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科技计划体系初步成形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提升与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提 升我 国 大 型及 重 要 建筑 整 体 防灾 、抗 灾 、减 灾 能 力 .完 善 了我 国建 筑 安全 设 计 的标 准 规 范体 系 初步 实 现 了城 市 大 型及 重 要 建 筑使 用 过 程 中 的安 全 监 测与 预 警 功能 ,提 高大 型 及重 要 建 筑应 对 灾 害 的快 速 反 应能 力 减 少 灾害 发 生 时 的
宏 利 大厦 加 层 改 造 使 全 国 同行业 的技 术 人 员认 识 到 了该 项 技 术 的优 越 性 和推 广 应 用 前景 。 目前 全 国 有不 少 的 高校 、科 技单 位 都 开展 了对 此 项技 术 的 继 续
开 发 工作 ,改变 了 由国外 产 品垄 断国 内市 场 的局 面 。
城 市 大 型 及 重 要 建 筑 灾 害 防 治 关 键 技 术 是 为 落 实 《 家 中长 期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国
( 0 6—2 2 20 0 0)》重 点 领域 城 镇 化 与城 市 发展 ” 优 先主 题 城 市 功 能提 升 与 空 间 节 约利 用 ” , 由科
化了安全设计 ̄ -, Lb 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 国
为奥 运会 期 间国 家
技 部 正 式 批 复 的 首 批 启动 的 “ 一 五 ” 国家 科 技 支 十 撑 计 划 重 点 项 目。项 目由住 房 和城 乡建 设 部 组 织 .
项 目办 公室 依 托 在 中 国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由程 绍 革
项 目研 制 开 发 的大 型 及 重 要 建 筑 结 构 多 灾 害 监 测 系 统 ,应 用 于 深 圳 万 科 中心 施 工过 程 监 测 和健 康 监测 系 统 ,广 州 西 塔 结构 健 康 监 测 系统 ,深圳 大 学 城
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中国在2021-2025年期间实施的一
项针对国家科技领域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此规划从总体上看,既把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发展,也把抓好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作为重点,实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建立完善创新体系。
加强科学院和市场及社会机构的协调配合,建立完善的创新资源共享体系,促进知识创新转化,加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和行业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二、提高技术创新品质。
加强科技进步质量及创新品质的提升,建设以突破性技术研发和跨学科交叉的科技融合为基础的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市场化服务,加快建设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公众服务平台,打造科技服务供给侧改革和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四、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
加强重点地区创新中心的建设,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和市场创新的领军企业,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完善促进政策制度。
制定促进创新的政策制度,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管理和信息共享体系,加快技术创新与监管相结合,实施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政策制度。
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充分考虑了当前和未来国家科技领
域发展需求,较好地回应了新时代新的科技发展需求的宏伟计划,在指导未来国家科技发展方向、推动国家科技能力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完善和实施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能够更好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向科技创新强国迈进
向科技创新强国迈进作者:张岩来源:《中国报道》2016年第07期“十三五”开局之年,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坚定吹响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创新,对于当今发展中的中国,是适得其时,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命运所系。
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中国未来几十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从而吹响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三步走”引领中国创新时代《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目标,从而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这也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描绘了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蓝图。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纲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是新时期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战略要求上看,《纲要》提出要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同时,坚持紧扣发展、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扩大开放四项基本原则。
而从战略目标上看,《纲要》部署每个阶段的目标都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目标相互呼应、提供支撑。
”万钢表示。
“双轮”须同步发力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在科技创新上竞争激烈,科技呈加速发展态势。
当欧美再次掀起工业4.0、再工业化的浪潮,当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引领技术新革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人类经济社会转型中,中国也向世界宣告:创新将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改革概况
各级政府都在制定科技规划 。召开科技大会 。部署
科技工作 。 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纷纷出台。科技
投入大幅度增加 .为 自主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
12 挑战 .
