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三+梦游天姥吟留别+Word版含答案.docx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三+梦游天姥吟留别+Word版含答案.docx

专题导语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

而这种歌唱,带有李白强烈而独特的风格:豪放飘逸。

因此,学习本专题,首先要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其次能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最后能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学习本专题,尤其要加强诵读,去感知诗的节奏、韵律、语言。

展开丰富的联想、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体验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还要抓住李白诗中“月”、“酒”等意象,体验李白诗中那种豪迈、不哀伤的感情基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人名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迁居四川江油。

幼年时,其父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李璘起兵,事败,李白连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

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诗词故事金龟换酒李白第一次从蜀地来到京师长安后住在一家店铺里。

秘书监贺知章久闻李白的诗名,得知他来到京师,便立即前去拜访。

刚一见面,贺知章就称赞李白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并索求李白的诗文拜读。

李白见其态度恳切,当即就取出《蜀道难》一诗送给他。

贺知章读完便赞声不绝,认为李白是天上谪到人间的仙人,称之为“谪仙”,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并随即解下腰间所佩的金龟,换来酒与李白共饮,直到大醉方才停杯。

江苏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三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三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自学内容
为何提到“谢公”? 1.人文景观,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2.遭遇相似,折射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资料链接 谢灵运(385—433),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 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 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 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 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 流派。 谢灵运因是名公子孙,才能出众,认为自己应 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 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 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 言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 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 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 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 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 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 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 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 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 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 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 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涵咏品味
读准字音
yínɡ
瀛洲
脚著 石扉 长嗟
天姥

shàn
剡溪
渌水

zhuó
谢公屐 訇然 觉时
jī yǐ

倚石
dàn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一+滕王阁+Word版含答案.docx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一+滕王阁+Word版含答案.docx

滕王阁一、诗人名片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被连累,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他所作的诗清新流畅,质朴自然,是新旧诗风过渡的标志。

二、诗词故事王勃打腹稿腹稿一词源于《新唐书·王勃传》。

王勃幼年早慧,六岁就会写文章,九岁就会批注《汉书》,不到二十岁时,已被朝廷任命为朝散郎。

沛王耳闻王勃的名声,就把他召至王府,担任修撰。

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有人怂恿王勃写一篇檄文来代表沛王的斗鸡向英王的斗鸡下战书,王勃听了觉得有趣,当时应允下午交稿。

说完就回到房间,慢慢地就研磨墨,磨好之后,倒入一只大碗中,接着再磨,磨好再倒,直至大碗倒满。

接着他又倒了一大盅酒,大口酣饮而尽,然后躺倒在床上,蒙上被子睡起觉来。

当然王勃不是真睡觉,而是借此静心闭目,构思文章。

待到考虑基本成熟时,他掀开被子,一跃而起,拿笔蘸墨,挥毫作文,一气呵成,文不加点,而自然佳妙。

王勃诗美滕王阁王勃在赴交趾省父途经洪州参与阎都督宴会时即席作《滕王阁序》的故事想必读者们都知道。

可是,这个故事后面的故事大家就未必知晓了。

据说,在王勃不到一个时辰之内便文不加点地写完传世之作《滕王阁序》后,大家围在墨迹未干的《滕王阁序》前再三赞叹时,忽然在身后传来一声霹雳:“这篇长序是我所作,王公子剽窃而已!”大家回头一看,正是阎都督的爱婿吴公子。

吴公子也是一个聪明而略有文采的少年。

他看到今天为他准备的文会被王勃喧宾夺主,便顿生嫉妒,仗着自己记性好,当时便将《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

(完整版)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完整版)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目录l、“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从军行——杨炯滕王阁——王勃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声律凤骨兼备”的盛唐诗望月怀远——张九龄※送魏万之京——李颀山居秋暝——王维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燕歌行——高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送友人——李白将进酒——李白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杜甫旅夜书怀——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客至——杜甫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寄李儋元锡——韦应物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白居易天上谣——李贺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安定城楼——李商隐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长安晚秋——赵嘏商山早行——温庭筠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乌夜啼——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天仙子(水调敷声持酒听)——张先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卜算于(缺月挂疏桐)——苏轼10、“格高韵远”的北宋来词(二)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晏几道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卜算子(驿外断桥边)——陆游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歹带香人)姜夔12、“龙腾虎掷”稼轩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l、“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四+客 至+Word版含答案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四+客 至+Word版含答案

