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9)

合集下载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拓展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拓展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拓展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拓展阅读(一)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di:公羊。

④去:同"弆"ju ,收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白()单于(2)乃幽()武(3)与旃毛并()咽之(4)羝乳()乃得归2."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单于愈益欲降之B、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翻译划线句子(2分)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段文字表现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表现出的骨气(用孟子的名言填空)。

\\你认为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2分)(二)慎其所处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 (选自《孔子家谱》)【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久而不闻其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故曰与善人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则商也日益增益其所不能d.与不善人居居天下之广居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八上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阅读与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阅读与练习(含答案)

八上《孟子》三章同步阅读与练习(含答案)课内语段阅读一、阅读《富贵不能淫》选段一,完成1~6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妾妇之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广居( )(4)无违夫子(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二、【青海省西宁市中考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2)入则无法家拂士()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期末复习题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期末复习题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期末复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________,字________。

__________(填朝代)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家代表人物。

他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__________”之称。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四书指:《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2.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0分) (1)七里之郭.郭: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_______________ (3)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_ (4)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_______________ (5)委.而去.之 委: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_______________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至:_______________(8)故君子有.不战 有:_______________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5.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shuō)畎.亩(quăn)公孙衍.(háng)妾.妇(qiè)B.女.家(nǚ)贫贱.(jiàn)筋.骨(jīng)不能淫.(yín)C.空.乏(kòng)拂.乱(fú)曾.益(céng)不能屈.(qū)D.米粟.(sù)胶鬲.(ɡé)拂.士(bì)百里奚.(xī)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逻辑严谨,有不屑置辩的说服力。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式整齐,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了六位圣贤出身卑微却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

B.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

C.孟子认为,“妾妇之道”表现的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

D.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甚至是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要有忧患意识。

二、课文精读【一】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2)是焉.得为大丈夫:(3)无违夫子.:(4)以顺为正.者:(5)居天下之广.居: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1. 下面各组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B.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C.女子之嫁也无案牍之劳形D.安居而天下熄居天下之广居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4. 给划线的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女家( ) 富贵不能淫( )5.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父命之 .(4)以顺为正者 .6. 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 戒戒之曰:必敬必戒:(2) 谓谓此之谓大丈夫: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太守谓谁:7.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标两处)(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标两处)8. 翻译下面句子。

(1)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2)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 课文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的句子是:,10. 课文中运用排比句式,阐明了大丈夫应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句子是:, ,11.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12.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5)

32.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解析】2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 丈夫之冠.也:男子行加冠礼,冠:行冠礼。

故选A。

30.此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之”的用法可以分为四类: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勇于表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ABD都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系之衣带间“之”充当代词,代指文天祥写下的自我总结。

故选C。

31.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词“淫:惑乱,迷乱;移:改变,动摇;屈:屈服,三个词都是使动用法”,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重点词“孰:哪里;再:两次”,句意: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3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理解句子意思,分析出文天祥的相关行为即可。

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是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从文天祥被俘后的行为来看,他面对着元军高官厚禄,没有丝毫的动心,临死前毫不畏惧,从容赴死,正是这句话中“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表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畎亩(quǎn)公孙衍(xián)B. 傅说(yuè)丈夫之冠(guān)C. 胶鬲(gé)法家拂士(fú)D. 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 戒之曰必敬必戒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C. 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 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贵/不能淫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必先/苦其心志D. 一怒/而/诸侯惧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B. 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C. 丈夫之.冠也/此之.谓大丈夫D. 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对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富贵不能淫》一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孟子三章》选择、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选择、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例句是凭借。

A按照。

B因为。

C凭借。

D来。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解析】A离开。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项是( D )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A表修饰;表顺承。

B的原因;的人。

C助词,的;代词,他。

D都是凭借。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D )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D入/则无/法家/拂士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解析】A凭,考;来。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练习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

