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选试题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XXX《孟子三章》专题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XXX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XXX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XXX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XXX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至:抵达。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山不加增..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臣以XXX攻宋..C.寡助之至杜少府之任蜀州..D.困于心衡于虑搜于国中..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习题(含答案)
(1)对小王,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轲,字,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 “” ,称其为“”。《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编成,全书共7篇,是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
15.①无通“毋”,不要。
②无通“毋”,不要。
③颁同“斑”,花白。
④涂同“途”,道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要从句意上理解字义,记住通假字。如①无通“毋”,不要。②无通“毋”,不要。③颁同“斑”,花白。④涂同“途”,道路。
C.无乃尔是过与D.又闻子规啼夜月
二、语言表达
11.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请模仿这种用法,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含有比喻的话。分别对小王和其母亲进行劝说。
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独立”打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16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待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的基础。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 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 ,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4.hàoyèshēngcù gǔwūsàngtúnzhìxùwàngpiǎo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畎亩(quǎn)公孙衍(xián)B. 傅说(yuè)丈夫之冠(guān)C. 胶鬲(gé)法家拂士(fú)D. 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 戒之曰必敬必戒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C. 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 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贵/不能淫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必先/苦其心志D. 一怒/而/诸侯惧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B. 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C. 丈夫之.冠也/此之.谓大丈夫D. 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对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富贵不能淫》一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孟子试题

孟子试题

《孟子》阅读试题(1-6章)1、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盂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

2、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日:“敢问其次。

”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子路》)(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孟子把义放在最高标准,孔子在与子贡的谈话中把品德修养和国家利益放在最高标准。

B.孔子和孟子都一致谈到了作为“士”的行为准则:言是不需要信,行也是不需要果。

C.信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实孔子也认为“信”是“士”的重要标准。

D.孟子还说过:“君子不亮(通“谅”,即信),恶乎执?”即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有操守?所以孟子并不认为君子不需要讲信用。

(2)不少书籍都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孔子的格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王①: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

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赵襄子①攻翟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有删改) (三)(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

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

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

⑦(qìng):用尽,消耗殆尽。

⑧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

⑨殒(yǔn):死亡。

1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拂:辅佐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13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5.结合语段(一),分条概括孟子认为成就人才要承受哪些方面的磨难。

136.文段(一)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语段(二)和语段(三)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33.B134.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35.思想上的煎熬;生活上的饥饿劳累之苦;行为上的做事不顺。

136.示例:赵襄子取得“一朝而两城下”的胜利之后仍然忧虑,反思自己的德行,后来得以昌盛,这体现了“生于忧患”;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以致身死国灭,这体现了“死于安乐”。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作者孟子是: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A. 以民为本B. 重视教化C. 重农抑商D. 反对战争答案:C3. 孟子认为“性善论”是人之本性,以下哪个观点与之不符?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性,善也C. 人之性,恶也D. 人之性,可善可恶答案:C二、填空题4.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________”,意指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答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 孟子认为,仁政的实施需要“________”,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答案:教化6.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________”,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三、简答题7.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生就具有善良之心,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善性。

8. 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答案:孟子认为仁政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他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通过教化来培养民众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强调,仁政的实施需要君主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民众向善。

四、论述题9. 论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民众的福祉。

孟子强调君主应关心民众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并通过教化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历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五、翻译题10. 将下列孟子的名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时机不如地理位置有利,地理位置不如人心团结。

六、阅读理解题11. 阅读以下孟子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测试题

《孟子》测试题

《孟子》测试题姓名:学号: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__,字___,是___时期的大____家、____家和____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____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____”。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___;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后世常“____”并称。

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孟子》相传是____及其____所作,记录了孟子的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_______,_______,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辞精辟,_______,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

