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抓好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提升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主要措施及亮点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主要措施及亮点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主要措施及亮点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措施1.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明确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加强了对耕地的监管和保护。
同时,加强了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查处力度,有效遏制了耕地流失现象。
2.加强耕地质量提升。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耕地质量提升的投入力度,通过推广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提高了耕地的生产力和产出率。
同时,加强了对耕地的生态保护,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耕地生态环境。
3.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我国政府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这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耕地保护和质量的提升。
二、亮点1.科技支撑。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了耕地的生产力和产出率。
例如,通过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生态优先。
我国政府强调生态优先原则,加强了对耕地的生态保护。
例如,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耕地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了对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维护了生态平衡。
3.政策引导。
我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
例如,通过实施粮食生产者补贴制度、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等措施,激发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总之,我国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将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地力提升
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地力提升摘要:耕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食物安全的基础,并且由于自身具备的环境生态功能,对地球表层的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
我国耕地总面积非常少,加上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一部分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进一步加大我国的粮食安全压力。
而不合理及高强度的利用耕地资源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退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以及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本文对我国耕地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对我国耕地资源进行保护以及提升地力的措施。
关键词:耕地资源;资源保护;地力提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且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我国的耕地大概有2/3面积属于中低产田,且对耕地进行高强度利用的特点会逐渐降低我国的耕地面积。
因此,需要在了解和掌握土壤退化的原因上,对我国耕地资源进行保护,并尽可能地提升地力。
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及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应采取各种措施,以预防与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耕地资源状况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的状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耕地面积不足。
尽管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耕地面积较为约束和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面积的一半。
并且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且不会再增加。
除此之外,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较为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土地资源开垦的能力,已经无法补偿耕地的占用量,也无法采用扩大耕地面积的方式来满足我国人民对粮食安全的需要。
其二,耕地质量较低。
尽管我国近几年在土壤改良上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我国耕地大概有2/3面积属于中低产田,在中低土壤中主要以酸化和盐渍化为主。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0.09.02•【字号】•【施行日期】2020.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各省直管县(市)农业农村局(农委):《河南省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抓好落实。
2020年9月2日河南省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系列重要论述,按照胡春华副总理4月20日至21日在河南调研时提出的“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推进耕地地力恢复与提升”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一)地力现状我省现有耕地面积12288万亩,其中:水田1138万亩、水浇地6919万亩、旱地4231万亩。
全省永久基本农田10176万亩。
按地貌类型划分,平原区耕地8537万亩,占69.47%;丘陵区耕地2572万亩,占20.93%;山区耕地1179万亩,占9.60%。
2019年,我省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为4.41,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8.9g/kg,耕层平均厚度20.4cm,近年来均呈略微提升趋势。
(二)存在问题我省农业生产具有分散化种植、高复种耕作等特点,重用地轻养地、重无机轻有机、重当前轻长远的“三重三轻”现象尚在部分地区存在,同时,耕地地力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低产田面积占比较大。
按照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结合近几年全省粮食产量情况,对我省耕地地力分析结果显示,全省中低产田面积约占60%左右。
二是土壤有机质略有增加,但依然偏低。
2019年,我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8.9g/kg,比1997年的14.1g/kg增加4.8g/kg,但低于全国24.4g/kg的平均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良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绿色农田建设综合解决方案一、方案简介: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建设高标准农田。
托普云农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解决方案力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加速融合,打造1个农业大数据中心、1个数字化决策平台以及N项涵盖土壤改良、高效节水、农田防护、生态保护、科技服务等多面的数字化应用服务,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为粮食及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内容:大数据中心:通过建立涵盖农田主体、农田生产、农田环境、农田病虫害、质量安全等基础数据的高标准农田数据中心,为高标农田数字化决策平台的运行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底座,推动形成覆盖全农田、业务协同、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发展格局。
数字化决策平台: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决策平台通过土壤改良、节水节肥减药、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保护等技术与数字化平台的结合,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实现高标准农田的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
数字应用场景:通过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监管体系、智慧化生产体系、专业化服务体系实现耕地地力建设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综合利用、农田灌溉高效节水、农业科技高效创新。
三、系统亮点: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监管体系:天空地一体化。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系统、遥感无人机系统、农情监测系统,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系统,为高标农田的生产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
高标准农田智慧化生产体系:1、土壤改良:通过智能硬件设备,检测盐碱土壤和酸化土壤,同时配合耕地质量保护系统和土壤墒情监测平台,实时统计分析土壤数据,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土壤养分平衡,耕地质量水平提升,土壤生态环境改善。
