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介语

合集下载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ML TLchiglishmother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第四讲: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主要特点如下(弊端)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指导教学方法和策略
中介语研究揭示的学习者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为教师提供有效的 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了解中介语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语言 水平,调整学习方法和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更好地 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01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
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02
中介语研究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有助于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增进国际合作与友谊
03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友谊
、句法结构和语义规则来构建中介语。
学习环境
总结词
学习环境对中介语习得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学习情境等。
详细描述
社会环境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言的频率和机会,教育环境则决定了学习者接受的教 学方法和资源。学习情境则直接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情感和认知因素,如
动机、态度和自信心等。
《二语习得中介语》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 中介语理论介绍 • 中介语的表现形式 • 中介语习得的影响因素 • 中介语习得研究的意义 • 中介语习得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定义
总结词
二语习得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学习方式 ,在非母语环境中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 。

二语习得(5-7)

二语习得(5-7)
(一)特定语法项目发展过程研究
1.“了”的发展过程:习得汉语“了”经历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未出现含有“了”的话语
(2)“了2”出现
(3)“了1”的出现并与相关结构“是……的”相混
(4)相关语法形式的相互冲突:“了”同“过”,“了1”同“了2”的冲突
2.主题突出的特征:主述题结构是汉语存在句的中介语的一个明显特征,且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习得了汉语中最典型的主述题结构。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第二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
第一语言
Brown的纵向研究&Villiers等人的横向研究:
第二语言
Krashen(1982)
9个语素习得顺序:
语法:
V了=V+ed
语用:
韩国人下课的时候说:“老师辛苦了!”
日本人说:“请多多关照!”
6、你觉得产生僵化的原因是什么?
僵化的原因:
a.年龄
b.一语的影响无法消除
c.学习者认为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即使得到过积极反馈。
d.认知上,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无法接受
e.依靠“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二语
7、请举例说明什么是语用迁移。
第五讲
1、中介语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且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2、中介语理论的三位先驱
Corder科德
Nemser奈姆瑟
Selinker赛林克(中介语之父)

二语习得 中介语

二语习得 中介语

小结
以上概念都是指称实际的混合语,是客观存在的 可观可感的语言。而中介语是一个学术概念,是 指二语习得者在没有完全通晓目的语的情况下受 母语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虚拟语言系统。甚至每个 人的中介语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 的中介语都是有区别的。但一群人的中介语又有 一些相同的地方。所以说,中介语的提出目的、 存在方式和特点都是和以上众多混合语的概念完 全不同的,中介语与混合语最大的不同是中介语 是一种虚拟的语言过程,不是一种实际的语言。
四.重点讨论
(一) 中介语和皮钦语、混合语、克 里奥尔语、洋泾浜、中式英语的区别。
混合语:定义 皮钦语:起源 定义 克里奥尔语: 起源 定义
区别
洋泾浜是旧时汉语将pidgin译做洋径浜语,
专指在中国通商口岸出现的不纯粹英语。 后来随着学术的进步,洋泾浜被认为是中 国皮钦语,是皮钦语大家族在中国的分支。 皮钦语是泛指所有的尚未发展成为克里奥 尔语的混合语,洋泾浜是特指中国的皮钦 语,是皮钦语家族中的一员,与美拉尼西 亚皮钦语.英属所罗门群岛皮钦语、喀麦隆 皮钦语等并列。

形象类比
• 混合语 • 水果
野生水果 优质水果
皮钦语
克里奥尔语
美 拉 尼 西 亚 皮 钦 语
英 属 所 罗 门 群 岛 皮 钦
。 。 。 。 。 。 。 。
中介语 中 国 洋 泾 浜 中 式 英 语 网络娱乐用语 苹 果 梨 子
。 。 。 桔 。 子 。 。 。
糕点 橘 子 饼
过期变质 垃圾
(二)石化现象(僵化)/高原期的产生原因、 特征及影响、怎样克服?
C。.系统性(阶段性、规律性):
中介语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如四阶段说, 随机错误阶段、突显阶段、系统形成阶段 和稳定阶段。而在每个阶段和从整个阶段 发展来看,中介语表现出一种较强的内部 一致性和系统性,甚至中介语中的偏误都 具有一种规律性特点。而石化现象也是也 是一种阶段性、规律性的体现。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 中介语石化现象中介语石化(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把学习的外语进行思维处理,但最终产生的不是原汁原味的外语语言特点,而是保留其本身的母语语言结构的一种言语。

