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缺失
从“杨武事件”看新闻传播中人本意识的缺失
对于媒体 的上述报道 , 者阮纪宏评 学
论到 , 闻报道不应 该考 虑读者或许想看 新 强奸案受害者 的感受 , 更不应该引导读者 谴责受 害人 丈夫未尽 责任 。这样 的事 件 中, 无论新 闻元素有 多丰富 , 闻工作 者 新 都应该遵循一条金科玉律 , 就是保护受 那 害人的权利 , 特别是对性 侵犯的受害人权
媒 体将杨 武一 家的遭 遇赤裸裸 呈现 于大 展现 的也是 一群手持 话筒 的记者 围着杨 及受 害人 一家隐私的偷窥心态① 。只顾着 追求新 闻轰动效果 的媒体记者们 , 在粗鲁 追 问受害人受 害经过的时候 , 忘记了尊 却
重他 人和 人人平 等这些 最起码 的道 德准 则和要求 。
之处
媒体这种不顾采访对象 的感情 , 刺激受害
人痛苦 回忆 的强 迫式采 访是对 受害人 心 理的第二 次伤 害。
2媒 体 的报 道 侵 犯 了受 害人 的 隐私 、
一
1媒 体 的报 道 损 害 了受 害人 形 象 , 、 对
受害人心理造成 了伤害 直到 今 日, 杨武 失声 痛哭 , 眼泪鼻涕 俱 下的正面特写照 片, 依然在 网络上赤裸
信息的获取 , 有利 于媒体和记者 良好 社会 形象的树 立。 【 关键词 】 闻传播 新 人本意识 人 文关怀 新 闻传播职业道德
2 1 年 1 月 8日, 南方都市报 》 01 1 《 发 视频也在 网上疯传 , 让人看 了觉得刺眼和 表的一篇题为 《 妻子遭联 防队员 毒打强
奸 丈夫躲 隔壁 “ 忍辱 ”一 小时 》 的新 闻 报道 ,引起社会舆论 的广泛讨论 和关 注。 只可惜 , 人们过多地把 注意力放在 了 “ 懦 弱丈夫”的身上 , 却忽视 了对施暴人 的谴 责和对事件根源 的反思 。 这种 舆论 的偏 向和新 闻媒体 的报 道 有着 紧密的关 系。 从报 纸 、 电视再到 网络 , 众面前 , 满足着受众对 事件 中强奸细节以
论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审美观照的论文
论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审美观照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新闻传播和传媒者所面对的受众是被教育和引导者,更是新闻从业者必须尊重和理解的服务对象。
既教育、引导、鼓舞、鞭策人,又尊重,理解、关心、帮助人新闻工作者惟有切实如此实施才是真正地把人放到了“本”的位置上。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蕴含人本趋向审美观照新闻传播的接受对象是人且必须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
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遵循新闻规律、讲求报道艺术,做到真实、准确、深刻、全面、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应有意义,倡导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
可以说,新闻报道崇尚“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承继和演进,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受众意识、经常倾听群众意见、时刻注意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不断改进报道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百姓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审美追求。
一、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人文蕴含新闻传播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倡导“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观念,由此,在新闻报道中张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已成为新闻传播的审美共识。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涵义中有一个基本的要素就是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与珍视。
作为新闻传播媒介就更应该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并积极彰显珍视、热爱生命的人文价值观。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大众传媒的“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蕴涵可概括为:在传授双方的关系层面上,强调以受众为中心,并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处;在传播效果层面上,将以人为本作为衡量大众媒体传播效果的最根本的价值尺度,以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教化功能。
可以说,新闻工作者理当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首要审美目标,从而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来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
论新闻伦理学视角下传媒人文精神的缺失
发展使得现代社会 的人被淹没在 “ 表层 信息 ”和通俗
娱乐 当中,人们 每天在接触媒体 E消耗 了大量 的时 间
和精力, 同时降低 了参与社会实 践的热情 。过度沉溺 于 “ 表层 信息 ”和 “ 通俗 娱乐 ”中的 人t 在喧 嚣浮 f ] 躁的社会 中内心 深处却是孤独 、封 闭的。这种被动接 受使人对现 实的批判精神 L益 削弱甚 完全丧 失,人 t 逐渐成为丧 失主体精神 的被奴役 者。不知不觉 中,大 众 传媒 所 营造 的 “ 介 环境 ” 日益 脱 离真 实环 境 。 媒 因此 ,倡 导关注普通人及其 生活状况 的人 文精神 的州
新闻知识 (060 ) 20 .3
年中央 电视 台的 《 方时空? 东 百姓故 事》 以及 此栏 目 所产 生的强烈影响 。随后 的 9 年代 中期 国内曾掀起 O 一 个 “ 为人 文精 神 守望 ”的大 讨论 。 中央新 一届 领 导 集体 提 出 “ 执政 为 民 ”的施 政指 导 ,为大 众传 媒打 上 了鲜 明的 “ 民” 的烙 印,这 实 际上也 就成 了中 为 国传媒 改革 的指导思想 。我们大力提倡 的传媒 的人文 精神 ,就是 指传媒 在实 践中要坚 持 以人 为本 ,关注 、
忍 ? !相信 每一位看过此篇报道 的读 者都会 为这位 作 者 的麻木 、轻 浮 、缺 乏同情 心 而感 到心寒 。长 期使 用这种哗众取宠 的报 道方式的媒体也终将会 “ 搬起石
头 砸 自 己 的脚 ” 。
价值 ,人的命运等有关人 生存 的根本问题的眷顾 与沉
思 。历 史~ 。 人文精 神 的拷 问总 包括 两方 面 内 卜每 次 容 :… 方面 是对现 时代人 的存在 状况的思考 和批判 , 包括对现实社会 中人 受压 制的状况进行全面探讨 与诊
