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红字_看霍桑对基督教的背叛与回归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结束语 罗伯特·彭 斯 诗 作 感 情 真 实 自 由 ,没 有 任 何 概 念 化 的虚饰,也不带任何书卷气,而诗作框架轻盈,加上苏 格兰民谣奔放清越的旋律, 使他的诗歌自有一种光影 流动的韵致和强烈的感染力,他是苏格兰人民的骄傲。
欧
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情—爱情、友情、乡情”的深
美
刻理解,对时间、空间与一个人内定力的理解深刻体现 文
参考文献: [1] 亨利·托马斯,霍桑,第 280 页。 [2] 《红 字 》,熊 玉 鹏 等 译 ,北 京 燕 山 出 版 社 (以 下 引 文同)。 [3] 霍桑, 《红字·前言》 。
(作者单位 :1 河北联合大学外语学院 ;2 唐山师范 学院中文系)
142
/ 2011.2 上半月
霍桑对基督教的背叛还体现在对宗教统治的揭露 和对宗教道德的否定。 小说第一章“牢门”是全书的“楔 子”,是笼罩整个悲剧故事的象征。 霍桑形象描写了一 幅早期北美殖民地政权的阴森恐怖的画面。 作者写到: “新殖民地的建设者们,无论当初他们可能如何谋划人 类美德和幸福的乌托邦,可从最初的实践需要出发,总 是一开始就毫不迟疑地认定, 要将一部分处女地划为 墓地,而将另一部分处女地夯成监狱的地基。 ”③这就告 诉读者,小说中的悲剧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殖民主义 者借助“火与剑”为自己开辟道路,他们残杀黑人,残杀 印第安人, 同样残杀白人中被剥削阶级和触犯他们利 益的人们。 同为清教徒,却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少数 “教 长 ”、“圣 徒 ”恣 睢 暴 虐 , 为 所 欲 为 ; 多 数 教 民 惨 遭 蹂 躏,任人宰割。
从十七世纪《红字》故事发生的时代到十九世纪霍 桑生活的时代,基督教也不断地演进着,一方面它是人 类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起了推动 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又面临 着改进和转型。 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思想的 重大变化, 对自由人权的追求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主 题。 霍桑就是这个时代中的一个追求者,纵然他也有着 宗教的困惑,但也正在努力从宗教本质中走出,来面对 社会世俗化的生活现实。 从《红字》的尾声中可看到作 者 的 预 示 , 在 两 座 坟 墓 中 间 竖 的 是 一 块 墓 碑 ,“ON A FIELD , SABLE , THE LETTER A , GULESS (在 一 片 黑 的底色之上,字母 A 为红色。 ) [13]在这灰暗墓碑的衬托 下,红字 A 异常闪亮,这一光点使人震撼。 在宗教的压 制下美丽的梦想被毁灭,激情燃烧的爱情岁月被摧残, 但这血红的 A 字代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将会在这片 土地上继续燃烧、永不熄灭。
的崇尚。 1821 年霍桑就读于自由思想活跃的博多因学 院,期间受爱默生理论影响,自由主义思想在他头脑中 打下深深烙印。 他笔下的海丝特·白兰就是一位自由主 义思想的代表。 海丝特本是一位善良、 美丽的英国姑 娘,不幸嫁给了畸形、伪善的老头罗杰·齐林沃斯。 为了 追求自由爱情, 她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一 女。 事发后,正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政权将她作为训诫罪 恶的标本,罚她 胸 戴 红 A 字 (即 英 文 Adultery 一 词 的 第 一个字母)忍辱含垢度过一生。 在白兰艰难的一生中, 她始终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作为生活的目标, 信念的力量支配了她对宗教的反抗与蔑视, 义无返顾 地登上示众台, 对审判做出坚定不移地回答。 在那个 “神圣”的审判日,阳光灿烂,海丝特被押上刑台示众。 刑台是个充满犯罪感的地方, 是统治者所谓提高公民 道德水平的有效器具。 而站在示众台上的犯人,怀抱婴 儿,仪态大方,气质高贵,那一头深色丰美的秀发在阳 光下熠熠生辉,饱满的额头、深陷的黑眼睛放射出威仪 的光;胸前的 A 字奇特绚丽,简直使笼罩着她的不幸和 耻辱变成了一道神圣的光环, 海丝特就是光环下怀抱 婴儿的圣母。 她对个性、人权的不断追求促使她经营了 一 家 人 出 逃 的 计 划 ,逃 到 “看 不 到 白 人 足 迹 的 地 方 ”,去 做“自由人”。 ②他们都认为他们的“通奸”是一种“神圣” 的行为, 红字 A 在她心中代表的是她的情人阿瑟 (Auther)·丁 梅 斯 代 尔 。
