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试题集锦

合集下载

《孟子》精选试题

《孟子》精选试题

《孟子》精选试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②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2)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1)①(4分)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

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注意“焉”“以为”及反问句式)②(4分)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注意“则”“是”“为”等字)(2)只有与民同乐,才能得到百姓拥护。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

”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

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

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子曰:‚不仁者可与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一、选择题1. 孟子认为“仁”的本源是什么?A. 天性B. 教育C. 社会D. 经验2. 孟子提出“性善论”,其核心观点是什么?A. 人性本恶B. 人性本善C. 人性无善恶D. 人性善恶并存3. 孟子所提倡的“养气”是指什么?A. 培养勇气B. 培养浩然之气C. 培养智慧D. 培养财富4.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A. 选拔人才B. 教育人才C. 培养领袖D. 选拔并教育人才5. 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提到的“舍我其谁”体现了什么精神?A. 自私B. 谦逊C. 担当D. 逃避二、填空题6. 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______也。

7.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______的重要性。

8.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体现了孟子对______的重视。

9.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人和”指的是______。

10. 孟子在《离娄上》中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体现了孟子的______精神。

三、简答题11. 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12. 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论”的?13. 孟子的“养气”思想有哪些具体内容?14. 孟子在《孟子》中是如何论述“义”与“利”的关系的?15. 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四、论述题16. 论述孟子的“仁义”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价值。

17. 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启示。

18. 论述孟子的“养气”思想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意义。

19.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有何联系?20. 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21.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领导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总是犹豫不决,担心决策失误。

结合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分析该领导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决策方式。

22. 某地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忽视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孟子》期末练习题

《孟子》期末练习题

《孟子》练习一(1-3章)一、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D、“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以此来说明爱民的重要性。

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其理论依据是()。

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初,性本恶C. 人之初,性本空D. 人之初,性本无2. 孟子提出的“四端”指的是()。

A. 仁、义、礼、智B. 孝、悌、忠、信C. 礼、乐、射、御D. 智、信、勇、严3.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

A. 团结一致B. 地理优势C. 气候条件D. 军事力量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指()。

A. 人性本恶,后天教化可以向善B. 人性本善,后天环境可能使其变恶C. 人性本恶,后天环境可能使其向善D. 人性本善,后天环境不改变其善5. 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

A. 以德治国B. 以法治国C. 以武力治国D. 以经济治国6.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强调的是()。

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法律至上D. 道德至上7. 孟子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

A. 道德B. 道路C. 道理D. 道教8. 孟子提出的“义利之辨”主张()。

A. 重义轻利B. 重利轻义C. 义利并重D. 义利无关9. 孟子认为“君子不器”的意思是()。

A. 君子不使用工具B. 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形式C. 君子不从事工艺D. 君子不使用武器10. 孟子提出的“养气”是指()。

A. 培养勇气B. 培养志气C. 培养正气D. 培养和气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_________思想。

2. 孟子提出的“________”是指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的本性得以发展和完善。

3. 孟子认为“________”是实现仁政的基础。

4. 孟子认为“________”是治国的根本。

5. 孟子认为“________”是达到理想社会状态的关键。

《孟子三章》测试题

《孟子三章》测试题

《孟子三章》测试题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共10分)米粟()畎亩()公孙衍()傅说()丈夫之冠()胶鬲()曾益()百里奚()富贵不能淫()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共24分)(1)委而去之______(2)亲戚畔之_____(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 畎亩:_____________(4)行拂乱其所为______(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6)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__________ 大丈夫:__________(7)富贵不能淫淫:__________(8)贫贱不能移移:__________(9)威武不能屈屈:__________(10)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3.默写(共66分)(1)孟子认为,大丈夫需占据“仁、礼、义”,按文中的话含蓄地说,就是: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与否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哲学试题及答案

孟子哲学试题及答案

孟子哲学试题及答案1.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性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都具有天赋的仁爱之心,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扬善良的本性,实现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2. 孟子是如何理解人性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天赋的仁爱之心。

他相信人们天生具有关心他人、体恤他人的能力,只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修养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3. 孟子认为如何实现人的完善?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实现人的完善。