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求政府在科技工作上必须 强调公共服务职能 。一方面开展满足公共需求 的科
技产品生产和科技活动。另一方面政府要对产业和 市场进行 引导。此外 。科技经费大幅增长 。会使科 技计划的功能和作用发生巨大变化 。同时增加计划 管理的复杂性 。使计划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政府职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步人 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 阶
段 .科技发展面临着一个大的发展机遇 ,我国的社 会 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也处在一个新 的历 史起 点上 。在新 形势下 。全社会 的共识 正在形成 ,
求 ;统筹国家与部 门、地方 的社会资源 ,增强国家
动员全社会 资源 的能力 ;统 筹人才 、项 目、基地 ( 平台) 。把 “ 人才”放在新计 划体 系的突出位置 ) , 要从实现技术突破的单一 目标转 向实现三者统筹 的 综合 目 .通过对人的支持造就创新 队伍 ;通过项 标 目的实施实现技术突破 :通过基地的建设 提高持续 创新能力 。 2 . 内容 2
所示
“ 十一五 ”国家科技计划分为基本计划和重大 专项两块 。基本计划包括五个计划 ,重大专项是针 对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专项设立 的。 1 )基础研究计划 。主要包括 自由科学探索 的 自然科学基金和定向基础研究的 93 7 计划。基础研
行业 、部门科技计划的改革与实施起指导作用”为
基本思路 ,符合 《 规划纲要》的要求 ,构建定位 明
确 、结构合理 、操作可行 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构 建 “ 开放 、公正、规范 、高效 ”的科技计划管理体 系。按照三个统筹原则 ( 统筹科技计划与科技发展 总体战 略 .科 技计划 的实施要 服从 于总体 战略要
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与改革的深化
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与改革的深化李石柱 刘金林 杜占元国家科委 科技计划体现着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方针政策,是政府对科技工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工作在“面向、依靠、攀高峰”方针的指引下,完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技术研究及实现产业化、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备部署。
相应地在科技计划方面,自1982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出台以来,十几年时间内,陆续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技活动各阶段上推出了一系列专项科技计划,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两个转变的进程中,在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科技计划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现有科技计划体系管理的改革与完善,既是推进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
为此,从“八五”后期开始,特别是“九五”计划实施以来,国家科委在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科技计划体系的基本格局和特点目前,我国科技计划基本上是按照科技活动的阶段来进行设置的,具体地说,在基础研究阶段有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在应用开发阶段有攻关计划、863计划、工程中心组建计划、技术开发计划等;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阶段有: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中间试验计划、重大成果产业化计划等。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阶段,各计划均是以拨款为主要支撑的指令性计划,在成果应用及产业化阶段的计划,除中间试验外,基本上是以贷款为主要支撑手段的指导性计划。
这些计划从经济对科技的需求出发,从科技发展的源头,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科技计划体系不仅对科技发展各重点领域作了全面部署,而且通过矩阵式管理对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各阶段的科技活动在不同计划中作了全程部署。
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简介
二、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4、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973计划) 5、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6、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及专项 7、其他科技计划
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 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 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围绕国家 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 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具体有:核心电子器 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 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 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 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新 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 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 重大专项。
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负责计划 与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8)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以培育一批具有较 强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目 标,培养科技型企业家,引导科技人员创业创新。 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苏北特色产业中小企业 的创新活动,增强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 新能力。
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简介
常州市科技局计财处 2008年9月24日
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简介
一、科技计划的概念 二、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 四、江苏省科技计划体系 五、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 六、常州市科技计划体系 七、常州市科技计划的组织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认识与思考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说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析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的理论、战略和实施要点,把握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要素,介绍我国实施创新要素驱动的特点,并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建设的要点,进一步说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要点和难点。
标签:科技创新体制;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战略;方法亠匸—刖S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当时科技体制改革是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黑科学技术为指导思想,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逐步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攻关计划T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体系[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发展理论水平发展,我国科技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公报以及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明确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并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五大发展理念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为了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科技部组织实施具体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行动。