(1)父命之_________(2)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3)丈夫之冠也_________(4)与民由之_________(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6)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答案:(1) 教导、训诲(2) 兴起,指被任用(3) 行冠礼(4) 遵循(5) 了解、明白(6) 常常2.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畎亩()傅说( )百里奚( ) 法家拂士()曾益( ) 胶鬲( )答案:yǎn guàn quǎn yuè xī bì zēng gé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 同______ , _________(2)往之女家____________ 同______ ,________(3)衡于虑____________ 同______ , _________答案:(1) 曾增增加(2) 女汝你(3) 衡横梗塞、不顺4.写出下列加线词语的活用情况。

(1)所以动心忍性。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1)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2)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5)均为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3)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

(4)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贫困。

5.写出下列加线字的一词多义。

(1)往送之门,戒之曰 _________必敬必戒,无违夫子_________(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3)母命之_________往送之门 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_________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答案:(1) 告诫谨慎(2) 能够满足,实现(3)代词,代指“女子” 动词,去,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6.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4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46)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9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必敬必戒.引以为戒.戒.备森严戒.骄戒躁B.以顺.为正天下顺.之逆来顺.受百依百顺.C.与民由.之由.是感激必由.之路咎由.自取D.独行其道.圣贤之道.道.听途说能说会道.299.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纵横家,一举一动能左右天下的局势,是大丈夫;而孟子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以顺为正”,算不得大丈夫。

(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理解: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重视“仁”“礼”“义”,在“富贵”“贫贱”“威武”面前能坚守做人的原则,得志时能“独善其身”,不得志时能“兼善天下”。

30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说说苏秦和于谦是否称得上“大丈夫”。

(链接材料一)(苏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①。

苏秦曰:“嫂,何前倨②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③之位尊而多金。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作者孟子是: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A. 以民为本B. 重视教化C. 重农抑商D. 反对战争答案:C3. 孟子认为“性善论”是人之本性,以下哪个观点与之不符?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性,善也C. 人之性,恶也D. 人之性,可善可恶答案:C二、填空题4.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________”,意指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答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 孟子认为,仁政的实施需要“________”,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答案:教化6.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________”,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三、简答题7.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生就具有善良之心,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善性。

8. 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答案:孟子认为仁政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他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通过教化来培养民众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强调,仁政的实施需要君主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民众向善。

四、论述题9. 论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民众的福祉。

孟子强调君主应关心民众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并通过教化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历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五、翻译题10. 将下列孟子的名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时机不如地理位置有利,地理位置不如人心团结。

六、阅读理解题11. 阅读以下孟子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畎亩(quǎn)公孙衍(xián)B.傅说(yuè)丈夫之冠(guān)C.胶鬲(gé)法家拂士(fú)D.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2.下列加粗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饿其体肤B.必先苦其心志C.富贵不能淫D.人恒过,然后能改3.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戒之曰必敬必戒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C.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贵/不能淫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必先/苦其心志D.一怒/而/诸侯惧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6.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委而去之(______)(2)亲戚畔之(______)(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4)行拂乱其所为(______)(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7.默写。

(1)孟子认为,大丈夫需占据“仁、礼、义”,按文中的话含蓄地说,就是: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孟子》三章考点精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孟子》三章考点精练-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精练《孟子》三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字词】请在空白处解释原文中的加点词。

(答案详见“参考译文”中标注的划线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 • •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 •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 • •••••••• •••••••• ••••••••• • •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 • • • ♦•有不战,战必胜矣。

•• • ・• • ♦【参考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够施行治国正道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那么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二、富贵不能淫【重点字词】请在空白处解释原文中的加点词。

(答案详见“参考译文”中标注的划线字)景春曰:“公孙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米粟(sù)空乏其身(kòng)寡助(guǎ)B.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ān)妾妇(qiè)C.富贵不能淫(yín)畎亩(quǎn)胶鬲(gé)D.傅说(yuè)百里奚(xī)法家拂士(bì)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亲戚畔之B.曾益其所不能C.威武不能屈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C.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D.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荣誉,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有重大意义。

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对初中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并且对语文老师来说是熟悉的。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这是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程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①两名出舱航天员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又进行了其他作业。

①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①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①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二、综合性学习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巩固练习2023-2024学年(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巩固练习2023-2024学年(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巩固练习一、基础知识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