2、节水灌溉:建设智能机井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对水资源数据,用水状况,灌溉情况等进行科学管理,因地制宜推广滴灌和喷微灌等节水措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一、方案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保护农田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水平,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方案内容1.加强土壤保育(1)开展土壤调查,掌握土壤资源状况,制定保育措施。
(2)建立土壤保护区,重点保护具有特殊功能的耕地。
(3)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的污染。
(4)建立土壤修复机制,对受污染和损伤的土地进行修复。
2.优化农业结构(1)积极发展良种、优势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推广农业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减少对土壤的压力。
(3)加强畜禽粪便的处理,减少对土质的损害。
3.加强耕地管理(1)建立统一的耕地管理制度,规范耕地使用行为。
(2)加强土地流转监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建立适应本地土地管理的合理产权制度。
(4)加强对土壤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提高耕地质量(1)推广科学的耕作技术,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状况。
(2)合理施用肥料,减少肥料过量使用对土壤的伤害。
(3)加强土地保温和固碳,提高土壤肥力。
(4)加强灾后耕地恢复,恢复生态平衡。
三、方案实施1.建立保障体系由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政策,资金投入,建立相关机构。
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农业科研与推广服务站的建设。
2.加强宣传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耕地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性,普及健康有机耕作知识和技术,动员广大农民参与。
3.落实方案各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执行方案。
制定相应的指标和考核办法,定期检查耕地质量,加强保护。
四、方案效益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可大大提高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业收益。
同时,可减少农业污染,保障环境安全。
通过此规划方案的实施,将耕地从数量上转向质量上,完成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维护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原本适宜耕种的土地被占用了,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当务之急。
本文就介绍一下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措施。
一、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土地整理,可以解决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土地面积小、田块不规则等问题,提高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土层厚度等,提高耕地质量。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资源是保证耕地生产的重要保障,因此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十分重要。
大力推广高效水利设施,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调配和保护,提高重要水源的保护和利用能力,都是有效的保障耕地质量的方式。
三、加强土壤保护与改善土壤质量种植合理的作物,施肥、灌溉、搅拌等均需科学管理,完善土地肥力监测系统,对于农业生产稳定和保持耕地质量都十分重要。
同时,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也是必须的。
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
加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研,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监管管理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是保障耕地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大力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的执法监管,依法查处非法侵占耕地的行为,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
同时,应建立起与现代农业、现代生态等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标准等,大力强化耕地的法制化以保证土地资源的使用合规化与合理化。
综上所述,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保障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与方法一,基本要求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二,基本目标1,到2020年,全国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2,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3,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三,基本原则。
1,夯实基础,确保产能。
突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着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规划,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征,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标准和内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
3,依法严管,良田粮用。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强化用途管控,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完善管护机制,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支持高标准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4,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切实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农田建设。
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投劳,参与农田建设和运营管理。
四,建设内容1,统一规划布局。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清查,全面摸清各地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
结合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相关规划,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找准潜力区域,明确目标任务和建设布局,确定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时序安排。
1)把高效节水灌溉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农业农村部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第4499号建议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第4499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8.11•【文号】农办议〔2021〕373号•【施行日期】2021.08.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第4499号建议的答复农办议〔2021〕373号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土壤资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部高度重视土壤资源保护工作,坚持“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污染防治,着力构建土壤资源保护长效机制。
一是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部切实履行农田建设管理职责,在土壤盐碱化、酸化、退化等区域,针对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采取专项工程措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2020年全国新建成高标准农田8391万亩。
二是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深入推进耕地障碍修复利用工作,以西南、华南等红壤地区耕地障碍集中连片区域为重点,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采取品种替代、水肥调控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耕地土壤生产障碍治理技术模式。
印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退化耕地治理与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酸化土壤治理试验示范,对包括红壤在内的酸化土壤采取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因地制宜探索试验综合治理技术模式。
三是切实加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
联合生态环境等部门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基本查明我国耕地土壤污染底数及分布特征。
对受污染耕地实施分类管理,在轻中度污染耕地落实以农艺调控为主的安全利用措施,在重度污染耕地推行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
聚焦包括红壤分布的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联合攻关,积极开展重金属低累积品种和治理修复产品验证示范。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措施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措施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好耕地意味着保护好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耕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的制度和政策,明确责任主体和权益保护机制。
