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开展说理类写作训练——以《孔乙己》随文写作教学为例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乡下人叫孔乙己在酒店里弹琴唱歌,却被人欺负、侮辱。
孔乙己通过自己的歌声激发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最终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这个故事令人感动,也富有哲理。
对于教学的实践,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孔乙己》这篇小说是同时考察了学生的语词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这些能力。
首先,针对语词能力,可以通过提供一些生活常用词汇,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中生疏的词汇,比如“漆器”、“道观”。
同时,在训练过程中,也可以设置让学生进行词类转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
比如,“当年商辂出来到江东,……未善学文,一笔也不识,就在漆器店里跑堂当学徒,夜间拿下两大本老书,硬着头皮看了起来” 中的“跑堂”,“看了起来”,“起来”这些词都可以让学生掌握词义并进行词汇应用练习。
其次,针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则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提出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阅读力和批判性思维。
比如,“江东,江西……方向,大家一时议论纷纷,十来个人都指手画脚地说上几句” 中的“方向”和“议论纷纷”两个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江东、江西”究竟是指什么地方,这些人又在议论什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针对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故事情节,贯彻文本意图,做到在表达中提高语言能力,通过实践得到体验和想象的提升。
如,可以根据小说资料进行角色扮演,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比如,让学生化身为孔乙己,朗读故事中的重要台词。
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诗歌创作和暗示幽默的口语表达练习,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言语交流中不断发展自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对自由和平等的看法和观点,为他们提供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以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让他们的思考更深入、更有价值。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李东(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210009)摘要: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最复杂的要素之―,现代小说的重要标志,与作者讲述的内容、追求的效果有关。
统编教材对叙述视角十分关注。
着眼叙述视角是解读小说文本,理解内容选取、人物形象、文章结构、主题意蕴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叙述视角;小说;解读;《孔乙己》中学小说教学长期存在着知识老旧的现象。
比如,但凡遇到小说文本就围绕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展开,对于小说创作中更加重要的叙述者、叙述角度、叙述节奏、时间控制等要素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教师不能发现文本成为“这一篇”的关键所在,仅在“三要素”和主题方面打转,忽略文本特性,教学手段单一,便往往感觉力有未逮,隔靴搔痒。
王跃平老师把当今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三点:教学设计程式化、文本分析浅表化、主题理解单一化。
她给出的对策之一是,教师需要关注“故事层面之上,还有叙事层面”。
中学小说教学适当引进叙事学知识,是改进现状的有效方法之化诸定国老师在《叙述视角下的叙述性文本阅读——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一文中谈到,从叙述视角进入,是实现与文本平等对话的-种有效路径,可突破叙述性文本教学“千篇一律”的困境,进入“这一一”内部,领略“这一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最复杂的要素之一,是现代小说理论诞生以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它与作者表达的内容、追求的效果有关。
叙述视角按照人称机制,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按照形态,分为内视角、外视角。
“所谓'外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所谓'内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
”申丹等在《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中详细阐释了九种视角,此处不再——引述。
统编教材对叙述视角十分关注。
《阿长与山备课贴士73海经》课后题出现叙述角度的问题,《孔乙己》设计了叙述视角的题目,《我的叔叔于勒》助读系统中出现了“视角”。
以《孔乙己》为例分析初中语文的小说阅读与教学
击,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先要学会观察生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浓
二、解决对策
浓的文化氛围,观察生活可直接丰富知识,
(一)更新教师的观念
提高语文水平。在日记本上能将观察所得
(1)学生是主人的观念。学生不仅仅 记录下来,生活经验就成为学生的财富。
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毫无疑问应是自己作
3. 引导学生做好三类作业
(二)具体实施
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课外作业
1. 帮助学生明确三种思想
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必须首先解决现今
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作业的主人”、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 “作业即自学”、“语文无处不在”,而“要让学
谈
一、存在的问题
生从传统的“作业即按老师的要求巩固课
文课外作业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
(3)大语文教育观念。语文无处不在,
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
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
【关键词】创新思维;自我检测;自 所以说教材只是例子,而教学是要通过这
学观念;实践能力
些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真正学会学习。
因而我们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 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
【摘 要】当前,随着素质化教育的不断
改革与发展,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引起了
人们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
中,小说阅读的教学实践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占
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其对提升学生的
学习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初中课
文《孔乙己》一文为例,通过分析了该小说中
的一些内容手法来进一步探讨了初中语文小说
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 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
二好朴实高效的家常课——《(孔乙己)续写》案例分析
《 孔乙 己》是 鲁迅最喜欢 的小说 , 他用 孔乙 己的故事表达对于 弱者的 同 情 ,揭示人 间的冷漠 ,完成 了关于封 建社 会中 国知识 分子生存状 况、命运 际遇 的深刻寓言 。咸 亨酒店 是清朝末 年封建社会 的缩影 ,这个势利、冷酷 、 虚伪 的社会环境 处处透露 出一 种冷漠 的社 会气 氛 ,预 示着 人物悲剧 的必然 性 。孔乙 己在笑 声中出场又在 旁人的 笑声 中走 向死亡 ,这 阵阵笑声 揭露 了 那个社会 的病态和残 酷 。课文 结尾 说 孔 乙己 “ 大约 的确死 了” ,究竟怎么死
想的 ?孔 乙己还可 能怎么死 ?