他主张通过研究经典文化、道德规范以及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来塑造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

4. 孟子如何看待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孟子认为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是确保人民福祉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君王的道德高尚和责任感,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为本,以身作则,关注民生,保障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5. 孟子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何见解?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发扬仁爱之心,尊重他人,体恤他人的困难,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主张君父臣子、兄弟之间都应该遵循仁爱和互惠的道德原则。

6. 孟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影响是什么?孟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强调人性本善和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观念和治国理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孟子的思想仍然被引用和借鉴,对于塑造社会公德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以上是对孟子哲学的几个试题及简要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作者孟子是: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A. 以民为本B. 重视教化C. 重农抑商D. 反对战争答案:C3. 孟子认为“性善论”是人之本性,以下哪个观点与之不符?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性,善也C. 人之性,恶也D. 人之性,可善可恶答案:C二、填空题4.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________”,意指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答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 孟子认为,仁政的实施需要“________”,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答案:教化6.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________”,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三、简答题7.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生就具有善良之心,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善性。

8. 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答案:孟子认为仁政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他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通过教化来培养民众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强调,仁政的实施需要君主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民众向善。

四、论述题9. 论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民众的福祉。

孟子强调君主应关心民众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并通过教化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历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五、翻译题10. 将下列孟子的名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时机不如地理位置有利,地理位置不如人心团结。

六、阅读理解题11. 阅读以下孟子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测试题

《孟子》测试题

《孟子》测试题姓名:学号: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__,字___,是___时期的大____家、____家和____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____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____”。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___;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后世常“____”并称。

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孟子》相传是____及其____所作,记录了孟子的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_______,_______,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辞精辟,_______,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

二、释词:郭:环:池:兵革:兵:革:委:去:域:至:顺:发:畎田:举:……于是人也.:大任.:版筑.:空乏:拂.乱.:敌国:曾益:恒过:作:入:出:三.一词多义(1)三里之城.()(2)城.非不高也()(1)七里之.郭()(2)委而去之.()(3)多助之.至()(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斯是.陋室()(1)舜发.于畎田之中()(2)发.于声()(1)行拂.乱其所为()(2)入则无法家拂.士()(1)管夷吾举于士.()(2)入则无法家拂士.()(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3)以.牒为械()四、通假字1.亲戚畔之(“”通“”,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通“”,________)3.衡于虑(“”通“”,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________)五、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5.天下顺.之(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6.必先苦.其心志(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7.劳.其筋骨(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8.饿.其体肤(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9.空乏..其身(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0.行拂乱.其所为(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1.所以动.心忍性(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2.所以动心忍.性(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3.人恒过.(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7.然后知生.于忧患(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8.死.于安乐(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六.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________今:________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3.池.非不深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5.兵革.非不坚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6.委.而去之古:________今:________7.委而去.之古:________今:________8.亲戚..畔之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9.故君子有.不战古:________今:________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________今:________11.舜发.于畎田之中古:________今:________1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________今:________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14.征.于色古:________今:________15.而后喻.古:________今:________16.入.则无法家拂士古:________今:________1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________今:________18.入则无法家拂.士古:________今:________1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__________今:___________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7.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孙叔敖举于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发于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生于忧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测试题姓名:学号: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子三章等小测题

孟子三章等小测题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3、管夷吾举于士 4、百里奚举于市 5、行拂乱其所为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人恒过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1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默写下面语句 “居天下之……不能屈”
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文言百练:孟子8题

文言百练:孟子8题

文言百练:孟子8题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1】,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孔子之去齐,接淅【2】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3】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下》)注释:【1】污君:无道之君。

【2】接淅:形容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

【3】金声而玉振: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

(二)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孟子》练习题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奥的哲学思考和教育观点。

下面是一些关于《孟子》的练习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他的思想。

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请简要阐述他的观点。

2.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恶劣的行为?请谈谈孟子对此的解释。

3. 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使人们追求善行。

请谈谈你对孟子教育观点的理解。

4. 孟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

请谈谈孟子对于人性本恶的解释,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5. 孟子提倡“仁政”,他认为政府应该以仁爱为本,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仁政理念的理解。

6. 孟子提出了“天命论”,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天命,追求道德和善行。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天命论的理解。

