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合集下载

杭州市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杭州市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杭州市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制作一个简易的过山车模型,来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一些科学原理还不是很理解,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制作过山车,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制作过山车,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素材包(包括木板、轮子、绳子等)、工具包(包括螺丝刀、钳子等)、计时器。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过山车模型、素材包、工具包、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过山车的理解和期待。

2.呈现(10分钟)展示过山车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过山车的运动状态。

然后,教师通过操作过山车,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提供的素材和工具,制作一个简易的过山车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使过山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过山车模型,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过山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使过山车的运动更加稳定?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7.我们的“过山车” 教案+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7.我们的“过山车” 教案+反思

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目标】1.能结合生活经历与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过山车的结构原理的了解。

2.经历制作过山车的设计、制作、评价完整实践过程,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践探究,懂得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过山车。

4.体会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实践过程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生活经历与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过山车的结构原理的了解。

2.经历制作过山车的设计、制作、评价完整实践过程,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铁架台、轨道、细线、软尺、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游乐园里的过山车”,提问学生:你们见过或玩过游乐园里的过山车吗?让我们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

2.教师提问:要搭建好我们自己的过山车,我们需要怎么做呢?有哪些流程呢?3.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结果。

(教师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开展实践前,明晰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材料和实践过程。

(2)教师明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一是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二是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三是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四是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五是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2.实践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将学生分组,分发组装材料。

(2)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过山车”设计方案,让每组学生自主选择。

(3)学生小组内合作,根据设计图和材料组装。

(4)教师巡视各小组的组装情况,视情况对各小组适当指导。

三、深入研讨,评价成果。

1.检验完成的“过山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1)教师提出问题:各小组都完成了“过山车”组装,在组装前老师曾提出过五点设计要求。

同学们,你们的“过山车”能否符合要求呢?(2)教师指导学生逐条检验各小组的“过山车”是否合格。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过山车”基本都能满足设计要求,对于发现的不足也能改进。

新教科版三下科学1.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新课标)

新教科版三下科学1.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新课标)
2.教师解析:“过山车”设计要求的目的。
活动三:小实践。
1.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轨道路线的设计图。
2.小组交流展示设计的轨道路线图,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每个小组依据其他小组的分享来改进和完善本小组的设计图。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坡度的变化?
追问:“过山车”轨道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要求吗?
4.播放视频:“过山车”的制作过程。
我们的“过山车”
基本步骤: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看工程师设计“过山车”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要求。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设计属于自己的“过山车”,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过山车”。但是学生设计和制作出来的“过山车”缺乏实践,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指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测试和完善。
提问:设计中要求轨道的总长要大于2米,我们怎样测量“过山车”轨道的长度呢?
追问:能不能使用直尺来测量轨道的长度呢?为什么?
5.小组实验,分工合作,依据设计图和材料,制作出符合设计的
“过山车”。
6.根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图,完成对“过山车”的评价。
7.交流和总结:制作“过山车”的步骤包括哪些?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7课时 我们的“过山车”
课型
制作探究课
课时
1
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曾经坐过“过山车”,也熟悉“过山车”的整体结构。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在设计时需要满足教材的设计要求,这是学生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在实际制作中由于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可能会出现设计与制作出现偏差的情况。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加以注意,要及时做出调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的一节内容,主题是《1.7我们的“过山车”》。

教材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让学生了解和探究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物体运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的科学概念,如重力、惯性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如重力、惯性等。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力、惯性等物体运动相关专业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过山车”模型器材,如塑料管、小球等。

2.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过山车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过山车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是如何运动的。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同时,简要介绍重力、惯性等概念,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3.操练(15分钟)发放“过山车”模型器材,让学生分组进行搭建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小球的运动情况,观察重力和惯性对小球运动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新课标版)

7.我们的“过山车”【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物体运动为研究主题,前六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

本课基于“过山车”这一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工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过山车”——设计“过山车”——搭建“过山车”——测试“过山车”一系列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个具体项目——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交流和评价能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体会“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过山车”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或者在书本和视频中看过“过山车”,对它的整体结构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

但是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同时缺乏实际经验容易在设计时加入过多的想象。

由于以上两点,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容易出现设计不符合要求或者制作的“过山车”与设计不相符的情况。

这就要求在设计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制作时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以期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思维]用发散和聚合思维的方式参与技术设计项目,能够了解和领悟技术工程的一般方法。

[探究实践]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要求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材以“过山车”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制作和测试过山车,探究影响过山车运行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过山车这一主题,学生充满好奇,兴趣浓厚。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还缺乏系统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掌握影响过山车运行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制作和测试过山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影响过山车运行的因素。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测试过山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实验材料、计时器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过山车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图片,引发学生对过山车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呈现影响过山车运行的因素,如坡度、高度、摩擦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呈现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测试过山车的运行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影响过山车运行的因素。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结论。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何设计一个更刺激的过山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一个简易的过山车模型,来了解和掌握关于能量转化和机械运动的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运动和能量转化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见过或玩过过山车,对过山车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学生对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知道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能量转化的概念。

