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的实质是文化主体性和理论原创性

合集下载

话语、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思辨

话语、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思辨

话语、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思辨作者:张三元来源:《江汉论坛》2023年第09期摘要:话语体系体现了话语目标、问题和方法的统一,其首要任务是确立话语权。

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的表达、描述和建构而形成的作用力或影响力,但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价值,其核心目标是促使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中国价值形成一种认知、理解和认同,因而其首要价值也是话语权。

我们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但并不反对话语权或放弃话语权。

构建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必须在中国传统价值观话语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话语体系融通的基础上,根据跨文化的特点,创新话语体系,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视野;既坚持中国价值立场、又展现人类情怀,充分彰显中国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一致性。

关键词: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话语权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项目编号:18AKS004)中图分类号:B03;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3)09-0131-08话语体系体现了话语目标、问题和方法的统一,目标首当其冲。

话语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中国价值是当代中国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包括“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1)等内容。

推进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当然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话语权问题。

我们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但并不反对话语权或放弃话语权,相反,话语权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语言的命运有时就是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因此,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话语权是中国融入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和象征。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应然倾向与路径探索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应然倾向与路径探索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应然倾向与路径探索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文化主体性概念界定 (3)2. 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重要性 (4)二、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 (5)1.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7)2. 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 (8)3.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9)4. 塑造国家形象与价值观念 (10)三、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应然倾向 (11)1. 坚持文化自信与自觉 (12)2.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3)3. 推动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14)4.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15)四、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路径探索 (16)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7)2. 完善文化政策体系 (19)3. 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20)4. 扩大文化影响力 (20)五、结论 (22)1. 总结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23)2. 展望未来文化发展的前景与挑战 (24)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观念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在这个背景下,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应然倾向,并寻求有效的实施路径。

我们需要明确文化主体性的内涵,文化主体性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所持有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它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创新上。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对于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中华文化既承载历史记忆,又富有时代气息;二是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三是文化与科技、经济的关系。

科技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经济发展也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实现

文化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实现

文化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实现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背景与意义 (3)(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4)二、文化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5)(一)文化主体性的定义 (6)(二)文化主体性的构成要素 (7)1. 文化自觉 (8)2. 文化自信 (9)3. 文化自强 (10)(三)文化主体性的特征 (12)1. 主体性 (13)2. 民族性 (14)3. 时代性 (15)三、文化主体性的价值实现 (16)(一)文化主体性与文化传承 (18)1. 传承的重要性 (19)2. 传承的方式与途径 (20)(二)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创新 (22)1. 创新的必要性 (23)2. 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24)(三)文化主体性与文化交流 (26)1. 交流的价值 (27)2. 交流的策略与技巧 (28)(四)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发展 (29)1. 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30)2. 发展的战略与措施 (31)四、结论与展望 (33)(一)主要结论 (34)(二)未来展望 (35)一、内容简述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多样性受到普遍关注,而文化主体性则成为探讨的核心议题。

文化主体性指的是特定文化群体在认知、解释和表达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时的主导地位和能力。

这一概念不仅关乎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也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文化主体性的价值实现对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和提升每个文化群体的文化主体性,可以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构建开放、包容、互鉴的文化交流格局,推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文化主体性的实现并非易事,我们面临着文化冲突、文化同质化等多重挑战。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文化主体性的实现: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尊重差异,建立平等、互鉴、对话的文化交流关系;鼓励文化创新,激发文化群体的创造力和活力;加强政策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逻辑、困境和路径: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多维思考

逻辑、困境和路径: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多维思考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NO 4,2023逻辑、困境和路径: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多维思考郭 路(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99)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折射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革故鼎新的发展逻辑、文化认同的功能逻辑、海纳百川的共生逻辑、美美与共的政治逻辑。

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价值多元与意识形态斗争加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待完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国际舆论格局仍是西强我弱的多重现实困境。

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以中华文化为根,做好“两个结合”;注重文化“道”与“术”,强健人民精神世界;概括提炼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逻辑;困境;路径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3)04-0072-07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①。

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一、基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五重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这五个特性折射出中华文明的五个逻辑。