至此,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格局是按照“理论战略卞行动”格局,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指导思想;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为战略指引;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系列具体行动。
1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理论在哲学上,创新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 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
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回眸1978-2012
【导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内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政策,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值此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技网为读者全面梳理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的脉络中理清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
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我国科技政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发出“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科学论断,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迎来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
改革的时代呼唤1978年以前,我国学习苏联,实行计划式科技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大大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动,科技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带来社会生产力巨大变革。
国与国的竞争由单一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转向为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不断扩大。
[详细]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会议开幕式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科技战略思想的重大转折。
他重申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指出“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指出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详细]科技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国家科技计划,标志着我国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从无到有,成为我国计划体系发展的里程碑。
十三五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与金融 结合更加紧密,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 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科学 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强化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国家 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培育面向市场的新 型研发机构,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 移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发展目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实现。
——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显著提升,整体水平由跟跑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达到1.1%;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通过《专 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计划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科技计划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关键。
然而,科技计划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阻碍了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和发展。
因此,针对科技计划管理问题的改革方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问题分析传统的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传统的科技计划管理方式相对僵化,过程比较繁琐,不容易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因此,往往难以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2、经费分配不合理。
科技计划的经费是关键的,科技计划管理中经费的分配往往受到行政级别、人员关系等多方面的干扰,没有体现出对科学研究的实际需求和优先级。
3、评估标准不够科学。
科技计划管理评估标准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并不能完全匹配,甚至有一些科技研究成果是很难统计和评估的,如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等。
4、重视短期效益。
传统的科技计划管理重视的是短期可见效益,对于涉及重大问题的大型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较小,而忽视了科研投资的长远发展方向。
以上问题的出现导致了科技计划管理的滞后,同时也会限制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改革方案为了解决科技计划管理出现的问题,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主要方向如下:1、新型机制的建立。
通过加强政府、企业等多方的协同管理,实现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的结合,促进科技计划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2、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经费分配。
科技计划管理必须遵循规律,以科学评价为依据,建立成果导向的经费分配机制,体现出对革新型、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3、评估标准的创新。
科技计划管理评估标准必须紧紧围绕未来的提升和预期思考,鼓励基础性研究,同时兼顾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4、科技创新长期性的关注。
科技计划管理必须关注长期目标的方向,重视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同时也关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回眸1978-2012
【导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内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政策,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值此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技网为读者全面梳理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的脉络中理清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
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我国科技政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发出“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科学论断,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迎来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
改革的时代呼唤1978年以前,我国学习苏联,实行计划式科技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大大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动,科技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带来社会生产力巨大变革。
国与国的竞争由单一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转向为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不断扩大。
[详细]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会议开幕式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科技战略思想的重大转折。
