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作业+练习题.doc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作业+练习题做课后练习题对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大家温习课堂上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作业+练习题,希望六年级学生能够认真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阅读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们想去吗?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 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 洞,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 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 小舟而入。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 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内洞比外洞大,有 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从这里可以知道,双龙洞的景色是无比的美。
1 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路线 作者按( )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 洞途中的( ),接着写双龙洞( )和 来到( );再写怎样通过( )来到内 洞 ;最后写( )
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 罗店→入山→ 洞口→ 外洞→
孔隙→内洞→出洞
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说说从这段 中你知道些什么。 时间: 4月14日 地点: 浙江金华 事件: 游北山的双龙洞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 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 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 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 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 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 有趣。 ⑵内洞比外洞还要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 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 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同学们有感情 地齐读课文。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 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 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4 记金华的双龙洞_苏教版(共44张PPT)
内洞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 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龙。
暗示“双龙洞” 名字的由来。
31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 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 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 么,也很值得观赏。
“再加上”进一步衬托 说明石钟乳的可观之处。
用“即使……也……”句式强调了这些石钟乳和 石笋形状的确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引人入胜。
第二部分(2—3 ):写作者来双龙洞一路上经过 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第三部分(4—7 ):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空隙、 内洞的情景。
9
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了有关双龙洞的 哪些地方? 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10
课堂演练
一、巧填同音字。 juān 杜( 鹃 ) ( 捐 )献 ( 娟 )秀 tónɡ 梧( 桐 ) 儿( 童 ) ( 铜 )锈 tún ( 臀 )部 海( 豚 ) ( 囤 )积
6
词语解释
突兀:高耸的样子。本 课用突兀来说明在洞口 看到的山很高的样子。 这里的山路很陡峭,到 处都是突兀的岩石。
7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本课用蜿蜒来形容两条龙 盘旋在洞顶的样子。
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8
整体感知
读课文,按照空间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1 ):交代作者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这篇课文 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叶圣陶爷爷一起继 续游览双龙洞,体验一下它的独特之处!
14
互动课堂
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这次游览 的时间、地点。
15
4月14日,我在浙江 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开门见山,交代游 览的时间和地点。
16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作者是怎 样描写去双龙洞的路上见到的风景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昏暗Biblioteka 光线暗淡,形容洞内的环境。修辞手法解析
01
02
03
04
比喻
拟人
排比
将双龙洞的景象比喻为"卧狮",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口的气势。
将溪流拟人化,赋予其"等一下 "的动态,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
在描述孔隙时,运用排比手法 ,强调其"小、窄、险"的特点 。
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强调洞内昏暗 的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2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解析
开头
介绍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引出双龙洞的美景。
主体
详细描述游览双龙洞的经过,包括洞口、外洞、孔 隙和内洞的景象。
结尾
总结游览的感受,表达对双龙洞的赞美和留恋。
重点词语解释
01
02
03
04
突兀
高耸的样子,形容洞口的高大 。
蜿蜒
形容洞内双龙的形象,弯曲延 伸。
俯卧
趴下的意思,形容船只进入孔 隙的状态。
双龙洞景区内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如冰壶洞、朝真 洞等,共同组成了金华山丰富的旅游资源。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 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语言 精练、思想深邃、艺术独特而 广受赞誉。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 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 触和深刻的观察,生动地描绘 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人 文风情。
游记中关于双龙洞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能够启 发读者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引导读者追求探索精神
作者在游记中展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勇气,能够引 导读者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电子课本(苏教版)
记金华的双龙洞电子课本(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练习题《4、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纪实和评析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探究性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快乐练习:同步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快乐练习:语文练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快乐练习:写字《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两次教学的比较与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语段练习设计
叶圣陶爷爷错了吗?──《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疑问《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建议《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3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第八册全册教案3 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PPT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 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 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 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 《礼拜六》等杂志上。
看课题提问题: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 写这篇游记的呢?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 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 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 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 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 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 有趣。 ⑵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 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 景物的热爱。
同学们继续读课文,说说外洞, 孔隙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宽敞 外洞:
孔隙: 窄小低矮
内洞: 黑暗、宽广、奇异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 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 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 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 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 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 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
第三段(第4~7自然段):游览经过。
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说说从 这段中你知道些什么。 时间: 4月14日 地点: 浙江金华 事件: 游北山的双龙洞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 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 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课。
这篇游记记叙了有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洞的黑、奇、大。
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生动形象,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学情分析】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但文章的暗线是溪水,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
”(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到自己“写”。
本设计旨在构建动感课堂,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感悟内化文本,催生个性语言,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四个生字,并达到默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写游记的一些表达方法。
4.了解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布置作业,小结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课文4《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共24张PPT)
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
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 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 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 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 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 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 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 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 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 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 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 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 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 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 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 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 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 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 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 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 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 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 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是什么?