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程设计 (2)

合集下载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大气现象。

3.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大气环境问题,关注政策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2. 大气污染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大气质量评价标准、监测方法与设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大气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了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现象,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相关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数据,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描述大气现象的分布特征,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养成关注大气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良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科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气课程,培养科学精神、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但需引导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将环保意识、科学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探讨大气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大气污染与防治:分析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介绍防治措施及我国相关政策。

教材章节:第二章3.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讲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教材章节:第三章4. 大气现象与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大气现象,解释其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大气实验、观察,如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天气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大气课程设计戴亚中

大气课程设计戴亚中

目录一、概述 (2)1、引言 (2)2、设计原始资料 (2)二、设计计算 (3)1、燃煤锅炉排烟量及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3)1.1、标态下理论空气量 (4)1.2、标态下理论烟气量 (4)1.3、标态下实际烟气量 (4)1.4、烟气含尘浓度: (5)1.5、标态下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 (5)2.1除尘器设计: (5)2.1.1、除尘器的效率: (5)2.1.2、工作状况下烟气流量: (5)2.1.3、滤袋尺寸 (6)2.2、烟囱设计 (6)2.2.1、烟囱的几何高度的计算 (7)2.2.2、烟囱直径的计算: (8)2.2.3烟囱的抽力 (8)2.3、管道设计 (8)2.4、系统阻力 (9)2.4.1、摩擦压力损失 (9)2.4.2、局部压力损失: (9)2.4.3、系统压力总损失 (10)2.5风机选择 (10)2.5.1风量的计算 (10)2.5.2风压的计算 (10)三、总结: (11)四、参考文献 (11)一、概述1、引言在目前,大气污染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而大气污染可以说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人体的舒适、健康的危害包括对人体的正常生活和生理的影响。

目前,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该燃煤电厂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颗粒污染物,而且排放量比较大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处理,以免污染空气,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

