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答案
、_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新闻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新闻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新闻理论(5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舆论监督【参考答案】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称之为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2、新闻客观性【参考答案】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根据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其二是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二、简答题(15分)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参考答案】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领域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
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言论自由、广播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展开批评的自由。
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产生于阶级社会,因而它本身也是一个阶级的概念,事实上也总是为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占有。
当然,被统治阶级也总是利用这一手段来争取自己的解放和权利。
因此,超阶级的新闻自由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不受任何限制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在阶级社会中从来是不存在的。
任何社会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要受到当时的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受到各个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制约。
新闻自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在阶级社会中,“人”不是超越阶级国界的,而是属于一定阶级和国家的人。
梁启超参考答案
梁启超参考答案梁启超,字伯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近代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倡导者。
梁启超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生于1873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
然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落后性,这使得他开始思考如何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梁启超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改革,二是文化变革。
在政治改革方面,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他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宪政体制,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他提倡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主张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政治体系。
梁启超的政治理念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变革方面,梁启超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提倡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主张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成果,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梁启超的文化观念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知识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梁启超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社会活动。
他曾经担任过清朝政府的官员,也是中国最早的民主党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梁启超的思想和行动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他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反对。
尤其是他主张借鉴西方文化的观点,在一些人看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背离和否定。
然而,梁启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文化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观点虽然受到了一些争议,但是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变革的观点,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
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论毅力梁启超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迎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容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选自《饮冰室合集》)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其何以成要:概括,总括B.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出现C.遇再挫而退再:两次D.冒其逆而突过之冒:冒失【解析】D项,冒:顶着。
【答案】D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B项,其:前者代词,后者副词。
A项,助词,句中表停顿。
C项,连词,表假设。
D项,助词,的。
【答案】B13.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内阅读及答案(精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内阅读及答案(精品)(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1.这篇课文的作者的。
2.“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有什么联系?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自由/则国自由B.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C.鹰/隼试翼,风尘/吸张4.用课文原句填空。
(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2)文中以龙喻少年中国的句子是:(3)文中有关“干将莫邪”典故的文字是:5.我们一百多年前的强国梦实现了吗?结合实例说一说。
参考答案:1.梁启超。
2.少年中国主语是中国,强调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中国少年主语是少年,强调中国的少年正意气风发的投入到建设中国的热潮中。
没有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就无法建设强大的中国,少年中国就不存在,没有中国的国家安全,人民便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更谈不上去建设少年中国,二者是彼此交融的关系。
