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深衣制度与设计

合集下载

汉服知识(体衣)

汉服知识(体衣)

体衣《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下连裳制(深衣类)上下通裁制(通裁类)一、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

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

二、上下连裳制(深衣类):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

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

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

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

《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

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

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

“礼制”折射下的深衣

“礼制”折射下的深衣

为 中心而演 变。
下 缝 合 ,因 为 “ 体 深 邃 ” 被 ,而 得 名 。通 俗 地 说 ,就 是 上 衣 和 下
裳相连 在一 起 ,用不 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 ( 称为 “ 衣缘 ”或
二 .深衣与礼制
பைடு நூலகம்( )深 衣 一
者 “ ” ;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 不露 ,雍容典雅 。现在还有人 纯 ) 文学者 建议 将深 衣作为华夏 民族的服装来推广 , 并将其作为华
以低袒为主 ,穿时露里衣 。 是帝 王、 诸候 以对天灾人 祸的哀悼 之礼;军礼则是 军事 、 军旅
檐榆 直裾单衣 , 是禅衣 中较长者 , 名取其檐檐 然有 宽裕 之 等场合所 行之礼 ( 如出师 、狩猎 等 ) ;宾礼是诸候 对 王的朝见 貌 ,为男女通服之服 。有 曲裾和直裾两种 。 或各诸候 间会 盟的礼节 ; 礼则是 举行婚礼 、冠礼 时的礼仪 。 嘉
文 /黄 天 蓝
深衣是直 筒式 的长衫 ,把衣 、裳连在一起 包住身子 ,分 开裁但是上下缝合 ,因为 “ 被体深邃 ” , 因而得 名。深衣的特点是蝉冠 ,朱衣 方心 田领 玉佩和朱履 ,一直到东汉 ,它都是社会上最流
行 的服装 ,而且使用范 围也很广 ,“ 既可以为文 ,又可以为武 ;既可 以摈相 ,又可 以治军旅 ” 。
在西汉时 期 2 0 0 多年中 , 服饰一直 实行的是 “ 深衣 制” 。深 夏 服 饰 文 化 的 代 表 。
衣 最 早 出现 于 周代 ,流 行 于 战 国 时 期 。周代 以前 的 服 装 是 上 衣
汉武帝在元封七年( 公元前 14 ) 0 年 决定 改正朔 ( 把元封七年
下裳制 , 时候衣服不分 男女全都做成两截—— 穿在上身的那 改 为 太 初 元 年 ) 那 ,易服 色 ,表 示 受 命 于 天 ,服 色 尚 黄 ,数 用 五 , 截叫 “ , 衣” 穿在下 身的那截 称 “ 。“ 裳” 裳”有点像后来的 围裙 , 但没有规定 详细的章服制 度。直 到东汉 明帝永 平二年( 公元 5 9 里面虽然也穿裤子 ,不过 那时候的裤子既没裤裆也 没裤 腰 ,只 年) ,汉明帝下诏根据 周官》 礼记 尚书 ・ 陶篇 制定 、 、 皋 有两只裤管套在腿上 。这种被称为 “ 子”的管裤用 带子 系缚 官服制度 , 裤 这是 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 中国得 以全 面贯彻执行的 在 腰间 ,私处部分就只有全靠裳来遮 挡了。 开端 。汉明帝时的祭服 、朝服制包括冠 冕、衣裳 、鞋履 、佩绶

深衣:中国礼服之代表,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深衣:中国礼服之代表,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深⾐:中国礼服之代表,其典型的形制特⾊,是对礼制、⽂化的体现"中国有礼仪之⼤,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的礼仪⽂化博⼤精深,其中服饰⽂化也是中国礼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深⾐"作为中国最早的服饰之⼀,有其独特的形制特点和深厚的⽂化内涵。

其中,"续衽钩边"、"上下连属"、"被体深邃"等都是它的典型形制特点,⽽这些特点则很好的体现了"深⾐"背后的⽂化内涵,还包含了古代中国的"天地崇拜"及"帝王崇拜"。

"深⾐"作为⼀种服饰制度,在礼法等级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产⽣了⼴泛⽽持久的影响。

另外,"深⾐"的形成和中国古代森严的礼仪制度、纺织技术发展有关。

据现代的考古学和⼈类学的成就可知,中国的服饰⽂化已可以追溯到旧⽯器晚期,当时的⼈们已经开始使⽤⾻针,掌握了初步的纺织技术。

之后,织布机的发明,使得⼈们能够制造各式各样的⾐服,服饰⽂化得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完备的服饰⽂化,《易经·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裳⽽天下治。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礼法制度的完善,深⾐的形制、起源、形成、发展等服饰制度,开始蕴含了古代的等级制度和礼仪⽂化。