中介语石化也常常表现为学习者在说话时经常同时使用自己的母语特征、母语语音。

一般来说,当学习者来到一个外语环境,和一些母语者同时说话时,他们会憋住自己的母语,采取些许的外语发音,并取得一定程度的口头回复,但这些口头回复只是母语的表达方式,无法完全显示出外语的特点。

这就是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2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中介语石化的出现,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外语教师要尊重母语的影响,改变中介语石化现象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帮助学习者发现他们自己的母语对学习外语的影响,并尽量避免这种影响。

学习者要清楚它们自己的母语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学习外语的过程,并加以利用,使自己掌握外语者的特点,不被自己的母语模式所约束。

其次,外语教学应考虑重视学习者的自身因素。

有些学习者学习外语时,会受到自身的特征影响,例如遗传背景、个性类型等在中介语石化的形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外语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

最后,外语教师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外语教学时,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机是重要因素,在班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学习者有意识的让自己的外语进行改变,从而减少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总之,中介语石化的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要求教师要尊重母语的影响,有认识到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并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减少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的现象,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外语。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我们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

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

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

二、中介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正迁移现象的分析(一)语音迁移汉语和英语的语音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语言对语音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

英语对音强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被列为重音语言。

汉语则对音高变化比较敏感,是典型的声调语言。

在英语中元音的长短、松紧可以区别词汇意义,例如: beat [ bi: t ]和bit[ bit ] , fool[ fu: l ]和full[ ful ]。

然而在汉语普通话里却没有这种元音的松紧、长短的对立。

这些不同点构成了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发音上的障碍。

但是,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拟声词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如clatter与“咔哒”,mamma与“妈妈”等。

一些外来词大都发音近似。

例如: guitar—吉他, sofa—沙发。

一些地名、人名、货币名称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些都说明在语音领域汉语和英语可发生正迁移。

我是烟台人,我的方言中“儿化音”(例如:这件事儿。

你去哪儿?我要去方特儿玩儿。

)特别多,同时英语美音中有很多“卷舌音”,这对我练习英语的美式发音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学习英式发音就比较困难了。

在来大学前,我就知道法语中的“Bonjour,Salut”词汇与汉语中的“笨猪,儍驴”发音很相近,这使我对法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二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法语。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一、概述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vivian cook 提出多语能力的概念(multi-competence),即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

而早在 cook 提出多语能力之前,ulrich weinreich 就在 languages in contact 一书中提出任一语言都会对相并存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干扰或效应。

在干扰影响提出后,关于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语言迁移(transfer)等二语习得理论不断出现。

一直到 21 世纪初,以 cook 为主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cook 指出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有三种形式: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

通过研究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可以有助于多语学习者更好的习得和提高多语运用能力。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在习得顺序、习得环境、习得动机等很多方面就是存有差异的,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二者也存有共性,语言研究者在对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研究上也存有理论优劣。

(一)母语习得母语就是指语言习得者从长大起至已经开始碰触并习得的第一语言。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母语在大脑中习得过程就是:语言提振-语言神经反应-语言加强-构成语言习惯,也就是说,母语习得就是指语言习得者根据特定语言符号或音源对大脑语言神经的提振能收到适当的语言反应。

从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语言的习得主要依靠语言源的输出提振和语言神经的稀释输入,但是母语习得者在最初输入的不是输出语言的全部,有的只输入10%,并且则表示抽象概念、感情的体验就是无法轻易提振语言神经。

所以行为主义指出母语习得在大脑中只是以语言神经的稀释和输入理论就是存有局限性的。

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法天生主义学家指出,每个学习者都天生具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lad),在这套机制里语言习得者遵从着母语的广泛语法法则回去健全母语习得。

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
4
(2) In 1980s Corder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Ioup and Weinberge (1987):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Tarone (1988):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
Inter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
1
Contents
• I. Definition • II. Related Research • III.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 IV. Methods of studying Interlanguage • V. Conclusion • VI. References
Nemser (1971): approximative system(接近系统) Corder (1971): idiosyncratic dialect(特异方言)
language learner’ language(语言学习者的语言 Adjemian(1976):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Chinese-English Inter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
6
(4) In recent years Grady (2003): general nativism(先天论) Pienemann ( 2003):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多元发展模式), processibility theory(可加工行理论)
Lv bisong (1993): meaning and strategies Wang jianqin (1994): foreign research on

