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的审美主义
以下哪些是美学研究的方法
美学研究方法综述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审美心理、审美活动、艺术作品等。
美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人类的审美水平。
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哲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等。
1. 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哲学家的理论思考和哲学论证,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方法的核心是辩证法,它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
2. 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实验,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心理学方法的核心是行为主义,它强调人类的外部行为和反应,通过研究人类的审美行为,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
3. 社会学方法
社会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社会学家的研究和社会调查,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社会因素和规律。
社会学方法的核心是社会结构主义,它强调人类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审美活动的影响,通过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
美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哲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都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不同
方面和本质,共同构成了美学研究的科学体系。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韦伯
(二)、审美教育与人生哲学
1、审美教育应该从“生活的艺术”的高度引导受教育 者领悟审美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审美的目标是自我实现 的,是自由。而这样的目标应该从生活中来理解。
2、成熟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包含了现实主义、理想 主义、幽默感和敏感之间的合适的比例。现实主义让人 能够认真对待生活,直面生活;理想主义则意味着反思 与超越,这是对待生活的诗意的态度;幽默感是一种睿 智,是一种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敏感则是对人自己、 人与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和把握。
3、审美趣味:个体所依据的审美参照系。主要表现为个体的 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1)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就是对某类审 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题材、风格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成熟 的审美偏爱有相对固定的中心,同时又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 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2)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判断的尺度。 审美标准是一个发展过程,9-13岁的儿童进入审美萌芽期, 而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这与道德危 机阶段是同步的。其特征是“相对主义”。其负面效果是无所 适从,其正面意义是此阶段个体会大量扩展自己的审美经验, 为审美标准的成熟做好准备。 (3)审美理想:是个体的一种理性观念,是个体在审美活动 中的追求和期待。是在审美偏爱和审美标准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形成的。它将影响主体的人格个性的完善。
3、科学研究中的审美。自由之路。
二、个体审美发展在当代的迫切性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 论,当代社会是一个合理 化的社会,社会的各个层 面都以理性的方式加以组 织和规训,这导致所谓的 “单向度的人”的出现。 个体审美教育正是以人的 个性人格完善发展为目标, 避免人成为工具而存在。
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审美人生——访著名高分子化学家胡亚东
・
6 2-
化
学 教 育
20 0 6年 第 2 期
科 学与 艺术结合 的审 美人 生
— —
访 著 名 高 分 子 化 学 家 胡 亚 东
周 鸣 鸣 贾连 伟 龚 玉
4 0 1) 0 7 5
( 南 大 学 化 学 化 工 学 院 重 庆 西
工商 大 学 化 工 学 院 化学 系 主 任 , 任 国 家 教 育 部 艺 术 教 育 委 现
员会 委员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山东 大学等校 客座
教 授 ) 引 见 下 , 北 京 海 淀 寓 所 见 到 了鹤 发 童 颜 , 已 7 的 在 年 9
岁的著名高分子 化学 家—— 胡亚东 先 生。他 曾多年 任 中 国 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 中国化学会 理事长 并是中 国科 学院
的 民族 文 化弄 好 , 人 民具 有 好 的 民族 文 化 基 础 。 现 在 的 人 使 功 利 主 义 很 厉 害 , 么都 讲 钱 , 重 视 数 理 化 , 对 基 本 的 民 什 只 而 族 文 化不 清 楚 , 写 不 好 , 字 不 通 也 无 所 谓 。 字 文
从小就 开始学小提琴 , 曾与我 国一流 的音乐家 同台演奏 过四 重 奏。中央广播 电台的交 响乐系列讲 座 , 也请 您去 主讲 。您 的小提琴是专业水平 , 当过化学所所 长。在化学 和艺术上 您
20 0 5年 8月 2 6日上 午 。 我们 有 幸 在 沈 致 隆 教 授 ( 北 京 原
周 : 先 生 , 们 课 题 组 的 主 要 目 的 是 想 通 过 了解 像 您 胡 我
这 样 既 精 通 化 学 又 有 极 深 艺 术 修 养 的 杰 出 的 化 学 家 这 一 类 真 实 事 例 , 后 学 们 从 你 们 的 身 上 得 到 启 迪 , 我 们 能 够 培 使 使 养 出 用 化 学 知 识 去 造 福 人 类 社 会 的 人 。还 有 就 是 想 了 解 您
论休谟美学中的“审美趣味标准”
论休谟美学中的“审美趣味标准”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伟大哲学家和美学理论家,他对美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休谟认为审美趣味标准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情感反应。
