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谁-又呈吴郎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江南逢吴龟年 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江南逢吴龟年教学设计教案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江南逢吴龟年》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逢吴龟年》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提高学生朗读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PPT:包含诗歌内容、背景介绍和朗诵示范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古代文化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祥瑞龟的象征意义,并引发学生思考。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使用PPT呈现诗歌《江南逢吴龟年》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___的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诗歌分析与朗诵(15分钟)解读诗歌的内容,包括描述___和联想到___的龟年。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意见。
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朗诵时间,让他们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朗诵,并提供实时的反馈和指导。
4.延伸阅读(10分钟)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___的其他作品,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和诗歌创作的兴趣。
提供相关书籍或网页链接供学生参考。
5.总结与展示(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展示自己对《江南逢吴龟年》的解读和朗诵。
通过展示创意形式多样的表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和朗诵表达等方面。
2.收集学生的朗诵作品,对其朗诵的语音语调和表达效果进行评估。
3.学生间展示的创意形式和理解的深度也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谁又呈吴郎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课设计谁又呈吴郎
教课目的:
领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宛诚心的表达成效
感觉杜甫伤时感事,体贴基层百姓的崇敬精神
教课要点:
频频朗诵,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觉诗人的感情
教课难点:
领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宛诚心的表达成效
教课流程:
一、导入
1、在学习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个如何
的形象 ?
2、杜甫的仁爱宽厚、悲天悯人还经过这样的一件小事
表现出来 (教师介绍《又呈吴郎》故事的“前奏”)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诵本诗,借助工具书掌握陌生字词
2、复述本诗的大概内容
3、杜甫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三、学习感觉虚词的表达成效
1、杜甫想要说服吴郎任由贫困的妇人扑枣并不是易事,
作者是如何做到即说服吴郎任由妇人扑枣,又不使吴郎产生讨厌反抗的心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 理清诗人说了几层道理进而说服吴郎的?
(2)圈出诗中表现语气的虚词,频频朗诵感觉其表达成效,剖析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议论
四、总结与实践
1、朗诵诗歌,在朗诵中领会诗中虚词的表达成效,感受作者体贴怜悯基层百姓的伤时感事的感情。
2、讲堂练习稳固。
学习_又呈吴郎2初中语文七年级上
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 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 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展现在读者眼前。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洞庭湖广阔 诗人有不灭源自无垠,烟波 的济世的博浩淼。
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 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 而是天下的百姓。
能化呆板为活泼,
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 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 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赏析】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 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 湘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 岳阳楼而有此作。「吴楚东南 坼,乾坤日夜浮。」实为千古 名“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 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个人命运)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家忧患)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 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 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 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比较赏析
•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 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 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 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
杜甫又呈吴郎教案1
《又呈吴郎》《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又呈吴郎》郑念美教学目标:1、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3、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领会《又呈吴郎》通过委婉含蓄的劝告,表达对陷于水深火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又呈吴郎》一、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大历二年 (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
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
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
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
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二、诵读,了解大意改写:西邻的妇女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过去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这个寡妇常来打枣,我从不干涉。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以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那寡妇诉说她一贫如洗是因为苛捐杂税实在太多,我又想到现在的兵荒马乱不由得眼泪纵横!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有什么特点?A.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B.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C.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
