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测试:4-12 师说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师说》同步练习1
《师说》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孰.能无惑(shú) 私塾.(shú) 立功赎.罪(shú) 渎.职(d ú)B .贻.笑大方(yí) 含饴.弄孙(tái) 怡.然自得(yí) 百战不殆.(dài)C .阿谀.(yú) 须臾.(yú) 丰腴.(yú) 瘐.毙(yǔ)D .逾.越(yú) 痊愈.(yù) 矢志不渝.(yú) 揶揄.(yú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惑”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C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对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则耻师.焉,惑矣 ⎩⎨⎧ ③其.皆出于此乎④吾未见其.明也A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就砺则利 金:黄金B .术业有专攻. 攻:攻克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D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古老的道路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 .其闻道也.故先乎吾B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补出下面句子横线处的名句。
(1)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______________。
(3)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课后巩固:4.12师说 Word版含解析
12 师说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渎.职巫.医/诬.蔑位卑./不无裨.益B.郯.子/剡.溪苌弘./股肱.老聃./驰骋.疆场C.近谀./丰腴.经传./传.奇粘.贴/捣衣砧.上D.贻.之/饴.糖筵.席/梦魇.播.洒/李氏子蟠.解析:A项,dòu/dú,wū,bēi/bì;B项,tán/shàn,hóng/gōng,dān/chěng;C 项,yú,zhuàn/chuán,zhān/zhēn;D项,yí,yán/yǎn,bō/pán。
答案:B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④小学.而大遗(学习)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⑥郯子之徒.(学徒)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解析:⑤常:固定的。
⑥徒:一类人。
答案:C3.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其.皆出于此乎其:同“岂”,难道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解析:C项,其: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答案:C4.下列各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师说》阅读练习2
《师说》阅读练习文本研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手工艺人。
D.郯子之徒.徒:学生,弟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 不拘于.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师说》基础练习3
《师说》基础练习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或师焉,或不焉C .君子生非异也D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吾师.道也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 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古之学者..必有师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则群聚而笑.之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渔人甚异.之D.吾从而师.之6.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不拘于时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而耻学于师7.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2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非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师说》阅读练习3
《师说》阅读练习一、类文阅读(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问无以广.识广:广阔B.所谓交相问难.难:诘问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知:通“智”,智慧D.夫子贤.之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好学而.不勤问②而.耻学于师B.⎩⎨⎧ ①古人以.问为美德②以.为轮C.⎩⎨⎧ ①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②其.贤不及孔子D.⎩⎨⎧ ①然则古人所.深耻者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下面全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一组是( )①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②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③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⑤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A .①③⑤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⑤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师说语文版必修4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师说(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8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B.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C.君子不齿.齿:并列D.圣人无常.师常:经常解析:选D D项,常:固定的。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古之学者..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解析:选A ①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
③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
④小学,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⑥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文字;今义:相对于白话文的文言文。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解析:选A A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
B项是宾语前置;C项是被动句;D项是一般句式。
4.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或师.焉,或不焉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解析:选C C项为名词,译为“老师”,其他三项为动词,意为“从师”。
5.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C.⎩⎪⎨⎪⎧ 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解析:选B A 项,流传/解释经书的文字;B 项都是“老师”;C 项,跟随/介词,自、打、由;D 项,儒家道理/从师之道。
高一语文课文师说练习及答案
高一语文课文师说练习及答案韩愈《师说》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点作品,掌握课文内容很关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课文师说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课文师说练习及答案一、双基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án)苌弘(chánɡ)老聃(dān) 李蟠(pán)B.句读(dú) 渎职(dú)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C.六艺经传(chuán) 传记(zhuàn)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答案】A(B项“句读”应读dòu;C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D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
)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答案】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
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答案】C(均为“学习”之意。
A.出:超出/出自。
B.惑:疑难问题/糊涂。