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论文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
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
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论文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一、年度新词的出炉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
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
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
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
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
”“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以人为本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关 键词 : 以人为本 ; 障碍因素; 至上 ; 主义 ; 向思维 ; 权力 教条 单 解放思想
中图分 类 号 : 6 6 文 献标识 码 : 文 章 编号 :6 4 2 0 ( 0 )6 0 2 — 5 D 1 A l7 — 192 90 — 0 3 0 0
树 立 和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 于 推进 社 会 主 义 现代 对
也不是 人 为的制 度性 规范 , 而是 一个 不 断地 在改 革 中 发展 的过程 。这个过 程也就 是不断 实现人 的解放 和 自
由发展 的过 程 , 了共 产 主义 ,人终 于成 为 自己与社 到 “
主体 的意 义 。“ 所谓 ‘ 值 ’ 在最 一 般 的意义上 , 价 , 就是
以人 的感 性活 动为 中心 , 映主 体 和客 体相统 一 的范 反 畴 , 主体根据 自身 的需 求 和 目的而 赋予 客体 的 意义 是
题 的深 刻把 握 。
在 马克 思 主义 看来 ,社会 主义 不 是既 定 的状 态 ,
作 者 简 介 : 用 芳 (9 4 ) 女 , 族 , 教 授 , 要 研 究 方 陈 16 一, 汉 副 主 向 : 会 主义 现 代 化 与 人 。 社
-
2 4・
武夷学 院学报 2 0 0 9年第 6期
化 建设 有 重大 意义 。在新 一 轮 思想 解放 中 , 仅要 看 不
到它是 对 坚持 “ 展 是硬 道理 ” 发 思想 的重 大发 展 , 要 更
诞 生 的过 程 ”] “ 造这 一切 并 为这一 切而 斗争 的 , O”。 创 P 不 是历 史 而是 人 、 实 的人 、 现 活生 生 的人 ”2¨ 。马 [ 1 P
第 2 8卷 第 6期
20 0 9年 1 月 2
论传播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缺失和重建
论传播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缺失和重建作者:邢佳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1、传播媒介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传播媒介与社会人文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作为人类借以传播信息的辅助工具,一方面,媒介传播内容彰显人文精神,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体现的人文精神通过不断地媒介接触传递给受众,并进一步通过普遍的价值规范引导和制约社会人文精神的形成。
另一方面,人文精神推动媒介进步,人文精神强调的严谨理性的思维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强大智力支撑。
人文精神倡导的自由、人本和理性思维不断地推进传播技术进步和新闻理论的发展,加速了新闻事业的自我完善。
2、传播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追述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其中比较具有技术意义的有四个阶段:印刷技术阶段,广播技术阶段,电视技术阶段和网络技术阶段。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革新,高速印刷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使廉价报纸应运而生。
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广播和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人类传播活动已经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通过网络不同时空被连为一体,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
传播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传播媒介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是传播效果不断强化的历史,媒体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媒介接触时间越来越多,这也给人文精神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当前,对人文精神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类对传播技术的过度依赖和传媒负效应的扩大两个方面。
人类对传播技术的过度依赖主要表现为部分媒体在新闻制作报道过程中对于技术设备的过度依赖,以及公众对全新的文化娱乐享受的过度依赖,新媒介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不能自拔,加剧人类的自我封闭,给人文精神投下了浓重阴影。
传播媒介负效应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媒体暴力戕害公众心理健康。
影视、游戏、网络等媒介信息内容中的暴力倾向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逐步增长,频繁接触,会使公众对现实暴力反应迟钝,增大模仿概率,使暴力传播、扩散。
第二,新技术强化了媒体刻板印象。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 薄弱及原因
红色字不用改2.1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薄弱2.1.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哲学视野中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是作为主体的人同客体的物在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
