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论五四新文化对儒学的态度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欧阳军喜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研究中,“五四”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
70多年来,有关“五四”的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人们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断解说着“五四”的不同历史意义。
这一方面是因为“五四”已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四”以后的中国历史,直接间接地都与“五四”有关,现代中国的许多问题也都导源于“五四”运动,因此对“五四”的探讨便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意义非凡了。
然而“五四”又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有时候人们把它抬得很高,有时候人们又把它贬得很低。
即以最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学术界而论,八十年代,“西学”在中国受到重视,“五四”也随之受宠;九十年代,“国学”盛行,加上一些西方学理的输入,“五四”连同科学、理性又都一再受到质疑。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人们或褒或贬,皆基于这样一种预设:即“五四”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运动。
因此,梳理“五四”与传统的关系便成了认识“五四”、了解“五四”的关键。
本文将主要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1]对儒学的态度。
一提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就会想到“打倒孔家店”[2],而“打倒孔家店”通常又被理解为“打倒传统”或“打倒儒学”。
于是“五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支配着学术界并成为“五四”研究中的主流话语。
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看作一次反儒学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或“误读”。
这种误解是“五四”运动以后70多年来人们在研究、纪念和回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
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者常常犯“以今例古”的错误,即是以现今观念套到古人身上去。
现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实际上是人生存在的一种方式,任何解释都牵涉到人先存的历史文化、先存的语言观念、先存的前提和假设。
离开特定的语境,我们就无法理解其真实的含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也是如此。
离开“五四”前中国社会政治状况,“五四”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及其思想背景,现实的政治生活和个人体验,我们就无从理解他们对儒学的真实态度。
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2.护国运动:(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2.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力斗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5.维护共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②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
新文化运动为何覆孔孟——以陈独秀为例
东岳论丛【Jan.,2007 Vo l. 28 No. 1 2007 年1月(第28 卷/第1期)(Do n g Y ue T r ibune)新文化运动为何“覆孔孟”———以陈独秀为例李新宇(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关键词]五四;陈独秀;反孔;民主共和[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因“覆孔孟”而常受非议,但他们为什么要激烈地反孔?却一直缺少认真的清理。
以陈独秀为例考察,他反对孔教入宪,旨在捍卫思想和信仰的自由,维护公民的平等权利。
他认为孔教与帝制不可分割,而与共和绝不相容,尊孔涉及要民主共和还是要君主专制的问题。
他认为孔子之道不适于现代生活,有违个人独立和人权平等的原则。
陈独秀并不否认孔子之道在历史上的功能,也不否认它能维系世道人心,但他不能容忍这种维系继续下去,因为他所向往的是不同于传统的世道人心和不打折扣的现代社会秩序。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 8353(2007)01 - 0102 - 06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孔之举,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都有人不以为然,甚至极为反感。
在这个世纪之交,孔子的香火灭而复燃,越来越旺,大成殿年年举行隆重的祭典,峨冠博带,三叩九拜,加上新编的仿古乐舞,在吸引着外国游人的同时也对新一代进行着教育和引导。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曾经痛心于思想文化变化之慢,但新的经验证明,思想文化的变化有时也快,有一句流行的话是“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其实用不了二十年,只要有足够的舆论力量,一代大脑的流行色很快就可以制造出来。
在这种背景上成长的一些年轻学者已经很难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一些人那里,尊孔似乎是天经地义,而反孔简直不可思议,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和吴虞等人都成了怪物。
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断然否定者至今仍然是极少数,一般的表达都用“虽然但是”的句式,但面对当年批孔的行为,人们似乎已经无须思索,就可以扔“过激。
”下一个断语:然而,接下来的问题却无法回避: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都疯了吗?精神不正常吗?如果不然,他们为什么要那样激烈地反孔?事实上,只有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并弄清他们的思想逻辑,才可以避免做出轻率的判断。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之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之认识作者:张艳张涛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5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现代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彻底“反孔非儒”呢?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家及孔子的批判为中心对此问题进行梳理。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批孔反儒拉开帷幕的,这与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在思想方面却并没有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君权观念、纲常礼教还依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
