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绪论 第一部分 教案
教案编号:01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班级:2013级口腔专业2班授课类型:讲授式、互动式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概念,急诊医学研究范畴,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2.熟悉急诊医学概念,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急救医学的区别,急诊科工作特点3.了解急诊医学发展简史、急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医德、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救概述教学重点:1.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概念,急诊医学研究范畴,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2.熟悉急诊医学概念,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急救医学的区别,急诊科工作特点教学难点:1.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概念,急诊医学研究范畴,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2.熟悉急诊医学概念,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急救医学的区别,急诊科工作特点*【教学过程、内容、办法及时间分配】第一部分绪论第一节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一、1、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许多边缘学科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2、危重病急救医学(critical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是急诊医学的核心内容,其任务是承担危重病急救患者的综合救治和研究。
3、危重病患者的救治场所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cive care unit,ICU)。
ICU是综合救治危重病患者的场所。
4、危重病医学,急救医学与急诊医学的区别任务工作场所范围主要服务措施危重病医学危重病患者 ICU 局限监测综合治疗急救医学生命体征院前院内局限生命体征支持不稳定急诊医学所有急诊患者急诊部(室)广泛急诊常规二、急诊医学发展简史急诊医学的范畴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医疗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重症监护病房急救三部分组成。
院前急救急诊科环境布局及秩序医院急诊科(室)急救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ICU救护科室设置急诊科人员配备急诊科的设备四、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建立灵敏的通讯网络改善院前急救的运输工具加强急救专业人员培训普及社会急救完善卫生法律法规组建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络和合理的组织体系:课堂提问复习【板书设计】一、本章小结【作业布置】1、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课后分析】让学生树立了急诊处置中“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理念,并掌握正确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概念。
绪论教案
绪论教学要求教学目的:了解机器和机构、构件和零件教学重点:机器和机构、构件和零教学难点:机器和机构、构件和零件授课方式:讲授课时:2学时新课引入机械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主要工具,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远古就已知利用杠杆、滚子、绞盘等简单进行从事建筑和运输。
到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产业革命。
机器的组成(一)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变换或传递、物料、与信息。
一.机器的特征:1.任何机器都是由许多构件组合而成的。
2.各运动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实现能量的转换、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
机器:就是人为的实体(构件)的组合,它的个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并能代替或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实现能量的转换。
按用途分:机器分为发动机(原动机)和工作机。
发动机(原动机)是将非机械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机器。
工作机是用来改变被加工物料的位置、形状、性能、尺寸和状态的机器。
(二)机器的组成机器基本是由原动机部分、执行部分和传动部分三部分组成。
二、机构及机构运动简图(一)机构机构是用来传递运动和力的构件系统机器与构件的区别:机器的主要功用是利用机械能做功或实现能量的转换;机构的主要功用在于传递或改变运动的形式。
(二)构件和零件1.构件构件是机构中的单元体,也就是相互之间能作相对运动的物体。
构件按其运动状况,可分为固定构件和运动构件。
2.零件零件是构件的组成部分。
构件和零件的区别在于:构件是运动的单元,零件是加工制造的单元。
小结学习了机械、机器、机构、零件、构件的概念以及之间的关系课后作业习题一。
微生物学教案
教案三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原核微生物裸露DNA组成的核区(nuclear region)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主要类群包括细菌与古生菌。
细菌又称真细菌(eubacteria),包括普通细菌、放线菌、蓝细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且与后者关系更近,而其细胞构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
和其他形状。
形,球菌在细胞分裂时形成的不同空间排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
一般其粗细(直径)比较稳定,可作为分类依据;而长度和排列方式常因生长阶段和培养条件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一般不作为分类依据。
只有一个弯曲,其程度不足一圈,形似“C”字或逗号,鞭毛偏端生。
(2)螺菌, 菌体回转如螺旋,螺旋数目和螺距大小因种而异(1-20)。
鞭毛二端生。
而异(3-70)。
用于运动的类似鞭毛的轴丝位于细胞外鞘内。
菌、方形细菌及各种条件下细胞正常发育受阻而产生的异常形态(micrometer, μm),目前发现的细菌中最小的与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相仿(约50 nm);最大的肉眼可见(0.75 mm)。
一般细菌的大小范围:球菌,0.5度);螺旋菌0.3~ 1 mm (直径)× 1~ 50 mm(长度)(长度是菌体两端点之间的距离,而非实际长度)。
,从而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动所必需。
失去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也就丧失了这些重要功能;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性(G-)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厚度大(20~80nm),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磷壁酸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中特有的点结构分为肽聚糖层和外膜层。
其特点是肽聚糖层薄 (2-3nm),层次多,化学组分复杂,强度低。
糖单位,由由N-乙酰胞壁酸(NAM or M)和N-乙酰葡萄糖胺(NAG or G)l两种单糖之间以β-1,4-糖苷键[ M(1)-G(4)]连接形成。
河北农业大学思修教案绪论
河北农业大学思修教案绪论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目标和内容,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节主要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本节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在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2.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本节介绍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章:道德与道德建设3.1 道德的内涵与功能本节主要讲解道德的内涵、特点和功能,使学生了解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本节阐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