2、设计原始资料锅炉设备的主要参数额定蒸发量(t/h)主蒸汽压力(MPa)主蒸汽温度(℃)燃煤量(t/h)排烟量440000排烟温度(℃)220 9.81 540 36.4 440000 140-150 烟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34㎏/3m空气含水(标准状况下):0.01296㎏/3m烟气在锅炉出口的阻力:800Pa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的比例:16%当地大气压:97.86KPa冬季室外空气温度:-1℃空气过剩系数:a=1.4煤的工业分析值:C=68%;H=4%;S=1%;N=1%;W=6%;A=15%;V=13%应用基灰分:13.38%;应用基水分:16.32%;可燃基挥发分:41.98%;应用基低位发热量:16768Kj/kg(由于媒质波动较大,要求除尘器适应性较好)按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标准执行烟尘浓度排放标准(标准状况下):200㎎/ 3m二氧化硫排放标准(标准状况下):900㎎/3m净化系统布置场地在锅炉房北侧15米以内二、设计计算1、燃煤锅炉排烟量及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摩尔分数/[mol·mol-1(C)化学成分W/% 单位质量摩尔组成/[mol·(100g煤)-1C 68 68/12=5.66 5.66/5.66=1H 4 4/1=4 4/5.66=0.706N 1 1/14=0.07 0.07/5.66=0.012S 1 1/32=0.03 0.03/5.66=0.0053H2O 6 6/18=0.33灰分151.1、标态下理论空气量对于该种煤,其组成可表示为CH 0.706N 0.012S 0.0053燃料的摩尔质量,即相对于每摩尔碳的质量,包括灰分,为:)(/66.1766.5100C mol g M ==2222220053.0012.0706.0)006.078.3(0053.0353.0)78.3(N a SO O H CO N O a S N CH ++++→++ 则18.10053.04706.01=++=a 若以单位质量燃料燃烧需要空气的标准体积V 0kg m mol m kggg mol V /15.7/104.221100066.17)78.31(18.13330=⨯⨯⨯+=-1.2、标态下理论烟气量由上面可知,理论空气量条件下烟气组成(mol)为:CO2:56.6 H2O: (40+3.3) SO 2:0.3 N 2:(56.6+20+0.3)×3.78 则理论烟气量为:kg m Q /88.390]78.3)3.3206.56(3.0)3.340(6.56[31=⨯++++++=kg m Q /75.810004.2288.39031=⨯= 1.3、标态下实际烟气量空气过剩系数α=1.4,则实际烟气含量:kg m a V Q Q s /6.11)4.015.775.8()]1([301=⨯+=-+=实际排放的总烟气量为:h m Q s /104.422104.366.11333⨯=⨯⨯=1.4、烟气含尘浓度:3333/1006.2/1006.26.1115.016.0m mg m kg Q A d C s ⨯=⨯⨯=∙=- 式中:d —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的质量分数 A —煤中不可燃成分的含量Q s —标准状态下实际烟气量1.5、标态下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3333/1072.1/1072.16.1101.0222m mg m kg Q S C s SO ⨯=⨯=⨯=⨯=- 式中:S —煤中硫的质量分数2.1除尘器设计: 2.1.1、除尘器的效率:%3.91206018011=-=-=C C s η 式中:C —标准状态下烟气含尘浓度,mg/m 3C s —标准状态下锅炉烟尘排放标准中规定值,mg/m 32.1.2、工作状况下烟气流量:h m T T Q Q s /107.646273)145273(104.422333⨯=+⨯⨯='⨯=s m Q Q V /6.179360064670036003===式中:Q —标准状态下烟气流量, T'—工况下烟气温度,KT —标准状态下温度,273K2.1.3、滤袋尺寸除尘器过滤面积:232694460107.64660m v Q A =⨯⨯== 单个滤袋直径D=400mm ,滤袋高度L=10m 单个滤袋面积256.12104.014.3m DL a =⨯⨯==π 滤袋条数:21556.122694===a A n 取224个 按矩形布置8组,每一组则为28个 组与组之间的距离:250mm 组内相邻滤袋的间距:70mm 滤袋与外壳的间距:210mm2.2、烟囱设计具有一定速度的热烟气从烟囱出口排除后由于具有一定的初始动量,且温度高于周围气温而产生一定浮力,所以可以上升至很高的高度。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重要性;2.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层结构、气候系统以及大气与地球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3. 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大气污染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大气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大气现象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大气环境问题探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2. 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高国际视野。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大气科学的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为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基本概念与组成:介绍大气层的定义、组成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系统:讲解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各层特点,以及大气与水、陆地、生物等系统的相互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大气现象与人类活动:探讨大气现象(如风、云、雨等)的形成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大气污染与防治:阐述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为例,涉及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讨论大气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五节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大气基本概念与组成;第二周: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系统;第三周:大气现象与人类活动;第四周:大气污染与防治;第五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结合教材章节和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大气科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

1.袋式除尘器1.1袋式除尘器的简介袋式除尘器是一种干式滤尘装置。

它适用于捕集细小、干燥、非纤维性粉尘。

滤袋采用纺织的滤布或非纺织的毡制成,利用纤维织物的过滤作用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当含尘气体进入袋式除尘器地,颗粒大、比重大的粉尘,由于重力的作用沉降下来,落入灰斗,含有较细小粉尘的气体在通过滤料时,粉尘被阻留,使气体得到净化。

一般新滤料的除尘效率是不够高的。

滤料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筛滤、碰撞、滞留、扩散、静电等效应,滤袋表面积聚了一层粉尘,这层粉尘称为初层,在此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初层成了滤料的主要过滤层,依靠初层的作用,网孔较大的滤料也能获得较高的过滤效率。

随着粉尘在滤料表面的积聚,除尘器的效率和阻力都相应的增加,当滤料两侧的压力差很大时,会把有些已附着在滤料上的细小尘粒挤压过去,使除尘器效率下降。

另外,除尘器的阻力过高会使除尘系统的风量显著下降。

因此,除尘器的阻力达到一定数值后,要及时清灰。

清灰时不能破坏初层,以免效率下降。

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图1.2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式主要有(1)气体清灰:气体清灰是借助于高压气体或外部大气反吹滤袋,以清除滤袋上的积灰。