袁世凯篡夺政权后,在全国推行“尊孔复古”运动,以封建道德和礼教来麻痹人们,保皇派康有为主张奉行孔教为“国教”,张勋公然演出一幕“复辟”闹剧。
社会局势的混乱引起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甚感中国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明确表示:“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般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①可见这场运动不单是一场纯粹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政治意义。
正如陈独秀所解释:“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之所以一文不值也。
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于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
”②由此先驱们才提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③的激烈言辞。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也涌入中国。
在西方文明强大威压下,知识分子开始不断地重审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国粹和旧文学。
”④知识分子们正是在内外交相煎迫的国家形势下,而发起倡导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的。
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延续,是西方文明冲击下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反思。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思潮之平议_以_新青年_杂志为中心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思潮之平议——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孙玉石一民元后,早在《新青年》杂志创办之前,反孔思潮就已经以新旧思想斗争的形式出现了。
辛亥革命后一年多,维护孔教的文章中就说:“不谓今之毁孔者,视(商)鞅(李)斯而尤加焉。
或欲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或假学孟之名以扼之,或借崇墨之说以淆之,丧心病狂,一至于此。
瞻斯怪状,是而可忍孰不可忍?” “一年以来,恣睢暴烈之徒,创为非圣诬天之莠言,举四万万人心所系属之国教,敢于铲灭之,新学小生,一唱百和。
接于耳者,皆忍人之言,触于目者,皆忍人之事。
男恬女嬉,一若共和可以一世二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者。
” 此文还对以西方先进学说反对孔教等几种“诋孔”的社会心理进行了批驳。
倡孔教十四年,并于1912年在上海发起孔教会的陈焕章,在刚创办的《孔教会杂志》的发刊词中说,原期“圣教之隆,指日可待”,没料于“归国以后,所见全非,文庙鞠为武营,圣经摈于课本。
俎豆礼阙,经传道丧,举国皇皇,莫知所依。
甚至以教育部而倡废学校之祀孔,以内务部而不认孔教为宗教,倒行逆施,自乱其国。
” 《孔教会杂志》一创办,孔教会长康有为,即应邀连着写了两篇序文,其中说道:“惟今共和政体大变,政府未定为国教,经传不立于学官,庙祀不奉于有司,向未祭祀孔”,并斥教育部令收孔庙祭田,由官厅管理,所收田租用以补小学经费的措施为“破坏孔教之罪”。
他呼吁立孔教为国,感叹“惟自共和以来,百神废祀,乃至上帝不报本,孔子停丁祭,天坛鞠为茂草,文庙付之榛荆。
钟颓顿,弦歌怠绝,神徂圣伏,礼坏乐崩。
……呜呼,中国数千年以来未闻有滋大变也。
”他们所说的“诋孔”或“毁孔”,或为政府的行为,或为民俗的变化,或为新学的声音,虽然也涉及一些对于孔子学说的反对意见,但主要表现,还是于民国之后对于孔教祭祀、礼节、产业、秩序的破坏与变革,或是对于立孔教为国教主张的反拨。
这些废除的尊孔事项,在不久之后发生的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又多数恢复。
现代性与认同危机:新文化运动对儒家的批判
“现代性”(Modernity )并非晚近才出现的术语,据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Hans Robert Jauss )考证,“现代性”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公元5世纪末期拉丁文献中形容词“modernus ”,时人用该词表达这样一种意识:希腊—罗马文化已经成为过去,基督教时代开始了。
〔1〕延续姚斯观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认为此后欧洲只要更新到一个崭新阶段,“现代性”一词就会被用来界定这个完全不同的新时期,而非像一些学者那样将该词限定于文艺复兴。
经过法国启蒙运动的完美理想,以及现代科学所激发的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道德改善无限进步”的信念,最终在19世纪形成浪漫主义(Romanticism )。
后者产生了一种更为激进的对于“现代性”的意识,这种意识“脱离了所有的历史联系,只保留了对传统和整个历史的抽象对立”。
〔2〕20世纪的中国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深受这种“现代性”意识的影响,这最为典型地体现在新文化运动对儒家的批判中。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由此掀起了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大事件——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本身带有强烈的论战性质,它反对尊孔复古,提倡民主科学,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新学与传统之间的抉择,以及在由西方开启的现代性浪潮中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危机。
一、制度化儒家与儒家政治批判清朝覆灭,民国建立,1912年10月7日(孔子诞辰)陈焕章依其师康有为的意思在[作者简介]王志远,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博士研究生。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大事件,在西方持续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借助现代刊物第一次集体反思传统。
从对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推动孔教入宪的批判开始,新文化运动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它力图阻止儒家思想重新制度化的努力。
