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关于资源科学学科建设的研讨
谈谈你对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的认识。
谈谈你对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的认识。
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是现代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产生、分布、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物质、能源和环境等,包括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
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资源地理学、资源经济学、资源环境学、资源管理学等几个分支学科。
资源地理学研究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和空间格局等,通过对地理因素、气候条件、地质构造等的分析,揭示了资源的地域性特征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资源经济学研究资源的供求关系、市场行为和经济效益等,通过对资源价格、利润率、投资效益等的分析,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资源环境学研究资源的环境效应、生态影响和可持续利用等,通过对资源的生态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资源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策略和方法。
资源管理学研究资源的规划、评价和管理等,通过对资源的管理原理、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等的研究,提出了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需要跨学科综合分析和综合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资源的遥感监测、空间分析和动态更新等;通过经济模型和数学模型,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供求预测、经济效益评估和决策支持等;通过环境评价和生态评估,可以实现对资源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生态风险管理等。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为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首先,它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其次,它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增长。
再次,它为资源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可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稳定。
学科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学科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首先,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多元化发展。
学校积极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其次,学科体系建设注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校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开设新兴专业,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指导。
再次,学科体系建设注重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
学校积极搭建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化,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增添新的动力。
最后,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国际化发展和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促进学校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学科体系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学校将继续加大学科体系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提高学科整体水平,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科体系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浅谈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浅谈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涉及到师生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等方面,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探索。
本文将对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1.2 问题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关乎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课程资源的精心开发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素材和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课程资源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还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
深入研究和探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对于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提升,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现状,探讨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 调查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现状,了解目前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科学课程资源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证数据支持。
3. 探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和方法,寻求更加有效的资源开发途径,提高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
4. 分析科学课程资源应用的实践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学校和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创新实践的探索
专业方向:固废资源化利用。
李玉祥,郑伍魁,朱绘美,张耀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该专业课程体系为案例,通过对毕业生和专业研讨会调研,分析了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借鉴其他高校资源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梳理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相互联系,构建了资源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探索了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法和增加创新实践环节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创新实践中图分类号:F124.5;X705;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0912(2020)02-0014-04当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发展资源循环产业是综合解决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正是基于此背景,我国设立了战略新兴产业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该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涉及环境、材料、化工、经济等多个知识领域,如何设置课程体系,既能兼顾多学科重要知识,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又能突出特色,摒弃简单的课程堆积;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这一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2011年获批开始招生,招生规模为两个班。