3.C 【C项正确朗读停顿应为:鹰隼/试翼,风尘/吸张】4.(1)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
(2)潜龙腾渊,鳞爪飞扬(3)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5.主要内容: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非凡的超级工程,引领崭新的强国时代;一幅幅家国画卷,则讲述着每一个平凡人的努力。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生产总值增速稳居世界第一;蓝鲸2号、蛟龙号、全国银幕数量总和稳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173项扶贫政策;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高速公路网总里程世界第一……拥有灿烂历史和悠久文化的中华民族饱经风雨,如今以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梁启超的答案
生学 问得 力专在 此一点 , 我盼望 你们 都 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 ”
在业 已到来 的时代 之 L } 1 那么 , 个孩
子可见的未来 , 恐怕也孕育在父 亲( 包 括 母亲) 的决定 和形塑 之中 。在 、 已 过 去
题: “ 为什 么进学 校? ” 他估计 回答十之八 九是“ 求学问” 。然后他又问 : “ 你想学些
什么? ” 回答 则可 谓 人 言 人殊 。
“ 我 以为 , 一 个人什 么病 都可 医 , 口 俸
有‘ 悲观病 ’ 最 不可 医 , 悲观是 腐蚀 人心 的最大毒 菌。生 当现 在的 中同人 , 悲 观 的资料太多 了。 ” “ 人 之生 也 , 与忧 患俱来 . 知其 无_ n 『 奈何 , 而安之若命 , 是立 身第一要诀。 ”
论 是教育 家教育 学生 , 还 是 自动 的 自己 教育 自己, 皆 应 以这 i 件 为究 竟 。
把本 该 自 担承 的一部分 责任 , 扔 给
大大 l t , d  ̄ 的机 构 . 忘 记 了社 会 只是 我 们
生活的居所 , 却并 生 活本身 、 余 英时先生认 为现 代中 同最流行 的 错 洪观念之 一便是把一 切希螺都寄托在 政治变迁 上——九论 是革命式的或 是改
们此 后的人生也分明投射着父 亲谆 谆以
求的影子。
的进取 。x 3 ( 摘 自《 看历 史》 )
“ 我 生平最 服 膺曾 文正公 的话 : ‘ 莫 问收获 , 但 问耕 耘 ’ 将来成就如何 , 现在
想 他 则 甚 ? 着 急 他 怎 甚 ? 一 面 不 可 骄 盈
让 孩子们 实现健 旺 的思 想 , 养成 良好 的
行 为 习惯 , 拥有一种 豁达的态度 ; 而 儿 女
梁启超《学问之趣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问之趣味(节选)梁启超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
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到的,旁人没法子告诉你。
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
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便会尝到学问的趣味。
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的。
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
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了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
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了。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
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
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入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动筷子,所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
不消耗那一点钟,闹成了“学问胃弱”的征候,白白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的特权啊。
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
趣味总是藏在深处的,你想得着,便要深入下去。
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会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
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趣味就像电,越摩擦越出。
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的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
所以常要依赖别人的帮助。
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_工作纸答案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工作纸答案内容一.破题1.释词(1)敬业的出处:《礼记》「敬业乐群」。
(2)乐业的出处:《老子》「安其居,乐其业」。
二.承题1.业的重要(1)有业才可以敬,才可以乐。
(2)例证:A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B孔子:「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C佛门: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3)梁氏的论说:A「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B无业游民是社会上的蛀米虫,掠夺别人成果的盗贼,要加以讨伐。
2.敬业(1)敬业的解释A语例a.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
」b.用现代的话:敬业亦即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敬业的原因A人类天生出来就要工作,而甚么工作要视乎本身的地位和才力,所以我们要认真工作,这就是职业的神圣。
B凡职业都是神圣的,所以职业是可敬的。
a.例:i.当大总统ii.拉黄包车(3)敬业的方法A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圆满,要对自己的工作忠实。
a.例:i.《庄子》:记痀瘘丈人承蜩的事「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ii.木匠﹑政治家﹑挑粪的﹑军人iii.把工作看作成自己的生命(4)不敬业有何结果:A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a.语例:i.曾文正公:「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b.事例:i.比较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工作态度和走路态度(英国人是敬﹑法国人是不敬。
)(5)小结A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B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3.乐业(1)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2)真正苦的有两种人:A无业游民B厌恶自己本业的人(3)乐业的方法A亲历其境的趣味B奋斗的乐趣C竞胜的快感D专心工作就不烦闷4.小结(1)孔子的话作为乐业的小结: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三.总结1.敬业:责任心2.乐业:趣味3.大家互勉!。