3.3 道德修养与自我提升本节介绍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做到知行合一。
第四章:公民素质与公民道德4.1 公民素质的内涵与要求本节主要讲解公民素质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包括道德素质、法治素质、文化素质等。
4.2 公民道德的建设与培养4.3 公民道德的实践与示范本节介绍公民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公民如何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
第五章:道德教育与道德评价5.1 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本节主要讲解道德教育的内涵、目标和方法,使学生了解道德教育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2 道德评价的内涵与方法本节阐述道德评价的内涵、意义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道德评价。
交通工程学(第二版)任福田第一章绪论教案
第一章绪论1.交通工程的定义1.1 交通工程学的定义北京工业大学的任福田教授认为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
它的目的是探讨如何使交通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美国交通工程师协会在其会员指南中定义:交通工程学是运输工程学的一个分支。
它涉及到规划、几何设计、交通管理和道路网、终点站、毗连用地,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
2 交通工程学的内容根据交通工程学涉及的内容,该学科也可称之为“4E”科学,包括:–执法(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 )–工程(Engineering )–环境(Environment)1.2.1 交通特性•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特性:车辆的交通特性车辆拥有量:车辆拥有量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交通状况的具体体现。
研究车辆历年来的增长率,按人口平均的车辆数,车辆增长与道路增多的关系,车辆组成以及车辆拥有量的发展趋势。
车辆运行特性:研究车辆的尺寸大小与重量,研究操纵特性、通行性能、加速性能、制动性能、安全可靠性、经济特性与交通效率。
道路的交通特性:道路是交通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交通工程学要研究道路规划指标如何适应交通的发展,研究线形标准如何满足行车要求,研究线形设计如何保证交通安全;研究道路与环境如何协调。
交通流的特性:交通流的运行有其规律性,因此要对交通流的三个重要参数——交通量、车速、车流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同时要研究车头时距分布和延误的变化规律。
1.2.2 交通调查交通调查基本项目交通量调查、车速调查、车流密度调查、延误调查、交通起讫点调查(OD调查)等交通工程学要研究的相关问题为满足什么要求而调查;如何进行调查(包括如何选取调查时间和调查地点,采用何种调查方法,如何制定调查方案);如何取样;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1.2.3 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理论是研究各种不同状态的交通流特性,研究如何利用各种交通流特征参数来表达其相互关系,寻求最恰当的模型描述各种交通状态,推导表达公式。
《化工原理》教案
《化工原理》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解释化工原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概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1.2 化工过程的基本类型介绍化工过程的四个基本类型:单元操作、单元过程、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解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应用1.3 化工工艺流程图介绍化工工艺流程图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分析一个简单的化工工艺流程图1.4 化工生产中的安全和环保强调化工生产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讨论环保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第二章:流体力学基础2.1 流体的性质介绍流体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流体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基本性质2.2 流体力学方程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如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解释这些方程在化工中的应用2.3 流体的流动讨论流体的层流和湍流流动分析流速、流量和流阻等概念2.4 泵与风机的原理及应用介绍泵和风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讨论泵和风机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选择第三章:热力学基础3.1 热力学基本概念介绍热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术语,如系统、状态、过程和能量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3.2 热力学方程介绍热力学方程,如状态方程、焓方程和熵方程分析这些方程在化工中的应用3.3 相平衡讨论相平衡的基本原理和相图解释单组分系统和多组分系统的相平衡条件3.4 热传递介绍热传递的类型和方式,如导热、对流和辐射分析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第四章:化学平衡与反应工程4.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化学平衡常数和勒夏特列原理4.2 化学平衡的计算介绍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析化学平衡计算中的限制条件和优化问题4.3 反应动力学介绍反应动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方程解释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的特点和计算方法4.4 反应器设计介绍反应器的类型和设计原则分析反应器的操作条件、效率和优化问题第五章:分离工程5.1 分离方法概述介绍分离工程的概念和重要性概述常见的分离方法,如过滤、离心、吸附和蒸馏5.2 过滤原理与设备介绍过滤原理和过滤介质的选择分析过滤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5.3 离心分离原理与设备解释离心力产生的原理和离心分离的适用范围讨论离心分离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5.4 蒸馏原理与设备介绍蒸馏原理和蒸馏塔的设计分析蒸馏操作的条件和蒸馏效率的优化第六章:膜分离技术6.1 膜分离原理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膜的筛选作用和选择性分离机制6.2 膜材料的类型及选择讨论膜材料的种类,如聚合物膜、陶瓷膜和生物膜分析膜材料的选择依据和应用领域6.3 膜分离过程及设备介绍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如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分析膜分离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6.4 膜污染与清洗讨论膜污染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介绍膜清洗的方法和技术第七章:吸附工程7.1 吸附原理介绍吸附的概念和吸附等温线解释吸附剂的选择和吸附过程的类型7.2 吸附平衡与动力学分析吸附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和影响因素讨论吸附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特点7.3 吸附塔的设计与操作介绍吸附塔的类型和设计原则分析吸附塔的操作条件、效率和优化7.4 吸附应用实例探讨吸附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八章:离子交换与电解8.1 离子交换原理介绍离子交换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和离子交换过程的类型8.2 离子交换设备及操作介绍离子交换设备的类型和操作条件分析离子交换效率和优化问题8.3 电解原理与设备解释电解的概念和电解池的类型讨论电解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8.4 