在他的《艺术与审美理论》中,休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美趣味标准的观点。
首先,休谟认为审美趣味标准是基于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反应的。
他提出美学的标准是基于“美善”的原则。
美善是指一个人对美感的实际经验,即个体对美的欣赏和享受。
因此,美学的评价应该是主观的,它根据个体的感受和情感来决定。
其次,休谟认为美学的标准是基于感官的愉悦和享受的。
他认为,审美的趣味标准与感官的愉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个体的审美趣味是通过感官接受和享受美的体验来形成的。
因此,美学的标准不仅仅是认知的,更是感觉的。
休谟还指出,美学的标准是由美的对象本身决定的。
他认为,美不是一个主观的想象,而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事物中。
休谟认为美的对象可以是艺术品、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等。
美的标准不是由个体主观决定的,而是根据美的对象的外在特征来判断的。
例如,一个艺术作品被认为是美的,是因为它具有吸引人的形象、颜色、构图等外在特征。
此外,休谟还讨论了审美趣味标准的历史和文化差异。
他认为,美的标准是因为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的。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趣味标准。
例如,对于古代希腊人来说,人体的完美比例是美的标准;而在现代西方社会,审美趣味更加偏向于抽象和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
最后,休谟还讨论了审美趣味标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虽然审美趣味标准是主观的,但仍然可以有客观的可比较性。
休谟认为,美学的标准应该基于普遍的感受和情感共鸣,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独立意见。
因此,在休谟的观点中,美学的标准是基于主观的个体体验,同时也有一定的客观性。
总之,休谟的美学理论中的“审美趣味标准”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情感反应。
美的标准以个体的喜好和享受为核心,以感官的愉悦和享受为基础,同时也考虑了美的对象本身的特征。
自然美学主义
自然美学主义自然美学主义是一种对自然界美的追求和体验的哲学观点。
它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源泉,人类可以通过与自然融合、尊重自然的方式来体验和欣赏美。
自然美学主义强调自然的原始和纯粹,主张拒绝人为的干预和破坏,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美学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认识自然之美,并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从细微的花朵绽放到壮丽的山河风光,都展现出了自然的独特魅力。
自然美学主义通过观察和感知自然界的美,让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的细节和变化,从而提升个体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力。
自然美学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的原始状态,避免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破坏。
例如,人类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然之美,并且使得自然之美得以永恒传承。
自然美学主义还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
在自然界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和压力,静心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奇妙。
这种体验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灵,恢复身心健康。
自然美学主义强调个体与自然的互动与共鸣,通过自然的美来启迪个体的内心世界,提升个体的生活品质。
自然美学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实践。
人们可以通过亲近自然、参与自然保护、享受自然美的活动来实践自然美学主义。
例如,踏青赏花、登山徒步、观赏日出日落等活动都可以让人们亲身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摄影、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感悟。
自然美学主义的理念也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对自然的感知和敏感度下降。
自然美学主义提醒人们重新关注自然,体验自然之美,从而调和心灵、恢复身心健康。
同时,自然美学主义也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为后代留下美丽的自然遗产。
自然美学主义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体验的哲学观点。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要求人们通过亲近自然、参与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美的活动来实践自然美学主义。
审美主义、审美心理主义与审美个体化——格奥尔格·西美尔的审美现代性体验论
— —
格 奥 尔 格 ・ 美 尔 的 审 美 现 代 性体 验 论 西
赵 岚
( 都 理 工 大学 传 播 科 学 与 艺术 学 院 , 都 6 0 0 ) 成 成 1 0 0
摘 要 西美 尔作 为“ 第一位 审美现代性思 想家” 其现代性理论表现 为审美主 义、 , 心理 主义和个体化的特征 在
p y h l g c la d a sh t n i i u l m . tt e e d o e t r , e o n z n ie f e i g o o e n p o l sk y t s c o o i a n e t e i i d v d a i c s A h n f c n u y r c g i i g l e l fm d r e p e i e o f n u d r tn n o e n t .Ae t e i im s a p y h l g c l t e r .Th r s a n v t b e r l t n b t e n s nsb l y n e sa di g m d r iy sh t s i s c o o i a h o y c e e i n i e ia l e a i e w e e i i t o i a d a sh t im . i u t n o sy h e t e i i m i sa o e n i d v d as A s a r s l h y a e t t 1 i m e ’ n e tei s c S m l e u l ,t e a s h tc s am tm d r n i i u l . e u t e r o a .S m a ,t lS a sh tc m o e n t h o y p o d a Sa v l a l e s e tv o u de sa d n o e ni . e t e i d r i t e r r vi e sU a u b e p r p c i et n r t n i g m d r t y y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审美主义伴随中国社会变革和主流美学形态转换, 先后发展出无功利审美主义、心理自足审美主义、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和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四种历时性形态, 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针对性。
