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课堂作业
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心得——研究生马列课堂作业
谈我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认识【论文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整体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1)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2)基本原则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
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第二,主体型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作业解答
马克思主义作业解答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观点可以被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其规律性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与揭示。
该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实际获得的报酬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非公平性,并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3.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不平等与剥削是阶级矛盾导致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被视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倡导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被视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全民的共同富裕。
而共产主义则是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理想社会,人们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可以真正地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1.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倡导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准确地认识到社会的具体状况和发展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战略和策略,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2.革命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强调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通过无产阶级的自觉斗争,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运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和斗争力。
3.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发展。
只有充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引导未来的实践。
大学生马原认识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2.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三、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什么?2. 引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二)讲授新课1.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 认识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
-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三)课堂讨论1. 讨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
2. 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案例分析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案例包括:科技创新、社会改革、个人成长等方面。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文章,阐述认识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马克思辨析题等
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思考:
运用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原理,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可以实现的。
现实性是指己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胜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两者的辩证关系:可能性存在于现实之中,以现实为依据;现实由可能发展而来,以可能为前提。
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不充分。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推广和发展科学技术。
第四章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辨析: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要点:(1)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两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2)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偶然性发现必然,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认为是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实际也取消了科学。
大学生讲思政课教案马原
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授课教师:XX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政治觉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特点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历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三、政治经济学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四、科学社会主义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2.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3.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实践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多少了解?2. 回答后,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特点。
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特点- 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2.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3. 政治经济学- 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和基本原理- 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4. 科学社会主义- 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实践三、课堂互动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深入学习。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更多内容。
2. 结合实际,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70211课程名称:基本原理概论英文名称: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32/2适用专业:木科所有专业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为必修,理工科为考查课,经济和法学专业为考试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使他们能够科学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哲学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具有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门课程是大学的理论课,它与其他理论课有必然的联系,先修《中国近现代史钢要》,再修本门课程,后续还要修《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因此,在讲授时, 各门课程之间应各有侧重。
三、课程教学目标1. 本门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本科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既能适合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基本政治素养的培养,又应注重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完全依据国家教育部社政司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进行讲授。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8.1)2. 课堂教学过程从严要求,通过不定期点名督促学生养成不退到、不早退、不缺课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支撑毕业能力要求8.1, 8.2)3. 系统讲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对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使学生对专业发展趋势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0.1,12.3)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教学,通过观看录像片、讲座、参观等增加课程的现实性和时代感,逐更重要的是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2.2, 12.3)5.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查询能力,结合理论学科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文献,并鼓励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等现代化手段,自主搜寻和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从而提高学生快速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2.1, 12.2, 12.3)6. 通过组织学生撰写论文和论文交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开展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答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支撑毕业能力要求9.1, 9.2)7.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选择不同计算方法,以及对计算进行简化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观察提炼, 勇于创新,锻炼自己的研究创新能力。