文,做到故事 情节烂熟于心 ,人物性 格 准确把握 ,全文 旨意透彻 理解 。只 有 这样 ,续写 的部分才能 与原文一脉 相 通,融成一 体。续写大家 以前也练 过 ,一般 要注 意哪几点 ? ( 学生沉思) 师 :同桌之 间不妨互相 交流 一下。 ( 学生交流 ,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板 书) 续写 的几 点要求 : 1 、性格发展忠 于原文 。 2 、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 3 、刻画人物 多用描写 。
4 、细节场面深入刻 画。
我们却可 以引导学生 去关注一下这 个 可怜 的读 书人 ,读写 互动,开拓语 文 教学 的新 天地 ,提高课 堂教学 的有 效 性。 【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都 已学过 了 《 乙己》 孔
这篇课文 ,孔乙 己是 一个可笑又可 悲
生: 饿死也有可 能。他没有亲人, 孤苦伶仃 ,又老又 穷酸 ,哪有钱 买吃 的啊 !而且他又很懒惰 ,除 了替人抄 抄书什 么都不会 。他 都那样 了,也不 会有人请他抄书 了。 师 :对 ,他可不是 一般 的懒 ,一
音,几个学生开始会意地接 下去 )“ 十 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你们 能达到 那种境界 吗? ( 生笑 )这位 同学 说得 太好 了 ! 谢你 ! ( 谢 板书 :饿死) ( 接下 去 学生 纷纷 说 出了几 种死 法 :摔死 , 自杀,被狗 咬死,被人 杀 死等 ,教师 一一板书) 师: 同学们 ,我们今 天这堂课就 要请 大家写一写孔 乙己之死 。 学生恍 ( 然大悟 ,个 别在皱眉 ,但 多数是 兴致 勃勃的) 师 ( 板书 :续写) :续写 ,是指从 原文 出发 ,遵循着原文 的思路 ,对 原
以《孔乙己》为例谈小说文本细读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酒馆里酗酒的文人孔乙己的故事。
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无奈。
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教学《孔乙己》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目的:1. 通过教学《孔乙己》,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风格,增强学生对鲁迅的理解和对他的作品的感情认同。
2. 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深刻的触动。
3. 通过文学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
教学内容:1. 鲁迅简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资料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成就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风格,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孔乙己》做好铺垫。
2. 《孔乙己》故事导读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或者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师可以讲解一些重点段落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涵和鲁迅的创作意图。
3. 文学赏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或者个人阅读,然后进行文学赏析。
学生可以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讨论,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个人感悟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思辨能力。
5. 社会关怀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学生可以谈谈自己对社会黑暗和人性悲剧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方法:1. 听课讲解。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
2. 朗读。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情感。
以《孔乙己》为例,浅析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
以《孔乙己》为例,浅析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鲁迅一生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短篇小说,在作者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本文尝试从叙事技巧方面对小说《孔乙己》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巧妙的叙事时空。
《孔乙己》在叙事上首先虚化了故事的时间。
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往往是“满格”的,叙事时间等于故事时间。
小说《孔乙己》的叙事与以情节为基础利用激烈的矛盾冲突来组织故事的传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环环相扣的戏剧化的情节,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推动小说的演进。
在叙述的过程中,孔乙己出场时已经沦落到将要讨饭的样子了,孔乙己的家世、在此之前的经历、怎样沦落等那些情节全都裁去,小说拦腰写起,显得举重若轻、“从容不迫”。
小说中常出现“孔乙己一到店”,“有一回”,“有几回”这样含混的语言来提示故事时间,以“片段”的形式对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描述。
叙述的事件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摆脱了对故事情节时间的依附性,小说的全部情节就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柜台前的四次出现,既横截了孔乙己的一生,又隐括了孔乙己的一生。
二、复杂的叙事者。
《孔乙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限制式叙述,整个小说始终以咸亨酒店为舞台。
小说的叙述,是借由长大以后的叙事者“我”,来叙述其在二十多年前所看到的孔乙己,小说的叙事视角是叙事者“我”年少时担任咸亨酒店伙计的儿童视角。
事实上,叙事者“我”和作为小说人物的“我”,这两个虽然都是“我”,差异是特别明显的,他们至少相差了二十岁。
一个是在思想上、心智上、阅历上成熟老练的约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一个是在咸亨酒店担任伙计掌管温酒职务的十二岁左右的懵懂少年。