无功利审美主义是为对抗中国实用主义文化观和人生观而引入的;心理自足审美主义是借鉴西方心理学美学成果建立起来的;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则是为纠正客观派、实践派美学的偏颇而提出的;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则是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与反拨。
四种形态的审美主义共时上与主流美学交织互补, 历时上具有清晰的发展线索, 构成中国现代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
梳理美学审美主义思想, 有助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规律, 展望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未来。
关键词:审美主义; 无功利; 心理自足; 个体感性; 生命本体;Abstract:Aestheticism i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diachronically develops into four forms along w ith Chinese social change and mainstream aesthetics, namely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and life ontology, display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strong relevance. 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 is introduced to combat China pragmatism culture view and the view of life;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aestheticis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hievements of w ester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ism; individual perceptual aestheticism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prejudice of social school and objective aesthetic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life ontology aestheticism is the refu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practice aesthetics. These four forms of aestheticism synchronically mingled w ith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s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w hile diachronically presented a distinct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 hich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China aesthetics. An overall analysis o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ism ideology w ill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and look ahead a bright futur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Keyword:aestheticism;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life ontology;20世纪中国有两种类型审美主义, 一是文艺审美主义, 另一个是美学审美主义。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_余虹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
余虹
长期以来, 审美主义一直是一个 核心概 念, 但对它 的界定 却比较 笼统, 缺 乏具 体的规 定性 和 严格的学理性。其实, 在 / 生存0、/ 艺术0 与 / 现代0 的 三维关 联中, 区分并 考察 审美主 义的 类 型, 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审美主 义是有 关生存 与艺术 的形而 上构想, 是 有关 现代的 诊断 与 救治的方案。审美主义的表现形态 是各种 理论论 述、艺术实 践与生 活实践。审 美主 义的主 要类 型 有感性审美主义、游戏审美主义和 神性审 美主义, 各 种审美 主义的 关联是 其精神 价值 的本源, 这 种关联在消费主义的时代已遭到致命的破坏。
感性审美主义虽然在所有的艺术活动中都有其苗头, 但作为一种完备自足的意识形态却是 在文艺复兴以后建立起来的, 因此, 与现代性的关联是我们论述艺术审美主义的基本语境。艺 术审美主义明确地立足于感性主义而反神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就其反神性主义而言, 艺术审 美主义是现代性确立自己的一种方式, 即世俗化的一种方式, 这在 5十日谈6、 5巨人传6 以及 文艺复兴那些充满肉欲气息的绘画雕塑作品中有触目惊心的表现, 而所有以撒旦式的肉欲狂欢 来渎神的现代艺术也都是艺术审美主义的表达。艺术审美美主义既反传统又反现代, 因为理性主义既是传统社会的基础之一, 更是现 代社会的基础。
知识在审美中的合理存在形式——对卡尔松科学认知主义的本体论评析
V0 1 . 2 9. No . 2 Ma 在 形 式
对 卡 尔松 科 学认 知 主 义 的本 体 论 评 析
左 剑 峰
( 江西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2 2 )
[ 摘
要 ] 科学认 知主义美学认为科学知识 不仅 是 自然审美 的“ 必要条件”, 而且惟 有在相 关科学知 识视
[ 关键词 ] 卡尔松 ; 科学认知 主义 ; 恰 当性 ; 知识 [ 中图分类号 ] B 8 3 4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6 7 2 - 0 0 4 0 ( 2 0 1 3 ) 0 2 一 o o 2 9 - 0 5
艾伦 ・ 卡 尔松 ( A l l e n C a r l s o n ) 是 当代 环 境 美
阈内进行 的审美才具有“ 恰 当性 ” 。“ 恰 当性 ” 主张可 以避免 自然欣 赏中对 自然 的人为扭 曲 , 但 由于对科学 知识
的过 于信 任与依赖 , 使得 它未能注意到 自然本 身的 丰富性 、 复 杂性 , 从 而削弱 了审美感 知 的开放性 和 敏感性 。