二、释词:郭:环:池:兵革:兵:革:委:去:域:至:顺:发:畎田:举:……于是人也.:大任.:版筑.:空乏:拂.乱.:敌国:曾益:恒过:作:入:出:三.一词多义(1)三里之城.()(2)城.非不高也()(1)七里之.郭()(2)委而去之.()(3)多助之.至()(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斯是.陋室()(1)舜发.于畎田之中()(2)发.于声()(1)行拂.乱其所为()(2)入则无法家拂.士()(1)管夷吾举于士.()(2)入则无法家拂士.()(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3)以.牒为械()四、通假字1.亲戚畔之(“”通“”,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通“”,________)3.衡于虑(“”通“”,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________)五、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5.天下顺.之(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6.必先苦.其心志(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7.劳.其筋骨(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8.饿.其体肤(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9.空乏..其身(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0.行拂乱.其所为(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1.所以动.心忍性(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2.所以动心忍.性(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3.人恒过.(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7.然后知生.于忧患(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8.死.于安乐(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六.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________今:________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3.池.非不深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5.兵革.非不坚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6.委.而去之古:________今:________7.委而去.之古:________今:________8.亲戚..畔之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9.故君子有.不战古:________今:________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________今:________11.舜发.于畎田之中古:________今:________1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________今:________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14.征.于色古:________今:________15.而后喻.古:________今:________16.入.则无法家拂士古:________今:________1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________今:________18.入则无法家拂.士古:________今:________1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__________今:___________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7.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孙叔敖举于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发于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生于忧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测试题姓名:学号: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①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①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②,有物有则;民之秉彝③,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②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注①蓰:五倍;②蒸民:众民;③彝:常;1下列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C.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解析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答案 C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答案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参考译文①孟子说:“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成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至于成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仁,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属礼,是非之心属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诗说:‘上天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民众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有事物必定有法则,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②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解析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答案 C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答案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发生争斗,邹穆公就问孟子:“我有管理的官员被打死三十三人,而民众却没有一个死的;要是杀了这些民众,又不能杀那么多;不杀吧,又恨他们眼看着长官被杀却见死不救,要怎样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在灾荒的岁月里,您的百姓中年老体弱的大批死亡而被弃尸于山沟中,年轻力壮的人四散逃荒,有近千人;而您的粮仓积满,府库充足,有关的官员却没有报告您,这就是居上位者残害下面的百姓;曾子说过:‘切切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所以老百姓如今有机会回报了;君王您不要求全责备;君王您施行爱民的政策,这些老百姓就会亲近上级官员,甘愿为长官献出自己的生命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答案 D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参考译文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注①或:同“惑”,怪;②数:技艺;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弈”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弈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弈者;解析大王的问题出在治理国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文中无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之类的信息;答案 C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参考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梁惠王与孟子谈论如何治理国家的一段经典对话,梁惠王向孟子请教雪耻图强的良方;B.孟子就施行仁政提出减轻百姓负担来发展生产和重视教化这两个方面的建议;C.纵观全文,梁惠王问的是如何报仇雪恨,而孟子却避开了梁惠王的问题,大谈施行仁政,使得他们谈话的话题最终未达成一致;D.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解析“话题最终未达成一致”选文未涉及此问题;答案 C2从以上文字来看,孟子认为怎样做才能“仁者无敌”答案孟子认为应重视物质生产和思想教育,一方面应减轻刑罚和赋税,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应强调“孝悌忠信”,提高国民凝聚力;参考译文梁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1、阅读孟子《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下面语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 必敬必戒戒:告诫C.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D. 得志,与民由之由:遵循【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A. 一怒而诸侯惧B.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C.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D. 不得志,独行其道【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分析直接严肃,充满讽刺意味。

B. 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C. 本文运用了排比,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为天下而立大志的思想和觉悟,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A[解析]【小题1】B项,“戒”意思是“谨慎”。

故选B。

【小题2】C项,“女”通“汝”。

故选C。

【小题3】A项,“分析直接严肃”错误,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故选A。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三章中考试题

孟子三章中考试题

《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8年中考真题盘点供稿人:lyphm0011、河南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2、莆田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4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41)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