7. 孟子强调了“性命相承”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性格和命运是相互关联的。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性命相承观点的理解。

8.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五常”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四端和五常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四端和五常的理解。

9. 孟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君子理念的理解。

10. 孟子提出了“养心”和“养性”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养心性来实现自身的完善。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养心养性观点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追求,他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实现人的完善。

同时,他也提出了仁政、天命等理念,为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学习和思考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道德,为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孟子阅读试题

孟子阅读试题

1.《孟子•尽心》中主张养心寡欲,具体应该怎么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克制欲望,存养本心。

B.发展经济,刺激消费。

C.鸡鸣而起,学习跖之徒。

D.在实际行动上有所不为。

正确答案:A2.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道理?()A.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B.观于海者难为水C.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D.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正确答案:A3.《孟子•尽心》“不仁哉,梁惠王也”文段中,下列选项属于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是()A.提倡战争B.施行仁政C.扩张土地D.增加民众数量正确答案:B4.下列属于《孟子》选段中提炼的成语的是()A. 一曝十寒B.锲而不舍C.温故知新D.扶摇而上正确答案:A5.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

如果人没有羞耻之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

B.如果能够把没有羞耻之心当作一种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就能够远离羞耻。

C.专门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羞耻之心对这种人毫无作用。

D.在与他人竞争中因力不如人而被人耻笑,不要感到羞耻,而要反躬自省,迎头赶上。

正确答案:D6、孟子曰:“耳目之官则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孟子认为,能依从重要器官的就成为君子,依从次要器官的就成为小人,这里的重要器官指的是()A/心B.口C.耳口.目正确答案:A7.《孟子•万章》中认为国君想要供养君子,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A.偶尔的周济B不断的赏赐C.给予适当的职位D.真正尊敬贤者正确答案:B8.孟子认为,无论做官还是辞官,都要看国君在三个方面的态度和做法,视国君的诚意而定。

这三个方面不包括下列选项的()A.礼B.言C.食D敬正确答案:D9.《孟子•告子》选段中,对人性“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告子以水的流向设喻,他认为水流的方向是很随意的,所以人性无所谓善恶。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1.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练习题答案

孟子练习题答案

孟子练习题答案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孟子的练习题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思想。

一、选择题1. 孟子被尊称为"________之先"。

A. 社会学家B. 教育家C. 思想家D. 文学家答案:C. 思想家2. 下列哪一项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之一?A. 天命思想B. 心性善良C. 社会契约D. 道德自由答案:B. 心性善良3.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质是_______。

A. 善良而和谐B. 自私而冷漠C. 混乱而无序D. 虚伪而自私答案:A. 善良而和谐4. 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一词,强调人们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本性而行善。

A. 天命B. 自由C. 天道D. 心性答案:D. 心性5.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__________。

A. 专制统治B. 民主选举C. 爱民如子D. 无私奉献答案:C. 爱民如子二、判断题1.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答案:正确2.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恶劣的。

答案:错误3.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正确4. 孟子提出了"天命"的概念,强调人们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答案:错误5.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行使专制统治。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解释孟子的"心性善良"思想。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当我们保持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和谐时,就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他提出了"性善论",强调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我们发扬善良的本性,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是什么?答案:孟子强调教育对于人的性格塑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主张要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强调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的根本途径。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良知和德性为中心,让人们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实现自身的完善与进步。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答案:B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法治B. 人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3.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什么为先?A. 权力B. 财富C. 民心D. 武力答案:C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哪一篇?A.《梁惠王上》B.《滕文公上》C.《离娄上》D.《公孙丑上》答案:A5.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所认为的“性”是指?A. 性格B. 人性C. 性别D. 性行为答案:B6.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财富D. 培养权力答案:B7. 孟子主张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什么?A. 人际关系B. 人民的和谐C. 人与自然的和谐D. 人与社会的和谐答案:B8.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答案:B9.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什么?A. 名利B. 权力C. 道德D. 财富答案:C10. 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面对不义之财时应该如何做?A. 接受B. 拒绝C. 犹豫D. 无视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