作为新办专业,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都不够完善,制约了专业发展,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体现专业特色[3],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4],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受至关重要。
因此,通过调研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感受,调研全国其他高校该专业的建设情况,结合近几年专业的建设经验,对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法途径和教学内容创新进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直接关系到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定位和特色,而教学内容则对学生的感受和学习兴趣影响很大。
关于学科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学科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谢斌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10期[摘要] 学科水平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学科实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牵引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决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因此,高等院校总是把学科建设置于学校建设的核心地位。
进行学科建设,既要基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要基于社会的需求、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还要考量学校自身发展的实力与潜力,同时还要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辩证地统一起来,使两个建设彼此互补放大,从而取得更佳建设效果。
[关键词] 学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科水平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学科实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牵引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决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因此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是高等院校重中之重的建设工程,那么什么是学科?学科有何特点?什么是学科建设?如何建设学科?学科与专业是什么关系,在学科建设中怎样处理这种关系?这些就是本文所要反思的基本问题。
学科:涵义与特点自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由原华中工学院校长朱九思、南京大学校长曲钦岳等名校校长提出加强学科建设的主张以来,关于学科概念的内涵,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诸多不同的界说。
举其要者,主要有如下几种:(1)认为学科是“教学的科目,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1]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2]。
(2)认为学科是知识的门类,是知识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是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3]也就是说,学科是由专业人员以独有的领域为对象,按照专门的术语和方法建立起来的概念一致、体系严密、结论可靠的专门化知识体系。
(3)认为学科是科学知识领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或较为成熟的产物,某个学科研究领域,只有当科学研究成果沉淀到一定程度,形成了特定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这个领域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学科”。
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发展——历史、现状与设想
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第1期(总第83期)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发展)))历史、现状与设想*黄贤金周寅康彭补拙陈逸(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文章回顾了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学科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在队伍建设、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国内外科研合作等方面的设想。
关键词资源科学学科南京大学中图分类号G64210文献标识码A一、发展历史(一)借壳发展阶段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建设始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创建的东南大学地学系,主要依附于地理学、地质学、气候学三个学科。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编辑出版的5地理杂志6、5地理学报6、5地理教学6等杂志以及编译的5新地学6、5气候学6、5人地原理6等著作都为资源科学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
同时,资源科学学科实践发展迅速,曾出版5两淮水利盐垦实录6等重要报告,尤其是胡焕庸先生的农业区划等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胡焕庸先生提出从黑龙江省爱珲到云南省腾冲可划一斜线,此线标志着我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在地理环境、农业基础和人口疏密等方面的基本差异,被国际地理界称为/胡焕庸线0,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5地理学报6发表了中国农业区划分的研究报告[2],体现了因地制宜指导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思想。
可见,依靠地理学基础,在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在学科建设与实践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杰出的贡献。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卜凯教授完成的5中国土地利用6(Land U tilization i n China)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任美锷先生在与陈述彭、杨利普、赵松乔及施雅风等四位先生开展实际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5贵州遵义附近之土地利用6,为指导该区域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中国南部农业增产提出了诸多重要建议,并认为/欲图农业增产,科学技术须辅之社会或经济的改革,使能推行无阻,克见成效,故增设农村合作贷款以流通农村金融,改善租赁制度以保障农民利益,实为改良中国土地利用之前提0[3]。
资源循环科学和工程专业建设探讨培训课件
高污染高能耗
Change
低排高效节能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就是为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发展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 区,从而改变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满足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走出一 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达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五、如何办处好,该请联新系专网业站或本人删除。
1.确保师资条件
(1)师资知识结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合理,有材料科学与工 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工程力学、 气象学、机电工程等学科的专业教师,本学校的专职教师能独立承 担专业基础课和70%以上的专业课。
一、什么是处循,环请联经系济网,站或它本的人删内除涵。是什么?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仅排在世界第80位,资源、环境与经 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 源是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循环 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 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二、循环经处济,中请联体系现网的站或科本学人删问除题。和工程问题