"深⾐"的起源和形制"深⾐",中国古代上⾐和下裳缀连在⼀起的服装,《礼记》记载:"所以称深⾐者,以余服则,上⾐下裳不相连,此深⾐⾐裳相连,被体深邃,敝渭之深⾐。

""深⾐"是诸侯、⼤夫、⼠阶层的家居服,同时也是庶⼈的常礼服。

它的起源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其形制还体现了⼀定的礼仪、制度。

1."深⾐"的起源和发展⾸先,"深⾐"的起源和古代服饰发展有关。

深衣

深衣
深衣
深衣
❖ 深衣:又称长衣、麻衣、中衣。是直筒式的 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 但是上下缝合,因“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诸侯、大夫、士 下朝后闲居时穿着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吉服。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 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 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 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腰带:束腰用的巾帛常以绫、罗、 绸、缎等织物为材料,使用时在 在腰部周围缠绕数圈。
曲裾:“裾”指衣服的大襟,曲裾 是指把衣襟环绕形成的衣襟样式。
曲裾的审美意义
❖ 曲裾通身紧窄,长可曳 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 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 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 常用交领,领口很低, 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 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 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 上,时称“三重衣”。
女式曲裾
男式曲裾
祛:指衣袖的袖口,通常是用厚实 的织物为料,起装饰作用,并增 强衣袖的耐损程度。
袂:指衣袖的下垂部分,位置在人 体胳膊的肘关节处,一般多作弧 形,方便手臂的弯曲和伸展。
右衽:衣襟由左向右掩,以带或纽 固定。古时多见于汉族服饰中, 并与少数民族的左衽相互区别。
交领:形制为长条,下部连带衣襟, 穿着后两襟相互叠压,故因穿着 后的形态而得名。男女都可以穿 用,只要衣领相交,都可称为交 领。
深衣的现代意义
❖ 深衣作为华夏衣冠(汉服)体系中的代表, 不仅是国人审美观的体现,而且是华夏文化 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国际意义上看,作为各 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不单单是 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传播 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国服的 确立有利于人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 在国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有利于 华夏文化的复兴。

从《礼记》中探讨古代深衣的社会意义

从《礼记》中探讨古代深衣的社会意义

209缔客世界2019年12月第12期从《礼记》中探讨古代深衣的社会意义徐曼曼(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 大连 116100)[摘要]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深衣以其产生历史之久远、流传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巨大及社会意义之深远,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历史地位。

本文将从《礼记》中对深衣的款式及象征意义,对深衣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以使读者更加认识深衣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关键词]《礼记》;深衣;社会意义[中图分类号][K852][文献标识码]A引言深衣的历史可谓发源久远,它自公元前两千年的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经历了夏商西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魏晋南北朝时代,期间经历了近二千五百余年。

在此期间,深衣从贵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全民服装。

从其流行趋势看,深衣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服装的实用性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因为在深衣上,蕴含着“规、矩、绳、权、衡”因素,蕴含着公平、平等、正直等社会价值观及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本文试从深衣的社会价值角度探讨深衣对中国服装的影响及产生的社会意义[1]。

最早详细记载深衣的著作是我国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的文章选集——《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时代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及修身做人的准则。

其中有很多文章涉及到对古人服装的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服装提供了资料。

1 深衣庄重典雅、包容大度从深衣的样式看,男装上衣宽袍大袖,下裳宽敞肥大;女装上衣大袖翩翩,下裳长裙曳地,饰带层叠。

《礼记·深衣》:“短勿见肤,长毋被土。

”其长度即令再短,也不能露出脚背。

天子穿之在朝上,雍容华贵;臣子上朝穿着。

端庄大气;庶人穿着,显得周正庄重。

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2]。

据《礼记·深衣》:着深衣“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

说的是深衣可以在多种场合下穿着,不仅如此,深衣在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甚广,被社会各界广泛穿着。

汉朝服饰资料2深衣

汉朝服饰资料2深衣

汉朝服饰资料 2 深衣★《礼记#8226;深衣》《礼记#8226;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白话解析: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

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

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

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

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

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

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

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

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

衣背的中缝长到脚后跟以与垂直相应。

因此袖似圆规,象徵举手行揖让礼的容姿。

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以象徵政教不偏,义理公正。

因此《易》说:"六二爻象的变动,正直而端方。

"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以象徵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

五种法度都施用到深衣上,因此圣人穿它。

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徵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徵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徵公平之义,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

深衣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是仅次于朝服和祭服的好衣服。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

深衣:一个柏拉图式的儒学理念符号

深衣:一个柏拉图式的儒学理念符号

深衣:一个柏拉图式的儒学理念符号“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如是说。

自在距今2万年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址里发现一枚保存完好的骨针起,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不断发现有石制和陶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原始的纺织和缝纫工具,也有在陶器上发现印成布纹的痕迹和画有布纹的彩绘,还在陶器底部发现过编织物痕迹,其他在长江流域、东北地区也都有陶制纺轮等发现。

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史篇章,大概就是这样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了。

古代传统服装虽然千姿百态,但只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为上衣下裳分制,另一种是上衣下裳连制。

本文所要讨论的深衣属于后者。

(深衣考误:一卷/(清婺源)江永撰,摘自安徽省图书馆网页)文献记载里的深衣从目前所能查阅到的文献记载来看,“深衣”最早出现在《礼记》里。

其中,《檀弓上》、《王制》、《玉藻》和《深衣》篇里都有提及到。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

”古时的深衣,是遵循着一定制度的。

“以应规、矩、绳、权、衡。

”具体的是“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袂圜以应规。

曲袷如矩以应方。

负绳及踝以应直。

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如此循规蹈矩设计出来的深衣,“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

