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试题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强调的是:人和。
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作者围绕他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争阐明:实行王道或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2、文章第一段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第二段论证了第一段中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论据是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第三段论证了第一段中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论据是占有利地势条件终不能守。
3、第四段从正反两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出的结论(第四段的中心)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4、怎样理解“得道者多助”: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5、孟子认为“人和”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团结一致。
6、人和的实质是:得道;人和的最佳局面:天下顺之;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重要的是:人和;人和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7、战必胜的先决条件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决定因素是:人和。
8、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写出下列词的古今义。
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去:古义:离开。
今义:跟“来”相对。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成员有婚姻关系的其他成员。
畔:古义:同“叛”,背叛。
今义:江、湖道路的旁边,附近,田地的边界。
10、选出下列加点词义基本相同的一组(C)A、池.非不深B、兵.革非不坚利园林池.沼宽畅可汗大点兵.然而不胜者.攻亲戚之.所畔C、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D、吾欲之.南海11、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B、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
C、文章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证,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D、孟子所说的“人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孟子》二章练习
《富贵不能淫》习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
与、、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
3、下面不是词类活用的是()A.富贵不能淫B.居天下之广居C.贫贱不能移D.4、下列不是古今异义的是()A.岂不诚大丈夫乎?B.富贵不能淫C.得志,与民由之5.翻译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7.“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8.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 (2)任: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重若轻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忘乎所以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同仇敌忾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4.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5、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A.所以动心忍性忍能对面为盗贼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重而道远C.人恒过国恒亡D.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孟子两章中考题-生用
1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 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 题。
(共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臵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2006 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 小题(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两章复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复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8.亲戚畔之9.天下顺之10.舜发于畎亩之中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12.管夷吾举于士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4.人恒过15.而后作16.入则无法家拂士1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二、解释下列通假字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3. 衡于虑4. 入则无法家佛士三、解释下列一字多义1、道:会天大雨,道不通得道者多助咨诹善道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先帝不以臣卑鄙以牒为械臣以王吏之攻宋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之:三里之城委而去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环而攻之宋何罪之有5、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6、则:入则无法家拂士那么汉室之隆7、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8、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9、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非不深也10、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无义固不杀人固以怪之矣四、词类活用1.劳其筋骨 2.饿其体肤3.空乏其身 4.行拂乱其所为5.所以动心忍性五: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回答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文章开头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作者突出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结论句是3、作者用排比的修辞强调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完整word)孟子二章综合试题及其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孟子二章》综合复习及其答案一、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完成练习(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 )于虑②而后喻.( ) ③以光.( )先帝遗德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荣华不可以淫1.解说以下句中斜体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②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无违夫子( )2.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 《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
( 《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D.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3.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诵停留。
(2 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说一词多义的词语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邻近?7.孟子以为,大丈夫如何才能做到“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由?(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而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基础知识1 / 51 、加点字解说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 放弃 )尔后喻(认识)..B固国(国家)空匮其身(资财缺少)..C举于市( 推选 )饿其体肤(饥饿)..D域民(限制)威天下(威慑)..2、 . 对下边语句中加点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可以曾:同“增”,增添。
.C.衡于虑,尔后作.作:发生D.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出:在外面,指外国。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孟子》二章习题精选一、基础测试题1.表述下面句中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城非不低也,池非不浅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回去之??池:坚利: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就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exile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融合语境,表述多义词。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于色,发于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5.表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表述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无法。
_____通_____()二、课内语段写作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并助,诛之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打亲戚之所畔,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
③1.“得道者”指______,“道”指_____,“君子”指______。
2.“道”的利害同意了什么?(用原文词语归纳)_________。
3.文中彰显全篇结论的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述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c.多并助之至().d.得道者多并助().5.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①是______,②是_______,③是_______。
三、问答思考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段第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译者?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等论证方法。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姓名学号成绩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着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国恒亡..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3分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3分2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3分2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3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 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3分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10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①故.:②是.: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七、2004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八、2004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入则无法家拂.士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2分答: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2分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2分答:九、2003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解释加点的字..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十、2003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20—24题..15分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必胜矣..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池.非不深也②委.而去之③故君子有.不战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2分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4分十一、2003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十二、2004年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14分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1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①多助之至.:②失道者寡.助: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A. ①②④B. ①③⑤C.②③④ D. ②③⑤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十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孟子是家的经典之一..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十四、2005年苏州中考模拟练习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一、18.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二、8.A 9.D 10.C 1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三、20.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 21.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23. A D共3分;每项1.5分四、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 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 14. 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五、18.①所以②这种每个1分 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 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六、11.C 12.B 13.B 14.C 15.D七、5.①同“弼”;辅佐②边境 6.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②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卒章显志八、5.①zēng ②bì 6.A B 7.人恒过;然后能改..8.生于忧患 9.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九、12.①通“横”;梗塞;不顺;②明白;了解;③发扬光大..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侍卫之臣忠志之士开张圣听或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十、20.①池:护城河..②委:放弃..③有:或;要么..21.B 2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3.①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24.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十一、11.B3分 1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13.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本题2分;每空1分1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十二、16.2分C 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19.3分D 20.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每句1分十三、1.儒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增加”或“增”.. 3.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4.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5.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十四、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君子 6.得道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孟子两章习题
