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答案1.(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重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

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

答案: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答案7、治理国家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8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

9.“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11、解释加重的词:

1). 环而攻之()2).池非不深()3).委而去之()()4).舜发于畎亩之中( ) 5).苦其心志()6).衡于虑( )

12、(1)选出下列句中词义相同的一项()

A. 环而攻之而不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 寡助之至亲戚畔

C. 必有得天时者矣二者不可得兼

D.故君子有不战公问其故(2)选出下列句中词义相同的一项()

A. 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B.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

C. 人恒过国恒亡

D. 曾益其所不能其真无马邪

13、翻译句子: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 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 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

4.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14、课文内容理解:

1)、孟子在〈孟子〉二章》两文章中针对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相同的是都用了()、()、()的手法。但甲文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的结论;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从而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最后在结尾处揭示论点

“()”。

1.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然具有普遍的意义,请结合现实的生活,谈谈你对“道”的理解。

2. 以国家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也指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友善,讲诚信、讲礼仪。

3).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孟子在文中强调“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能成才”。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3. 这种说法还有现实意义。虽然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才干、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落伍。

4.①我认为"逆境能成才"是对的,孟子曰:"困于心衡虑于而合作."就是说人

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

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生存,发展,如苏轼.

②"顺境也能成才",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

和发展.如"比尔·盖茨"

③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可以成才;"不为",无论是

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因此,"逆境"和"顺境"都只是外界条件,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如邓

小平同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