他重申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指出“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指出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详细]科技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国家科技计划,标志着我国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从无到有,成为我国计划体系发展的里程碑。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现状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现状作者:杨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31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
当前,科技创新体系从体系转型、创新机能和创新成效三个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历程;基本现状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77-03“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这个概念,由英国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
他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公私部门各机构组成的网络,在各机构的活动与相互作用下,各种新技术得以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
可以看出,弗里曼主张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概念,重点关注国家制度、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于一个国家创新实绩的影响。
1990年,波特发表了《国家竞争优势》,认为为国内企业创造良好的、有利创新的环境应该作为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
数年后,国内也展开了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
研究大多是从科学技术体制的变革入手来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认为国家创新体系主体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支撑服务等四个要素以及四者相互之间的作用构成。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1]该文件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界定内在地包含了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的主体要素,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的资源要素和法律、政策、文化等创新的环境要素。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概念,但都一致主张这一体系是:“为推动国家创新活动的发展,使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取得更好的绩效,在国家的层面上为创新活动的各个主体所做的制度安排和主体的相互作用。
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中介机构以创新作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下的相互作用系统。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现状
决。例如 ,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未 能确立 ; 政府抓科技促经济 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强 ; 科研 院所进入企业 , 人 才的合理分流 , 资金投入的企业 主体化等还需要探索 。 第 三阶段 , 自1 9 9 2 年 以来 的二十多年。 本 时期科技创新 体 系 的建设 重 心开 始 从纯 粹科 技 领域 内部 的结构 调 整转
技体制改革 , 发展成新 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 2 0 世纪 8 0年 代 中期 开始 的科 技体制改革 , 使 科研 院所 活力显著增 强 , 科 研成果商业 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与此 同时 , 市场对企业的调 节 能力增强 , 国有企 业大规模 引进先进技 术 , 乡镇企业 和集 体所有 制企 业迅速崛起 , 高科技 企业 和民营科 技企业蓬勃发
向注重 科技与经济 、 社会 之间 的相 互联系和作 用 , 注重强化 企业创新 功能 ; 创新体 系 中中介机 构等新组 织的 出现 , 加快 了创新 成果 的商 品化 、 产业 化进 程 ; “ 初 步建立 起 以企 业 为
2 0 1 6年第 3 1 期 总第 3 1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ONOMI C RES E ARC H GUI DE
No . 3 1 , 2 0 1 6 S e r i a l No . 3 1 2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现状
杨 艳
( 装备 学院基础 系 , 北京 1 0 1 4 1 6 )
企业管理者缺乏创新需求和动力 , 创新 主体 与创 新的利益 和 风 险不直接 相关 ; 科技决策 的科学性 和时效性无 法保证。 第二阶段 , 改革 开放初期 ( 1 9 7 8 -1 9 9 2年) 。“ 复合模式 ” 是本时期 国家科 技创 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即将竞争方式 和手 段逐 步引入传统 的计划体 系( 科 研院所开 始实行对外 “ 有偿 合 同( 契约) 制度 ” 的科 技服务 , 对 内则实行课题 承包制 的科
《十四五规划》预测100题及试题答案
《十四五规划》预测100题及试题答案1.十四五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
A.第一个五年B.第二个五年C.第三个五年D.第四个五年答案:A2.十四五规划指出,()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A.“十一五”B.“十二五”C.“十三五”D.“十四五”答案:C3.十四五规划指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元。
A.90万亿B.100万亿C.150万亿D.200万亿答案:B4.(多选题)十四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A.深空探测B.深海工程C.超级计算D.量子信息答案:BCD5.十四五规划指出,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A.5757万B.5755万C.5557万D.5575万答案:D6.十四五规划指出,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斤以上。
A.1.3万亿B.3.1万亿C.2.3万亿D.3.2万亿答案:A7.十四五规划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
A.3000万B.5000万C.1亿D.2亿答案:C8.(多选题)十四五规划指出,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A.单边主义、B.保护主义C.霸权主义D.长臂主义答案:ABC9.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
十四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十四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一、引言在当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十四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本篇文章将围绕该体系的主要内容、实施方式、影响及展望进行详细阐述。
二、主要内容《十四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科技计划布局: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调整科技计划布局,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研投入。
2.强化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提高基础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3.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4.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三、实施方式1.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合力。
2.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配科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3.强化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4.完善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科技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影响及展望《十四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实施将带来以下影响:1.提升国家科技实力:通过优化科技计划布局、强化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措施,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2.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3.改善民生福祉:科技创新将为医疗、教育、环保等领域提供更多解决方案,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随着《十四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深入实施,我国科技创新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将看到更多的科技成果涌现,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同时,我们也应关注科技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科研诚信等问题,确保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一)概况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
