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第3单元《诗经》二首(教案)2022春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部编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欣赏自然美景、表达内心情感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自然美和情感表达。
1.学生对诗歌韵律的理解:在讲解《关雎》和《蒹葭》的韵律特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美,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实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
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在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时,我注意到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存在困难。为此,我需要在教学中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运用。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基本概念、诗歌韵律特点、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经》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诗经》二首的教学价值和挑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反思和改进:
5.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诗经》中汲取道德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经》二首的基本内容理解:把握《关雎》和《蒹葭》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诗歌韵律特点分析:《关雎》和《蒹葭》的韵律结构、句式特点,以及如何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
3.情感表达的引导:在诗歌朗读和情感表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很难将情感与文字有效融合。为了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我考虑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表达诗歌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2 《〈诗经〉二首》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
12 《〈诗经〉二首》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立言、立行。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之一(因为《乐》经失传,所以也有“五经”之说)。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有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
在手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歌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主题概述诗歌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诗歌翻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不可得,日日夜夜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绝,竟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三、诗歌结构第一部分: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部分:用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写这位男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求而不得的痛苦。
第三部分:描写这位男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进一步表达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之情。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关雎》吟唱(课件)。
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里面的唱词吗?这是《关雎》,出自《诗经》,哦,诗歌也可以唱。
以后我们也可以用唱的方式来记忆诗词。
这样既有诗的内容的滋养,也有音乐的陶冶。
刚才我们说这是《诗经》中的关雎,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
今年我们就走近《诗经》,欣赏其中的《关雎》,相信这一定是大家喜欢的内容。
二、了解诗经:1.《诗经》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的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列入“五经”之首。
2.《诗经》六义:作品分类:《风》:国风,各地的民谣;《雅》:大雅、小雅,属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
比:类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3.问:《诗经》里的诗词我们是首次学习,但《诗经》里的成语、名句、名号我们都接触过了。
只是我们不知道是出自《诗经》,因此《诗经》离我们很近,也看出《诗经》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你知道多少?例:哀鸿遍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爱莫能助:《诗经·大雅》“维仲山甫之,爱莫助之”。
不可救药:《诗经·大雅》“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情熇熇,不可救药”。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包含两首诗《关雎》与《蒹葭》。
从教材编排上来说,这是初中三年来,《诗经》选编的第一篇。
从单元提示上来说,第三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在通过几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经》属于抒情类古诗文,是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文本,所以我将《关雎》与《蒹葭》的教学目标都定位在“审美”上。
从课前预习提示来看,要求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同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从课后思考探究来看,第一题是分析重章叠句的形式,第二题是分析比兴手法,第三题针对《蒹葭》的独特意境提出。
综合以上可梳理出一条线:读——解——品。
读诗,读诗中的节奏和韵律,解,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形式和比兴手法,品,品诗的语言,从语言去挖掘隐藏在语言背后,诗所歌咏的美好感情。
二、设计思路在备课过程中,我想到这是两篇文章,如果两篇设计为同一种上法,那教材没有必要安排《诗经》二首,大可《诗经》一首,也就让我开始思考,这两篇古诗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细读后发现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关雎》是《诗三百》的开门首篇,具有重要地位。
《关雎》为何能够作为开篇而存在,这就要联系到孔子了,孔子在《论语》中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认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毛诗序中也说《关雎》“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有着教化作用。
教化天下什么呢?像《关雎》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成为“君子”和“淑女”。
这篇诗能成为首篇,成为“风之始也”,跟这样的教化作用是分不开的,而作为现代青少年,有必要在这样十几岁懵懵懂懂的年纪,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淑女),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今天的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于是这篇《关雎》经过分析,就有了新的教学点,就是通过诗歌中语言的品读,分析“君子”和“淑女”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明白古代对君子和淑女的定位,从而使其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受到熏陶和感染(即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设计简说】: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的本地歌谣,和课文作一个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分为“读通、读懂大意、读出情味”等几大步,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
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
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积累“睢鸠、窈窕、荇莱、寤寐”等词语。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课题水边的爱慕与追寻——《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①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部分,本课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诗文方面内容“策划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同时“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可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都要求,在学习诗歌时,应关注文学积累、语言特点和主旨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②教材分析《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的写作手法手法歌咏真挚、美好情感,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受。
同时,诗中“伊人”意象的多样解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a.单元位置《蒹葭》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怡情养性”为人文主题,整合了五篇古诗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强调通过阅读这些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诗经》二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重点
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四、精读细研,分析问题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总结)
五、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道阻且跻(高)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B.琴瑟友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 示范教案
《诗经》二首【目标展示】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理解《诗经》的内容。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图片、音乐、录音。
【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一个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诗经》。
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
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朗读。
(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yǎotiǎo)逑.(qiú)荇.菜(xìng)..(jūjiū)窈窕寤寐..(wùmèi) 蒹葭..(jiānjiā) 晞.(xī) 坻.(chí)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的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感受《诗经》在重章叠句中的情感表达。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准确的理解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及其作用。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该篇课文选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内容丰富多样,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诗经二首》,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力和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表达法,进行准确的朗读和鉴赏;能够从中体味诗人的意境,进一步增强对文学的感受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敏感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诗经二首》,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象,理解其内在深层含义,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诗歌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呈现:教师给学生放映一段古代舞蹈视频,并解说诗歌的背景和意境,让学生用感性的方式理解诗歌的美。
讲解:教师讲解《诗经二首》的背景、作者、主题等基本情况,解释一些生词和语句的含义。
鉴赏:教师分段鉴赏《诗经二首》,让学生朗读一段,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其意境和情感表达。
整合:教师帮助学生整合课文知识,总结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印记。
拓展:教师提供一些其他古代诗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鉴赏和比较。
作业:布置阅读《诗经》的任务,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解读和写作心得。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对《诗经二首》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关雎》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标分析(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课标解读“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句话是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从情感体验、作品内涵、有益启示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借鉴。
“有”、“初步领悟”、“获得”表示学习程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或读出作品中饱含的情感,谈论自己对文章内涵简单的理解,把所学所感用于具体的情境中。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是语文要素的要求。
