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而非文化的主体际性问题

合集下载

“主体际性”何以可能

“主体际性”何以可能

实践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所决定的, 也是“ 实践是主体 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双 向对象化 的同一” 的哲学表
征。
主体面对 同一个中介客体 , 这就是所谓 的“ 主体 一客 体 一主体” 框架论 。这种见解只看到间题 的原因,
而 没有看 到 原因背后 的原 因 , 同一性 的实 践 , 即 因而
“ 主体际性” 以可能, 何 即主体何 以能克服“ 美杜
莎” 象 , 等地 面对 另一个 主体 呢 ?对 于这个 当代 现 平 哲 学 的歌德 巴赫猜 想 , 不少 学者 的解 释是 : 因为 多极
是实践 活动 的两个 方 面 而非 两 个 独 立 自存 的 活动 , 它们是 “ ”不 是“ , 一 , 二 它们 就是 实践 它 自己, 这是 由


方面, 改造 活动 的过程 就是 认识 活动 的过 程。
改造活 动 的所有 过程包括 目标 的选 择 、 具 的取 舍 、 工 计 划 的制定 、 方案 的 实施 、 过程 的控 制 、 果 的反 馈 结
等都 同时是认识 的认知理解性功 能、 评价选择性功
能 、 构预见性 功 能 、 向引导 性 功 能 、 范概 括性 建 意 规 功能、 自我意识 自我 调节 性功 能 的展 开和 发挥 过程 。 正如 马克思所说 :人 如果 不 同时在 自己的头脑 支 配 “ 下使 自己 的肌 肉 活 动 起 来 ,就 不 能 对 自然 发 生 作 用 ” 。正因 为此 , 实践 活动 才与动物 活 动有 了根 本 性 的区别 ,动物 只是按 照 它们所 属 的那个物 种 的尺 “ 度和需要 来 进行 塑 造 , 而人 则 懂 得 按 任何 物种 的尺 度来 进行 生 产 , 且懂 得 怎样 处 处 把 内 在 的尺 度 运 并 用 到对 象上 去 , 因此 人 也按 美 的规 律来 塑造 ” 所 J 以 , 践 的“ 从实 两个 尺度 ” , 看 改造 活动 与认识 活 动是 直接 同一 的。另一 方 面 , 识 活 动 的过程 就 是 改 造 认

哲学的历史名词解释

哲学的历史名词解释

哲学的历史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深遂的学科,探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道德的本质。

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名词,这些名词对于我们理解和探究哲学的精髓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重要的哲学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的内涵。

一、形而上学(Metaphysics)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分支之一,涉及超越感觉和经验的本质问题。

该术语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字面意思为“超越自然之学”。

形而上学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现实的本质、人类思维的本质等。

它试图探索那些超越物质世界的东西,例如道德、意义和宇宙的起源。

二、伦理学(Ethics)伦理学是哲学的分支,讨论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它涉及个体和社会、对错的判断标准以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伦理学试图回答如何取舍、做出正确道德决策和行为的问题,并研究人类价值观的来源和基础。

三、认识论(Epistemology)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知识的本质和限制。

它涉及知识的起源、真理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

认识论试图回答关于人类知识的问题,例如我们如何知道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知识是否可靠,知识是否仅基于经验,是否存在超越经验的知识等。

四、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个体的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认为个体不仅是被动地适应现实,而是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孤独、自由意志和对死亡的思考。

存在主义尤其关注个体的责任和对自己生命的决策。

五、实用主义(Pragmatism)实用主义是一种关注实践和经验的哲学思想。

实用主义认为真理和意义是根据实际的效果来确定的,而非基于理性思考。

它重视解决问题和应对社会需求,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评判观念和理论。

实用主义强调实际结果的价值,而非纯粹的理论推理。

六、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文化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不同文化和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确认社会生活的在本质上市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省会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的进步。

4.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高二哲学一二课知识点

高二哲学一二课知识点

高二哲学一二课知识点哲学作为一门思辨性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存在与意义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学科范畴和丰富的知识内容。

