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促织教案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征虫受刑,神卜得虫,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兴旺发达”的情节。

2.通过诵读文章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跌宕起伏的写作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4.体会封建社会的罪恶,感受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理解文章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下层群众同情的思想内涵。

难点: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引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促织》的作者蒲松龄和文中相关的文言知识,还知道文中的皇帝喜欢斗蟋蟀,那么大家还知道其他像文中皇帝这样有独特爱好的人吗?秦始皇赢政沉迷长生不老;南唐后主李煜喜欢女子裹小脚;明熹宗朱由校爱做木工。

大家对历史知识了解得真多!教师总结:这些沉迷自身喜好的皇帝最后都没能管理好国家。

那么文中的故事也会有这样的结局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促织》。

(二)整体感知齐读全文,回顾文意,学生概括。

明确:本篇文章是以促织为线索,为满足皇帝斗蟋蟀之乐,官员们每年在民间搜集蟋蟀,一头促织让几家倾家荡产。

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求卜得虫后,成名儿子却失手拍死了促织,投井化虫,为成家挣得兴旺发达。

(三)深入研读1.在文章中,主人公成名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着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明确:由喜到悲,由悲复喜。

2.全班分为四组,快速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思考:成名因何而喜?因何而悲?明确:(1)征虫受刑:成名屡试不中、抓虫无果、家业败落、遭受刑罚,故悲。

(2)神卜得虫:成名通过“神卜”得到了可以交差的促织,可免于惩罚,故喜。

(3)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儿子失手拍死促织后自杀,奄奄一息之时魂魄化为促织,成名失促织后失爱子,故悲。

(4)兴旺发达:成名摆脱了痛苦,获得大量赏赐,儿子也恢复清醒,全家过上了好生活,故喜。

3.人可能变成虫子吗?作者为什么要设置“儿毙促织,魂化促织”这一情节呢?是否合理?默读课文,小组交流、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一、教材分析《促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属于白话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虚妄性和实质。

本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写实小说,语言简单明了,情节简单却生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促织》,让学生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并分析其运用的叙事手法。

同时,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汇、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在知识和思维的培养之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封建道德进行科学的批判和反思。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特别是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教学难点:对于典型小说的分析和阅读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另外文本中的一些现代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成语、词汇,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辅导。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为主的教学方法2.分组合作探究法3.问答法4.交互式教学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15分钟)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出文章的主题。

2. 阅读课文(20分钟)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在时间内阅读完全文。

3. 给学生讨论(20分钟)1.结伴合作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文中情节的奇妙之处,以便获得更充分的理解。

2.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讨论。

3.对小说人物角色的讨论。

4. 教师讲解(30分钟)课堂讲解与演示。

1.对每个学生进行逐一发言。

2.解释学生提出的疑问。

3.对小说的关键进行详细的解析。

5. 精读课文(30分钟)指导学生精度阅读故事并进行各部分的批评。

1.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对文章的一些疑点进行详细梳理。

6. 总结(15分钟)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以及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语言和修辞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步骤,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力,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批判和反思封建文化的虚妄性和实质。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 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 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促织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该词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促织的含义,掌握促织这一词语的用法。

b. 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促织这一词语的理解深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以问题引入:你们是否了解过促织这个词语?它在哪些场景中出现过?b.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2. 语境理解(15分钟)a. 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段落,寻找其中有关促织的句子。

b.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促织的含义,并填写在白板上。

3. 词语解析(20分钟)a. 讲解促织一词的词义和词性,并给出相关例句。

b. 引导学生思考促织这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并与其他近义词做对比。

4. 拓展运用(25分钟)a. 学生个人思考:当你遇到困难时,如何用促织的态度来面对?b. 学生交流和分享思考结果。

5. 归纳总结(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加深对促织的理解。

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四、课堂作业1. 让学生围绕促织这个词语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用到促织的场景。

2. 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章,寻找使用促织的句子,写下来并进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词语解析环节,应提前准备更多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

同时,在拓展运用环节,可以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例子,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促织这个词语。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通过模仿创作、小组交流的方式,提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增强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促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讲解PPT或教案。

(2)相关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3)写作练习纸张和作文本。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携带相关书籍和资料。

(3)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促织》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阅读,尝试解答课后问题,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促织》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促织》是一种以“促进”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它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人们的善良、勤俭和勇敢等美德。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教学《促织》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

在课堂实录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在导入时,我们采用了一张图片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我们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图片中的村庄,透过图片中的人物和事物找到故事的引子,之后,我们让学生整理自己对于图片和故事的感受,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一步骤的导入,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情感细节,产生共鸣,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步:阅读在阅读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再请他们阅读一遍,并注意其中细节描述。