因此,小说《孔乙己》叙述的孔乙己,并不是叙述者“我”现在所遇见的孔乙己,而是成年叙事者“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回忆其少年时所认识的孔乙己。
这样,鲁迅设计了叙事者“我”同小说中小伙计“我”的隔阂,从而也造成了叙事者“我”和其叙述的故事本身,产生了某种距离,形成了一种艺术张力。
《孔乙己》课文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
《孔乙己》课文说课稿《孔乙己》课文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乙己》课文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乙己》课文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分析《孔乙己》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着重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本文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意在表达“一般社会对一个苦人的薄凉”。
初四学生对小说体裁并不陌生,但还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层次,上升不到对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赏析层次。
因此制订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
②在对比矛盾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揭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重点是目标①,教学难点是目标②。
二、说教法学法学习本课,将运用情境体验法和点拨指导法,指导学生运用选点比读法和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三、说教学过程矛盾和差异能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缝隙,弥合学生的认知盲点。
所以,教学设想是:通过展示孔乙己档案卡、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等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鲁迅先生为什幺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学完课文,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2.学习活动一:展示《人物档案卡》。
速读课文,注意“颓”等字的读音和写法,扫除文字障碍,并填写人物档案卡。
档案卡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出身、学历、专长、嗜好、主要事迹经历等。
尤其主要事迹经历,能迅速地理清小说的6个典型的生活细节。
2.学习活动二: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
从《孔乙己》教学简析初中语文的读写互动
□教学漫议□鲁迅是一位“历史达人”。
之所以“闻达”后世,不仅仅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毛泽东评价语),还在于经他“刀笔”刻画出来的众多人物形象,如少年闰土、祥林嫂、阿Q、孔乙己、华老栓等等,为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并一直在津津乐道、代代相传。
鲁迅也曾坦言,自己最喜欢的小说就是——《孔乙己》。
确实如此:无论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维度”来看,还是从教材变化和众多版本的“空间维度”来看,都不曾缺少过《孔乙己》这一经典性作品。
这种“我自归然不动”现象还是非常少见的。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借助《孔乙己》这个“例子”来开展读写活动呢?一、从布局设计来说,作文应力求“精巧含蓄”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这部小说,布局结构设计可用“精巧含蓄”这个词语来形容。
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文章选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既令人读起来显真实亲切之感,又能深刻揭示小说的中心——连“我”这个十几岁的小伙子都很“鄙视”孔乙己,足以表明当时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
还有,用“我”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既显得有趣,又非常真实。
②文章是以咸亨酒店为人物活动背景,这里集中了底层社会的众多人物形象,如“我”与掌柜,短衣帮与长衫客,还有“孔乙己”等。
这里的人,这样的人物活动,正是封建社会的“大背景”和普通大众生活的“缩影”。
③叙述人物事件的表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无论单独运用或者组合套用,都要既切合主题,又力求引人入胜。
本篇小说主要采用了顺叙手法,但插叙的内容并不在少数——孔乙己的生活、抄书、偷书以及被打。
这些情节内容,看上去似乎无关紧要,却是主题服务中必不可少的细节现象。
作文人称选择要因需而异。
活动背景和作文素材、写作表现手法等,都是潜移默化的厚积薄发之力。
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写作。
二、从人物描写来说,作文应力求“丰满个性”“丰满而又个性”的形象描写,是人物类作文教学的美好追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探究——以《孔乙己》一课为例
初中语丈阖犊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探克——以《孔乙己》一课为例□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初级中学宁封超【摘要】本文以《孔乙己》一课为例,论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提出教师可以从提取信息、整合阅读、语言解读、选点聚焦、问题联动、读写融合等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孔乙己》阅读教学思维训练【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78-0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思维清晰、敏捷、有深度、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的人。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呢?下面,笔者以《孔乙己》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提取信息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学生在初读文本的时候,首要的就是通过阅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获得对文本的大致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首先要提取的就是“文本写了什么内容”之类的信息,以获得对文本浅层次的认知。