在高二的哲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系列的哲学知识点,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本质。

以下是高二哲学一二课的知识点。

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非物质的实体、本质和属性。

主要包括本体论、存在论和属性论等内容。

通过学习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思考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探究事物背后的根本原因。

二、伦理学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

我们会学习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善、恶、道德、伦理规范等,以及伦理学的各种理论,如伦理相对主义、伦理对象主义和伦理德性主义等。

通过学习伦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道德观念的差异,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知识认识的起源、方法和范围的哲学分支。

我们将学习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如真理、知识和信念等,以及不同的认识论理论,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唯证主义等。

通过学习认识论,我们可以了解人类认识的限度和局限性,并且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律的学科。

我们将学习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如命题、推理和谬误等,以及逻辑学的各种方法和原则,如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通过学习逻辑学,我们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准确和合理。

五、美学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和审美体验的哲学学科。

我们将学习美学的基本概念,如美、艺术和审美等,以及美学的各种理论,如客观美学和主观美学等。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可以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高我们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总结:高二哲学一二课的知识点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逻辑学和美学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并且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存在的本质与意义。

后现代哲学与哲学主体性

后现代哲学与哲学主体性

一、后现代哲学的反主体性倾向
自近代哲学起,主体性问题一直在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但与主体性哲学相对立,反主体性哲学也毫不松懈对认识主体性范畴的攻击。从尼采的人生哲学,赋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学,无不从各个角度消除着主体。后现代哲学在主体性黄昏的时刻加入了反主体性哲学的行列。它承袭了反主体性哲学的策略,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诸方面否定哲学认识论的主体性范畴。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主体是时代的象征,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的遗迹。在他们看来,现代主体是人本主义者的化身,是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产物。伴随着现代科学代替宗教的进程,现代主体取代了上帝的位置,成为现代主义的核心。一切现代的思想观念,都以独立的主体为前提。因而,要超越现代,就必须跨越主体、消解主体,而事实上我们也正目睹着主体和主体观念的衰落和即将到来的最终消失。
后现代哲学与哲学主体性
【作 者】贺善侃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迅速崛起的当代世界性文化思潮,深刻反映着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纵观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和精神流向的内在轨迹,突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确定性和明晰性让位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中心性与秩序性置换为边缘性和无序性的图景。中心隐遁,主体死亡,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核心的后现代哲学,无疑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特征。
他们还以反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构思非中心化的哲学,如罗蒂的陶冶哲学就是一例。这种哲学反对以一个声音为中心,承认不同学说间的不可通约性,倡导各种学说间的调停、对话。这是非中心性、多元性的特征体现。
其三,方法论上的反同一性、反普遍性。后现代哲学以反主客二分、反中心为特征的反主体性,必然导致方法论上的反同一性、反普遍性。
后现代哲学反主体性倾向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三方面:

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人类思考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哲学思想,也是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学科。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哲学理论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哲学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阶段。

本文将从哲学思想的不同角度出发,对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存在与本体论存在是哲学的第一问题,存在论派和本体论派是哲学学派的两大阵营。

存在论派认为万物皆有其存在之实体,不同的实体造就了不同的世界。

而本体论派则认为存在是相对的,没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相对的存在和即存即亡的概念。

本体论派的思想对于哲学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存在论派中,实体的本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实体的本质为事物所具备的特质和属性,是事物存在的根本。

而实体的形态则是实体的外在表现,是实体的具象化体现。

存在论派中还有重要的概念核心存在,它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存在论派思想的中心概念。

而本体论派则认为存在是相对的,没有独立的存在,只存在于其他事物中。

本体就是存在的对象,不同的本体就代表不同的存在。

本体论派又可分为实际本体论派和潜在本体论派。

实际本体论派认为存在的本体是实在的存在,而潜在本体论派则认为本体是在我们的想象之中。

二、知识论知识论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们如何从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如何建立科学,以及人们从感性认识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知识论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寻求知识,以及人如何判断知识的真假。