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深衣形制是“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深衣三袪,缝齐倍要。

”“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

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

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深衣解:一卷/(清休宁)戴震撰.摘自安徽省图书馆网页)“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

”因为与“规、矩、绳、权、衡”五法相适应,所有圣人穿着深衣。

“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去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

”因为代表了无私、正直、公平,所以先前的天子们很看重深衣。

天子和诸侯等贵族们“朝玄端,夕深衣。

”“将军文子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

主人深衣,练冠,待于庙,垂涕洟。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

从“曲裾深衣”服饰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分析旗袍文化的前世今生

从“曲裾深衣”服饰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分析旗袍文化的前世今生

从“曲裾深衣”服饰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分析旗袍文化的前世今生前言无论任何时代,吃、穿、住、行都是人们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的基本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服饰文化就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种类繁多,璀璨绚丽,精美绝伦,又各具特色。

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属于人类所特有,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古以来,追求美都是人的天性,从服饰起源之初,人们就已经将生活习俗、色彩爱好、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我国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其种类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是上衣下裳制,一种是衣裳连属制。

中国服饰文化从原始社会裁剪兽皮开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各个朝代,一直到今天的中山装、旗袍,都以其独具魅力的特色为世界所喜爱。

现代旗袍“深衣”起源于周代,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汉服,它的样式和现代的连衣裙样式差不多,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服饰发展,旗袍、连衣裙都是深衣制式的延续。

现代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充分表现了中华女性贤淑、温柔、典雅、清丽的气质与性情,其蕴涵的精深服饰文化,不但被中国人喜欢,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扬和喜爱。

追根溯源,传播文化,我们就从“深衣”服饰的历史演变,谈谈其对旗袍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服饰文化演变之深衣的发展中国服饰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发现了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从而标志着人类由穿衣需求到主动创造,开创了服饰文化的先河。

到了商代,由于纺织技术的发展,其服饰的主要材料则演变成了皮、丝、革、麻。

到了西周时期,等级制度开始确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制定了“中国冠服制度”,也确立了“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衣裳成了“服装”的通称,“深衣服饰”开始出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式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开始竞相发展,纺织材料和工艺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又对精美服饰的流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服饰文化和样式开始百花齐放。

《礼记》深衣原文及译文

《礼记》深衣原文及译文

《礼记》深衣原文及译文《礼记》深衣原文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续衽,钩边。

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

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

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

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

如孤子,衣纯以素。

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译文古人穿的深衣,是有一定的尺寸样式的,以合乎规、矩、绳、权、衡的要求。

深衣的长度即令再短,也不能够露出脚背;即令再长,也不能够拖拉住地。

裳的两旁都有宽大的余幅作枉,穿着时前后两枉交叠。

深衣腰围的宽度,是深衣下缉的一半。

袖子与上衣在腋下连合处的高低,以可以运肘自如为原则。

袖子的出手部分的长度,以反折过来刚好到肘为合度。

腰间大带的位置,下面不要压住大腿骨,上面不要压住肋骨,要束在大腿骨之上、肋骨之下的无骨部位。

深衣裁制的方式:上衣用布六幅,下裳用布六幅,共十二幅,以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

圆形的袖口,用以象征圆规。

方形的交领如矩,用以象征品行方正。

背缝像墨线似的从后背直到脚后跟,用以象征品行正直。

裳的下缉如秤杆秤锤,用以象征公平。

袖口之所以象征圆规,是为了举手抬脚都合乎礼貌;背缝如墨线与领口如曲尺,是表示为政要正直、品行要端方。

所以《易经》上说:坤卦六二艾的动态,不但表示直,而且表示方。

裳的下缉像秤杆秤锤,是表示没有偏颇而把心放平。

因为深衣符合规、矩、绳、权、衡五个方面的要求,所以圣人要穿它。

规与矩,取其大公无私之义;绳,取其正直之义;权与衡,取其公平之义。

所以先王很看重深衣。

以《礼记》为中心的考察论衣冠制度与生活政治

以《礼记》为中心的考察论衣冠制度与生活政治

以《礼记》为中心的考察论衣冠制度与生活政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文明的重要象征,从最初保护身体的需要,进而演变为区分社会身份的标志,并逐渐成为表达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以及实现自我展现愿望的工具,衣冠服饰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展。

日本学者荻村昭典认为,衣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用衣服来保护身体,不但是当时人类极好的生活手段及经济手段,而且是提高人类文化的手段。

衣服在人类生活中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和文化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衣服是促使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动力。

一、作为等级符号的衣冠现代艺术社会学的奠基者、德国学者格罗塞曾提出,服饰在发展过程中,从保暖这一最基本的用途开始,逐渐形成了“政治”的意义,他说,“在较高的文明阶段里,身体服饰己经没有它那原始的意义。

但另外尽了一个范围较广也较重要的职务:那就是担任区分各种不同的地位和阶级。

’心〕服饰逐渐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新时装都是统治阶级创造出来的。

统治阶级竭力用各种办法把自己同下层阶级隔离,在外表上也是如此。

”川在伊斯兰的古代世界里,情况也是如此,据埃及学者艾哈麦德·爱敏所著《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记述,“根据波斯国王的命令,每个阶层的人只能穿本阶层的服装。