2022知到答案 美育的知与行 最新智慧树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判断题:柏拉图排斥美育。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2、判断题:虽然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判断题:美育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玩意”,不用学习,谁都会。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4、判断题:审美体验只关乎“心”,不关乎“大脑”,即只“感受”,不“判断”。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5、判断题:美育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6、多选题:美育何为?选项:A:美育使人有涵养B:美育没用C:美育使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D:美育使人讲品位答案: 【美育使人有涵养;美育使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美育使人讲品位】7、判断题:在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8、判断题: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9、判断题:柏拉图不提倡“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10、判断题:《礼记·乐记》中提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第一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选项: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宗白华答案: 【蔡元培】“美学之父”是()。
选项:A:康德B:黑格尔C:席勒D:鲍姆嘉通答案: 【鲍姆嘉通】3、判断题: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4、判断题:“美育”最早由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判断题:美育是介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之间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但从科学的意义上来说,美育还是应属于美学。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6、判断题:马克思曾说:“歌德是新思想运动的预言家”。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7、判断题: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缺乏美育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为学与做人(有删节)梁启超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
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这就是专门学识。
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
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
第二要乐业。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
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
他们的日子真难过。
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
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
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
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
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14.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15. 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4分)16.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
(3分)17.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3分)14.答案:针对“做工苦”提出“要乐业”的论点。
《多面梁启超》阅读练习及答案
多面梁启超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
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
梁启超的治学领域及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
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
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
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
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
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
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梁启超三界革命相关题库
梁启超三界革命相关题库梁启超三界革命的背景是甲午战败,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需要通过变革来寻求出路。
在这个背景下,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积极倡导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在文化方面,他们提出了三界革命的主张,即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试图通过变革文学来推动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以服务于维新变法的需要。
具体来说,他们希望通过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来创造一种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的现代文学,通过小说界革命来提高小说的地位和价值,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这些变革文学的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
梁启超三界革命的内容包括:诗界革命:主张废除旧体诗,提倡新体诗,以白话文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形式。
文界革命:主张文章要“胎化欧化”,即吸取西方文学的技巧和语言特点,同时也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实现中西融合。
小说的社会地位: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认为小说可以成为改造社会的利器,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三界革命是针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提出的一种变革文学的主张和实践,旨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梁启超三界革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文学变革:梁启超三界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思想启蒙:梁启超三界革命倡导的新文学观念和新文学形式,对于启发民众思想、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文学所传递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价值:小说界革命提出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强调了小说在提高民众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价值。
这对于推动中国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梁启超三界革命倡导的新文学观念和新文学形式,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服务于社会需要,从而加强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梁思礼与梁启超的阅读及答案