面对复辟帝制及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等人将批判推进至中国传统伦理政治之根本——礼教,礼教既是一种道德伦理观念,也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制度。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五四运动被视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之一,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也对中国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从五四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冲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外交失利,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中国的特权转交给了日本。
这场外交上的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懑和反抗情绪。
与此同时,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传统观念受到严重挑战,尤其是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家长制度。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 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中,新文化运动强调了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呼吁尊重个体的权利和价值,主张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
2. 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节点,运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质疑和否定,倡导写作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
3. 解放妇女: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呼吁妇女在思想、教育和社会地位方面获得平等权利和地位。
4. 推动教育革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大力推动教育革命,主张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呼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年。
三、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五四运动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体系的颠覆:五四运动否定了传统的儒家伦理体系,提出了以科学、自由和个人解放为基础的新的价值体系。
2. 封建道德观念的动摇:运动中有很多学生对封建道德观念进行挑战,反对包办婚姻、封建拜金主义和封建礼教。
3. 对家长制度的质疑:五四运动中,主张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声音越来越高,对家长制度进行了质疑,呼吁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4. 教育体制的改革: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要求,主张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冲击。
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与新儒家的思想界限
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与新儒家的思想界限(文/ 唐文明)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以1919年的“五四”事件为标志,这是不争的事实。
与这个转折有很大关系的是当时的思想界在西方认知上发生的变化。
虽然早在晚清时期,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新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帝国主义”的时代,但对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认知,正是在一战之后、“五四”之前达到了一个高峰,从而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五四”运动被定性为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就是着意于这一点。
一战之后、“五四”之前中国思想界的西方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西方社会内部种种严重问题——诸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政党之偏私、武人之跋扈等——的清晰观察。
将内外两方面问题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一幅反思图景,而新文化运动的转折正是基于这种反思。
这种反思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
政治层面特别聚焦于对资本主义的不满,解决的思路大多折向社会主义。
文化层面当然关心的是精神问题,基本的判断是西方现代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其主要特征,在精神文明方面则多有不足。
从启蒙的主题来看,文化层面的反思显然比政治层面的反思更为根本,甚至是被作为后者的基础来看待的。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反思首先并不是站在另一种文明的立场上展开的,而是基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不满情绪而从留意其内部的自我反思这一点开始的。
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说法后,分别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
以哲学或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首先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内部反思,且正是对这种反思的认可导致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对中国自身文明的态度上的转变。
“五四”前后兴起的新儒家的思想,就是在这种倡哲学与道德以弘扬精神文明、以补民主与科学之不足的方向上展开的,因而仍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高度认可:不仅没有人否认民主与科学的价值,启蒙的声音仍是其中的最强音。
评孔思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关 联 性 表 现 为 , 文 化 运 动 评 孔 批 孔 为 焦 点 , 新 以新 旧对 立 为 区 别 , 三 个 领 域 以 三 条 互 相 联 在 系 的 线 索展 开 虽 然 三 条 鼓 索 在 空 间 上 是 平 行 发 展 的 , 在 思 想 逻 辑 上 则 是 不 断 推 进 的 , 但 由此 掀 起 了长 达 八 年 对 间 的 汹 涌 澎 湃 的 新 文 化 激 流 。 五 四 时 期 的评 孔 思 潮 与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良性 互