知识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它与人的认知能力、经验、感观以及思考方式等有关。

通过感性认识,人们可以掌握事物的表面现象,而通过理性认识,则可以理解事物本质的规律。

因此,从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是人们获取高级知识的必经之路。

知识的真假也是知识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哲学中也有很多学派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观点。

有些人认为真理是绝对存在的,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样的。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真理只是一种活动的过程,它是不断变化的。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派别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派别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派别哲学是一门思考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学科,探讨的问题通常被称为哲学基本问题。

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简要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几个重要的哲学派别。

第一部分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指哲学思考的核心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和自由等方面的问题。

1. 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关注的是宇宙和人类的存在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主要观点有实在论、唯心论和辩证法等。

实在论认为存在是客观存在的,宇宙和人类都有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相反,唯心论主张存在是通过主体的意识活动而产生的,认为宇宙和人类都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则强调宇宙和人类的存在是动态的、矛盾的统一。

2. 知识问题知识问题关注的是人类如何获取和判断真理的问题。

主要观点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批判性理论等。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通过理性思维和先天的知识能力来获取真理。

经验主义则认为人类通过感观经验和后天的知识积累来获取真理。

批判性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是社会和历史条件的产物,需要在批判和解放中不断更新。

3. 价值问题价值问题关注的是道德与伦理的问题,以及人类价值观的形成和实践。

主要观点有道德相对主义、道德客观主义和伦理学等。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价值是主体相对的,不同的人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

相反,道德客观主义认为存在客观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

伦理学则研究人类应该如何行动和生活才能实现最高的道德价值。

4. 自由问题自由问题关注的是人类意志和选择的自由性,以及其与命运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主要观点有自由意志主义、决定论和社会唯物主义等。

自由意志主义认为人类具有自主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是自由的。

相反,决定论认为人类的意志和行动是受条件和因果关系所限制的。

社会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经济条件对人类的自由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哲学派别哲学派别是指在哲学领域内形成的不同思想流派和学派。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个重要的哲学派别。

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包括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等学派。

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是指在文学作品创作及阅读过程中,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不同主体间的关系问题,其中主体包括个人、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因素。

这个问题是文学作品创作和阅读的重要议题,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评价和价值判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主体间性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主体间性问题是指在文学作品创作和阅读中,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不同主体间的关系问题。

主体指涉及到人、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因素,包括作家、作品中的人物、读者、文化传统等。

主体间性问题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作家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作品中的人物反映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等。

二、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包括文学批评理论、文化传承理论、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社会学理论等。

其中,文学批评理论在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对作品中不同主体的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主体间关系。

三、主体间性问题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表现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主体间性问题通过创作手法、题材选取、风格表现等方面得到表现,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其中,现实主义文学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人类性文学从人性和情感出发反映人类的内在世界,女性主义文学则关注女性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

四、主体间性问题在文学阅读中的解读主体间性问题在文学阅读中的解读是通过对作品中主题、人物性格、建筑环境等方面的分析,以理解作品中所隐含的主体间关系和价值。

读者应该注意到不同主体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以理解作品所涉及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涵。

五、主体间性问题在文学作品的价值评价中的作用主体间性问题在文学作品的价值评价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主体间关系和价值观念,成为评判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作品所呈现的主体间关系是否合理、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社会、人类的价值标准等,都成为了评价作品的关键因素。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概括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侧重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来说有这么一些: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

这些论辩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一、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哲学基本问题的开端天人、名实关系是先秦至两汉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已有了最初的开端。

就天人之辩而言,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在讨论自然和人为的关系时表现出来:天是自然界还是决定人事祸福的天命?人能否对天(自然)有所作为?就名实之辩而言,哲学基本问题集中表现在名称概念(思维内容)和客观实在(思维对象)的关系上:名称概念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还是先天就有的?名称概念能否正确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客观存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围绕着天人、名实之辩展开了哲学争鸣。

殷周的宗教天命论,以天为主宰一切的人格神,人则必须听命于天。

春秋时期涌现了冲击这种宗教天命论的社会思潮。

儒家的创立者孔子以仁为其思想核心,正是这一思潮的折射。

孔子以“爱人”来解释人,其主旨是肯定在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他说:“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孟子进一步指出,高远的天体并不神秘,其运行规律是可以被人把握的:“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若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至也。