气体清灰包括脉冲喷吹清灰、反吹风清灰和反吸风清灰。

(2 )机械振打清灰:分顶部振打清灰和中部振打清灰(均对滤袋而言),是借助于机械振打装置周期性的轮流振打各排滤袋,以清除滤袋上的积灰。

(3 )人工敲打:是用人工拍打每个滤袋,以清除滤袋上的积灰。

1.3袋式除尘器的分类(1 )按滤袋的形状分为:扁形袋(梯形及平板形)和圆形袋(圆筒形)。

(2 )按进出风方式分为:下进风上出风及上进风下出风和直流式(只限于板状扁袋)。

(3 )按袋的过滤方式分为:外滤式及内滤式。

滤料用纤维,有棉纤维、毛纤维、合成纤维以及玻璃纤维等,不同纤维织成的滤料具有不同性能。

常用的滤料有208或901涤轮绒布,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120℃,经过硅硐树脂处理的玻璃纤维滤袋,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250℃,棉毛织物一般适用于没有腐蚀性;温度在80-90℃以下含尘气体。

探索大气的组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设计

探索大气的组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设计

探索大气的组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设计自然科学课程设计:探索大气的组成引言: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呈现气态的包围层,对维持地球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

理解大气的组成以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小学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设计,我们将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大气的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现象和实验,加深对环境与气候的认识。

一、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还包含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氩气等气体。

2. 大气的分层结构:(1)对流层: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大气,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下降,云朵和气象现象也在这一层发生。

(2)平流层:高空的一层大气,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上升,大多数喷气式飞机在这一层飞行。

(3)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上方,含有大量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二、大气的现象和实验1. 水循环: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存在和运动导致了天气变化和降水。

通过模拟水循环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水蒸气、云、降雨的生产和运动过程,并了解水的循环特性。

2. 温度和气压:(1)实施温度实验,通过测量不同地点和不同高度的温度,学生可以了解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规律,并认识到温度的不同对人体和生物的影响。

(2)进行气压实验,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气压计观测气压的变化,并对气象变化做出简单的预测。

3. 空气的存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直观地展示空气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饮管实验、水杯倒置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物理特性。

4. 大气污染:介绍一些常见的大气污染问题,如烟尘、二氧化硫和臭氧层受损等,并通过讨论和观察数据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危害。

三、大气的保护与环境意识1. 节能减排:教育学生掌握合理使用能源的方法,如减少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浪费,强调每个人的节能减排意识,为保护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植树造林: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到植树对于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养成爱护植物和环境的好习惯。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目录一.概述 (1)1.1设计目的 (1)1.2设计任务及要求 (1)1.3设计内容 (1)1.4设计资料 (1)二.方案选择 (2)2.1气态污染物处理技术方法比较 (2)2.2方案选择 (4)2.3工艺流程 (4)三.集气罩的设计 (4)3.1集气罩基本参数的确定 (4)3.2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 (5)四.填料塔的设计 (6)4.1填料塔参数的确定 (6)4.2填料塔高度及压降的确定 (9)五.储液池的设计 (11)5.1储液池尺寸计算 (11)5.2水泵的选取 (11)六.管网设计 (12)6.1风速和管径的确定 (12)6.2系统布置流程图 (12)6.3阻力计算 (12)七.烟囱设计 (15)7.1烟囱高度的设计 (15)7.2烟囱进出口内径计算 (15)7.3烟囱阻力计算 (16)八.风机的选择 (16)8.1风量与风压 (16)8.2动力系统的选择 (17)九.结论和建议 (17)十.参考文献 (17)十一.致谢 (18)十二.附录 (19)一.概述1.1设计目的通过对气态污染物净化系统的工艺设计,初步掌握气态污染物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培养利用已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图能力,以及正确使用设计手册及相关资料的能力。