之 道 为世界 文化发 展 的方 向 ; 在 立新 的立场上 , 站
但 正 是 在 这 8年 间 , 以 评 孔 批 孔 为 争 论 的 焦 点 , 新 旧 文 化 之 争 汇 聚 成 巨 大 的 、 可 遏 止 的 破 旧 与 不 立 新 文 化 的 潮 流 而 它 所 产 生 的 社 会 震 荡 效 应 ,
度 看 , 文 化 运 动 的 兴 起 , 恰 是 以尊 孔 读 经 、 新 恰 文
化 复 旧 为 直 接 的 导 火 线 。 因 此 , 文 化 运 动 就 以 新
的精 神 支 撑 。 役 人 民 群 众 的 精 神 枷 锁 。 漫 长 的 奴 在
专制 主 义时代 , 能 由哪 一个人做 皇帝 并不重 要 , 可 关 键 的 问 题 却 是 有 没 有 皇帝 。这 是 封 建 主 义 时 代 的普 遍 的社会 文 化 心理 。陈独 秀在 1 1 9 7年 揭 露 道 :“ 世 凯 要 做 皇 帝 , 不 是 妄 想 ; 实 在 见 得 袁 也 他
新 文化 运 动 发端 于袁世 凯 复 辟 时代 , 反 对 以 帝 制 复辟 、 孔复 古 为开 始 , 选 择走 俄 国道 路 , 尊 以 运 用 马克 思 主义 对 中 国 进 行 社 会 主义 革命 的根 本 改 造 为 结 束 ,大 体 上 经 历 了 8年 的 时 间 (以 11 9 5年 9月 《 年 杂 志 》 刊 为 起 点 , 1 2 青 创 以 9 3年
五四新文化运对儒学态度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对儒学态度的再认识毛学斌人们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的反儒学的运动。
在高中的学习中,一提到五四运动马上就会想到打到孔家店,而打到孔家店通常被理解为打到传统打到儒学。
于是五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成为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
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的当成一次反儒学运动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曲解和偏激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当时他们提出的一些言论和口号中得出他们真实的态度。
从当时《新青年》提出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新文化派他们提出的“打到孔家店,打到孔府,孔道及儒教等”实际上指的是礼教。
陈独秀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当时对儒学得批判只涉及伦理方面而不涉及宇宙观和人性观,而且在伦理层面上只批评那种以纲常为中心的社会约束性道德,而没有涉及以“仁、诚”为中心的道德。
总之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基础道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并没有否定,相反还给以肯定。
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吴虞曾说过,我们批判的是礼教而不是礼仪。
第二,新文化运动从不否定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但反对用封建社会的宗法道德来愚昧民众,来阻碍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想在我国的传播。
陈独秀在《答佩剑青年》中说过“本志诋孔以宗法社会之道德,不适于现代社会生活,未尝过此以论也。
可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当时新文化学派他们当时所批判的中心点是专注于当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封建社会的宗法道德等方面。
第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反对尊孔复古逆流,也是反对袁世凯的帝制复辟。
民国初年正是孔子被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利用的玩弄之时,在1915年和1917年先后出现了两次打着孔教名义的帝制复辟,这两次帝制的复辟使当时的有志之士看清了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而当时的反儒言论主要就是针对这一系列事件而发生的。
陈独秀在《四答常乃德》中说过“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之所以一文不值也。
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8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
第38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政治: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文化: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
(4)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兴起(1)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4)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3.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①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历史进化的观点看,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②李大钊: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②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4.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新文化运动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十月革命前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doc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13300字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研究中,五四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
70多年来,有关五四的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人们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断解说着五四的不同历史意义。
这一方面是因为五四已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四以后的中国历史,直接间接地都与五四有关,现代中国的许多问题也都导源于五四运动,因此对五四的探讨便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意义非凡了。
然而五四又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有时候人们把它抬得很高,有时候人们又把它贬得很低。