D.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E.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沪教版七上《又呈吴郎》ppt课件
认真读几遍此诗, 自行质疑,然后 就诗意的理解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注释
宁:哪 转:更加 防:提防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 征求:指官吏征收的 苛捐杂税。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1、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不但自己任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 邻”,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 人打枣:“便插疏篱却甚真”,艰难岁 月,大家要互敬互爱。
2、诗的尾联,他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痛苦,忧国忧民,以至痛心流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3、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 次赴心肠,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 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 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 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 委婉,入情入理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 “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 让吴郎易于接受。
艺术
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又呈吴郎》教案
《又呈吴郎》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写作背景及题解:767年,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以诗代简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二、赏析诗歌1、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1)哪一个字特别能体现诗人对这位西邻妇人扑枣的态度?任,漫不经心,顺其所为,即不管老妇人如何扑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愿打多少就打多少,诗人毫不介意。
(2)为什么要放任呢?“无食无儿一妇人”,对首句的补充说明,说明诗人任凭邻妇扑枣的理由。
因为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又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七字层层深入,两个“无”字颇具反复唱叹之致,写出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境况,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
我们几乎可以想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扬竿打枣,巍巍颤颤,心神不定的情景。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碎的画面啊!2、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1)如何理解颔联?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因为她担心遭到主人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宁有此”三字,以反诘句式阐明老妇人来打枣实出于迫不得已,言外即有无限哀怜。
“恐惧”,是对她打枣时心态的合乎情理的揣测,体贴至深。
“转须亲”,是暗示吴郎应该改变态度,亲切地对待老妇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杜甫对待老妇人的态度,但是杜甫没有说,你应该像我那样对待老妇人,而是从老妇人“恐惧”的心态出发暗示应该抱有的态度。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谁:又呈吴郎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谁:又呈吴郎
教学目标:
体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体恤下层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在学习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宽厚、悲天悯人还通过这样的一件小事体现出来(教师介绍《又呈吴郎》故事的“前奏”)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本诗,借助工具书掌握陌生字词
2、复述本诗的大致内容
3、杜甫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三、学习感受虚词的表达效果
1、杜甫想要说服吴郎任由贫苦的妇人扑枣并非易事,作者是怎样做到即说服吴郎任由妇人扑枣,又不使吴郎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 理清诗人说了几层道理从而说服吴郎的?
(2) 圈出诗中表现语气的虚词,反复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分析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四、总结与实践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体恤同情下层百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课堂练习巩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0课《狼》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0课《狼》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0课《狼》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0课《狼》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文常,积累字音,熟读课文.2.翻译课文,积累解句。
3。
理清层次,归纳主旨,分析形象,学习写法.重难点1.翻译课文,积累解句。
2.理清层次,归纳主旨,分析形象,学习写法.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阅读课前导语。
目标一1.了解文常。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写了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叫《聊斋志异》。
“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
全书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书中有一篇题为《狼三则》,写了关于狼的三则故事。
第一则“钩狼嘴”,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三则“吹狼皮”,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屠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夫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课文选的是第二则,记述一个屠户战胜两只恶狼的经过,揭示出狼的凶狠、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2。
自读一遍课文将书下注解字音标在书上。