知识不 能以保 证审美“ 恰 当性 ” 的形式出现 , 审美中合理形式 的知识有 “ 前结构 ” 型、 “ 建 构一 解构 ” 型知识 。
第2 9卷第 2期
2 0 1 3 年 3月
彤 ( 社 会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多了解 。这种 知 识 , 实 际 上 是一 些 关 于 自然 的常
美学和科学的关系
美学和科学的关系美学和科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学科,而科学是研究自然和现象的学科。
尽管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但美学和科学在方法、价值观和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相互影响并相互补充。
美学和科学都追求真理。
科学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验证来探索自然规律和事物的本质。
美学也致力于揭示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和美的规律。
虽然美学缺乏科学中严谨的实证方法,但它通过感性的体验和审美的判断来寻求真理。
美学和科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互为补充,科学为美学提供了一些客观的参考,而美学则使科学更加深入人心。
美学和科学都强调观察和分析。
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科学原理和理论。
美学也通过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和风格来研究艺术的规律和特点。
观察和分析是美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和艺术的现象。
美学和科学都注重系统性和方法论。
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美学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如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和结构主义等。
这些方法和理论帮助我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美学和科学都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科学研究受到社会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而美学则受到文化背景和个人审美观念的影响。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表现形式,而美学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审美的视角和方法。
美学和科学都对人类的生活和思维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美学则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的享受。
美学和科学的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的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美学和科学虽然是不同的学科,但它们在方法、价值观和目标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点。
美学和科学相互影响并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人类的认知和文明进步。
美学和科学的关系不仅是学术领域的问题,更是人类智慧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
自然美学主义
自然美学主义
自然美学,是一门以自然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自然万物的美态中萃取灵感,将自然之美化为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自然美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自然美,指自然界中原来就有的、不是人工创造的或未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过的物体的美。
自然美是相对人而言的。
在人类之前,自然无所谓美。
有了人类之后,自然处于人类的社会关系中,与人产生了联系,在人类社会劳动实践中被利用、改造、控制之后,人类才有对自然的审美意识,才对自然进行审美活动。
中国古代美学非常崇尚自然美,这种自然的审美观以庄子为代表。
庄子曾说:过“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认为:人类的生活应当顺其自然,天地万物应当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人应该保持自然的本性而不是追求名利。
只有这样天地间的自然生命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西方美学不像中国美学那样崇尚自然美,但它同样对于美的自然特性非常重视。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中的美是无意识的,就像一棵桃树不会去想自己的花朵果实是否美丽一样。
他还认为人的力量远远弱于自然的力量,任何艺术品与自然相比都要粗劣、呆板的多。
原因在于他认为我们的艺术到现在为止都没能创造出一个像桔子、苹果那样能吃的东西来。
【最全】美学概念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美学只是包括“哲学思辩”,不应该“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再者,“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通常连思辩都用不着。
所以,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独立的学科。
(江竟瑞)〖词语来源〗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发展历史〗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
审美心理流派
行为主义更强调从最基本的事实依据和最直接的体验入 手研究审美问题。行为主义似乎没有像心理分析和完形主义 理论那样提出一整套审美心理的本质性解释和有关审美的一 些大概念,却从具体的、可观察的现象和事实入手,发展了 许多审美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测量技术,从审美心理本质的研 究变成了审美行为和审美活动的研究,甚至是变成了对艺术 品和设计的喜好的研究。不过,究竟哪个流派最后会最接近 揭示审美心理本质却很难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审美反应的测量
5.3.4生理心理测量
生理心理测量是基于情绪的生理表征的,是典型的在行 为主义审美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技术。生理心理学是 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生理来表征心理, 采用先进的生理仪器获得前所未有的生理测量,并将这些测 量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起来。
上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2 审美反应
5.2.3兴趣因素