结合两文内容可知,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的坚强意志,激励人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

这是古往今来从无数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警世良言,是一部人才成败史、国家兴亡史所证实的客观规律,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

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甲)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年代:战国(乙)选自《列女传》作者:刘向年代:西汉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孟子小的时候,他家在墓地旁边,(他)经常将扫墓之事用来做游戏,他的母亲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市场旁。

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做游戏,他的母亲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

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里可以做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等到孟子长了,学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终成为了大儒。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答案:B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法治B. 人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3.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什么为先?A. 权力B. 财富C. 民心D. 武力答案:C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哪一篇?A.《梁惠王上》B.《滕文公上》C.《离娄上》D.《公孙丑上》答案:A5.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所认为的“性”是指?A. 性格B. 人性C. 性别D. 性行为答案:B6.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财富D. 培养权力答案:B7. 孟子主张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什么?A. 人际关系B. 人民的和谐C. 人与自然的和谐D. 人与社会的和谐答案:B8.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答案:B9.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什么?A. 名利B. 权力C. 道德D. 财富答案:C10. 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面对不义之财时应该如何做?A. 接受B. 拒绝C. 犹豫D. 无视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

答案:善2. 孟子主张的“仁政”包括了“____”和“义政”。

答案:德政3.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____”为先。

答案:义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中,强调了“____”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5.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____”为重。

答案:民心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

2. 孟子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具体内容?答案:孟子的“仁政”主张包括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推行德治,提倡教化,以及重视道德修养等。

孟子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A. 《论语》
B. 《孟子》
C. 《大学》
D. 《中庸》
2. 孟子提出的“四端”指的是什么?
A. 仁、义、礼、智
B. 忠、孝、廉、耻
C. 信、义、和、平
D. 仁、义、礼、乐
3. 孟子认为,人若不培养自己的善端,将会如何?
A. 变成恶人
B. 无法成为君子
C. 丧失人性
D. 无法成就大业
二、填空题
4. 孟子认为,一个人若没有仁心,就无法_________。

5. 孟子主张,人应该通过_________来培养自己的道德。

三、简答题
6.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7. 结合孟子的“仁政”思想,论述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仁政。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A
3. C
二、填空题
4. 爱人
5. 教育和修养
三、简答题
6.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
潜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这些潜质,实现个人的道德
完善。

四、论述题
7. 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仁政,首先需要政府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制定
公平正义的政策;其次,要注重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
任感;再次,要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秩序;最后,要鼓励社会参与,让公民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共同推动社
会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3)

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所以学生可围绕“逆境造就人才”角度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感悟即可。

【点睛】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中可以使人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在用法上不同的一项是()故天将降.(A)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B)其心志,劳.(C)其筋骨,饿.(D)其体肤A.A B.B C.C D.D25.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孟子精读》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精读》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精读》章节测试题及答案1.【多选题】我国古代时期的“四书”是指()。

答案:«孟子»«中庸»«论语»«大学»A、«孟子»B、«论语»C、«中庸»D、«大学»2.【多选题】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将道德规范概括为()。

答案:仁义智礼A、仁B、义C、礼D、智3.【判断题】传统是一个在不断运动、碰撞、反思、凝结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脉络。

()答案:√孟子思想的历史画像1.【单选题】以下人物中主张诸国合纵抗秦的是()。

答案:公孙衍A、齐宣王B、张仪C、公孙衍D、梁惠王2.【多选题】关于孟子的历史形象,以下说法符合的是()。

答案:强权面前的藐视者乱世中的呐喊者深刻的人性反思者先王之道的痴迷者A、深刻的人性反思者B、乱世中的呐喊者C、先王之道的痴迷者D、强权面前的藐视者走进《孟子》:语言1.【单选题】“叟不远千里而来”中的“叟”的意思应该是()。

答案:长老A、您B、老头C、长老D、臣子2.【单选题】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是()。