(一)连续性: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作者简介:郭路,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刊图书资料部编辑,研究方向为统战理论与中华文化。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邹明宇摘要: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政治地位㊁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反映㊂虽然近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话语权依然为西方国家把控,呈现 西强东弱 的局面㊂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包括:(一)建设网络传播主体㊁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二)设置国际话语议题,提升话语表达权重;(三)完善学术话语体系,夯实话语理论基础㊂只有开拓对外传播新渠道㊁建设对外传播主体,加强国际议题设置才能更好地建构我国国际话语权㊂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对外传播;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D82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024-03㊀㊀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内容表达的权力,背后隐藏着该国的经济㊁政治㊁文化等因素㊂现有国际话语权的格局是,西方国家主导着话语权,并不断打压㊁抹黑发展中国家㊂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加紧了对中国的无理制裁,企图使其遵循西方体系下的相关规则㊂话语权的博弈,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博弈,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㊁保障自己的权益,就必须加快国际话语权研究,以更好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话语格局之中㊂一㊁新时代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一)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走向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㊂ [1]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为首的东方经济体迅速崛起,世纪总体经济形势呈现 东升西降 的格局, 西强东弱 的局面逐步消解;大国政治 南升北降 ,南半球发展中国家政治地位逐渐提升;美国倒施逆行,实行反全球化策略,单方面退出相关协议,冲击国际秩序及贸易规则㊂在风起云涌的国际格局中,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设置国际议题㊁制定相关规则,有利于中国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㊁站稳自己的脚跟,向世界宣传中国理念㊁中国思想㊂(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必然要求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攻击,手段从明显到隐蔽,方式从经济压迫到文化输入,而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针对中国和平演变的重要策略之一㊂近年来,西方国家借助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向中国输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等所谓 普世价值 ,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多元化思想泛滥也给人民的价值追求造成混乱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㊂ [2]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在国际上竖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在交流交往中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纯洁㊂(三)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㊁展示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活动,与全球各国友好往来,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㊂但由于中国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下,对外宣传不够,形象提升缓慢,西方国家有意误导群众对中国和平复兴之路的理解,提出 中国威胁论 类似主张,给中国国际形象造成巨大的破坏㊂ 中国国际话语权呈现 大国弱语 的失衡状态, [3]而国际话语权担负着把国家的理念传播到国际上的重要任务,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㊂因此,着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加强外宣工作,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宣传的必然选择,也是塑造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㊂二㊁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挑战(一)对外传播能力不足媒体是中国对外宣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载体之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媒体行业迅速发展,传媒领域呈现 视频化 趋势,传统媒体与自媒体㊁大众媒体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党和国家在外宣工作中利用合适的对外传播策略,争夺国际话语权,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国际认可,然而在对外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㊂第一,对外传播理念相对滞后㊂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内容常常以行为决策为主,缺乏对中国的政治理念㊁政治主张的42阐述,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㊁发展方式存在误解㊂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打造了以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等主题,取得良好效果,在国际上树立起了中国话语旗帜,并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认同㊂然而这种认同更多是国家合作层面上的认同,普通群众往往接触不到此类主题,究其原因在于主题的理论深度㊁影响力㊁吸引力不足,同时缺乏有力度的中西方 民主㊁法制㊁公正 等概念比较研究,没有坚定的理论支撑,从而影响对外传播的效果㊂第二,对外传播存在时效上的偏差㊂对外传播工作中最关键一点就是讲究时效,这是新时代对媒体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着力点㊂但是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还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对于突发性㊁热点性事件回应不及时㊁不能先发制人,造成政府工作被动;对外传播中难以同频共振,缺乏将传播的内容纳入新时代背景下去考量的能力;对外传播有时未能对国内以及国际热点事件进行积极的引导,舆论被自媒体及西方媒体所掌控;由于信息获取存在不及时,报道中未能很好地呈现事物原貌,导致对外传播内容难以让国际社会认可,削弱了国际话语权㊂(二)国际议题设置受限是否具备设置国际议题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㊂ [4]通过设置国际议题,组织相关国家参与议题讨论,可以向世界上展现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政治理念,树立起一个大国良好的形象,同时在国际上拥有占据话语权的地位㊂但现实状况并不乐观,这意味着在此方面我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㊂第一,西方国家是国际议题的主要设置者㊂西方国家先后经历了第一㊁二次工业革命,首先进入工业化㊁电气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多是现代化国家㊂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采取霸权主义扩张策略,在国际上取得了长期话语权,并左右着国际议题的设置㊁国际规则的制定,形成长期的 西强东弱 的局面㊂西方国家利用主导国际话语权的优势,散布了大量针对我国的抹黑㊁诬陷言论,如 中国威胁论 文明冲突论 南海航行自由 等㊂严重歪曲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㊁阻碍我国与各国往来与合作㊂第二,中国国际议题设置能力较弱㊂十八大来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在外交场合设置议题,如 一带一路 倡议㊁建立 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主动地位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话语权的主导者,我国在设置议题中往往以经济㊁文化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东方大国的复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政治类议题较少,缺乏向世界传播中国治国理念㊁中国政治主张的内容,导致西方国家常常拿 人权 民主 等所谓普世议题做文章诋毁我国㊂三㊁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一)建设网络传播主体㊁搭建网络传播平台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的便捷性㊁交互性㊁时效性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西方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㊁社会性等特点,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㊂1.