兴趣因素也许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心理概念,审美反应中 的兴趣因素是指由好奇驱力引发的行为。在现代艺术中,有 许多艺术作品是完全基于感性的,所提供的认知因素和编码 极为有限,并且表达情绪的方式和符号也极为抽象,基本不 用具象的符号形式,因此包含了大量的未知的东西,或者说 不确定性,例如抽象派、立体派等等。
上一页 返回
5.2 审美反应
对于“美”,心理学和哲学要问的问题是不同的。哲学 要问:“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心理学要问:“什么是 审美反应?”“艺术怎样唤起情绪?”等等。绪因素、认知因素、兴趣因素和其他因素,也包含着 人对这些因素的意识体验和反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1 审美心理流派
行为主义审美研究包含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意象尺度 图、色彩流行趋势、广告心理效应等等,涉及多种实验方法 和数理统计方法,是审美研究中成果最丰富、最具有实用价 值的。其遵循科学原理的思想和方法,采用大量先进的技术 手段,如眼动仪、生理仪、计算机等等,使得研究成果具有 可对比性、可重复性。行为主义审美惟一缺乏的是华美的理 论词汇和深刻的理论思辨。但是,行为主义审美不仅可以产 生理论,而且可以成为设计程序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成 为设计研究的主流。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一、填空重要美学家1.柏拉图――最早对美学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①著作:《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②黑格尔称赞他:“柏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③朱光潜将其核心思想译为“理式”④从本体论高度重视审美直觉对于人类认识本体的特殊功用2.鲍姆嘉通――美学之父,标志美学的形成(唯理主义哲学家)①他在对“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思维,致力于创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感性学”②鲍姆嘉通:丑是人类不完善的感性认识3.亚里士多德①亚里土多德以“如何存走”(“怎样”“怎是”)回答“在在是什么”,“秩序、匀称与明确”这此事物具体風性范畴的宾词从此承担了“美本身”的“存在”,这也就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②亚里士多德:揭示了喜剧区别于悲剧的本质特征4.黑格尔·关于审美问题①放弃自然而独尊艺术美②审美的本质在于“理念的感性显现”·关于悲剧方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①悲剧原因: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②悲剧快感·关于艺术①黑格尔是真正意义上艺术终结论者·关于崇高问题①崇高是理念大于感性形式5.康德·关于审美本质的观点:①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②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将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分鼎立――美学成为哲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古典美学从此成为美学的传统范型。
(席乐将康德作为通向“善”的桥梁的“美”提升为人类自由解放的目的本身;谢林提出了作为哲学拱心石的艺术哲学命题,黑格尔放弃自然美而独尊艺术美。
)③审美无利害,艺术自律·关于崇高的观点:1.康德《判断力批判》①把优美与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②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快度庭社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③快感原因:理性征服恐惧压抑(超越主体的精神)6.马克思①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自我的构建——福柯思想中的伦理与审美主义
福柯 一 生 致 力 于 主体 的解 构 工 作 , 试 图 阐 他
明 主体 的真 相和 主体 的命 运 。在 前 期作 品 中 , 福 柯 主要 是 借 助 多 学 科 综 合 的 “ 谱 学 ” “ 古 系 或 考
自 翡 的 构 建
福 柯 思 想 中的伦 理 与 审 美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
朱玲 玲 张 中
203) 0 4 3
( 复旦 大 学 中 文 系 , 海 上
摘 要 : 对 于 早 期 不 遗 余 力 地 进 行 主 体 的解 构 , 柯 晚 期 转 向 了“ 相 福 自我 ” 构 的 工作 。他认 识 到 了 “ 建 关 心 自 己” 重 要 性 , 且 认 为 其 重 要 性 远 远 超 过 了 “ 识 自己 ” 的 并 认 的古 老 箴 言 。福 柯 认 为 , 自我 具 有 自我 塑
美学 。“ 福柯 晚年 转 而关 切伦 理学 的 问题 , 此伦 理
了 ” 在 这之 后 , 。 主体 开始 变得声 名 狼藉 。 是 , 可 尼 采 并没 有 给予 主体 合适 的位 置 。 他在 抛 弃 上 帝 之
后 , 也 将 人 流 放 ; 呼 唤 和 颂 扬 “ 人 ” 然 而 却 他 超 , “ 人 的前景 也就 预示 人 逼近死 亡 了 ” ]事 实上 , 超 _。 3 上 帝 死 了 , 也 就 即将 死 亡 。在 一 定程 度 上 , 与 人 “ 其 说 尼采 宣 告 了上 帝 的死 亡 , 如说 他 宣 告 了杀 不 死 上 帝 的 ‘ ’ 死亡 。因 为人 杀死 了上 帝 , 得 人 的 就
论审美个体主义
论审美个体主义作者:陈全黎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德国生命哲学家倭铿在《审美个体主义之体系》一文中详尽讨论了“审美个体主义”的诸多面相:倭铿认为,由于审美个体主义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它不仅不能真正解决现代人的矛盾与冲突,反而带来人生意义的虚无与荒谬a“审美个体主义”的主要特征和理论局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个人审美自由的追求,对虚幻彼岸世界的迷恋,对绝对快乐与轻松的向往,对纯粹主观性的崇拜。
[关键词]审美个体主义;自由;虚幻;快乐;主观[中图分类号]IO-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0)02-0081-04德国哲学家倭铿在《审美个体主义之体系》一文中指出,审美个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产物。
为了摆脱旧的宗教观和伦理观的束缚,现代人将自我视为世界的中心,认为单个的自我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尊严。
为了逃避现实生活的焦虑、无聊与厌倦,现代人寻求一种艺术化的、审美意义上的生活。
这是审美个体主义的主要内涵与积极价值。
但是由于审美个体主义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获得深度、内涵与独立”。
审美个体主义并不能真正解决生命的矛盾与冲突,反而带来人生意义的虚无与荒谬。
借鉴倭铿对“审美个体主义”的理论反思,本文认为,“审美个体主义”的主要特征和理论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个人审美自由的追求,对虚幻彼岸世界的迷恋,对绝对快乐与轻松的向往,对纯粹主观性的崇拜。
