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老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

高一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

高一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执笔人:韩军华审核人冯国丽使用时间:2012年12月7日编号11025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及本文写作背景。

2、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文言文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用法。

学习难点:文言文的虚词和特殊句式。

预习学案1、易错字音:阿房..()宫骊.()山缦.( )回囷.( )囷焉不霁.()何虹高低冥.()迷妃嫔.( )媵.()嫱.( )辇.()来于秦晓鬟.( ) 杳.()不知其所之也辘辘..( )远听尽态极妍.( ) 剽.( )掠鼎铛..( )玉石纷奢.( ) 逦迤..()..()瓦缝参差锱铢..()椽.()庾.()直栏横槛.()2、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在地方和中央都曾任职。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穿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

杜牧工诗、赋、词,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与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他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

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诗歌语言清丽而又风味清新,风格激荡雄浑而又精致婉约。

著有《》。

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藩镇割据、异族入侵,更加重了人们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当时统治者敬宗李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

于是杜牧作此赋,通过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了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以规劝当政者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4、文体知识: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阿房宫赋》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了解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目的。

【相关知识】杜牧:见基础训练14页,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

赋的基本特点:见基础训练14页。

【知识梳理】(一)给加点的字注音阿房宫(e )廊腰缦回(man )囷囷焉(qun )蜂房水涡( wo )媵嫱( ying qiang )梳晓鬟(huan)剽掠(piao )鼎铛玉石( cheng )逦迤(liyi )锱铢( zi zhu)架梁之椽( chuan)庾之粟粒(yu)横槛( jian)(二)文章重点梳理第一段重点词语解释(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 ……的样子)(3)不霁何虹(雨过天晴)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3)廊腰缦回 (名--状,像人腰)(4)檐牙高啄 (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6)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7)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古义:跑今义:行(2)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雨雪晴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默写翻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第二段重点词语解释(1)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纷乱的样子古代女子环形的髻)(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词类活用1、辇来于秦 (名作状语,乘坐辇车)2、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3、鼎铛玉石 (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4、金块珠砾 (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古今异义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8)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9)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10)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11)翻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明确: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5)第12-13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4、小结: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布局精巧、构造奇美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写出了雄伟壮丽阿房宫。
这一节,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均力敌”就与前方“骊山冯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定“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
2、重点字词疏通: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2)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3)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4)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5)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6)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7)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歌台暖响 “响”动词→名词 歌声
3、内容分析:作者如何描写阿房宫建筑?
(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兴建背景)
(2)第2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总体规模)
(3)第3-4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布局精巧)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主备人:周珉【应达成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本文通过对事件的形象生动的描写来揭示事理的办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总结的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的历史观。

课前预习案一、自主学习(一)走进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写作背景及文学文化常识1、写作背景:《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而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荒淫奢靡,“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房宫赋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用)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用)

主备人:易唯审核人:李鹏飞使用时间:2013年____月_____日使用人:_________《阿房宫赋》导学案导学过程气候不齐。

”——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

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

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

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

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

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

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

“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缭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

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

“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

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检测达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C)A.一 B.爱六王毕,四海一(统一)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数词,一)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取 D.族奈何取之尽锱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焉 B.而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后,…的样子)骊山北构而西折(承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谁得而族灭也(修饰)C.夫 D.于(均为介词,比)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统治者)多于九土之城郭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句首助词无意)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C)。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学案1.了解与写作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2教材77-79页上课时间20XX年月日编写者:王新文学习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自主学习:1. 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2. 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阿房宫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宫人的生活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秦亡的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关于思路、手法的理解:(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

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

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3)第2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

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导学案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导学案

沈阳市24中学2011 高一必修诗歌学案编号:1 使用时间:2011-5-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导学案学习记忆有关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

2、15分钟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中的鉴赏部分(第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合作探究题目,A层同学要形成文字。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自主学习】一、文体“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

《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

本文属于文赋。

刘勰在(《》)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

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二、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三维目标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

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教材77-79页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编写者:王新文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相关知识。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词语难点:内容理解知识链接:解题。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

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

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

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土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自主学习: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