接下来,我们根据故事情节将其分为五个部分,让学生分别朗读并解释每个部分的意义。

在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角色之间的关联和他们的情感变化,把握整个故事的主题。

第三步:分类讨论在分类讨论时,我们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分类梳理,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

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发现故事内涵,学会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在讨论中,要求学生的表述适合听众的理解,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与解释。

第四步:合作创作在合作创作时,我们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可以选择讲述故事情节的一个环节,并表现该环节描写的心情、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行动,可以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增强其互动性和表演能力。

第五步:评价反思在课程结束时,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是否达到教师所预设的目标。

同时,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也可以通过问题探讨来反思学习成果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这样一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实现,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受益匪浅综上所述,本次教学活动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通过理解故事情节、角色之间的关联和情感变化,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漂亮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写字的兴趣。

教师讲解写字的重要性和好处。

2. 新课呈现:教师讲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并进行示范。

学生跟着老师进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课堂总结: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的要点。

4.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 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

《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

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

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

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聊斋志异》题解 二 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 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是冷酷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 主旨 《促织》教学设计 四 小结 1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教案:高中语文《促织》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促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入思考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识别课文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复印课文《促织》。

2.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出问题:你听过或读过什么有关纺织的故事吗?或者你喜欢纺织吗?为什么?2.简要介绍课文《促织》的作者和背景。

3.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促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描述纺织的过程和织布工人的形象是怎样的?- 为什么织布工人在织布时会有一种快乐的情感?- 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逐段分析课文,解读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描写手法是如何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的?-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修辞手法是如何营造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 通过织布的过程和织布工人的形象,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作者通过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为什么选择《促织》作为课文的标题?- 你觉得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对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4.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出《促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6.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纺织和织布工人的认识和感受的短文。

教学延伸:1.请学生自行阅读并分享与纺织和织布工人有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2.请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与纺织和织布工人有关的图片、影视作品等,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能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促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作者对底层百姓命运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促织》,理解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培养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相关背景。

(2)引发学生对《促织》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促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促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2)讲解《促织》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促织》教案

《促织》教案

《促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理解课文《促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并评价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促织》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文学手法。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析。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评价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背景。

激发学生对《促织》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并熟记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并评价课文《促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背景,与《促织》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促织》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以趣导入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

惧,自缢死。

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二、自读课文1.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

2.根据注释,疏通文字,并且在课本上“圈”“点”“画”,找出成为自己阅读“拦路虎”的字词。

然后同桌间展开讨论,根据字词所在的位置判断它的词性,根据字词的前后搭配判断它的词义。

重点研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等。

三、梳理情节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读完后编写一个情节提纲,选用合适的动词,训练自己的概括能力。

四、对话文本课文中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句子,实际却能透露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探讨,那么就能引领学生更好地与蒲松龄对话,从而体悟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如“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官吏的压迫把亲情都异化了,成名爱促织比爱儿子更多。

这几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句子,对于荒唐可笑的统治者是多么辛辣的讽刺!五、布置作业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聊斋志异》,了解蒲松龄。

2.讲述曲折情节,并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评析:本课时教学设计中,不难发现教者开阔的阅读视野,对文言文学法的重视。

整体把握课文,既注意突出小说类性,也注意语用能力培养。

对文本篇性审美,更是细腻、敏感。

编写情节提纲和讲述《促织》内容的作业设计,还体现了存在式学习的价值取向,弥足珍贵。

整体上看,设计简洁、清爽,不乏新意。

不过,仍有优化余地:1.以《促织》原型故事导入,趣从何来?凸显故事的荒诞?比较其与《促织》的异同,感受蒲松龄的艺术创造力?暗示学生明清时代的政治腐败一脉相承?不论出于哪种考虑,都显得有些突兀,有先入为主的先天缺陷——不是基于学生的困惑或认知状况施教。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促织》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

2.能够理解和分析《促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3.能够运用文学常识、语言知识及分析能力全面理解并解读《促织》。

4.懂得如何把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以文学的形式表达。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促织》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2.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表现出对《促织》的情感体验和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促织》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等基本信息,并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1.《促织》是哪位作者所著?2.《促织》是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其文学特点是什么?3.《促织》中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第二步: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对《促织》进行阅读,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学生也可以自主进行阅读,然后进行整理、交流和讨论。

1.对《促织》进行整理梳理,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展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怎样的语言运用来表现其内涵?2.分析《促织》中传递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文化元素:关于纺织、工匠的文化传承•思想精髓:乐观、自强、传承第三步:情感体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通过写作方式,把自己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想、所悟、所感,以及对《促织》角色和情节的理解,以文学的形式进行表达。

1.通过写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促织》中所呈现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能够自信、自主地表达出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第四步:复习巩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和复习,扩展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促织》这篇文学作品。