电解应用实例探讨电解技术在化工、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九章:热泵与制冷工程9.1 热泵原理与分类介绍热泵的概念和分类,如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解释热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指标9.2 热泵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介绍热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运行条件分析热泵系统的能效比和优化问题9.3 制冷原理与设备解释制冷的概念和制冷循环的类型讨论制冷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9.4 制冷应用实例探讨制冷技术在空调、食品保鲜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十章: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10.1 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介绍过程控制的目标和基本原理解释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基本组成部分10.2 常用过程控制策略讨论常用的过程控制策略,如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控制)和模糊控制分析这些策略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10.3 过程优化方法介绍过程优化的基本方法和算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小肠曲线法解释这些方法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和效果10.4 过程控制与优化的案例分析探讨实际化工过程中过程控制与优化的案例,分析其效果和经济效益第十一章:化工过程强化的途径11.1 过程强化的意义强调过程强化在提高化工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中的重要性讨论过程强化的目标和方法11.2 反应工程强化技术介绍反应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微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和流动床反应器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方面的应用11.3 分离工程强化技术讨论分离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膜分离、吸附和离子交换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分离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的应用11.4 能量工程强化技术介绍能量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热泵、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方面的应用第十二章:化工过程中的节能与减排12.1 节能的意义与途径强调节能对于化工生产的重要性讨论节能的途径和方法,如过程优化、设备改进和能源管理12.2 减排的意义与途径强调减排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减排的途径和方法,如废物利用、污染物控制和清洁生产12.3 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介绍节能减排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这些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2.4 节能减排的政策与法规讨论国家和地方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法规分析遵守这些政策和法规的重要性及应对措施第十三章:化工过程中的危险与防护13.1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介绍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分析化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和风险13.2 安全技术与措施介绍化工过程中常用的安全技术和措施,如泄压装置、防火防爆设施和紧急停车系统分析这些技术和措施在防止事故发生和减轻事故损失方面的作用13.3 职业健康与防护强调职业健康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讨论化工过程中职业病的类型和防护方法13.4 应急预案与救援介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分析化工事故应急救援的方法和措施第十四章:化工企业的管理与组织14.1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价和组织结构设计分析这些原理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和效果14.2 企业战略与规划强调企业战略和规划在化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企业战略的类型和制定方法14.3 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介绍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在提高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的作用14.4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强调企业文化建设在提高员工凝聚力和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员工培训的方法和内容第十五章:化工行业的现状与展望15.1 化工行业的现状分析全球化工行业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讨论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15.2 化工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强调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的方法和策略15.3 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介绍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分析低碳经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在化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15.4 化工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强调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在推动化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化工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点2. 流体力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的基础知识3. 常见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的原理和应用4. 泵与风机、膜分离技术、吸附工程、离子交换与电解、热泵与制冷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备设计5. 过程控制与优化的基本概念和方法6. 化工过程强化的途径、节能与减排的措施和技术7. 化工过程中的危险与防护、管理与组织、行业的现状与展望难点:1. 流体力学方程在复杂情况下的应用2.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理解3. 化学平衡的计算和反应工程的优化4. 分离工程中膜污染和清洗的技术5. 吸附工程中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的分析6. 离子交换与电解设备的设计和操作7. 过程控制中的PID控制和优化算法8. 化工过程强化、节能减排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9. 化工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的优化10. 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这些重点和难点涵盖了教案《化工原理》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时,需要充分的实践和老师的指导。
1-绪论-解剖教案