1.2设计任务及要求对某化工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进行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集气罩的设计、填料塔的设计、管网的布置及阻力计算等,经过净化后的气体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类区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具体内容包括:①主要设备的设计计算;②工艺管道计算及风机选择;③绘制治理设施系统图及Y型管图;④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1.3设计内容1.集气罩的设计2.填料塔的设计3.储液池的设计4.管网的设计5.烟囱的设计6.设备选型1.4设计资料1.设计题: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2.已知条件;(1)采用5%NaOH溶液在填料塔中吸收净化硫酸烟雾;(2)标准状态下硫酸浓度为3000mg/m3,排风量为V G=0.60m3/s。

大气课程设计2

大气课程设计2

1 绪论1.1设计背景2011年两会的一个热点话就是大气污染问题。

“十一五”经过全国的共同努力,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量都超额完成了任务。

“十二五”国家决定继续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同时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根据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又把氮氧化物和氨氮列入了约束性指标。

指标的减排幅度是8%-10%。

由此可见大气污染已经引起了各国的格外重视。

大气污染主要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而就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就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及能源的结构来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我国的大气污染仍将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

据统计,1990年全国煤炭消耗量10.52亿吨,到1995年煤炭消耗量增至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232万吨。

超过欧洲和美国,居世界首位。

因此,控制燃煤烟气污染是我国改善大气质量、减少酸雨和SO2危害的关键问题。

此次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电除尘器和湿式脱硫技术来处理高硫无烟煤,使其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2类区新建排污项目的排放标准。

1.2脱硫除尘技术简介1.2.1除尘技术从气体中去除和捕集固态或液态颗粒的设备称为除尘设备,根据除尘机理,目前常用的除尘设备可分为: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和湿式除尘器等。

机械除尘器通常指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等)作用使颗粒物与气流分离的装置,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

电除尘器是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离的过程中,使尘粒荷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荷电尘粒沉积在集尘板上,使之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除尘装置。

袋式除尘器是使含尘气流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的装置,采用滤纸或玻璃纤维等填充层做滤料的空气过滤器,主要用于通风及空气调节方面的气体净化[1]。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介绍电除尘器。

1.2.2电除尘器工作原理及特点电除尘器以其除尘效率高、阻力低、烟气处理量大、耐热温度高等优点而成为粉尘捕集回收和气体净化的主要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有色金属、冶金、电力、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对大气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等基本知识;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概念、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循环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来说,将讲解大气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大气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阐述大气的层次结构和主要成分,讲解大气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分析大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包括讲授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

通过讲授法,将系统地讲解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大气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中的大气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将使用权威的教材和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以直观地展示大气的现象和过程。

同时,将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和观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几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等来评估。

作业方面,将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考试方面,将设置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将涵盖本课程的所有重要知识点,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估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大气及声环境课程设计

大气及声环境课程设计

大气及声环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及声环境的基本概念,理解其组成、特点和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类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及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大气及声环境污染原因、提出防治措施等。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共同探讨大气及声环境保护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大气及声环境保护行动。

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及声环境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对环境保护问题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生动形象、互动性强、实践性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及声环境基本概念-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环境噪声的分类和特点2.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污染的类型和危害-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传播- 环保法规与大气污染防治措施3. 噪声污染与防治- 噪声污染的类型和危害- 噪声污染源识别与评价- 噪声污染防治技术及措施4. 大气及声环境保护- 大气及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保意识培养与行动实践- 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及声环境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大气污染与防治第三课时:噪声污染与防治第四课时:大气及声环境保护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课本中“大气及声环境”章节相关,涵盖该章节的核心知识点,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气的课程设计