教学时,教师要能够通过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在《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岀示“默读课文,说说孔乙己这个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这个问题其实考察的就是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文本复述能力、阅读识记能力等。
这个学习的过程属于对阅读材料进行客观梳理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在头脑中梳理出关于孔乙己的相关信息,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梳理出“清白的脸色”“穿着长衫”“说话文纟刍纟刍的”等特点,这都属于学生对孔乙己的初步印象,属于学生认知性思维的范畴,为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整合阅读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所谓“整合阅读”就是指在学生对文本大致了解基础上的归类性阅读,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就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整合,这就为学生思维走向深处奠定了基础。
问题写作 孔乙己教学案例
问题写作孔乙己教学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问题写作是一种围绕某一主题或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孔乙己》这篇经典名著为例,介绍如何运用问题写作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孔乙己在酒楼里以喝酒为生,最终因为误解被处死的悲剧故事。
通过本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孔乙己的插图或简短介绍,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兴趣。
2.阅读教学:让学生阅读《孔乙己》,并提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孔乙己的性格为何如此善良却又备受冷眼相待,孔乙己的悲剧是否避免等。
3.问题解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其中隐藏的深层意义。
4.写作引导:教师向学生提出写作任务,如请学生以孔乙己的视角写一篇日记,或请学生以第三人称写一篇读后感,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和思辨能力。
5.学生交流:让学生阅读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思考。
6.总结反思: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反思,思考文本背后的主题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评价标准在问题写作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学素养等方面进行评分。
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提出和解答过程、对他人问题的回答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写作教学《孔乙己》,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和交流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社会现实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孔乙己》教案:写作技巧与表达方法的研究
《孔乙己》教案:写作技巧与表达方法的研究一、背景《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用简洁而富有内涵的语言表现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故事情节单纯,但给人深刻的印象,是一篇可供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文学经典,也是较为适宜教学的文学作品之一。
因此,如何教学《孔乙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设计。
二、教学目的通过研读《孔乙己》,学生能够:1.理解小说的主旨思想,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学习文学表达技巧,提高语言和字词的运用能力;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孔乙己》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2.《孔乙己》中的表达方法,如暗示、比喻、夹叙夹议、叙述和描写等;3.《孔乙己》的文化背景,如戏曲文化、社会风俗、人物形象的民间特征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等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2.对话法: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3.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孔乙己》,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逐渐了解小说的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建议1.提高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在阅读《孔乙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比如:(1)生僻字、词汇的注解和理解;(2)语言比喻的解读和运用;(3)重点句子的剖析和吟咏。
此项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字词积累水平。
