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神学的断裂,世俗哲学的突破——“轴心时期”中国文化转折探源

合集下载

张京华中国何来“轴心时代”?

张京华中国何来“轴心时代”?

张京华 :中国何来“轴心时代”?“轴心时代”(Axial Age)理论是由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Jaspers,Karl Theodor 1883—1969)所提出,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原著为德文,标题为V 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1949年初版,1953年由Michael BulloCk英译,题为Z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和英国Routledge and Keegan Paul公司出版)和《哲学概论》(德文标题FAnfuhrung in die Philosophie:ZwolfRadiozortriige,1950年初版,1954年由Ralph Manheim英译,题为Way to Wisdom: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仍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两部著作中。

其中,有关轴心时代的部分为《哲学概论》的第九章,题为《人的历史》,标题下作者有一个脚注:“本章的某些段落摘自我的专著《历史的起源与目的》,并且未加任何改动。

”1972—1973年由史华慈(B.L.5Chwartz)召集的讨论会(罗马和威尼斯),1982—1983年由艾森斯塔(S.N.Hsensdnt)参加和召集的讨论会(美国新墨西哥州、德国和以色列),都对“轴心时代”作了专门的推介。

但在1972年以前,雅斯贝斯的“研究纲领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回响”,而在1973—1982年间,“轴心文明的讨论一度被搁置”。

雅斯贝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学者,“轴心时代”理论提出的1949年,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该理论介绍到中国,始于80年代,在中国也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

他的两部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在前,《哲学概论》在后,但是介绍到中国,却是《人的历史》在前,《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在后。

文化断裂中的中国社会转型

文化断裂中的中国社会转型

文化断裂中的中国社会转型【摘要】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文化断裂和转型的过程。

本文从文化断裂的概念及特点入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转型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和融合。

进一步分析了文化断裂与社会转型的关系,提出了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复兴的路径。

结合文化断裂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讨论了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统一,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文化断裂中的中国社会转型进行探讨,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为中国在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寻找平衡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断裂,中国社会转型,传统文化,现代社会,西方文化,冲击,融合,文化复兴,社会变革,文化传统,现代文明,统一,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引介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文化断裂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文化断裂指的是社会在经历剧烈变革或冲突时,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遭受破坏或变异导致的社会文化失调现象。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断裂问题日益显现,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挑战和困扰。

了解文化断裂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并探讨如何在转型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本文将从文化断裂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转型的影响、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与融合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理解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复兴的路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文化断裂中的中国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断裂的概念及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转型的影响、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和融合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文化断裂与社会转型的关系,探讨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复兴的路径,从而揭示文化断裂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统一等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2)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 (3)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3)3.三大民族集团 (5)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夏商周) (6)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9)(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0(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11)(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16)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9)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

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线条生动、明快、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风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上。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对大自然(如太阳、月亮、大地等)的崇拜。

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

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陶塑孕妇裸体像(高腹丰臀、乳房硕大)。

红山文化陶塑孕妇裸体像图腾崇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阿纳克萨科拉把神灵描述为一个有智慧的本原,一个心灵 和一个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 苏格拉底崇尚理性,主张以深邃的爱智精神来对抗当时世 俗化的陈腐的神灵观。
D. 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地区广为传播,这 就是基督教。其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重新立约,耶稣
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
古代基督教的教父们,将希腊哲学融入基督教义之中,完 成了西方古代思想史上认知、行为和信仰的融合,从而奠 定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基础,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 发展方向:a) 基督教从犹太教中继承了绝对一神论观念和
爱自己的敌人。
总之一句话,上帝是人的尺度。
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造成了深刻和广泛的后果。人 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都以此为转折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西 方社会的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文艺观甚至政 治经济制度全盘转型。
三、逍遥与拯救—— 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身处不同宗教文化的个体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有着 不同的体验,这涉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 体系都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 天的境界,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 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 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 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 对立观念。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 教,但所谓儒教的世俗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不 仅在于它缺乏向往彼岸世界的超越精神,没有神灵 信仰,而且它寻求的是现世的家族与社会关系的调 整,关注的是当下的人生际遇。 因此,作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梁漱溟断然否定了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周公以来的儒学传统是一种 宗教信仰。

中华文明的“前轴心时代”