随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都相继建立。
可以说,中国国家的创新发展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同步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演化着。
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二)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阶段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张凤等,1999)。
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
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
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
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科学技术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760号(科学技术156号)提案答复的函
科学技术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760号(科学技术156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7.29•【文号】国科提案资〔2019〕第23号•【施行日期】2019.07.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经费与财务正文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760号(科学技术156号)提案答复的函国科提案资〔2019〕第23号您提出的《关于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的提案》收悉。
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改进经费预算,充分尊重智力成本贡献您的建议十分中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促进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向纵深推进,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以下简称国发25号文),提出了简化预算编制、合并财务与技术验收、开展“绿色通道”试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科研资金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稳步推进。
这些改革举措已在2019年相关工作中启动实施。
一是进一步简化预算编制。
国发25号文提出开展简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试点,科技部、财政部于2019年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以下简称45号文),进一步简化预算测算说明和编报表格,明确了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预算低于10%的,无需提供测算依据,超过10%的,按照类别提供必要的测算依据,但无需对每次会议、差旅做单独的测算和说明。
二是进一步扩大承担单位预算调剂权限。
45号文明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实施直接费用分类总额控制,采用两大类别的预算调剂和管理,将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四个科目归为一类管理,将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四个科目归为一类管理。
同一类预算额度内,承担单位可酌情授权给课题负责人自行调剂使用,跨类别调剂应履行承担单位内部审批程序。
建立新的科技计划体系
建立新的科技计划体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计划体系的建立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健全的科技计划体系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立新的科技计划体系,以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建立新的科技计划体系需要明确目标和方向。
科技计划应该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需求相一致,必须明确科技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明确科技计划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同时,科技计划还应该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相协调,推动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建立新的科技计划体系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计划应该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合理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此外,还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第三,建立新的科技计划体系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科技计划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组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际先进科技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
同时,还可以将国内科技成果推向国际市场,提升国家的科技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四,建立新的科技计划体系需要加强政策和法规的支持。
科技计划应该与相关政策和法规相衔接,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资源保障。
同时,还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益和社会价值。
建立新的科技计划体系需要加强科技传播和普及。
科技计划应该注重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和理解。
要加强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培养人才和提高科技素质。
通过科技传播和普及,可以增强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和参与,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建立新的科技计划体系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以及加强科技传播和普及,可以建立一个健全的科技计划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我国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依然处在探底的“L”型底部,呈波动发展状态,稳定经济发展的压力依然高企。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速从2012年开始递减,资源环境压力剧增,科技创新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的实现,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经济质量与全要素生产率。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加速上升,加之“五险一金”以及汇率的持续上升,企业发展愈加艰难,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措施,才能够持续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我国主要产业规模、体量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做到了最大,资本、劳动力以及科技人员规模较为丰富,但是科技创新水平与产业竞争力薄弱,制约因素主要是国家政策以及体制机制不完善,限制了创新资源的集聚以及创新活力的释放。
一、我国科技创新现状我国总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刚刚达到2.11%,总量约为2300亿美元(2016年)。
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只有5.2%,严重偏低,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颠覆性的创新。
而美国总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高达2.8%,总量在5100亿美元以上(2016年),研发投入总量相当于我国的2倍以上,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高达19.0%,显著高于我国基础研究投资。