自主性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证,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能动性是人能够成为主体的根本特征,是对现实的选择;创造性是主体对现实的改变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完整的人格有多方面的特征:诸如正常的生理需要和生理机能,有强烈的自主、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能力,有强烈的交往与爱的需要能力,有强烈的社会认可,得到社会尊重的需要和能力等等。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关注人的各种需要,培养独立自主的个人,以创造性参与整个社会化过程。
开发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人的能动性是有层次和深度的,它不可能由人们自发的完全的释放出来,而需要对其进行深度发掘。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掘人的潜能。
以人为本可以首先从尊重人的兴趣爱好,发挥人的感官优势开始,对人的思想、言行加以引导和激发,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最终培养人的创造精神,这也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高层次。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习惯于把大学生当作单纯的接受者,只看到学生的幼稚和不成熟,看不到学生旺盛的生命力及其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看不到学生是教育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过于关注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的过程,过于关注接受的过程而忽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作个体应该遵守的外在规范和条条框框,而不是被当作有益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资源。
由于忽视或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常常成为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枯燥乏味、痛苦不堪。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
我国国际传播受众意识的缺失及对策
受众研究则 注重改 进和强化 媒介传播 效
果 ,主要用 于受 众及相关 问题 的探 讨中; 社会文化 性受众研 究则 强调受众具 有主
持人 的话 调侃 道 : 不知道 中国外交部是 “ 要把这 些 邮票 当作礼物 送给 中国的朋友 还是 敌人呢? 不仅 国际被 这款最新 出炉 ”
性受众研究” 。 ④
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效 果却适得其反 。
2 声音的缺失 、 典型的案例是 中国 主流媒体对 “・ 9 1”事件报 道 的缺失 , 1 白岩松 曾说 “ 去华 盛顿要参 观新 闻博 物馆 ( e s ue m) N w su , m 其 中有 一面墙 上是全世 界各大报 纸关于
NSOD学 论 选 E R 子 文 登 WW L l
我 国国际传播 受众意识 的 失及对策 缺
。董 小红
【 摘
要 】 为传播 学研 究的一个重要 领域 , 作 受众研 究 由来 已久 , 并且一直 占据 着重要位 置 随着全媒 体 时代 的到来 , 体在 内 媒
容、 渠道 、 功能等各 个层 面的融合 , 国的 国际传播 面临着 巨大挑 战, 我 尤其是受众意识的缺失。 本文通 过对全媒 体视野 下, 国国际传 我 播 中受众意识缺失的表现进行分析 , 并提 出相应 的建议。
【 关键 词 】 媒 体 视 野 全 国 际传 播 受 众 意识
英国 《 日电讯报 》 每 在今年 1 4日 月 发表文章指m ,中 国龙年邮票惹火烧 身 :
吓了世界一跳① ,该 文 章 甚 至 引 用 香 港 主
化分析 , 主要用 于媒介产 业实践 ; 为性 行
论新闻伦理学视角下媒体人本思想的缺失
况的关照 ,对 人的尊 严、人性 的肯 定,以及对 人类的解放和 自由的追 求。因此 ,大众传播媒 体主要任务 是反 映人 的现 实生活状况并引导社
作者简介 :王佳翔 ,男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 方向为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 。
7 1
2 1 年第 6 ( 01 期 总第 4 期) 9
核 心 的理念 。
、
新 闻 伦 理 学 的 界 定 以 及 人 本的关 注,对
新闻伦理学是关 于研究新 闻从业 者职业道 德 的一 门新兴 的边缘 学科 ,它既具有伦理学 的 内容 ,也有新 闻学 的内容 ,是伦理学与新 闻学 嫁接的结果。但是 新 闻伦理 学 已经被学术界认 可 ,无 论 是 伦 理 界 还 是 新 闻 界 都认 为 ,新 闻伦 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新 闻伦理学是 以新 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现 象为研究 对象 ,并视其 为研究的唯一客体。它 是研究在现实社会 ,新 闻从 业者在从事新 闻传 播活动中所表现 出的伦理道德 问题 ,并揭示新 闻道德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 的学说 ;是用 一般 伦理学的原理、原 则解 决新 闻实践活 动中人 与
( ) 媒体 为 了吸 引受众 ,大篇 幅 的报 道 负 二
当今社会媒体人 缺乏 职业道德 的现象越来 越多 ,特别是 网络媒体不断发展 的今天。最近
发在广东省深圳市的一则报道引发了人们对新
闻伦理思 考 。
面新 闻,如 :暴力、凶杀、贪 污腐 败、灾 害等
案例 :2 1 年 1 月 8日, 01 1 发表题为 《 妻子 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 丈夫躲隔壁 “ 忍辱” 一小 时》 的报道。报道称 ,3 岁的安徽阜阳人杨武 1 与妻子王娟 ( 系化名)在深圳宝安区西 乡街 均 道租房开了间修电器的小店,l 2 晚 ,杨 0月 3日 武的同乡、西乡街 道社 区治安联 防队员杨喜利 来到他们家 ,毒 打并强奸 了王娟 ,杨武 出于恐 惧 ,在杨喜利对妻 子施暴 的过程 中始终躲在杂 物间报警 ,未敢 出来 制止。面对后来 的责骂 , 杨武称 自己 “ 软弱、窝囊 、没用,是世界上最 窝囊和最没用的丈夫” 。 在对该事件 的报道 中,有些新 闻记者不顾 对当事人 “ 二次伤害” ,进行了暴力报道 ,这一 张照片、一段视频 ,在 网络上激起 了普遍 的反 感 ,许多 人 都 直 呼 这 是 “ 残 忍 的 采 访 ” 最 。随 后 ,就有媒体人对这种报 道形式进行 了严厉 的 批评 、批判、痛斥 。具有代表性 的是央视女记 者柴静写 的博文 ,她指 出 :媒 体 的暴 力报 道 , 记者对于杨武家庭 的第二次 羞辱 ,这 已经成 为 新闻界的羞辱 了。钱刚赞扬说 ,相信这确实是