实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㊂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策略㊁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方法,各具特色㊂传统媒体绝大多数是国家主办的,一直在舆论斗争的前沿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在我国信息传播发展历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㊂尽管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但作为党媒的传统媒体,依然是党的喉舌㊂面对国际话语权的不足,应当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在人民日报社㊁新华社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要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加强传统媒体的外宣业务能力,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统一㊂2.实施科学化网络传播策略㊂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传播途径,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策略,良好的传播策略更能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㊂立足本土化传播,理论结合实际,在传播过程中考虑到所在国家㊁地区的风土人情㊁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 增强当地群众关心并易于接受的新闻信息和咨询内容, [5]争夺当地话语阵地㊂网络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机制,使话语主体和受众群体信息实现交互传播,通过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使网络媒体与对象国群众有一个平等㊁友好的对话平台,有利于在对象国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消除群众由于信息不对称㊁西方国家刻意抹黑我国等原因造成的认知偏差㊂(二)设置国际话语议题,提升话语表达权重一个国家的议题设置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反映, [6]通过设置议题,赋予不同议题不同内容,在国际上传递话语主体的核心思想,影响受众群体跟随话语主体的价值取向,进而取得话语大国的地位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 [7],充分利用议题的控制权㊁表达权㊁引领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话语议题建设,对提升话语表达权重具有重大帮助㊂1.坚持议题设置的主体性㊁公共性原则㊂主体性原则是指话语主体在议题设置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㊁能动52性,是主体积极设置议题的意愿㊂在重大国际会议㊁论坛等活动中,发出维护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立场的声音,敢于面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民族复兴所提出的质疑,以积极的心态参加重大议题的设置㊂公共性原则是指话题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利益,也应考虑到世界人民的利益,建设世界性关注的国际议题㊂组织相关国际会议,借助合作交流契机,围绕国内国外热点问题,如中国和平崛起㊁中东冲突㊁气候变迁㊁反恐㊁能源等,设置相关议题,阐述中国观点㊁维护中国立场,利用中国智慧提出具有实效性的中国方案㊂2.积极展开国际议题设置㊂谁把握了议题设置的规则,谁就拥有足够的话语力量,积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国际议题,树立自己的规则体系,对不合理的国际规章制度进行批评㊁反驳,寻求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发挥集群效应,增强整体国际话语权重㊂提升议题设置的引领力,充分发挥话语主体的表达能力,调动受众群体的积极性;打破国际对立存在的话语体系,兼容并蓄,设置人类共同面临的相关议题,如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等,寻求价值追求的共同点,建设融洽的国际关系㊂(三)完善学术话语体系,夯实话语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7]㊂这表明哲学社会科学与话语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为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话语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顶层设计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㊂1.丰富话语体系内容,打造学术话语体系㊂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学术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已经形成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㊂一个话语体系是否具有生机活力㊁是否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内在的核心价值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不断自我革新㊂在增强话语权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保持话语体系的科学性㊁学术性以及实践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术理论研究,打造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对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回应西方话语干扰,避免学术殖民;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为治理全球性问题㊁创新全球性规则提供理论支持;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理论体系㊁先进理念批判吸收,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新表述㊂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国际话语权提供理论支撑㊂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说服力㊁解释力在一定程度上弱于西方的话语权,究其原因在于话语权的理论性不足,没有强大的学理性支撑,难以使其他国家信服㊂加强社会哲学科学建设,必须创新学科体系㊁完善学科内容,将话语权所需理论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之中;必须聚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学理上深入回答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为外宣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实践方案,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大政方针;必须坚持原创,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㊂只有坚持原创,才能针对国际问题提出新观点㊁新思路,才能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话语内容㊂参考文献:[1]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8-06-24(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3]赵庆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路径[J ].探索,2017(6).[4]胡淼淼.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构建研究[D ].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5]谢新洲,黄强,田丽.互联网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竞争[J ].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6]杨安,张艳涛.议题设置与中国华语建构[J ].理论探索,2020(6).[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作者简介:邹明宇(1997 ),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单位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㊂(责任编辑:御夫)62。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的内涵与引申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的内涵与引申