答案:«方言»A、«中庸»B、«大学»C、«汉语»D、«方言»走进《孟子》:历史1.【判断题】孟子与梁惠王的会面是两位老者的会面,句中的“叟”带着梁惠王的尊重。

()答案:正确2.【判断题】我们精读«孟子»时,要对当时的历史有宏观与微观的了解。

其中宏观是指对具体事件、具体人物、具体情境的考察。

()答案:错误走进《孟子》:文本1.【单选题】流传至今最早的«孟子»注本是()。

答案:赵歧的«孟子章句»A、杨伯峻的«孟子译注»B、赵歧的«孟子章句»C、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D、焦循的«孟子正义»走进《孟子》:关切1.【单选题】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是()。

《孟子》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22《孟子》三章测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围)B.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C.委而去之(离开)D.寡助之至(到)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亲戚畔之()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B.委而去之结友而别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非淡泊无以明志D.寡助之至过中不至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标两处)(1)夫环而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6.填空。

孟子,名(),字(),是()时期的()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之称。

他继承并发扬了()(人名)的思想,与之并称为“()“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语言运用8.阅读下面《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富贵不能淫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公孙衍(yǎn)、张仪岂(qǐ)不诚大丈夫哉?B.一怒而诸(zhū)侯惧,安居而天下熄(xī)。

C.往之女(nǚ)家,必敬必戒(jiè),无违夫子!D.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jiàn)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1.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精选试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②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2)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1)①(4分)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

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注意“焉”“以为”及反问句式)②(4分)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注意“则”“是”“为”等字)(2)只有与民同乐,才能得到百姓拥护。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

”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

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

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子曰:‚不仁者可与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2分)②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3分)③“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3分)(2)孟子在文中强调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1)①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那怎么会发生亡国败家的事呢?(赋分点:与、则倒装句)②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足。

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

(赋分点:斯、濯、取判断句)③“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作的罪孽,就难以逃匿。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赋分点:孽、犹、违判断句)(2)不仁者将咎由自取。

3.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分)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分)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3分)(2)请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明孟子说的浩然正气的意思(4分)(1)①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②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

(2)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指的是符合道德和正义的精神,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起来的正大刚直的精神。

4.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

(10分)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3分)(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分)(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3分)(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译出大意1分;“旬”1分;“举”1分。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译出大意1分;“是”1分。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箪”1分;“壶”1分;“师”1分。

)(4)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

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战胜了它。

齐宣王问:“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

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攻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

(一定是天意要我们这样做)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有天灾。

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那就占领它。

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

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

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

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

如果您让他们生活在更加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释】①带:束腰的带子。

朱熹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

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

”所以,不下带指平常浅近的意思。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3分)②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4分)(2)孟子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参考译文: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施与广博的,是善道。

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

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田里去除草——要求别人很多很严格,要求自己却很少很轻松。

”君子要注重自身修养,才推己及人,正己而后正人。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0分)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①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②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注)①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②后:怠慢。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分)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3分)(2)以上文字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孟子持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1)①上下交相追求私利,国家就危险了。

(2分)②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怠慢他的国君的。

(3分)(2)主要从利和仁义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把功利放在首位,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主张治国应以仁义为先。

(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定要说到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大王如果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也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那一般士人和百姓也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呢?’上下交相追求私利,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谋杀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谋杀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千辆;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

如果把义放在后面而把利放在前面,那么不夺取国君的产业是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怠慢他的国君的。

大王您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定要讲利益呢?”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10分)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㈠将文中下列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3分)②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4分)㈡这段话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简析之。

(3分)①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存,莫良于各1分,大意1分)②看他的眼睛,这人内心的好坏又怎么隐藏的了呢?(眸,焉、廋各1分,大意1分)㈡可以通过眼睛观察一个人。

(1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1分)正直的人,眼睛是明亮的;不正的人,眼睛则是昏花不明的。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①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②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注:①皋陶:人名,舜时的司法官。

②易:治。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3分)②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3分)⑵这段话表达了儒家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