《孟子》两章习题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米粟()山溪()畎()亩拂()乱管夷()吾寡()助筋()骨拂()士2、解释加点的字。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③兵革非不坚利也()④委而去之()()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⑧七里之郭()⑨多助之至()⑩人恒过()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两章》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名______,字______,战国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结论是。
7、《生与忧患死与安乐》中的中心论点是:。
8、翻译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一词多义。
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得道者多助()③伐无道,诛暴秦()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池非不深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二、文言文阅读。
新课标第一网(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孟子二章》练习题
《孟子》二章练习题设计者:李振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释加点的词语: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 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天下顺之9、故君子有不战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三、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B、故:故曰,域民……扶苏以数谏故C、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D、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四、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理解回答: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和“”,这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
3、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
4、文中的“君子”指谁?5、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八上《孟子二章》检测题(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9分)1. 孟子,名________。
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每空2分;共32分)1岂不诚大丈夫:________ 2是焉得为大丈夫:________3父命之:________ 4戒之曰:________5必敬必戒:________ 6以顺为正:________7与民由之:________ 8富贵不能淫:________9发于畎亩:________ 10举于版筑:________1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12 衡于虑:________13 征于色:________ 14发于声:________15 而后喻:________ 16 拂士:________三、翻译(每句3分;共21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38分)1. ( 17分)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乙】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孟子二章》习题含答案
习题一:《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性。
【参考答案】1.《鱼我所欲也》儒家仁政本善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参考答案】2.(1)祸患,灾难;(2)不丢掉;(3)益处;(4)感激。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生死而不受(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4)故患有所不辟也3.(1)“乡”通“向”;从前。
(2)“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3)“辩”通“辨”;辨别。
(4)“辟”通“避”;躲避。
4.翻译下面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参考答案】4.(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初二语文上册八年级《孟子》二章 练习题 附加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 点拨:D项中“于”是“从”的意思。
2.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点拨:本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
抓住重点词“征”“发”“喻”,翻译要完整流畅。
3.不能删除。
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这句话,就不能够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21 《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1. 请将下面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公孙衍(yǎn)、张仪岂(qǐ)不诚大丈夫哉?B.一怒而诸(zhū)侯惧.安居而天下熄(xī)。
C. 往之女(nǚ)家, 必敬必戒(jiè), 无违夫子!D.富贵不能淫(yín), 贫贱(jiàn)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3.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 确实)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 哪里)C. 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准则, 标准)D.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委屈)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志, 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戒①往送之门, 戒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 名________, 字________, 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家, 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有“________”之称。
他继承并发扬了________(人名)的思想, 与之并称为“________”。
◆整体感知7. 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孟子认为, 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夯基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
B.公孙衍.(yá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C.所以动心忍性,曾.(céng)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fú)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B.父命.之(教导,训诲)C.以顺为正.者(正确)D.一怒而诸侯惧.(害怕)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戒.之曰必敬必戒.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C.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4.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必先/苦其心志D.一怒/而/诸侯惧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他们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 ,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A.有些人妻儿可以不要B.有些人官可以不当C.有些人官可以不做D.有些人财产能够抛弃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人恒过.( )(4)而后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1 《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请将下面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曾经) B.人恒过.(犯错误)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D.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3.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空乏其.身其.真无马邪B.立天下之.正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整体感知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主要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开头一段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精读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二章测试卷及答案
《孟子》二章测试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释、翻译,划分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指内城),七里之郭.(指外城),环.(包围)而攻之而.(却)不胜。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句首语气词)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的原因),包围起来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指城墙)非不高也,池.(指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指武器装备)非不坚利.(锐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是.(这)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啊,弃城而逃,这是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故.(所以)曰,域.(限制)民不以.(凭、靠)封疆之界,固.(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要),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威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施行仁政的人)多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失道者寡助。
寡.(少)助之至.(极点),亲戚畔.(同“叛”背叛)之。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族内外的亲戚也会背叛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凭)天下之所顺,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亲戚之所畔.,故.(所以)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去攻打那连族内外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翻译,划分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精选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答案1.(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重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答案7、治理国家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8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9.“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D11、解释加重的词:1). 环而攻之()2).池非不深()3).委而去之()()4).舜发于畎亩之中( ) 5).苦其心志()6).衡于虑( )12、(1)选出下列句中词义相同的一项()A. 环而攻之而不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 必有得天时者矣二者不可得兼D.故君子有不战公问其故(2)选出下列句中词义相同的一项()A. 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C. 人恒过国恒亡D. 曾益其所不能其真无马邪13、翻译句子: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 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 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
4.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14、课文内容理解:1)、孟子在〈孟子〉二章》两文章中针对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相同的是都用了()、()、()的手法。
但甲文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的结论;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从而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最后在结尾处揭示论点“()”。
1.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然具有普遍的意义,请结合现实的生活,谈谈你对“道”的理解。
2. 以国家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也指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友善,讲诚信、讲礼仪。
3).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孟子在文中强调“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能成才”。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3. 这种说法还有现实意义。
虽然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才干、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落伍。
4.①我认为"逆境能成才"是对的,孟子曰:"困于心衡虑于而合作."就是说人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生存,发展,如苏轼.②"顺境也能成才",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比尔·盖茨"③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可以成才;"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因此,"逆境"和"顺境"都只是外界条件,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如邓小平同志.④顺境逆境都只是外在的客观因素,一个人能否成功,还是看内因。
关键在自己。
15、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域.民(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发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1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2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2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环而攻之而不胜%B、之属予作文以记之杜少府之任蜀州C、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而曹操比于袁绍择其善者而从之2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4、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
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3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111'词词义例句入①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草色入.帘青《陋室铭》③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①在国内②映入③进入2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26、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0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1.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