加大对非法征用、破坏耕地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惩罚侵占耕地和破坏耕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二、加强耕地土壤保护和改良。
耕地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保护好土壤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
加强耕地的有机肥料使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采取轮作休耕和绿肥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渗漏和流失。
三、推进耕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提高耕地质量至关重要。
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量。
加强田间水利建设,修建排灌渠道,改善排水条件,防止土壤水分过度积聚,造成土壤盐碱化。
四、加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
耕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至关重要。
加强耕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田面积的扩大和耕地的碎片化现象。
同时,加强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五、加强耕地科学管理和精细化农业生产。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耕地进行精确测量和评估,建立数字化耕地管理系统,实现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精细化农业生产。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耕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和评价,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
六、加强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和能力。
加强对农民的耕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耕地管理和农业生产技能,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减少对耕地的不良开发和过度利用。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意义、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意义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耕地质量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支撑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利于维护土壤的生态环境和水文循环,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避免水土流失、土壤硬化等问题的发生。
耕地质量的提升也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增加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于我国实现绿色农业、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当前,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面临着许多问题。
耕地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地污染、土壤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的情况。
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加剧了耕地的质量下降,导致土地退化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民的种植习惯和生产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耕地的质量。
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更依赖于良好的耕地资源,如何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面临着耕地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土地质量问题突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土地增值潜力受限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耕地资源利用率不高是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质量问题也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土壤的退化、土地的贫瘠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也成了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问题。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一、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民的生命线。
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对于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利益和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套科学且可行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实施方案,以指导政府和农民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土地的产出和农产品的质量。
二、背景分析1. 耕地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耕地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其中包括土地污染、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农业产能下降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2.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性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综合资源利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产品产出、改善农产品质量,并减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实施方案1. 加强耕地保护和监管政府应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和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耕地污染和退化问题。
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控制非法占用耕地行为,并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耕地保护的意识。
2. 推广科学耕作技术引导农民采用科学的耕作技术,包括合理施肥、轮作休耕、有机农业等措施,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品质。
鼓励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灌溉水的污染风险。
培育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改善农田排水状况,减少水涝和水浸灾害的发生。
推动农田灌溉系统的现代化改造,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发展集雨和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农田灌溉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4.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开展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处理工作。
鼓励农民将农业废弃物用于沼气、有机肥和生物质能源的生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机制,包括制定优惠政策、奖励制度和补贴政策,为农民提供保护耕地和提升耕地质量的经济支持和政策保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奋力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意义特别重大。
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特别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江苏时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确保乡村建设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实施,确保“十年禁渔”全面落实,确保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收入稳定增长,确保农村社会安全稳定。
重点是“抓好一件大事、扭住两个要害、起好三个新步,推动四个提升”。
抓紧抓好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一头等大事。
落实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生猪产能继续恢复,水产、畜禽、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平稳发展。
第一,总量要达标。
2021年,国家再次下达了粮食和生猪约束性考核指标,并将粮食面积和产量都纳入考核指标,省级将对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分解。
我们要切实扛起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充分挖掘粮食面积、单产、效益增长潜力,稳定扩大优质稻麦生产,适度恢复大豆、油菜生产,种足种好特色、小宗粮食作物,更大力度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杨时云/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钱家渡村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建设400个以上示范片,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8120万亩以上、产量372.5亿公斤以上。
把农机装备自主研制摆上突出重要位置,围绕智慧农机、特色农业、绿色环保和特殊地形农机装备领域,补齐关键共性技术短板,新建一批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启动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推动农机装备向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0%以上。