D.道:道理/风尚。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C.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D.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答案】A(惑:①疑难问题;②糊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
《师说》知识点及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说》知识点及检测试题(含答案)一、积累韩愈名句。
1.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韩愈2. 少年乐新知,哀暮思故友。
——韩愈3. 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
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韩愈《杂说》4.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5. 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韩愈《与李翱书》6.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
——韩愈7.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韩愈8.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10.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11.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韩愈《原毁》1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韩愈13.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韩愈《与孟尚书书》14.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5.驾轻车,就熟路。
——韩愈《送石处士序》二、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2020语文(语文版必修4)检测:12师说(Word版含解析)
12师说课后篇巩固提升(A)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渎.职巫.医/诬.蔑位卑./不无裨.益B.郯.子/剡.溪苌弘./股肱.老聃./驰骋.疆场C.近谀./丰腴.经传./传.奇粘.贴/捣衣砧.上D.贻.之/饴.糖筵.席/梦魇.播.洒/李氏子蟠.项,dòu/dú,wū,bēi/bì;B项,tán/shàn,hóng/gōng,dān/chěng;C项,yú,zhuàn/chuán,zhān/zhēn;D项,yí,yán/yǎn,bō/pán。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④小学.而大遗(学习)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⑥郯子之徒.(学徒)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常:固定的。
⑥徒:一类人。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⑥师.不必贤于弟子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⑥/②/③④/⑤D.①⑥/②③/④/⑤老师;②以……为师;③从师学习;④从师学习;⑤姓氏;⑥老师。
4.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其.皆出于此乎其:同“岂”,难道。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项,“其”,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5.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而耻学于师C.不拘于时D.师不必贤于弟子项为被动句,其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学案:4-12 师说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师说学习重点1.记:背诵本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韩愈名句。
2.读: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写: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4.练:掌握介词结构后置句。
一、诵记名言警句韩愈名句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治学名联)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4.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送石处士序》)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6.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师——灵魂的工程师1.名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葛洪)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李觏)4.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韩愈二十五岁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在唐代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高中语文 4.12 师说配套练习 语文版必修4(1)
师说(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孰.(shú)苌.(cháng)弘经传.(zhuàn)针砭.(biǎn)时弊B.阿谀.(yú) 句读.(dú) 谄.(chǎn)媚不拘.(jū)于时C.郯.(dàn)子严谨.(jǐn) 或不.(fǒu)焉惑.(huò)之不解D.老聃.(dān) 贻.(yí)赠师襄.(xiāng) 以资切磋.(cuō)解析A.“砭”读biān;B.“读”读dòu;C.“郯”读tán。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师.郯子B.吾从而师.之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师,名作动,A、B、C三项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小学..而大遗D.闻道有先后..解析D.先后:先和后。
A.学者: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此指求学的人。
B.众人:今指很多人,此指一般人。
C.小学今指小学学校教育,此指小的方面的学习。
答案 D4.下列句中已标出的朗读时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解析“也”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停顿。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3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D.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A.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
答案 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题。
(17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高中语文 师说同步练习 语文版必修4
师说一、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通“________”)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是连词4.今之众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小学阶段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三、一词多义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论修身》)()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2.师吾师道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庸此乃庸人之常情(《与高司谏书》)()将庸何归(《崔杼弑其君》)()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论民本》)()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神游物外》)()不耻下问(《论语》)()4.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 )下担捋髭须(《陌上桑》) (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 ( )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 )犹且从师而问焉()5.且且希文果不贤耶(《与高司谏书》)()年且九十(《愚公移山》)()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6.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学而时习之(《论语》)()或师焉,或不焉()7.或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莫或兴之(《原君》) ( )圣人无常师()8.常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安棋常劣于玄(《淝水之战》) ( )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小.学而大.遗()()(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师说》随堂练习
