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主体转换假说研究——一个探索性的制度逻辑框架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研究框架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研究框架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研究框架Word 文档仅供参照我国乡村新式合作经济组织系统的研究框架我国乡村新式合作经济组织系统的研究框架我国乡村新式合作经济组织系统的研究思路是以乡村合作经济理论为指导, 在总结国际农业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对我国发展农业合作历史的回首,剖析现行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转体制 ,概括和总结出大陆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系统及其发展方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含:1、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在对乡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观点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合作理论、组织理论及有关理论,为本研究供给理论上的指导。

2、世界各国乡村台作经济实践及启迪:经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发展乡村合作经济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发展的经验,以供本研究参照。

3、我国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显现状:经过对50-60年月展开合作运动的回首,总结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将其与当前所提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对照。

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迟缓的深层次原由。

4、现行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研究:依据我国不一样行业、不一样地域和不一样组织形态的乡村合作经济组织 ,选择几个详细样点进行实质调研 ,并就其运转体制、利益分派体制、监察保障体制等进行详细剖析 ,提出各自的优弊端及现存问题 ,并找出其深层次的原由。

5、现行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比较剖析:针对我国现存的各样合作经济组织的发显现状,主要剖析其发展中的限制要素,并对各样合作组织模式分别进行绩效剖析,提出各自的存在条件、发展阶段、优弊端、地位及发展方向。

6、新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系统的建立。

在以上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成立新式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系统的原则和目标,建立出不一样地域拥有当地特色的新式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系统,并就该组织系统中的运转体制、利益分派体制、监察保障体制和政府在发展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职能定位等问题进行要点研究。

7、新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主要就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目标、发展要点、发展步骤、发展举措等问题进行剖析,以供我国在此后发展乡村合作实践中决议参照。

制度变迁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原因分析

制度变迁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原因分析

新。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 , 我们才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 内改变现有
【 收稿 日 20 I — 6 期J09一 2 0 【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9 江苏 南京,1 4 20 6 0 【 作者简介】 瑜(9 1 ) 女, 韩 1 一 , 山东济南人, 8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农业财政与税收。
和诺 思 (93 看来 ,外 部利润 ” 17 ) “ 主要来 自规模经济 、 部性 内部 化 、 险分 外 风
担、 降低交易费用所引起的收入的潜在增加不能内部化时, 一种新制度的创 新可能使这种外部利润内部化。 ④
潜在 利润是 制度 变迁 的诱 因 , 制 度 变迁 还 涉 及 成 本 问题 。 “ 果 预 但 如 期 的净收 益 ( 即指 潜在 利 润 ) 过 预 期 的成 本 时 , 项 制 度 安 排 就 会 被 创 超 一

究 的综合性成果基础上 , 将诺斯等的理论又推 进 了一步 。他认 为 , 度 变迁 不 仅是 由诺 斯讨 制 论 的对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致 , 而且
也是 关于社 会与经 济行 为以及组织 与变迁 的知 识供 给进 步的结果 。
戴维 ・菲尼 ( ai F e e ) 出 , 度 变 D vd eny 指 制
以行政区划为标识的集体组织被改组为农 民合 作经济组织 ( 或农村社区合作组织 ) 为农 民提 , 供产前 、 产中、 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但这一时期
的制度 安排 带 有过 渡性 质 , 不能 适应 市 场经 并
求分析的框架 。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
相对产 品 和要 素价 格 、 法秩 序 、 宪 技术 、 场 规 市 模等 , 响制度 供给 的因素则 包括 宪法秩序 、 影 制

一本探索农村合作组织变迁与创新路径的好书——评《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回顾与创新》

一本探索农村合作组织变迁与创新路径的好书——评《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回顾与创新》
书 讯 ・ 评 书