切实稳定生猪生产恢复势头,围绕“稳种猪、稳规模、稳大县”的要求,压实生猪稳产保供和非洲猪瘟防控属地责任,落实好养殖用地、规模猪场扩能增量奖补、良种补贴等支持政策,确保猪场不能砍、母猪不能少、防疫不能松,确保生猪存栏1300万头以上。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为了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的重要性、实施方案及具体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的重要性1.保障粮食安全。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只有保障耕地的质量,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2.维护生态环境。
耕地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和提升其质量将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轻土地碳排放量。
3.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耕地面积,而保护耕地质量也将有助于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
二、实施方案1.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土地使用权、耕地保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耕地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2.完善耕地评价体系。
评价耕地的质量、潜力、适宜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计划,合理安排土地用途和布局,确保耕地质量得到维护和提升。
3.加强土地治理和修复。
通过土地整治、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植物修复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证耕地水分充足。
4.提高投入力度。
加大对耕地保护和提升的投入力度,把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三、具体措施1.加强耕地质量测评。
做好农田水利和土地补饰功能建设,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加强耕地质量测评、监测和预测。
2.加强土地整治和治理。
通过土地整治、改良土壤、排除盐碱化等措施,扭转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的趋势。
3.加强环境保护。
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加大有机肥料的使用量,避免农业生产对耕地环境的影响。
4.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提高农业产业集聚度,优化耕地结构,建立多样化的农业经济体系。
以上就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的具体介绍。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_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河南农业2023年第10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为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7年以来,全省化肥使用量连续6年实现负增长。
2020年以来,全省化肥利用率稳步提升,主要作物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二、耕地地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一)耕地质量区域差异大,中低产田比重高河南省中低产田类型主要有干旱灌溉型、渍涝稻田型和盐碱耕地型等8种类型,因部分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重用轻养,工业污染、长期旋耕、有机无机肥料施用比例失调、过量施用化肥等,局部地区耕地物理性能差、质量下降,全省中低产田面积约占60%。
(二)土壤有机质和耕层厚度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受传统施肥观念的影响,部分地区重施无机肥料年全省18.9 g·kg -1,低于全国24.4 g·kg -120.4 cm,低于全国pH 降低趋势明显,尤其是长期种土壤pH 降低了1~2个单位。
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归根结底,就是改良土壤、“保”就是保水保肥、“控”般可增产5%~10%,一般情况下,每公顷秸秆还田量4500~6000 kg 即可稳定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保持水土,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2.增施有机肥。
商品有机肥是一种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添加微生物发酵菌剂,经堆沤、发酵、粉碎,达到企业产品质量标准的有机肥料。
增施有机肥料,既能为植物提供营养,又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每年向土壤中输入一定数量的非腐解态有机物,不断更新活化土壤中老化的腐殖物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3.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和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措施。
2005年河南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以来,施肥结构变得更加合理,氮、磷、 (下转第15页)旱轮作、绿肥与大田作物轮作。
轮作倒茬、种养结合,可以减轻耕地使用强度,减少化肥、农药投入,修复农业面源污染,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4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1.1 背景分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民的生存依托,对于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也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1.2 目标设定- 到2024年,全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耕地面积保持稳定并有所增加;- 到2024年,全国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耕地环境质量稳定,并显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到2024年,全国耕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增加。
二、工作措施与任务2.1 加强耕地保护工作2.1.1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加强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政策体系建设,强化耕地保护的法治保障。
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地行为。
2.1.2 强化耕地保护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耕地资源监测和评估体系,实时掌握全国耕地面积、质量和利用情况。
加强对耕地破坏和质量问题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破坏。
2.1.3 强化耕地综合整治加大对农村杂乱地块和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整治力度,开展耕地改造和生态恢复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耕地质量。
2.2 提升耕地质量2.2.1 加强土壤调查与评价开展全国土壤调查,建立土壤质量数据库,全面了解土壤质地、养分状况、有机质含量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2.2 推进有机肥料和绿色农业发展加强有机肥料和绿色农业的推广应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2.2.3 增加耕地保护投入和技术支持加大对耕地保护的财政投入,提供农民耕地保护的奖励和补贴,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和能力。
2.3 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2.3.1 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用水效益。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
为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夯实基础,确保产能。
突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着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规划,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征,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标准和内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
依法严管,良田粮用。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强化用途管控,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完善管护机制,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支持高标准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29青海国土经略·2019年第6期政策关注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摘要】本文通过对耕地质量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耕地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政府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被视为推动耕地保护与提升的关键因素。
结论部分提出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路径,并给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和社会应当如何共同努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关键词】耕地质量保护、耕地质量提升、政策支持、社会参与、路径、未来发展建议、耕地现状分析、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耕地质量提升的必要性、背景介绍、问题意识。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耕地质量的下降、耕地面积的减少、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显得至关重要。