客至一、诗人名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十一年到成都后,杜甫靠朋友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靠好友严武表荐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

后因蜀中大乱,杜甫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向东漂泊至夔州,住了两年。

这两年是杜甫创作的第二次高峰。

到57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

59岁,在湖南末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二、诗词故事杜甫的“仁”心杜甫住在夔州期间,居住的屋前有几棵枣树。

一到秋天,树上沉甸甸的都是枣子。

邻居是个年老无儿无食的寡妇,时常跑到杜甫屋前打些枣子充饥,杜甫非常同情她,不但不加以干涉,有时还帮助她多打些枣,让她能多吃一些。

后来,杜甫把茅屋让给从外地来的一吴姓亲戚,自己搬走了。

不料,这个亲戚刚住进去,就在屋前插上一道篱笆,禁止寡妇打枣。

杜甫听说后,心里很难受,当即写了一首七律诗《又呈吴郎》代替书信,送给姓吴的亲戚。

诗写得委婉真挚、动情。

这件事虽小,但小处细处往往更能体现杜甫的“仁”心。

三、文题背景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

这之前一年,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然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

《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的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记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一个“喜”字,揭示了本诗的情感。

二、悟读,诗情画境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翔集。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九+专题检测(九)+Word版含答案.docx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九+专题检测(九)+Word版含答案.docx

专题检测(九)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吟.啸矜.持子衿.岑.寂B.料峭.俊俏.讥诮.悄.寂C.杆.菌轩.窗旰.食坩.埚D.点缀.辍.学掇.拾啜.泣答案 C解析C项分别读ɡǎn、xuān、ɡàn、ɡān;A项yín、jīn、jīn、cén;B项分别读qiào、qiào、qiào、qiǎo;D项分别读zhuì、chuò、duō、chuò。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一蓑烟雨任.平生任:任凭B.夜来幽梦..忽还乡幽梦:梦境隐约C.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D.何妨吟啸且.徐行且:连词,表递进答案 D解析表并列。

3.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东坡的盖世才华是他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有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敬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答案苏东坡的儒雅和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原因。

4.用“儒、道、佛”作开头重新组织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

5.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与欧阳修一起树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苏轼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6.名句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5)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阅读鉴赏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综合检测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综合检测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检测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44502051】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

《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

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

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

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

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

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

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

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六+专题整合+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六+专题整合+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六+专题整合+专题整合绝句绝句在唐及以后的古代诗歌中就是一种采用频密的格律诗体,特别在唐代诗歌中与律诗一并沦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最充份地表明了它那独有的艺术魅力。

它以其句式短小、民主自由有效率也被后代的历代文人钟爱。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

它也叫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

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只是它不像律诗那样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绝句也就是中考命题者常选的诗歌品酒体裁。

必须把握住这种诗体,最主要的就是把握住它的结构。

绝句的通常结构为起承转合。

第一句叫做起至,打开下文;第二句叫做顺,接着第一句进行;第三句叫做转回,迁移内容或手法;第四句叫合,总结全文。

其中,“转回”就是绝句中最见到写作者功力和诗体特征的一部分。

这个“转折点”,可以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前两句相同,也可以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变为写情,也可以在文学创作手法上与前两句相同。

而结句,则就是把握住诗的思想内容的关键部分,堪称绝句中的主笔,它通常为卒章显志,总结全诗,有时开拓诗的新境界。

杜牧被称为“晚唐绝句大家”,他的写景和咏史绝句写得相当出色。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这些绝句读读,会加深对绝句这种诗体的结构的认识。

驻跸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见古人登山、登台、登楼的记载。

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高山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