”(《孟子·离娄下》)这些表现了将神学之天还原为自然之天的倾向。

与这一倾向相联系,孔子的“为仁由己”和孟子反对“自暴自弃”,其意旨都在于“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强调每个人能否实践仁义,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力量。

但是,孔孟仍然没有否弃天命。

这首先表现在他们认为某些东西能否得到是取决于天命的。

例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雍也》),声色货利是“得之有命”(《孟子·尽人心》)。

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前言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意义以及知识和价值的学科。

它涉及一系列基本问题,如人类的本质、自由意志和道德判断等。

同时,哲学还分化出多个派别,每个派别都对这些基本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本文将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介绍哲学的主要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人类思考和探索的核心议题。

以下是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1. 本体论问题本体论问题主要关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它涉及到“什么是真实的实体”和“宇宙是如何存在和演化的”等问题。

例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唯一实在的存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和精神才是决定性的。

2. 认识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关注人类如何认识和获知世界。

它探讨知识的来源、限制以及真理的本质等。

例如,理性主义认为通过理性和思考可以获得真理,而经验主义则认为只有通过感观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3. 伦理学问题伦理学问题关注道德和价值的本质。

它探讨什么是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的准则以及人类的自由意志等。

例如,伦理相对主义认为道德观念的价值是依赖于个体或社会的,而道德客观主义则认为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4. 政治哲学问题政治哲学问题关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它探讨政府的权力来源、目的和分配等。

例如,保守主义认为传统和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哲学的主要派别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主要派别,每个派别都对基本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哲学派别:1. 古希腊哲学派别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包括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等。

柏拉图学派重视理念和真理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学派则注重经验和逻辑的运用,斯多亚学派则强调感性经验和悟性经验的一致性。

2. 现象学派现象学派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强调经验现象的直接描述和解释。

它反对抽象和概念化,试图还原经验的直观性和原始性。

3. 实证主义派实证主义派是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延续,强调科学的观察和实证的基础。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主观题主要答题要点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主观题主要答题要点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主观题主要答题要点整理哲学部分:1.在《哲学与文化》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唯物论”或“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知识进行论述时?(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材料中……(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材料中……(看材料而定)(3)规律具有客观性。

这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

材料中……2.在《哲学与文化》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认识论”或“有关认识的观点”或“追求真理”进行论述的?(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材料中......(2)认识具有上升性、无限性和反复性。

材料中 (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材料中……3.在《哲学与文化》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实践与认识关系”进行论述的?(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材料中……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材料中……(看材料而定)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材料中……(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材料中……4.在《哲学与文化》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进行论述时?(1)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材料中……(2)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材料中……(看材料而定)5.在《哲学与文化》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没有指明是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进行论述时?(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中……(2)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哲学与文化是高中政治必修4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辅助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哲学与文化的知识点,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哲学与文化的基本概念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综合性思考和认识活动。

它包括对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探索,是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理性思考。

2.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信仰、道德、价值观、习俗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是人类集体生活的基础。

二、哲学与文化的关系1.哲学对文化的作用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灵魂,它对文化的生成、发展和转型起着重要作用。

哲学不仅影响着文化的形成,还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产生深远影响。

2.文化对哲学的塑造文化是哲学发展的土壤和依托,它为哲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文化中的思想、价值观和习俗等都会影响哲学的产生和演变。

三、哲学与文化的主要内容1.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是人类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的反思,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

2.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由历史、宗教、语言、艺术、习俗等因素共同塑造的,它是人类思想和精神生活的结晶。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综合体现。

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产生发展的动力源泉,它能够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文化创新能够带来新的思想观念、艺术作品和社会制度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四、哲学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哲学与文化在古代,哲学与文化的融合表现在宗教、道德、政治和艺术等方面。

古代哲学家通过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与文化知识框架

哲学与文化知识框架

哲学与文化知识框架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哲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对人类社会状况、人类存在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究。