本探 索农 村合 作组 织变迁
与创 新路 径 的好 书
评 《 中国农村合 作组织 分析:回顾 与创新》
陈柳钦
人是 社 会 性 的动物 ,人 与 生 俱来 的本 质 特 第 三 章 对 中外 农 村 合 作 组 织 的历 史 变迁 进 行 考 征 就 是 与别 人 结 合 成组 织 而 存 在 ,对人 的合 作 察 ,总 结 其 经 验 教训 。第 四章 分 别从 经 济学 、 行 为 与合 作 组 织 的研 究 一 直 是 学 术界 研 究 的一 政 治 学 和社 会 学 的角 度 对 农 村 合 作组 织 的作 用
村 合作协 会为 个案剖 析和探 索建设 新农 村 ,探 索 术 良心 。 .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条 件下 的新型合 作化 道路 ,具
该书 的另一 个亮点 在 于研 究范 式上 的与众不
有双 重含义 。其 一是 回归 。在相 当程度 上是正 本 同。作者不但 从 经济学 的角度 对农村 合作组 织进
个 热点 。在 中国 近代 历 史 上 ,关 于合 作 组 织 不 和 功 能进 行 理 论 分 析 。第 五 章 提 出农 村 合 作 组
同 观点 的分歧 和 争论 曾经 演 变成 社 会 主 义 道路 织 的基 本 制 度 框 架 ,并 论 述 其形 成 和 变 化 的 路 的分 歧 和 争 论 ,甚 至 演 变 为 惊 心 动 魄 的政 治 斗 径 。 第 六 章 通 过 瑞 安 农 村 合 作 协 会 的 个 案 研 争 。 目前 对 于 中 国农 民组 织 化 问题 的研 究 还 主 究 ,提 出 了一 种 农 村 合作 组织 的创 新 模 式 。第
要 集 中在农 民经 济 组 织上 ,研 究 者 对 农 民在经 七 章对 农 村 合 作 组 织 的要 素投 入 和 绩 效 进 行 实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模式选择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模式选择

只有入社自 们之所以有进行制度变迁的动力 ,完全是因为通过制度变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群众的经济组织 , 愿, 退社自由, 实行农 民民主管理 、 民主监督 , 才能确立农民在 有 可能获得外 在利润。
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 ) 二 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 织诱致性制度 变迁的原 组织中的主体地 位,
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广大农 民对于 切身利益的制度还处于茫然无知 的状态 。农 民对农 民专业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和我国历史上 、国际上 合作经济组织 作经济组织表现出来的“ 理性不 及的无知 状态” 给农 民专业 ,
等经济组织的重新认识 , 则成为制度创新 的供给 , 这使潜在收 合作经济组织的自发式产生带来了挑战 。 益转变为现实收益的可能 。诱致性变迁模式农 民专业合作经 农 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诱致性变迁 是以“ 理性人 ” 为前 济 组织是在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均衡 ,是由农 民通过自下 提的 , 但农 民文化层次 、 自身素质 、 俗习惯 的参差不齐致使 风 而上地 自主组建的, 是农 民自我服务的组 织, 能有效地保护农 “ l人” 理 生 假设并不适用 。在农村地 区特别是偏远 的山区。理 “
( ) 二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原 因分析
哈耶克认为每个人都存在某种“ 理性不及的无知状态” 。
理性不及的无知状态 ”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 首先 , 每个人 越来越希望通过自我合作来公平 地获得技术、 信息等服务 , 这 所谓“
种对于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 反映了他们对于制度创新的需求 。 对决定其行为和其他 人行动的最终结果的大多数特定事实是
民利 益 。
性不及的无知状态 ” 是理应预见到的。因此 , 农民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的开展必须 以强制性变迁措施作为保障 ,大量的资金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变迁和政策评价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变迁和政策评价
度也 要 由群 众 民主制 订 。” ( ) 策效 果 评价 三 政
能力 , 以致于出现农民卖粮所得难抵生产投入的现象。因此 ,
生 产 技 术 革 新 、优 良品 种 的 引进 在 农 业 生 产 中 变得 尤 重
要。在农产品经营上 , 农民面临 “ 怎么卖 ” 的问题。初级农产 品的销售利润薄弱, 这是个共识 , 然而 , 分散的农民没有能力 进入市场, 眼看着更大的利润在销售、 加工阶段流失。在观念 意识 上,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改革 初的温饱水平 , 急需走上致富之路。1 8 — 98年农业增长 95 18 的停滞 ,以及 2 世纪 9 年代面临的新困难 ,使得单纯依靠 0 O
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又面临着生产经营规模小、 技术水平提高困难、 生产手
段落后、 商品信础上的市场经济发展 , 导致 了他们对社会化服务的强烈需求。但与
此相对应的农村社 区组织的服务功能却不断弱化 ,这使得农 民对技术等
方面的服务需求难 以满足。各级政府的涉农部门围绕建立农村社会化服 务体系的 目标 , 开始推动新型社会 中介组织的发展 , 各种农村专业合作技
我国农 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的制度变迁和政策评价
口 孔祥智 史冰清