Content and Extendibility of Marxism "Discourse
Theory"
作者: 张传泉[1] 路克利[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2]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重庆社会科学
页码: 101-10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建设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话语权问题,阐明了思想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话语权理论。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话语权的唯物论和话语权的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文化霸权”和“话语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

话语权辩证法和唯物论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之中。

我们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关话语权的重要观点。

话语权的力量之源是物质实践和科学理论,话语权反映着现实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夯实话语权的文化载体,勇于捍卫和扩大自己的话语权。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网络文化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更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网络文化话语权,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不同文化、不同观点、不同利益群体发声、交流、碰撞、融合的权利和影响力。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就意味着能够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塑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有效发挥自身的话语权,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扎实知识技能的新时代大学生。

1. 阐述网络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关键,更是价值观念的塑造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小觑,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络文化话语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网络空间中,各种思想、观点和文化交织在一起,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

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能够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辨识真伪、辨别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网络文化话语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舆论引导的作用。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

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

第一章测试1.以下哪一项不是新媒体的特征?()A:单向性B:互动性C:网络化D:数字化答案:A2.Web3.0时代的特征形式是?()A:智能+个性B:广播+接收C:云计算D:大家都是贡献者答案:A3.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几大浪潮?()A:四B:一C:三D:二答案:C4.对新媒体的定义有哪几个视角?()A:传播特性与社会功能的B:作为新的媒介形式的代名词C:以旧论新视角D:技术发展的视角答案:ABCD5.新媒体的特质有哪些?()A:“互动的媒介”B:开放融合C:以人为本D:互动性答案:ABC6.Web1.0时代的媒体形式是?()A:搜狐B:百度C:雅虎D:新浪答案:ABCD7.Web2.0时代的媒体形式是?()A:虚拟社区B:社交网络C:虚拟现实D:人工智能答案:AB8.Web3.0时代的媒体形式是?()A:微信B:TwitterC:facebookD:新浪微博答案:ABCD9.新媒体发展三大特征是?()A:带宽不断提高B:信息海量C:多种接入方式并存D:手机逐渐取代PC答案:ACD10.基于Web3.0的智能媒体形式是?()A:互联网+人工智能B:语义网C:虚拟现实D:云计算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有?()A:六度分割理论B:拟态环境C:媒介偏倚理论D:议程设置理论答案:C2.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征是?()A:互动性B:传播方式的根本改变C:单向变双向D:一点对多点答案:B3.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的最大特征是()A:网状传播B:点对点传播C:病毒式传播D:发散式传播答案:B4.新媒体环境下群体传播的极端表现是()A:网络谣言B:群体极化现象C:网络暴力D:网络审判答案:B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A:冷媒介与热媒介B:媒介是人的延伸C:媒介即信息D:拟态环境答案:ABC6.以下是冷媒介的是?()A:网络B:漫画C:电视D:电话答案:BCD7.微博的传播模式是()A:组群聚合式传播B:网状链接式的裂变传播C:点对点式传播D:多中心的一对多式传播答案:BD8.网络社会是指()A:是由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B:作为现实空间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式C:与现实社会空间一致D:遵循现实社会的规则答案:AB9.物联网的特点是()A:万物互联B:普世服务智能化C:自治终端互联化D:普通对象设备化答案:BCD10.以下属于物联网的有()A:智能建筑B:遥感勘测C:数字化医疗D:智能运输答案:ABCD第三章测试1.媒体的社会功能是()A:娱乐功能B:联系协调、宣传执行政策C:环境监测、解释信息D:文化传承答案:ABCD2.媒体的社会治理功能从横向领域看,可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A:政治B:社会C:文化D:经济答案:ABD3.在纵向的功能维度上,媒体主要在哪几个层面进行社会管理?()A:关系协调B:个人管理C:信息集散D:行动组织答案:ACD4.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有()A:融合性B:网络化C:数字化D:互动性答案:ABCD5.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有()A:网络审判B:网络水军C:网络暴力D:网络谣言答案:ABCD6.网络诈骗形式有()A:网络中奖诈B:假冒好友诈骗C:网络“钓鱼”D:网络陷阱答案:ABC7.网络侵权包括()A:侵犯隐私权B:侵犯人格权C:侵犯知识产权D:侵犯人身安全答案:BC8.新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主要角色有()A:情报员B:管理者C:领航员D:协调员答案:ABCD9.新媒体组织作为动员者主要承担什么功能?()A:管理网络B:发布消息C:应对危机D:传递正能量答案:CD10.新媒体行为失范的原因?()A:媒体组织原因B:社会背景原因C:利益诱惑D:从业人员因素答案:ABD第四章测试1.优势身份意味着()的占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是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