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
第一章一、基本范畴1、物质与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反映物质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3、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人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脱离物质的客观精神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怀疑论)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5、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6、运动与静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7、联系与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质的飞跃,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8、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9、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10、原因与结果原因和结果是从引起和被引起这一侧面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11、实践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习视点重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史实,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内容、实质。
难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课前预习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早期介绍(1)________发表文章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他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2)革命党人________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
(3)一些________曾介绍过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系统传播(1)背景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②________的胜利。
③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2)人物:________。
(3)活动①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________》,指出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新曙光。
②1919年5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________。
③在大学和女子高等师X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工读互助团”的实践(1)目的: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________的办法,改造社会,实现社会理想。
(2)结果:因为经济上入不敷出及意见不合等原因,归于失败。
(3)影响: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2.三次论战(1)第一次:问题与主义的讨论①双方:李大钊和________。
②问题:“要不要从________上解决中国问题”等。
(2)第二次: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①双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________者。
②问题:“要不要建立‘________’的国家”等。
(3)第三次①双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________者。
②问题:“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________政党。
”(4)影响:坚定了早期________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成立研究性组织(1)表现①1920年,李大钊在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马克思课堂作业
科技与未来
当下,科技越来越 主导着人们的生活,我 们的周围充斥着科技产 品,手机、电脑、电视、 还有各种各样的家用电 器,我们是不是可以设 想:人力终将被取代。
科技与未来
世界上有多个实验室都在研 究机器人,中国也不例外, 机器人无疑是科技史上的一 个伟大发明,一些繁琐谨慎 的仅需重复的工作都可交由 机器人来完成,还有很多很 多可以节省人力的工作,机 器都可以代替人来完成。
马克思课堂作业
——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构想
信息搜集:焦天 PPT制作:黄诗雨
资环院地信1303班
19世纪 7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 治经济学比较成熟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有了 显著发展。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 发展 》,马克思的 《哥达纲领批判 》是社会主 义社会理论形成的两部经典名著。社会主义从何 处来 ,向何处去,这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 也是涉及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同时, 工人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 始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 ,并且为争取社会主 义的胜利而斗争。他们迫切需要认识自己所信奉 的理论来源 , 了解所追求目标的轮廓。
最重要的,做好现在给未来一个良好 的开端。把握现在不让未来后悔。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使社会主义运动的 自我认识更清醒并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进 , 一方面从理论的高度回顾了社会主义理 论产生兴起的过程,阐明了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的飞跃 ,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 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另一方又 面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展望 ,探索了社 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 征,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后留给我们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会不会像小说中的那样,将来的人 类以营养液生活,蔬菜水果都成为 了奢侈品?所以,保护环境,从现 在做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测验3 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测验3 答案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
D.物质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正确答案是:C.物质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
D.社会达尔文主义正确答案是:A、B、C。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物质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实体 C.物质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 D.物质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正确答案是:A、B、D。
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它源于19世纪的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原理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个原理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阶级斗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其在当代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功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实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论文,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辅助读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学术论文和案例分析。
3. 网络资源:马克思主义相关网站、论坛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引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关注。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实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论文,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 第二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3. 第三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4. 第四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实践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作业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作业实践教学采取菜单选择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一项作业,按要求完成。
一、实践教学方式选择菜单选择一:写读后感1、作业形式:读一本马列原著,写读后感。
要求写明所读书籍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
2、组织形式:个人独立完成。
选择二:观点评析1、作业形式:选取一部励志电视剧或电影,就其主旨、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评析。
要求只能用一个原理分析,不能用多个原理分析。
2、组织形式:个人独立完成。
选择三:写活动总结1、作业形式:结合自己在本学期将要参加的由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学院、班级组织的某个活动写活动总结。
选取的活动要有一定公开性。
要求写明从参加活动中总结出的经验和获得的感受,总结要条理化,感受要真实、生动,有条件的话,提供参加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如照片、录象等。
2、组织形式:个人独立完成。
选择四:写调查报告1、作业形式: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
同时附上完成的问卷调查表1份或其他调查资料。
2、组织形式:4—6人组成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业。
选择五:写活动策划书1、作业形式:结合自己在本学期将要参加的由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学院、班级组织的某个活动写活动策划书。