不管是谁来到国王跟前,国王从他的衣着就可以判断他的职业和所属的阶层。

”川可见,在中国文明之外的世界文明里,服饰也是在积极的发挥着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符号”。

衣冠服饰展现的是人的“外表”,而“外表”的不同,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也使得等级身份的意识不断地随着日常生活而被强化。

仅就“穿衣”这件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情而言,如上所述,文明社会就将其赋予了深厚的政治色彩。

《白虎通·衣裳》认为:“圣人之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稀络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浅谈汉服深衣

浅谈汉服深衣

浅谈汉服深⾐深⾐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代表,《礼记》中还有专门描写深⾐的深⾐篇,可见深⾐的重要性,宋朝儒学⼤贤朱⼦(熹)在《朱⼦家礼》中有专门考证并且切实实⾏过,明朝的王阳明还是⾝穿深⾐,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有《深⾐考》,即使到了清朝,还有江永的《深⾐考误》。

深⾐作为⼀种服饰,却可以⾄少追溯到商朝时期,甚⾄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有确切证据的是商朝,历代相传的是黄帝时代。

《礼记·深⾐》原⽂如下:古者深⾐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见肤,长⽏被⼟。

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厌髀.上⽏厌胁.当⽆⾻者.制⼗有⼆幅.以应⼗有⼆⽉.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举⼿以为容.负绳抱⽅者.以直其政.⽅其义也.故易⽈.坤六⼆之动.直以⽅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平⼼也.五法已施.故圣⼈服之.故规矩取其⽆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之次也.具⽗母.⼤⽗母.⾐纯以缋.具⽗母.⾐纯以青.如孤⼦.⾐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各⼨半。

译⽂:古时候的深⾐,⼤概都有规定与尺度,以便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

短不⾄于露出体肤,长不⾄于覆住地⾯。

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钩边。

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半。

⾐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

袖⼦的长短,从袖⼝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

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腿⾻,上不要压住肋⾻,要正好在腰部⽆⾻的地⽅。

裳制⽤⼗⼆幅布,以与⼀年的⼗⼆个⽉相应。

⾐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

⾐领如同曲尺以与正⽅相应。

⾐背的中缝长到脚后跟以与正直相应,下裳下端齐整如同权衡以与公平的原则相符合。

因此袖似圆规,象征举⼿⾏揖让礼的容姿。

背缝垂直⽽领⼦正⽅,以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

因此《易》说:“六⼆⽘象的变动,正直⽽且坚守道义不妄动。

汉代的服饰文化

汉代的服饰文化

1、男子服装
汉代男子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曲裾深衣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了东汉,男子一般多穿直裾之衣(襜褕chān yú)。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元朔 三年, 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宫,不敬。”
司马贞索隐:“襜,尺占反。褕音逾。谓非正朝衣,若妇人服也。”
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
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它的形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扎甲,就是采用长方形片甲,将胸前两片甲在肩部用
麻绳或皮带系连,或另加披膊,这是骑士和普通士兵的装束;
另一类是用鳞状的小型甲片边长,腰带以下和披膊等部位,
仍用扎甲形式,以便于行动,这是武将的装束。
谢谢观赏!
2020/11/5
汉代的服饰文化
男子服装
女子服装
服饰种类
裤子
鞋履
汉代的
服饰文化
巾冠制度
服饰制度
佩绶制度
铠甲制度
一、汉代服饰
汉代服饰实行“深衣制”
《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
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
深衣。”
汉代服装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特点:合裆裤的裆部很大,是直线裁剪,不太考虑人体的结构,
合裆部通常做得十分肥大。
区别:有裆裤是短裤,而大多数长裤则是无裆裤。
穿着人群:一般来说长裤为有身份阶层人士所穿,短裤则为下层
社会老百姓所穿。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卓)文君当垆,相如自着犊
鼻裈,洗涤器于市中。”
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内出土的壁画:

《礼记》丧服制度研究

《礼记》丧服制度研究

《礼记》丧服制度研究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从某种意义上说,礼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丧礼在礼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丧礼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礼仪形式反映生者对死者的态度以及个体之间不同的的关系。

这一关系可以通过丧服制度中的服饰与丧期体现,丧服制度确定的原则是亲亲、尊尊,但是亲亲、尊尊的关系不是完全等同的。

丧服制度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宗法社会的社会现实,反过来又对政治伦理社会起到规范的作用。

是实现“民德归厚”的社会理想的途径。

【国学日知录·51】服饰何止保暖,还为遮羞

【国学日知录·51】服饰何止保暖,还为遮羞

【国学日知录·51】服饰何止保暖,还为遮羞【国学日知录·51】服饰何止保暖,还为遮羞■ 杜家骥、阎爱民什么叫礼俗?用穿衣作比,人类所以要穿衣服,除了利用它御寒、护体及装饰美化自身外,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遮羞。

