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8 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
高考政治 二轮复习 专题8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
误区诊断
1.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 (江苏卷,21③)
2.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 (江苏卷,21④)
3.中法两国文化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 (2014·新课标Ⅰ卷,19④)
4.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 (2014·江苏卷,24C)
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么
样
①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
途径手段
②手段:大众传媒
任务要求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 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 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点精析
温馨提示: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1)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 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 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拓展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建设文化强国。文化是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本题可先分析鲁迅与雨果文化作品的共性,这种文化上的共性 是交流活动开展的基础。接着再具体分析这种文化交流的意义,可从文化交流有利于 增进文化的合作与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等角度具体论述。
拓展升华
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文化的表现形式。用山、桥、小舟之间的联系代表体细胞与 小分子、基因之间的联系,这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A项正确;科学与艺术来 自于社会实践,B项不选;材料并没有表明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C项 不选;材料表明科学的传播需要借助艺术的手法,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本题答案选 择A。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析 查有关文化的影响的知识。雷锋精神激励了中国也被称赞为“全人
考
点 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正确;
·
核 材料并未体现雷锋精神从实践中来,又引导实践的发展,②排除;
心
突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说明文化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 破 响,故③项入选;④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点 山东、北京、江苏,2010·天津、 文化生活一二单元的命题角度主要
· 核
福建)
集中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
心 突 破
命题角度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 关系。(2012·广东,2011·江苏、 天津,2010·福建,2009·江苏、
广东)
济、政治关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链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科技对文 热
明 考
(2012·新课标全国)
合国力的意义。2.运用 以
文化对人影响的知
致 用
向 命题角度10:运用《文化生活》中相关知 识,阐述建设社会主
· 审
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
义和谐文化的重要
题 战应有的正确态度。(2012·北京)
性。
指 导
命题角度11: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
3.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
(2009·福建)
菜单
201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政治(广东专用)
考情分析
考情启示
析
考 点 · 核 心 突 破
明 考 向 · 审
命题角度17: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 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
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2011·浙江) 命题角度18:结合材料,运用《文化 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 途径。(2010·广东) 命题角度19:请你结合《文化生活》 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 新提出合理化建议。(2009·安徽)
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件
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中华文化的特征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源远流长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博大精深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包容性
1.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 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 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4. 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 民族精神
内涵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 核心 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
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产 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 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 内 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 涵 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
5.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 和发展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前后联系)
(1)民族精神与塑造人生。弘扬民族精神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 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 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高考领航】2014届高考政治课件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创新
重点辨析各自概念,探 究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 历年高考本部分常以选 择题命题。
(2)认识文化的实质
首页
专题网络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动态整合 时政生活链接 课堂达标检测 限时规范训练
上页
尾页
下页
尾页
考点解读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 政治决 定文化 文化反 作用于 经济、 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 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所决定 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 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的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 会发展③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 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 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 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①国内:文化影响国内政治文明的进步程度② 国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 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上页
尾页
下页
尾页
走进高考
答案解析 【解析】
例2:(2013· 广东文综)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 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在 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 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 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 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 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走进高考
相 互 影 响
2014年高考备考中,要 全面理解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关系,对文化的 双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 重点掌握。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件+分层训练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原卷版)
文化生活专题十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1.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其主要构成是以沿途保存的遗址或遗存为主要对象。
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加大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力度,做好古道文化游的整合、活化与利用工作。
这有利于()①发挥自然遗产优势,促进湘桂文化交融②在求同存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文化的多样性④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一字一图画,一语一境界。
”中文优美、简约、深邃、博大,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
中文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中文日”,取典于仓颉在“谷雨”时节造字的传说。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语言文字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展现了文化多样性②语言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钥匙,搭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③汉字产生于中国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全人类共同财富④“中文日”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文影响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
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
由此可见()①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
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
“肉体已逝,脊梁仍在。
”“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
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
”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重要见证。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第一篇专题突破专题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核心考点一文化的实质与作用课件
多维整合·融会贯通
真题研练·衍生预测
多维整合·融会贯通
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 信,没有文化的繁 荣兴盛,就没有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
微观方面 宏观方面
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潜移默化、 深远持久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 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 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支撑、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错误。故本题选C。
预测3 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塑造作用 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呼吁并践行“躺平”的生活方式,往往出自对 于职场当中的竞争化、高强度压力、不合规的加班制度、高额的生产 与生活成本,以及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与劳资关系等负面现象的厌倦与 不满。这些职场负面现象,被诸多评论者视为造成“躺平”现象的根 源所在。这说明( ) ①文化来自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与经济交融的特点日益突出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4 以主观题形式考查文化力量 4.[2020·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九曲黄河 万里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中 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