梁思礼与梁启超的阅读及答案梁思礼生于1924年8月24日。
这一年,或可称为梁启超的“灾年”。
“李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她的病极人间未有之痛苦,自初发时医生便已宣告不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
丧事初了,爱子远行”,而老年得子,算是给他一点难得的慰藉,于伤痛之中还能体会到人生未尽之乐。
梁启超固深爱着他的九个儿女,但爱小儿子梁思礼尤甚。
这种人之常情是不难为人所理解的。
最初,他称儿子“老baby(宝贝儿)”,后来索性改称“老白鼻”。
他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这个聪明可爱、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姐姐、哥哥们责怪“爹爹信中只说老白鼻不说别的弟妹,太偏心”,结果,梁启超特意在信中写了一大段文字,专讲达达、六六、司马懿(七女)的近况。
不过,梁启超并不回避他是“专一喜欢老白鼻”的。
他注意到老白鼻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变化,不到两岁,就已经“一天到黑‘手不释卷’”了,而且能唱“葡萄美酒”。
随着一天天长大,老白鼻变得越发惹人喜爱。
梁启超在饮冰室读书、写作时,是不允许孩子们来打搅的,但老白鼻是个例外,每天“总来搅局几次”,梁启超不仅不恼,甚至“盼望老白鼻快来”,因为老白鼻的到来,恰恰是他“最好的休息时机”。
过生日了,大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就叫老白鼻代表姊姊、哥哥们拜寿。
老白鼻也乐得如此,居然“一连磕了几十个响头,声明这是替亲家的,替二哥、三哥乃至六姊的”,而作为父亲,他在信中告诉大孩子们,“我都生受你们了”。
这种父子之间其乐融融的场面,不仅儿子是天真烂漫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和蔼可亲,一团孩子气呢。
梁启超1929年1月19日病逝,梁思礼只有四岁半。
母亲与姊姊、哥哥们合力供他读完了小学、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母亲筹措了四百美金,送他和姊姊梁思懿到美国求学。
其实,梁启超早在1925年为几个孩子预筹学费时曾说过:“至于老白鼻那份,我打算不管了。
到他出洋留学的时候,他有恁么多姊姊哥哥,还怕供应他不起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梁启超的答案
梁启超的答案作者:庄秋水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6年第11期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的邀请作了一次演讲。
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回答的十之八九是“求学问”。
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
梁启超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
他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数理化、史地、国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农工商等,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
要成一个人,总要具备三达德——智、仁、勇,实现了的状态便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无论是教育家教育学生,还是自己教育自己,皆应以这三件为根本。
事实上,梁启超亦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他平时虽然疲于政治,忙于学术,但是时时刻刻关爱着自己的儿女。
他关心孩子的身体,关注他们的思想,留意他们的职业,更为他们筹划未来,奠定立身之本。
他说,他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的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做什么?着急什么?一方面不可骄盈自大,另一方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日日有所得,于社会亦总有贡献。
他称自己一生的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盼望孩子们能继承他的这点精神。
他还说:“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生当现在的中国人,悲观的资料太多了。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
”梁启超堪称一位极为负责任的父亲。
他并不为子女展示虚幻的未来,而是告诉他们生而为人的忧思与世界的混乱,要他们修身养性,脚踏实地。
这样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够获得内在的快乐。
这颇有以无生的彻悟做有生事业的味道。
他像苏格拉底一样,训练年轻人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成为“成功者”,而是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敬畏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同时让他们又不乏生之乐趣。
这是一个正气凛然的父亲,一心想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梁思礼与梁启超》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梁思礼与梁启超解璋玺梁思礼生于1924年8月24日。
这一年,或可称为梁启超的“灾年”。
他的第一任夫人李蕙仙因病离世,而丧事初了,爱子又远行留学。
因而老年得子,算是给他一点难得的慰藉,于伤痛之中还能体会到人生未尽之乐。
梁启超固深爱着他的九个儿女,但爱小儿子梁思礼尤甚。
这种人之常情是不难为人所理解的。
他称小儿子“老baby(老白鼻),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这个聪明可爱、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姐姐、哥哥们责怪“爹爹信中只说老白鼻不说别的弟妹,太偏心”,结果,梁启超特意在信中写了一大段文字,专讲达达、六六、司马懿(七女)的近况。
不过,梁启超并不回避他是“专一喜欢老白鼻”的。
他注意到老白鼻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变化,不到两岁,就已经“一天到黑‘手不释卷’”了,而且能唱“葡萄美酒”。
梁启超在饮冰室读书、写作时,是不允许孩子们来打扰的,但老白鼻是个例外,每天“总来搅局几次”,梁启超不仅不恼,甚至“盼望老白鼻快来”,因为老白鼻的到来,恰恰是他“最好的休息机会”。
过生日了,大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就叫老白鼻代表姊姊、哥哥们拜寿。
老白鼻也乐得如此,居然“一连磕了几十个响头,声明这是替亲家的,替二哥、三哥乃至六姊的”,而作为父亲,他在信中告诉大孩子们,“我都生受你们了”。
这种父子之间其乐融融的场面,不仅儿子是天真烂漫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和蔼可亲,一团孩子气呢。
梁启超病逝时梁思礼只有四岁半。
母亲与姊姊、哥哥们合力供他读完了小学、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母亲筹措了四百美金,送他到美国求学。
其实,梁启超早在1925年为几个孩子预筹学费时曾说过:“至于老白鼻那份,我打算不管了。
到他出洋留学的时候,有姊姊哥哥,还怕供给他不起吗?”然而,中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姊姊、哥哥们陆续流落大后方,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顾及远在天津的这个小弟弟?梁思礼到美国后,考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
由于家道中落,要靠家庭资助完成学业已不可能,他只能靠自己打工赚钱,交学费和维持生活。
梁启超考试题及答案
梁启超考试题及答案
1. 梁启超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A. 唐朝
B. 宋朝
C. 清朝
D. 明朝
答案:C
2. 梁启超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A
3. 梁启超倡导的变法运动被称为什么?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洋务运动
答案:A
4. 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是什么?