1 7- 骝9 : 索和初步发展 阶段 98 1 年 探
( J 一 政策出台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家庭联产承包制与双层经营逐步在农村 建立并巩固。随着 “ 的体制的松动, 统” 广大农民有了 自发建立合作经济 组织的大环境。实行家庭承包制后 , 农户作 为独立的经济主体 , 必须独 自 解决产前、 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问题。但是 , 这种干家万户分散生产的
l 正确的支持和引导 , 、 使新兴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规模逐步扩大。从 18 年 的一号文件到 18 年的 《 93 97 把农村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治理机制与变迁逻辑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治理机制与变迁逻辑
Z h o u Xi a o d o n g
( H u a n g h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l e g e , Z h e n g z h o u , He n a n 4 5 0 0 6 3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i n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e e n t h e p r o p e r t y r i g h t s a r r a n g e me n t a n d g o v e ma n c e me c h a n i s m i s ma i n l y ma n i f e s t e d i n t h e f o l l o wi n g a s p e c t s : F i r s t , t h e n e w t y p e o f c o o p e r a t i v e e c o n o mi c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e n d t o c o mb i n e t r a n s a c t i o n wi h t c a p i t a 1 . S e c o n d , he t n e w c o o p e r  ̄i v e e c o n o my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h a r e s c a n b e t r a d e d . Ag a i n , n e w s p e c i a l i z e d c o o p e r  ̄i v e e c o n o mi c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s n o l o n g e r p u r e l y a d h e r e t o t h e ” o n e p e r s o n o n e v o t e ”i n i n t e na r l g o v e ma n c e , a n d ma n y n e w s p e c i a l i z e d c o o p e r a t i v e e c o n o mi c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h a v e a d o p t e d” o n e p e r s o n o n e v o t e ”c o mb i n e d wi h ” t o n e s h a r e o n e v o t e ”s y s t e m a r r a n g e me n t . Al o n g wi h t he t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e c o n o my ,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动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动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 因此 。 某个特定制 度安排的变迁 。 可能会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 一般来 说。 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出现往往会产生连锁效应 。 拉动相关的
制度安排发生同方向变迁。 我国农民合 作经济组织变迁蕴含于农 村经济和民主 制度变迁的过程之中。 经济和民主制度变迁推动了 农民鲁 经济组织自变迁。首先。 舴 g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 公杜制赌予了农户独立的产权和经营主体地位, 基本解决了农民 的温饱问题, 并奠定了农村分散细碎的生产经营格局。 经济独立 的农户对外在于现有经营制度的潜在利润的追求最终催生了农 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维普资讯
t 合作经津】
农 民合 作 经 济 组织 变 遵 动 凰 的制度 经 济 掌 分 析 球
◎安 宁 翟印礼
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 催生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 l 年, 9 ∞ 几乎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 中国出现了第一个 者”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 从此 —种崭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昕 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创新和变迁。 —嘈
5 偏好 、 制度内在地包含着影响主体行为的由文化传统决定的价值偏
好。 制度变迁的需求 胡 r 行为主体偏好的影响。 从本质 匕 看这 2生产要素和产品相 对价格 的变动 、 种影响是由于偏好改变了行为主体的效用函数, 改变成本——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为某种原因变得 从而改变 行为主体 搠嘲 收益的判断。 在农业生产 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或价值上升时,人们之间的澈励结构也会随 益 韵 尺度, 构 之改变 , 讨价还价能力的变化进而叉会导致重新缔约的能力。 要 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l建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传统文 素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我国现阶段 农业生产要索的配置情况基本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稳定、 农 求 。 噼耳 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业生产对化肥、 农药、 技术、 机械等物 质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 , 资金、 信息和技术变得极为稀缺 。 相对 价格上升较陕, 使用成本越来越高。 , 对降低交易费用和降低风险 嘱豳 壬 的需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研究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研究
地 区 取 得 了 极 大 的 发 展 ,对 于 农 业 产 业 发 展 产 生 了很 好 的 成
效。笔者觉得 , 很 有 必 要 推 动 农 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制 度 进 一 步 创 新。 从 而 实 现 我 国农 业 建设 事 业 的 新 发 展 。
2 我 国农 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制 度 创 新 的基 础 条 件
自从 上 个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我 国推 广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以 来, 我 国农 业 产 值 与 了新 中 国历 史 上 农 业 发展 最 好 的 时 期 。但 是 , 进 入 九 十 年 代 以来 , 我 国 农 业 的 发 展 开 始 出 现 了疲 态 , 农 民收 入 与 城 镇 居 民收 入 之 间 的差 距 逐 步 拉 大 . 农 产 品产 量 的增 长 趋 势 出现 放 缓
属性 。
甚 至 停 止 的 状 况 再 加上农产 品的价格 多次下 降 , 农 民 群 众 的
收入增长势头变得更加缓 慢。有鉴于此 , 积 极 探 索 新 形 势 下 的 我 国农 业 发 展 之 路 也 就 成 为 了农 业 战 线 工 作 者 的 重 要 任 务 。 随 着 近 些 年 来 我 国农 业 合 作 经 济组 织 的 兴 起 , 尤 其 是 在 东 部 沿 海
前实 际 。 创 新 更 需 要 立 足 于 长远 。 为 了 实 现 我 国农 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的创 新 , 必须深入 研究社会 经济 、 农 业 经 济 的 发 展 变 化 及 其 整 体 发 展 趋 势 。 我 国 农 业 的 发 展 目标 是 为 了 实 现 农 业 现 代 化. 也 就 是 让 现 代 工业 以及 现代 技 术 能 够 深 入 到 农 业 以 及 食 品 工 业 .农业 产 业 应 当 积 极 采 用 工 业 生 产 方 式 以及 组 织 方 式 , 不