缀(zhuì)窘(jiǒng)苫(shàn)弛(chí)眈(dān)少(shǎo)时径(jìng)瞑(míng)暇(xiá)尻(kāo)寐(mèi) 黠(xia)顷(qǐng)诈(zhà)3.一边轻声朗读课文,一边划分节奏。
语文:1.3.4《又呈吴郎》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 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 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 “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 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艺术
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首先,以诗代书信,词语明白如话 却又委婉含蓄。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 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 诉”、“正思”,以及“即”、“便”、 “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 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 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残酷的战争
堆尸如山
我也感到痛苦
现 代 矿 工
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
;
/ 活动隔断
qsz84nts
地喝完了,这客人还是安详地坐在那里。耿直又给他换了一壶热茶,说:“您不忙,就喝着茶,多歇息一会儿吧!”然后,耿直迅速转到后边 的厨房,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哥哥和姐姐。他俩也感到这事儿实在是有些奇怪呢。耿英有些不安地说:“莫不是来找麻烦的吧!”耿正说:“你 先别着急,继续做饭炒菜,我去和他攀谈几句,咱们见机行事也就是了!”又对弟弟说:“你去招待其他客人,这个人交给我吧!”说着,他 放下手里的活计,解了围裙擦把手出来,看到这个中年汉子还坐在柜台一侧的饭桌前安详地喝茶呢。不过,看他的面目和表情,却也并不像是 一个不良的人。再将店内店外观察一番,发现饭店门外的泡桐树上拴了一挂骡车。此时已经过午,来吃饭的人大多已经吃罢走了,剩下的几个 都是本镇上经常来光顾的老顾客了,并没有一个外地人。因此耿正估计,这挂骡车应该就是此人赶来的了。想到这里,他大大方方地来到这个 饭桌前,对这个汉子点点头,然后也坐了下来,轻轻地问他:“客官贵姓?何方发财?请问门外的那挂骡拉板车是您的吗?”这个中年汉子笑 了,说:“看来,您就是这个饭店的掌柜的了吧?我免贵姓李,名山人,从杭州来。此趟来景德镇,是给东大街上的‘正大百货铺’送丝绸的。 今儿个上午刚刚交完货,门外的那挂骡拉板车是我的。说实话,我是奔您饭店招牌上的‘南北’二字进来的!听您和那位小哥的口音,你们不 是本地人,倒很像是我的老乡呢!”耿正忍不住一阵惊喜,心想,来景德镇已经三年多了,还一直没有遇到一个老乡,听不到乡音,更没有办 法给娘稍书信回去。眼前这位面带善容,且真带有一些乡音,也自称老乡的人,莫非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成!惊喜之余,耿正也笑了,说:“我 们这个小饭店是兄妹三人开的,我们姓耿,我是哥哥。您说得对,我们不是本地人。我听您这口音也挺顺耳的呢!请问您的老家在哪里啊?” 经过攀谈以后得知,这姓李的中年汉子的老家在山西稷山,十几岁上随母亲来到杭州,与在那里做小本生意的父亲团聚。父亲所以给他起‘山 人’这个名字,就要他记住,自己是山西稷山人氏。当年,父亲在杭州一直都是做一些小本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到了他这一辈上,看到 做那些个小本生意不但很繁琐,而且也赚不得大钱,就开始改做丝绸远途货运生意了。他之前也经常来景德镇送货的,但每一次都是从镇东的 大道进来,送了货之后就原路返回了。今日送完货后看看天色尚早,加上春光明媚气温宜人,感觉心情特别好,就想着在这景德镇上到处走走 看看,却是惊喜地发现了“南北小饭庄”。也正是这个招牌上的“南北”二字勾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情。耿正听了很高兴,起身给这个李老乡 再倒上一杯热茶,说:“我们兄妹三个开这
又呈吴郎教案
又呈吴郎教案教案标题:又呈吴郎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和分析古代诗词《又呈吴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又呈吴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3. 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欣赏。
教学准备:1. 课文《又呈吴郎》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黑板。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发学生对于江南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于诗词的了解和喜好。
阅读和理解:1. 分发《又呈吴郎》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诗词。
2. 学生独立阅读诗词,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4.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探讨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鉴赏和欣赏:1.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让他们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分析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3.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可以写一首类似的诗词或者表达对于江南文化的情感。
总结和评价: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解。
2.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进行个别或者整体评价。
3. 提供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或者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古代文学的知识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
3.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将《又呈吴郎》与其他古代诗词进行比较和对比,探讨不同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了解更多关于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或者朗诵比赛,培养他们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又呈吴郎》谁插疏篱考
《又呈吴郎》谁插疏篱考作者:高云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年第03期上海七年级语文课本收入杜甫《又呈吴郎》一诗。
对于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课本注云:“杜甫将草堂借给吴郎居住。
吴郎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但吴郎即是远客,该注似有未通。
何人插篱,历来颇多争论。
宋人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笺》中说:“吴郎以远方而来,当谨藩篱,以防他寇,亦不害其为直也。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妇防客,时怀恐惧。
吴插篱,不怜困穷矣。
”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也说吴郎插篱,不怜妇人。
今人曹慕樊又提出邻妇插篱之说。
金圣叹则认为是杜甫插篱:“以吴郎寓居于此,故使插篱间之,本为西邻防远客,非为远客防西邻也。
”上述诸家结论,均可自成一说。
但笔者以为,邻妇跑到杜甫院子里插篱围树之说,则是物权所属不清,有无理霸占的嫌疑,与邻妇恐惧之说矛盾;吴郎插篱,自为远客,与诗歌“防远客”的意思不合;吴郎插篱防备他寇,也与“多事”矛盾;若杜甫插篱为寡妇防范吴郎,则吴郎品性强悍,惯于生事,杜甫已有耳闻,那么两人之交往密切似无可能。
以上诸说,皆有不通之处。
笔者不敏,尝试推论如下。
一、诗人行止杜甫晚年形迹清晰: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年,杜甫赴奉先搬家逃难;乾元二年(760)至成都,建浣花溪草堂。