随着文化的演变和不同的思维模式的出现,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本文将通过探讨哲学与文化知识框架的关系来深入探究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

一、哲学的本质在哲学的历史演变中,一直存在着对其本质的探究。

从古代西方哲学的创始人柏拉图到现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他们对哲学的本质都有不同的看法。

柏拉图认为哲学需要超越理性常识,直接思考形而上学问题。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哲学需要从人类存在出发来进行探究。

但是,在所有的定义中,哲学都具有思辨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它旨在发现存在的真相和精神内涵,同时也关注人的自我、意识、价值、信念等方面。

二、文化知识框架的概念和特点文化知识框架也是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人们在某种文化背景下所采用的认识方式、认知范式和思维模式的总集合。

文化知识框架是根据人们对现实和历史的理解而形成的,其内容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各种人文学科,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对事物本质和意义的认识。

这些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隐含着一整套关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等问题的根本见解和信念,对于人们的思考能力、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哲学与文化知识框架的关系哲学与文化知识框架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文化知识框架是哲学的背景和前提。

人们的认识和思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文化知识框架就是这种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思考的问题和内涵离不开文化知识框架所提供的精神资源。

我们的哲学思考也是在文化知识框架中进行的,无法脱离文化的影响来进行思考。

因此,哲学和文化知识框架是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哲学对于文化知识框架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哲学与文化知识框架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哲学作为知识体系,它对于文化知识框架的形成和探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希腊哲学到当代的后现代思想,都在不断地为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哲学断片:主体问题——西方主体哲学研究笔记

哲学断片:主体问题——西方主体哲学研究笔记

哲学断片:主体问题——西方主体哲学研究笔记/****************************************************************************/亲爱的朋友,您好,此文档为我站的宣传信息,若需查看部分资料或者购买此套资料,请联系我们的客服或登陆我们的网站--3A学习网万分感谢您对我站的关注与支持!!!/****************************************************************************/因。

那么,既然实体不“依附于一个荃体之上”〕-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又成其为主词指示的对象—即为一个主体。

于是,我们只能说,实体便是土体本身。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做了第一实体、第二实体的区分,但这并不影响对主体的理解。

如若主词是专名,即充当主体的是第一实体,那这主体一第一实体便是一个个体事物;如若主词是通名,即充当主体的是第二实体,那这主体一第二实体便是属或种。

主体只不过是各种实体所呈现的形式和状态而已。

一方面,实体是第一位的,实体呈现为主体;另一方面,实体是各种属性的承载者(subs比atum),而实体即为主体,因此,主体即是各种属性的承载者—主体承载的是实体一主体自身的各种属性—这便是亚里士多德的主体观。

然而,“实体即为主体”是站在实体角度的结论。

如果将主体进行抽象,就其本身进行思考,便可接近主体这个概念的普遍含义。

第一,从静态、本质的角度来说,主体自身没有属性,它只是一种潜在、一个基础(substratum)。

从逻辑发生和动态一实存的意义上说,主体不是一个“什么”(不具有本质),但能成为一个“什么”(预设了本质的先在)。

第二,就现实性和动态的意义来说,主体只有它具有了实在性,即被某种本质(使其所是)“实现”或“呈现出”某种本质(成其所是)的时候,才成其为一个真正的主体。

因此,主体是一个“使其所是”或“成其所是”(呈放一呈现)的“完成式”状态(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不同哲学流派对主体概念的理解

不同哲学流派对主体概念的理解

不同哲学流派对主体概念的理解引言主体概念是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主体的理解有着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介绍几种不同的哲学流派,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探讨它们对主体概念的理解和阐释。

第一部分:唯物主义对主体概念的理解(约600字)唯物主义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哲学观点,强调客观实在的存在。

在唯物主义中,主体概念通常被理解为人类或动物作为感知和思维的个体。

主体是一个具有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个体,通过感知和思维来认识客观世界。

在唯物主义中,主体的意识活动被看作是物质运动和神经系统的产物,与身体密切相关。

主体的行为往往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二部分:唯心主义对主体概念的理解(约600字)唯心主义是一种以意识或心灵为中心的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基础和本质。