循环经济中体现的核心问题就是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在回收利用废 弃物的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到资源再生、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 制、水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等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又必然 用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等方面自然科学知识,及工程制图、 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基础、工程管理等工程技术知识。
加强自然资源科学学科建设
龙源期刊网 加强自然资源科学学科建设作者: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5期伴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建设步入关键时期,自然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
自然资源是世界大国外交、政治、经济角逐的核心,需要把自然资源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研究。
当前以传统一级学科为基础、针对单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资源安全的需要。
1.自然资源科学迫切需要系统性研究。
自然资源科学以自然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区域性和系统性,它研究的是在一定区域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资源系统问题。
2.国家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自然资源学科专门人才。
国家为解决自然资源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急需大量的自然资源学科专门人才,为国家制定自然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战略与措施提供科技支撑。
3.自然资源学科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学科体系。
自然资源科学在我国的需求日趋强烈,学科设置明显滞后于学科发展。
该学科在目前国家创新科技体系中仍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和完善的专业体系规划。
而国内外30年来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实践,为建立自然资源科学学科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此,建议在现行的国务院博士、硕士学位目录以及本科专业目录的理学门类中增设“自然资源科学”一级学科(类),包括本科专业、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可授理学学位。
具体调整方案为:1.在现行的博士、硕士学位目录的理学门类中增设自然资源科学一级学科,并把农学类、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归入增设的自然资源科学一级学科中。
2.在现行的本科专业目录的理学门类中增设自然资源科学类,把理学门类、地理科学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农学门类的森林资源类森林资源保护专业并入增设的自然资源科学类中。
(刘纪远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所长)。
第二章资源科学发展简史与学科体系
•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民以食为天,粮 食的安全问题不仅是中国人民关心的问题,也是世 界关心的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对 世界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 共同点:资源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椎推动作用, 使资源科学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家的资源科学发展特点:
• 1.中国科学院系统早在20世纪50年代, 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综合考察 委员会, 并设置了专门管理与资源学科相关的司局级机构,他们主要开展 资掘的调查、评价、开发与利用研究。
• 2.是在国家有关的资源管理部门下设资源相关的研究院所,他们主要重视 资惊开发利闸的技术领域,而较少地涉及资源科学的基础性问题的研究, 特别是很少关注资源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 除了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外,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是影响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一 个重要因素。
•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门然资源的短缺是世界性的 ,它既是源于自然资源本身的有限性,也是源于资 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敢系列的环 境问题,环境问题反过来义会影响土地资源水资源 等可再生资源的再也能力,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短 缺所有这些都促使了资源科学的产生。
第一阶段
• 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发生了很严重的水士流失,早在1933 年美国就开始了研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计划(TVA)
• 19世纪30年代英国开展全英大比例尺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 工作
• 苏联基于自然资源、调查, 根据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情 况来合理布局生产力。
• 重要的代表性著作: • 《土地经济学原理》( Ely and Morehouse, 1924 )美,它
• 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丹尼斯 ·米都斯, 他在 1972年出版了《增伏的极 限》一书,
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关系探讨
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关系探讨科学研究是现代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进行科学研究已不仅是高校教师的一种个人自发行为或业余爱好,而且是高校的职责所在,高校有责任与义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知识,高校教师必须进行科学研究,高校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一样,也逐渐成为了高校的中心工作。
而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永恒主题,是高校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任务,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
高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如何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双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坚强动力1、科学研究是提高整个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进行科研与教学是现代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的业务素质,主要体现在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上面,而教学水平的提升,仅靠改进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进行科学研究来实现。
科学研究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可以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科研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调查研究选题阶段;制定研究课题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总结阶段。
调查研究选题阶段,主要是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现有研究水平,找出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结合自己和所在单位的条件,选定研究课题,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的制定,是对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全面考核与显示,是科研成败的关键。
实施研究方案是对教师动手能力和预测能力的考验及锻炼。
科研总结则是对实验研究结果升华到理论的探讨,是获得真知的重要阶段。