二语习得主要理论流派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主要理论流派和发展趋势

语言监控理论 (The Monitor Model)
一 语言监控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为人知的、也是 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 申(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
它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 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对语言教 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 两种途径
语言监控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两种不同的途 径:
他们认为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先天的语言智力 组织,它赋予孩子们在某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处理 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能组织语言的内部系统。不论 多么复杂的语言,儿童都能凭借天生的语言习得能 力轻易地掌握,使母语的语言系统内在化。
二 问题 人们目前对这种理论的看法还不太一致。 争论的主要焦点是:
1 普遍语法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是否 和学习第一语言一样起作用?
语言普遍性理论 (Linguistic Universals)
一 来源及主要观点 源于Chomsky的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主要观点为:人类头脑中具有一种“天生” 的专门语言知识,即所谓的“普遍语 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若干固定的抽象的“原则”(principles)
2 与这些“原则”有关的若干“参 项”(parameter)。
2 开放性,中介语是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逐渐进 化的特征,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3 灵活性,中介语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 的体系,新的语言规则进入中介语系统后有 较强的扩散能力,中介语系统处于不断的重 组之中。
4 系统性,中介语在任何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 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中介语的系统性主要 表现在各种系统性错误,体现在错误的前后 一致。可以说系统性是中介语最重要的特征。
三 五种假设 语言监控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和充实,主要 有以下五种假设: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第三节中介语一、中介语研究概说(一)什么是中介语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学者L•Selinker于1969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这一术语。

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介语体系会日趋丰富完善,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因此从学习过程来说,它同学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低层次的中介语将不断消失,而高层次的中介语将会出现。

它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汉姆莱(Hammerly)曾用图形象地表示出了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1975)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中介语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混合,实质上它是不同心理过程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的"混合"。

Ellis(1994)认为中介语的形成是-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则(阴影不重合部分),同时它还具有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规则(阴影重合部分)。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是从零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话靠近的渐变过程。

它随着第二语言新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W•Nemser(l971)把此系统称之为"渐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

他认为学习者的这一系统是从零知识(zero knowledge)沿着一连续体(continuum)逐渐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native speaker competence)。

他认为,"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处于这一连续体的某一位置,因此中介语不应被看作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它是处在不断修正,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的。

"(二)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1.中介语的产生及形成模式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论文从中介语的发展历程入手,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内容包括中介语的来源和产生模式,中介语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国内外有关的理论探讨和汉语中介语的研究等。

论文在确立了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研究地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研究的局限性。

标签: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石化目的语近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基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学者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师怎样教学”转为“学习者怎样学习”,重点研究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把学习者放到首位,而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教学法。

中介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会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了理论解释。

一、中介语的提出及发展(一)中介语的提出英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使用“中介语”一词。

1972年,在其论文《中介语》中,详细地解释了“中介语”这一概念,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从各个方面对中介语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如科德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学习者独有语言”“中继能力”,奈姆塞尔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等。

然而,使用最多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发展1.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时间上划分,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般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因无法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与学习,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批判。

在这个背景下,以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为研究重点的中介语理论出现了,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代表学者及研究成果如下:1)科德的研究。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

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

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

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

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

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第四讲: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MLchiglishm other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 (正迁移)母语的干扰: Transfer (迁移)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 --by Schunman (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 S .D.Krashen (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 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 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by Selinker TL target language一、 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 .GTM (语法翻译法)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中,源于欧洲 (西欧), (18 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 1872 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

误和局部错误。整体错误会影响句子的意义从而导 致交流障碍,局部错误只会影响到局部句子成分的 意义不会对交流产生影响。对待这两种错误要根据 不同场合区别对待。 其次,教师在纠正错误过程中应考虑到学习者 的性格特点。 作为个体学习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 的性格特点, 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习 者的个性, 根据不同的性格进行纠错。 最后,教师可根据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对学生学 习和使用英语中的各种变异加以观察和分析,引导 其学习。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场合对学生做不同 的要求,特别要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各种 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规则有机会在真实或 接近真实实践的环境中逐步脱离母语的干扰而被真 正习得。 五、 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 帮助英语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和识别学生的 不足,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提高教学效果。 +/ 使教师更加深入观察和理解二语习得中出 现的问题, 分析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对学习者的 ,/ 教师对学习者进行长期的观察, 进步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对中介语的研究尽管争议纷纭,但它对第二语 言的习得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应结合教学实 践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总结规律从而切实推动 外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0$1 23345 &6) 7891: $; 7)<$(1 !"(=9"=) ><? @945484$( A B 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DD+/ 0$("31 E"’16"9=6 >( F(8’$19<84$( 8$ 7$<4? $34(=94584<5 A B C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DDD ,/ G4"() !"’5)( H I’))J"( K B4<6")3 L/ !$(= >( F(8’$19<84$( 8$ 7)<$(1 !"(=9"=) ><@945484$( 0)? 5)"’<6 A B C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DDD 心理语言学 A B C 上海: 上海外语教 -/ 桂诗春, 育出版社, *MN. (作者单位: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温去非)

