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doc教学内容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2、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 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文意品读
壹
3、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秋日胜春朝”?
知识运用
贰
1.填空。
《夜雨寄北》作者 李商隐 ,字 义山 ,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诗人。李白、 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作者和杜牧则有“ 小李杜 ”之称。
2.默写诗句。
(1)《夜雨寄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句子 是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2)《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情景的诗句 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 “僵”一“孤”,凄凉之极。
➢但“不自哀”,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 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但他何尝不知现实残酷,他所能做的 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 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壹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失败后被贬 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 此,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 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 杰”,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二人合 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乌 衣巷》等名篇。
松
唐代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诗人写松的理由是 挺拔 ,诗人常以此表现 坚贞正直 。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 学会通过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象等方面进行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 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把握诗人的情感。
2.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多媒体展示与背景介绍(1)利用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生平年表及其时代背景的图片或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的历史情境。
(2)通过简短的故事讲述,介绍陆游的生平,特别是他晚年的境遇和创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时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对诗人的爱国情怀有初步的认识。
(3)引导学生思考: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陆游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报国之志?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有何关联?2. 诗歌创作背景的深入剖析(1)详细解释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来源。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如果你是陆游,在被罢官后,你会感到怎样的情感?”(3)结合陆游的其他作品,简要介绍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倾向,为学生深入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3. 激发学生情感与思考(1)通过朗读陆游的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陆游的形象,以及他可能的心理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同理心。
(3)设置情境模拟,如模拟陆游在风雨之夜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为学习诗歌内容做好情感铺垫。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略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
二、读四首诗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
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1.读准字音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4)齐读,体会节奏。
3.学习吟诵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
我们应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特色与创新之处
1.板书设计美观,知识点体现到位;
2.在教学设计中,用心选择素材,打破陈规,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情况给予学生学习资源,比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教授过程中,写作背景放在了恰当的位置(“不自哀”);教学方法多样,且有针对性;
3.设计以“雨”串起两首诗,别出心裁;课堂线索明朗,第一首诗歌由教师带领分析,教给学生鉴赏方法;第二首诗歌用于学生练习,效果较好;课堂收束设计的造句总结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环节很有新意,学生也很参与热情。
4.诵读次数很多,运用个读、齐读、轮读多种读书方式,真正落实古诗词的诵读要求。
二、不足与改进之处
1.学生在正课的学习过程中发言不够多,没能调动起大部分人回答问题的热情;
2.没能完全展现教学设计的亮点。在第二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与教学设计有出入,教师呈现结果过快,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自主解读的过程太少;
3.布置作业
①背诵两首诗。②找一找其他借“雨”传“情”的诗句,并背诵三句。
1.用对应的诗歌情感完成续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回顾诗歌内容,再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总结借景抒情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1.
巴山夜雨,感李商隐
风雨大作,悟陆游
赏雨,品雨中情
我懂了,
3.作业:①背诵两首诗。②找一找其他借“雨”传“情”的诗句,并背诵三句。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代表读→齐读)
1.(1)给生字注音,划节奏,自由朗诵、
(2)分析“雨”的特点及诗人情感(理解诗意、得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代表读→齐读
讲练结合,比较阅读,将上一首诗学到的鉴赏方法迁移到本首诗歌中来,在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掌握鉴赏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C.情感:寄托了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与思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 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 他是一个富有 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 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秋词 [唐]刘禹锡
liáo
zhāo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xi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 过春天。
晴空万里,一只白鹤直冲云霄;我的诗情也随之飞上蓝天。
小结
《秋词》主旨:
通过描绘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表现诗人积极乐 观的心境,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情 壮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潼关
作者简介
•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 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戊戌 变法”之一。
•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 《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 政。
诗歌主旨
•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 了诗人随父北上途中所见的北方壮阔的山水, 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 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主旨:这首诗既描写了诗人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离
别、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与妻子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即兴写来,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道出了刹 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愁情和对妻子 的深切思念。
初中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潼关教学设计
《潼关》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你,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点。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
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
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言辞激越,笔力遒劲,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
诗中写山水,却是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诗人把山水写活了,读来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这首诗堪称诗人的个性象征,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慷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和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的形象。
学情分析: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积累了一些阅读鉴赏古诗文的基础方法,经过七年级一学期的诗词学习和熏陶,积累了的朗读诗歌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还有待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提升。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并感知诗意,尝试背诵;2、品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提升诗歌的鉴赏的方法及能力;3、感受少年谭嗣同的凌云豪情,树立“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诗歌的意境;2、感受少年谭嗣同的凌云豪情,树立“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
这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4、发散思维法。
以《潼关》为引子,积累更多“志存高远”的诗人诗句,激发学生的的立志爱国的情怀。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历史上立志爱国的诗句》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可歌可泣的文豪英雄们,他们的诗句如璀璨的星空中一个个耀眼的明珠,折射出时代的风骨和豪情。
七上 第6单元【教学方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示范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
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的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
古人云:腹有读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二、学习《秋词》(其一)(一)整体感知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
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1.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诗词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古诗词是汉语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它们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望岳》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如何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四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情感,包括《望岳》、《春夜喜雨》、《登高》、《夜雨寄北》。