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及原因分析【摘要】以人为本是一种适应大学管理发展趋势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21世纪的必然趋势。
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研究背景下开展研究,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表现及其原因,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理念原因1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缺失的具体表现1.1 管理理念有偏差。
管理理念是指人们如何看待、理解管理,也可以理解为管理思想,即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违背时代要求的管理理念是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薄弱环节:①对“管理”内涵的误解。
管理是管理机构或管理者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具体工作,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为达到目标的一个协调过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他们不仅具有一般管理对象的普通需求,还有很强烈的自我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需要,他们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对管理的效率、高校的稳定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相对于其它普通的管理工作来说,高校的管理工作应该具有更高的水平、更丰富的内涵。
②以管理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计划经济体制和集权政治虽已成为过去,但影响犹在,如“官本位”思想,体现在当前许多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学生就是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的被领导者,不关注制度建设是否能满足学生的素质提高,或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得不到尊重,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自主权和选择权。
③缺乏服务意识。
在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通常以领导者自居,过分强调管理者的权力,却忽视了必须履行的义务。
没有服务意识的管理者,不懂得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伦理内涵,不懂得分享权力与互敬互爱,不懂得尊重学生的地位与价值。
在缺少人文关怀与服务意识的氛围中,管理者难以得到学生的信任与支持,管理制度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自觉自愿遵守。
现代大众传播的“中庸”缺失思考
装 上 一 半 水 就 正 过 来 了 ,装 满 了水 ,却 反 而 倾 倒 了 。” 孔 子 由
、
《 中庸》 与“ 中庸”
此大 为感叹,悟 出了中庸之道 。他 说:“ 君子 中庸 ,小人反 中 庸 。君子之中庸者也 ,君子 而时中。小人之 中庸者也 ,小人
这个容器至今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1 . 何为“ 中庸” 。《 中庸》 为儒 家经 典著作之 一,其 由孔子 而无 忌惮 也。” 所以 《 中庸》中有言:“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 后裔 子思编著 ,又经秦代学 者修改整理 。宋代朱熹 确立了其 封 建统治地位 ,并与被列入“ 四书” 之 一。而“ 中庸” 的范围却 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 这 是对“ 中庸” 的开 要宽泛的多,陈赞在 《 中庸 的思想 》中对此 问题 阐述道 : “ 《 中 达道 也。致 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 中” ?原文解释也就 是说一个人心态平和不加 庸 》与‘ 中庸 ’ 不 同,前者是一个文本, 后者则不 能为此一文本 篇阐述 ,何为“ 中” ,这 并不 符合 现实情况 ,所 以, 所 穷 尽 ,它 是 中庸 之道 、 中庸 之 教 、 中庸 之 德 等 等 。【 】 ”《 中 任何 情绪 的时候 ,叫做“ 又 说 “ 情 绪表 达 出 来 了 ,但 是 符 合 一 个 度 的 时 候 ” 就 叫 做 “ 和 ” 。 庸 》作 为儒 家经 典 ,符 合 儒 家 一 贯 的 思 想 ,即教 化 人 们 修 身 、 中庸” 从现代汉语角度讲 中庸 两字拆分研究 ,例 养性 , 自我 完善 ,最终达 到一个 高度 ,这 个高度被 称为“ 君 现代 学者将“ 】 教授认为“ 中” 为一个恰 切的“ 度”是在面 子” —— “ 君子中庸 ,小人反 中庸” 。这符合 中国传统 的思想 , 如北 京大 学王岳川H 寸” 。“ 中” 的度 既不能过 ( 过 每个个体 都能通过 自身反省达 到 至诚 、至善 的境界 ,那 么整 对复 杂对 象时精确 把握事情 的“ ,又不 能不及 ( 达不到 ) 。” 王岳川教授还认为在对“ 庸” 的 个社会都会达到一个理想 的美好世 界, 这个美好 的世界在 《 中 分 ) 庸 》的开 篇就有 阐述 ,被称 为“ 致中和” 的世界 : 臾 离也 ,可 离非道也 。是故君 子戒慎 乎其所不 睹,恐惧 乎其 理解上 学术界并不统一 。 王岳川教授认为是一种“ 常行常道” , 其实 , 无论从汉语言角度解释 , 还是从儒家本身 出发 , “ 中 天命之谓 性,性之谓道 ,修 道之 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 绝 非 “ 平庸” 之 意。 所不 闻。莫见 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 子慎其独也 。喜怒 哀 乐 庸” 都应 该是 一种 处事态度 ,即做人做事掌握 的一个“ 度” ,这 之 未发 ,谓之 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 和。 中也者 ,天下之 大 个度 ,不 可多,不可少 ,恰如其分 ,《 中庸》中对这个是如下 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迭道也 。致 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 阐述 的:“ 恶扬善 ,执两 用中” 。舜帝卓越 的领 导才能就蕴含 I 焉【 。 着“ 中庸” 的思想 。 这个理想 世界就是这种 “ 中和” 的“ 天人合一” 。世界—— 那么现在 所谓 的“ 中庸 ” 就是“ 无所 作为” 的理解 已经偏离 每个人都至诚 、慎 独,整个世界就会 是君 子的世界 ,亦 即无 了其 本 意 。 更 有 甚 者 曲解 为“ 老好人” 就 是 处事 中庸 的 说 法 更 盗、无贫 、无疾 的完美世界 。这 是 《 中庸 》乃至整个儒 家思 是 谬 以千 里 。也 许 “ 无 为而治” 是道 家 的 思 想 ,“ 老好 人” 也 是 想的至高境界 。《 中庸 》是儒家道德标准 ,而“ 中庸” 是一种 处 种不错 的处事方式 ,但却 绝不 是“ 中庸” 的应有之 意。