教学方法和手段1.导入:提问法2.阅读理解:个人阅读、小组讨论3.情感体验:写作表达、朗读4.复习巩固:知识传递、合作分析、扩展阅读材料总结通过对《促织》这篇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文学的魅力,能够对文化、思想和情感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体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

《促织》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一上册)【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a)了解作家蒲松龄b)知道《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和他人仿作2、过程与方法:a)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育阅读文言文的语感b)赏析作品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c)品尝《促织》朴实自然、简洁凝炼、精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理解借古说今的创作意图,学习对现实的人文关怀b)理解成名看似悲剧开场、最终喜剧首场背后所孕育的更深层次的悲伤,体会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引导同学从政治、经济、训练、医疗等各个层面的改革阐发,试说利弊,激发起内心的责任感和社会参加意识。

【教学重点】1、把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尝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支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王安石《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帷幔的质地也是丝的,都是耗费了劳动妇女很多心血的产物。

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境况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逼。

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督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金屏翠幔”和“一绚丝”不仅是成品和原料的对比,而且是生活的豪奢与贫瘠的对比,是物质的宝贵与寒伧的对比,甚至在数量上也是悬殊的。

二、背景学问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

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许多名称。

关于促织教案3篇

关于促织教案3篇

•••••••••••••••••促织教案关于促织教案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促织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促织教案篇1在对《促织》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安排了三课时:1.学生自读,解决疑难;2.剖析课文,文学鉴赏;3、在教师指导下解决并巩固有关疑难字词和文言句式知识。

设计第二课时教案的指导思想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具体措施是:避轻就重,选点爆破。

教学目的是:以“点”带“篇”,归纳扩展。

依据信息论原理在教案设计中形成交叉错综、相互联系的网络认知结构,爆破的重点是小说的结构特点,难点是其生动传神的描写,即我所谓的“人民用鲜血与悲泪催开的无比璀璨艳丽的花朵。

”这张网的总绳是使用归纳法,在文学鉴赏中对作品主旨进行深入剖析与扩展,借以走进蒲松龄,了解他笔下的封建社会。

删繁就简,点击要害,设置的这三个点,是这个网络认知结构中的杼纽,牵动每“一点”都会引动全篇,现分述如下。

一.用比较法凸显小说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快速掌握小说情节。

1.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心理特点有三个阶段:松散、集中、疲劳。

在起始阶段的导语之后,为提高信息输入的强度,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活思维,我将学生在解读小说时高度期待的热点问题,即颇具吸引力的小说情节,用结构示意图在字幕上打出,又火上浇油般在字幕上打出一段关于明代蟋蟀野史的结构示意图。

让学生在在比较中判断情节结构的异同,其课堂教学密度和强度自然要比单一的思考判断记忆大得多,而由于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正是兴趣盎然的热点所在,所以当然可以放大瞳孔,乐此不疲了。

异同比较结构示意图:《促织》蒲松龄↗⑦斗→⑧献→⑨议②捕④再捕⑥三捕↗ ↘ ↗ ↘ ↗①征③卜⑤丧《野史》(吕毖《明朝小史》)①好促织―――→②换促织-―――→③妻缢-―――→④夫自尽附原文:(字幕显示)“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织》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

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

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

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

“以”,连词“而”。

“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

“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

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

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第二教时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作业:(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

明确: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

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②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

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

“贪”译“贪婪”为好。

④一跬(kuǐ)步:课文未注。

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

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⑤以蠹(dù)贫:蠹,蠹虫。

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

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

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

(译文见人教社编《教参》,上说略与不同,供参考。

)(3)讨论学生板书的情节结构提纲:边讨论边修改学生的提纲。

(附)板书设计(见下页)2.分析课文内容:(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

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

”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

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

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

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

明确: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

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

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

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

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3.布置作业:做“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四。

第三教时一、教学要点。

对照比较阅读,揣摩文意,局部改写课文。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检查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一、二题,参见第二课时教案,第三、四题参见人教社编教学参考书。

第一题中,关于作品的消极方面,要注意蒲松龄生活的时代(17世纪),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加以苛求。

作者把成名的逆来顺受称作“天将以酬长厚者”,就是这种历史局限的反映。

2.对照比较阅读:(1)《聊斋志异》有几种不同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加以比较,作出评价。

1讨论。

明确:句子的上文有“问者?香于鼎,再拜”,例句a承上而下,合乎语境,更确切。

2 讨论。

明确:例句a从四个方面写出成名捕捉蟋蟀时的极度紧张,搞得精疲力尽,远比例句b形象生动,更深刻地揭露了“岁征民间”之苦。

3讨论。

明确:例句b只写成名夫妇对子之爱,而例句a写失虫之优甚于失子,是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控诉。

(2)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

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讨论。

明确:《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③鸡啄食促织;④夫亦自经。

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3.练习局部改写: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

4.布置作业: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