浅谈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

浅谈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

浅谈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1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由Selinger于1969年首次提出,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

它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Selinger 对中介语的定义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二是指所有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中,二语能力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戴炜栋、蔡龙权,2001)。

前者是指某一学习个体的、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中介语语言(an inter-language),后者是指所有二语习得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the inter-language continuum),也称“中介语连续体”。

中介语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学习者的目标语。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

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

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因为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存在着很多与中介语相关的问题,以及中介语的僵化现象,而民族预科学生同样不能例外。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未进入大学而补习基础知识或提高语言能力。

预科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衔接作用。

本文拟通过中介语的相关理论,结合实证调查,分析民族预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为更好的进行预科英语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2中介语的特性语言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应当遵循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知识有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转引自周红云,2003)。

Anderson(1980:223-256)认为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关键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它需要三个阶段:①陈述性阶段,②联结阶段,③自动化阶段。

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
14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
Non-systematic variability
Systematic variability
Perfornmance variability
Free variability
Individual variability
Contextual variability
二语习得中介语
22
In1980s: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Hu zhuanglin(1984), Gui shichun(1985)
In1990s: overall introduction and study based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in China, Yan lianrui(1996), Dai manchun (1998)
(2) Systematic: interlanguage is governed by rules which constitute the learner’s internal grammar systematically.
二语习得中介语
11
(3) Dynamic
A
B
Mother tongue
二语习得中介语
4
(2) In 1980s Corder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nterlanguage Ioup and Weinberge (1987):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Tarone (1988):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研究多语种中介语,有利于深入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2
挖掘语言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多语种中介语研究在探索语言习得规律和语言内部联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 义。
3
促进语言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多语种中介语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教材,促进语言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中介语与跨文化沟通的关系
促进文化交流
双语中介语(L1 -L2 /L2 L1)
双语中介语指的是两种语言 互相影响的情况,语言语调、 语法等方面均受到影响。
中介语对教育和教学的启示
1
鼓励多语种学习
中介语研究表明:掌握多语种有利于认知、思维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发展。
2
引导合理中介语使用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中介语,并充分利用其促进二语习得的作用。
中介语对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促进了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引导口语政策制定
中介语现象的特点,可以为口语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引导政策实现最佳效果。
中介语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
中介语研究需要多种学科交 叉,往往涉及到语言学、认 知心理学、教育学、语料库 语言学等。
3
注重学习策略
中介语的出现意味着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语言意识,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更好的 运用学习策略。
中介语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
考查经验和语言能力
适当引入中介语因素,有利于考查学生实际的语言 运用能力,反映出其语言习得水平。
测试各种语言技能
在听、说、读、写多种类型的题目中,适当引入或 调整中介语的使用,可全面检测学生的各类语言技 能。
3
变异性模型
受到习得者个体差异、语言环境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

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

logical distance) 的 提法。 但是, Shuman 忽视了一些因素的可变性, 学习 者并不绝对屈从于社
会环境, 他们完全可以构建自己学习的社会环境。③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用于和本族语的人交
际的 不同的社会身份, 提供了 说和学第二语言的不同的机会。Peirce 认为学习者的身份是多
重性的, 冲突的。只有当学习者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到倾听者, 他们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学习 获得成功。
二、 中介语的特征
( 一) 社会特征
中介语的社会性表现在: ①学习者在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语体。Elaine Tarone 提出语体 持续统一体(stylistic continuum) 的观点。在持续体的一端是谨慎语体(careful style) , 学习者 有意识地对使用的语体作出选择, 以求正确。在持续统一体的另一端是流行语体 (vernacular style) , 学习者自由随意地选择各种语体。②社会因素决定学习者所使用的输入来构建自己的 中介语。 J ohn Shuman 提出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 可以说明这具问题。Shuman 认为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学习者无法进行文化移入的主要原因是社会 距离(social distance) 。同时他看到社会距离的提法不够完善, 就又增加了心理距离(psycho-
然而随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其他的研究者也提出了很多假设来描绘和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交际策略以及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第19卷第3期
Vol . 19 No . 3
三 明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 RNAL OF SAW IN G COLLEGE