网络传播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网络传播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作者:李琦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6年第03期内容摘要: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人为本”成为党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的大背景下,网络传播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日益凸显。
网络传播中的人文关怀不仅包括网络媒体在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而且包括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对报道客体的人文关怀。
网络媒体报道中要把“人文性”放在首位,尊重他人权利,而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也要体现对他人权利的尊重。
网络这一新型媒体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现象在网络中屡见不鲜,主要为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肖像权等基本权利。
也就是说网络传播中必须从媒体和传播者即网民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媒体遵从客观真实的报道规律,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另一方面,提高大众媒介素养,主要是提高大众传播者即网民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网络传播;人文关怀;网民;媒介素养“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
应对网络传播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对策(一)注重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网络信息传播者应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毋庸置疑,通过丰富迅速的信息传播,极大的影响、改变着人们关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信仰与怀疑、从高与卑下、生活的价值与意义、道德的准则和界限等基本信念。
试论新闻报道“以人为本”_以人为本的含义
试论新闻报道“以人为本”_以人为本的含义正面报道、客观宣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一向是新闻报道遵循的一条原则。
如果对这条原则理解和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零传播效果或负面传播效果。
尤其是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定位,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点十分重要。
因为这直接导致报道中的态度及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追求。
面对事件的发生,我们是以袖手旁观者、消极参与者,还是以积极参与者、舆论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这与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不但反映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人生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社会责任感等。
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在黄河郑州段采访一起落水事件时,看到落水小女孩被救上岸,急需进行人工呼吸,而120急救人员还未赶到现场,她毫不迟疑,立刻放下手中的采访工作,开始了紧张的抢救。
虽然她尽了最大努力,但小女孩还是因为落水时间太长最终没能抢救过来。
那一刻-曹爱文着急、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此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23岁的女记者曹爱文脸上挂满泪珠的照片瞬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她被很多网友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
曹爱文的行为是一个好的社会榜样,榜样能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很强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对于全国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新闻重要,做好新闻是每一个记者的责任,但是,比新闻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人的尊严。
正如曹爱文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新闻重要,生命更重要”。
作为一个记者,必须要关注人性,关爱生命,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河南电视台台长在评价曹爱文时说:“做一名好记者,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一名优秀的记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
尊重人性,是道德完善的基本要求。
救人危难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升华,热爱生命,是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正是如此,在这支队伍里,多少记者为贫困家庭的儿童重新走进课堂而奔波跋涉,倾囊相助;多少记者在险情面前,关爱和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感动了社会。
浅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受众们获取各类信息与新闻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化且多元化[1]。
当前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与网络支持,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新闻制造者与传播者,也就是所谓的“自媒体人”。