选取的活动要有一定公开性。
内容包括:活动主题、框架构思、时间安排、道具、活动意义等。
2、组织形式:4—6人组成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业。
二、作业要求1、作业上交为纸质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另附课件1份。
2、纸质作业用A4纸打印或用横格信纸写,字迹要清晰。
电子文档用word格式,课件用ppt格式。
所有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在作业的封面写清楚小组成员的班级、学号、姓名和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分工要明确。
3、作业第一页写明: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作业题目:(根据选取内容自拟)姓名:学号:班级:(如2011生物科学01)时间:星期任课教师:闫彩红4、如材料为引用材料,在材料文末注明材料具体出处和时间。
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讨论题(供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用)
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讨论题每个小组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并制作PPT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小组发言时间25—30分钟;安排在第四次、第七次课两次课上进行讨论,望提早准备(有些班级可能时间要调整,以教师提前通知为准)。
-----------------------------------------------------------------------------第一部分:导论1、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制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有利支撑。
也有国外政治家认为:“经济不能代表一切,中国没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世界提供伟大的思想。
中国的现代化除了经济,其余是零。
”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哪里?有什么问题?2、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出色表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对此国际上既有对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称赞,也有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非议。
请谈谈如何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科学地看待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全球影响力。
3、为什么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世界正在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机遇和挑战的?4、结合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分析并列举社会主义在20世纪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有哪些?----------------------------------------------------------------------第二部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1、在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以谁为主导?对市场,政府该起多大作用?找一些成功和失误的例子。
对中国而言,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彼此是什么关系?哪个更迫切?为什么?2、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引进大量外资。
《马克思主 义的诞生》 作业设计方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等。
3、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作业内容1、知识梳理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梳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阶级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等,并以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
让学生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生平事迹,以及他们为创立马克思主义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2、文献阅读与分析为学生提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选段,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布置学生阅读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学术研究论文,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
3、案例研究让学生选择一个当代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劳动权益保护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要求学生研究一个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如巴黎公社运动,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其中的影响和作用。
4、小组讨论与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组织学生就“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解决当今全球面临的挑战”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5、写作任务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阅读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后的心得体会。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思维导图、表格、读书笔记、小论文、读后感等。
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语言通顺。
2、口头作业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发言、辩论等。
要求学生表达清晰、声音洪亮、观点有理有据。
四、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知识掌握: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观点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案教案: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教材的章节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实践意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基础。
3. 学生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实践意义。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的理解。
重点: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无神论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无神论的概念。
2. 教师简要介绍无神论的定义,并引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二、讲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定义(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定义,包括无神论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其它无神论的区别。
三、讲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基础(10分钟)1.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2.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基础是如何指导实践的。
四、讲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实践意义(10分钟)1.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实践意义,包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和对个人思想修养的影响。
2.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实践意义是如何体现在生活中的。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1.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定义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基础3.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实践意义作业设计:1.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定义及其特点。
课时作业20:第1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一、选择题1.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为自己树立的远大目标是()A.为人类谋幸福B.以科学促发展C.推翻资本主义制度D.实现普选权2.马克思曾这样说道:“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这段话主要反映出马克思的精神品质是()A.敢于政治斗争B.善于思考问题C.敢于否定自我D.敢于批判他人3.“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词。
下列关于这个“幽灵”表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是“幽灵”得以“游荡”的根本推动力B.“幽灵”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政治纲领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践“幽灵”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十月革命使“幽灵”变成现实,是人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4.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
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B.出版《资本论》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库格曼的信中曾说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因巴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