大气的课程设计

大气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对大气的科学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和性质;•掌握大气的压力、温度和湿度等参数的分布规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和力的作用;•认识大气中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收集大气数据;•能够分析大气现象,解释大气现象的原因;•能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大气相关问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大气数据的处理和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大气层结构、大气成分、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等;2.大气的运动规律: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风的产生和传播、气旋和反气旋等;3.大气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天气系统的基本组成、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4.大气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第二周: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三周:大气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第四周:大气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大气的运动规律和天气系统;3.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大气参数,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大气科学导论》;2.参考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学等;3.多媒体资料:大气现象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4.实验设备:气象站、温湿度计、风速计等。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的认知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2)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转化和影响因素;(3)熟悉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2)具备收集、处理和分析大气污染数据的能力;(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获取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情况。

2.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影响因素:讲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机制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变化。

3.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4.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5.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实验法:安排课内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气课程设计voc

大气课程设计voc

大气课程设计 voc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主要成分;了解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能够运用大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改善大气环境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成分,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课时: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教材章节:第1章大气的概念与组成教学内容:大气的定义、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2.第二课时:大气的成分和大气污染教材章节:第2章大气的成分与污染教学内容:大气的成分、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第三课时:大气污染的控制与防治教材章节:第3章大气污染的控制与防治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控制策略、防治技术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

1.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成分等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大气污染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采用《大气科学》作为主教材,辅助以《大气环境保护》等参考书。

2.多媒体资料:利用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大气现象和案例分析。

3.实验设备:配置相关实验器材,如空气采样器、分析仪器等,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课程设计大气》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大气》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b-大气》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xll03104b周/学分:1/1.0一、大纲使用说明本大纲根据2018版环境工程专业(082502)培养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二)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 .先修课程:流体力学及设备、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后续课程:毕业设计(论文)二、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设计内容、基本要求及安排L课程设计内容(1)废气处理系统概述废气处理工程概况:工程概况、污染情况、处理要求、执行标准等处理工艺的选择依据、原则废气处理系统的组成:集气罩、管道、处理设施、风机、电机、烟囱(2)集气罩的设计集气罩的选型、性能参数(风量、压力损失)(3)管道系统的设计管道系统的压力损失管道系统的布置及部件(4)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的工作原理、性能、机构以及设计计算(5)风机、电机风机的选择:类型、风压、流量电机的选择:类型、功率(6)烟囱烟囱高度和内径的设计计算2.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的选择是紧紧围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污染气体处理为主题。

课程要求如下:(1)合理布置污染气体处理系统,采用一套有效的处理方案对工业废气进行治理,治理设备及风机布置在车间外;(2)进行系统设计计算,完成标准设备的选型;(3)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不超过现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规定,要求正确查阅和选择应执行的标准;(4)整理有关分析、计算的方法及结果等内容,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要求设计说明书内容完整正确、文理通顺;(5)在说明书中绘出计算用的系统轴测图,根据设计计算结果,绘制完整的系统平面布置图和系统图。

说明书和图纸要求如下:(1)要求每人完成一份设计,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图纸。

(2)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要求编写,即包括与设计有关的阐述、说明和计算。

要求内容完整,叙述简明,层次清楚,计算过程详细、准确,书写工整。

说明书应包括目录、文献综述、正文及参考文献等部分。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基本特性,掌握大气层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掌握大气压力、风力等基本概念,了解气象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气象数据,能够预测天气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气象实验和观测,提高团队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对大气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知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层的划分及各层特点- 大气成分及其作用2. 气象现象与原理- 大气压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风力的形成与作用- 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3. 气象观测与预测- 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方法- 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4. 气候类型与分布- 全球气候类型的划分- 我国气候特点及成因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第二课时:气象现象与原理(大气压力、风力)第三课时:气象现象与原理(气候变化)第四课时:气象观测与预测第五课时:气候类型与分布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说明:本章节内容以教材中关于大气科学的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系统性地组织教学。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的基本组成和结构;(2)了解大气循环的原理和过程;(3)理解大气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分析气象现象;(2)具备简单的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能力;(3)学会运用大气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规律。