由此导致的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十分明显。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其创新能力代表着国家的竞争力。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强度只有0.7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有23%,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占比仅有万分之三。
我国企业创新投资总体水平偏低,企业研发投资占全球总量的7.2%,远低于美(38.6%)、欧(27%)、日(14.4%)。
这些差距,导致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更加薄弱,民营企业平均年龄只有3.9岁。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倾向于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张,重产值轻研发,忽略核心技术,由此导致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芯少核”局面难以改观,已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短板和软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rrent Politics
时政国家新科技计划体系初步成形
得决定性进展,业内专家表示,一揽子改革举措的推进有望根治 策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我国科技体制顶层设计获: 科技资源碎片化的顽疾,但政策®文/钟源
经过3年的改革过渡期,我国科技 体制顶层设计获得决定性进展。
目前, 由“一个制度、三根支柱、一套系统” 构成的新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基本 成型。
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管理 平台顺利搭建。
下一步将积极推进“放、 管、服”改革,工作重心将从全面深化 改革转移到实现引领性发展上来。
对此, 业内专家表示,一揽子改革举措的推进 有望根治科技资源碎片化的顽疾,但政 策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现状顶层设计获决定性进展科技部副部长黄卫在2月23日召开 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自2014年中央财 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各 项任务均有序推进,现已基本完成预期 改革目标,并在改革中实现了“五新”, 即“新的计划体系”、“新的项目形成机 制”、“新的管理流程”、“新的制度环境” 和“新的创新氛围”,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已取得决定性进展。
2014年12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 号文)(以下简称“64号文”),明确要 求在3年时间内完成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任务:一是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 理平台,解决条块分割、资源配置“碎 片化”问题;二是将近百项科技计划(专 项、基金等)优化整合为新五类科技计划, 解决分散重复、封闭低效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政府各部门不再 直接管理具体项目,“钱袋子”交给专业 机构打理,资源配置不再“天女散花”, 国家科技计划全面整合成五大类……这 些64号文开出的“良方”,从源头上根 治了 “科技资源碎片化” “项目多头申 报”“九龙治水”等顽疾。
“这次整合主要从两个角度做的,一 是管理层面要打破过去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是支持渠道层面整合原有的各类科技 计划,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各个部门全 部参与进来,已经取得新的进展。
在管 理层次上联席会议已经建立起来,并常 态化运行,一系列关于科技发展重大的 任务安排决策都是通过联席会议,相关 部门共同协商,共同研宄,共同论证,形成共识,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报批 以后开始组织实施。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 管理司司长张晓原表示。
优化过渡期“瘦身”不减效按照64号文的总体要求,中央各 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己整合为总体布局 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新五类科技计划, 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 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 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人才专项。
“这其中变化较大的是国家重点研
发计划。
”此前有科技部相关人士表示。
他透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了原有 的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际合作专项及13个部门的公益性科技 研宄专项,发改委、工信部管理的产业 技术研宄与开发专项。
他坦言,“改革 是啃硬骨头,破也难,立也难。
为顺利 按时推进,科技部频繁召开的调度会旨 在‘磨刀’与‘砍柴’同步推进,‘磨刀’ 就是启动建设管理平台,‘砍柴’就是整
合先前启动的5至10个重点专项试点计 划。
”50 小康 INSIGHT CHINA
Current Politics时政与改革前相比,国家目标导向的科技计划更加有效地瞄准重点领域、聚焦重大任务。
“我们在改革同时完成十三五重点任务的布局。
黄卫透露。
他解释,按 照新五类科技计划体系谋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研宄形成了 15个项目的立项建议 和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经中央审议通过。
民口 10个重大专项2016年度重点任务已完成部署。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 金)专门设立了面向重大专项成果转化的子基金,规模达到100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计划“瘦 身”不减效。
与改革前相比,国家目标 导向的科技计划更加有效地瞄准重点领域、聚焦重大任务,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立项门槛明显提高,立项数量大幅减少,资助力度显著增强。
张晓原称,“以前我们经常通过科技 计划渠道经费来稳定科研队伍,现在用 于稳定支持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增加以后,这笔经费根据科研单位人员数量一次性核定,拨到科研单位,具体资助什么项目主要是由科研单位自己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稳定队伍,主要通过稳定经
费的渠道给予支持。
关于项目数量的
减少,张晓原指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主要是资助国家目标导向的重大项目,
包括对整个科技未来发展能有巨大的牵
引作用的重大项目。
“改革以后,就科技
计划来看项目数量大大减少,主要是小
项目少了,这也是这次改革的目的之一。
”
张晓原说。
落实新体系仍需丰富和完善
在黄卫看来,目前新时期科技改革
的主体架构和主要政策己基本建立,新
科技计划体系已初步成型,改革成果得
到了科技界基本认可。
“以组建项目管
理专业机构为例,通过竞争择优方式遴
选,科技部、工信部、卫计委和农业部
所属7家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造组建
了 7家科研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并己全
面承接具体项目管理工作,这为政府部
门从具体项目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将
主要精力用于‘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
抓服务’创造了条件。
”黄卫解释。
对此,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宄中心
主任陈劲表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
改革取得了显著进步,体现在科研项目
的分类更为科学、完善,基础研宄、重
点研发和技术创新产业项目形成了科技
创新的完整链条,有效引导了科研人员
的工作重点,在自身所擅长的领域作出
深入的成果。
“不过,改革对政府的宏观科技管
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涉及具体项目的
管理到宏观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和规划,
特别是在基础研宄和科技前沿、重大核
心技术和产业化方面作出更科学的部署,
这对实现科技创新强国具有重要的意
义。
”陈劲表示。
另外,在业内人士普遍
看来,一揽子改革举措有望根治我国科
技资源碎片化等顽疾,但要想把改革的
“规定动作”做到位,政策重在细化、贵
在落实。
对于未来的工作,黄卫透露,2017
年是全面按照优化整合后的新科技计划
体系运行的第一年,下一步科技部要把
工作重心从全面深化改革转移到实现引
领性发展上来,抓落实、补短板、求实效,
释放改革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多出成果、
出好成果,培育更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具体来看,首先是全面完成科技
计划管理改革任务,丰富和完善新五类
科技计划体系;其次是发挥新科技体系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功能;第三,以
人为本,‘放、管、服’结合,更加关注
和响应科技界的诉求,让广大科研人员
理解改革、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切实
感受到改革红利。
”黄卫表示。
编辑H张玉荣
51 小康INSIGH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