这种大环境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无疑面临诸多困难与竞争,当然也会迎来诸多的机遇与全新发展空间。
当前阶段,如何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全面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拉近与受访者以及群众的距离,为受众们提供更加优质、生动、鲜活且接地气的新闻采访报道,已然成为全体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和仔细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解析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开启,让传统媒体“三驾马车”——广播、电视和报纸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与影响。
受众们在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下,对于新闻报道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不同的需求[2]。
这一背景下,人,仍旧是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绝对核心。
以人为本的采访思想和采访理念就是要求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爱好与需求,并且做到内容能够“以人为本”,以百姓日常生活中各类生活化十足的民生类新闻为主,确保自身新闻报道更具亲民性、更加接地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且时效性和影响力兼具。
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全面展现以人为本思想也堪称为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们的职业操守与职业原则之一。
作为新媒体大环境下大众传播中的新闻报道主力军,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仍旧具有极大影响力与传播度,并且会向广大受众进行全面传播与推广。
鉴于此,坚持“人本思想”也成为广播电视新闻日常采访工作中的核心工作与绝对重点,必须要加倍重视与全面渗透。
二、解析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采访过于重视新闻事件而真忽略人的关键作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工作有了诸多改变与升级。
人在大众传播中的异化思考
人在大众传播中的异化思考近年来,大众传播以特有的方式为人类带来巨大的信息资源,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
作为主体的人也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被无形的异化,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大众传播学中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小沈阳热”等文化现象为索引,揭示了人类受大众传播异化的表现,从而提出增强人类在大众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问题。
标签:大众传播;异化;人;主体性最近,小沈阳已成为当下最热的一种文化现象,09春晚的一炮而红验证了草根英雄“一夜成名”的无限可能。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所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似乎抓住了这个特点,渗透性的融入到人整个生活中,并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透过“小沈阳热”的背后看大众传播,人作为主体似乎已无形的被大众传播异化,现代人开始对“个性”进行膜拜,09湖南卫视快乐女生的曾轶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于是大众传播使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向娱乐文化相妥协。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对于异化,我们日常思维方式认为,由原有事物派生出来的新事物和原有事物有一定的内在相似性、继承性。
但异化恰恰相反,新事物与原有事物是内在相异的、相对立的、反而要统治原有事物。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著作中以复归人性、全面占有人的本质为尺度,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异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开启了对人哲学层面的思考。
他把异化和劳动结合在一起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从异化劳动中看到了主体——现实的人。
大众传播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实质上也是一种异化劳动的过程。
一、大众传播带来人的主体依赖性异化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实质上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它与生产的变革、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
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众传播中人的异化问题
义研究路线;一条为欧洲学者所持的传媒批判理论研究路线。”【41而对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发 端的传媒批判理论路线又基本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即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大众传播、从权力的 角度研究大众传播、从文本的角度研究大众传播。【5】而我国大陆直到上世纪80年代/j‘丌始大 量引进和研究该学科及该类问题。总体而言,国内对于大众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 者们的主要工作是翻译和综述国外的传播学文献,也多沿袭英美实证的路线。此外,近年来 一批学者也试图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柬探讨大众传播的问题。本文主要延续了法兰克福 学派的批判思路,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人的角度来研究大众传播。