2.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的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来解决问题。

2.使用直观演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运用任务驱动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能量转化演示器材、实验材料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实验材料,包括纸板、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玩过过山车吗?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过山车是如何将势能转化为动能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合作,按照教材的指导,制作自己的过山车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完成模型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过山车模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简单的过山车模型,了解和探究物体运动的相关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活动建议,便于教师教学活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物体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物体运动的原理和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相关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操作过山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原理。

2.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践教学:教师学生动手制作和操作过山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过山车模型制作材料:塑料管、水杯、小球等。

2.教学课件和视频。

3.白板和记号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物体运动的相关原理,如重力、惯性等。

并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这些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建议,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过山车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展示自己的过山车模型,并让学生 expln how their roller coaster works and what principles are involved.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自己的过山车,观察和总结物体运动的相关原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制作一个简易的过山车模型,了解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概念,并运用简单的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他们对于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等概念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知道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过山车的工作原理,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概念。

2.难点:如何设计和制作一个稳定的过山车模型,以及如何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作用。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过山车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重物、滑轮等。

2.材料:纸板、剪刀、胶水、绳子等。

3.课件:过山车的工作原理、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过山车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它为什么会从高处滑下来?”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重点讲解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 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 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 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1.7 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动能、势能的转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

2.能够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动能、势能的转化。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

2.过山车模型制作材料:纸板、剪刀、胶水等。

3.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

2.呈现(5分钟)展示过山车模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操练(10分钟)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模型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过山车模型,讨论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教师总结并强调关键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游乐场、运输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的过山车设计方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制作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来验证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制作过山车模型,让学生亲身经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小球、斜面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个小球、一个斜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过山车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动能和势能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转化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小球和斜面制作简单的过山车模型,观察和记录小球在斜面上下滚动的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让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过山车运行得更远?让学生思考并探讨影响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因素。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

温州市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温州市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温州市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简单的物理知识,如重力、惯性等。

通过制作和测试过山车模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之前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物理知识,如力和运动,对过山车这种刺激的游乐设施也并不陌生。

但是,他们可能对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

2.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过山车模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动手实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重物、轨道等。

2.学具:每组一份过山车制作材料、记录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过山车,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最喜欢的过山车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呈现(10分钟)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如重力、惯性等物理知识。

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山车的工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过山车模型,并简要介绍设计思路。

其他学生提问,展示者解答。

5.拓展(5分钟)邀请专家或家长讲解实际过山车的设计和建造过程,让学生了解过山车背后的技术和艺术。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过山车工作原理和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个完整的过山车模型,并附上设计说明。

8.板书(5分钟)过山车工作原理惯性→ 保持速度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我们的“过山车”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我们的“过山车”

7.我們的“過山車”【教學目標】1.能結合生活經歷與課本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過山車的結構原理的瞭解。

2.經歷製作過山車的設計、製作、評價完整實踐過程,培養細緻、認真觀察記錄的能力,學會運用思辨的方法獲得科學概念。

3.經歷實踐探究,懂得利用身邊常見的材料製作過山車。

4.體會實踐活動的複雜性,以及實踐過程的嚴謹性。

【教學重難點】1.能結合生活經歷與課本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過山車的結構原理的瞭解。

2.經歷製作過山車的設計、製作、評價完整實踐過程,培養細緻、認真觀察記錄的能力,學會運用思辨的方法獲得科學概念。

【教學準備】鐵架台、軌道、細線、軟尺、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聚焦問題。

1.教師出示教學課件“遊樂園裡的過山車”,提問學生:你們見過或玩過遊樂園裡的過山車嗎?讓我們來設計和搭建一座自己的“過山車”吧。

2.教師提問:要搭建好我們自己的過山車,我們需要怎麼做呢?有哪些流程呢?3.學生相互交流後彙報結果。

(教師板書課題)二、學單導學,自主探索。

1.開展實踐前,明晰設計方案。

(1)教師出示課件,展示製作材料和實踐過程。

(2)教師明確“過山車”的設計要求:一是軌道的總長應在2米以上;二是要有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三是軌道的坡度要有變化;四是小球能滾完全部軌道,不能脫軌。

