱。 关键时刻、使命等,它们事实上只是一种面纱。当我 们深入到这些语汇的含义和意味时,没有一种假设、 们深入到这些语汇的含义和意味时,没有一种假设、 没有一种科学与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能发生联系。 没有一种科学与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能发生联系。因 为这引些语词是象征,而不是概念。 为这引些语词是象征,而不是概念。因为它们是我所 谓的作为自然之世界的对立面的历史之世界的世界图 像的重心。命运观念需要的是: 像的重心。命运观念需要的是:生命皆有一有机的逻 一本能的、全然梦一般的逻辑, 辑,一本能的、全然梦一般的逻辑,恰好与无机的逻 辑相对立, 辑相对立,与理解的逻辑和被理解的事物的逻辑相对 这一对立,犹如方向的逻辑与广延的逻辑的对立, 立,这一对立,犹如方向的逻辑与广延的逻辑的对立, 而且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理论家。
(二)自然与历史和文化命运 二 自然与历史和文化命运
这是每一种文化的先决条件,而文化本身就是依次从一种大地景观中生长起来的, 这是每一种文化的先决条件,而文化本身就是依次从一种大地景观中生长起来的, 它不断地更新并强化着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茅舍对于农民, 它不断地更新并强化着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茅舍对于农民,就如同城镇对于文 化人。如同每一个别房屋都有其仁慈的神灵一样, 化人。如同每一个别房屋都有其仁慈的神灵一样,每一个城镇都有其守护神或圣 城镇也是一种植物性的存在,它和农民一样, 徒。城镇也是一种植物性的存在,它和农民一样,是远离游牧状态和纯粹的小宇 宙状态的。因此,高级的形式语言的发展总是与一种景观联系在一起。 宙状态的。因此,高级的形式语言的发展总是与一种景观联系在一起。艺术和宗 教都不得不能改变它的生长的场所;只有在拥有大城市的文明中, 教都不得不能改变它的生长的场所;只有在拥有大城市的文明中,我们才再次对 这些根源表示蔑视,要让自己挣脱它们。作为文明化的人,作为智性的游牧民, 这些根源表示蔑视,要让自己挣脱它们。作为文明化的人,作为智性的游牧民, 他又重新完全成为小宇宙的存在,完全成为无家的存在;他在智性上是自由的, 他又重新完全成为小宇宙的存在,完全成为无家的存在;他在智性上是自由的, 就像猎人和牧民在感觉上是自由的一样。 哪里好,那里就是家” 就像猎人和牧民在感觉上是自由的一样。“哪里好,那里就是家”,这句话在一 种文化出现以前和以后都是有效的。在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大迁徙时期, 种文化出现以前和以后都是有效的。在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大迁徙时期,一种日 耳曼式的渴望——这是一种贞洁的、但已具有母性的渴望 这是一种贞洁的、 耳曼式的渴望 这是一种贞洁的 但已具有母性的渴望——就是想在南方找到 就是想在南方找到 一个家去孕育它未来的文化。今天,在这一文化行将终结之时, 一个家去孕育它未来的文化。今天,在这一文化行将终结之时,无根的才智驰骋 在所有的景观和思想的所有可能性之中。但是,在这些极限之间,有一段时间, 在所有的景观和思想的所有可能性之中。但是,在这些极限之间,有一段时间, 人们为拥有一小块土地而愿意为它而死。 人们为拥有一小块土地而愿意为它而死。
四人类文明的历史命运:科学、 四人类文明的历史命运:科学、 艺术和宗教