“权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据

“权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据
“权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 革: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据
目录
01 一、理论逻辑
03 三、总结
02 二、案例证据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其中,“权释”原则在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 次演示将从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据两个方面,阐述“权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理论逻辑
一、理论逻辑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旨在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归属,激发农民参与积 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权释”原则在此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理论逻辑
“权释”原则指的是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通过释放权利和权益, 实现农民对集体资产的确权、赋能和利益共享。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
二、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问卷调查主要针 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相关政府部门,访谈则与各地政府官员、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代表及农民进行,实地考察则深入了解了当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具 体情况。
三、结果
1、改革进展
1、改革进展
浙江省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且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在本次调 研的地区中,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许多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完成了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并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 和监事会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政策落实难度大:一些地方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导致政策 落实效果不佳。
1、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改革成本高:改革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农村经济 造成了较大压力。
1、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3)农民参与度低:部分农民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不高,参与度有待提 高。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研究框架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研究框架
合作 经济 之路 。 3 是 我 国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的 客 观 要 求 。 这 是 由 农 村 、
1 农 村合 作经 济组 织理 论 : 对 农村合 作经 济组 织 、 在
户 适 应 市 场 , 必 须 提 高 农 户 的 组 织 化 程 度 , 导 农 户 走 相 关 概 念 界 定 的 基 础 上 , 用 合 作 理 论 、 织 理 论 及 有 关 就 引 运 组
以 目 的 是 要 增 加 农 户 收 入 。 农 村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通 过 开 展 多 总结 出 其 发 展 的 经 验 , 供 本 研 究 参 考 。 形式 、 层面 的合 作 , 分散经 营 的农户 组织起 来 , 农 多 把 为 3、 国 农 村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发 展 现 状 : 过 对 5 我 通 0—6 0 户 提 供 信 息 、 术 、 售 等 服 务 . 导 农 户 种 养 . 效 地 保 年 代 开 展 合 作 运 动 的 回顾 , 总 结 出 成 功 与 失 败 的 经 验 教 技 销 指高农业 的市场 自己 的合 作 经 济 组 织 使 政 府 在 与 国 外 进 行 农 产 品 贸 易 谈 形 提
集 中 度 , 此 克 服 小 农 户 所 固 有 的 行 为 缺 陷 。 同 时 , 培 判 时 持 有 的一 个 极 具 分 量 的 筹 码 , 提 高 农 业 的 地 位 、 由 要 在 消
应 人 世 后 的 冲 击 和 挑 战 ,农 户 的 合理 利 益 也 难 以 得 到 有 双 方 的 交 易 成 本 , 也 避 免 了 小 农 户 在 与 企 业 交 易 中 可 能
效 保 护 。 高 我 国 农 业 竞 争 力 的根 本 出路 在 于 : 家庭 经 产 生 的 机 会 主 义 行 为 恶 果 。 三 是 政 府 的 合 作 伙 伴 。 一 方 提 在 营 的基 础 上 , 过 发 展 各 种 农 村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 分 散 的 面 , 作 经 济 组 织 不 是 单 纯 为 了 谋 利 , 不 是 为 少 数 人 谋 通 把 合 更 小 规 模 农 户 组 织 起 来 , 户 以 合 作 组 织 成 员 的 身 份 , 体 利 的 工 具 , 是 劳 动 者 联 合 自助 的 组 织 ; 一 方 面 , 户 农 整 丽 另 农