人、猿相别,实行婚姻、组建家庭后,所产生的一个重要道德观念,便是以露体尤其是裸露下体为“羞”,出现遮体的意识与行为。

这就是礼俗的表现。

礼俗产生于道德观念,人们形成某些道德观念后,进而在社会生活的接触交往中,形成一些共同遵守的具有文明礼貌内容的行为习俗,这就是所谓礼俗。

服饰的产生、发展与礼俗有密切关系。

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似乎更为讲究。

最初的衣服只有上衣和下裳,这下裳类似于今天的裙子,既遮了下体,大小解也很方便。

由于这种衣服在动作时容易露出腰部、下体,所以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新式服装──“深衣”。

《礼记·深衣》介绍深衣的长短原则是:“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孔颖达作疏曰:“短毋见肤者,深衣所取覆形体,纵令稍短,不得见其肤肉,若见肤肉,则亵也。

”一个亵字,表明了遮羞的意思。

深衣是套在外边穿的,可以将身体容易外露的部分遮盖严实。

因此,它成为长期使用的一种服装样式。

后来的襜覦、袍服等,都属于深衣的品类或新样式。

古代也有裤子,如犊鼻褌,为连裆短裤,是下层劳动者所穿。

西汉的司马相如就曾“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

还有带裆的长裤,谓之“穷袴”。

都是在以后才出现的。

古人在公共场合或会客时,为什么采取跪坐姿势?也是为遮羞啊!这样跪坐,便把下身全部遮掩住了,对面的人就看不到底下的私密了。

也有人“箕踞”而坐,即两脚前伸形似簸箕,就难免不露下体,这就不雅了,当然是失礼行为,所以《礼记》要求“坐毋箕”。

汉高祖刘邦有一次经过赵地,在他的女婿赵王张敖前“箕踞詈”,即不仅说难听的话,还那样不雅地坐着,引起赵相贯高等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羞辱赵王,便强烈要求赵王除掉刘邦:“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中国传统服饰中深衣的民族文化涵义和美学意蕴

中国传统服饰中深衣的民族文化涵义和美学意蕴

文史纵横1102007.6中国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正由于历史悠久而辉煌,所以中国向来就具有“衣冠王国”的美誉。

我国民族服饰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阶段。

先民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衣冠服饰,在世界服饰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具有突出而鲜明的个性特征, 为中华民族文化以及整个世界文化, 增添了灿烂耀眼的光芒。

一、深衣形成前的历史积淀从历史服饰发掘考古的材料来看, 在农业和畜牧业尚未出现的旧石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 穴居于深山密林, 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当时人们用兽皮或草葛树叶, 做成最初的简陋服饰, 用来遮体和御寒。

据汉代学者郑玄推测, 人类最早的衣服只是一块围系于下腹至隐私部位的毛皮, 既可以用来护腹, 也可以用来遮羞, 叫做蔽膝( 围裙) 。

人们先开始遮护前边的私部, 后来也遮护后边的臀部,这样, 就形成最早的服饰———“裳”( 沈从文先生所著的《中国服饰史》中音: chang常) 。

[1]到了旧石器晚期, 我们的先祖们已经懂得缝纫术, 能够用锐利的石器和骨针加工简单的服装。

在仰韶文化时期, 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 人们开始用采集来的野麻纤维整理加工麻缕, 制成麻布, 最后再借助骨针和纺轮, 以葛藤为线, 缝制成粗糙的衣服, 这就是人类的服装从兽皮裹衣发展到用麻布制衣的阶段。

衣和裳是人类最早、最简单的衣服形式, 随后又出现了首服、胫衣和鞋履等服饰样式。

公元前21世纪, 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 开始出现阶级和等级差别。

四百年后商朝代夏而立。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商朝的纺织技术得到很大发展。

这时已经出现了在纺织机上装置提花的技术, 人们生产的丝织品也被制造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我们民族的服装材料进入到以蚕丝为主的阶段。

再过五百年, 历史的车轮步入周朝, 这个时候的纺织业更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流, 纺织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服饰史》中指出: “由商代到西周, 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 也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 逐步确立的时期。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深衣研究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深衣研究

求 索2000 2中国古代服饰中的深衣研究α袁建平(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 410005)摘 要: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服装,深衣的有关问题二千余年来众说纷纭。

作者依据考古资料,结合文献,对深衣的形制、起源、形成、发展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首次明确提出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之分,《礼记・深衣》大致反映了该书作者对当时流行的曲裾深衣的印象;深衣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至迟在商代已经形成,盛行于战国年间;深衣流传时间长,影响深远,清代的旗袍直至现代的连衣裙都是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深衣;贯头衣;形制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0)0111304 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服装,是我国最早服饰之一。

它流传时间长,影响也相当广泛深远,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了解深衣是了解中国古代服饰史的一把钥匙。

然而,关于深衣的有关问题二千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研究深衣,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很有意义。

一 深衣的形制《礼记・深衣》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续衽钩边。

”关于深衣的形制,从东汉经学家郑玄始至当代学者,历来诸家聚讼不已,存在的主要分歧是“续衽钩边”的问题。

按《深衣篇》郑玄注:“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

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钩读如鸟喙必钩之钩,钩边若今曲裾也。

”郑玄理解的衽为衣襟,钩边为三角形衣襟的延伸部分。

显然,郑玄是用汉代曲裾(衣襟)的形式来解释深衣的“续衽钩边”的形制的。

汉代曲裾在《汉书・江充传》中曾作描述:“充衣纱 衤单衣,曲裾,后垂交输。

”颜注:“如淳曰:‘交输割正幅,使一头狭若燕尾,垂之两旁,见于后。

是《礼记・深衣》:续衽钩边。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9件汉初的曲裾袍实物①,这些袍均为交领右衽式,它们的衣襟为三角形,可绕至右侧身后,其形制与郑注一致。