主体性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在文化建设中,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主导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未来,要加强主体性和主导性,不断深化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对于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体性,主导性,关系,相互促进,实践探索,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凝聚全国人民共同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民族认同感增强等方面,更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1.2 主体性和主导性的概念主体性和主导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经常被提及的两个重要概念。

主体性指的是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即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主体性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和主要对象。

主导性则是指文化建设的指导方向和主导力量,即党和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目录•引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与挑战•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结论与展望引言重要性话语权是争夺思想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自身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够更好地影响公众、引导社会舆论。

定义话语权是指某一思想、文化或政治体系在公共领域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话语权的定义与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概念与意义概念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指马克思主义在公共领域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也是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次报告的目的与结构目的本次报告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概念、意义和实践路径,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对策和建议。

结构本次报告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其中,正文将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挑战与机遇、对策与建议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思路和方向。

展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替代方案。

思想起源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一系列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

这些作品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等核心理论,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话语权初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话语权初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在俄国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成为苏联的官方意识形态。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斯大林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形成了苏联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功能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功能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功能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在请你输出中关于的内容。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明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点和重要性,探讨其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功能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功能的提升途径,可以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发挥。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加深对话语权问题的思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正文2.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概念与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表达意见、参与决策、影响他人观念和态度的权力。

其特点包括:1. 客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个体主观意志的支配,是一种与人们的主观意识相对立的客观现实。

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个体或群体通过自身的意识、行为、组织等方式,从而表达、传递和实现其意见、权利和能动性的权力。

3. 多元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多元的,各种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都拥有不同程度的话语权,不同群体之间亦存在着不同层次和形式的话语权。

4. 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动态的,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受到各种影响和调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可以促进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增强参与和民主意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概念和特点有深入的理解,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保证群众思想观念正确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一、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

在话语权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关注人民的所思所想,回应人民的呼声,为人民发声,使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功能真正为人民所用。

二、以社会主义为目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话语权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向社会主义迈进,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立足于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验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之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话语权功能的实现必须立足于实际,立足于实践,关注社会的实际问题,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持。

四、坚持科学性和创新性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创新性。

话语权功能的实现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必须保持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使之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五、开放包容、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是开放包容、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强调民主、多元、开放和包容,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意识,倾听不同声音,包容不同意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

六、坚持政治性和文化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政治性和文化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政治性和文化性的统一体,必须既坚持政治性又坚持文化性,既关注政治权力的争夺和政治制度的建构,又关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文化精神的传播。

七、积极传播和塑造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是积极传播和塑造舆论。

对构建中国话语权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中国话语权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中国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构建中国话语权是当代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要重视并加强国家形象建设。

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源自于其国际形象和声望,只有树立起正面的国家形象,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中国应加强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念,通过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方式,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中国还应加强国家形象的塑造,提高自身软实力和吸引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言论的关注和重视。

其次,要推动中国媒体走向国际舞台。

媒体是话语权的重要渠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话语权。

中国媒体应该加强对外传媒报道的力度和质量,扩大对外报道的范围和深度。

要注重提高报道内容的客观和公正性,减少报道的偏见和主观性,以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媒体报道的认可和信任。

此外,中国媒体还应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和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国际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的声音和理念。

再次,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

全球治理体系是规范国际社会秩序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积极参与其中是实现中国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中国应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有影响力的声音。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事务的决策,中国将更加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并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多边主义的发展。

国际体系中的力量平衡架构决定了话语权的分配。

中国应积极推动多边主义的发展,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推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也是实现中国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中国应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总之,构建中国话语权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生课堂话语权利:对话中实现主体性发展