即以最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学术界而论,八十年代,西学在中国受到重视,五四也随之受宠;九十年代,国学盛行,加上一些西方学理的输入,五四连同科学、理性又都一再受到质疑。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人们或褒或贬,皆基于这样一种预设:即五四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运动。
因此,梳理五四与传统的关系便成了认识五四、了解五四的关键。
本文将主要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1]对儒学的态度。
一提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就会想到打倒孔家店[2],而打倒孔家店通常又被理解为打倒传统或打倒儒学。
于是五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支配着学术界并成为五四研究中的主流话语。
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看作一次反儒学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或误读。
这种误解是五四运动以后70多年来人们在研究、纪念和回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
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者常常犯以今例古的错误,即是以现今观念套到古人身上去。
现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实际上是人生存在的一种方式,任何解释都牵涉到人先存的历史文化、先存的语言观念、先存的前提和假设。
离开特定的语境,我们就无法理解其真实的含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也是如此。
离开五四前中国社会政治状况,五四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及其思想背景,现实的政治生活和个人体验,我们就无从理解他们对儒学的真实态度。
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政治革新无望,复古思潮猖獗,而儒学又渐渐失去生命力的情况下兴起的。
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与新儒家的思想界限
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与新儒家的思想界限作者:唐文明来源:《读书》2014年第12期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事件为标志,这是不争的事实。
与这个转折有很大关系的是当时的思想界在西方认知上发生的变化。
虽然早在晚清时期,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新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帝国主义”的时代,但对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认知,正是在“一战”之后、“五四”之前达到了一个高峰,从而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五四运动被定性为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就是着意于这一点。
“一战”之后、“五四”之前中国思想界的西方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西方社会内部种种严重问题—诸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政党之偏私、武人之跋扈等—的清晰观察。
将内外两方面问题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一幅反思图景,而新文化运动的转折正是基于这种反思而完成的。
这种反思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
政治层面特别聚焦于对资本主义的不满,解决的思路大多折向社会主义。
文化层面当然关心的是精神问题,基本的判断是西方现代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其主要特征,在精神文明方面则多有不足。
从启蒙的主题来看,文化层面的反思显然比政治层面的反思更为根本,甚至是被作为后者的基础来看待的。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反思首先并不是站在另一种文明的立场上展开的,而是基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不满情绪而从留意其内部的自我反思这一点开始的。
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说法后,分别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
以哲学或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首先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内部反思,且正是对这种反思的认可导致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对中国自身文明的态度上的转变。
“五四”前后兴起的新儒家的思想,就是在这种倡哲学与道德以弘扬精神文明、以补民主与科学之不足的方向上展开的,因而仍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高度认可:不仅没有人否认民主与科学的价值,启蒙的声音仍是其中的最强音。
新文化运动从未提出过“打倒孔家店”口号
新文化运动从未提出过“打倒孔家店”口号作者:发布时间:2010-2-21 17:13:55有意思的是,其他“反孔”精英也都一再声明不反对孔子本人,1917年2月4日,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到:“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新青年》封面资料图“打孔家店”,还是“打倒孔家店”?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有一个感觉,以为“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就盛行的口号,事实却并非如此。
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他的《五四精神新论》一书中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各种代表人物来看,无论是最主要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还是略逊一筹的刘半农、周作人、易白沙、吴虞等人,甚至包括思想最激进、最极端的钱玄同,任何一位代表人物都没有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如今能找到关于“孔家店”最早的记录就是1921年6月16日,胡适在给《吴虞文录》作序中首次提出“打孔家店”。
具体是在什么时候,“打孔家店”演变成了“打倒孔家店”?此事不好考证。
王东认为,把“打倒孔家店”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口号,是一种夸大和曲解,如果要为这个升级版的口号寻找一个起源的话,那就是缘于陈伯达等人的加工改造。
新中国成立以前,陈伯达在建议成立“中国新启蒙运动学会”时表示,愿意“接受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的号召”。