永泰元年(765),严武死,杜甫离开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等地,在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
大历三年(768),杜甫出峡,辗转至大历五年(770)去世。
杜甫至夔州,辗转流离,可谓居大不易。
他先住在“山腰宅”。
这座住宅依托残存墙壁而搭建,是个临时住所,形制简陋。
秋,迁居西阁,第二年三月离开。
西阁位于城内,是一座吊脚楼。
如《西阁二首》曰:“层轩俯江郊。
”而瀼西宅最初商定租赁,杜甫曾作《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记述之。
冬天,在《瀼西寒望》中,杜甫表示“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
”在《不离西阁》中,杜甫疑问“不知西阁意,肯别定留人?”又说:“平生耽胜事,吁骇始初经。
杜甫及其《又呈吴郎》教案
杜甫及其《又呈吴郎》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思想及的时期代表作品。
2、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1、了解杜甫诗歌成就及诗歌风格。
2、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先祖居长安附近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
官至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有“诗圣”之称。
存诗1400余篇,仅次于白居易。
其诗主要成就和影响,在其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仁人爱物和人生忧患的内容。
杜甫的创作与生平紧密联系,编年清楚。
其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1、读书壮游期。
35岁之前(712-746)。
24岁在洛阳举进士不第。
33岁又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李白,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
杜甫青年时也是趾高气扬,充满进取心的人。
好饮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马》。
2、长安十年期。
35—45岁(746-755)。
有20多首诗干谒;参加李林甫主持制举,成了“野无遗贤”牺牲品;献《三大礼赋》,擢河西尉小官,不拜。
天宝末年,改授右卫军府胄曹参军。
在长安,杜甫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其间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3、安史之乱期。
45—48岁(756-759)。
安史乱中,756年陷贼,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
后杜甫被许回羌村。
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
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759年,由华州—秦州—同谷—剑阁—成都。
陷长安时期,杜甫写了《春望》、《月夜》、《北征》等诗;乾元二年,是其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现实主义成熟期。
此时的诗多是哭天抢地的悲哀。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石壕吏、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石壕吏、又呈吴郎、登岳阳楼)沪教版七班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在真实的叙述中所寄寓的漂泊天际的落魄感以及怜悯百姓疾苦、为国担忧的感情。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作品,联系经受,感知一个饱经忧患、胸怀天下的“诗圣”形象。
说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宏大的诗人,其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布满了悲剧颜色。
他的诗作不仅有对个人境遇的嗟叹,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亮的时代颜色,充溢着对百姓疾苦的怜悯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本课选录的三首诗,都是杜甫中后期的优秀作品。
同学读这三首诗,可以从读入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联系的个人经受,领悟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简单感情,并且产生对诗人的仰慕之情,有爱好诵读杜甫的作品。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石壕吏》:体会诗人在奇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怜悯以及对悍吏的责备。
2.《又呈吴郎》:体会本诗措辞委婉、以情动人的特点,并感受“不为”、“只缘”、“已诉”、“正思”、“即”、“便”、“虽”、“却”等词的表达效果。
3.《登岳阳楼》:体会诗人在描写雄伟壮美的景象中所寄予的心忧天下、嗟叹自身的悲愤与感伤。
说明:《石壕吏》一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无谈论语,但寓褒贬于叙事,倾向性非常鲜亮,所以引导同学体会诗人于奇妙的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
《又呈吴郎》是一首劝诫别人的诗作,所以引导同学体会本诗委婉的措辞、循循善诱的劝导显得很有必要;同时,本诗一些散文化虚词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应当引导同学好好品尝。
《登岳阳楼》一诗以其意境的宏丽开阔为人称道,但水势浩森、无边无际的巨大景象中却有一个北望长安,涕泗滂沱的诗人,如何引导同学把握这一点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与难点。
沪教版七上《又呈吴郎》ppt课件2
1、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不但自己任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 邻”,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 人打枣:“便插疏篱却甚真”,艰难岁 月,大家要互敬互爱。
2、诗的尾联,他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痛苦,忧国忧民,以至痛心流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3、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 次赴心肠,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 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 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 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 委婉,入情入理
艺术
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首先,以诗代书信,词语明白如话 却又委婉含蓄。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 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 诉”、“正思”,以及“即”、“便”、 “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 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 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 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 苦。”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就《又呈吴郎》这首诗 分析说明。
认真读几遍此诗, 自行质疑,然后 就诗意的理解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注释
宁:哪
转:更加
防:提防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 征求:指官吏征收的
苛捐杂税。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思想