具体安排如下:1.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介绍大气的气体成分、垂直结构及其分布特点;2.大气循环:讲解全球大气循环的原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大气变化规律:阐述大气温度、压力、湿度等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4.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探讨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讨论法:学生针对气象现象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事件,让学生学会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读和分析气象现象;4.实验法:开展气象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大气科学知识;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气象观测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多种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运用能力;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掌握情况;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气课程设计2

大气课程设计2

大气课程设计2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性;了解大气层结构的划分及其功能;理解大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大气现象;学会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珍惜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以我国现行教材《自然科学》中关于大气的章节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大气的概念与组成:介绍大气的定义、组成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

2.大气层结构:阐述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的特点及其功能。

3.大气现象:分析大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4.大气污染与防治: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特性等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针对大气现象、大气污染等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大气现象观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需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科学》相关章节内容。

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大气相关领域的拓展阅读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大气现象及大气污染问题。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观察大气现象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大气科学教案模板范文

大气科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培养学生分析大气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大气成分、大气结构和大气现象。

教学难点:1. 大气结构的层次和特点。

2. 大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气?大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 大气:地球周围由气体、水滴、尘埃等组成的混合物。

-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成分、结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

2. 大气成分- 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 次要成分:臭氧、水蒸气、氩气等。

3. 大气结构-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 各层特点及对大气现象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填空题和选择题。

2. 教师讲解答案,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大气现象- 气象:天气和气候。

- 天气:短时间内大气状态的改变。

- 气候:长时间内大气状态的稳定性。

2. 影响大气现象的因素- 地理位置因素- 气候因素- 海陆因素- 人为因素三、实验演示1. 教师演示大气压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2.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设计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设计依据及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锅炉房基本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通风除尘系统的主要设计程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标准状态下实际烟气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标准状态下烟气含尘浓度 (4)2.5标准状态下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4)3 除尘器的选择和比较 (5)3.1除尘效率 (5)3.2除尘器的选择 (5)4 确定除尘器、风机和烟囱的位置及管道的布置 (6)4.1各装置及管道布置的原则 (6)4.2管径的确定 (6)5烟囱的设计 (6)5.1烟囱高度的确定 (6)5.2烟囱直径的计算 (6)5.3烟囱的抽力 (7)6 系统阻力计算 (7)6.1摩擦压力损失 (7)6.2局部压力损失 (8)7 系统中烟气温度的变化 (10)7.1烟气在管道中的温度降 (11)7.2烟气在烟囱中的温度降 (13)8 通风除尘系统布置图 (14)参考文献 (14)一概述1.1课程设计题目某燃煤采暖锅炉烟气除尘系统设计1.2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门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净化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

通过设计,使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1.3设计原始资料锅炉型号:手烧炉,共4台设计耗煤量:1000kg/h(台)排烟温度:160℃烟气密度:1.34kg/Nm3空气过剩系数如下表示:取空气过剩系数为α=1.4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的比例:16%烟气在锅炉出口前阻力:800Pa当地大气压力:97.86kPa冬季室外空气温度:-1℃空气含水按0.01293kg/ N3m烟气其他性质按空气计算煤的工业分析值:YC=68%,Y H=4%,Y S=1% ,Y O=5%,YN=1%,YW=6%,Y A=15%,Y V=13% 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标准执行:烟尘浓度排放标准:200mg/ Nm3二氧化硫排放标准:900mg/ Nm3净化系统布置场地为锅炉房北侧15m以内。

1.4设计计算二,燃煤锅炉排烟量及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2.1 理论空气量()Y Y Y Y aO S H C Q 7.07.056.5867.176.4-++=' /kg)(m N 3 式中:Y C 、Y H 、Y S 、Y O 分别为煤中各元素所含的质量百分数。