五是整座“過山車”要穩固。

2.實踐過程中,圍繞問題展開觀察。

(1)教師將學生分組,分發組裝材料。

(2)教師展示教學課件,出示幾種不同的“過山車”設計方案,讓每組學生自主選擇。

(3)學生小組內合作,根據設計圖和材料組裝。

(4)教師巡視各小組的組裝情況,視情況對各小組適當指導。

三、深入研討,評價成果。

1.檢驗完成的“過山車”是否達到設計要求。

(1)教師提出問題:各小組都完成了“過山車”組裝,在組裝前老師曾提出過五點設計要求。

同學們,你們的“過山車”能否符合要求呢?(2)教師指導學生逐條檢驗各小組的“過山車”是否合格。

(3)教師總結:同學們的“過山車”基本都能滿足設計要求,對於發現的不足也能改進。

《1.7 我们的 “过山车”》学历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1.7 我们的 “过山车”》学历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我们的“过山车”》学历案(第一课时)小学科学课程《我们的“过山车”》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的学习主题是“探索物理现象——《我们的‘过山车’》”。

在这个主题下,学生将学习有关“运动和力”的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过山车的运行原理。

本课时着重关注如何用科学的角度理解“力”在过山车中的作用,理解运动的转化以及能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过山车运动中的作用。

2. 认识并分析过山车运动过程中的动能与势能的转换过程。

3. 掌握过山车的基本结构与组成部分,理解其运行的基本原理。

4.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过山车的运行情况,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

三、评价任务1. 口头评价: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力”在过山车中的作用。

2. 书面评价: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和图示描述过山车的结构及其运行原理。

3. 操作评价: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并记录过山车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的变化。

4. 综合评价: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简单的“过山车运行报告”,体现团队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过山车为什么会动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新课讲解:介绍“力”的概念,通过图示解释力在过山车中的作用。

讲述动能与势能的转换,让学生了解运动的能量转化。

介绍过山车的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

3. 实验操作:提供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过山车的运行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实验数据,探讨过山车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的变化情况。

5. 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提问和补充。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力的作用、动能与势能的转换以及过山车的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

五、检测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要求学生通过题目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教科版科学三下1.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下1.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下1.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过山车的发展历史和种类。

2.认识一个过山车的构造和原理。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速度、高度和重力对过山车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构造和原理。

2.重力对过山车的影响。

1.实验观察中的数据记录和图表绘制。

2.速度、高度与重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2)强调过山车运行的基本原理是重力和惯性。

2.展开主题
3)使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记录数据和绘制图表。

4)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与相关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分析速度、高度和重力对过山车的影响。

5)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学生应该能够得出结论:速度、高度和重力是影响过山车运动的主要因素,速度越快、高度越高、重力越大,运动的刺激程度越高。

3.作业布置
1)制作过山车模型。

2)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过山车的运行原理。

四、板书设计
过山车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入了过山车,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实验环节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记录和图表绘制练习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同时,设计了制作过山车模型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过山车的构造和原理。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学生对数据的记录和图表的绘制需要教师有巩固练习的环节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数据和绘制图表的技能。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新教材)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新教材)

7.我们的“过山车”【教材简析】“过山车”又称为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游乐工具,本课内容为:我们的“过山车”。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运动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学生通过先观察真正“过山车”的运动,聚焦分析“过山车”的运动方式,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设计制作自己的“过山车”。

设计制作“过山车”过程和让自己的“过山车”初步完成测试,并对自己的“过山车”进行评价和优化改进,为下一节的真正测试作准备,这是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本节课是典型的工程设计的课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工程设计要求,可以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初步设计,但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工程成本核算,让孩子们树立起工程设计的初步概念。

聚焦板块通过设计制作“过山车”,初步体验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乐趣,同时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的运用,设计符合要求的“过山车”模型,同时考虑“过山车”的制作成本,体验工程设计的乐趣。

探索板块,本活动主要分两个块内容,探索活动一:让学生观察“过山车”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组装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通过活动为设计自己小组的“过山车”作铺垫,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碰到困难,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指导,本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直观感受“过山车”制作的方法和熟悉材料的特性。

探索活动二: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过山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过山车”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同时要求自己的“过山车”有一定的坡度,即教材中要做到的设计要求。

小实践活动,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探索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的图纸设计和制作,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小实践通过设计、制作、评价三部分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制作时起到参考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三年级学生在实物拼搭前难以在大脑中形成完善的设计模型,要求学生完全根据设计图进行拼搭有一定难度。