屡治屡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0世纪中叶,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
③体育运动具有塑造人生、促进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
④体育运动是消弭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路点拨】
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人教版)
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就是把报纸、电视台、 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 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由此可见,“媒体融 合”( ) ①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传递共享文化 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能借助科技手段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④能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和民族伟大复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前挂后连
三个角度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从世界文化发展看: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从文化传承看: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 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文化创新奠定根基。 (3)从民族文化发展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 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系民族的 生存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人生观和价值观
塑造 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 广度),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
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接受优秀文化,自觉改造或剔 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 取缔腐朽文化,全面提升个人
素质
前挂后连 文化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民族文化→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传统文化→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教育→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力量之源 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魂 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满足人们多样需求 精神文明→保障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两个修养” 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07 文化作用与文化建设
A 解析: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首先表现在体现一个城市的文 化底蕴,①正确。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还在于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正确。②中的“活跃文化市 场”既不是建设城市雕塑的主要目的,也不符合题目“文化价值”的要求, 不选; ④中的 “培育文化人才 ”也不是建设城市雕塑的主要目的 , 也不选。
(2)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经济、政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弘扬优秀文化,以提升国民人 文素质和促进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特点。 创设良好的文化 环境,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 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两个特点,既潜移默化又深远持久。 (1)所谓潜移默化是指因受到外来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这里 指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因受文化的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文 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两个着眼点:一是从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来看; 二是从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看,主动地、 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3.正确理解文化的反作用 (1)文化是依存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精神力量,但它并不是社会发 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 (2)文化虽然也能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但 是,这种影响始终是第二位的,它不可能与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等 量齐观。
(3)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既表现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 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也表现为先进的、 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 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 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和经济发展同步。 文化可能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5)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 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 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为什么要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国民人文素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 动。所以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们 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教案【专题9】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专题九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第1课时学生自主学习一、落实主干知识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走向衰微。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字为人们跨时空交际提供了便利;汉字对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产生积极影响等。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其内容极为丰富:文学艺术绚丽多彩;科学技术注重实用。
其区域特征明显: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其民族特色鲜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之魂。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8讲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现代中国课件
认知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1.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1)借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 步消灭私有制。 (2)创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 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借鉴: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化体系。 (2)创新: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 题。 3.构建经济结构与体制 (1)借鉴: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2)创新:注重克服苏联模式过度集中的缺点,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 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的关税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 收个人所得税。
3. (2022·湖北高考)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 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 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D )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5.“ 文 化 大 革 命 ” : 由 领 导 者 错 误 发 动 , 被 反 革 命 集 团 利 用 , 给 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1.巩固政权的经济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2.经济制度 (1)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 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第二课时主观题提能增分
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
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
个好成绩。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 ‘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 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第四步:“答”。即按照主观题答题规范组织答案。 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创 造的优秀思想文化。“两个务必”激励共产党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 定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砥砺前行。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 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6)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 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某种具体文化的作用。(如: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国式浪漫美学惊艳了世界,也让全世界领略了这一中国古老历法的独特 文化魅力,收获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在现代化狂飙突进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农耕课,在校园里辟出菜地,让学生根据节气种植 各种蔬菜,掌握节气知识;部分景点搭着研学游的“便车”,建造了二 十四节气馆,图文并茂地向前来体验的学生讲授节气的历史和内涵。
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第一课时客观题轻松满分
专题过关突破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主干构建
返回导航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返回导航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具体整 合,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科学精神: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结合对待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态度等知识,提高学生辩 证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积极投身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俗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由此可见 ①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D )
②先进文化只要走进大众,就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优秀的文化成果能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声
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的反映,又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返回导航
3.(2021·全国乙卷)著名书画家黄宾虹观察自然深有领悟,以自然
之理来诠释笔法,如“平”似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