珠儿人虽小,但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她是霍 桑背叛宗教道德、挥动自由主义之笔在《红字》中涂出
·
了诗歌的意蕴,读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我的心呀在高原》像这首《我的心呀在高原》诗行
数不多,叠句又不断重复,似乎没有多少内容,但读起 来,唱起来十分感人,音乐给了它另一种深度。 全诗每 诗 行 十 一 个 音 节 (第 三 行 除 外 ),节 奏 明 确 ,每 两 行 押 同 样 的 韵 脚 ,韵 律 自 然 ,和 谐 统 一 。 在 “My heart is in the Highlands”的反 复 咏 唱 中 ,真 情 流 露 。 二 行 末 与 三 行 初 的叠句 “a-chasing the dear”和 “chasing the wild deer”语 音略有变化,表现出一种跳跃的节奏,和诗中追逐野鹿 的动作配合,非常生动。 第九诗行到第十二诗行一气呵 成,每行中没有任何停顿,北国高原的壮丽透纸而出。 诗人在想象中与故土物我相融,情性摇荡,无拘无束又 矢志不渝的情怀深入人心。 诗人对故园深挚的爱恋加 上诗中所透出的壮丽的画卷感和流动的音乐美凝成了 这首诗长久不衰的魅力。
从《红字》看霍桑对 基督教的背叛与回归
贾珍霞 1 强月霞 2
摘 要:霍桑生活在自由主义盛行的十九世纪,却 深受具有清教信仰的家族的影响。 这在他的思想上形 成了对宗教的困惑与矛盾。 反映在《红字》中,是他对宗 教的背叛和回归。
关键词:背叛和回归 自由主义 宗教道德
霍桑是一个长着清教徒形体与异教徒心灵的人。 ① 的确如托马斯所言。 霍桑生活于自由主义盛行的 十九世纪, 深受爱默生等人和当时自由主义思潮的影 响;但在家族中却受着加尔文教的熏染。 这在他的思想 上形成了矛盾和困惑: 一方面他寄托了改革现实宗教 黑暗统治的渴望,崇尚时代召唤的自由主义,认为人有 绝对意志自由;另一方面又遵守着信仰中的宗教道德, 以上帝的实在性为前提,向上帝的方向走去。 这种矛盾 和困惑在 《红字》 中体现在作者对基督教的背叛与回 归。 霍桑对基督教思想的背叛首先表现在对自由主义
然而,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上的保守,使他 无法超越时代和自我去认识和塑造作品中的人物,他
怀着一颗恐惧不安的心注视着伴随资本主义文明而来 的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 对霍桑来说,上帝是高于人 自由意志的实在, 没有了上帝也就没有了最后的审判 和来世的天堂。 所以在个性与宗教道德的冲突中,霍桑 又走向了对上帝的回归。 小说中,霍桑将回归的焦点聚 在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浪漫爱情之后的命运处理上: 没有让他们得到甜美的爱情与自由, 而是以所谓的宗 教罪名来处罚他们,让他们担负起“恶”的责任。
在诗歌的每一个音符、画面之中,并贯穿于整首诗歌的 学·Fra bibliotek寓意之中。
作
罗 伯 特·彭 斯 在 他 短 暂 的 一 生 中 以 轻 越 奔 放 的 旋 品
律唱出了人类共有的经历和情感, 超越了地域和语言 评
的障碍,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喜爱。
析
及
其
参考文献:
它
·
[1]辜 正 坤.英 文 名 篇 鉴 赏 金 库·诗 歌 篇[M].天 津 :天
曹
津 人 民 出 版 社 ,2000.
卫
[2] 劳·坡 林 《怎 样 欣 赏 英 美 诗 歌 》[M]北 京 :北 京 出 军
版 社 ,1985.
史
[3]朱 宾 忠 . 人 性 的 诉 求 — — — 英 国 爱 情 诗 中 的 求 爱 策
元
略 初 探 [J].外 国 文 学 研 究 ,2002,(2).
辉
[4]朱 光 潜 .诗 论 [M].北 京 : 三 联 书 店 ,1984.
等
[5]彭斯.彭斯诗选[M].王佐良 译 北 京: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1998.