当然,人的角度和以上几 个角度并非截然相反而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人实现了更多的信息自由,另一方面人又是在信息环境监视之下;一方面人获得了更 多的娱乐,另一方面人沉溺于娱乐中而逐渐衰竭了人的创造性。如此,大众传播由人的需要 变成了人的必需,由人的必需变成了人的依赖,最根本的是人的交往本性也发生了变化。人 在大众传播的情境下出现了反交往的倾向,人和最初的自我发生了背离。至此也就关涉到了 本文的核心命题即大众传播中人的异化问题。人创造了大众传播、利用大众传播,但反过来 大众传播却对人产生了一种消极影响,甚至统治束缚了人本身的交往本性。那么,大众传播 是否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或日大众传播能否引发人的异化呢?如果能,大众传播又是如何引 发人的异化的呢?当然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也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本文就试图透过由大众传 播所组成的现实生活及繁华世界的表象,来挖掘其中人的异化问题的本质内容。
浅析大众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缺失
浅析大众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缺失在传播产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传播以人为本的精神来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防止由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带来的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人们的大脑,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众传播角度的以人为本观念的科学内涵1、传统意义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先是“人”的概念。
“人”在西方哲学中是与神、物二者相对立的存在。
在《论语》中记载:“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是中国古代以人为本观念较早的体现。
其次是“本”的概念。
以人为本中的“本”是哲学上“根本”的“本”,即“本”的观点要求回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2、大众传播角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大众传播角度理解以人为本必定是不能照搬传统观念的,大众传播角度的以人为本观念更为宽泛,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以人为本就是人文精神。
其主要表现为大众传播过程中对人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关切。
二、以人为本观念在当今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缺失现状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联结在传媒系统中,在经过多重传播和整合后,人们的思想逐步趋同化。
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众传媒将正确的、不正确的价值观通通传输到了受众的大脑,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影响到了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大众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庸俗化的传播趋势大众传媒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组织进行生产和传播各种受众需要的信息,由此获得所需的物质资料进行再生产,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传媒界,为了更多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色情、暴力、隐私等各种不适宜主题均被用作卖点,其中不少取得了成功。
例如,在《黑镜》第一季第一集中,首相为了解救被匪徒绑架人质,而被要求在电视上直播他与一头猪交媾,在该剧的镜头中,此情节的画面也基本展示到位。
当前我国大众传媒对受众认识的误区及相应的建议
Mass Media's Misunderstandings and Relevant Advices on Audience in Current China 作者: 王耀民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84-87页
主题词: 受众;大众传媒;认识
摘要:随着媒介竞争日趋加剧,我国大众传媒对受众认识陷入多个误区:一是对受众层次多样性的认识单一化,低估受众,导致新闻媒介定位低俗;二是缺乏对单个受众个体需求多样性的认识,只求娱乐功能的满足;三是一味消极、被动迎合受众需要而缺乏积极、主动引导.对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使传媒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试论大众传媒与人的异化
2008年第6期(总第46期)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DONGNANCHUANBO东南传播正如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所指出的那样,大众传媒是一种传达给人类的“信息”,是一种“人体的延伸”,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单个人改变了生活观念和生存方式,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放眼世界,了解世界实况,加快了人类信息交流的速度。
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众传媒的影响也不例外,在它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人发生异化。
一、大众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与人的异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论著中便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等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
这样,人的行为就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①。
李普曼认为人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正是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由此,日本学者藤竹晓在他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理论,他指出:“人,是环境的主体,应当靠自己的力量确认自己的环境。