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案)编案者汪静一、作者及背景介绍1.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__牧之___,号_樊川居士__,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与_李商隐___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__杜樊川__”,著有__《樊川文集》_____。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时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

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2.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

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

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古有童谣唱道:“阿房,阿房,灭始皇”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南北朝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

3.《阿房宫赋》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4、“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精选9篇)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精选9篇)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杜牧《阿房宫赋》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特点;2、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3、文言词语的活用。

重点难点:文中“议论”所包含的意思,四个“后人”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型:课内自读课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题解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

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

可是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

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可见本文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二、赋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三、阅读课文,反复朗读。

学生自读,教师范读。

四、结合“自读提示”和“注释”,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指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开首十二个字用两组偶句,极省简地待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费,文中“毕”“一”“兀”“出”都是动词。

接着,由外至内,由物及人,用骈散间杂的句式来写。

第二自然段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的基础上,极写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复习导学案(教师版)知识链接1.文体简介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2.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

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一、知识积累(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廊腰缦.回(màn) 囷囷..焉(qūn) 蜂房水涡.(wō)媵嫱..(yìng)(qiáng)梳晓鬟.(huán) 剽.掠(piāo) 鼎铛.玉石(c hēng)逦迤..(lǐ)(yǐ)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 庾.之粟粒(yǔ)横槛.(jiàn)不霁.(jì)何虹妃嫔.(pín)管弦呕.(ōu)哑.(yā)(二)解释重点词语(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的样子)(3)不霁.何虹(雨过天晴)(4) 奈何取.之尽锱铢 ( 夺取)(5)而气候..不齐.(本文指情绪,气氛)(相同)(6) 杳不知其所之.也(到….。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通过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作者借以讽谏时弊的目的,警告统治者应戒奢爱民。

3.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一、介绍相关知识1、阿房宫“阿房”旧读“ēpáng”,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

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

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

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

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

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

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

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

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

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工程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至秦灭亡时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

据说当时人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称其为“阿房宫”。

秦亡后,项羽进入咸阳,焚烧秦国宫殿,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2、赋:古文体的一种。

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章体裁。

特点:形式:以四、六言为主,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

内容:描写事物极尽铺排夸张,而于结尾处发议论,以寄讽喻之意,往往卒章显志。

3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

晚唐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

出身名门,祖父杜佑历任中唐三朝宰相。

因此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

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

晚年居住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称他“杜樊川”。

杜牧为人刚直,不肯逢迎权贵,因此仕途上不是很得意,然而独特的家世和处境,使他在政治上显得极有见识,而且敢于议论,敢于直陈时弊。

文学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脍炙人口,善于用短小的篇幅,精炼的语言,清丽自然的画面,表达委婉含蓄,隽永深沉的情感。

2021《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2021《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16.1《阿房宫赋》导学案(共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

3.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4.学习本文多用对偶、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第1课时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杜牧(803—852),晚唐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早年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晚年趋保守消极,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工于诗、赋、文、辞,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议论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在“赋”这一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地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2.了解文体知识——赋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更近于诗体。

赋有以下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

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课文《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

课文《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

课文《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课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

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

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难点: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基本上能够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在本文的教学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讲解一些文中重要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并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语言美,了解赋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1、研读法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学案;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2、老师准备:课前预习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_图文.doc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_图文.doc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懂得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点难点】1.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赋体文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知识积累】1・文体简介:“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铺采搞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以前曾学过的《赤壁赋》就属于这种文体。

2.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为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

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根据历史记载, 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

《阿房宫赋》导学案 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 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编写:审核:学校: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深情诵读,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2、品味语言,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3、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掌握常用实词、虚词用法与重点句子翻译。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

学习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方法,能运用类比联想与比喻联想。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杜牧(808-852),字牧之,晚唐著名文学家,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