学生课堂话语权利:对话中实现主体性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 论也 指 出 , 主体 间性 是 人 与人 之 情 感 的权 利 。 学生 课 堂话语 权 利不 也 是 以他 在 社 会 活 动 中有 无 自主 间理 解 、 沟 通 和 交 往 的前 提 , 是 主 仅指 学 生表 达 自己观点 、 见 解 的权 地 位 和 自为 权 力 以及 这 种 地 位 的 体 与 主体之 间 的交互 作用 。 师生 作 利 , 也指 学 生对 教 师 的观点 进行 质 高 低 、 权力 的大小 为标 准 的 。具 有
《 教 学与 管理 》2 0 1 4年 3月 1 5日
鋈 l 穗
媾 g
蜜 | | 麓 媳

| 黎 I | ¨ 麓
学生课堂话语权利 : 对话中实现主体性发展
| 《 辫 | 鬻 g | 黎| 漆 | 誊 蕊 ≮ 餮 s j
始 四川成都市武侯计算机实验小 学
王方 全
法 国哲学 家 福柯 认 为 , 话语 权 为主体 ,主体 间的交互 作用通过 疑 、 与 教师 展 开平 等对话 和交 流 的
是一种真实的权利 , 它意味着谁有 “ 对话 ” 来实现 , 也必然具备并体现 权 利 。 课堂 对话 中 , “ 学生 是学 习 主
发 言权 , 谁没 有 发 言权 。如 果 一个 这 一 主体 问性 的特 征 。 人 丧失 了话 语权 , 他 就 不得 不在 某 体, 知识获得 、 能力 培 养 都 是 学 生 与 话语 相伴 随的是话 语 权 。 话 积 极 主动建 构 的过 程 , 学生 在课 堂
构 通 过 一种 界定 和 排 斥 的过 程 运 自主 地对 现 实生 活 、 实践 活 动进 行 利 , 是学生能否主体参与对话的前

意识形态应知应会知识试卷

意识形态应知应会知识试卷

意识形态应知应会知识试卷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30分)1. 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

A. 话语权B. 解释权C. 发布权答案:A。

解析: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这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话语权能让我们在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中有主导力量。

2. 以下哪项不属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封建迷信思想C. 马克思主义理论答案:B。

解析:封建迷信思想是落后的、不科学的思想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选题(每题8分,共40分)1.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

A. 关乎旗帜B. 关乎道路C. 关乎国家政治安全D. 关乎人心向背答案:ABCD。

解析: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道路,影响着发展方向;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关乎人心向背,影响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以下属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措施的有()。

A. 加强理论武装B. 推动传播手段创新C. 坚决抵制错误思潮D.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答案:ABCD。

解析:加强理论武装能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传播手段创新可以更好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坚决抵制错误思潮能净化意识形态环境;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能确保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请简要阐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答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科学性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人民性表明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性说明它来源于实践并且指导实践;开放性表示它能够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2. 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答案:在大学生群体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以文化自信引领建构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话语权

以文化自信引领建构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话语权

以文化自信引领建构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话语权*□文│廖立胜 刘社欣*本文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探索”(2016SZ075)、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2018年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研究——以华软学院的‘互联网+’融入基于‘3S’模式的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为例”(2018MB035)的阶段性成果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在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认知、反思、批判和比较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坚守、信仰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追求、担当和自信等。

从文化自信视角看,中国出版走出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中国出版国际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对于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对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的意义从本质上看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心态、文化信念和文化认同,具有主体性、包容性、指向性等特征,体现了社会成员的精神性、思想性和超越性的文化追求。

当某个国家或民族具有文化自信时,往往会自觉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自觉传承和传播本民族文化。

这些很显然地有助于建设文化强国、促进文化繁荣。

显然,文化自信对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自信是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的重要前提文化承载人们对社会、世界和生命的价值体验、精神寄托等,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根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等越来越频繁,意识形态、社会文明、发展模式、价值文化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约瑟夫·奈就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范畴,并将“文化软实力”视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坚守,也是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就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显然,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只有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自信心,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国出版的对外传播力和价值引领力,提升中国出版在全球出版领域的话语权。