(河南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2011.2 上半月 \
141
外 国 文 学 研 究
wai guo wen xue yan jiu
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她让人琢磨不透,正如齐林沃斯 和丁梅斯代尔认为的, 在这孩子的性格里, 既没有法 律,也没有权威的崇高,人们的传统习惯或是非看法, 她全不放在心上,她是集“邪恶”一身的“小鬼”。 她一无 所 有— ——只 有 违 背 法 律 的 自 由 自 在 。 珠 儿 的 出 生 本 来 就是一项重大法律的违反,她的一切均处于无序状态, 或者有自己特殊的秩序。 珠儿性格中的疯狂实际是海 丝特挑战心态的外在表现。 珠儿生命的魔力来自她固 有的自由创造精神, 她对周围任何事物的反映都会随 心所欲,一块儿布、一朵花那样最不可能具有生命的东 西,在珠儿的操纵下也会变成生命体。
海丝特被社会抛弃后,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以德 抱怨,承受着心灵的煎熬。 虽然心底深藏着对宗教的不 满,却依然顺从了基督教对她的惩罚,演绎着与伊甸园 同样的悲剧。 霍桑同情海丝特,然而没有支持她,就霍 桑看来,人类毕竟需要这个 A 字,时时提醒人们,唤起 内在的良知, 使之永远不忘远祖所犯下的原罪及那代 代相袭的人性恶。 因此,海丝特身上的红字是作为已被 判决并加以标记出现的。 因此,海丝特不可能登上那座 示众台发表一番反宗教演说, 而只能站在丁梅斯代尔 的身边。
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一切 违反上帝的做法都是邪恶的,都要受到惩罚。 海丝特与 丁梅斯代尔的“奸淫”行为是上帝的“十诫”之一,是 “恶”的行为。 因此,他们要经常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 过。 然而,海丝特没有忏悔,她认为他们没有罪,他们的 行为是神圣的,是善的,是美的。 “她的命运所归使她自 由自在,无所顾忌。 红字是她进入其她妇女不敢涉足的 禁区的通行证。 ”这里,霍桑对基督教的善恶标准给予 了彻底否定。
罗杰·齐林沃 斯 ,这 个 畸 形 、衰 朽 的 老 家 伙 ,为 什 么 竟会使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担惊受怕? 为什么可以随 心所欲恐吓、捉弄、迫害他们? 齐林沃斯曾得意扬扬地 向 海 丝 特 夸 耀 自 己 的 “威 慑 能 力 ”:“我 的 手 指 只 要 向 他 一指,他便要从他的讲坛上弹到地狱里去,说不定还要 上绞刑台呢! ”显然,他仗恃的不是什么法术,而是当时 清教政权的黑暗统治以及它所制定的严刑峻法和道德 规范。 齐林沃斯就是罪恶的清教统治阶级的化身。
欧
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情—爱情、友情、乡情”的深
美
刻理解,对时间、空间与一个人内定力的理解深刻体现 文
参考文献: [1] 亨利·托马斯,霍桑,第 280 页。 [2] 《红 字 》,熊 玉 鹏 等 译 ,北 京 燕 山 出 版 社 (以 下 引 文同)。 [3] 霍桑, 《红字·前言》 。
(作者单位 :1 河北联合大学外语学院 ;2 唐山师范 学院中文系)
142
/ 2011.2 上半月
霍桑对基督教的背叛还体现在对宗教统治的揭露 和对宗教道德的否定。 小说第一章“牢门”是全书的“楔 子”,是笼罩整个悲剧故事的象征。 霍桑形象描写了一 幅早期北美殖民地政权的阴森恐怖的画面。 作者写到: “新殖民地的建设者们,无论当初他们可能如何谋划人 类美德和幸福的乌托邦,可从最初的实践需要出发,总 是一开始就毫不迟疑地认定, 要将一部分处女地划为 墓地,而将另一部分处女地夯成监狱的地基。 ”③这就告 诉读者,小说中的悲剧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殖民主义 者借助“火与剑”为自己开辟道路,他们残杀黑人,残杀 印第安人, 同样残杀白人中被剥削阶级和触犯他们利 益的人们。 同为清教徒,却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少数 “教 长 ”、“圣 徒 ”恣 睢 暴 虐 , 为 所 欲 为 ; 多 数 教 民 惨 遭 蹂 躏,任人宰割。
从十七世纪《红字》故事发生的时代到十九世纪霍 桑生活的时代,基督教也不断地演进着,一方面它是人 类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起了推动 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又面临 着改进和转型。 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思想的 重大变化, 对自由人权的追求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主 题。 霍桑就是这个时代中的一个追求者,纵然他也有着 宗教的困惑,但也正在努力从宗教本质中走出,来面对 社会世俗化的生活现实。 从《红字》的尾声中可看到作 者 的 预 示 , 在 两 座 坟 墓 中 间 竖 的 是 一 块 墓 碑 ,“ON A FIELD , SABLE , THE LETTER A , GULESS (在 一 片 黑 的底色之上,字母 A 为红色。 ) [13]在这灰暗墓碑的衬托 下,红字 A 异常闪亮,这一光点使人震撼。 在宗教的压 制下美丽的梦想被毁灭,激情燃烧的爱情岁月被摧残, 但这血红的 A 字代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将会在这片 土地上继续燃烧、永不熄灭。