耕地质量的下降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土壤退化、污染等问题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还会对粮食品质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更加剧了粮食产量的不稳定性,使粮食供应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在耕地上开展非农产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这不仅导致了耕地面积的减少,还使得耕地质量受到了破坏。
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想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势在必行。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保护好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耕地质量日益受到关注。
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耕地面临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耕地受到污染和破坏的风险不断上升,土壤质量逐渐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
二是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变。
传统的耕种方式对土壤的消耗严重,容易造成土地劣化和耕地质量下降。
政策 Policy
政策Policy责任编辑:刘爱莲高标准!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国务院办公厅11月13日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意见》提出,要坚持夯实基础、确保产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依法严管、良田粮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等原则,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确保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战略目标!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指导性文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11月22日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10一站式!我国将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布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1月24日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化协作衔接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出抓好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提升
2018年中央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原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和农业五部门分别管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五牛下田变为一牛耕地后,高标准农田该怎么继续推进呢?刚刚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对此作出了回答,构建五统一的集中高效管理新体制,解决了基层的疑惑和社会的关切。
《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行动指南。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加大投入,截至2018年,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等建设项目,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农业农机装备配套等方式,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约6.4亿亩。
在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加上优化耕作制度、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豆粮轮作、良种良法、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批提升耕地质量、稳产高产、防灾减灾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高标准农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为我国粮食15连丰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需要持续深入推进。
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变。
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1-10等,平均等级为5.11,其中高产田(1-3等)、中产田(4-6等)、低产田(7-10等)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7.3%、44.8%和27.9%,中低产田面积占比达到72%以上。
研究表明,我国耕地地力对粮食的贡献率不断下降,目前仅维持在50%左右,有的地区已降到30%以下,与欧美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
高标准农田项目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贡献率还要增加。
根据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将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亿亩。
即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达到完全意义上的高标准,按照耕地质量最多提升2个等级、全国20亿亩耕地计算,十三五末,全国耕地质量平均也只能提升0.4个等级。
据测算,一般情况下田间工程建设对提高耕地质量的贡献率约为25%,但以往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将偏重于田间工程,而对内在地力培肥重视不够,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的潜力还很大,迫切需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提升高标准农田对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贡献率。
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部分还达不到内外协调的高标准。
原来5个部门各自的建设重点、投资规模和建设标准都不尽一致,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有的工程设施已经达到自然报废年限,有的由于管护力度不够,损毁严重。
工程建设和土壤改良培肥是同步进行的,工程建设周期一般为1年,而生土自然熟化一般需要7年时间,缺乏建后持续改良培肥,已建成的部分高标准农田还达不到理想的内外协调的高标准。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尽管2015年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粮食需求是刚性增长;饮食结构优化升级,粮食转化成肉蛋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城镇的发展,耕地资源是刚性减少;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利用也提出了约束条件;既要减肥减药,还要增产增收,粮食生产面临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切实做好藏粮于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既需要扩大项目实施范围和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更需要注重建后工程管护和地力培肥。
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内外同修,对新建任务,要做好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地力培肥同步实施,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延长田间工程使用寿命;二是填平补齐,对已建项目,要加强建后管护体制机制创新,缺什么建什么,进行工程提质改造;三是集成模式,针对退化耕地(如酸化、板结、盐渍化、养分失衡等),要有针对性采取专项工程措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成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改良措施。
同时,要采取轮作、休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进行培肥土壤、提升地力,使高标准农田常用常新、常用常壮。
要优先在两区、永久基本农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或者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要及时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
对此,《意见》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还需强调一点,高标准农田应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要良田粮用,支持高标准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粮食主产区要立足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域,加快区域化标准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保障和提高粮食自给率。
其实,从《意见》中不难看出,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2022年分别建成8亿亩、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还有10多亿亩耕地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多种经济作物,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留下了足够空间。
无论是高标准农田,还是永久基本农田,抑或是一般耕地,无论是调整种养结构,还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前提是不能根本改变耕地的性质,更不能破坏耕地地力和损害粮食生产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