中华文明的“前轴心时代”

中华文明的“前轴心时代”关于《中华文明的“前轴心时代”》,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者按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用思想构筑的,就像黄河一样源远流长。

沿着这条河溯源而上,我们找到了产生中国第一批思想家的地方。

这是思想之河的星宿海。

在这里,聚集着掌控古代中国思想的人。

他们是中国第一批知识精英,他们共同成为中国最早的思想界。

他们的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家们共同铸造了东方人的思想核心:他们的世界观、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为后来的思想演进,提供了一张“路线图”。

这是一幅中国人的精神图景。

这幅图告诉世界,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和这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然而,接二连三的考古重大新发现正在逐渐显现一个巨大而惊人的事实:形成于轴心时代的这张图并不是原始版本。

如同星宿海在形成定论几百年后被断定并不是黄河真正源头,思想的星宿海同样也不是思想史的真正源头。

思想史的原有界域被大幅度向前扩展。

思想史的开端,比轴心时代要早得多。

轴心时代所有的思想家的思想创造,都有着更为久远的策源地。

“前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对于思想史的研究意义何在,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概念?近日,本刊与《文明》杂志社共同邀请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

姜广辉:“轴心时代”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它是人类文明有了相当的积累之后的一次大的飞跃与升华,由此奠定了此后人类的精神基础和价值准则。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是对黑格尔的片面的历史观的批判与矫正,黑格尔首先提出了“轴心”的观念,他以基督教为轴心,基督教一出现,好像人类文明的轴心就出现了,这就有了西方文明中心论。

雅斯贝尔斯认为,黑格尔的概括只局限于西方,而且只限于基督教。

他从世界历史的视野来审视人类文明,承认不同地域不同文明应有的价值。

他的概括比较符合世界历史的事实,这是他的“轴心时代”理论被接受的原因。

“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引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理论问题。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的百家争鸣时代及原因◆人类古代文明的三大中心公元前8至3世纪,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

为什么人类在不同地域,几乎同时取得重大文化成就?如何来认识这一历史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

其中尤以德国学者K.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影响最大。

他认为: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经过早期发展之后,形成了三大古典文化中心,即中国、印度、希腊。

这三个地区分别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文化事件,出现了非凡的文化人物。

在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以及其他诸位思想家、哲学家相继出现;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等问世,佛教、耆那教等开始创立;在波斯,相传琐罗亚斯德创立祆教(拜火教);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等地,犹太教先知四处游走,传经布道;在小亚细亚和希腊,更是贤哲辈出,先有荷马、赫西俄德,后有所谓以泰勒斯为首的“希腊七贤”,继而出现了巴门尼德、希罗多德、赫拉克利特、修昔底德、苏格拉底、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等。

这是当时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的三个中心,人类都非常相似地开始意识到自身作为整体的存在,也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人类至今依然存在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几乎同时得以确立。

◆以希腊文明为例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古希腊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政教分离的思想是现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希腊人创造的民主共和制是近代世界普遍认同的政治体制的原型。

希腊人的文学艺术作品至今仍是现代西方文艺界学习的范本和创作的源泉之一。

西方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修辞学、文献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知识学科,无一不是希腊人奠定的基础。

他们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史学摈弃情感、求真求实的原则,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言等,仍然是当代从业者遵守的学科纪律。

宗教神学的断裂_世俗哲学的突破_轴心时期_中国文化转折探源

宗教神学的断裂_世俗哲学的突破_轴心时期_中国文化转折探源

西周灭亡,平王东迁,诸子哲学从先前的宗教中脱胎而出,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与同时期希腊、印度、以色列的哲学繁荣相互辉映,雅斯贝斯称之为“轴心期的文化创造”,帕森斯称之为“哲学的突破”。

经过这个时期的蜕变,希腊、印度、以色列、中国的文化都开始出现转型:印度仍然把宗教作为文化的出路,希腊选择了纯粹的哲学,而中国则抛弃了宗教,最终走向世俗哲学。

宗教立足于信仰,哲学立足于理性。

从宗教到哲学并不是一种逻辑思维的推导,而是一种从信仰到理性的根本性质的转变,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历史过程。