一审美个体主义不仅将个人自由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而且倾向于用审美的方式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自由。
“但这种自由是素朴的,因为那仅是他自己感到自由而已。
”倭铿说审美个体主义追求的自由仅是“他自己感到自由而已”,有两层意思:一是他只感到“自己”的自由.而不管别人是否自由。
二是他仅是“感到”自由而已,而不管是否真的很自由。
前者涉及到政治哲学中的个体主义,后者涉及到作为美学概念的个体主义。
科学与艺术的共同追求是美判断题
科学与艺术的共同追求是美 - 判断题前言美是一个相对而论的概念,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来定义和描述。
不同的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也各不相同。
但是,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个基石,它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究科学与艺术追求美的共性,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谈论美的本质。
科学追求的美科学是一种以严谨的逻辑和实验为基础的知识系统,它的目的是探索和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质。
对于科学家来说,美的追求在于最终发现和证实的理论和规律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现实相契合。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的美是一种对于自然规律的感知和理解,是一种对于世界的深刻认识和解释,具有普遍性和客观实在性。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都是科学美的典范。
科学的真理不受个人喜好和主观主义的影响,而是以理性理解和证明为基础的,它的美是一种理性和客观的美。
艺术追求的美艺术是一种以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基础的艺术创造,它的目的是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探索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艺术家来说,美的追求在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和表达,以及对于观众情感和思想的触动和启迪。
艺术的美是一种主观的、情感的和审美的美,它不同于科学的客观实在性,而是源自于人类思想和感受的深情表达和共鸣。
例如,莫奈的《睡莲》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都是艺术美的典范。
艺术的真理不同于科学的理性,它更多地依赖于观者的感知和理解,它的美是一种主观和审美的美。
科学与艺术的共同追求是美尽管科学和艺术追求美的方式和角度存在差异,但是它们共同追求的美却是如出一辙的。
科学和艺术都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都需要对于自然和人类的深入探索和理解,都需要引导人类走向精神和文明的高峰。
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它们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程中,共同追求着美这一共同目标。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它们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
结论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个精神支柱,它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不可分割的。
审美与科学的关系
天才艺术和艺术的创造
• 根据贡布里希的理论:一般的艺术创作 就是根据已有的艺术范畴创造作品。他 的作品可能符合范畴,也可能不符合范 畴,符合范畴的是好的,不符合范畴的 是坏的。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造作品而 且创造范畴,或者说是根据作品来创造 范畴,因此他的作品会处处都符合他的 范畴,天才艺术家(成熟时期)的所有 艺术作品都是绝好的。
审美经验中所培养起来的敏感 是科学和艺术创造的源泉
• 感—知 • 美—真
后现代科学的审美化
• 如果科学所处理的事实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实体,而是相互联系的能或意义,特 别是与主体意识相关的意义,那么科学 就像艺术一样,也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
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工作比较
• 艺术家:根据已有的艺术范畴(如印象 派、后印象派、立体派、水墨画等等) 创造作品,目的是创作作品。 • 科学家:根据“作品”(各种各样的自 然现象)创造“范畴”,目的是解释世 界。
西方古代的广义科学
• 苏格拉底(469-399BC)以来的雅典教育的4大学科: 算术、几何、和声、天文。 • 罗马人法罗(116-26BC)确立的9大学科:文法、 修辞、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音乐、医学、 和建筑。 • 公元四世纪起,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 音乐和天文被确定为“七艺”,成为欧洲高等教 育的标准课程。 • 自由艺术或美的艺术的系统,即绘画、雕塑、建 筑、音乐和诗歌,最早由法国人Batteux于1747年 独立出来。 • 根据广义科学和艺术的概念,艺术与科学没有本 质的区别。科学与审美的关系也不构成一个问题。
•比如,在靴襻(bootstrap)理论看来,世界是一个 相互联结的整体(a set of interconnections),而不是牛 顿式的实体(entities)。用卡普拉(F. Capra)的话 来说,每一个粒子都是由所有其他粒子组成的。换 句话说,粒子本身是没有自性的,离开其他粒子, 这个粒子也就消失了。这种物理科学中的新的世界 图景还有一个补充部分,如靴襻理论的另一位开创 者杰弗里· 周(Geoffrey F. Chew)指出的那样,靴襻模 型意味着意识的存在在宇宙的自身一致中是必要的。 这表明了意识与物理理论参与合作的明确道路。没 有意识做参照,阐明量子理论的规律是不可能的。 根据这个补充,在靴襻理论看来,不仅物质粒子和 物质粒子之间是相互联结的,而且物质和意识之间 也是相互联结的。离开周围其他粒子就不能理解某 一个粒子,这个观点将被进一步扩展为,离开物质 就很难理解意识,或者离开意识就很难理解物质。
审美主义审美心理主义与审美个体化
审美主义\审美心理主义与审美个体化摘要西美尔作为“第一位审美现代性思想家〞,其现代性理论表现为审美主义、心理主义和个体化的特征。
在世纪末的现代生活碎片中,对现代人的生命感觉的敏感把握是理解现代性的关键。
审美性是一种心理主义,感性根底与审美心理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这种审美主义从本质上是指向现代个体的。
在此根底土,审美主义、心理主义和感性论是一体的。
西美尔的审美现代性体验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贵视角。
关键词西美尔审美现代性审美主义个体化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的三大经典思想家之一,是审美现代性问题最早的研究者之一,被誉为“第一位审美现代性思想家〞。