因此,只有通过科研,教师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才能胸有全局,了解自己所教课程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把握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课程本身前后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2、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大学学科发展到现在,从三级学科门类看,已有2000多门,这些学科门类都是在前人通过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成理论体系而逐步形成的。
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与学科资源整合
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与学科资源整合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与学科资源整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方面。
学科建设是指对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实践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总体性的规划设计,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教学方法、实验手段等各个环节的改进和优化,从而为教育和研究提供基础和保障;而学科资源整合则是指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为教学、研究和实践等提供更加充分、便利和优质的资源支持。
学科建设和学科资源整合是高等教育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持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科建设是学科资源整合的基础,只有经过良好的学科建设,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整合到该领域下,为实践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充分支持。
另一方面,学科资源整合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的深入推进,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加充实和全面的支持。
在实际的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和学科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断的科技进步和学科交叉等因素都在促使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这相当于太极中的“阴阳互生”,它们是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同时,在学科资源整合方面,各大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在苦心经营,以便将散乱的学科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强大和优质的学习环境。
那么,在高等教育中,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学科建设和学科资源整合呢?首先,针对于学生需求及其对未来的需求,大学需要将教学和实践过程的重心逐渐向知识和技能结合的方向转变,打造具有深厚实力和工程技术特色的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紧密围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为国家、社会和产业服务。
其次,在学科资源整合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多中心、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式学科平台,打造全球认知的学科资源整合模式,通过学术交流推进学科整合,推进与国际标准的一体化发展。
另外,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与定位,高校还应该在学科整合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转换性和可再生性,并通过有效的内容贡献机制,推动不同学科的资源价值共享。
总体而言,学科建设和学科资源整合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自然资源学习题
课堂习题1、森林资源属于(B)A.耗竭性资源B.可再生非耗竭性资源C.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D.人文社会资源A.从矿藏成因角度看, 地壳中矿产资源大致可分为: (ABC)B.内生矿产资源C.外生矿产资源D.变质矿产资源3.据统计, 全世界75%储量的铁矿产于代;而67%的石油储量产于代。
(B)A.太古-元古;新生B.太古-元古;中生C.中-新元古;中生D.早古生;晚古生4.全球范围有三个大的成煤期, 分别是(A)、(B)、(D)。
A.石炭-二叠纪B.侏罗纪和白垩纪C.奥陶纪D.第三纪5.基本生产要素不包括技能6.下列哪一项不是不是社会资源的特点(A)A.区域性B.不平衡性C.社会性D.继承性7、最终可采集资源不包括(D)A.理论资源B.条件储量C.远景资源D.基本储量8、影响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不包括社会因素9、对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评价, 说法正确的是(C)A.不能与其他指标相结合B.方法复杂, 难以掌握C.生态偏激D.对生态系统功能认识全面10、下列不是可持续评价模型的是(D)A.物质流核算B.能指分析C.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原理D.生态环保体系11.关于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 说法错误的是(A)A.劳动价值论的相对化B.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C.历史因素D.“公共财产”问题12.下列不是传统市场方法的是(C)A.重置成本法B.生产函数法C.几何图形法D.人力资本法13.矿石储量包括: 铜矿、铁矿、油田14、如果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 原有植被受到人类和自然力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过程称为:次生演替15.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一种毫无弹性的供给16.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 其观点可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 其中悲观派的代表为(B)A.丰饶论者B.新马尔萨斯主义者C.新马克思主义者D.重农学院17、“自然界中没有等级差别”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 (D)A.人类中心论B.环境影响论C.文化决定论D.生态伦理学18、下列资源中属于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是: (D)A.太阳能B.石油C.天然气D.自然风光19、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20、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 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为: 递增, 而后转为递减21、当自然资源开采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极限时, 该种资源达到: (A)A.自然耗竭B.经济耗竭C.资源耗竭D.供需失调22.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 称为: (C)A.最大资源潜力B.吸收能力C.持续能力D.承载能力23.垄断地租的源泉是: 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24.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多宜性)为再开发提供了可能, 效用最大化是自然资源再开发的根本动因25、某项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其他个人、团体和整个社会的外部性成本和负效果是指: 社会负效应26.矿床类型对金属矿产资源的评价尤其是一个重要指标27、TPP代表总自然产量28、软资源的特点: 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具有共享性, 有知识性, 创新性特征29、矿产资源现代类型最正确的一组是: 铝、铬、锰、镍、钒和石油及天然气30、利益机制的市场补偿指的是:通过利益调节机制, 鼓励资源经营企业和个人从长期获益考虑, 定期对自身经营的资源基础加以补偿31.各国一般采取三种不同的具体对策来保障国家资源贸易安全: 应对短期资源贸易安全的威胁、对付中期资源贸易破裂、缓解长期资源安全的威胁和压力32、哪项不属于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C)A.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B.对资源变动的适应C.对现代社会的适应D.对其他群体的适应33.选择价值既是自然资源的使用资源, 又是自然资源的非使用资源34、工业化社会特征是: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专业化生产, 社会组织更复杂, 财富集小, 使对资源的掠夺更加贪婪, 人口变迁35.