中国宗教从远古时期开始,历经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天神崇拜的政治色彩、功利性、世俗性和此岸性日益增强,终于在“轴心时期”产生天命神学的结构性裂变和世俗哲学的突破,实现了文化的转型。

一、上古时期原生宗教的特点原始宗教是中国哲学诞生的母体,中国哲学收稿日期:2009-10-19作者简介:孟淑媛(1978-),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讲师,硕士。

2010年5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y .,2010第19卷第3期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9No .3宗教神学的断裂,世俗哲学的突破———“轴心时期”中国文化转折探源孟淑媛(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安徽合肥230022)摘要:在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期”,希腊、印度、以色列、中国的文化都开始出现转型,印度选择更为完备的宗教神学,希腊选择了纯粹的哲学,中国则抛弃了宗教神学,选择了世俗哲学。

这一文化转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

文章从哲学发生的母体———宗教着手,通过分析中国宗教与血缘、宗法、政治的关系的变迁,分析了“轴心时期”中国世俗哲学产生的渊源和过程。

关键词:宗教神学;世俗哲学;突破;轴心时期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63(2010)03-0039-05The Fading away of Religious Theology and the Emerging of Worldly Philosophy———A Causal Analysis of China ’s Cultural Transition in the Axial PeriodM ENG Shu-yua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arty School of Anhui CPC,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In the Axial Period defined by Jaspers ,the cultures of Greece,India,Israel and China all began their transition process:India opted for a more complete religious theology,Greece chose the pure philosophy,and China abandoned the religious theology and selected a worldly philosophy.This cultural turning point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 in its social,cultural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Proceeding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s religion and consanguinity,clan and polit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 and productive process ofChina ’s worldlyphilosophyin the Axial Period.Key words:religious theology;worldlyphilosophy;breakthrough;axial period39··的世俗化与中国上古宗教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一)

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一)

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一)内容提要:站在春秋战国——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实证”的立场考察老子的道论,可以看出,老子提出“道”,是为了超越西周天命论中的上帝主宰论,克服春秋时期天道自然观的局限;老子用“无”来形容“道”,是为了突显“道”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性特征(相对于上帝的人格性特征而言),和超感觉、超形象、无始无终的普遍性特征(相对于天道自然观的局限性而言);而其道论的究竟目的,则在于“因大道以明人事”,整合春秋时期出现裂痕的天人关系,以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现实社会的存在样式及存在的合理性等找到一个可靠的根据。

关键词:道、老子、哲学突破、无。

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郭店竹简《老子》的面世,老子是谁,《老子》是如何成书的,老子道论的形上特征和辩证思维特征是什么等,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但还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如老子为什么提出“道”?老子为什么用“无”来形容“道”?老子论“道”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等等,仍需要我们结合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从实证的层面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老子为什么提出“道”老子为什么提出“道”?要回答这一问题,《老子》书中有两句话最值得注意:一句是“象帝之先”;一句是“可以为天地母”。

前者出自《老子》第四章,后者出自第二十五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十五章)这两章,前者是说,道体虚空,但其作用却永不穷竭;深远绵长,好像是万物的祖宗。

没有形象,又似乎存在。

不知它从何而生,似乎比上帝更在前。

后者是说,道体混沌,在天地之先。

无声音,无形象,无对待,无改变,循环往复,可以为天地的母亲。

两章的内容,意在描述“道”的本源性特征。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过着名的“轴心时代”理论。

他认为,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他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帕森思则提出“哲学的突破”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

所谓“哲学的突破”,就是时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后了层次之高乃是从未有过的,人类精神的文化基础由此而得以奠定。

对于中国来说,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期日益普遍出现的“礼崩乐坏”现象标志着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解体了,章学诚所谓古代王师政教合一的古代“王官之学”不再能统一、整合、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与“政出多门”的社会现实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涌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士”人,出现了《庄子·天下篇》所述的古之“无乎不在”的“道术”分散为诸子百家的现象。

诸子百家以其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帕森思所谓“哲学的突破”,他们的学说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

时至今日,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仍具价值,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诸子兴起与百家争鸣“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社会阶层。