A. 《论语》
B. 《孟子》
C. 《新民说》
D. 《大学》
答案:C
5. 梁启超的变法运动发生在哪个年份?
A. 1898年
B. 1900年
C. 1911年
D. 1919年
答案:A
6. 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去了哪个国家?
A. 日本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答案:A
7. 梁启超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A. 创办了新式学堂
B.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
C. 提倡了女子教育
D. 以上都是
答案:D
8. 梁启超的变法运动最终结果如何?
A. 成功实施
B. 被镇压
C. 部分实施
D. 未有明确结果
答案:B
9. 梁启超的变法运动对后世有何影响?
A.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C. 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 以上都是
答案:D
10. 梁启超的变法运动中有哪些重要人物?
A. 康有为
B. 梁漱溟
C. 孙中山
D. 黄兴
答案:A。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阅读答案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阅读答案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阅读答案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阅读答案篇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呵旁观者文课后题答案
呵旁观者文课后题答案阅读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片段,完成练习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
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沉溺,而睹其凫浴以为欢。
若是者,谓之阴险也不可,谓之狠毒也不可,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
嗟乎,血性者,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无血性,则是无人类、无世界也。
故旁观者,人类之蟊贼(危害人民和国家的人),世界之仇敌也。
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
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
一家之人各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人人各各自放弃其责任,则世界必毁。
旁观云者,放弃责任之谓也。
……夫对于他人之家、他人之国而旁观焉,犹可言也。
何也?我固客也。
(侠者之义,虽对于他国、他家亦不当旁观,今姑置勿论。
)对于吾家、吾国而旁观焉,不可言也。
何也?我固主人也。
我尚旁现,而更望谁之代吾责也?大抵家国之盛衰兴亡,恒以其家中、国中旁现者之有无多少为差。
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现者,国虽大而必亡。
今吾观中国四万万人,皆旁观者也。
1.根据句意写成语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望其红光以为乐;…睹其凫浴以为欢。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释此种人无以名之()犹可言也()我固客也()虽对于他国、他家亦不当旁观()今姑置勿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血性者,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抵家国之盛衰兴亡,恒以其家中、国中旁观者之有无多少为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运用________等手法,揭露并批判旁观者________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答案
作者:庄秋水
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6期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篇演讲。
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
任公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
要成一个人,总要具备三达德——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无论是教育家教育学生,还是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皆应以这三件为根本。
事实上,梁启超虽然疲于政治、忙于学术,还关爱着自己的九个儿女。
他关心孩子的身体,关注他们的思想,留意他们的职业,更为他们筹划未来,奠定立身之本。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做甚?着急他做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
“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生当现在的中国人,悲观的资料太多了。
”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
”
梁启超堪称是一位极为负责任的父亲,他告诉他们生而为人的忧思与世界的混乱,要他们以德性涵养的功夫和理性的训练去行动。
而且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够获得内在的快乐。
他像苏格拉底一样,训练年轻人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能力杰出或成为“成功者”,而是启发他们的尊崇和节制,学习和创造,同时又不乏生之乐趣。
这是一个元气淋漓的父亲,在给女儿思顺的信中,梁启超曾经谈到他对一个人“成功”的看法:“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他的九个孩子中,梁思成、梁思永1948年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届),45年后,梁思礼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余六个孩子在各自的领域里也成绩斐然,个个都是第一等人物。
儿女们的成就分明投射着父亲谆谆以求的影子。
余英时先生认为现代中国最流行的错误观念之一便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政治变迁上——无论是革命式的或是改良式的。
是该放下对行政(政治)力量无限信任的时候了。
一方面要努力争进,争取更合理和文明的制度;一方面是退,退回到最小的单位——父母与子女。
退而结网,自我教育和教育儿女,各自成为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在时髦概念充斥的今天,这样一
种朴素的观念,有可能是现在和未来的链接点之一。
而从历史的观点看,这种退或许才是最大的进取。
编辑/独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