在唯心主义中,主体概念被理解为一个拥有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的个体。

主体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来认识和构建世界。

在唯心主义中,主体的意识活动被看作是独立于物质基础的,是思维和感知的产物。

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个体的主观意愿和信念的影响。

第三部分:存在主义对主体概念的理解(约600字)存在主义是一种强调人类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哲学流派。

在存在主义中,主体概念被理解为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和存在的个体。

主体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存在。

在存在主义中,主体被看作是一个自主决定自己命运的个体,通过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来发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个体的自由选择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四部分: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概念的理解(约700字)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判传统哲学观点和现代化理论的哲学流派。

在后现代主义中,主体概念被理解为一个多元、分散和流动的个体。

主体不再被视为一个独立、固定和统一的实体,而是受到语言、权力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后现代主义中,主体的身份和认同是流动和不稳定的,取决于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

主体的哲学名词解释

主体的哲学名词解释

主体的哲学名词解释哲学中的主体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涵盖了人类认识和行为的核心。

在不同的哲学派别和文化背景中,主体的含义和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观点和层面来解释主体的哲学含义。

1. 主体的意义与本体论:在本体论中,主体是指存在世界中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性的个体。

主体与客体相对立,客体是指那些独立于主体存在的事物。

主体作为一个独立存在体,被视为有能力思考、感知和行动的个体。

2. 主体的认识论:在认识论中,主体指的是思维者或认知者。

主体通过思考和感知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主体的认知过程可以通过感觉、经验和思维活动来实现。

在这个层面上,主体是一个有能力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存在。

3. 主体的社会意义:主体在社会意义上指的是社会中独立的个体。

社会主体是指人类作为社会存在者,具有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个体。

社会主体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与他人互动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4. 主体的存在主义:在存在主义哲学中,主体是一个独立和自由的存在。

主体被视为一个自主选择和承担责任的个体。

主体的存在被强调为独特和独立,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有决定权和责任。

5. 主体的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主体被视为一个不断变化和复杂的概念。

主体的身份和意义是相对的,取决于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的变化。

主体在社会和文化的框架中被构建和塑造。

综上所述,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涵盖了人类认识和行为的核心。

无论是在本体论、认识论、社会意义、存在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角度,主体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有意义的存在。