1-绪论-解剖教案第一章:解剖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解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 掌握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理解解剖学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解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解剖学的研究方法3. 解剖学的应用领域4. 解剖学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解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教学难点: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解剖学参考书籍2. 投影仪或白板3. 解剖学图片或视频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解剖图或实物模型,引发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解剖学的了解。
2. 讲解:讲解解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通过示例或案例来说明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互动:分组讨论解剖学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举例说明解剖学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讲解解剖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对解剖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举例说明,学生能够理解解剖学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结构一、教学目标1. 掌握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
2. 理解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
3. 学习人体的解剖学姿势和术语。
二、教学内容1. 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 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3. 人体的解剖学姿势和术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功能的理解,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解剖学参考书籍2. 投影仪或白板3. 人体的器官系统图或模型五、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来检查学生的理解。
《绪论》教学案(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绪论》教学案(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绪论》教学案(人教大纲版第一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绪论的定义、作用和写作要素。
2.掌握绪论的写作方法及其展开方式。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文章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绪论的定义、作用和写作要素2. 绪论的写作方法及其展开方式3. 绪论的例题分析及写作三、教学重点1. 绪论的写作方法及其展开方式2. 绪论的例题分析及写作四、教学难点1. 如何将绪论与文章主体内容紧密联系起来2. 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描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现状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转述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2.知识呈现(20分钟)2.1 什么是绪论及其定义2.2 绪论的作用2.3 绪论的写作要素2.4 绪论的案例分析3.示范讲解(20分钟)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示范,全面解析绪论的写作方法和展开方式。
4.练习任务(20分钟)4.1 请分析已经给出的绪论的优缺点,并进行修改。
4.2 请撰写一篇自己的绪论,内容为一篇介绍自己所在学校的文章,要求用到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点。
5.讲评(10分钟)老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讲评,让学生了解学习的不足和进步。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2. 教学案例:《绪论》教学案例附件列举如下:1. 学生练习库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列举如下:1. 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是指对中国的证券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
2. 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指对中国公司经营、组织、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3. 债权人:指拥有债权的人,他们可以向债务人追收债务。
本文档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 学生写作能力较弱,难以完成绪论的写作。
解决办法: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等方式辅助教学,同时可以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练习任务。
2. 学生对绪论的概念理解不够充分,难以掌握其写作方法。
解决办法: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多次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到绪论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其写作方法。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地貌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地貌的起因、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各方面。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
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意义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指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引起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另外,在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不是由单一的外营力起作用,而是由多种外营力组成一定的外力组合同时起作用,这属于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教案1-1、2(市场营销基础)
选择几个典型学生的看法,肯定正确的成份,分析存在的问题
五、小结
1、营销学的市场是指市场需求。
2、要掌握市场三要素。
3、要了解市场的两种分类。
4、要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含义。
5、要熟悉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
六、作业
活动1-1:寻找你身边的市场
【活动目标】
通过对“市场”、“市场分类”的学习、分析、研究,学生应了解熟悉掌握:
中间商市场
政府市场
3、介绍市场营销的含义
出发点:顾客需要。
手段:各种战略与策略。
目标: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自身目标。
4、介绍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
需要、欲望和需求
商品交换和交易
市场和营销管理
4Ps理论和4Cs理论
三、任务操作
根据步骤提示,完成市场、市场三要素、市场两大类别、市场营销的含义、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己学习和调研体会,在活动要求范围内正确立题:
前言;写明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谁作什么调查。自己学习本活动的要点体会。
正文包括写作的主要认识,要有观点、有结论。包括你身边有哪些市场,特别有哪些待开发的市场?如果自己创业,打算开发什么市场?
【活动评价】
体会文章结构是否齐全、合理占20%
教案首页1-1/2
单元/章节名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市场/第二节市场营销
学时
2
学期总课次
授课时间
第周,星期,第节
学习目标
能了解和掌握市场的基本含义、市场的基本分类、市场三要素;
能了解消费者市场与组织者市场的区别;
能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含义;