话语权力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

话语权力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

话语权力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李文【摘要】高等教育话语是反映高等教育实践活动重要且独特的言语符号系统与价值意涵表征.基于话语权力视角的构建与分析,可以认为:高等教育话语权是高等教育话语所展现出的理论话语主导权、学科话语表达权、工作话语支配权,高等教育话语与高等教育话语权是一体同构的互动关系.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却陷入了高等教育理论话语主导权的“本质性弱势”、高等教育学术话语表达权的“边缘性失语”、高等教育工作话语支配权的“机械性排他”的困境.因此,为切实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能力水平,应通过“塑化理论话语的合法性基础、增进学术话语的学术性认同、消解工作话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立”三位一体式的策略来共同推进.【期刊名称】《江苏高教》【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6页(P16-21)【关键词】话语;话语权力;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作者】李文【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兴起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密不可分,问题导向是高等教育研究兴起的原动力,高等教育话语承担着理论创新、实践指引的重要功能。

从1961 年的“高教60 条”到1997年的“新高教60条”的理论攀升,为中国迈向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提供了理论先导[1]。

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40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顶层设计,还是“立德树人为根本”“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六卓越一拔尖2.0”“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等一系列的实施方案,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认识论与方法论并重,丰富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内涵,进一步引领和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西方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关注,国际社会更希望了解中国的经验、倾听中国的声音。

从权力话语看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理论-(3)(1)

从权力话语看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理论-(3)(1)

从权力话语看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理论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权力的表达和文化认同的塑造。

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存在着翻译暴力的现象,即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权力不平等和文化差异译者往往会对源语文化进行扭曲、删减或改写,从而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解。

翻译具有暴力性,无法避免[1](P.119),对跨文化理解和沟通造成深远影响。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强势文化往往通过翻译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进而实现文化霸权。

原文与译文的权力关系尤为复杂,原作者通过原文传达特定的观点,译者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重构,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诠释受到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和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翻译建立了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桥梁,异化翻译在抵抗文化霸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内涵[2](P.120)。

本文旨在探讨福柯和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关联性,从中发现翻译暴力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暴力如何对跨文化理解和沟通造成影响,找到正确处理翻译暴力的方法与路径,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深化与发展。

一、权力话语与文化翻译的关系(一)权力话语理论概述权力话语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中提出的,它主要阐释了权力、知识、话语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3](P.144)。

福柯认为,话语不仅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权力的表现和争夺对象。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是一种对话语对象进行“赋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建构力量[4](P.3)。

话语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是制度化和塑造的主体,它主导了人在社会与文本认知中的真理认知,进而塑造了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通过界定特定历史时期的知识形态,话语反映了权力对知识生产的深远影响[5](P.115)。