2.引导学生探讨思想和情感表达教师可以把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和研究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上,比如:(1)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人性解读;(2)小说的主题和核心内容;(3)小说所体现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等。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打造课堂场景,拓展文化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文化背景和扩展文化视野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
此外,搭建真实的课堂场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1)利用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戏曲文化;(2)利用课外阅读、文化讲座等方式激活学生的文化视野;(3)通过实地观察和考察等手段,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读《孔乙己》有感作文范文一份
读《孔乙己》有感作文范文一份读《孔乙己》有感作文 1孔乙己的一生都是悲惨的,他深受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影响,虽然读书,但是却没能中秀才,而他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结果就只能在忧郁中死去。
孔乙己的悲惨其实就是当时人们的悲惨,饱受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尽了折磨。
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
由孔乙己可以看出当时的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苦读书,却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
而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更是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鲁迅的这篇文章让我同情孔乙己,也让我深思: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实际技能,避免一事无成;而且,我们待人不能冷漠,而要用我们心中的爱去关怀他人。
【篇二:读《孔乙己》有感】孔乙己的长衫,映出了那个社会下层读书人的悲惨命运。
而这样的长衫,却依然存在在今天社会上的两种人里。
第一种人,就是那些每天用名牌服装,金银首饰装扮自己,“孔乙己的长衫”就穿在了他们身上。
孔乙己穿一件长衫来显示自己是读书人,这样只是给别人添了些乐趣,没有人真正的佩服他。
而这些人每天显示自己有多么的有权有势,连乐趣也不给别人添。
这种人,迎来的只有无数人的白眼和蔑视。
孔乙己虽然虚荣,但他还是心地善良,给孩子们分发茴香豆,而这些人光有钱却不用来做善事,固然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了。
第二种人,是如今一些号称是读书人,但只是书呆子的人。
他们都有着高学历,却都是名副其实的高分低能,他们忽略了其他各方面的培养。
他们是“文明的野蛮人”。
他们没有控制力,没有忍耐力,甚至不能自理,依赖家长,不自立自强。
这就好比孔乙己,身材高大,却不能够养活自己,鄙视体力活,最后毁的还是自己,穷困的还是自己。
在当今社会,“土豪”和“书呆子”都是受尽人鄙视的,他们就是当今的孔乙己,没有当代人应该有的素质。
都是小气,__,自命清高,好吃懒做的“破落户”。
孔乙己作文(优秀5篇)
孔乙己作文(优秀5篇)孔乙己作文篇一今天是星期日,当我把繁重杂多的学习作业一一解决掉后,趁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吹着轻快的口哨,漫步在鲁镇的街道上。
转眼间,我就走到了有着百年历史的鲁某某镇大酒店,鲁镇酒店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仍然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格局,一进门就是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子里面有一个大酒箱,里面装满了自酿的白酒,只要有客人来喝酒,服务员只需轻轻一按,白酒就会被自动加热到适宜的温度,注入酒杯,入口甘醇甜香,而且酒精浓度低,不会伤害身体器官,对成年人来说这酒可谓是最好的饮料。
我点了一杯自己最爱喝的红茶,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望着大街上的车水马龙,看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的穿梭着,也颇有一番趣味。
服务员,给我温两杯白酒。
成熟稳重的男声腔调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回头定睛一看,这不是孔乙己吗?心中的疑惑使我脱口而出,眼前的这个男人身材高大,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脸上的皱纹夹杂着岁月的磨砺,孔乙己眼中反射出社会精英所具有的目光,经过这些年的打拼,以前那个有着乱蓬蓬的胡子,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的孔乙己已经不复存在了。
孔乙己走过来,坐在我的对面,我们寒暄了一会儿,互相询问着各自的生活状况,接着就谈到了孔乙己的职业。
我了解过孔乙己曾经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在言谈之中就有意地避过这些事情。
孔乙己好像也明白了我的意思,便面露笑意,毫无保留的对我说:我以前替人抄书是为了来换一碗饭吃,但那时我好吃懒做,又有些坏脾气,所以每天都是艰难度日,孔乙己停了一下,又喝了一口白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又接着和我说:现在的我可谓是风生水起了,我开了一家印刷厂,而且还在一家报社当编辑,月入过万。
我每年都会给贫困学生捐赠学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助他们家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孔乙己说完后,脸又涨得通红,脸上溢满了笑意,很是骄傲,他仰头把少半杯白酒一口喝下,对我说:我打算在20某某末投资一个规模更大的印刷厂,专门为咱们国家贫困地区的孩子印刷书籍,你觉得怎么样?我点头表示赞同,带着赞许的目光对他说:你的做法我很肯定,这不论是对你个人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决定可以实现你的个人价值,还能为国家做贡献。
2019年读写并举 相得益彰──我教《孔乙己》的一点体会-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读写并举相得益彰──我教《孔乙己》的一点体会实施新课标以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思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新问题。