他经常被冠以“印象主义大师〞、“生命哲学家〞头衔,其现代性的思考常常反响在对其审美体验上。
其“审美现代性体验论〞的根底是“生命哲学〞,最终指向现代个体的心理体验与生命感觉。
在这个根底上,审美主义、心理主义和感性论是一体的。
一、感觉超越灵魂的界限:“生命哲学〞按照西美尔对时代主导理念的划分,在所谓前现代社会,人是被确定的存在,人具有本质性,或言“实在的整体性〞;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人的自性观念被分裂:人实在的整体性也随之解体,现代人的形象因此变得相当模糊,其结果是“人的哲学被人的社会学取代了:人的科学成为人的社会的科学。
〞也就是说,现代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而存在,现代人与传统社会个体相比,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反响。
其中,最为根本的转变表现为,人的本质由抽象的形而上意义的品质转向富有感情和感觉的个体生命本身。
在现代生活的碎片中,一切都难以把握,只有自我的感觉是可以把握的,是最真实的,我们的“身体〞重归本体论位置。
如存在主义学者梅洛一庞蒂所言:“我的身体是所有物体的共通结构,至少对被感知的世界而言,我的身体是我的‘理解力’的一般工具。
〞换言之,身体的理论就是一种关于感觉的理论。
注重身体的现代人为此岸的、感性的、审美的存在性寻找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中的审美主义肖鹰内容提要:本文集中讨论了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审美主义思潮。
作者在深入把握爱因斯坦、狄拉克、海森堡等20世纪重要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的基础上,以20世纪科学发展为背景,分析了科学审美主义的基本观念和思想根源,并且将之同艺术中的审美主义作了深入比较。
在充分阐释科学审美主义的主要内涵和思想根源的基础上,作者特别指出了科学审美主义在面对20世纪科学揭示的新宇宙图景时的形而上意义。
关键词:科学审美主义宇宙观引言在科学活动中,具有一种将科学研究审美化的趋向。
从古希腊时代到20世纪,我们都可以在伟大科学家的行列中,找到例子,证明对科学揭示的自然美的追求,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动机。
法国数学家彭家勒说:‚科学家并不为了有用而研究自然。
他研究自然,是因为他能从中获得乐趣;他之所以能获得乐趣,是因为自然是美的。
如果自然不是美的,它就不值得认识,生活也不值得一过。
‛彭家勒的科学观,在20世纪的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中有很大的代表性。
爱因斯坦坚持与彭加勒同样的主张,并且更明确、更坚决。
他认为,科学家从事艰辛的科学研究的根本动机是对自然的‚预定和谐‛的一种宗教式的虔诚情感,‚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科学家的最高使命是揭示自然世界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用数学形式为自然世界绘制一幅完全和谐、完整单纯的图像。
科学家们是带着神圣的激情和伟大的想象力来探索和绘制这幅世界图像的,并从中获得发现和证实了自然世界的完美和谐的快乐(满足感)。
我们可以把彭加勒和爱因斯坦的科学观概括为科学中的审美主义。
它包含三个主要观念:第一,坚持对自然世界的和谐完美秩序的信念,认为自然规律本身必然是完美和谐的;第二,认为科学研究的内在动机,不是出于实用目的,甚至也不是为了认识自然真理,而是为了发现和展示自然世界和谐完美的秩序;第三,科学的审美感,既是引导和推动科学理论发现(创新)的力量,也是鉴别一个科学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科学性)的主要标准。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科学审美主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它与艺术中的审美主义的差异是什么?科学审美主义对20世纪科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它对于当代人类精神具有什么意义?1在讨论科学中的审美主义时,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科学理论的审美性质?英国科学理论家麦卡里斯特曾将科学理论的审美性质概括为五种:对称性形式、模型的使用、形象化 / 抽象化、简单性和形而上学虔诚。
根据麦卡里斯特,使用模型是在两个理论之间建立类比关系,比如拉普拉斯的热力学理论给出了一个将热作为流体处理的模型;形象化则是指在一个科学理论与某种现象之间建立比喻关系,比如将DNA螺旋形象化为盘旋而上的楼梯;抽象化则是指借助数学的和其他抽象形式的工具描述现象。
这三种审美性质(使用模型、形象化/抽象化),在科学审美主义中,并不是很重要的。
重要的是对称性形式、简单性和形而上学虔诚。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这三种审美性质逐一探讨。
首先,我们探讨对称性形式。
在自然界中,从宏观到微观,普遍存在着对称性形式。
左右对称(反射对称)和旋转对称,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相关的两种最基本的对称形式,也是最早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关注和普遍运用的两种对称形式。
在物理学中,C(电荷共轭对称)、P(空间反射对称)、T(时间反演对称)对称是三种最基本的对称形式。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对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在生活、艺术和科学中的含义是不同的。
在科学理论中,对称性涉及到两个概念:变换和不变性。
麦卡里斯特说:‚一个结构在一定的变换下是对称的,只要该变换能够使该结构保持不变。
‛科学理论也从另一个意义上定义对称,即‚不可观测性‛。
李政道指出:‚实际上,所有对称都是以这个假定为前提的:确定的基本量是不能观测到的,这些基本量即称为‘不可观测量’。
相反,当一个不可观测量变成了可观测量,我们就发现一个对称损坏。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这个对称定义:我们一般认为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是对称的,这是因为我们只是看到它们在外观上大致相同的量,没有观测到它们之间的更基本量的差异;如果观测到了这些更基本的量,我们就会发现左手与右手的对称并不存在(不是绝对对称的)。
对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科学家很早就运用对称性原理探索自然规则。
但是,对称观念只有在现代科学中才产生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以后,对称观念变成了物理学、化学等诸多科学的中心概念。
杨振宁指出,对称观念在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来自于两个原因:第一,到了20世纪,人们才发现守恒定律与对称性的密切联系——一种守衡定律对应着一种对称性形式;第二,量子物理学的发展需要利用对称性原理确定量子数和选择规则。
根据量子物理学原理,世界各个不同的基本粒子之间有4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
对称性是决定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互作用就是力量。
‚对称决定力量。
‛对称性在现代科学中的中心地位,从狄拉克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也可看出。