士阶层中,群英荟萃。

其间,有思想家孔丘、老聃、庄周、墨翟、孟轲、邹衍、荀况……他们深邃的哲理思考表明这时的中国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他们的智慧之光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又有政治家管仲、晏婴、子产、商鞅,军事家吴起、白起、孙武、孙膑,外交家苏秦、张仪、蔺相如,教育家少正卯、孔丘、邓析,史学家左丘明,文学家庄周、屈原、宋玉,论辩家惠施、公孙龙,还有医学家扁鹊,农学家许行,水利学家李冰、郑国,天文学家甘德、石申,……他们多方面的成就辉耀千古。

轴心时代文化转型的比较

轴心时代文化转型的比较

中西之间:轴心时代文化转型的比较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在“轴心时期”、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1]曾发生过一次大转型;但是,关于这次转型与《周易》[2] 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其现代意义,我们还不是十分清楚,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作为分析方法的基本观念为此,不得不先讨论一下作为本文的分析方法的几个基本观念,因为我们今天研究《周易》,决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

在当今时势下,有两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周易》对于我们应对西方文化的逼迫有什么意义?《周易》对于我们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因此,我们势必或有意或无意地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打量传统;我们今日关于历史的倾向性观念,必将成为我们研究传统的方法论前提。

1.轴心期与现代性当西方后现代思潮已经对“现代性”观念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还未能实现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不完全属于“现代人”。

我们在太多地失去了自家文化传统中的可以适应于现代性的“慧根”的同时,也太多地因袭了自家传统中的悖逆于现代性的“劣根”。

怎么办?彻底抛弃传统、全盘西化?这显然是不行的,我曾专门著文对此加以讨论,指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之所以屡屡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脱离传统。

[3] 那么,如我们所注意到的人们所提出的主张“重建传统”?然而这里问题在于,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究竟是要重建“后轴心期”的传统,还是轴心期的传统、乃至于“前轴心期”的传统?这就涉及对“轴心期”观念的评价了。

我们知道,“轴心期”(the Axial Period)是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提出的重要概念,认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时候,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4]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似乎应该彻底地“回归”我们的轴心期传统,或者“复兴”轴心期传统?然而在我看来,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概念是一种有缺陷的创新观念。

《先秦诸子概论》(1)先秦诸子的兴起

《先秦诸子概论》(1)先秦诸子的兴起
说者之所造也”,所以“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七略》所列“十家”,以及除去小说家的“九家”,又称“九流十 家”(《汉书·班彪传》)。
三、先秦诸子概述
(一)先秦诸子的分类
3.诸子百家
中国现存第一部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上承《七略》,把凡 是有著作流传下来的人物,统称为“诸子”,可见的共有“百八十九 家”,著作“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
一、轴心时代
(五)造成东西方不同的“哲学的突破”的原因 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方式 1、野蛮——世界式的(非西方式的)【连续性
的】——文明 2、野蛮——西方式的【突破性的】——文明 中国的文明演进的方式属于第一种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17页,文物出版社
1986年)
一、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 (1883-1969)
Karl Theodor aspers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 家、神学家、精神 病学家。
一、轴心时代
(一)何谓轴心时代 1949年出版《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书中 提出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 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 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 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 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 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 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 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 子。这些伟大的神学家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
时代 夏、商、周不只是连续性的朝代更替,也是同时
存在的三个部族 巫觋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分别代表夏、商、
周三代的特征。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突破”及其文化精神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突破”及其文化精神
正是有了周公提出的重德观念才在夏商两代完全是天命宗教神学的气氛下打开了一个缺口使人文的重德观念得以生存发当然在周公等人看来殷代统治者并非完全无德至少其早期先王还是讲德敬德的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尚书多士只是后来由于不讲德不敬德而失去了天命的护佑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
第 2 第 4期 4卷
un tn ii g

b n v ln ea d p ns m e t ,“ r tci g p o l n e ei n e p e c m eit en .Th s u e e o e c n u ih n ” p o e t e p ea d b n ft gp o l” o n o b ig n i e ec 1 t r ls iish v u a prt a ei o tn fe t n t ed s e d n s mp ra te fcso h e c n a t ,whc r ec lu a s e c n Drt a iha et u t r l s n ea d s iiu 1 m- h e i p t so h i e en t n e u ft eChn s a i . o
21 0 0年 8月
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会 科 学版)
J OURNAL OF HE E F IUNI RS TY OF TE HN OGY ( o i1 c n e ) VE I C OL S ca S i c s e
Vo . 4 No 4 12 .
CH E Erl CHEN - i N -i n, Xu x n
( c o fHu a iisa d Ec n mis S h ol m nte n o o e ,Hee o fi Unie st fTe h lgy H ee 3 0 v riy o c noo fi2 0 09,Chna i )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