答案:善2. 孟子主张的“仁政”包括了“____”和“义政”。

答案:德政3.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____”为先。

答案:义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中,强调了“____”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5.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____”为重。

答案:民心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

2. 孟子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具体内容?答案:孟子的“仁政”主张包括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推行德治,提倡教化,以及重视道德修养等。

《孟子》题库汇总

《孟子》题库汇总

《孟子》篇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A)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D)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B)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C)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B)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D)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C)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8.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思想家是(C)A.陆贾B.司马迁C.董仲舒D.司马相如9.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D)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10.表达对苛政、暴政痛恨,感叹“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家是(A)A.孔子B.孟子C.墨子D.老子11.朱熹是(D)的集大成者A.文学B.史学C.哲学D.理学22.“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23.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对徐志摩的名字可能的出处作了两种猜想:一是“有摩顶放踵之志”;二是“志在效法王摩诘”。

请问“摩顶放踵”典出何处?(A)A.《孟子》B.《墨子》C.《老子》D.《孔子》24.成语“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原指什么?(B)A.鲁班B.木匠C.山名D.岳父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B)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2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A)A岳阳楼记B醉翁亭记C桃花源记D小石潭记2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C)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3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A周易B尚书C史记D尔雅31.十三经是历史上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完整版)《孟子三章》测试题

(完整版)《孟子三章》测试题

《孟子三章》测试题姓名班级组长一、原句默写(14分)1、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

2、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大丈夫应该:,;,。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4、孟子认为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二、选择(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殷.勤∕踏.青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4、“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5、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6、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7、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8、“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孟子读书考试题目及答案

孟子读书考试题目及答案

孟子读书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哪个理论中?A. 性恶论B. 性善论C. 性无善恶论D. 性有善恶论答案:B2.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指哪四个方面?A. 仁、义、礼、智B. 仁、义、礼、信C. 仁、义、智、勇D. 仁、义、礼、勇答案:A3.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人和”指的是什么?A. 天气适宜B. 地理优势C. 人际关系和谐D. 人心团结一致答案:D4.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体现了他的哪种政治理念?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家族至上答案:B5.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大的乐趣,这体现了他的哪种教育理念?A. 精英教育B. 平民教育C. 终身教育D. 因材施教答案:A6. 孟子提出的“养气”是指什么?A. 培养勇气B. 培养浩然之气C. 培养文气D. 培养武气答案:B7.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体现了他的哪种道德观?A. 功利主义B. 道德至上C. 现实主义D. 个人主义答案:B8. 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表明他如何看待个人成长?A. 成长是一帆风顺的B. 成长需要经历磨难C. 成长是自然而然的D. 成长是无关紧要的答案:B9. 孟子认为“仁者无敌”,这里的“仁”指的是什么?A. 仁爱之心B. 仁政之治C. 仁义之师D. 仁慈之行答案:A10.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立,这表明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有何不同?A.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B.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性本善C.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本善D.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本恶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四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和完善这些善的品质。

孟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性善论”的依据是什么?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初,性本恶C. 人之初,性本无善恶D. 人之初,性本善或恶答案:A2. 孟子所提倡的“仁政”主张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以德治国B. 以法治国C. 以武治国D. 以上都不是答案:A3. 孟子认为“义”与“利”的关系是怎样的?A. 义重于利B. 利重于义C. 义利相等D. 义利无关答案:A4.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什么思想?A. 君权神授B. 民本思想C. 君主至上D. 社稷至上答案:B5. 孟子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观念?A. 精英教育B. 平民教育C. 因材施教D. 教育无用论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孟子认为人之四端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7. 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____。

答案:人心的和谐8.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淫”、“移”、“屈”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迷惑、改变、屈服9.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目的是____。

答案: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10. 孟子提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的是____。

答案:实践的重要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这是人之善的根源。

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这些善端,达到道德的完善。

12. 孟子如何论述“仁政”?答案: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的根本,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关心民生,减轻赋税,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实行仁政,以获得民心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结束语:通过以上题目的测试,相信大家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 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3分)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
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
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
“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 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 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人恒过,……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3分)
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22.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3分)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女生名学号成绩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3分)
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10分)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的一项是()
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1故:②是: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 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
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
20.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1.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