能了解和熟悉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
营销学中的市场、市场营销的真实含义;
护理学教案
护理学教案【篇一:护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2345【篇二:基础护理学全册教案】【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南丁格尔吗?大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护士”,有什么理解?对护理工作的由来知道哪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护理学的发展史一、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护理学的形成1.人类早期护理(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2.中世纪的护理(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3.文艺复兴与宗教革命时期的护理4.护理学的诞生与南丁格尔的贡献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
(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从护理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
1.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特点:护理学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但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护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只是执行医嘱和护理操作,“只顾病,不顾人”。
2.以患者为中心的阶段1937年,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里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
特点:强调护理是一门专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
护士不再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整体护理。
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1978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特点:护理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了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应用科学。
护理工作的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家庭、社区,护理任务从对患者的护理扩展到为全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
二、南丁格尔对近代护理学的贡献(1)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伤员。
半年后,使病死率由50%下降到2.2%。
(2)1860年,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有机化学教案第⼀章绪论⼀.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物。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合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法和理化性质等的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碳原⼦的价电⼦层1S22S22P2因此,有机物分⼦是共价键结合。
1.可燃性:绝⼤多数有机物都是可燃的。
2.耐热性、熔点、沸点低:3.⽔溶性:⼩,原理依据,相似相溶原理、与⽔形成氢键的能⼒。
4.导电性能:差。
5.反应速度:慢。
6.反应产物:常有副产物,副反应。
7.普遍在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理化性质不同的化分物。
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1858年凯库勒和古柏尔提出有机化合物分⼦中碳原⼦是四价及碳原⼦之间相互连接成碳链的概念,成为有机化合物分⼦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础的理论。
1861年布特列洛夫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提出了较完整的的概念,提出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
1874年范荷夫和勒贝尔建⽴分⼦的⽴体概念,说明了对映异构和顺反异构现象。
*碳原⼦总是四价的,碳原⼦⾃相结合成键,构造和构造式分⼦中原⼦的连接顺序和⽅式称为分⼦的构造.表⽰分⼦中各原⼦的连接顺序和⽅式的化学式叫构造式(结构式).⽤两⼩点表⽰⼀对共⽤电⼦对的构造式叫电⼦式,⽤短横线(-)表⽰共价键的构造式叫价键式.有时可⽤只表达官能团结构特点的化学式,既结构简式.四.共价键的性质1.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核间距离。
2. 键⾓: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
3. 键能:指断单个特定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也称为该键的离解能。
共价键的键能是断裂分⼦中全部同类共价键所需离解能的平均值。
4. 键的极性:键的极性与键合原⼦的电负性有关,⼀些元素电负性数值⼤的原⼦具有强的吸电⼦能⼒。
常见元素电负性为:H C N O F Si P S Cl Br I2.1 2.53.0 3.54.0 1.8 2.1 2.5 3.0 2.5 2.0对于两个相同原⼦形成的共价键来说,可以认为成键电⼦云是均匀的分布在两核之间,这样的共价键没有极性,为⾮极性共价键。
化学反应工程1
作者: 傅杨武
重庆三峡学院化学工程系
《化学反应工程》 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板
书]
r 定义 →
式中:V 为体积; ξ :反应进度
1 dξ V dt
(1.1)
[说
明]
对非均相反应,其反应速率的定义是有差异的,如气-固催化反应。 [举 例] 例 1.1 对如下反应: aA + bB → cR ,其反应进度可写成如下形式:
教学难点
无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时分配
2 学时
教学过程
作者: 傅杨武
重庆三峡学院化学工程系
第1页 共 8 页
《化学反应工程》 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引
言]
*预修课程 《化工原理》 、 《物理化学》 、 《高等数学》 、 《概率论》
[板
书]
*参考文献 朱炳辰, 《化学反应工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张濂、许志美、袁向前等,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学科的内容安排(参见本书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绪论 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 理想反应器 非理想流动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固定床反应器 流化床反应器 其它多相反应器
[板 [分
书] 析]
① 反应速率 a. 概念:反应系统中某一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区内的反应量。 均相反应: “单位反应区”常指“单位反应体积” ;非均相反应:如气固催化反应, “单位反应区”常指“单位催化剂质量” 。因此,对不同的反 应类型,反应速率的量纲是不一样的。 对一定大小的反应设备和物料处理量,反应速率的大小实际上反映了 反应物料的转化程度。对均相反应:
1-绪论-解剖教案
教案首页年月日第一章绪论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方面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注重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由于学习方法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1 大体解剖学:借助解剖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进行研究(肉眼)。
2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放大之后观察到。
3 胚胎学:主要研究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过程。
受精卵经过卵裂形成胚泡,第三天称为桑椹胚,植入子宫内墨,在子宫内发育出内、中、外三个胚层,第八周,初具人形。
胚胎学中,一个月是4周,38周以上分娩的胎儿是正常的,一般是40周左右。
胎儿排出的胎粪进入羊水,胎儿吸收后不利于发育,因此胎儿发育成熟后应及时分娩。