后来“打倒孔家店”的说法又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不少历史书籍和关于五四的论述中中都可以见到“打倒孔家店”的说法,比如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经学史的演变》中说道:“五四运动中的…名将‟之一的吴虞先生,曾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萧超然所著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说:陈独秀“高举…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与当时甚嚣尘上的尊孔复辟倒退逆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经历过“文革”后,“打倒孔家店”更是被广为人知,以至于许多人一提到“五四运动”,立刻便想到“打倒孔家店”。
五四时期反孔的三点启示
五四时期反孔的三点启示讲到反孔,五四毫无疑问是一个里程碑,具有奠基意义。
这次反孔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孔子的思想权威和文化权威不再,圣人也被迫走下了神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与此同时,在反孔的理论、思维、目标上也有独创:运用的是西方人权、民主、自由理念,展示的是科学实证的思维逻辑,追求的是现代文化和文明的构建。
五四反孔给人以太多的震撼,也留下了太多的思想文化财富。
在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积聚的宝贵遗产越多,可以从中挖掘的经验教训也越丰富。
当然,经验教训也是历史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五四反孔也是一座“富矿”。
仅就其反孔的方法和手段来讲,就可以得到多方面有益的启迪。
这里集中讲三点:启示之一:孔子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文化的问题只能用符合文化本身发展规律的方式来解决,五四反孔较多的是政治革命式的大批判,淹没了最初设定的文化式的学理解析,结果是思想震撼有余,持久的文化积累不足。
按照梁启超的观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发生,是近代中国人引进西方文化逐步深化的能动反映。
他在1923年纪念《申报》70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也就是新文化运动,是学精神文化。
梁启超解析陈独秀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的逻辑思维是:民国建立后,“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
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陈独秀等人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初衷并非要搞政治运动,而是像梁启超在这里所分析的那样革新“旧心理”,打造新“人格”。
1916年来临之际,陈独秀即撰文呼吁国民尤其是青年,要发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气概,“动心忍性”,来一番国民性格的彻底改造,为铸造新文明,建设新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满怀激情地写道:从1916年开始,“吾人首当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民族,以新家庭”。
孔子和新文化运动有什么联系
孔子和新文化运动有什么联系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那么孔子和新文化运动有什么联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新文化运动的对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新文化运动的对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进步思想的运动,它启发了国民意识和民族觉醒。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倒孔行为,它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
单从孔子与新文化运动来说,新文化运动站在否定角度上,不但否定了孔子也批判了儒家思想。
新文化运动有四提倡、四反对,其中涉及的内容都与儒家思想有关,比如反对专制、反对迷信、反对旧道德和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者认为,封建专制根本劣根性就在于儒家思想。
对统治者来说,他们将千百年的儒家思想作为保护伞,以仁义和道德满足自己的“私欲”。
为了让广大青年觉醒,只有推翻儒家思想,推翻孔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才能拯救新中国。
恰逢当时,袁世凯复辟之后,大搞尊孔运动,他想继续用儒家思想稳固自己的统治。
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看见袁世凯一系列尊孔行为之后,便想借机发动推动新文化运动,顺便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到中国。
在此背景下,孔子与新文化运动成为两个极端,要想接受新文化运动思潮,那么必须全盘否定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虽然新文化运动者旨在通过批判孔子来替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扫清障碍,但是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根本走不通。
但是通过此次新文化运动,给孔子和儒家思想带来了消极否定的影响,它使中国的固有文化逐渐走向没落。
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五四有限反传统还是全盘反传统──李大钊孔子观之断想
作者: 陈辉宗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中革史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页码: 11-14页
主题词: 李大钊;孔子观;五四;全盘;反传统
摘要:正确认识"五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二者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意见不一.有人据五四的"批孔"运动,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孔子现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本文从他的孔子观入手来重新认识"五四全盘反传统"论,认为五四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
1,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与 文革期间砸孔庙的内涵.
不能救中国。历史事实清楚地表明,袁世凯的所谓文庙祀孔、天
坛祭天不过是恢复帝制的前奏;“武圣”张勋与“文圣”康有为
更是联手导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既然反动的政治总有腐朽的文
化为之张目,那么捍卫共和、反对倒退,就势必要痛击这股尊孔
复古的逆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扬