在此,我想就《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在此方面的一点体会。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一篇典范作品。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采用了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即预习字词,朗读课文,分析情节结构;而后就每一小节进行“精雕细琢”──逐句分析,力求讲好讲懂每一个知识点;最后小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写作特色,学生复习巩固。
反思一下,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注重于教师的讲解传授,着眼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花时长,效果差;即使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滞留在认识的表层──识记阶段上,难以有所突破。
显然,这不能体现教改的理念,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我一改传统的授课模式,着眼于新课程标准的主体性理念和创新性理念,采用“读写并举”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读”即阅读,也就是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整体感悟,把握孔乙己的形象及其深刻的社会主题。
这样考虑的依据有两点:第一,初中生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认识问题常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还不能脱离课文内容去发现、去理解,所以,如果不让他们充分阅读,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的、无的放矢的;同样,如果没有学生充分的“读”,教师的“导”、“讲”也只能是盲目的、机械的、缺少实效的。
因而,我们必须以学生的“读”为基础,让学生由“读”去发现、去领悟。
以《孔乙己》为例谈小说的教学
以《孔乙己》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小说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叙述技法等能把广大中学生带入绚烂的艺术世界,使他们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获得美的享受,放松身心,因而小说课教学本应是最让学生喜爱、最有教头的工作。
但长期以来却一直存在着一种弊端:重主题形象的思想性解读而轻叙事技法的艺术性剖析。
这在鲁迅小说的教学中表现特别突出,从而造成了学生不爱上、老师不好上小说课的尴尬情形。
本文将根据自己的认知并结合《孔乙己》一文,谈谈对中学小说课教学的看法。
教授《孔乙己》时,重思想性而轻艺术性的表现就是:教师总是无奈于程式化地概括作品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知识分子的毒害的主题、界定主人公清高迂腐与好喝懒做的形象,而对作品是如何揭示这一主题、如何塑造孔乙己形象的艺术技法则极少过问,极少的艺术分析也多流于形式,大而化之。
造成这种弊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受中学语文学科自身教育职能的制约: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多种教育职能,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标”就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借助学科教学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党和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意志的一种体现。
长期以来,“中国小说承担了极为繁重的道德责任,教化和劝谕的道德企图使‘故事’成了一种意志的推衍物”。
外国小说也同样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道德倾向。
因此,在小说课教学中,坚持正确的导向,通过对作品主题及形象的分析,弘扬健康进步者,摈弃颓废落后者,用小说对中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这一功能被习惯性地放大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说”之为“文学”的艺术价值,这却是不应该的。
其次,受“三要素”小说观的束缚:“三要素”小说观由来已久,一直直接影响着一代代知识者。
用“三要素”来界定小说仿佛早已是约定俗成:“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以《孔乙己》为例的现代文学教案
导语作为一位现代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授学生,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和准备的工作。
本文以鲁迅的《孔乙己》为例,探讨在现代文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目的。
一、缘由《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长于文字,短于篇幅,是鲁迅完成的历史小说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孤独、憔悴的酒保孔乙己,因为他善于吟诗,受到旁人的歧视,最终只能孤零零地陷落在街头。
这篇小说写得很好,通俗易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不妨以此为例进行探究。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1、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理解鲁迅写作的意图和反映的社会现象3、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引用鲁迅的名言,如“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揭示真相”,或者“文学是一种呼吸”,引发学生对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兴趣。
播报鲁迅先生的部分功绩也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如果在教室中带上一张鲁迅先生的照片,可以轻松激起学生的兴趣。
2、分析鲁迅创作《孔乙己》的动机学生应该了解鲁迅写作的文学特点,并通过《孔乙己》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
鲁迅的文学作品,一般都带有明显的思辨意味,他的主要目的是揭露社会的问题,描绘出人性中最恶劣的那一面。
《孔乙己》就是一篇很好的例子。
鲁迅通过描写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孔乙己,来反映出社会的歧视现象和深刻的社会问题。
3、分析小说结构了解鲁迅的写作动机后,学生需要进一步分析故事结构。
故事的结构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基础,是影响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