对主体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的本质和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探索和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问 题 ,它 包 含 在 一 切 可 能 的哲 学 探 讨 里 面 。 但 是 , 只有 在 经 验 主 义 和 认 识 ( 念 、意 识 ) 观 分 析 得 以充 分 展 开 之 后 ,这 个 概 念 以 及 这 个 词 才 以其 独 特 的 理 论 意 义崭 露 出 来 。 因 此 ,虽 然 人们 可 以说 康 德 哲 学 也 蕴 涵 有 主 体 际 性 问 题 ,但 这 无 非 是 也适 用 于 任 何 其 他 哲 学 学 说 的 说
能 被 归 结 为 规 则 系 统 之 语 义 形 式 和 工 具 效 率 上 的合 理 性 ,因 此 ,从 主体 间 性 的角 度 研 究 规 则
的正 当性 基 础 的 问 题 ,有 助 于 回答 “ 代 社 会 制 度 的合 法 性 辩 护 何 以可 能 ” 的 问题 。 现
注 释 :
德: 《 辑学讲义》 逻 ,许景 行 译 ,杨 一 之
Pa es. e td a d pr di n t al n l lc i n b s l S r u s 1 1 e h l I t  ̄ u t y An em ta s . 1 x o Un v liy o i a o h e s C i a o a d lmd n, 1 5 i e st f Ch c g s . h c g n a o 9 6、 2 9. 2
lt d b B r a a u n r T e a e y a b r F l e . h M l T P e , Cm b i g r n rd e. Ma s s、
2 01. 1 0 2.
③ G og H retMed: O oil sco g ere ebr a n Sc Pyh l y: Sltd a主 体 际 性 问题
北 京 大 学 哲 学 系教 授 韩 水 法
主 体 际 性 ( t sbet i )这 个 词 这 个 概 念 本 身 表 明它 是 一个 哲 学 问 题 ,某 些 现 代 经 验 i e uj i t nr c vy 主 义 或 以经 验 主 义 为 理 论 基 础 的某 些 学 说 、理 论 和 观 点 在 趋 于极 端 时 就 必 然 产 生 的 问题 — — 这些 观点导致作 为主体 的认识者 陷于唯心 主义 ( 比较 确 切 的说 法 应 为 观 念 主 义 ) 的唯 我 论 困
础 ,甚 至 瓦 解 这 种 基 础 。 由此 可 见 , 主体 际性 问 题 首 先 是 一 个 认 识 论 问题 ,在 现 代 它 是 直 接 从 认 识 ( 括 意 识 ) 分 析 之 中产 生 出来 的 ,但 同时 它 也 是 一 个形 而 上 学 的 问 题 ,莱 布 尼 茨 单 包 子 论 是 将 这 个 问 题 作 为 一 个 形 而 上 学 问题 提 出 来 的 ,因 为 在 那 里 单 子 之 间 没 有 可供 出 入 的窗 口乃 是 单 子 的存 在 方 式 。 这 个 问题 的 纯 粹 哲 学 的 性 质 必 然 会 通 过 覃 思 而 显 示 出 来 。 这 就 是
境 , 当哲 学 家们 同时 试 图 从 这 种 困 境 中解 脱 出 来 时 ,主体 际 性 就 作 为一 种 问题 出现 了 ,其 关 键 在 于 陷 于 自我 观 念 之 中 的主 体 彼 此 之 间如 何 可 以形 成 一 个 相 互 交 流 的共 同体 。对 后 者 如 果
持 一 种 肯 定 的 态 度 ,那 么 这 个 问题 就 生 发 出一 套 理 论 体 系 来 ,而 这 必 然 会 侵 削经 验 主 义 的 基
④ Jre bn a : O ePa m tso oilne cin:  ̄gnHae ns nt rg ai h c fSc tat a I r o
P e mb w tde h " e r o o u u i t eA i r i u y Su i n t l o) fC n' nc i n o l s e T t 一 n av n. n / - ai s
① [ ] 德
校 . 商 务 印 书 馆 , 19 9 1年 ,第 19页 。 2
② L d i t es i: P i s hclI  ̄t ain , t i - u 'gwignt n  ̄ t e hlo i r i t s r l op a a g o aS
l td a e b G . E. M . An c mb y s o e, T e Ma miln Co mn h c l a ml y, 16 9 4. 8 2.
维普资讯
“ 成 ” 阶段 的 “ 则 意 识 ” 发 展 出 “ 俗 成 ” 阶 段 的 “ 则 意 识 ” 和 “ 值 意 识 ” 俗 规 后 原 价 ,所 以 ,
从 主 体 间 性 角度 研 究 规 则 意 识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有 利 于 回答 “ 代 社 会 中 真 正 自由 的人 格 何 以 现 可 能 ” 的 问题 。最 后 ,在 一 方 面 价 值 多 元 化 、另 一 个 方 面 权 利 体 系 又逐 步 普 遍 化 的世 俗 化 的 现 代 社 会 ,集 体 生 活 之 规 则 的合 法 性 和 正 当性 既 不 能建 立 在 宗 教 一 形 而上 学 的基 础 上 ,也 不
说 ,人 们 之 间 的现 实 交 往 以及 关 于 这 种 交 往 的常 识 并 不 能 提 供 理 论 上 的 明 证 ,如 果 人 们 无 法 从 经 验 主 义 的理 论 羁 绊 中脱 身 出来 的话 。 当 一 些 学 者 以 简 单 回 溯 的 模 式 将 主 体 际 性 问题 分 配 给 他想 起 的 或 他 知 道 的每 一 个 重 要 的 西 方 哲 学 家 时 ,实 际 上 就 是 以索 隐 的方 式 抹 煞 了这 个 问题 的 现 代性 。毫 无 疑 问 ,作 为一 个 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