语言的表现力往往指向对人、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作品的内涵,语言的韵味等。
“品味”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解读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特殊句式、表现手法、情感充沛含义丰富的语句等),阐述语言对于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具体作用。
2.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两首爱情诗,是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教案
12.《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读出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xìng) 芼.(mào)窈窕..(wù mèi)..(yǎo tiǎo) 寤寐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1)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12.2 蒹葭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这首诗,把握语气语调,读出的韵律和节奏。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和《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学法指导1、把握这首诗的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结构特色、艺术手法、语言特点。
3、结合注释和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内在情韵,感受主人公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中考导航1、“溯洄”等词为中考易考词。
2、中考常以默写的形式考查这两首诗中的重点语句。
3、古诗词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增加的新题型,难度比较大,对此考生应予以重视。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了解名家点评《蒹葭》: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所指也。
(《诗集传》)方玉润: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
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诗经原始》)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人间词话》)高亨:这篇似是爱情诗。
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
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
(《诗经今注》)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现存共40篇。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爱慕)(相思)(愿望)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文学常识】《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 说课一等奖)
[原创]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简案授课人:杨雪梅[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初步了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的有关知识,理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初步了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的有关知识,理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蒹葭诵品悟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源头。
二.简介有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的常识。
学生交流预习时查阅的相关资料,了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的常识。
三.诵诗。
1.看画面听范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
先播放范读flash课件,只见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
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
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的吟诵,让学生心驰神往,深深地沉浸在那绵远的意境之中。
2.学生形式多样诵读此诗。
四.品诗绘诗。
1.把握文意,描述意境。
让一两位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全诗在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驱遣其想象,把无形的文字转换成有形的画面,用语言扩展意境。
《诗经》二首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优质课教案
《诗经》二首一、导入“赏古典诗词,享诗意人生”,欢迎大家来到“品诗”栏目。
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兼老师。
有一种美无需修饰,因为它是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一种美不会凋零,因为它盛开在民族的血脉之上;它是浮躁时代的一方净土,它是荡涤心灵的一剂良药。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今天赏读的诗歌是什么吗?它就是《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寻访《诗经》,一起邂逅美丽。
二、目标首先看一下我们这次的探寻目标:1、了解诗经基本常识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感受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辅助卡哪位同学给大家做一下介绍?好,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学习辅助卡”请同学们收好。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按照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歌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又分《大雅》和《小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四、屏息凝神聆听美做足功课,马上开始我们的寻美之旅——“屏息凝神聆听美”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标记好字音和节奏。
听完朗读后,同学们有怎样的感受?你觉得诗经在韵律怎样?对,非常的和谐。
你能说出这两首诗歌的字音和节奏吗?同学说的不错,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归纳补充一下:字音字形雎鸠(jūji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 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悠哉(yōu zāi)芼(mào)蒹(jiān)葭(jiā)晞(xī)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溯洄(sùhu í)朗读:四言一般采用二二拍五、熟读成诵感悟美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读音和节奏自己大声朗读这两首诗歌,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歌的内容都与爱情有关,它们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位同学说,《关雎》写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还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美好喜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关雎》和《桃夭》两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这两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节课将通过解读这两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诗经》的语言古朴,意蕴深远,对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解读《诗经》古朴的语言,感受诗歌的美,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诗经》的简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4.诗歌解析: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诗歌的详细解析,解读诗歌的语言、意境等。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感受诗歌的美。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部编教材语文级下教案第课 《诗经》两首
第12课《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根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方案】3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三课时完成作业与背诵第一课时学习《关雎》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
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
根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言语生动传神。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根底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雎.(jū)鸠.(jiū)窈窕..(wùmèi) 芼.(mào)..(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愉快)(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达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也都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感受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二)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图片,提出问题。
《神雕侠侣》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武侠作品,刚刚看到的图片中这两把剑的名字大家都还记得吗?明确:君子剑淑女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经》,看看《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是如何展现这爱情之美的……《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的《关雎》就是冠于三百篇之首的作品。
二、资料助读,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
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
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
颂(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形式,基本句式是四言,题目取自于句首。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关关雎鸠(jū jiū)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 】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 】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流,捞取。
【寤寐(wù mèi) 】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mào) 】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3.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诗经·周南·关雎》,掌握重点字词。
2.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并体会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有何效果。
3.预习《诗经·秦风·蒹葭》,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四幅图片,营造气氛并初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梦幻的图画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梦境……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读以及意译,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同时出示投影,提示字词。
投影显示: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凄凄”“采采”义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这里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意中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
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
方,边溯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
溯洄,逆流而上,逆着河流向上游走。
洄,曲折盘旋的水道。
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
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溯游,顺流而下。
“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宛然,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已:完毕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之:代“伊人”沚(zhǐ):水中沙滩。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品读全诗,重在鉴赏(一)篇章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作用: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失望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二)情感脉络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不可即(三)艺术手法1、重章叠句。
三章句式相同,每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
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3、虚实相生。
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
四、拓展了解,体会诗歌的影响力观看课件中的视频,触发学生更为广阔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显示:“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诗经•秦风•蒹葭》,掌握重点字词。
2.比较《诗经•周南•关雎》与《诗经•秦风•蒹葭》在艺术手法和技巧运用上的相似之处。
3.《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深广,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