《师说》随堂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①官盛则近谀.(奉承)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④小学.而大遗(学习)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⑥郯子之徒.(学徒)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3.选出下列各句中“师”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B)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不耻相师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B)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吾从而师之B.天下云集响应C.且庸人尚羞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A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B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⑨句读之不知⑩惑之不解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测试:4-12 师说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学问(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经传.(zhuàn)贻.之(yí)皆.通习之(jié)B.句读.(dòu) 嗟.乎(jiè) 位卑.(bēi)C.郯.子(tán) 犹且.(qiě) 官盛.(shènɡ)D.老聃.(dān) 李蟠.(pán) 或不.焉(bù)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师:学习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不论C.或.师焉,或不焉或:有的人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时坐有他客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学校..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下列对“师”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或师.焉,或不焉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③④/②⑥/⑤⑦/⑧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二、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1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校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高中语文12师说检测(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
12 师说课后篇巩固提升(A)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渎.职巫.医/诬.蔑位卑./不无裨.益B.郯.子/剡.溪苌弘./股肱.老聃./驰骋.疆场C.近谀./丰腴.经传./传.奇粘.贴/捣衣砧.上D.贻.之/饴.糖筵.席/梦魇.播.洒/李氏子蟠.项,dòu/dú,wū,bēi/bì;B项,tán/shàn,hóng/gōng,dān/chěng;C项,yú,zhuàn/chuán,zhān/zhēn;D项,yí,yán/yǎn,bō/pán。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 ④小学.而大遗(学习) 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 ⑥郯子之徒.(学徒)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固定的。
⑥徒:一类人。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⑥师.不必贤于弟子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⑥/②/③④/⑤D.①⑥/②③/④/⑤;②以……为师;③从师学习;④从师学习;⑤姓氏;⑥老师。
4.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其.皆出于此乎其:同“岂”,难道。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项,“其”,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5.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而耻学于师C.不拘于时D.师不必贤于弟子项为被动句,其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高中语文 第12课 师说 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
第12课 师 说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句读.( ) ②郯.子( ) ③官盛那么近谀.( ) ④苌.弘( ) ⑤师襄.( ) ⑥李氏子蟠.( ) ⑦老聃.( ) ⑧经传.( ) ⑨无长.无少( ) (2)多音字①长⎩⎪⎨⎪⎧ 长.短( )成长.( ) ②相⎩⎪⎨⎪⎧ 互相.( )相.貌( ) ③好⎩⎪⎨⎪⎧ 很好.( )喜好.( ) ④传⎩⎪⎨⎪⎧ 传.记( )流传.( )2.辨形组词(1)⎩⎪⎨⎪⎧ 贻( )怡( ) (2)⎩⎪⎨⎪⎧ 郯( )啖( ) (3)⎩⎪⎨⎪⎧ 聃( )聘( ) (4)⎩⎪⎨⎪⎧ 蟠( )幡( )3.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1)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君子不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贤不及.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整体感知1.梳理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或师焉 ,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今之众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①传⎩⎪⎨⎪⎧ 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或师.焉 或不焉③于⎩⎪⎨⎪⎧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④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从而师之. 作?师说?以贻之.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郯子之.徒 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4)词类活用①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言句式①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不拘于时 ,学于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文本结构二、深层探究3.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是从哪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的 ?4.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作者没有采用通常的驳论形式进行批驳 ,请你联系课文谈谈其在论证上的特点 .5.本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运用了排比对偶句(有人称对举、排偶)、连珠句 ,以及运用了丰富的语气词 ,到达了很好的效果 .请联系具体的句子加以赏析 .三、技法迁移比照论证[文本回忆] 文本第二段以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起句 ,针对 "耻学于师〞的现象 ,展开了三重比照 .第|一重是纵向比照 ,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比照 .第二重是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比照 ,拿有些人在从师问题上对孩子与对自己作比照 .第三重是横向比照 ,拿士大夫之族 ,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比照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三重比照并非平铺直叙 .在内容上 ,这三重比照环环相扣 ,逐层深入 .第|一重比照意在强调从师的重要性;第二重比照意在强调 "从什么师〞 ,即 "师〞的内涵 - -童子之师与家长之师的区别与差异;第三重比照意在强调从师的态度及士人耻于从师的根源 ,实际上将矛头直指唐朝的最|高统治者 .[技法点拨] 比照论证是通过将某事与某事加以对照、比拟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 ,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也称比拟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照中最|容易显露出来 ,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 ,使读者清楚作者的观点 .运用比照论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比拟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第二 ,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 .要进行比拟 ,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 ,没有共同的参照系 ,两者就无法进行比拟 .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 ,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 ,否那么比拟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技法运用] 以 "沉稳〞为话题 ,运用比照论证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200字左右)【答案解析】根底梳理1.