后世因称他“杜樊川”。

杜牧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历任许多官职。

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

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名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字词:【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劝学》)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过秦论》)2.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怜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过秦论》)3.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劝学》)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选取)(《鱼我所欲也》)4.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土大夫之族.(类)(《师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过秦论》)族.庖月更刀(众)(《庖丁解牛》)5.焉盘盘焉.,困困焉.(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然”)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兼词,相当于“于之”)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语气词)(《师说》)且焉.置土石(哪里)(《愚公移山》)6.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假使)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使者)(《官场现形记》)7.举戍卒叫,函谷举.(攻占)杀人如不能举.(尽)(《鸿门宴》)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举起)(《鸿门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陈涉世家》)众议举.宠为督(推举)(《出师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导学案主备:刘智秀审核:高二备课组时间:2014年09月26日【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懂得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赋体文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相关知识链接】1.文体简介“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2.知人论世:杜牧(803~ 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为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

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

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

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

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

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

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是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前面我们学习了贾谊写的《过秦论》,他指出了秦的什么过失(即中心论点)呢?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张。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也写了一篇文章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阿房宫赋》【基础知识积累】一.给划线的字注音:阿房宫()骊山()廊腰缦回()囷囷焉()妃嫔媵嫱()()()焚椒兰()不霁何虹()辘辘()杳不知()金块珠砾()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在庾之粟粒()横槛()尽态极妍()管弦呕()哑()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第一段重点词语解释(1)六王毕.(),四海一.()(活用)(2)蜀山兀.()(活用)(3)覆压...三百余里()(4)隔离..天日()(5)骊山北构..而西.折()()()(6)直走.咸阳()(7)廊腰缦回... ( ) ()()(8)各抱地势()(9)钩心斗角()(10)盘盘焉..焉()()...,囷囷()(11)蜂房水涡....:()()(1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3)未云.何龙.:()()(14)不霁.何虹()(15)高低冥迷..()(5)而气候..不齐.()()【文本分析】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楼阁之高:(隔离天日)阿房宫楼台之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2作者描写阿房宫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夸张,对比,大胆的想象)手法3概括第一段内容a细写阿房宫的:(楼、台、殿、阁长桥、复道、歌台、舞殿)b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的特点:(宏伟,雄伟,壮美,壮丽,庞大等)三、作业四、反思第二课时一、课前小测二、学习第二段(一)重点词(1).辇.来于秦 ( )(活用) (2)朝歌夜弦....( )( )( )( )(活用)(3)明星..莹莹 ( )(古今异义)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今异义) (5 剽掠..其人( ) (6)倚叠..如山( ) (7)一旦不能有.( ) (8)输.来其间( ) (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 )(活用)铛、石、块、砾( )(活用)(10)弃掷逦迤..( ) (二)句式明星莹莹,开妆镜也( )【文本研习】1、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侈的?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侈。

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对珍宝毫不吝惜。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一节运用了(夸张对比 )手法极显宫女之( 众,多 ),宫廷生活之( 奢靡荒淫)。

三、 作业四、 反思第三课时一、课前小测二、学习第三段(一) 重点词(1) 秦爱.纷.奢( )( ) (2) 人亦念.其家( )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 ) (4) 日益..骄固.日( )(活用)益( )固( ) (5) 函谷举.( ) (6) 可怜焦土....:.可怜( )(古今异义)焦土( )(活用)(7)直栏横槛.()(二)句式(1)多于南亩之农夫()(2)函谷举()(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文本研习】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段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

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怒气填胸。

三、作业四、反思第四课时一、课前小测二、学习第四段(一)重点词(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使.六国各爱其..人()()()(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4) 秦人不暇..自哀.( ) (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活用)(二)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秦人不暇自哀()(三)【文本研习】1、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B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朝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2、研读第四段,要求: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第四段:卒章显志。

讽谏唐王朝勿蹈秦皇覆辙。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不爱民),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哀之,鉴之)三、《阿房宫赋》文体的特点。

1、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

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议论)做(铺垫),这就是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2、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点?(1)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采用了(铺陈)的手法。

作用:气势夺人,句式流畅,感情强烈,琅琅上口。

(2)请你在文中再找一个例子说明,例如:四、总结全文:1、主题: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知识整理】一、实词1.一词多义(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5)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6)幸1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2大王亦奉赦臣(侥幸,幸而,幸亏)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二、虚词(1)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⑥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2)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承接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3)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不要被自己打败了——《阿房宫赋》读后感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