水、宛转自如;“变”像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在艺术实践中
感悟自然,令黄宾虹艺术精进。这表明
(B )
①艺术之理与自然之理相契合 ②悟出自然之理就能提升人的艺术
返回导航
【解析】 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有助于人们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但
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①排除;文化是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不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突破专题9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教案
1. 教材:
- 确保每位学生都准备了《高考政治》第二轮专题突破教材,特别是专题9“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的相关章节。
- 提供补充阅读材料,如关于中华文化发展简史、文化强国政策解读等,以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2. 辅助材料:
- 准备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如古代书画、建筑、传统节日等,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座位设置为小组讨论的形式,每组配备白板或海报纸,方便学生记录讨论成果。
- 在教室前方设置多媒体展示区,便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设置一个小型的“中华文化角”,展示一些实物或模型,如中国传统工艺品、书籍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学习。
5. 其他资源:
- 邀请文化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线上或线下讲座,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视角和前沿信息。
- 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鼓励学生持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化发展简史,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中华文化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当代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考政治《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概览
高考政治《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概览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概览高考政治是高中生备战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高考政治中的一个知识点概览,即《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对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瑰宝,它凝聚着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传承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通过文化建设,一个国家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认同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其中主要包括: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倡导“仁爱”、“孝道”等美德,对于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
2. 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宗教体系,它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强调“慈悲”、“舍己”,倡导人们超脱尘俗的生活;而道教注重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境界,强调“无为而治”。
3. 诗词文化: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是世界上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人。
通过诗词,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传承了国家的文化遗产。
4. 传统节日与礼仪: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通过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五、当代文化建设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文化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主要包括: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公民的现代文明素养和道德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高三政治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政治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二轮复习教案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走向衰微。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字为人们跨时空交际提供了便利;汉字对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产生积极影响等。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其内容极为丰富:文学艺术绚丽多彩;科学技术注重实用。
其区域特征明显: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其民族特色鲜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1.偶考点:文化市场现象与措施文化强国的措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2.常考点:中华民族的内涵和时代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3.必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向1 灿烂的中华文化1.(2013·课标全国卷Ⅱ,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本题的题眼是“《台湾风物图卷》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台湾风物图卷》描绘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①说法正确。
它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说明两岸文化有共同的根源,②说法正确。
《台湾风物图卷》与《清明上河图》艺术风格相似,但文化价值各异,③说法错误。
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④说法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错误。
] 2.[2013·课标全国卷Ⅰ,39(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本题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收录西文字母词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要抓住“是赞成还是反对”“文化生活”“阐明理由”等题眼信息,回答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本题具有开放性,可灵活选择赞成或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①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②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
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
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把握是非论证类题目特点解答本题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将其作为以往的辨析题或评析题来对待。
辨析题或评析题要求对观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合理与不合理之处都要分析原因;而本题这样的是非论证类题目,只需选择一个方面、只需分析一个方面的原因。
考向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2016·全国Ⅲ卷,21)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 )【导学号:23192096】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一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二是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②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①夸大了“工匠精神”的作用,排除;“工匠精神”不是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③排除。
]4.[2016·全国Ⅰ卷,39(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
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
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
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
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文化生活知识”,试题类型为措施类。
我们可以从“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以及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
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
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防止“坐井观天”本题解答过程中,考生往往局限于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个小圈子里分析问题,从而造成要点缺失。
解答类似题目时,要明确这样一个思路:分析任何文化的措施,只要范围允许,都可以调动《文化生活》其它单元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考向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2016·全国Ⅲ卷,39(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增强文化软实力及在文化交流中应坚持的原则来说明;还可以联系时政知识“文化自信有利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谈意义。
[答案]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以我为主,在国际交流中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考向4 加强道德建设6.(2015·全国卷Ⅰ,20)“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大学校训引导莘莘学子成长成才。
2014年4月,某报推出《校训的故事》专栏,挖掘和阐述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校训的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是( )【导学号:23192097】①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②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③校训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④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本题的题眼是“某报推出《校训的故事》专栏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
由题意可知,《校训的故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主要是因为“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从而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①②符合题意。
校训不可能“全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③排除;④夸大了校训宣传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考情考向]1.从考查的知识看,集中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和原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文化强国措施、思想道德建设等,其他内容考查较少。
从考查的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以主观题为辅。
从考查的方式上看,各种题目往往紧扣时政热点和生活焦点,选择题突出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主观题突出知识的全面调动。
2.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1)整合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体系,并注意各个特征与其他知识的融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体系;全面梳理各种措施类知识,构建发展先进文化的知识体系。
(2)注意分析下列文化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大众文化、经典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以便准确调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准确对题目观点作出正误判断。
(3)密切关注传承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热点时政,多角度加强分析研究和对应训练。
1.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的表现1.2.时代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1.措施(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