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
说明: 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
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 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 渡难关!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 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 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 “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 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又呈吴郎课件3沪教版五四制
西邻的妇女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过去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这个寡妇常来打枣,我 从不干涉。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 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 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 善,使她安心扑枣。
早年杜甫也曾南游吴越,北游 齐赵,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 活。33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 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34岁来到长 安,参加了一场由奸相李林甫操纵 的科举考试,落入骗局。
科举落第之后,杜甫在长安过了 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 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 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 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 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后 又移居夔州,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 南一带,最后死于一叶扁舟之上。
颔联这两句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 “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 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 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 “插”字的主语是吴郎。颈联两句是说:“那妇人一见你 插篱笆就提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 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言外之意是: 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 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 要插上篱笆。 颈联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 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 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十八课 《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并能翻译、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生动的描写,曲折的情节及丰富的寓意。
3、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和认识狼,启发学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4、激发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并能正确地翻译、朗读全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和认识狼,启发学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课前预习】1、借助注解或字典自行解决生字,每个生字注上拼音后大声地读三遍;2、朗读课文三遍,并能借助注解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狼”的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大家学过有关“它”的哪些故事?或者是有关“它”的哪些成语?学生交流……能说说你对“它”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学生交流……过渡: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则关于“狼”的故事,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怎么样的?(板书:狼蒲松龄)二、范读课文,把握大意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请大家仔细听,特别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和语句的朗读节拍,然后,要求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故事的大意。
学生概括:一个屠户杀死两只狼的故事。
过渡:屠户为什么要杀狼?他又是怎样杀死这两只狼的?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同时把课文中描写狼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板书:狼)1、学习关于“狼”的语句:指名朗读课文中描写狼的语句请大家口头翻译这些语句温馨提示:如果碰到不能翻译的词句大家想想该怎么办?学生交流……教师指导:看注解、查字典──推断:⑴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⑵由已有知识推断──用笔标出──讨论解决。
学生自由译读,勾画疑难词句。
质疑释疑:想一想这些语句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对狼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这些描写突出表现了狼的哪些特性?动作、神态,贪婪狡诈。
过渡:这两只贪婪而狡诈的狼又是怎样被屠户杀死的呢?2、学习关于“屠户”的语句:请大家把课文中描写屠户的语句用波浪线划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谁:又呈吴郎
教学目标:
体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体恤下层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在学习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宽厚、悲天悯人还通过这样的一件小事体现出来(教师介绍《又呈吴郎》故事的“前奏”)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本诗,借助工具书掌握陌生字词
2、复述本诗的大致内容
3、杜甫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三、学习感受虚词的表达效果
1、杜甫想要说服吴郎任由贫苦的妇人扑枣并非易事,作者是怎样做到即说服吴郎任由妇人扑枣,又不使吴郎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理清诗人说了几层道理从而说服吴郎的?
(2)圈出诗中表现语气的虚词,反复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分析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四、总结与实践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体恤同情下层百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课堂练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