(二)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注重研究机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及其生产原理。
目前生理学研究的三个不同水平:⒈细胞和分子生理学:主要研究细胞及其各种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⒉器官、系统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生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⒊整体生理学:主要研究完整集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完整机体与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人体跳动时,肌肉活动加强了,需要较多的能量供应,能量则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也必然产生更多的废物,这就需要循环、呼吸、排泄等系统加倍地各工作以协调肌肉活动加强的需要,即呼吸加快吸入更多的氧,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心跳加快,使循环系统的运输氧、二氧化碳、养料和废物的能力大大加强。
可见,人体不论是安静状态,还是在剧烈运动状态,各个系统的活动都是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身体的需要。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人体结构的层次:细胞cell (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基本组织 tissue(上皮、结缔、肌、神经)→器官→系统system (运、消、呼、循、泌、内、神、生、感)→整体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人体是由很多系统、器官等复杂构造组成的。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绪论1. 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2. 教学内容:介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讲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
二、第二章:疾病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掌握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
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转归。
2. 教学内容:讲解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介绍病因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机制。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病因。
三、第三章:炎症1. 教学目标: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理变化。
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教学内容:讲解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理变化。
介绍炎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
四、第四章:肿瘤1. 教学目标: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
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生长和扩散。
2. 教学内容: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
介绍肿瘤的发生机制、生长和扩散。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病因。
五、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 教学目标:掌握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机制。
理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对疾病的影响。
2. 教学内容:讲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机制。
介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对疾病的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机制。
六、第六章:遗传性疾病1. 教学目标: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遗传方式。
掌握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及其发病机制。
2. 教学内容:讲解遗传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遗传方式。
介绍常见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二章: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2.1 课时安排:2课时2.2 教学内容2.2.1 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2.2.2 流域地区的气候、地形特点2.2.3 古代两河流域的经济活动与农业发展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解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特点。
第三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3.1 课时安排:2课时3.2 教学内容3.2.1 苏美尔文明的兴起与发展3.2.2 阿卡德帝国与巴比伦帝国的兴衰3.2.3 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3.3 教学方法通过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遗址图片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生活4.1 课时安排:2课时4.2 教学内容4.2.1 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制度4.2.2 社会阶层与生活方式4.2.3 教育、法律与艺术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生活状况。
第五章: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与文明成就5.1 课时安排:2课时5.2 教学内容5.2.1 农业技术与水利工程5.2.2 数学、天文学与医学5.2.3 楔形文字的发明与传播5.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解读、小组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与文明成就。
第六章: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与信仰6.1 课时安排:2课时6.2 教学内容6.2.1 古代两河流域的主要神祇与神话故事6.2.2 宗教仪式与节日庆典6.2.3 宗教对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通过神话故事讲解、宗教仪式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信仰。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课程背景、意义和目的。
解释控制理论在工程、科学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定义控制系统的基本术语,如系统、输入、输出、反馈等。
解释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区别。
1.3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
介绍一些重要的控制理论家和他们的贡献。
第二章:数学基础2.1 线性代数基础复习向量、矩阵和行列式的基本运算。
介绍矩阵的特殊类型,如单位矩阵、对角矩阵和反对称矩阵。
2.2 微积分基础复习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如极限、导数和积分。
介绍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的解法。
2.3 复数基础介绍复数的基本概念,如复数代数表示、几何表示和复数运算。
解释复数的极坐标表示和欧拉公式。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质3.1 系统的稳定性定义系统的稳定性,并介绍判断稳定性的方法。
解释李雅普诺夫理论在判断系统稳定性中的应用。
3.2 系统的可控性定义系统的可控性,并介绍判断可控性的方法。
解释可达集和可观集的概念。
3.3 系统的可观性定义系统的可观性,并介绍判断可观性的方法。
解释观测器和状态估计的概念。
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控制设计4.1 状态反馈控制介绍状态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解释状态观测器和状态估计在控制中的应用。