)/(97.6)05.07.001.07.004.056.568.0867.1(76.4'3kg mQ Na =⨯-⨯+⨯+⨯⨯=2.2 理论烟气量(设空气含湿量12.93g/m 3N )Y a a Y Y Y Y sN Q Q W H S C Q 8.079.0016.024.12.11)375.0(867.1+'+'++++='(m 3N /kg )式中:aQ '—理论空气量(m 3N /kg ) Y W —煤中水分所占质量百分数;Y N —N 元素在煤中所占质量百分数/kg)(m 42.701.08.097.679.097.6016.006.024.104.02.11)01.0375.068.0(867.1'N 3=⨯+⨯+⨯+⨯+⨯+⨯+⨯=s Q2.3 实际烟气量as s Q Q Q '-+'=)1(016.1α (m 3N /kg ) 式中:α —空气过量系数。

s Q '—理论烟气量(m 3N /kg )aQ '—理论空气量(m 3N /kg ) 烟气流量Q 应以m 3N /h 计,因此。

⨯=s Q Q 设计耗煤量)/h m (10250100025.10/kg)(m 25.1097.6)14.1(016.142.7N 3N 3=⨯=⨯==⨯-⨯+=设计耗煤量s s Q Q Q2.4 烟气含尘浓度sYsh Q A d C ⋅=(kg/m 3N )式中:sh d —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的百分数; Y A —煤中不可燃成分的含量;s Q —实际烟气量(m 3N /kg )。

)(mg/m 1034.2)(kg/m 1034.225.1015.016.0N 33N 33⨯=⨯=⨯=-C 2.5 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61022⨯=SY SO Q S C (mg/ m 3N ) 式中:Y S — 煤中含硫的质量分数。

S Q — 燃煤产生的实际烟气量(m 3N /kg ) 在标准大气压下:)(mg/m 1091.11025.1098.001.02N 3362⨯=⨯⨯⨯=SO C 三.除尘器的比较和选择 3.1 除尘效率CC s-=1η 式中:C —烟气含尘浓度,mg/m 3N ;C s —锅炉烟尘排放标准中规定值,mg/m 3N 。

3200191.45%2.3410η=-=⨯3.2 除尘器的选择工况下烟气流量:TQT Q ''=(m 3/h ); 式中,Q —标准状态下的烟气流量,m 3/h ; 'T —工况下烟气温度,k ; T —标准状态下温度273k 。

/s)(m 5.43600162573600'/h)(m 16257273)160273(10250'33===+⨯=Q Q 根据工况下的烟气量、烟气温度及要求达到的除尘效率确定除尘器:YDT 型圆体立式多管陶瓷除尘器(旋风子数为7)。

产品性能规格见表1。

结构图见图3-1表1 YDT 型圆体立式多管陶瓷除尘器四,确定除尘器、风机、烟囱的位置及管道布置。

并计算各管段的管径、长度、烟囱高度和出口内径以及系统总阻力4.1 各装置及管道布置的原则根据锅炉运行情况及锅炉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装置的位置。

一旦确定各装置的位置,管道的布置也就基本可以确定了。

对各装置及管道的布置应力求简单、紧凑、管路短、占地面积小,并使安装、操作和检修方便。

4.2 管径的确定πνQd 4=(m )3ν—烟气流速(m/s )(对于锅炉烟尘ν=10-15 m/s )。

取ν=14 m/s ,64.01414.35.44=⨯⨯=d (m )圆整并选取风道:内径=d 1=640-2⨯1.00=638.00mm 由公式πνQd 4=可计算出实际烟气流速:1.14638.014.35.44422=⨯⨯==d Q πν(m/s ) 五,烟囱的设计5.1 烟囱高度的确定首先确定共用一个烟囱的所有锅炉的总的蒸发量(t/h ),然后根据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规定(表3)确定烟囱的高度。

表3 锅炉烟囱高度表锅炉总额定出力:4⨯4=16(t/h ) 故选定烟囱高度为40m 。

5.2 烟囱直径的计算烟囱出口内径可按下式计算:ϖQd 0188.0=(m )式中:Q —通过烟囱的总烟气量(m 3/h )ω—按表4选取的烟囱出口烟气流速(m/s )表4 烟囱出口烟气流速m/s选定ω=4m/sm d 40.241625740188.0=⨯= 圆整取d=2.4m 烟囱底部直径H i d d ⋅⋅+=221(m ) 式中:d 2—烟囱出口直径(m ); H —烟囱高度(m );i —烟囱锥度(通常取i =0.02~0.03)。