汉服曲裾的前身——深衣(中国最早的连衣裙)

汉服曲裾的前身——深衣(中国最早的连衣裙)

汉服曲裾的前身——深衣(中国最早的连衣裙)深衣:深衣是战国到西汉广泛流行的服饰,“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这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流行的服饰,将以前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又保持着一分为二的界限,堪称中国最早的连衣裙。

它将身体深藏,充满着礼的内涵;它变形发展出缠绕的曲裾,重叠的衣领,张扬着美的旋律。

深衣有深意,由《礼记》可知,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美德,每一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寓意。

既然是《礼记》中记录在案的衣服,就不是随随便便穿的,必须“讲礼”。

长了不行,短了不行。

短了会暴露肌肤,失礼;太长,又拖到地上,沾到尘土,蒙垢。

所以要“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大概,以到脚裸的长度最为适宜。

深衣有着具体的穿着讲究,短不能露肤,长不能接触尘土。

三角形的衣襟绕到身后,紧裹身体,用大的腰带扎系,炅得体态修长,纤腰袅袅。

有时候,衣裳下摆甚至长到曳地,更是格外的隆重、端庄。

缝制时从中缝处接出三角形的衣襟,采用对折的一块布作为衣缘,体现出其“续衽勾边”的特点。

穿上后使人气质庄严肃穆。

大带:大带较普通腰带更为宽、长,故名大带,是搭配深衣的必备配件。

幅巾:是指裹住头部的一块帛巾,现在是一种表示儒雅的首服装束。

袖口是圆形的,如圆规,象征举手抬脚都要合乎规矩;方领如矩,象征品行方正。

背线垂直,象征着为人刚正不阿;下摆平直,象征平允公道。

剪裁要以十二幅为准,以应一年十二月的数字。

颜色也不能穿错。

如果父母和祖父母健在,可以用带有五彩花纹的布来镶边;如果只有父母健在,就用青布镶边;如果30岁以下没了父亲,就只能用白布来镶边。

一切以“孝”为标准,而总体来说颜色是素雅。

如此看来,深衣穿的不是衣裳,而是礼仪。

简析中国古代服饰——深衣

简析中国古代服饰——深衣

简析中国古代服饰——深衣深衣属于汉服,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一、先秦时期先行说明,由于《礼记》是对先秦华夏人礼制的综述,所以虽为西汉成书,仍可作为引述先秦礼制的资料。

先看看上古传说时代。

《礼记·王制》云:“有虞氏(中国上古时代舜帝的部落名)皇(指天)而祭,深衣而养老(应取敬重之意);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吁而祭,缟衣来养老。

”可以得出,在上古洪荒时代,深衣便有雏形,且作为较为庄重的款式(祭服)使用。

再说进入可考的历史阶段——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深衣”概念逐渐多了起来。

例如《礼记·玉藻》记载:“诸侯夕深衣祭牢肉,大夫、士朝元(玄)端,夕深衣。

”周锡保先生的概括是:“朝之礼齐备,夕之礼简便,故早朝用玄端,夕朝用深衣。

”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出,深衣在先秦有【夕朝祭服】之用。

而且《礼记·深衣》在描述深衣时,有“先王贵之”一句。

由此也可窥见,在先秦时代,深衣地位也较高。

因此后世有概括“先王法服(《朱子家礼》)”的话语,而且后世大儒几乎都有考证复原。

关于深衣的用料形制,《左传》有云:“昭公三十一年,季孙练冠麻衣跣行”,《左传正义》云:“麻衣当是深衣”,于是引述出深衣应该用白布做的结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深衣在先秦用途极多,不光作为士大夫夕祭朝服,还可用于文武各业,并且作为士庶的吉服使用。