的崇尚。 1821 年霍桑就读于自由思想活跃的博多因学 院,期间受爱默生理论影响,自由主义思想在他头脑中 打下深深烙印。 他笔下的海丝特·白兰就是一位自由主 义思想的代表。 海丝特本是一位善良、 美丽的英国姑 娘,不幸嫁给了畸形、伪善的老头罗杰·齐林沃斯。 为了 追求自由爱情, 她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一 女。 事发后,正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政权将她作为训诫罪 恶的标本,罚她 胸 戴 红 A 字 (即 英 文 Adultery 一 词 的 第 一个字母)忍辱含垢度过一生。 在白兰艰难的一生中, 她始终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作为生活的目标, 信念的力量支配了她对宗教的反抗与蔑视, 义无返顾 地登上示众台, 对审判做出坚定不移地回答。 在那个 “神圣”的审判日,阳光灿烂,海丝特被押上刑台示众。 刑台是个充满犯罪感的地方, 是统治者所谓提高公民 道德水平的有效器具。 而站在示众台上的犯人,怀抱婴 儿,仪态大方,气质高贵,那一头深色丰美的秀发在阳 光下熠熠生辉,饱满的额头、深陷的黑眼睛放射出威仪 的光;胸前的 A 字奇特绚丽,简直使笼罩着她的不幸和 耻辱变成了一道神圣的光环, 海丝特就是光环下怀抱 婴儿的圣母。 她对个性、人权的不断追求促使她经营了 一 家 人 出 逃 的 计 划 ,逃 到 “看 不 到 白 人 足 迹 的 地 方 ”,去 做“自由人”。 ②他们都认为他们的“通奸”是一种“神圣” 的行为, 红字 A 在她心中代表的是她的情人阿瑟 (Auther)·丁 梅 斯 代 尔 。
珠儿人虽小,但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她是霍 桑背叛宗教道德、挥动自由主义之笔在《红字》中涂出
·
了诗歌的意蕴,读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我的心呀在高原》像这首《我的心呀在高原》诗行
数不多,叠句又不断重复,似乎没有多少内容,但读起 来,唱起来十分感人,音乐给了它另一种深度。 全诗每 诗 行 十 一 个 音 节 (第 三 行 除 外 ),节 奏 明 确 ,每 两 行 押 同 样 的 韵 脚 ,韵 律 自 然 ,和 谐 统 一 。 在 “My heart is in the Highlands”的反 复 咏 唱 中 ,真 情 流 露 。 二 行 末 与 三 行 初 的叠句 “a-chasing the dear”和 “chasing the wild deer”语 音略有变化,表现出一种跳跃的节奏,和诗中追逐野鹿 的动作配合,非常生动。 第九诗行到第十二诗行一气呵 成,每行中没有任何停顿,北国高原的壮丽透纸而出。 诗人在想象中与故土物我相融,情性摇荡,无拘无束又 矢志不渝的情怀深入人心。 诗人对故园深挚的爱恋加 上诗中所透出的壮丽的画卷感和流动的音乐美凝成了 这首诗长久不衰的魅力。
从《红字》看霍桑对 基督教的背叛与回归
贾珍霞 1 强月霞 2
摘 要:霍桑生活在自由主义盛行的十九世纪,却 深受具有清教信仰的家族的影响。 这在他的思想上形 成了对宗教的困惑与矛盾。 反映在《红字》中,是他对宗 教的背叛和回归。
关键词:背叛和回归 自由主义 宗教道德
霍桑是一个长着清教徒形体与异教徒心灵的人。 ① 的确如托马斯所言。 霍桑生活于自由主义盛行的 十九世纪, 深受爱默生等人和当时自由主义思潮的影 响;但在家族中却受着加尔文教的熏染。 这在他的思想 上形成了矛盾和困惑: 一方面他寄托了改革现实宗教 黑暗统治的渴望,崇尚时代召唤的自由主义,认为人有 绝对意志自由;另一方面又遵守着信仰中的宗教道德, 以上帝的实在性为前提,向上帝的方向走去。 这种矛盾 和困惑在 《红字》 中体现在作者对基督教的背叛与回 归。 霍桑对基督教思想的背叛首先表现在对自由主义
然而,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上的保守,使他 无法超越时代和自我去认识和塑造作品中的人物,他
怀着一颗恐惧不安的心注视着伴随资本主义文明而来 的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 对霍桑来说,上帝是高于人 自由意志的实在, 没有了上帝也就没有了最后的审判 和来世的天堂。 所以在个性与宗教道德的冲突中,霍桑 又走向了对上帝的回归。 小说中,霍桑将回归的焦点聚 在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浪漫爱情之后的命运处理上: 没有让他们得到甜美的爱情与自由, 而是以所谓的宗 教罪名来处罚他们,让他们担负起“恶”的责任。
在诗歌的每一个音符、画面之中,并贯穿于整首诗歌的 学·Fra bibliotek寓意之中。
作
罗 伯 特·彭 斯 在 他 短 暂 的 一 生 中 以 轻 越 奔 放 的 旋 品
律唱出了人类共有的经历和情感, 超越了地域和语言 评
的障碍,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喜爱。
析
及
其
参考文献:
它
·
[1]辜 正 坤.英 文 名 篇 鉴 赏 金 库·诗 歌 篇[M].天 津 :天
曹
津 人 民 出 版 社 ,2000.