所以,拼搭前需要强调:尽量根据先前的设计进行拼搭,如果设计和拼搭有一定的出入,可以适当调整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7 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7 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
根据已有资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难点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意见,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2)过山车的运动形式
观看图片,过山车都有哪些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我们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
板书课题
观看视频
见过
玩过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通过视频和图片,丰富了学生对过山车的直观认识,又为后续设计“过山车”运动路线做辅助。
2.科学探索
探索一、使用不同材料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1.建造塑料积木轨道。
交流讨论
拓展知识面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本节课,先通过观察过山车图片聚焦过山车的运动,再熟悉现有材料并明确设计要求,最后设计、制作和评价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意见,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7我们的过山车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过山车又称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令不少人着迷。它常利用重力和惯性使小列车沿蜿蜒的轨道行进,有爬升、滑落、旋转等过程。3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一般没有坐过山车的经历,对过山车的路径和轨道缺乏直接体验。但为数不少的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见过过山车,对过山车非常感兴趣,渴望研究相关内容。
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部分,学生观察“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情况,完成对“过山车”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就是探索活动2中设计要求的五条内容,其中,小球能否不脱轨走完全程是通过观察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做出判断的。
评价过程可以融入“过山车”的拼搭过程中,学生可以边拼搭边测试,对于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调试,确保“过山车”顺利运行。另外,鼓励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得“过山车”轨道模型的功能更齐全,为下节课“过山车”测试做准备。
(四)教学建议
“过山车”的拼搭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第8课还要使用它,因此建议调好课时,将第7课与第8课连在一起进行教学。
1.聚焦教师呈现过山车的图片或者播放过山车的视频,设问:“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
过山车吗?关于过山车,你知道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山车铺设了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小车在上面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坡度大的(斜面上)小车下滑得快,在坡度小的(斜面上)小车下滑得慢。
我们的“过山车”
(一)背景和教学目标
过山车又称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令不少人着迷。它常利用重力和惯性使小列车沿蜿蜒的轨道行进,有爬升、滑落、旋转等过程。3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一般没有坐过山车的经历,对过山车的路径和轨道缺乏直接体验。但为数不少的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见过过山车,对过山车非常感兴趣,渴望研究相关内容。
制作部分,学生根据设计图和已有材料拼搭“过山车”。因为3年级的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有限,还不足以在实物拼搭前就能在脑中形成完善的设计模型,要求学生完全根据设计图进行拼搭有一定难度。所以,拼搭前需要强调:尽量根据先前的设计进行拼搭,如果设计和拼搭有一定的出入,可以适当调整设计。另外,建议从低到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路线,搭建到“过山车”的起点,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因为材料不足而导致不能完成“过山车”的情况,又能省时高效。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2米长的防撞条)、小球、设计图纸(带小方格)、直尺、学生活动手册。
本课制作完成的“过山车”,学生可在下节课利用其完成本单元的总结回顾(物体位置、运动路线、速度比较)之用,务必牢固耐用。
科学概念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观察过山车图片聚焦过山车的运动,然后熟悉现有材料并明确设计要求,最后设计、制作和评价自己小组的“过山车”。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完成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提高交流和评价能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体会“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三)教科书解读
本课在教科书上共2页,分为三个部分。
1.聚焦
教科书第17页聚焦部分,展示了形态各异的五张过山车的图片。图片中的过山车,有的在爬升,有的在滑落;有的在做直线运动,有的在做曲线运动。这些图片既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又为后续设计“过山车”运动路线做铺垫。聚焦问题“让我们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直接指明了本课的研究重点。
揭示研究主题:“让我们来设计和建造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
2.探索
2Hale Waihona Puke 探索探索活动1,观察材料并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这个活动是为后续的确定方案和实践活动打基础。搭建“过山车”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准备。教科书中提供了两种方案:一种方案采用的是塑料积木套材,该材料操作便捷,但成本比较高;另一种方案采用的是铁架台和价格低廉的泡沫保温管(一剖为二),对学生相互间的协调操作要求比较高。
探索活动2,明确设计要求并讨论怎样才能做到。教科书列举了自制“过山车”的五条具体设计要求,为学生的设计指出了明确方向。
要求“轨道总长应在2米以上”,这是因为第8课有一个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快慢的活动,如果轨道距离太短将难以测量运动的时间。轨道也不宜太长,不然需要的材料过多,搭建起来用时也会较长。教科书还用图文提示学生可以用软尺和细绳来测量轨道的长度。要求“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活动项目的具体问题中。要求“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是为了让轨道上的小球可凭借重力和惯性而运动,一方面是更符合真正的过山车情况,另一方面是让第8课的比较过山车上小球运动快慢的活动更公平。要求“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意味着轨道中间不宜断开、全程完整通畅,同时轨道要有适宜的坡度,能给小球提供足够动力。要求“整座‘过山车’要稳固”,是在提醒学生关注轨道连接的同时也要关注承载“过山车”的基础设施。
3.小实践
教科书第18页的小实践分为设计、制作、评价三个部分。
设计部分,学生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教科书中提供的“过山车”轨道示意图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鼓励他们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生活动手册里,为学生提供的是小格子背景的设计图纸,既方便学生画图,更是将精确设计的意识蕴含其中。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必须在学生熟悉材料特征(探索活动1的观察材料)、预先操作(探索活动1的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明确设计要求(探索活动2)之后,才能有效进行。如果上课伊始直接让学生在白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这种设计是虚假的、低效的,是无法发挥工程设计图应有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