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要: 蓬勃发展的农村新型 经济合作 组织昭示着我 国农 村新 一轮制 度创新 的开始 , 必将 对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 村发
挥极 大的推动作 用。但是 , 由于我 国农村的新一轮合 作化 运动是 在集 体经济 的基础 孕育和发 展起 来的 , 无论在 制度 环境还是制度 变迁路径等 多方面 , 与发达 国家的合作化发展道路都 存在很 大差别 , 文根据我 国国情 , 出加 快我 国 本 提 农村经 济合作组 织健康发展 的一 些思考 。 关键词 : 集体经济 ; 农村经济合作纽 织; 制度 创新 ; 中国特 色
中 图 分 类 号 2 l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7 3 (0 7 2 6— 2 0 7— 7 1 2 o )0— 0
随着 以推行家 庭联 产 承 包 责 任制 为 核 心 内容 的制度
创 新对 农业经 济 增 长 推 动 作用 的逐 渐 丧 失 , 0世 纪末 我 2
13 农 村集体 经 济具 有 多 种 合作 经 济 职 能 同时 , 管 . 尽 合作 经济 和集体 经 济存 在 重 大差 别 , 是 , 过 理 论 分析 但 通 可 以发 现 , 体经 济 本 身 存在 多 种 合 作 经济 职 能 。首先 , 集 集体 经济组 织成 员存 在 地 缘 、 缘 和 血 缘 上 的多 种 联 系 , 业 极易加 强 沟通和 合作 ; 次 , 管 推 行 家庭 联 产 承 包责 任 其 尽 制 , 土地 等重要 资 源 仍 属 于集 体 组 织成 员 所 共 有 , 但 因此 集 体经 济组织 的内部 合 作有 着 经 济 基 础 ; 次 。 集 体 经 再 在 济 内部 实行 的村 民 自治 的组织 架构 , 过改 造 同样 可 以为 通
经济组 织

农地产权视角下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研究

农地产权视角下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研究
维普资讯
安 徽 农 业 科 学 .ora o A h i g Junl f nu A n.Si20 .6 3 :2 2 23 15 c.08 3 ( ) 12 —12 ,2 3
责任编辑
方媛
责任校对
方 媛
农 地产 权 视 角 下 我 国农 村合 作 经 济 组 织创 新 研 究
o o s c n m e .Th nte in v t n o ieec ne oayrr op rt ee o o c og nzt n sdsu sd f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h rp cie o ted vlp n i e n o ai Chn s tmp rr u a c e a i n m ra iai swa ic se r tep s e t h e eo me to h o f o l v c i o o e v f f
在 中国农村 改 革 过程 的 2 年 中 , 村 合作 经 济 组 织从 0 农 无到有 、 小 到大 、 从 从弱 到 强 , 挥 了 积极 的 作用 。现 如 今 , 发 要 从根本 上改变农 民在 市场经济 条件 下 的弱势地 位 , 须提 必 高农 民 的组织 化 程度 , 建 、 育和 发展 能 够代 表和 维 护 中 创 培 国农 民利益 、 进 中国社会和 经济协 调发 展 的农 村 合作 经济 促 组织 。然 而 , 农 村合 作 经 济组 织 的发 展 历程 , 纵观 它始 终 与 农 地产权 制度 的变化 和 发展 紧密 相连 。笔 者 就对 农村 合 作 经 济组织 与农地产 权制度 变迁 的过程 与主要 内容 进行 比较 , 从农 地产权 制度发 展 角度 探讨 我 国农村 合 作经 济 组织 的创 新性 , 对其健 康发展 提出 了一 些意见 和建议 。 最后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变迁的逻辑与路径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变迁的逻辑与路径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59分析农业生产主体变迁的逻辑与具体路径,对于理顺我国农业发展思路,及时调整农业政策,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农业生产的重要领域——粮食生产,作为切入点,试图从交易费用与规模经营两个方面揭示农业主体变迁的经济逻辑、路径选择与政策调整。