因此,话语也被视为探讨权力、知识与语言间关系的独特视角。

译语话语权: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

译语话语权: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

译语话语权: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
南华;梅艳红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7(038)006
【摘要】译语话语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由符号组成的话语进行语义和文化传递的结果,其目的是实现原语的话语意图.本文主要是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界定译者主体性和译语话语权的概念及其关系,分析译者在译语话语权的再现与表达过程中的参与或作用发挥,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译语话语权也是译者主体性的文化和权力的诉求,旨在通过译者主体性在译语话语权构建中的参与或作用发挥,帮助原语文化在译语文化环境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本土语域和原语作者实现译语话语权的再现与表达,从而促进原语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南华;梅艳红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柳州545006;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语篇翻译分析与译者主体性研究 [J], 蒋华
2.中式菜名英译的历时性:基于译语话语权分析 [J], 霍贤惠子;南华;黄小荣;;;
3.汉英翻译中的译者性别差异实证研究——基于LIWC的陕西文学英译语料库量化分析 [J], 李颖玉; 张健; 袁笠菱
4.国内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分析——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 [J], 刘滢; 刘磊
5.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J], 徐珺;张晓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 语权 问题 , 说 到底 是 一个精 神 独 立性 、 文化 主体 性 和 理 论 原创 性 的 问题 , 是 一个创 造 力 的问题 。2 0 1 4 年习
பைடு நூலகம்
文 章过分地 咬 文嚼 字, 成 了文 字游戏 ; 有 的随 意生造概念 , 让 人不 知所 云 ; 有 的讨 论看 起 来好 象很 热 闹, 但 是 与 当代
课题等等, 但如果是低水平重复, 就没有话语权, 或者说你
这 个话语 权没有 力量。
第三个是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现在我们强调 中国 道路、 中国经验、 中国奇迹、 中国话语、 中国故事, 还有一门 学叫中国学, 都是讲 中国。但是讲 中国一定要放在整个世
界 的格局 中来讲 , 力求个 性与共 性、 独创性 与普遍性 、 民族
( 作者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教授)
不等于不需要学术含量 , 恰恰相反 , 掌握话语权最终取决
于 我们 的学术水 准 、 学术含 量 。马克 思主义理论 学科 的建
设, 从中央到地方都投了好 多钱 , 但是钱只是一种财力支
持, 最终 能解 决 问题 的还是 学术水 准 、 学术含 量。 现在低 水 平 重复 比较 普遍 , 多少 工程 、 多少项 目、 多少论 坛 、 多少
话 语 权 的 实 质 是 文 化 主 体 性 和 理 论 原 创 性
一 郝建孝
经过3 O 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经济 已位于世界前 列, 但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国际话语权 同世界发达 国家 相比差距还不小。我们走 出了一条中国道路, 但还没有完 全形成中国的话语体系, 发展优势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 我们今天之所以特别强调话语权, 原因就在这里。
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指 出, 我们的文艺作 品 有数量缺质量 , 有高原缺高峰。他对文艺工作 的评价 , 对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适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数量很
大, 但 质 量 需 要提 升 ; 有 高原 , 但 是 没 有具 世 界 影 响 的高 峰; 有 的地 方连高 原都不 是 , 就 是平 原 、 甚至 洼地。
的, 说到底它应该是 中华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话语是靠人来说的, 有没有话语权最终取决于我们有
了; 不能只有坐席, 没有讲席; 只 当听众, 没有发言; 要有话
语权 , 还 要有影 响力 , 还要 走 出去。 那 么 怎么解决存 在 的 问题 呢 , 我认 为需 要从 三个 方面
没有高水平的人, 有没有世界级的理论大家。在哲学社会
中国社会现实、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相去甚远, 有学者称之 为“ 茶杯里的风暴” 。上述钻故字堆、 过分抽象思辨的倾
向, 导致 主题 的 西方 化 、 选题 的边 缘化 、 研 究的经 院化 、 内
容 的小众 化。
第 二个 就是 大众 话语 与学术 含量 。现 在我 们特 别 强 调 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 接地 气 , 这都 没有 问题 , 但是 大众 化
性与世界性、 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 的统一。讲中国, 讲独 特性、 独创性是需要的, 但是不能离开世界。 中国道路应
该 是世界 能够 接受 的、 需要 的, 能和 世界相通 相 融的 , 而不
话语有影响力。第五个层面, 不仅有影响力 , 还有话语优 势。我们现在主要处在前三个层面, 第 四个层面有一些,
第五个层面基本没有。所 以我们要努力提升话语权 , 增加
话语 的影 响力。 我们 不 能是经 济上 的 巨人 , 但 思想理 论贫 乏。 我们给 西方 的话语做 传声 筒 、 打工仔 的 时代 应该 结束
是只有中国自己走 , 与世界不相干、 自我封闭的道路。 中
国话 语 也 应该 是 和 世界 话 语 相 融相 通 , 能够 为 世界 接 受
努力。第一个就是改善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从政治话 语来看, 现在有些文章不生动 , 基本上是领导人讲话 的复
述, 把 中央文件 、 领 导人 的话删 掉 , 基本 上就 没有 自己的话
了。另外, 空话、 大话、 套话多, 老百姓不爱看不愿读。从 学术话语来看, 最大问题是直面 中国问题不够。现在有的
科学领域 , 例如哲学、 法学、 历史学, 如果数到全世界排列 前1 0 0 名的哲学家 、 法学家、 历史学家, 我们有; 数到排列
前5 O 名的, 我们 有 ; 数 到排 列前 3 0 名、 2 0 名的, 我们 还有 , 那我们 肯定就 有话 语权。 因为 , 话语权 最终取 决于 我们有 没有世 界影 响的理论 家。
3 0 多年 中国的改革发展走 出了一条 中国道路 , 如何 把 中国经验上升为理论, 把发展优势化为话语优势, 这对 于广大理论工作者来说 , 既是个挑战, 也是个机遇。 所谓中国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 我认为可 以从 五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不表态、 不说话 ,
失语 , 失去 话语 权 。第 二个 层 面 , 我们 说 话 了 , 但是 没人 听, 或者别 人 听不懂 。第三层 面 , 我们 不仅说 话 了, 还 能够 同别 人 交流 互动 。第 四个 层 面 , 不仅 有 交流 , 而且 我们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