西方历史地位
在西方,轴心时代被视为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基石。在 这个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探讨世界的本质和 人类的存在意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和思想 体系,如理性主义、存在主义、自然法等。这些思想 对西方哲学、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塑造了西方文明的基本面貌。
中国历史地位
在中国,轴心时代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 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 家,他们提出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中华民族 的基本性格和文化传统。同时,轴心时代也是中国历史 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 会的过渡和转变。
书法艺术
自甲骨文、金文演变至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 成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代表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等。
绘画艺术
中国画以水墨画为代表,追求意境和气韵生动,如山水画、花鸟画 等,代表画家有顾恺之、吴道子等。
西方文明的艺术成就
1 2
古希腊雕塑
古希腊雕塑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追求真实、 完美的比例和动态感,如《掷铁饼者》、《米洛 斯的维纳斯》等。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兼爱”、“非攻”,倡 导无差别的爱与和平。
西方文明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家,强调自我认知与 理性思考,认为“未经审视的生
活不值得活”。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理念论”, 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主张“中道”思想 ,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 活动。
特点
轴心时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突破”和“创新”。在这 个时期,人们开始摆脱原始的神话和传说,用理性和科 学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和自身。各个文明都出现了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这些成就 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内容提要: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倚靠,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在神的世界里感知那个最高的精神价值。

任何一种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来看,宗教是文化的母体,哲学是从宗教中孕育出来的,但哲学又是对于宗教的突破,是对宗教的反叛,哲学与宗教又有着鲜明的区别。

中国哲学正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首先看国外哲学的发展,希腊哲学是如何起源的?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早期哲学家的历史时认为,哲学产生的一个条件是“惊异”--“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vii] 哲学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闲暇”――“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并不能让人们完全满意。

说哲学起源于惊异,那么在哲学起源之前,前哲学时期的人们,难道就从来就没有惊异吗?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惊异吗?有人说在宗教里,惊异产生的是“敬畏”,对令人惊异的神奇事物的敬畏。

那么,我们又有必要追问,为什么在此前人们产生的是敬畏,而在此时产生的却是哲学?对于哲学起源的另一个条件――闲暇――也一样存在着疑问:如果闲暇产生了哲学,那么古代宗教生活中的祭司们,难道就从未有过一些闲暇,使他们思考一点问题吗?为什么他们在闲暇时思考出来的却不是哲学,而是神启?由此来看,我们可以肯定惊异与闲暇是哲学产生的条件,但只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要条件,它们还不能够圆满地说明,哲学为什么一定要产生。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非常精辟地指出:“我们可以说,当一个民族脱离了它的具体生活,当阶级地位发生了分化和区别,而整个民族快要接近于没落,内心的要求与外在的现实发生了裂痕,旧有宗教形式已不复令人满足,精神对它的现实生活表示漠不关心,或表示厌烦与不满,共同的伦理生活因而解体时,――哲学思想就会开始出现。

”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中孕育的在宗教中慢慢成长,并获得最终从宗教中突破所需要的必要能力。

新轴心时代下中国文化的发展

新轴心时代下中国文化的发展

新轴心时代下中国文化的发展“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提出的,他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段时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

几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产生早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文明,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他重新燃起火焰。

”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无论哪一次的文化大繁荣,其发展其创意的基础都可以追溯到“轴心时代”下的文化成就,可见这一历史时期下的文化发展对后世的影响之深之大。

“轴心时代”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晶,对比当今,那么一个“新轴心时代”的产生将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各国经济都在飞速发展,跨国企业不断建立,各国的资金、人才要素、物质方面的种种都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着不断的流动与碰撞,经济上的合作交流势必会带动国与国之间的语言、风俗习惯、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内在文化的交流。

所以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搭建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催促着新轴心时代的诞生。

第二,政治多极化为各国敲响警钟,一定程度上大力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为新轴心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政治基础。