文章通过对比传统小农与新型主体的优劣,阐释了农业主体变迁的可行性与必然性,论述农业主体变迁遵循的具体路径,最后给出农业主体变迁下经济政策调整措施。

新型主体取代传统农户的经济逻辑(一)农业主体变迁的背景1978年实施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启了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作为适应当时历史条件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经营形式,“小农模式”有其经济合理性。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政策的放松,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逐渐转向劳动报酬较高的地区和行业。

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调查显示,2004-2014年间我国农业从业人数以平均每年1247.9万的速度减少。

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业从业人数仅为22,790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由2004年的46.9%下降至29.5%。

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对接,使得农业生产副业化、兼业化严重,一些在城市获得稳定工作机会的农民,甚至放弃土地、完全脱离农业生产。

“无人种地”曾引发国民众议,但与此同时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事实,却消解了粮食减产的隐忧。

以龙头企业、种粮大户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主体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粮食生产、加工、营销等领域,它们相较于家庭农户占据着天然的资金、技术等优势,而其经营的农地相对集中且总种植面积较大,具有规模化经营的便利。

新型农业主体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第1季度全国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万户,同比增长25.0%,资金数额0.2万亿元,增长20.6%。

(二)新型主体取代传统农户的必然性 小农生产的局限性。

“小农模式”曾经有效地化解了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多地少的难题,由于对市场依赖性弱,小农生产自给自足,十分稳定。

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作者:陈天佐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4期陈天佐基于农村经济建设以及生产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条件以及资源支持,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当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和建设,极大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研究,了解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以及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和缺陷,在此基础上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

1、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1)组织成员群众性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是由基层的农民群众所组成,大多数是区域的农业生产者以及非农业人员,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凝聚力。

(2)具有服务性特点在我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模式,其更加关注农业服务,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构建是为了更好的弥补和完善农业生产种植中的问题,通过农民群众的综合经营,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不是简单的以经济利益为合作目标。

(3)合作组织股份共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一种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每一个合作组织成员都享有股份和经营管理的权利,目前农业生产者按自身的份额进行经济效益的分红。

2、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和不足(1)缺乏科学的认知,农业生产者合作意识薄弱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大多数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缺乏科学的认知,农业生产种植缺乏合作意识,导致当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很多农业生产者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中心存疑虑,对于农村合作组织的工作和服务参与不积极,极大影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效能的提升。

(2)产权责任不明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强调农业生产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

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机制不完善。

组织里面大多都是农民,这些农民可能是种养殖能手,但对合作组织却不懂如何管理,很多人一点管理的基本知识都没有。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分析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分析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分析
赵选民;王宝石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2)002
【摘要】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绩效进行了分析.结合WTO对农业政策的影响,分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农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问题.并就农地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农业服务组织制度创新、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创新进行了讨论.
【总页数】5页(P14-18)
【作者】赵选民;王宝石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学院,会计系,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学院,会计系,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4
【相关文献】
1.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探析 [J], 唐芳
2.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对1949年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过程的理论分析 [J], 方浩
3.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以1949年-1982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为例浅谈我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应有的角色定位 [J], 熊杰
4.加强制度创新推行自主治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制度变迁分析 [J], 张全红
5.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分析 [J], 谢冬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研究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研究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研究
张雯;衣莹
【期刊名称】《金融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产权结构和外部环境因素入手分析了影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动力机制。

研究结论认为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主要出发点,也是农民理性选择的根据;产权结构的优化是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动力;私产的联合、农民充分的退出权和决策权是保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良性运行的主要保障;行政力量的介入,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土地产权结构的优化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博弈中最重要的环节,并提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导向。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张雯;衣莹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沈阳110161;沈阳1101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42
【相关文献】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J], 唐爽;王亚飞;王青
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困境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J], 文晓波;曹成刚
3.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国死刑改革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J], 汪恭政
4.持续审计变迁动因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J], 安宁
5.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基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 [J], 白广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重构路径研究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重构路径研究