中介语假说名词解释

中介语假说名词解释

中介语假说名词解释
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 Hypothesis)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形成的一种中介语系统,它是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过渡语言。

中介语假说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该系统同时受到母语和目标语的影响。

中介语假说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

根据中介语假说,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通过将母语的语言结构和目标语的语言结构进行比较和转化,形成一种中间的语言系统。

这个中间语言系统被称为中介语。

中介语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它是学习者在习得目标语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临时语言形式。

中介语假说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学习者在使用中介语时可能会出现语法错误、词汇选择不准确等问题。

这些错误反映了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随着学习者逐渐熟练掌握目标语,中介语系统会逐渐消失,被目标语所取代。

中介语假说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学习者产生的中介语,可以揭示学习者在习得目标语过程中的认知和语言发展规律。

同时,中介语假说也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产生的中介语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目标语。

总结来说,中介语假说是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中间语言系统,它是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阶段。

中介语假说对于理解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和指导语言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Selinker (1972) 1language transfer 2transfer of training 3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 4 strategies of L2 communication 5overgeneralization of target language rule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 1Permeable(可渗透性):IL is an open system which decides the variety and modification of knowledge in different stage. • 2 Dynamic: the language learners' mental gra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rs are always in a state of change. • 3Systermic: Learners behave"grammatically" on the rules they have internalize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 Quite a few language learners who communicate with native speakers realize that some errors don't hinder their expression of ideas, so they are misled to hold the opinion that it's unnecessary to further develop interlanguage so long as it don't affect communication.This situation can easily result in fossilization of interlanguage when learn receives active affective feedback.Another type of learner will form affective obstacles once they are criticized or negatively evaluated for for their errors.Such a brief evaluation will easily extinguish the learner's confidence, malting them give it up and form the fossilization of some wrong pronunciations.
Fossilization:
• Selinker noted that many L2 learners( perhaps as many as 95 percent) fail to reach target language competence.That is, they don't reach the end of the interlanguage continuum. They stop learning when their interlanguage contains at least some rule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systerm. He refered to this as fossilization.
Definition of interlanguage
• Interlanguage is the term coined by Selinker(1972) to refer to the systermic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both the learner's first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learners' native language, and gradually is clos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not the real target languag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 External— • Environmental • Internal— • Cognitive • Neurobiological • Social affective
The process that operate in inte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 Among learning strategies, simplification of target language is the most pervasive phenomenon, which is mainly displayed on the syntactic level.Learners always try to reduce the TL to a simple systerm.They may avoid grammatical formatives,such as articals,plural forms and past tense forms.Through the simple sentence structures don't hinder communication, learner language indeed lose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forms.This fact makes learners unable to use target language creatively and freely.Because of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learners will no longer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competence.
Language transfer
• language transfer refers to the influence of native language to the process of interlanguage.There are both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Positive transfer occurs in conditions that the learner's L1 is similiar to L2, and thus, the learning of L2 is aided by L1.Negative transfer which disrupts one's performance on the L2 task,is also known as inference because some of the learner's previous learning experience interfers with the linguistics items he is currently learning.
Interlanguage Theory
• Interlanguage is an avoidable process in language learning.It is easy for us to understand that language learners’ linguistic systems were different from both their Native Language(NL) and the Second language.This kind of idea actually was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by several different researchers almost at the same period of time,an approximative system in Willam Nemser's idea and idiosyncratic dialect as Corder stated.However, it was Larry Selinker who firstly put forward the notion of interlanguage.
Overgeneralization
• Overgeneralization refers to the overgener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ulles and semantic features.
Interlanguage Theory
• Before interlanguage theory came to our researing viewsight, contrastive analysis had long been one of the principal theory in L2 acquisition research. It assumed that learners’ errors were caused by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NL and L2. A further assumption followed that a sufficient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could predict all of the difficulties they would face. This assumption was not based on rigorous analysis of learner language, but was often anecdotal, and researchers claim were prone to confirmation bia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0s to 1960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idea was given by Robert Lado( 1957). He said that the claim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should be viewed as hypothetical unless they were based on systematic analyses of learner speech data. Following this,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to L2 acquisition shifted from hypothes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teaching materials to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learners’ speech and writ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error analy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