后来,登临行为的这种宗教意义逐渐褪去,与文学的关系倒日益紧密起来。

翻开《唐诗宋词选读》,其中收录的古代作家描写登临的作品俯拾即是。

写景则美丽多姿,且意境雄浑,有囊括天地之感;抒情则豪情满怀,如滚滚江水,虽逾越千年仍能撼人心魄,引起人的共鸣。

当作家驻跸高处时,便赢得了一个居高临下、俯瞰山川的特定视角。

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观测自然、人文景象,看见他平时看不出的各种各样的景观态势,写下这些景观别具一格的风貌去,给读者增添美的享用。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一+专题整合+Word版含答案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一+专题整合+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一、理论讲解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

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

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乐景衬乐情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

”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

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送魏万之京+Word版含答案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送魏万之京+Word版含答案

送魏万之京一、诗人名片李颀(?~约753),赵郡(今河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西)。

开元二十三年(735)考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方面。

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二、诗词故事魏万——李白的铁杆粉丝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十三载(754),因慕李白名,一睹李白风采,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扬州)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临别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长诗。

三、文题背景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

这首诗是李颀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情语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

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二、悟读,诗情画境秋夜微霜,挚友别离。

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

人生也是这样啊!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

三、品读,鉴赏评析1.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和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微霜”、“鸿雁”点出时令正是深秋时节,大雁哀叫着南飞;“游子”、“离歌”点出正是送别之时,友人即将远行。

秋夜微霜,挚友离别,正因如此,“鸿雁”的叫声才“不堪听”。

2.试鉴赏这首诗的尾联的意蕴。

答案“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也不能放任自己沉迷其中;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一、诗人名片
李白——入长安前的壮游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自幼涉猎群书,年轻时仗剑任侠、喜纵横术。

25岁那年,李白“仗剑去国,群豪远游”。

出蜀后,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

娶故相许圉师之孙女为妻,遂留居湖北安陆。

三年后,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长安时期
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

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臣的荐引,结识了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山东及湘、鄂等地。

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

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有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做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

一年后就遭到谗毁。

天宝三年春,被放还归乡。

二、诗词故事
斗酒诗百篇
一日,宫廷中牡丹花竞相开放,唐玄宗与杨贵妃月夜赏花,又诏令16名最出色的乐工演奏助兴。

著名乐师李龟年正准备演唱。

玄宗觉得不能再唱旧词,于是命李龟年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填写新词。

等来到翰林院,发现李白又喝得烂醉如泥,伏桌睡着了。

李龟年推也推不醒,无奈,只得用马驮着李白去见玄宗。

李白到了宫中,又折腾了好久,最后被人用清水洒在脸上,才算清醒,醒来忙向玄宗谢罪,并请玄宗赐他美酒。

玄宗说你酒醉刚醒,再喝岂不误了填新词之事?李白说:“臣无酒不能写诗,喝斗酒便能做诗百篇,越醉,诗写得越快越好。

”玄宗于是用大杯赐美酒,李白一饮而尽,然后奋笔疾书,三首著名的《清平调》顷刻而成。

于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谈便传开了。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年春,即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之时。

李白备受排挤,有志难伸,其孤独与冷落可想而知。

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全诗写的是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但诗人不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现的,而是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物为友,以群写独,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个特点。

二、悟读,诗情画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

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和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

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酒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三、品读,鉴赏评析
1.“独”是诗眼,想一想,诗人是怎样紧扣“独”字来写情抒怀的?
答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

寓“独”于不独之中。

一、二句点出“独”字,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

三至八句表面上都是写不独的,但我们仍在不独之中,看到了他的无限孤寂。

最后诗人发誓,要和明月、影子结拜为永远忘情的朋友,相约在这高远的银河上游乐,这是旷达,但是这种把人生的孤独升华为与天地为友的大欢喜,更能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苦闷。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注]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敬亭山在安徽宣州。

该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此时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十年。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以动衬静。

(答“借景抒情”也可)这两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同时也暗示诗人“独坐”观望已久,为下一句“相看两不厌”做铺垫。

(2)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写山的“有情”,暗含出人的“无情”,写出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