但现状却是,人只能依赖于信息环境及其赋予的定义而生存。
在这样的现代环境的结构下,有时人就会被信息环境虚拟环境所欺骗。
”②现实的人们分不清现实环境与信息环境,把非真实的“拟态环境”真实化并作出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对真实环境产生了影响。
1844年,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发生的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众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缺失
在传播产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传播以人为本的精神来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防止由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带来的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人们的大脑,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众传播角度的以人为本观念的科学内涵
1、传统意义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首先是“人”的概念。
“人”在西方哲学中是与神、物二者相对立的存在。
在《论语》中记载:“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是中国古代以人为本观念较早的体现。
其次是“本”的概念。
以人为本中的“本”是哲学上“根本”的“本”,即“本”的观点要求回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2、大众传播角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从大众传播角度理解以人为本必定是不能照搬传统观念的,大众传播角度的以人为本观念更为宽泛,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以人为本就是人文精神。
其主要表现为大众传播过程中对人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关切。
二、以人为本观念在当今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缺失现状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联结在传媒系统中,在经过多重传播和整合后,人们的思想逐步趋同化。
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众传媒将正确的、不正确的价值观通通传输到了受众的大脑,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影响到了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大众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庸俗化的传播趋势
大众传媒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组织进行生产和传播各种受众需要的信息,由此获得所需的物质资料进行再生产,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传媒界,为了更多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色情、暴力、隐私等各种不适宜主题均被用作卖点,其中不少取得了成功。
例如,在《黑镜》第一季第一集中,首相为了解救被匪徒绑架人质,而被要求在电视上直播他与一头猪交媾,在该剧的镜头中,此情节的画面也基本展示到位。
如此重口味的情节则明显是为了迎合当下受众的需求。
再如,某卫视的某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时开黄腔,同他一起主持的女主持偶尔还会表现得非常尴尬。
(二)颠覆性的“审丑文化”
审丑是对应审美而出现的一个词汇,审丑文化明显则是由此派生出的新的文化现象。
芙蓉姐姐、小月月、凤姐,这些年依次进入受众视野的“审丑文化”代表人物,着实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几个从外表上来说几乎毫无美感可言的女性人物为何引起了爆炸式的反响?可能正是因为受众在经历了过多的审美活动后,想换一种审美眼光审视社会上其他不能被一般人接受的“美”吧。
除此之外,当下很多选秀节目也有类似情况出现。
比如正在进行的某歌唱性质选秀节目,候场区的一位男选手因长相和打扮非常有特点而被网友发现,之后又有该选手的多张艺术照,其中包含其露出腿毛和腋毛的女装照出现在网络上,并且引来了大量围观者。
节目还未播出,这位选手就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
但是,极少有传媒从人性的角度对所报道的审丑对象进行人文关怀,似乎这种报道就是为了让受众乐呵乐呵。
(三)垃圾信息泛滥
当下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垃圾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有违纲常伦理、污染受众视听的,例如黄色新闻和暴力。
二是具有欺骗性、误导性的,例如虚假广告、虚假新闻。
三是信息过载,简短的信息内容往往被一大堆冗杂的信息所覆盖,受众难以从其中得到所需的。
每天都有无数的广告、垃圾邮件、垃圾短信、垃圾电话进入受众的视野,几乎是无孔不入。
垃圾信息就像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无意义,无法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将其影响减到最小。
(四)传媒信息暴力
较普通热而言,长期接触暴力信息的人的心性必定较为暴力,由于沉迷枪战网络游戏的学生因此产生暴力过激行为而被报道也已是屡见不鲜的事。
这也能基本说明,一个人如果通过传媒长期接触到暴力信息,他会认为没有暴力,自己在社会上就难以立足。
三、加强大众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大众传媒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需求,或者说是变相地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
另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因此,不论做任何事,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大众传播必然不当例外。
综上所述,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多多强调以人为本,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以人性的角度关注人,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