(1)①dòu②tán③yú④chánɡ⑤xiānɡ⑥pán⑦dān⑧zhuàn⑨zhǎnɡ(2)①chánɡzhǎnɡ②xiānɡxiànɡ③hǎo hào ④zhuàn chuán2.(1)贻害心旷神怡(2)郯子啖食(3)老聃聘请 (4)蟠龙幡然3.(1)求学的人 .(2)以……为师 .(3)以……为耻 .(4)不屑与之同列 ,表示极端鄙视 .(5)比得上 .(6)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 .文本互动1.(1)① "受〞通 "授〞 ,教授② "不〞通 "否〞(2)①求学的人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小的方面学习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根底教育 .③一般人、普通人 ./许多人 .④是两个词 ,动词 "从〞和连词 "而〞 ./是一个连词 ,表目的或结果 .⑤不一定 ./不需要 .(3)①传授流传zhuàn ,传文 ,解释经书的著作②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 "以……为师〞学习动词 ,从师③介词 ,表示处所、方向 ,从、向介词 ,表示处所、方向 ,从、在介词 ,表示对象 ,对、对于介词 ,表示比拟 ,比介词 ,表示被动 ,受、被④代词 ,代指 "事理〞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他〞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他〞 ,指 "李氏子蟠〞是定语 "道〞 "师〞与中|心语 "所存〞之间的结构助词 ,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助词 "的〞助词 ,可译为 "那样的〞助词 ,可译为 "那样的〞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可不译结构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可不译(4)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表示意动 , "以……为师〞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学习〞③名词活用为动词 , "从师〞④名词活用为动词 , "学习〞⑤名词活用为动词 ,表示意动 , "以……为师〞⑥名词活用为动词 ,表示意动 , "以……为耻辱的事情〞 "认为……是耻辱的事情〞⑦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尊贵的人〞 "低贱的人〞 "年长的人〞 "年少的人〞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圣明的人〞 "愚昧的人〞(5)①判断句②判断句③被动句④宾语前置句⑤介词结构后置句⑥介词结构后置句⑦介词结构后置句2.3.(1)古之学者必有师 .(2)第|一层: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 .第二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 ,从理论上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三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 - -凡先闻道者 ,都可以为师 .第四层:归纳上文 ,提出从师的原那么 .4.文章的第|一段 ,先从正面论述师道 - -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 .开门见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 ,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 "传道受业解惑〞 ,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第二段开头 ,紧承上段对师道的论述 ,连用三个语气强烈的感慨句 ,总起这一段的批判内容 ,其势如风雨骤至| ,先声夺人 .接着 ,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文章在批判的根底上又转而从正面论述 "圣人无常师〞的论断 .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总之 ,韩愈的?师说?作为一篇文通字顺、平易畅达的论说文 ,首|先表现为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 ,不作任何过渡 ,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 .为后人批驳性论文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5.(1)排比对偶句 .本文多用排比和对偶句 ,如 "生乎吾前……〞 , "生乎吾后……〞;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这种句式的运用 ,形式整齐 ,气势如虹 ,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 ,又称顶针、蝉联 ,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 ,作下一句的开头 ,首|尾相连 .本文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开头的几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 ,加强了句子的连接 ,使论述环环相扣 ,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本文运用了 "嗟乎〞 "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慨 ,用 "彼与彼年相假设也 ,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 "士大夫之族〞的神态 ,用 "如是而已〞这样的限制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比照揭示 "耻学于师〞的不明智 ,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但语气却各不相同 .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是挖苦感慨语气 .这种错综复杂的语句 ,使议论更生动 ,说理更深刻 .[技法运用](例如)沉稳从无欲而来 .孟子曰: "无欲者 ,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 ,做大事者 ,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 ,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 ,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 ,性格沉稳 ,终修成正果 ,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终运筹帷幄 ,成为一代名相 .有了私欲 ,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 ,遇事那么慌 ,处事那么乱 .霸|王以一己私欲 ,赶走亚父 ,气走韩信 ,终被困垓下 ,遗憾千古 ,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 ,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那么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
语文版语文高一第四单元14师说同步练测语文版必修4
12 师说一、基础训练l.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hòu)蟠.(fá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越发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C.吾从而..师之D.师不必..贤于弟子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二、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高中语文(师说)同步练习4 北京版必修4 试题
《师说》同步百分测验一.基础检测(25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阿谀,奉承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4.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唐代某某河阳(今某某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某某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X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X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随便些。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课时作业:4-13 与高司谏书 1 Word版含解析
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殁.(mò) 诋诮.(qiào) 擢.用(zhuó) 侃.然正色(kǎn) B .庶.出(shù) 懦.软(nuò) 谏诤.(zhèn ɡ) 更.十一年(ɡèn ɡ) C .庠.序(yán ɡ) 大抵.(dǐ) 班行.(hán ɡ) 以为当黜.(chù) D .动辄.(zhé) 褒.贬(bāo) 不逮.(dǎi) 一忤.宰相(wǔ) 答案 A解析 B 项“更”读ɡēn ɡ。
C 项“庠”读xián ɡ。
D 项“逮”读dài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作《师说.》以贻之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①惧饥寒而顾.利禄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 ①予始闻之,疑是戏言.②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D.⎩⎨⎧①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②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文体的一种。
B 项①顾及,②只不过。
C 项①言论,②说。