《孔乙己》的结构较为简单,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孔乙己进酒馆,孔乙己与旁人唱对歌,孔乙己的凄凉结局。
故事的主要矛盾来自于孔乙己和旁人之间的对峙关系,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和对个体的排斥。
4、分析语言特色鲁迅一直是一个重视语言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语言的运用非常精湛,常常能够引起人们文学创造的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人,必须发展其理性思维。
而当前学生说理能力缺乏,写作中不讲逻辑、以偏概全、以情感宣泄取代理性分析等问题较为突出。
这与中学阶段议论文教学不重视基础能力培养,热衷于体验式指导、技巧训练,过早、过多地投入应试作文训练不无关联。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拟定了以随文学习为主又各年级有所侧重的写作教学原则,但写作能力训练应集中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尚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
[1]本文以《孔乙己》的随文写作为例,探讨初中阶段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读写结合开展说理类写作训练的必要性本文用“说理类写作”,以别于我们常说的“议论文”。
近年来,作为文体的“议论文”遭到质疑。
相沿成习,专门用于教学、考试的“议论文”,与真实写作中诸如随笔、杂文、评论、论文等说理体式相脱节;随着公共说理与论辩、社会听证与咨询、网络论坛等说理形式的涌现,作为文体名称的“议论文”也日渐暴露出其狭隘性。
与此同时,学界对我国与国际写作教学进行比较研究后,更加重视写作中的理性思考、论辩分析。
魏小娜梳理了苏联、加拿大、日本等国语文学科强调理性思维的共同倾向,探讨了理性取向作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操作。
[2]宋丽莎等指出,美国高考SAT 作文是以阐述观点为主,辅以事实材料的学术性、思想性评论体,用以砥砺缜密的逻辑理性。
[3]冯生尧指出,考生报考美国有代表性的高校,可选考AP 英语语言;有志于英语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需选考AP 英语文学。
前者包括观点争论、文学欣赏、实用文撰写,考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后者考查专业化文学评论,这是我国高考语文及平时语文教学所欠缺的。
[4]认识到国外高考作文的普遍发展趋势,国内高考作文逐渐由诗化抒情向理性议论过渡,理性命题的倾向有所增强。
[5]鉴于此,本文的“说理类写作”,或称“议论体式写作”“论辩类写作”“论述类写作”,指基于分析、辩驳,通过有效组织观点并以细节支持、发展中心观点的书面形式,彰显批判性思考的写作。
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既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深化文本理解,也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以达到“不教”的目的;随文写作则围绕阅读教学的重点展开,以巩固、内化阅读方法和策略。
2019.01352019.01因而,语文课堂的读写结合,能够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必由之路。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主要采用过程教学法来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
教师在选题、抓重点、筛选、修改等环节都要提供指导,一篇文章要写好几个星期。
[6]例如,一项针对中学生劝说类写作的研究,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口头论辩的方式来加强写作过程指导。
指导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用45分钟教给学生说理、论辩的基本要点;用90分钟做写前准备,阅读相关资料、列写作提纲等;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论辩类写作任务后,再用90分钟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开展口头辩论;在明确己方观点、对方反驳意见后,修改自己的作文,通过论争、辩驳来确立自己的观点。
[7]另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的评语泛泛而谈,基本无助于学生的修改完善;如果只从字词、语法、标点等方面反馈,则学生的修改也只限于这些方面;如果教师从内容方面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书面反馈,如鼓励学生增删、重新组织篇章等,则学生作文的质量会有一定改进。
[8]美国写作研究和教学的实践表明,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通过具体措施加强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修改内容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书面写作的质量。
二、《孔乙己》随文写作教学实践《孔乙己》一文的阅读教学结束后,为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围绕一个观点展开具体论述的能力,教师布置课后小练笔如下:任务:请你根据课上所学内容,以《××的孔乙己》为题,写400字左右的小评论。
要求:选一个关键词补充题目,如“可怜”“可笑”“可悲”等;结合课文,选取支持你看法的两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第一次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分“优+”“优”“优-”“良”四个等级打分。
“优+”的标准为:围绕一个观点论述;能结合课文内容,分两三个方面支持观点;分析具体、透彻,有说服力;组织合理。
“优”的标准为:观点较明确;能结合课文内容,分两三个方面支持观点;有具体分析,但个别地方分析不透彻或偏离观点。
“优-”的标准为:有观点或看法;能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但往往偏离或违背观点。
“良”的标准为:以复述原文为主,缺乏具体分析;或者分析、论述偏离原文。
在73名完成作文的学生中,达到“优+”的仅4人。
绝大多数学生得“优”或“优-”,其中前者21人,后者43人。
另有5人得“良”。
为帮助学生改进作文质量,教师主要针对“观点与论证”“组织结构”两方面的问题,以旁批、标注、列举写作提纲等方式对学生作文作出书面评价和反馈。
关于“观点与论证”的反馈,提示学生围绕一个观点展开论述,保持观点与论述的一致性,并示范如何具体分析、增强说服力;关于“组织结构”的反馈,着眼于篇章结构、段落层次、衔接与过渡等,引导学生合理谋篇布局,使文章脉络清晰。
教师的书面反馈如表1所示。