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PPT课件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 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 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 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 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 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 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 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 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 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 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 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 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 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 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 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 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 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 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 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 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泉水从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 口——山下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 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思考题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 见了 什么景色?(请用:“﹏ ” 画出 来)。 (2) 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 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 流出来的?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 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 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 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 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 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 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精美课件:第4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词说明映山红很多,到处都是。“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
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 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一排比句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溪流的宽窄不一,
才形成流水速度的急缓不同。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览的地点是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部分(第2、3 自然段):主要写在路上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 自然段):主要写游览外洞所见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5 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孔隙有多小,怎 样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 第五部分(第6、7 自然段):主要写游览内洞的情景及 作者又以进洞的方式出洞。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具体说明了孔隙很小的 特点。
阅读方法解密:判断设问的方法
概念:为了强调某方面的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再
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判断方法:设问是自问自答,答句紧跟着问句。 效果: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给读者留下 深刻的印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 (juān)显得有精神。油桐(tóng) 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
片明艳。
这段话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这段话主要写去双龙洞的路上所见到的景色。“开满”一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
山。公路盘曲而上。 “公路盘曲而上”说明在爬山,间接写出双龙洞 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阅读方法解密:理解间接描写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希望你会喜欢!一、《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苏教版语文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 指点看,有点像…
双龙洞的“双龙”
双龙洞有两条自然形成的石龙,一 条青色一条黄色。两条龙的龙首在 洞口,龙身在洞内。洞内光线很暗, 又因为龙身很长,所以不能拍到双 龙全身的照片。
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盘曲而上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杜鹃 孔隙 蜿蜒
船行约10余米就进入内洞,内洞面积2000多 平方米,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洞 内钟乳石、石笋比比皆是,奇形怪状,灯光 辉映,宛若置身于“水晶龙宫”。
洞内石壁上钟乳石和石笋纵横交错,有的形 似珍禽异兽,其中还有一黄色钟乳石,高达 5米,如飞瀑倾泻,人们称之谓“石瀑”。
迅速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叫“双龙 洞”呢?
叶圣陶 游记
4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录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 汉族,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 教育家、出版家,1912年中学毕 业后,家境清贫开始当小学教师 并从事文学创作,提出“应当教 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 详细地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思 想,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散文集《脚 步集》,小说集《火灾》等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读读2-3小节,思考: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 的路上看见了哪些景色?用横线画出来。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 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 乎没有见过。
“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感 到“眼前一片明艳”?
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 泉水从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 —外洞——洞口——山下
路上—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 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 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用小船的 小突出孔 隙的窄小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课。
这篇游记记叙了有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洞的黑、奇、大。
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生动形象,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学情分析】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但文章的暗线是溪水,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
”(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到自己“写”。
本设计旨在构建动感课堂,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感悟内化文本,催生个性语言,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四个生字,并达到默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写游记的一些表达方法。
4.了解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布置作业,小结内容。
6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上册课第1单元4.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苏教语文六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备课卡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2、导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
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板书设计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案反思在课堂教案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作者按照进入内洞的顺序来写,但 是作者却从四个方面来反衬出空隙的“小” ,这就是反衬手法的作用。
孔 隙 的 特 点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窄 须仰卧船中
矮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 险 都在挤压过来
内外洞有石屏相隔,仅通水道,长十 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 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有云: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 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 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 观”之誉。
映山红 沙土
油桐
新绿 溪流
映山红
映山红
映山红
油桐
油桐
新绿
新绿
作者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映山红 沙土
油桐
新绿 溪流
一片明艳
作者去双龙洞的路上,还听到了什么?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展开想象说一说
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 黄龙四爪腾空,仿佛在云中飞舞, 一条青龙昂首遥望,好像在呼风唤 雨;其它有的像( ); 还有的像( )
洞内的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
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金 钟”、“彩云遮月”、“天马行空”、 “海龟探海”、“避水金针”“寿星捧仙 桃”……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 置身在水晶龙宫。 ──摘自新浪网
内洞
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
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 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黑)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
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奇)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
(大)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主 主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记)
叶圣陶
金华双龙洞简介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 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 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 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 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 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 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zhè
diàn
cù
Hale Waihona Puke 浙江wù罗甸tún
一簇
juān
突兀森郁
tóng
臀部
sǔn
杜鹃
油桐
石笋
入口
开头
四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时间 )
(人物) (地点)(事件)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 洞的呢? 理清线索: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作者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明写溪流,暗写山势。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外
洞有什么特点?
外洞
外洞 形容山势险峻,树
木繁茂。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 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 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 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走近叶圣陶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 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 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 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 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自读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子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明白词语的意思。 3 边读课文边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词语。
课文中除了这一显性线索(由外到内), 还有一隐性线索:
泉水流经的路线:
一路迎着溪流。顺着山势……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
下方的孔隙流出。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上源在深黑的 石洞里。……出了洞。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 —洞口——山下
──摘自新浪网
自由读第六自然段,思考:第
六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
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
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
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
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
打比方
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孔 隙有什么特点?
1、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 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小船) 2、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 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 船就出来。 (拉船) 3、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 不贴着船底了。(坐船) 4、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 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 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