卫
[2] 劳·坡 林 《怎 样 欣 赏 英 美 诗 歌 》[M]北 京 :北 京 出 军
版 社 ,1985.
史
[3]朱 宾 忠 . 人 性 的 诉 求 — — — 英 国 爱 情 诗 中 的 求 爱 策
元
略 初 探 [J].外 国 文 学 研 究 ,2002,(2).
辉
[4]朱 光 潜 .诗 论 [M].北 京 : 三 联 书 店 ,1984.
等
[5]彭斯.彭斯诗选[M].王佐良 译 北 京: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1998.
(河南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2011.2 上半月 \
141
外 国 文 学 研 究
wai guo wen xue yan jiu
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她让人琢磨不透,正如齐林沃斯 和丁梅斯代尔认为的, 在这孩子的性格里, 既没有法 律,也没有权威的崇高,人们的传统习惯或是非看法, 她全不放在心上,她是集“邪恶”一身的“小鬼”。 她一无 所 有— ——只 有 违 背 法 律 的 自 由 自 在 。 珠 儿 的 出 生 本 来 就是一项重大法律的违反,她的一切均处于无序状态, 或者有自己特殊的秩序。 珠儿性格中的疯狂实际是海 丝特挑战心态的外在表现。 珠儿生命的魔力来自她固 有的自由创造精神, 她对周围任何事物的反映都会随 心所欲,一块儿布、一朵花那样最不可能具有生命的东 西,在珠儿的操纵下也会变成生命体。
海丝特被社会抛弃后,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以德 抱怨,承受着心灵的煎熬。 虽然心底深藏着对宗教的不 满,却依然顺从了基督教对她的惩罚,演绎着与伊甸园 同样的悲剧。 霍桑同情海丝特,然而没有支持她,就霍 桑看来,人类毕竟需要这个 A 字,时时提醒人们,唤起 内在的良知, 使之永远不忘远祖所犯下的原罪及那代 代相袭的人性恶。 因此,海丝特身上的红字是作为已被 判决并加以标记出现的。 因此,海丝特不可能登上那座 示众台发表一番反宗教演说, 而只能站在丁梅斯代尔 的身边。
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一切 违反上帝的做法都是邪恶的,都要受到惩罚。 海丝特与 丁梅斯代尔的“奸淫”行为是上帝的“十诫”之一,是 “恶”的行为。 因此,他们要经常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 过。 然而,海丝特没有忏悔,她认为他们没有罪,他们的 行为是神圣的,是善的,是美的。 “她的命运所归使她自 由自在,无所顾忌。 红字是她进入其她妇女不敢涉足的 禁区的通行证。 ”这里,霍桑对基督教的善恶标准给予 了彻底否定。
罗杰·齐林沃 斯 ,这 个 畸 形 、衰 朽 的 老 家 伙 ,为 什 么 竟会使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担惊受怕? 为什么可以随 心所欲恐吓、捉弄、迫害他们? 齐林沃斯曾得意扬扬地 向 海 丝 特 夸 耀 自 己 的 “威 慑 能 力 ”:“我 的 手 指 只 要 向 他 一指,他便要从他的讲坛上弹到地狱里去,说不定还要 上绞刑台呢! ”显然,他仗恃的不是什么法术,而是当时 清教政权的黑暗统治以及它所制定的严刑峻法和道德 规范。 齐林沃斯就是罪恶的清教统治阶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