另外这里再说一下《礼记·深衣》中“曲袷如矩以应方”的问题。

后世深衣多为直接交领,而不是“方”领。

但是东周出土的许多文物都有衣领方折向下的现象,这个应该是先秦“深衣”之领型。

二、秦汉时期这里就要说一下马王堆出土的“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的用词了。

考古报告中可见“曲裾深衣”一词,现代有很多人也喜欢把普通直裾袍称为“直裾深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受众最广的于遵循古礼的愿望, 对于 《 礼记 》 深衣的制度问题有诸多探寻, 因观点不同形成许多 争议。 考校了历史上诸家观点, 梳理出 《 礼记 》 深衣的大体制度, 并从设计思维的角度阐明为何深衣能 不断因时而变。 关键词 《 礼记 》 深衣 L&%! 制度 设计价值 时变 P 则把深衣当成吉服来使用。 深衣得名于 “ 深” , 因其衣裳相联, 与及膝短襦 “ 区别鲜明。 郑氏曰: 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 孔氏 正义曰: 所以称深衣者, 以余 服则上衣下裳不相
! "# $ 剪裁法很是不满, 称“ 其说尤为穿凿 ” 。
性的基础上, 以清人江永和戴震提供的样式和工 艺细节最贴近 《 礼记 》 的深衣制度。 三 深衣设计的独特价值 深衣的设计、 剪裁和使用都依附于礼法, 其设 计理念被打上礼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烙印。 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说, 深衣也是一种礼器, 其设计目的是 “ 制约人情、 规范人的行为, 如郭嵩焘所言: 将使习 其器而通其意, 用其文以致其情, 神而化之, 使民
《 十竹斋艺谭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 礼记》 的深衣制度与设计
邱春林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北京 ’"""!()
./012345 6/0 7896 :8:;<=> 0?0>3@=3 >=47016 41 =1A4016 A/41=5 B/890 8<@096 9/=:0 =1@ >46;=< 49 C>40D<3 @49A;990@ 41 E4 F/4G H0I=>@41I =@74>=6481 68 =1A4016 >46;=<5 78>0 >090=>A/ /=@ C001 @810 =1@ 7;A/ A816>8?0>94=< ?40B @0?0<8:0@5 B/4A/ J;96 6/49 :=:0> D8A;9 815 =9 B0<< =9 6/0 I010>=< >46;=< @02 9A>4:6481 D>87 ./01234 >46;=< 41 E4 F/4 =1@ 469 A/=1I09 41 @4DD0>016 :0>84@ C=90@ 81 @094I1 6/41K41IG L03B8>@9M ./01234 41 E4 F/4 内容提要 H46;=< N094I1 47:8>6=1A0 O4702?=>341I
! "- $ ” 近取诸身, 就是充分考虑对象的生理尺 身。
《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比较以上诸家的考释,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 追述古礼, 但除了双袂的裁减法达成一致外, 其余 的工艺细节皆相互间有较大出入, 各自的优缺点 也很鲜明。
!"# ” 只是朱熹所提供的工艺细节 至朱氏而始正之。
“ 斜裁前右外襟使用的。 江永云: 家礼衣以二幅, 中
! $$ # 。 可见, 江永虽然采用的 穿着效果 “ 奇袤不正 ”
“ 裳四 据黄宗羲所云: 深衣之制, 至宋儒而始复之, 江氏剪裁法对衽的功能性也有独到的认识。 不多, 朱氏剪裁法也显得较为粗略。 上衣二幅布对 折成衣襟前后, 肩无缝, 双袖与肩平, 前胸平阔, 穿 着后可能在前胸形成许多皱褶, 裳幅因采用了斜 裁法, 联缀后下裳平面展开形成喇叭形。 由于下裳 际出现直线型, 穿着时两襟相掩, 可能导致下摆不 朱熹对“ 续衽钩边 ” 的认识也模糊。 江永和戴震的布幅分配法显然要比其他人更 细致周全, 在上衣所用的三幅布中, 有一幅是作为
)#* 。 沈从文先生说: 为流行的衣袍即 “ 为深衣之制 ”
朝服、 祭服, 它为用甚广, 实际受众也不限于儒士
),* “ ” 群 体。 吕 思勉 云: 深 衣者 , 古上 下之 通 服也 。
《 “ 礼记集说 》 转载: 吕氏曰: 深衣之用, 上下不嫌同 名, 吉凶不嫌同制, 男女不嫌同服。 诸侯朝朝服, 夕 在先秦, 诸侯、 士大夫和庶民日常都可服深衣, 只 不过诸侯、 大夫上朝或祭祀另有吉服, 而一般百姓 收稿日期 !""# $ "% $ !&
! ") $ ” 宜之。
沈从文先生据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服饰形制 考释古礼深衣制度, 他提出 “ 嵌片 ” 说, 对衽的形 “ 状、 位置和功能进行了有价值的阐释。 他认为: 千 余年来, 博学鸿儒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讨论, 也因 ” 此落了空。