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zhé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屈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

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jìng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xī的精神。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忧戚.()挫.()折zhé()理不屈不挠.()逆jìng()自强不xī()(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康庄大道”在文中的意思是。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2)《富贵不能淫》中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的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5)孟子抒发了“富贵不能淫,,”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6)“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的“必先苦其心志,,,,”,目的是让人们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池.非不深也:(2)亲戚畔.之:(3)必敬必戒.:(4)曾.益其所不能:(5)征.于色,发于声:二、课内阅读【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1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10)

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6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使)良医不得尽其术67.甲文观点:生于优息,死于安乐。

乙文砚点: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

君主要重视人才。

【解析】64.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如“徒”:只,仅仅。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65.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是”“衡”“作”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困于心,衡于虑”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66.考查根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语句的能力。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找寻答案前提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语句。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文: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据此提取答案即可。

67.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也是对比阅读。

一问,两文观点的不同之处。

甲文可以用文章的原句来作为答案。

通过分析全文内容,得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这一结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乙文要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之。

特别要抓住“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这句话进行分析。

二问,两文观点的相同之处。

都谈到了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此题理解词意、句意和段意最为重要。

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第23课 《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第23课 《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卷(含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2023年同步练习卷1.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C.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下列对《富贵不能淫》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春对公孙衍等名噪一时的纵横家崇拜不已,认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威震八方,叱咤风云,着实让人羡慕不已,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

B.孟子则嘲讽公孙衍等人只会摇唇鼓舌,在诸侯面前竟像妻妾顺从丈夫一样,不问是非,一味顺从,没有仁义道德的准则,只是“妾妇之道”,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的语言含蓄而幽默,他以“礼”设譬,通过对女子出嫁时母亲的训导,来说明把顺从当作正理的做法很不可取。

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点不谋而合。

3.下列有关课文《V孟子》二章》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4.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A.《V孟子》三章》第二句中“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2023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同步练习:23 《孟子》三章(含答案)【可编辑可打印】

(2023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同步练习:23 《孟子》三章(含答案)【可编辑可打印】

《孟子》三章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B.委.而去之(放弃)C.以顺为正.者(正确)D.一怒而诸侯惧.(害怕)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C.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贵/不能淫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必先/苦其心志D.一怒/而/诸侯惧4.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他们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A.有些人妻儿可以不要B.有些人可以不当官C.有些人官可以不做D.有些人财产能够抛弃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人恒过.()(4)而后喻.()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

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58.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59.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答案】
56.(1)狱官。

(2)通“横”,梗塞,堵塞,不顺,(3)即使。

(4)臣服,服从。

57.(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58.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59.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解析】
56.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如本题中“衡”是通假字,“虽”为古今异义,要根据句意理解准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7.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持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罝、状语后罝)、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本题中关键词“所以”“忍”“曾益”“能”“数”“谏”要理解准确。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8.
试题分析:根据提示找到两文使用“排比”和“比喻”的句子,分析它们后文内容的联系,分析文章中作者表达意图(观点),从这个方面来说明“排比”“比喻”的使用对于作者阐明某一道理(观点)的作用。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9.
试题分析:甲文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判断出其主要观点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再据此分析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法家拂.士(辅佐)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国外)
C.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
61.翻译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2.文中画线的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63.本文开篇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60.D
61.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想明白。

62.不能删除。

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这句话,就不能够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63.示例: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

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忍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
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

【解析】
60.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较判断各项字词释义,辨别正误。

D项中“于”是“从“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1.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持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罝、状语后罝)、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本题中关键词征、色、发、喻要理解准确。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2.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分析其与全文内容的关系,从内容上强调“治国”与本文中心内容“人才的培养”有紧密的关联和论证方法上的“反面论证”来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3.试题分析:抓住题目中所提问题“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从““居安思危”这个点来怎么培养忧患意识和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6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2)劳.其筋骨(__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4)非徒.愈病(________)
6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6.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______________”,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________”。

67.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
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64.起,被起用使……劳累通晓只,仅仅65.(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及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内心忧困,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