“数字本身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所存在的乃是多个数字世界,如同多种文 数字本身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所存在的乃是多个数字世界, 数字本身并不存在 化的存在一样。我们发现的是一种印度数学思想、一种阿拉伯数学思想、 化的存在一样。我们发现的是一种印度数学思想、一种阿拉伯数学思想、一种古 典数学思想,与这每一种数学思想相对应的是一种数字类型, 典数学思想,与这每一种数学思想相对应的是一种数字类型,而每一种类型根本 上都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是一种特定的世界观的表现, 上都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是一种特定的世界观的表现,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有 效性、甚至能科学地定义的象征,是一种排列既成之物的原则, 效性、甚至能科学地定义的象征,是一种排列既成之物的原则,这原则反映着一 种且仅仅一种心灵亦即那一特殊文化的心灵的核心本质。由此言之, 种且仅仅一种心灵亦即那一特殊文化的心灵的核心本质。由此言之,世上不只有 一种数学。因为不容置疑的是, 一种数学。因为不容置疑的是,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内在结构与笛卡尔几何学的内 在结构是完全不同的,阿几米德的数学分析与高斯的数学分析完全不同的东西, 在结构是完全不同的,阿几米德的数学分析与高斯的数学分析完全不同的东西, 不仅在形式、直觉和方法上, 不仅在形式、直觉和方法上,而且本质上首要的是在他们各自提出和说明的数字 的内在的和必然的意义上。这种数字, 的内在的和必然的意义上。这种数字,这一在其中可以使现象获得自我解释的视 以及因此, 界,以及因此,这一被限定在给定范围且服从于其特殊类别的数学的自然或广延 的世界的整体,并不是所有人类所共有的,而是各具特色的, 的世界的整体,并不是所有人类所共有的,而是各具特色的,各属于一种确定人 类的。 类的。” “古典数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便是它的这一命题:数是一切可为感官所感知的 古典数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便是它的这一命题: 事物的本质。把数定义为一种度量,这体现了一个热情地投身于‘此时’ 事物的本质。把数定义为一种度量,这体现了一个热情地投身于‘此时’、‘此 的心灵的整个世界感。在这个意义上, 地’的心灵的整个世界感。在这个意义上,度量意味着对某个切近而具体的事物 的度量。 的度量。”
(三)文明心性三形态 三 文明心性三形态 斯宾格勒把阿波罗式文化、浮士 德式文化和麻葛式文化,称之为 “文明心性的三形态”,阿波罗 式文化重视文明的想象与理想, 青春与浪漫,浮士德式文化重视 冒险、改造世界,麻葛式文化则 重视魔幻和神秘主义以及身心二 元。
(三)文明心性三形态 文明心性三形态
浮士德式的心灵意象和阿波罗式的心灵意象是正好相反的。 浮士德式的心灵意象和阿波罗式的心灵意象是正好相反的。所有 古老的对立又一次出现了。在阿波罗式的心灵意象中, 古老的对立又一次出现了。在阿波罗式的心灵意象中,我们具有 的是——如果可以这样称呼 如果可以这样称呼——“心灵实体”,而在浮士德式的 心灵实体” 的是 如果可以这样称呼 心灵实体 心灵意象中,我们具有的是作为想象单位的“心灵空间” 心灵意象中,我们具有的是作为想象单位的“心灵空间”。实体 是由诸多部分组成,而空间则是过程的场所。 是由诸多部分组成,而空间则是过程的场所。古典人是以雕塑的 方式构想他的内在世界,甚至荷马的风格也显露了这一点; 方式构想他的内在世界,甚至荷马的风格也显露了这一点;我们 完全可以相信,他显示给我们的,是余音不断的、 完全可以相信,他显示给我们的,是余音不断的、古老的神庙传 例如在冥王哈得斯那里, 统,例如在冥王哈得斯那里,死者其实是身体的极易辨认的复制 前苏格拉底哲学及其有关心灵的三个井然有序的部分: 品。前苏格拉底哲学及其有关心灵的三个井然有序的部分:理性 渴望的、热情的,同时可以作为“拉奥孔群像”的暗示。 的、渴望的、热情的,同时可以作为“拉奥孔群像”的暗示。在 我们的情形中, 我们的情形中,那是音乐的特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