(2)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举例:《望岳》一诗中,诗人杜甫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话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包括以下四首古诗词:《望岳》、《春夜喜雨》、《登高》、《夜雨寄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这四首古诗词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分析,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同时,结合教材中的注释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doc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占诗词1.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屮诗人表达了一个观点是:我言秋口胜春朝。
(摘诗句屮原话回答)(2)后两句通过描绘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答】(1)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逄到丫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FI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所以观点是:我言秋日胜春朝.(2)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答案:(1)我言秋口胜春朝(2)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丫碧蓝的九霄.【点评】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1课时一、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有《刘宾客集》存世。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
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气、民间疾苦。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传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30岁前,因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徙,也因此而游历天下,任侠交友,砺磨出卓尔不群的嶙嶙奇气。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精品教案_15
七、作业布置
1、 课外搜集并阅读陆游其余的记梦言志抒情诗。 2、 小组间将收集的陆游记梦言志诗分享,并交流归纳陆游除了在诗中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外,
还在梦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3、 搜集与陆游同时代的爱国诗人如辛弃疾的词作,对比感受该时代诗人的爱国豪情。 八、板书设计
僵卧、孤村
不自哀
(年老体衰,处境悲凉)
1、学生提前诵读本诗,并查阅陆游相关生平经历。 2、搜集自己喜欢的陆游诗歌,进行熟练诵读,小组内交流,初步感受陆游本人及诗歌的魅力。
六、 教学过程
(一)询梦·寻梦导入 同学们,你们晚上睡觉做梦吗?我们常常有这样一句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往往在 梦境中,是人们心之所向。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的内心意愿,借梦境,往往可以小小窃喜一番。 我国的历代文人墨客,非常喜欢记梦言志抒情。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 是李煜哀叹奢华的帝王生活不再的追忆之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唯有泪千行”,这是苏轼 思念亡妻而无限哀怨的感伤之梦。同学们,调动你们的记忆,是否能够也像老师这样举出一例?
梦中挥戈,到底意难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班级
课时
1 课时
一、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部分的其中一首。该诗
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作,写这首诗时,他已经年近七旬。在本诗中,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其 最动人的部分。学习陆游诗中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现今的中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价值观而言大有益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将受到陆游高尚品格的震憾,并从中学习古代爱国 志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得到精神与心灵的陶冶。 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202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人教版
(3)诗人的创作风格:如苏轼的豪放、陆游的忧国忧民、王之涣的清新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加以体会和理解。
(4)诗词的诵读技巧:如节奏、音韵、情感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巧。
2.教学难点:
(1)古诗词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如典故、寓言、比喻等,这些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和运用。
(4)开展诗词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可以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图书馆进行诗词主题的读书分享会,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得,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时,我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我还组织了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古诗词的魅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古诗词知识点和分析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古诗词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诗群文教案
-诗歌朗读技巧:如何正确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和韵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用以下策略: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意象。
4.诗歌背景: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5.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诗歌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6.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创作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7.课后作业:布置与四首诗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章节内容紧密结合课本,注重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强化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背景、作者、作品内涵的理解,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信。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诗歌朗诵体验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通过讨论和朗诵,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缺乏独立思考。为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了认真倾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想法和观点。这些想法不仅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敢于创新。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峨眉山月歌(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李白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歌教师:同学们,听诗歌朗读音频,注意停顿、读音。
预设:(出示课件6)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诗句出示:(出示课件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人教版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的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品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
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
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二.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1课时◆任务一:学习《秋词》(其一)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注释】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
碧霄:蓝天。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通过吟诵,这首诗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
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3.知人论世,领悟诗情(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永远扮演着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地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2)后两句作者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诗中一个“排”字,蕴含着深意。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d o c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doc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1.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中诗人表达了一个观点是:
我言秋日胜春朝。
(摘诗句中原话回答)(2)后两句通过描绘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答】(1)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所以观点是:
我言秋日胜春朝.(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答案:
(1)我言秋日胜春朝(2)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点评】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考点】EH:怀古咏史诗.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即: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答案:
(1)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参考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
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3.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小题。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阅读.《潼关》是一首谭嗣同 14 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诗人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这首诗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力.秋风吹散马蹄声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诗人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
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概括.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答案:
(1)示例:
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2)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译文:
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深秋夜雨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