作者: 万江红 姚耿洁
作者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89-9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3期
主题词: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变迁 重构路径
摘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一种重要的产业化组织形式,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但目前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体系出发,通过描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四类组织的发展变迁,分析其产生与发展变迁历程,探索其重构路径,从而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农村经济组织演变及创新.doc

农村经济组织演变及创新.doc

农村经济组织演变及创新一、农村经济组织变革1978年以来农村启动了两项重要的改革,一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推进农副产品市场化的改革。

前者重新奠定了农户家庭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组织单元的地位,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后者在经历了一个农副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过程后,到90年代初,使90%以上的农副产品实现了市场交换。

然而,两项改革的深化凸显出了一些新的矛盾。

农户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单元并不能撑起日益放大的农副产品市场化的发展,传统的流通组织和服务组织(供销社、信用社、农技站等)也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由封闭到开放的需要。

所谓“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尖锐起来。

单个农户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农村经济发展呼唤市场组织形态的创新。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制度性创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农业行业内部分工的不断深入,分立后的各个环节需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连接和协调。

从这一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进程就是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过程,创新的目的即在于引进适当的中介组织和连结机制,以消除“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组织变革方面,山东省莱阳市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本文就是在对莱阳市进行实际调查基础上所作的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产业化初期的主要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农户”与合作社莱阳市的农业产业化启动于20世纪90年代初,此时莱阳市的农副产品市场化和联产承包制基础已经基本奠定,制约其发展和升级的主要屏障是“两难一低”,即农副产品销售难、农用物资采购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分散的农户不仅必须直接面对市场,而且日益感受到市场通道不畅的压力。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涉农服务组织(如供销社、农资公司、畜牧兽医站、农技站等)已不能适应服务于农户的需要,有的则陷入了瘫痪。

刚刚启动的农业产业化呼唤着农村经济组织的变革。

此时莱阳市农村组织的两种主要形式是“龙头企业+农户”和合作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O O 8 2 2 1 —O —O
的 自发制度 创新行 为 。
・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7 J 15 和青岛市软科技项 目“ 0BY2 ) 农村科 技创新 服务体 系建 设研究——基 于专业协会 建设 ”
( 9—1—1—1 2一( 9 0 0 2 )一z e 的 资 助 。 h)
这 对 我 国农 村合作 经济 组织 的建 立和演 化具有指 导意义 。 关键 词 : 主体 转换假 说 ; 强制性制度 变迁 ; 致性 制度交迁 诱
中图分类 号 :2 5 F 7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5 6 2 1 )4— 0 8—0 10 8 7 ( 0 0 0 0 2 8
领 域的经 验对 中 国制 度变迁 和演化 展开 了深入 的
实施 成本考 察渐 进 式 改革 总 是 次优 的 , 从 改 革 若
的摩擦 成本考 察 , 渐进 式 改 革 在 一定 的条 件 下 则 就可 能是最优 的 ; 刘 文 革 ( 0 4 则 将 转 型方 式 20 )
理论 分析 , 出 了反 应 本 土特 点 的多种 制 度变 迁 提

。 三农” 问题研究 ・
< 新疆财经,O O年第 4期 2l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 度变迁 体转换假说研 究木 主