! "% $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即礼也 《 “ 有顺应人情的积极意义。 礼器 》 云: 君子之于礼
)!* “ “ 记: 朝玄端, 夕深衣 ” , 徐养相云: 深衣之制, 为 )+* ” 圣人所重, 古人燕居, 必服深衣。 可见, 深衣非
深衣的基本的特点是矩领、 宽衣、 广袖、 博带、 《 “ 衣裳相连、 素色、 彩边。 易系辞传 》 云: 皇帝、 尧、 ”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所谓 “ 垂衣裳 ” 是指用布帛制
“ 春秋、 战国以来, 儒家提倡宣传的古礼制抬头, 宽
)&* ” 尊贵象征。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中, 深衣之
” 衣博带成为统治阶级不劳而获过寄生生活的男女 深衣。 大夫朝玄端, 夕深衣。 庶人吉服深衣而已。 所以倍受重视, 与儒家尊礼的思想有直接关系。 可
!"
江苏邳州山头东汉家族墓地发掘报告
深衣之 “ 贵” , 主要还不是作为等级身份的简单标 志, 而是贵在其实用性与精神性的完美结合。 二 深衣剪裁样式考 《 《 礼记 》 中的 《 玉藻 》 、 深衣 》 两篇为记述古代 深衣制度的最早文献。 虽然 《 玉藻 》 和《 深衣 》 对该 服制所费布幅、 衣裳长度、 腰 围与下摆的比例关 系、 衣领和袖口形状、 衣边的用色、 边宽、 袖长等有 较具体的说明, 但所谓的剪裁 “ 五法 ” 被包裹于礼 义的类比中, 其技术细节因而不甚明了, 尤其是一 些关键部件, 如布幅的分配方案、 裳裁剪法、 衽的 形制和功能等更是语焉不详, 易引起歧义。 自《 礼记 》 问 世后, 历代 的儒者 本着 “ 反 本修 古” 的崇礼目的, 考说古礼深衣制度颇繁, 除单纯 的文字注疏外, 以图说的方式, 说明深衣裁剪式样 的书籍尤其值得我们留意, 如宋人朱熹的 《 深衣制 度并图 》 、 明人刘绩的 《 三礼图 》 、 王圻的 《 三才图 会》 、 黄乾行的 《 礼记日录 》 、 清人黄宗羲的 《 深衣 考》 、 江永的 《 深衣考误 》 等。 当代学者沈从文所撰 的《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 也对深衣形制作出过新 的推测。 据《 玉藻 》 和《 深衣 》 篇所记, 深衣主要的构件 有: 袷、 袂、 袼、 缘、 衽、 要、 带、 下齐。 袷代表交合于 “ 胸前的衣领, 宽“ 二寸 ” , 曲袷如矩以应方 ” , 形象 地说明了衣领相交成矩形。 袂为袖子, 其长 “ 反诎
)-* ” 法服也, 考之于经, 自有虞氏始焉。 于这些传说
)’* 《 “ 《 的说法。 玉藻 》 作成通身长衣。 身章撮要 》 载: 深衣, 古者圣人之 性仅次于朝服, 古有 “ 善衣之次 ”
可见, 深衣的历史源头可追述至上古时期。 深衣的 应用贯穿于整个封建史, 只不过历朝历代的深衣 样式出现过较大的变化。 清人任大椿认为, 后世广
!"
江苏邳州山头东汉家族墓地发掘报告
相连, 谓之 “ 钩边 ” , 形成衣裳的自由开合处。 黄宗羲的剪裁法有一个独到之处, 就是上衣 向内杀形成小要的作法。 如此, 可能使得前胸后背 的空间紧凑。 其余制法臆造性质明显, 如按其说, 深衣上部分只用布四幅, 下部分用布八幅, 裳六幅 和衽二幅皆斜裁, 大头朝下连成裳, 其裳际尺寸已 大大超过一丈四尺四寸。 如此做法至少难以实现 “ 下齐如权衡应平 ” 的制度要求。 四库馆臣对黄氏
之及肘 ” , 指袖子出手外的长度能反折至肘部, 袂 口圆如规, 袖口阔 “ 尺二寸 ” 。 袼指袖与上衣在腋下 “ 的接缝, 袼之高下, 可以运肘 ” , 其内部形成的空 间大小以胳膊能自由地在腋下运转为宜。 缘, 又名 纯, 相当于衣裳的镶边, 宽度是 “ 寸半 ” , 其用色制 度体现伦常孝道, 即祖父母和父母俱在, 用五色镶 边; 只有父母在, 用青色镶边; 孤儿用白色镶边。 “ 要缝半下 ” , 指的是腰际的宽度是下摆的一半。 带 指束于腰间的大丝带, 其高下位置 “ 下毋厌髀, 上 毋厌胁, 当无骨者 ” , 大约在肋骨与股骨之间的地 方。 下齐意味者下摆齐整, 平直 “ 如权衡 ” 。 一件深 “ 衣费布十二幅, 以应十有二月 ” , 长度规定是 “ 短 毋见肤, 长毋被土 ” , 以跗脚背为宜。 深衣的整体设 计和剪裁遵循 “ 五法 ” , 即它的主要构件分别模拟 规、 矩、 绳、 权、 衡等尺度, 使穿着者在满足身体需 要的同时, 达到 “ 安志而平心 ” 的目的。 以上为 《 玉藻 》 和《 深衣 》 所记录的信息, 后世 的考释者皆以此为据。 存疑的问题, 或者说引起争 论的分歧点主要有这么几处: 一是十二幅布具体 如何分配? 二是衣和裳如何剪裁和联属? 三是如何 理解 “ 续衽钩边 ” 这一关键性的构件? 正是在这些 问题上, 后人新说迭出, 大致形成分别以朱熹、 江 永、 黄宗羲、 沈从文为代表的四派 ( 见下列图一 ! 四和表一 ) 。
)%* ” 连, 此深衣, 衣裳相连, 被体深邃, 故称之深衣。
中图分类法 一 释深衣
文献标识码
深衣原是上古先民创造的一种日常服饰, 经 过周初的制礼之后成为一种服饰制度。 在周王室 倾覆之后的春秋战国或东汉时期, 崇礼的儒士追 “ 述周礼, 将深衣制度大略辑录于 《 礼记 》 玉藻 ” 和 “ 深衣 ” 篇中。 后世儒生欲知其详, 不断对此加以注 疏和辨伪, 形成洋洋大观的深衣文化。 深衣应是贴身穿的单衣, 又名 “ 中衣 ” , 其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