他在1982年询问杨振宁,什么是爱因斯坦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杨振宁回答说:‚1916年的广义相对论。
‛狄拉克说:‚那是重要的,但不象他引入的时空对称的概念那么重要。
‛对狄拉克这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杨振宁事后评论说:‚狄拉克的意思是,尽管广义相对论是异常深刻的和有独创性的,但是空间和时间的对称对以后的发展有更大的影响。
的确,与人类的原始感受如此抵触的时空对称,今天已与物理学的基本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科学理论的对称性是和自然存在的对称性相对应的。
‚可以说一个科学理论具有某种对称性,如果对该理论的诸概念性组分(它的概念、公设、自变数、方程或其他元素)施加一个变换而该理论的内容或者主张保持不变。
‛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洛伦兹变换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都具有高度的对称性(相对变化的不变性)。
杨振宁说:‚从十分复杂的实验中所引导出来的一些对称性,有高度的单纯与美丽。
这些发展给了物理工作者鼓励与启示。
他们渐渐了解到了自然现象有着美妙的规律,而且是他们可以希望了解的规律。
‛在科学理论中,对称性给予科学家在两个基本观念上的满足:相对性的不变性和逻辑的简单性。
这两者的统一,是对称性美感的实质。
由此我们涉及到科学理论的简单性审美性质。
‚简单性相等于美。
‛这是彭加勒、爱因斯坦、狄拉克和海森堡等现代科学家都坚持的信条,而且,他们相应把简单性作为评估科学理论的真理价值的一个基本标准。
海森堡在与爱因斯坦讨论时曾表示,‚如果自然让我们获得高度简洁而优美的数学形式,那种前人未曾见到的形式,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它们是‘真实的’,认为它们展示了自然的真面目。
‛爱因斯坦在一封通信中,更明确地说:‚从有点象马赫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为一个信仰唯理论的人,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
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
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
‛科学理论的第三个重要的审美性质是表现一种形而上学虔诚。
这就是说,科学家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坚持并表达了他及其科学共同体遵从的形而上学世界观。
在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科学传统中,科学家的形而上学虔诚的核心是对自然秩序的确定性和不变性的信念。
爱因斯坦尽管不满意牛顿用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来描述自然秩序,而把时间和空间结合成为时间-空间变换的相对体系,但是仍然主张自然秩序是一个时-空对称的体系,即时空相对论不变性的确定体系。
他说:‚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这种信念是建筑在宗教感情上的。
我的宗教感情就是对我们的软弱的理性所能达到的不大一部分实在中占优势的那种秩序怀着尊敬的赞赏心情。
‛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不仅因为量子力学的数学方式不能满足他关于科学理论的对称性和简单性审美偏爱,而且因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和量子跃迁原理在根本上瓦解了他的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基础:自然秩序的确定性和连续性。
他坚持用严格的因果关系看待量子运动,并且试图给这种运动以‚明确的形式‛。
他说:‚我觉得完全不能容忍这样的想法,即认为电子受到辐射的照射,不仅它的跳跃时刻,而且它的方向,都由它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选择。
在那种情况下,我宁愿做一个补鞋匠,或者甚至做一个赌场里的雇员,而不愿意做一个物理学家。
‛形而上学虔诚,是审美主义的理论归宿,审美主义所追求的对称性和简单性都是指向这个目的的。
如果说科学传统的形而上学虔诚的中心是自然秩序的确定性和不变性,即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体系,对称性和简单性则是这个体系的统一性的最好保证。
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审美主义科学观的追随者阿•热指出:‚物理学家们梦想能对自然作一个统一的描述。
对称性以它强大的力量把物理学中那些看上去毫不相关的方面捆在了一起,因而和统一的观念紧紧相联。
‛对称在20世纪上半期物理学中的中心意义,主要原因是直到1956年之前,物理学家们都相信基本粒子间的四种相互作用(力)都分别遵守CPT定律。
C指电荷共轭不变性,P 指宇称(反映)不变性,T指时间反演不变性。
如果四种相互作用都遵守CPT定律,则对称性成为世界秩序的最基本组织原理,世界无疑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对称体系。
但是,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揭示了弱相互作用不遵守宇称不变性,其后,物理学家们又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也不遵守电荷共轭不变性。
宇称守衡定律的破坏,不仅破坏了物理学家用对称性最后统一世界的构想,也从根本上打击了科学传统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形而上学虔诚。
20世纪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否定了一个关于静态的均匀的宇宙观念,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膨胀的非均匀的宇宙。
这个新的宇宙图景无疑是对科学审美主义的严峻挑战。
2爱因斯坦说:‚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
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
至于艺术和科学上的创造,那末,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它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
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
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象,使我们在那里面就象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
‛爱因斯坦的话引起我们对科学的审美主义和艺术的审美主义两者关系的思考。
在这段话中,爱因斯坦指出了艺术与科学(音乐与物理学)的两个共同目的:第一,企求认识和表达未知的东西,第二,在自己创造的世界图象中获得安慰和安定。
亚里士多德在2300多年前就指出,艺术(诗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第二,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甚至在现实中让人感到不快的丑的事物,也能通过模仿变得美,引起人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