”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A.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B.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C.无产阶级建立政权阶段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6.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做了精辟的总结:“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你认为下面能体现“最重要的”表述是()A.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提出唯物史观C.创建并领导第一国际D.提出剩余价值理论7.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原著阅读:《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课堂作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天才大纲——读《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称《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
作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初学者,我们有必要对《大纲》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篇之作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为此,我将围绕《大纲》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历史价值、时代启示,进行简要的梳理与阐述。
一、基本框架《大纲》共包含15个小节(每小节之间用"--"标识),各小节的中心内容依次是:(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国民财富;(3)商业;(4)价值;(5)生产费用;(6)土地;(7)资本;(8)劳动;(9)竞争;(10)垄断;(11)商业危机;(12)人口;(13)财产集中;(14)道德;(15)科学技术。
各部分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主要内容从整体内容结构上看,可将《大纲》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国民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阶级实质[(1)至(3)小节]。
恩格斯开门见山指出“国民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扩展的自然结果”,把国民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指出国民财富是少数人的财富,国民经济学是“私经济学”,进而从商业入手批判国民经济学“道德永恒论”。
尽管新的国民经济学前进了许多,但其依然对私有制这一前提的合理性问题视而不见,因而只能求助于人道的伪善,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辩护士。
第二部分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4)至(13)小节]。
恩格斯依次指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P65);生产费用包括生产原材料所必需的土地的地租、资本及其利润、生产和加工所需要的劳动的报酬三个要素(P67);地租是土地的收获量即自然方面和人的方面即竞争之间的相互关系(P69);资本和劳动最初是同一个东西,由私有制造成的资本和劳动的分裂,不外是劳动本身的分裂(P70);劳动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的活动(P72);私有制下的竞争导致三种要素彼此对立与分裂(P72);竞争与垄断互为前提(P73);私有制下周期性的商业危机频发,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消除(P75);竞争导致相对人口过剩,马尔萨斯人口论站不住脚(P80);在竞争中,力量大的一方排挤力量小的一方,最终导致财产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P83)。
国开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参考(含答案)1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感受到了学习和堂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更不乏幽默风趣,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4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
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辩别能力。
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大学马哲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理论体系。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3. 辩证唯物主义4. 历史唯物主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哲学?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强调其科学性和革命性。
- 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 回顾19世纪欧洲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3. 辩证唯物主义- 解释辩证唯物主义的含义,强调其世界观和方法论。
- 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2. 提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2. 提问: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二、讲授新课1. 历史唯物主义- 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强调其社会历史观。
- 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现实问题-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分析。
-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马原案例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作业题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成员:日期:2016-01-10一、磁生电与电生磁的发现案例及分析案例描述:18世纪末时,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电现象和很多磁现象,大部分科学家认为电和磁是截然不同的力。
1820年,在哥本哈根任职的奥斯特作出了使他一举成名的发现。
那时,尽管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电和磁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也有很多理由认为二者之间有联系。
比如,那时人们早就知道,指南针遭受雷击之后有时会改变极性。
奥斯特也早已注意到热辐射和光有某种相似性,尽管他不能证明它们都是电磁波。
那时,他可能已经相信电和磁是物质辐射出的力,并且二者彼此之间有某种相互作用。
4月21日,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奥斯特在搭建他实验仪器时,发现当他把电线接到电池两端接通电流的时候,旁边的一个磁针偏离了正常的磁北极。
小磁针只有很轻微的变化,课堂上的学生都没有注意到。
但是,这一轻微的现象对于奥斯特来说是很显著的了。
这一发现激发了奥斯特的极大兴趣。
他没有立即找到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述这一发现,思考了三个月之后,他继续做实验,直到他确信电流可以产生磁场(他称之为电磁场)。
7月21日,奥斯特以单行本论文的形式发表了他的结果,这片单行本在物理学家和科学团体间私下流传。
他的结果主要是定性的,但是效应很清楚——电流可以产生磁力。
这篇论文立即引起了轰动,有人开始研究这一新发现的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写出了一个数学定律来描述电流之间的磁力。
奥斯特实验之后一两年内电流与电流,磁铁与电流,电流与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很快被揭示。
当年就出现了安培定律和毕奥萨伐定律。
同时科学界认为既然可以有电生磁,那么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让磁生电,也就是之后的电磁感应。
而电磁感应的研究却迟迟得不到突破,其最大的原因就是电磁感应是暂态过程,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而非以往的恒定状态。
1823年克拉顿做了磁棒插入或拔出线圈的实验,尝试研究磁生电。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电流计,判断电路中有无电流就是观察其能否使小磁针偏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党宣言》观后感
通过这次看《共产党宣言》,我感触很大,渐渐的明白了科学理论的力量。
马克思给这个时代留下的是怎样的宝藏,给予了这个时代不平凡的革命,使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党宣言》无疑是一本史无前例的著作。
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当时条件下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得到世界的公认和肯定,从而迅速的发展壮大。
到今天,这个伟大的组织已成为了世界上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
试问,这样的功绩应该归功于谁呢?每一个伟大的团体要传承万世,都必须有代表其组织的思想。
无疑,《共产党宣言》正是国际工人组织的思想代表。
正是《共产党宣言》,让国际工人组织得到这个不可替代的地位。
且从世界谈到我们的祖国,回顾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革命历程,必然会发现一个顽强智慧的民族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必然发现一个伟大的思想灯塔——马克思主义。
在黑暗的旧中国,在《共产主义宣言》的到来之前,中国的土地上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更有无数仁人志士为社会的发展躺下鲜血,牺牲自己。
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了一点: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在孙中山同志领导的辛亥革命中,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得到了终结,但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旧中国人民依然无法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惨状。
在《共产主义宣言》光临我国之前,它曾在俄国掀起了正义革命,并最终了俄国走向了共产主义的起点。
正是鉴于这一历史事实,我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共产主义。
在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旅程中,好比一段漫长的航行,轮船走走停停,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甚至船上的人被挤得前仰后合,但是,在前进而又曲折的道路上,他们还是到达了终点,让旧中国彻底的改观了,并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什么为这次“航行”指明了方向呢?无疑,是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照搬外国经验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了理论结合实际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当前实际的大结合,并融合为一部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
这个也是史无前例的。
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直到今天的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思想,一直源于马克思思想,并在其基础上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把马克思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带领我国迈出新的历程。
《共产党宣言》就像一个伟大的幽灵,它永远都不会消失,会伴随我们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