资源价值=C+V+M式中C.V、M分别代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或利润36.平均产量的定义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37、自然资源开发原理是成本-效益原理38、生态生产性地域可分为六大类: 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39、支配资源分配的最重要经济机制是: 价格40、当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 所造成的稀缺称为:绝对稀缺41、引起资源安全问题的本质是: 供需矛盾激化42.采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土壤侵蚀43.直接的生态功能依赖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44.自然资源的根本属性是: 社会化的效用性和相对于人类的稀缺性45、平均产量, 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二、多项选择题1.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为: (ABCDE)A.资源分布不均衡B.经济发展差异C.地缘政治D.经济原因E.环境问题2.精耕农业前的获食模式对自然资源的适应机制包括: (ABCDE)A.低能源消费B.人口控制C.高度灵活变通的社会组织D.自然崇拜E.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3.生物多样性是指: (ACDE)A.遗传多样性B.种间关系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物群落多样性E.功能多样性4.地租的形式包括: (CDE)A.经济地租B.契约地租C.级差地租D.绝对地租E.垄断地租5.环境阻抗又称为限制因素, 包括: (ABCD)A.食物供应B.气候C.疾病D.异种捕食E.种间竞争6.精耕农业的特征: (ABE)A.单位面积上能量投入增加B.单位土地上产量提高C.低能源消费D.农业生产技术革新E.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7、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取决于: (BCDE)A.自然资源市场供需情况B.经济地理位置的改变C.对自然资源的管理D.开发条件的改变E.直接附加8、影响资源利用集约度的要素有: (ABCD)A.产品价格B.人口压力C.生产中的限制要素D.经营者的态度E.技术水平9、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大, 类型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可观10、自然资源开发的效益包括: 基本效益、无形效益、派生效益11.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是: 干预、调控12.用物质需求总量、物质消耗强度、物质生产力, 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系统是否可持续13、自然资源的公共性质和多用性质产生的外部性问题: 外部效益、交互外部性、转移外部性14.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包括最大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同化能力、承载能力15、资源冲突的因素有: 资源稀缺、资源所有权、资源控制权16.耕地资源的功能可概括为经济产出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2)边际成本是指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 所放弃的在其他按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18、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包括产品混合最优、生产最优、交换最优19、资源基础的各种动态因子包括探明储量、条件储量、假设资源、理论资源20、从资源问题的解决途径分析,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以下的基本层次: 调查层、评价层、规划层、跟踪层21.资源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化的效用性、对于人类社会的相对稀缺性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2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4.按照数据的获取方式, 核算一个地区的生态占用通常的方法:综合法、成分法25、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缺陷有: 生态偏激、对生态系统功能认识片面、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模糊26.资源安全的空间分类可分为全球性安全、区域性安全、地方性安全2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 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支持功能28、自然资源价值重建方法: 传统市场方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评估法29、资源开发决策的基本原则: 信息准全原则、未来预测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30、软资源有技术、信息、市场;硬资源有资本、劳动力、水、矿产、土地31.与自然资源变动性有关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是增值性、报酬递减性三、简答题1.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生产力布局(2)影响经济结构加工业主导型(资源输入,西欧、日本)矿业为主型(沙特、巴西、澳大利亚)资源生产和加工工业型(印度、中国)(3)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4)影响产品质量:地方特产农产品、特色产品2.资源科学的研究任务(1)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分布规律(2)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机理(3)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6)探求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 包括什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
科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合作和资源整合
科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合作和资源整合一、引言在当今科学研究领域,跨学科合作和资源整合已成为推动创新与突破的重要手段。
由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交叉,单一学科内部的研究往往无法解决复杂问题,因此,跨学科合作成为了必然趋势。
本文将探讨跨学科合作和资源整合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挑战以及可行策略。
二、意义1.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跨学科合作可以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交叉融合,激发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学家、化学家和医生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通过共同的研究目标和途径,能够充分利用各自专业知识,并结合多个角度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2. 解决复杂问题许多重大挑战需要跨越多个领域才能得到系统解决。
通过不同背景、知识和技能的专家合作,可以合理整合各种资源,在寻找解决方案时克服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
比如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大气科学家、地质学家、生态学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相互交叉,才能形成全面有效的方案。
三、挑战1. 学术体系固化专业分工与不同领域间研究方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跨学科合作难以实现。
因为长期以来,学术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对特定领域内的深入研究和输出,而非跨界研究。
这使得科研人员对于参与跨学科项目存在顾虑,担心自己的努力无法得到正当评价。
2. 沟通与合作困难不同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术语、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往往不同,因此沟通和互相理解成为跨学科合作中的难题。
而且由于日常工作时间安排等原因,合作者之间远程协作也面临种种困难。
这些问题都给跨学科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四、可行策略1. 建设跨学科研究中心与平台为了鼓励和促进跨学科合作,可以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或平台作为协调机构。
这样的机构将为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交流、沟通和合作的平台,以及资源整合和项目管理的支持。