书面反馈观点与论证组织结构要点题目-内容(偏离,多个观点)观点-论述(偏离、矛盾)具体分析结构层次衔接过渡示例“围绕题目的关键词写!”“面面俱到,哪个也说不透!”对存在多个观点的作文,列举写作提纲,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观点论述。
“论述角度不对。
你侧重的是……”“这段没有完全扣住……”“这些语句是怎么体现他可悲的?要有具体的分析!”“这样的动作(语言)体现了孔乙己的……”“第一段点题!”“先写本段的中心句。
”“……应合并。
”“另起一段,总结全文。
”“你在写作文,不是回答问题,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过渡。
”表1针对学生写作内容的书面反馈36ywjsxkt@ 教学JIAOXUE在此基础上,通过简短的课堂讲评和“优+”作文展示,引导学生对照自查、反思得失,明确优秀作文的标准及修改的方向、方法等。
得“优+”的4人接受新的写作任务,其他学生课后修改或重写作文。
学生上交第二次作文后,教师仍按第一次的评分标准打分。
有2名第一次得“优-”的学生未交作文。
剔除这两项数据后,两次写作成绩有效人数为71人。
结果显示,修改后,多数学生的作文质量显著上升。
“优+”等级的作文由第一次的4人上升到第二次的44人,占总人数的62%;“优-”等级的作文由第一次的41人减少到第二次的4人,仅占总人数的5.6%;且第二次没有学生因复述或曲解原文而得“良”。
学生两次作文等级分布如图1所示。
图1学生两次作文等级分布图进一步分析学生两次作文等级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第一次得“优-”和“良”的学生,通过修改,作文质量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第一次得“良”的5人,修改后有4人得“优+”,1人得“优”;第一次得“优-”的41人,修改后有25人得“优+”,12人得“优”。
通过修改,由第一次的“优-”“良”上升到“优+”的学生共计29人,占学生总数的40.8%;在这46名学生中,有4人写作表现没有改善,两次均得“优-”,占学生总数的5.6%。
第一次得“优”的21人,修改后有11人提升为“优+”,占总人数的15.5%;其余10人两次均得“优”,占总人数的14.1%。
通过两次写作后,写作表现没有改善的学生共14人,占学生总数的19.7%。
为认识学生在说理类写作中的表现与其语文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中分析了学生两次写作得分等级与上学期期末语文成绩的关系。
学生第一次作文的表现水平与期末成绩基本没有关系,相关系数为0.136,相关不显著。
而第二次作文的表现水平与期末成绩存在中等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361,相关非常显著。
这一结果表明,初次接触说理类写作,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时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教师指导下的修改与重写,对于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改进写作质量尤为重要。
三、分析与讨论初中很少进行说理类写作练习,因而对学生来说,有理有据地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难度较大。
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使多数学生掌握了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可见,随文写作是说理类写作教学的重要途径,而采用环境模式、加强写作过程的指导等,是提升说理类写作质量的有效方法。
1.说理类写作训练的途径:读写结合将小说阅读方法的指导与人物形象的书面分析相结合,创设语境化的写作任务,能够切实促进学生说理类写作能力的培养。
基于阅读方法、策略的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小说阅读的基本要领,学生思路得到拓展,思维被调动起来。
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
就此而言,阅读教学中对小说主题的探究、对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分析,增进了学生对孔乙己的认识,为之后的说理类写作做好了铺垫。
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书面分析孔乙己形象,但只能围绕一个关键词来组织篇章。
学生要做到说理具体、透彻,就有必要分两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写作目标明确,要求具体,便于学生操作;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看法,也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因而,读写结合的说理类写作训练,符合写作指导的环境模式。
写作指导的环境模式是指将传统宣讲型与儿童中心型写作指导结合起来,将探究活372019.01动、分析点评文献、写前准备活动、体现特定标准的写作评价等结合起来,采用宣讲、讨论、范文、评价等多种手段教授写作技巧、写作目标、评分标准等内容。
相应的,教师也可以在写前提供阅读材料,设计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展开探究,以发展写作技能。
研究表明,在传统宣讲型、儿童中心型、环境型、个性型四种写作指导模式中,对中小学生最有效的写作指导实践是环境模式。
[9]在非虚构类写作教学中,明确的写作目标能够正面影响学生的写作表现。
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学生就能够监控自己的写作过程,坚持完成任务。
根据已有研究,与一般目标的说理类写作相比,次级目标明确、文类确定的说理类写作,能够增强学生书面写作的说服力,无论是否是学困生,也无论是否存在年级差别。
[10]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阅读环节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学生学完后,就不难提出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评价;在写作环节,对写作任务进行明确限定,学生要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就需要具体分析原文,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辩。
鉴于之前很少进行说理类写作,此次训练学生写聚焦性短文,适当下调写作难度的同时,突出了练习的阶段性。
上述方法和措施,使得习作《××的孔乙己》的总体写作目标、次级写作目标明确,文类确定,难度适中,显著提升了各个能力水平的学生的写作质量。
2.说理类写作训练的方法:过程教学法当面对新的写作类型时,如果缺乏相应指导,学生就可能表现不佳。
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口述对孔乙己的看法及理由,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能说得有理有据;但在第一次写作中,这些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偏题甚至跑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