必须强调,无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有益的外来文化,都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流”而不是“源”。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源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也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正是实践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课题,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新的文化需要,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现象,给文化的创造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对封建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传统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
孔教,批判封建纲常名教,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这也是打倒孔家店的内涵.
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批评“旧思想
”的针对性是很鲜明的。他们集中反对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列入宪
法,指出孔教是维护专制制度的,与民权、平等思想背道而驰。
、《我之节烈观》,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
《吃人与礼教》等,也都是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尖锐批判忠、
孝、节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危害的。
反对将孔教列入宪法、批判封建纲常名教,可以说是新文化
运动中反对旧思想、旧传统最主要的内容。但是,新文化运动的
倡导者对于孔子及其学说并没有完全否定。如陈独秀就肯定了孔
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不能离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以建设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包容所有文化之精华的中国先进文化。当然,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坚持中华民族自尊自立的伟大品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盲目的排外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林存光[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孔子观念需作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主要是基于对尊孔派的反感和伦理、文化上的彻底觉悟而发起了对孔子与孔家店集中而猛烈的批评与攻击。
他们所批判的主要是孔子的偶像,而并不反对孔子本人,破除孔子偶像的束缚而使人们的思想从权威和偏见中彻底解放出来,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历史功绩;他们虽不反对孔子本人,但对孔子与孔子之道采取的是一种社会语境决定论的或历史化的诠释与读解的态度,故带来了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孔子孔子观念[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4)03-0100-13一、引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西方近代文化(科学与民主)一心一意的输入与宣传以及对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颠覆,留给了我们太多值得反思的东西。
20世纪90年代,不少学者对近代政治的和文化的激进主义思潮的批评反思颇能发人深省,但反思的结果似乎并未能将人们的思想引向存在的澄明之境,也许这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的复杂性所致。
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仍然有必要不断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或思想革命的意义。
如所周知,中国人历来对圣人孔子及孔子之道所持的牢不可破的信仰,在19世纪不仅遭到了直接来自于西方的强势文明的严重挑战,而且更受到了来自于内部的、接受了西方基督教上帝信仰的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猛烈打击。
不过,无论是来自外部的挑战,还是来自内部的打击,对信仰圣人孔子的晚清统治者和传统士大夫虽然造成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但最初却并没有根本动摇他们那根深蒂固的偶像化的孔子观念和对作者简介:林存光(1966~),男,山东济宁人,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儒学史研究。
北京昌平102249孔教的信仰。
然而,随着民族生存危机的日益加深和变法维新思潮的日趋高涨,中国人相沿二千多年的孔子观念和孔教信仰再也不可能像原来那样一成不变地维持下去了,于是,在来自外部的西方强势文明的挑战和来自内部的变革要求下,孔子观念与孔教信仰在作出不同回应的人们的心目中发生了深刻的、难以弥合的分裂和变化:一方面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变法维新派极力重塑对以太平大同为主旨的孔教的新信仰,一方面是守旧派和洋务派仍然固守着对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理念的圣人孔子之道的传统信仰。
前者欲将孔子树立为人类公共的人道教主,以建构足可/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0而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0;而后者则严守古今中西、君臣上下之界防。
但双方却又都打着尊孔保教的旗号。
由此可见,在一个新旧嬗递、急剧变革的时代,/尊孔0既可以成为维新变法的先导,亦适足以构筑顽固保守的壁垒。
然而,风气既开,新思想的输入更加如火如荼,守旧难敌开新之势既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故而整个时局的发展已不是老朽垂暮的清王朝所能掌控的了,孔子观念与孔教信仰或圣人孔子在现代中国的命运也已不是尊孔保教者所能决定的了,中国开始步入一个更加难以实现整合的多元信仰的时代。
在20世纪初,革命民主思潮逐渐取代维新改良思潮而成为了时代的主流。
1911年的辛亥革命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这不仅仅是清室一家一姓的覆亡,更意味着统治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或专制君主政治的荡灭。
尽管代之而起的/民国0并非是实至名归,中国传统社会及旧的保守势力、风俗习惯、心理积习、思想信仰等等经过这一场政治革命远没有被彻底根除掉,然而,近代中国毕竟义无返顾、不可逆转地迈入了一个根本转型的革命时代。
继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之后,/五四0新文化运动更打倒了孔子的偶像,于是,随着独一至尊的皇权与神明至上的圣人这两大不可思议的怪物的被颠覆,借此两者联袂而行、相互维持而延续两千余年的儒教中国最终走向了终结。
不过,/民国0乃至后/民国0时代的历史脉搏撒播出的并不是一串激情与理性、活力与节制交相辉映的和谐音符,而是充满了吊诡性的风云波澜。