2. 制定多学科研究评价准则修订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确保对跨学科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认可和评价。
将跨学科项目作为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在评价过程中纳入相应指标,使得参与跨学科合作能够得到应有的权益。
学科建设交流会发言稿范文
学科建设交流会发言稿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一名学生,今天我很荣幸能在学科建设交流会上发言。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猛,学科建设变得愈发重要。
学科建设既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也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学生,我对学科建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学科建设需要多方合作。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更需要各个相关方的合作和支持。
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邀请专业人士来指导学生,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学校展开交流,共同提高学科水平。
只有各方的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学科建设的长远目标。
其次,学科建设需要创新思维。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科建设就要有创新的思维。
创新不仅包括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更重要的是对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科建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持续繁荣。
最后,学科建设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知识是实践的源泉,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科建设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校可以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学科的魅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物理实验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
学科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创新思维和实践教学,才能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自然资源学的习题
自然资源学的习题1资源科学的六项主要任务是什么?资源科学的主要任务有:(1)阐明自然资源发生演化以及时空分布规律。
(2)掌握自然资源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平衡机理。
(3)揭示自然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4)探索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系统的影响。
(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6)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中的利用。
2资源科学有哪些主要的分支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试以资源地理学,土地资源学2个分支学科为例具体说明?资源科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1) 资源地理学(2) 资源生态学(3) 资源经济学(4) 资源信息学(5) 资源法学(6) 气候资源学(7) 水资源学(8) 土地资源学(9) 生物资源学(10) 矿产资源学(11) 能源资源学(12) 旅游资源学(13) 海洋资源学(14) 社会资源学资源科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按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性与应用目的不同可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综合性研究,即综合资源学,研究自然资源发生、演化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般性规律,为部门资源学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另一种是专门性研究,即部门资源学。
研究各类资源的形成、演化、评价及其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理论资源学作为资源科学通论,主要从事自然资源本体性研究,有关自然资源计量与评价方法、自然资源价值与核算理论、自然资源循环与流动规律等一般性问题应该是理论资源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区域资源学作为资源科学的具体应用领域,则是综合资源学与部门资源学在具体时空的结合。
资源地理学:研究自然资源种类、数量和质量的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保护和经济评价,最终提出对资源开发的远景估汁与战略规划,并从中揭示资源利用与地理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资源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与制约因素、区域资源结构、资源评价与区划、资源分布与制图等。
学校学科建设管理方案
学校学科建设管理方案一、背景学科建设是每个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方案,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师培训、资源投入等多个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可量化、可评价的特点,能够指导教学实践。
学校应该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和学校的定位,确定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可以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具体目标可以是明确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价方法。
三、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学校应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学生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应涵盖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方面,既要保持学科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又要适应时代变革和学生发展需求。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学习需求。
四、教材使用教材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认真选择教材,保证其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材的内容应贴合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具备启发性和趣味性。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编写和使用教辅材料,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五、教师培训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实施者。
学校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修班、教学观摩等形式,让教师了解最新的学科研究和教学方法。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师团队,推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六、资源投入学科建设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
学校应该合理规划资源投入,确保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电子资源等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申请项目资助、引进优秀教师和专家、与外部机构合作等方式获取资源支持。
七、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学校学科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全面、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学科建设生态体系
学科建设生态体系一、引言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
而学科建设生态体系的构建则是保证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学科建设生态体系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构建的原则和路径。