现在的世界是一超多强的世界是个多极化的世界。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企图称霸世界,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肆意干扰他国内政,与此同时,还从文化方面宣扬“西方文化论”,想通过文化上的渗透从侧面腐蚀其他国家的文明,一文化渗透达到政治上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0年 5月 第 1 9卷 第 3期
安徽 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l fA h i gi h r n esysca si c d i ) ora o n u r u ua U i ri ( il c n eeio A c l v t o e tn
西周 灭 亡 , 王 东 迁 , 子 哲 学 从 先 前 的 宗 平 诸
并 不 是 一种 逻 辑 思维 的推导 , 而是 一 种从 信 仰 到
教 中脱 胎 而 出 , 成 “ 家 争 鸣 ” 盛 况 , 同 时 形 百 的 与
期希 腊 、 度 、 色列 的哲 学 繁 荣相 互 辉 映 , 印 以 雅斯
s u c dp o u t e r c s f h n ’ o l l h ls p y nt e il e id o r ea r d ci o e s C i a S r yp i o h a r . n vp o w d o i h Ax P o
Ke r s r l iu e lg ; r l h ls p y b e k h u h a il e o y wo d : ei o s h oo wo l y i o h ; r a t r g ; x a r d g t y d p o o pi
的 宗教神学 , 希腊选择 了纯粹的哲学 , 中国则抛弃 了宗教神 学, 选择 了世俗 哲学。这一文化转折对 中国 的社会 、 文化和精神层 面都产 生 了深 刻的复杂的影响。文章从哲 学发 生的母体—— 宗教 着手 , 通过分 析 中国宗教 与血缘 、 宗法、 治的关 系的变迁, 政 分析 了 “ 轴心 时期”中国世 俗哲 学产生的渊源和过 程。 关键词 : 宗教神 学 ; 世俗哲 学; 突破 ; 轴心时期 中图分类号 :2 B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2 6 ( 0 0) 3 0 3— 5 10 — 4 3 2 1 0 —0 9 0
( e at e t f h oo h , at S h o o A h i P , e i 3 0 2 C ia D p r n i sp y P r c o l f n u C H f 0 2 , h ) m oP l y C e2 n
Ab t a t I e il e o e n db s e , h ut r s e c , n i Ir e n h n l b g nt er rn i o s r c : nt a P r d d f e y a p m t ec l e Gr e e I d a sa l dC i aa e a i t st n h Ax i i J u o f , a l h a i
贝斯 称 之为 “ 心 期 的文 化创 造 ” 帕森 斯 称 之 为 轴 ,
p o e s I d ao t df r r o lt eiiu e lg , G e c h s ep r hl s p y a d Chn r c s : n i p e mo ec mpee rl o s oo y oa g h t r e ec o et u ep i o h , n i a h o a a d n d t e eiiu e l g d s lc e o l l h ls p y T i c l r l u i gp i t a x r d a b n o e l o s h oo a ee td aw rd yp i o h . h s u t a r n on s e t h r g t y n o u tn h e e
p oo n a t n C i ai s s c a, u t r l n p r u i n in . r c e i gtr u ht e n l ss f h r fu di mp c h n i o il c l a ds i t a d me so s P o e d n o g ay i te o nt u a i l h h a o c a g so r lt n ewe n C i a Sr l in a dc n a g ii , c a dp l c , t i p p r n lz st e h n e f ea i sb t e h n ’ ei o n o s u n t o g n y ln a oi s h s a e ay e n i t a h
Ma . 0 0 y, 1 2 Vo _9 N . ll o 3
宗教神学 的断裂 , 世俗哲 学 的突破
— —
“ 心 时期 ”中 国文 化 转 折探 源 轴
孟淑媛
( 安徽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 室 , 安徽 合肥 2 0 2 ) 302
摘 要 :在 雅 斯 贝斯 所说 的 “ 心 时 期”, 腊 、 轴 希 印度 、 色列 、 国 的 文化 都 开 始 出现 转 型 , 度 选 择 更 为 完备 以 中 印
Th d n wa fRe i i u e Fa i g a y o lg o s The l y a he Em e g ng o o l l io o hy o og nd t r i fW r d y Ph l s p
— —
A u a a y i o h n ’SC l r l r n i o nt eAxa t n i il r d s C u T i h Pi MENG S u y a h — u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