D 项①获得,②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以.文学大有名②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 B.⎩⎨⎧ ①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②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 C.⎩⎨⎧ ①以不可屈之.节②又畏有识者之.责己 D.⎩⎨⎧①此乃.庸人之常情②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判断动词,是,就是。
A 项①介词,因为;②连词,而,因而。
B 项①代词,你的;②代词,他。
C 项①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亦将闵足下之不能B .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C .大抵罪在默默尔D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答案 C解析 A 项“闵”通“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经传.(zhuàn)贻.之(yí)皆.通习之(jié)B.句读.(dòu) 嗟.乎(jiè) 位卑.(bēi)C.郯.子(tán) 犹且.(qiě) 官盛.(shènɡ)D.老聃.(dān) 李蟠.(pán) 或不.焉(bù)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师:学习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不论C.或.师焉,或不焉或:有的人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时坐有他客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下列对“师”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或师.焉,或不焉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③④/②⑥/⑤⑦/⑧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二、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1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诵读时停顿(用“/”表示)正确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将军身.披坚执锐 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学而.时习之 C.⎩⎪⎨⎪⎧ 犹且从师.而问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不拘于时C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9.下列各句中,与“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的“道”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 .不通晓书本上的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虚心向老师请教,有的人却不向老师请教。
B .不通晓书本上的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指书本上的句读)向老师请教,有的(指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C .书本上的句读不通晓,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有时虚心向老师请教,有时却不能做到这一点。
D .书本上的句读不通晓,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或者虚心向老师请教,或者不向老师请教。
11.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这段文字中,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对比,深刻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B .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个比一个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带有讽刺感叹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C .这段文字批判反面现象只不过是阐发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D .此段整句和散句相结合,错落有致。
读来感心动耳,发人深思。
三、类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送曾巩秀才序欧阳修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
有司敛群材,操尺度,概以一法考。
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①之材,其一累黍②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
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
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
夫农不咎.岁而自菑播③是勤,其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④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
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
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余独得也。
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注 ①魁垒拔出:雄伟突出。
②累黍:累和黍是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喻指微小。
③菑播:开荒播种。
④橐:口袋,这里用作动词,“携带”的意思。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不中.者而弃之 中:中间,里面 B .夫农不咎.岁而自菑播是勤咎:责怪,怪罪 C .然曾生亦不以干.也干:干谒,求取 D .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吊:怜悯,可惜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有司有法,奈不中何.②何.其久而不思革也 B.⎩⎪⎨⎪⎧ ①若.取舍非己事者②况若.曾生之业 C.⎩⎪⎨⎪⎧ ①则.往往失多而得少②则.岂不多邪 D.⎩⎪⎨⎪⎧①有司所.操果良法邪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4.下面是对本文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作的一些评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这篇序言虽是为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成书而写,实质上是通过才能突出、学业精通的曾巩落第的事情,对主试部门的考试标准和方法提出尖锐批评,并对曾巩进行勉励。
B.文章以曾巩落第为引子,抨击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首先指出以单一标准衡文取士的弊端,接着批评主考官推卸责任,最后直指朝廷选士的标准,层层深入,深刻有力。
C.“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作者针对当朝实际,希望能锐意进取,改变现状,促进发展发出的强烈呼喊,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D.在分析考场弊端后,作者又提到曾巩,在前文的铺垫下,曾巩落第一方面让人感到非常可惜,另一方面让人更加痛恨考场弊端,文章的构思环环相扣,说理抒情十分动人。
E.本文具有欧阳修散文一贯的意蕴含蓄深沉,结构回环荡漾,语言古奥深刻,比喻奇特新巧的特点,风格清新流利,雍容舒缓。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1)虽有魁垒拔出之材,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运用(9分)16.韩愈所讲的“师道”已为一种文化传统,这是大家都认同的。
但用知识经济时代的眼光看,有些内容还有待反思和发展,请就某一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1年6月20日下午,北定中学高一·一班召开班会,内容是结合学过的课文,制定自己的座右铭。
下面是一个同学写出的上联,请你补写出恰当的下联,要求在结尾处嵌入《师说》篇目名称。
(4分)读书自我发愤用功,莫要别人“劝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1.C[A项“皆”读jiē。
B项“嗟”读jiē。
D项“不”读fǒu。
]2.A[师:以……为师。
]3.C[A项“受”通“授”,B项“有”通“又”,D项“坐”通“座”。
]4.C[A项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项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D项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5.B[依次为:名词,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学习/动词,从师。
] 6.C7.D[D项都是表原因的。
A项自己/亲自。
B项表并列关系/表递进关系。
C项老师/从师学习。
]8.C[C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A项为判断句。
B项为被动句。
D项为定语后置句。
]9.B[B项是“风尚”之义,其余为“道理”之义。
]10.B[句中的省略要补齐,尽可能直译。
]11.C[不仅仅是阐发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更有对当时轻师风气的批判。
]12.A[“中”应该是“合乎……标准”的意思。
]13.C[C项都是连词,相当于“就”“便”“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