4.2 输出反馈控制介绍输出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解释输出反馈控制对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
4.3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介绍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解释PID控制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五章:非线性控制理论简介5.1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解释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常见类型和特点。
5.2 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方法介绍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如反馈线性化和滑模控制。
解释非线性控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限制。
5.3 案例研究:倒立摆控制介绍倒立摆控制系统的特点和挑战。
解释如何应用非线性控制理论设计倒立摆控制策略。
高中物理必修一绪论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绪论教案
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力的分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
1. 力的定义;
2. 力的分类;
3. 力的作用。
难点:
1. 理解力的作用;
2. 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身边的一些物体,让他们想一想是什么让这些物体能够动起来的;
2. 向学生提出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什么?
二、讲解力的概念和分类(15分钟)
1. 引入力的概念:力是什么?什么是力?
2. 讲解力的分类: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以及各种力的具体分类和作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练习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理解力的作用。
四、讨论交流(10分钟)
1. 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2.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要求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设计力的实验或观察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扩展:
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物理实验或案例,拓展对力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他们发散思维。
教学反思:
力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篇一:教育学教案】教育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主要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理解教育学的任务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4.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5.懂得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就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师范院校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一)教育事实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二)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时,教育问题便产生了。
比如人们有意识地提出了“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并对此进行讨论,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当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得到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科学研究便有了开端。
这些是教育学的使用价值所在。
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因为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流派。
教育学要重现对教育问题的研究。
(三)教育规律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所用教材: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专家审定,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一.明确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三.理解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四.掌握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即是什么;为什么;学什么;怎么学。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学问。
其研究对象是课程和教学。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一)课程与教学 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
(1)已有的定义研究教材P30。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实际上都隐藏着对课程的理解,即课程观,或是“教什么或学什么”的答案,区别在于有的人自觉,有的人不自觉而已。
从社会角度来理解课程的,就倾向于服从大众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要求孩子的,就倾向于服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还有既能服从社会要求又能照顾到儿童的兴趣需要的。
总之,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隐藏着自己的课程定义。
理论家们给课程下的种种定义,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捏造和想象的,而是基于人们对课程各种各样的理解抽象和概括出来的。
所以,任何一种对课程的界定都会有一群忠诚的追随者。
可以用语言把自己经过思考的对课程的理解表达出来,就是你自己的课程观。
(2)词源分析从词源上来追溯课程的内涵,有些寻根究底的意思、因为语言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
从语言最初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知道人们早期对课程内涵的认识,然后,把“课程”还原为最原始的状态来把握它的本质。
中国:教材p29.根据年龄而设的课程,《礼记,内则》记载: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年有三,学乐、颂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自由空间中的。我们通常根据电磁波的特性把它划分为不同的频段。 表 1.1 无线电频段的划分 频段 甚低频 低频 中频 高频 甚高频 特高频 超高频 极高频 VLF Very Low Frequency LF Low Frequency MF Medium Frequency HF High Frequency VHF Very High Frequency UHF Ultra High Frequency SHF Super High Frequency EHF Extreme High Frequency SEHF Super Extreme High 超极高频 Frequency 微波技术最早随第二次世界大战雷达技术的使用发展起来的,那时出于军事的考虑,对实际使用的
图 1.2 电场与磁场在传播过程中的相互转化 值得指出: 人类对于电磁的相互转化在认识上走了很多弯路。 其中 Faraday 起到关键的作用。 Oersted 首先发现电可转化为磁(即线圈等效为磁铁),但是磁向电转化的研究却遇到了挫折。而 Faraday 坚信磁也 可以转化为电。 经过无数次失败, Faraday 终于在 10 年后利用耦合线圈成功的进行了磁向电转化的实验。
第一章 绪论
微波工程是机电工程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波长相当于系统物理尺寸的无线电波的传输、控制、探测 和产生。 大致可以把 300MHz-3000GHz (对应空气中波长 λ =1m-0.1mm )这一频段的电磁波称之为微波,毫米 波是微波中的一部分,它介于 10 ∼ 0.03mm 之间。微波介于超短波和红外光波之间。