取i =0.02,d 1=2.40+2⨯0.02⨯40=4m 。

5.3 烟囱的抽力B t t H S pk y ⋅⎪⎪⎭⎫⎝⎛+-+=273127310342.0 (Pa ) 式中,H —烟囱高度(m );t p —烟囱内烟气平均温度(℃); B —当地大气压(Pa )。

)(1831086.97)160273112731(400342.03Pa S y =⨯⨯+--⨯⨯= 六. 系统阻力的计算 6.1 摩擦压力损失对于圆管, 2.2ρυλd L P L =∆ (Pa )式中, L —管道长度(m ) d —管道直径(m ); ρ—烟气密度(kg/m 3); υ—管中气流平均速率(m/s );λ—摩擦阻力系数,是气体雷诺数Re 和管道相对粗糙度dK的函数。

可以查手册得到(实际中对金属管道λ值可取0.02,对砖砌或混凝土管道λ值可取0.04)。

a .对于φ500圆管 L=9.5m)/(84.044327334.11602732733m kg n=⨯=+=ρρ)(73.3121.1484.05.05.902.02Pa P L =⨯⨯⨯=∆b .2242B D A π+=⨯=mmB mm D 450500==故则XA R s =式中,A 为面积,X 为周长。

242ρυλ⋅⋅=∆Sl R l p代入数据得:l ρ∆=87.77(pa ) 6.2 局部压力损失22ρυξ⋅=∆P (Pa )式中:ξ—异形管件的局部阻力系数,可在有关手册中查到,或通过实验获得;υ—与ξ相对应的断面平均气流速率(m/s ); ρ—烟气密度(kg/m 3)。

图3 除尘器入口前管道示意图图3中一为减缩管 α≤45℃时,ξ=0.1 取α=45℃、υ=14.1m/s)(4.821.1484.01.0222Pa P =⨯⨯==∆ρυξ)(12.05.67tan 05.01m l =⨯=图3中二为30℃Z 型弯头)(6.0595.039.2985.2m h ==-=05.175.06.0==Dh,取157.0'=ξ'Re ξξξ=由表得Re ξ=1.0 157.0157.00.1=⨯=ξ)(10.1321.1484.0157.0222Pa P =⨯⨯==∆ρυξ图3中三为渐扩管09.14638.014.3135.0221=⨯⨯=A A 并取o 30=α 则19.0=ξ)(5.929.1084.019.0222Pa P =⨯⨯==∆ρυξ)(48.015tan 2)638.01(3m l o =⨯-=图4 除尘器出口至风机入口段管道示意图图4中a 为渐扩管1.045=≤ξα时,o取s m o /1.14,30==υα)(48.0)(4.821.1484.01.0222m l Pa P ==⨯⨯==∆ρυξ 图4中b 、c 均为90o 弯头,23.0,,570===ξ则取D R D则)(2.1921.1484.023.0222Pa P =⨯⨯==∆ρυξ图5 T 型三通管示意图78.0=ξ)(1.6521.1484.078.0222Pa P =⨯⨯==∆ρυξ对于T 型合流三通:55.0=ξ)(9.4521.1484.055.0222Pa P =⨯⨯==∆ρυξ系统总阻力(∑h ∆)(其中锅炉出口前阻力为800Pa ,除尘器阻力1600 Pa ):∑++++++++++=∆16008009.451.654.384.85.91.134.80.887.31h)(5.2708Pa =七,系统中烟气温度的变化7.1 烟气在管道中的温度降VC Q Fq t ⋅⋅=∆1 (℃) 式中:Q —烟气流量(m 3N /h ) F —管道散热面积(m 2)C V —烟气平均比热(一般C =1.352~1.357kJ/m 3N •℃); Q —管道单位面积散热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