民主革命的急流勇进与尊孔复辟的逆流回潮交错激荡,中西文化的会通调和与异质冲突是非纷纭。
正是在这种云谲波诡的现代历史风云中,孔子的功与过、孔教的是与非成为了新文化运动重新估定和评判一切价值的一大焦点问题。
二、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启蒙意义的思想革命,它正面拥护和大力倡导的是科学与民主以及白话文运动,而反面则向孔家店发起了集中而猛烈的攻击。
何以在这个时候,孔教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呢?新文化运动究竟是如何来重新评判和估定孔教问题,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一些什么样的有重要价值的启示和教训呢?综观吴虞、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五四时期主要的反孔斗士们的评孔言论,我认为,以下几点是10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最值得我们重视的:1.对尊孔派的批评面对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中国人采取了极为不同的解释与行为反应的模式,有的极力维护固有的政教传统(顽固守旧派),有的欲引进/西用0以护卫我圣人之道(早期改良派与洋务派),有的欲改铸或重新构造新的政教传统(变法维新派)以积极回应西方文明的挑战等。
就此而言,这些人的面目依然还是清晰的,而随着中外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和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本来清晰的面目开始变得模糊起来,譬如清末新政的推行者们和民国时期的康有为、袁世凯们,他们表面上对西方外来的新学新政的学习仿行或对内部革命潮流的外在顺从,其实不过是一种迫于无奈的伪装,是一种/极端保守主义的伪装0。
他们有两大挥之不去的情结,一是帝制的情结,一是孔教的情结,而且这两种情结往往纠结在一起。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孔0正是直接缘起于对当时尊孔复辟的逆流回潮的反动,以致不得不采取/稍嫌过激0的方式与言辞排诋、掊击/孔子0。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0斗士们对尊孔者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尊孔者欲重新定孔子于一尊,或将孔子之道编入宪法,而/反孔0斗士们则认为这是对人们思想自由与信教自由的最大侵害。
如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在将孔子之道编入宪法这一问题上,均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在陈氏看来,康有为等尊孔者以孔教为宗教实是/平地声波,惑民诬孔0¹;他们/蔑视他宗,独尊一孔0,或者/竟欲以四万万人各教信徒共有之宪法,独规定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0而/强全国之从同0,不仅/侵害宗教信仰之自由0或阻碍/思想信仰之自由0º,而且,更有违近世/政教分途0之/公例0而/将以启国家无穷之纷争0»。
不过,陈氏亦认为,/使孔教会仅以私人团体,立教于社会,国家固应予以与各教同等之自由,使仅以-孔学会.号召于国中,尤吾人所赞许0¼。
李大钊亦同样主张/绝对排斥以孔道规定于宪法0,因为宪法与孔子、思想自由与圣人权威实在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
李氏的这一主张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从积极、正面的方面讲,李氏所坚持的是一种没有任何/商榷之余地0的/绝对的主张0,即宪法必须保障国民的/思想自由0;二是从消极、反面的方面讲,李氏所反对的是以圣人的权威束缚国人的思想自由。
本来,国民中一部分尊崇孔子的人/尽可听其自由以事传播0,不仅国家/无法律以禁止之0,甚至社会还可/另设方法以奖助之0,无奈这部分人定欲借/宪法之权102孔子研究 2004年第3期¹º»陈独秀:5再论孔教问题6,见吴晓明编选5陈独秀文选6,第64页。
¼ 陈独秀:5宪法与孔教6,见吴晓明编选5陈独秀文选6,第51、52、51页。
陈独秀:5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6,见吴晓明编选5德赛二先生与社会主义)))陈独秀文选6(以下简称5陈独秀文选6),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威0而/为孔子壮其声势0¹,或是托庇藏身于偶像之下而欲/以圣人之虚声劫持吾人之思想自由0,而且,/圣人之权威于中国最大者,厥为孔子0º,故李氏以勇猛之决心征伐声讨者不是别人,亦正是孔子,然此孔子非私名的孔子,而是在中国拥有最大圣人权威或作为历代帝王专制护符的孔子之偶像。
二是,/反孔0斗士们认为尊孔者没有真正认清孔教的精华或实质,在他们看来,孔门的精华在其礼教,儒者亦以纲常为其立教的大本大原,而且孔门礼教或儒家纲常名教最宜于为君主利用,故不仅在历史上圣人与帝王、乡愿与大盗二者总是交相为用,即使在今日尊孔与复辟两股势力亦往往纠结在一起,因此,孔子与孔学也就不可避免地因其往往成为专制权力和权威的源泉而作为大盗的帮凶和帝王专制的护符受到质疑乃至攻击了。
如易白沙5孔子平议6一文的主旨即在揭破/中国二千余年来尊孔之大秘密0,即汉以后历代帝王之/尊孔0,不过是要/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0;历代/所谓尊孔0不过是/滑稽之尊孔也0,而/推论孔子以何因缘被野心家所利用,甘作滑稽之傀儡0的其因,则/不能不归咎孔子之自身0。
具体言之,野心家主要是利用孔子的四大缺点,即/孔子尊君权,漫无节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0,/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0,/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藉口0,/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0。
吴虞亦认为,儒教与君主之间乃是一种相互依附利用的关系,故曰:/霸主民贼,既利用经传,盗窃圣知,以遂其私,而钳制天下,而儒者亦利用霸主民贼之力,以扩张其势而行其学。
二者盖交相为用。
0/儒教不藉君主之力,则其道不行。
故于信教自由之国家,而必争定孔教于宪法;君主不假儒教之力,则其位不固。
故洪宪建元之皇帝,而首制祭天祀孔之大典;儒教与君主,盖相得而益彰者也。
0»2.打倒孔子的偶像偶像化的孔子是儒教中国的灵魂。
一方面,依靠孔子的意识形态霸权的一尊性,儒教一直占据着对现实的官方解释的垄断地位,既一直垄断着对政治合法、合理与正当性的解释和制度安排的价值基础的构造,亦长期主导着学术思想与精神文化的基本方向,更塑造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与样式;另一方面,官方也一直利用孔子的意识形态霸权的一尊性,有效地实施着对社会文化的整合与规范以及对人们心智生活的监控与禁锢。
毫无疑问,这种偶像化的孔子被赋予了太多过剩的象征意义,/说它是过剩的,是因为它无所限制0¼,正因为它无所限制,所以人们可以任意地增添、扭曲和盗用它,或者是将一切都推103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¹º»¼[法]福柯:5词与物6,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2页。
吴虞:5康有为/君臣之伦不可废0驳议6,见赵清、郑城编5吴虞集6,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李大钊:5宪法与思想自由6,见高瑞泉编选5向着新的理想社会)))李大钊文选6,第63页。
李大钊:5孔子与宪法6,见高瑞泉编选5向着新的理想社会)))李大钊文选6,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