微波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以电磁波的发现开始的。有关电磁波的概念最早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有关射线振动的思考》 。他 1791-1867)在 1846 年在伦敦皇家协会的一次讲座上提出的,他的题目是: 在演讲中包含了磁场通过横向振动传播的思想。后来,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完 善了这一思想。麦克斯韦基本上是一个理论家,他将法拉弟在实验中得到的思想变为数学关第,结果得 到了用以描述电磁基本定律的四个关系式,我们现在称之为了 Maxwell 方程组。现在,这一方程组与牛 顿力学三定律,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人类对物理世界认识的基础。Maxwell 方程组是非常
图 1.1 微波在电磁波频谱中的位置
电磁波波长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f λ = c = 3 ×108 m / s 其中频率 f 以赫兹(Hertz)为单位,波长 λ 以米为单位, c 是光速。这个关系是在真空(自由空间) 成立的,在介质中,波长 λ 将缩短。除非本书中其它地方特别说明,都假定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是在
300GHz-3THz
0.1-1mm
频率采用代号来表示,这些代号由于与器件的适用频率相关,所以一直沿用下来。 表 1.2 波段 L LS S C XC X Ku K Ka Q 雷达波段的划分 频率 1.12-1.7GHz 1.7-2.6GHz 2.6-3.95GHz 3.95-5.85GHz 5.85-8.2 GHz 8.2-12.4 GHz 12.4-18 GHz 18-26.5 GHz 26.5-40 GHz 33-50 GHz 3 cm 10 cm 5 cm 波长
4
基本的方程,它不象牛顿定律在粒子速度接近光速时那样需要进行修正。 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 1857-1894)在 1886 到 1888 年间的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见。赫 兹有在约 10cm 波长的振荡电火使分离的导体环产生了相同的振荡。这是最早的类似微波实验。最早在 微波频谱范围进行实验研究的是由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 1874-1937)在 20 世纪进行的。马可尼建 造了抛物面天线(parabolic antenna) ,使用 550MHz 的电磁享演示无线电报通讯。人们把马可尼看做第一 个“微波工程师” ,这是因为这些划世纪的实验展示了更高频率的应用。 在关波导的深入研究是由 George C. Southworth 在 1930 年间完成的。在早期的实验中,他还观察到 了驻波并证实与实验设备尺寸有关。1933 年 Southworth 和他的同事们在 AT&T 通过 6m 长的波导发射并 接收到了电报信号。 其后,在微波技术领域的另一个重要进展是在 1937 年研制出了产生连续微波的源,称为速调管 (Klystron) 。这种微波真空管是由 Sperry Gyroscop Company 资助,在 Stanford 由 Russell,Sigurd Varian 和 William Hansen 发明的。它们的目的是希望研制出用于飞机在恶劣天气情况下的着陆设备。同时,一 些公司(如 AT&T,ITT,Marconi)则资助用于通信系统的微波研究。 由于这些在二战前的研究,无线电探测与定位-雷达(radar)激励人们对微波研究迅速增加。大多 数现在使用的微波器件都是在二战期间在英国、美国和战争实验室里研制的。关于这段时间微波技术的 发展历史,在由 MIT Radiation Laboratory 成员所撰写的 28 卷文件中有详细的叙述。
图 1.5 波在时空中的传播 微波优于其它电磁波波谱的原因在于它的短波长相干辐射和宽的可用频谱。短波长相干导致高定向 性和人辨力。在长波情况下,要实现相同的定向性和分辨力需要非常大尺寸的天线。这里,分辨力定义 为天线区分两个不同反射物体的能力。相反,红外波谱在可能获得更高的定向性的分辨力。但很多红外 光源在是单色的(发射单一相干频率) ,且红外频谱除了少数窄的“窗口”或小衰减区域外,在大气中传 播时会受到严重的衰减。因此,对一些应用领域,微波能实现超过其它频谱的最好的系统性能。它具有 高定向性,高分辨力,和低大气衰减的特点。 另一个微波的主要优点是宽的可用通信频谱范围。例如,频率范围 10cm 到 1cm 间的载波为
5
1.2 微波的基本特性
我们先来观查麦克斯韦方程组所蕴的物理意义,Maxwell 方程组中独立方程主要表现为前面二个, 即
⎧ ∂D ⎪∇ × H = ∂ t + J ⎪ ⎨ ⎪∇ × E = − ∂ B ⎪ ∂t ⎩
这两个方程左边物理量为磁场强度(或电场强度),而右边物理量则为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这中间 的等号深刻揭示了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共存于统一的电磁波中。正 是由于电场强度不断转换为磁场强度,而磁场强度又不断转成为电场强度,才会发生能量交换和贮存。
(旋度);方程的右边是时间的运算(导数),中间用等号连接。它深刻揭示了电(或磁)场任一地点的变化会
转化成磁(或电)场时间的变化;反过来,场的时间变化也会转化成地点变化。正是这种空间和时间的相 互变化构成了波动的外在形式。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即一个地点出现过的事物,过了一段时
U M E F G R
40-60 GHz 50-75 GHz 60-90 GHz 90-140 GHz 140-220 GHz 220-325 GHz
通常所讲的微波是波长为 λ = 1m ∼ 0.1mm 的电磁波,对应的频率为 f = 300 MHz ∼ 3000GHz 。
1.1 微波技术的早期研究
10
成。但是做为开始,一本面向新微波工程师的书籍,应当首先介绍当前所需的微波器件设计技术。现代 先进微波技术利用半导体器件来进行微波信号的产生、控制、放大、以及检测等等。比效先进的系统已 经采用微波集成电路(MIC) 。射频(RF)信号的处理可在传输线结构的电路中进行,这种结构采用高 介电常数材料基片(为减小尺寸)和横电磁波(TEM)传输线,如微带线。当前的发展趋势是向更高频 率(10GHz 或更高)以使电路更加小型化。现在的 MIC 技术是采用氧化铝基片而将电路芯片置于其上, 今后的技术是采用单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传输线和器件都在砷化镓基片上制备出来。为进行这种电路 的设计和分析,其计算模型需要十分精确,以使其后改动和修正最小。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是 从常规微波集成电路(MIC)发展起来的,因此,深入学习常规微波集成电路是为准备今后的微波工作 的开端。
6
这一实验不仅证实了电磁转换,而且知道了只有变化的磁磁场才能转换为电。 ......
图 1.3 回路中的电磁振荡
图 1.4 单摆
还需要提到:电磁转换为电磁波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不一定是必然的。例如电磁振荡也是典 型的电磁转换,却不是波。 作为力学类比,电磁转换犹如单摆问题中的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研究 Maxwell 方程两边的运算,从物理上看,运算反映一种作用(Action)。方程的左边是空间的运算
1.4 现代微波技术发展概况
为在有限的容量内编写本书,其内容须在读者应当了解的知识和已经了解的知识之间进行平衡。大 量有关微波的书籍都是从麦克斯韦方程开始,然后进入马拉松式的数学推导。其实微波技术比这些要有
9
趣得多,物理概念对微波来说更重要且更有意义。我们认为数学推导应放在需要的时候再进行。本书编 写从更加吸引人的微波系统应用开始。 现代微波技术和计算理论使我们能对微波电路在计算机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在“纸” 上(实际上是在计算机内存中)建立电路,对其在任意所需的频率范围进行激励并调整其温度变化、介 质参数、材料尺寸等,以对其性能进行确定。计算机可以计及许多在微波技术中比较复杂的因素,如不 连续性引起的波型畸变、随频率变化的波速、以及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的小衰减的积累等。当计算机 模型达到今人满意的性能,就可以设计实验模型并进行测试。实验测试可以利用计算机控制的网络分析 仪进行, 如果存在实验模型与计算模型不一致的地方, 可再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计算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在现代计算机和计算软件出现之前,这一过程十分缓慢并且多依赖经验进行。当前所使用的数学概念直 到 50 年代才出现。那时无法将离散器件与传输线放在同一个公式或方程中。现在我们很容易用 ABCD 矩阵来处理这些不同的器件, 同时用 S 参数来进行测量。 利用矩阵方程处理这两种不同器件的数学方法, 为今天利用计算机解决大多数微波分析与设计问题奠定的基础。 计算机的另一个优点是其可处理和存储大量的数据。 因此当使用象 SUPER-COMPACT@这样的大型 计算软件时,大量的查表数据已存在文件中并根据需要进行调用。 那么当今微波工程和研究人员需要知道哪些知识来从事他们的工作呢?不可替代的是他们需要学习 所有的微波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找出系统设计最初所要追求的设计目标。通常情况下,最初的作者对 系统给出的整体论述比其它人更完整。理解系统设计思想的过程通常需要反复的查找文献的文献才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