个探 索性 的制度 逻辑 框 架
王克 稳 , 会奇 , 徐 栾惠洁
( 岛大 学 国际商学 院, 青 山东 青 岛 2 6 7 ) 6 0 1
内容提 要 : 国农村 合作 经济组 织的建立 往往采 用不 同的形 式 , 中, 致性 制 度 变迁 和 强制 我 其 诱 性制度 变迁 相结合 的方 式较为普遍 , 即政 府和微 观 主体 轮 流 充 当农村 合 作 经济 组 织制 度 变迁 的第 一集 团。在 综合 原 有制度 变迁模式 和社会 实践基础 上 , 文提 出 了主体 转换假 说 , 本 并对影 响主体 转换 的 因素进 行 了详细分 析 , 转换 时机 的选择和 转换失 败 的后果 进行 了理 论性论 述 , 对
划分 为突变式 制 度变 迁 和 演进 式 制 度 变迁 。 这
些 观点 的提 出本 质 上 都 是在 “ 元 论 ” 一 前 提 二 这 下进 行 的。林 毅 夫 的 “ 元 并 存 ” 以 解 释 中 国 二 可 “ 自上而下 ” 和“自下 而上 ” 的改 革 历程 , 但许 多 学
2 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鉴 于 以上原 因 , 瑞 龙 ( 9 8 在 此 基 础上 加 杨 19 ) 入地 方 政府 这 一 主体 , 据 江苏 尤 其 是 昆 山 地 区 根 的 改革 经验 , 具 有 独 立 利 益 目标 的地 方 政 府 引 把
入 中 国制 度 变 迁 理 论 分 析 框 架 , 出 了 “ 间扩 提 中 散 型” 度 变 迁 方 式 的理 论 假 说 , 进 一 步 总结 制 并 出了 阶梯 式 的渐 进 制 度 变 迁模 型 。 该 假说 认 为
倡导 、 组织 和实行 的制 度变迁 ; 强制性 制度变 迁则
政府 与 中央政府具 有相 似 的 目标 函数和 面临相 同
的约束 条件 , 而没 有考虑 “ 权 让 利 ” 革后 的地 放 改 方政 府在制 度创 新 中 的重 要 作 用 , 的假 设 显 得 他 过 于 抽 象 , 不 符 合 我 国 实 际 情 况 ; 周 业 安 也

我 国制度变 迁假说 演进
过实 施成本 和摩 擦 成本 的 比较 , 察 了激 进 式 改 考
革 和渐进式 改革 在 体制 变 革 中的优 劣 , 为 只 从 认
对 于制度 变迁 模 式 , 济学 家 们进 行 了许 多 经
有益 的研 究 。2 0世 纪 9 O年代 以来 , 多 中 国学 许 者根 据我 国经 济的市 场化改 革和新 农村建设 两个
(0 0 认 为 诱 致 性 制 度 变 迁模 型对 政 府 可 能 有 20 )
积极 作用 , 强制性 制 度 变迁 模 型 忽 视 了社 会 成 员
是 由政府命 令 和法 律 引入 和 实 行 的 , 诱 致性 制 而
度变迁 必须 是 由需 求 引致 的。 2樊 纲 ( 9 3 通 I 19 )
度 变迁 主 体的 身份 和制度 变迁 主 体 的影 响 专用 性
等 。’
更多 的学 者根 据 我 国的 实 际情 况 , 制 度 变 对
迁方 式进 行 了 深 层 次 的研 究 。 金 祥 荣 ( 0 0) 20 以 温州模 式 和浙 江 的改 革 经 验 为 实 践基 础 , 括 出 概 “ 多种 制度 变迁 方式并 存 和渐 进 转换 假 说 ” 把 制 ,
模式 。其 中 , 具 代 表性 的研究 主要有 强 制 性制 最
度变 迁和诱 致性 制 度 变 迁假 说 、 度变 迁 三 阶段 制 论、 主体角 色转换 说 、 多种制 度变迁 方式并存 和渐 进转 换假 说 、 同一轨迹 制度 供给 累计 升级假 说等 。 林 毅 夫 ( 9 9 在 拉 坦 ( 9 8 诱致 性 制 度 变 18 ) 17 )
者认 为该假 设无法 完全 揭示制 度变 迁 的全 貌 。杨
瑞龙 ( 9 8 认 为 该 假 设 成 立 的 前 提 条 件 是 地 方 19 )
迁 假说 的基础上 , 制度 供 给角 度 将制 度 变 迁分 从
为 由政府 主导 的强制性 制度 变迁和 微观 主体 主导 的诱 致性 制度变 迁两类 。诱 致性制 度变迁是 指变 迁 主体为 个人 或一 群 人 , 响应 获 利机 会 时 自发 在
作 者 简 介 : 克 稳 ( 94一) 男 , 士 研 究生 , 究 方 向 : 业管 理 ; 会 奇 ( 92一) 男 , 王 18 , 硕 研 企 徐 16 , 教授 , 士 生 导 师 , 究 方 向 : 业 譬 理 ; 硕 研 企 栾 患 沽 ( 97一) 女 ,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业 管理 。 18 . 硕 研 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