二、学科建设生态体系的概念学科建设生态体系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内,通过建立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制度、政策和机制,促进学科建设的有机发展和良性竞争的一种体系。
学科建设生态体系旨在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学科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学科建设生态体系的重要性1. 促进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学科建设生态体系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稳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保证学科的长期稳定发展。
2. 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学科建设生态体系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推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
3. 促进学科建设的创新能力:学科建设生态体系可以鼓励学科建设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提高学科建设的创新能力。
4. 增强学科建设的国际竞争力:学科建设生态体系可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学术人才,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竞争力。
四、学科建设生态体系的构建原则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促进学科建设的有序发展。
2. 加强政策和资源支持: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力度,保证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
3. 构建开放合作的平台:建立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学科建设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
4. 强化评价和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推动学科建设的规范和提高。
5. 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加强对学科建设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高学科建设的人才梯队和质量。
五、学科建设生态体系的构建路径1. 完善学科建设政策:制定和完善学科建设的相关政策,明确政策目标和支持措施。
2. 加强学科建设资源投入:增加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
3. 建设学科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学科建设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作者认为当代全球日趋严重的资源问题,尤其自然资源方面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具有整体理念的现代资源科学理论的引导。
因此,发展与建设综合性的现代资源科学的学科群,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为此,作者在阐明什么是资源科学的基础上,对资源科学及其三维网络结构的学科体系进行了探讨,即资源科学包括总论、各论及区域分论三大部分,它们组成资源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并派生出众多的分支学科,构成综合的现代资源科学的学科群。
从而为发展资源科学,改进资源管理及改革资源科学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资源科学;学科群;学科体系中图分类号P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1)02-0172-07 资源问题,尤其是自然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源管理的落后与资源科学和教育发展的落后。
例如对资源的整体性缺乏认识,彼此孤立、分割地管理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
资源科学长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完整的学科体系迟迟未能形成,造成资源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落后,难以摆脱传统学科与思维的束缚,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和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加强资源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探索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加强资源科学的自身建设,推动资源教育的改革,完善资源科学的教育体系与教材,培养树立资源整体性概念的专业人才,提高资源的管理水平,才能走出困扰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资源问题的困境。
1 什么是资源科学1.1 资源科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要研讨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资源科学。
据“辞海”的解释,科学“是实践经验的结晶”;资源则被解释为“资财的来源”[1]。
顾名思意,资源科学应是研究有关资财来源实践经验结晶的学科。
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方面的实践经验,几乎与人类的发展历史同步。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
因此全人类拥有关于资源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将其“结晶”为现代的资源科学知识,则是达不到要求的。
从 18 世纪以来,诸如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农学、经济学等及其相关学科,都分别总结了有关自然资源方面的实践经验,融入了各自的学科之中,形成这些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
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当时的资源大国,例如美国与俄国,十分关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俄国在 1915 年成立了自然生产力委员会,从事本国矿产资源方面小规模的考察研究。
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 年 3 月俄国科学院向苏维埃政府提出关于吸收科学家勘查国家自然资源的建议。
列宁于同年 4 月即指出“科学院已经开始对俄国自然生产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应当立即委托科学院成立一系列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以便尽快制定改造俄国工业和发展俄国经济的[!--empirenews.page--]计划”[3]。
美国在 19 世纪在其开发西部时,即开始关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例如 1891 年发布“森林保护法”,1897 年由美国科学院提出关于森林保护政策的意见。
1907 年 2 月,美国总统西澳多·罗斯福在华盛顿召开了北美国家“自然保护大会”。
在总统福兰克林·罗斯福的任期内,1933 年设立了“自然资源委员会”,同年在农业部内设立了“水土保持处”,1935 年发布“水土保持法”,1936 年又在华盛顿召开了北美的第一次“野生动物保护会议”。
1946 年,当时的总统杜鲁门秉承罗斯福总统生前意愿,向成立不久的联合国社会经济理事会提出召开国际性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大会的建议,经两年筹备,1949 年 8 至 9 月在纽约召开了前后为期 21 天的“世界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大会”,并出版了包括索引在内 8 卷本的论文集[4]。
对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对其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科学研究向资源科学的发展迈进了一步。
在此期间,澳大利亚与加拿大也开展与完成其本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调查。
中国在 1935 年也成立了“资源委员会”,任务是开发与管理重要的资源,筹划基本工业的发展,并从事资源的研究。
这些有关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实践经验的结晶与科学知识,都是基于 18 世纪后发展起来的传统学科,这些实践经验的结晶既丰富了这些传统学科的内容,也成为今日资源学科,尤其是自然资源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础。
但是随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资财来源的范畴日益扩大,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践经验的“结晶”,无论是在理论上或方法上都需更完善与系统化,尤其需要保持它们的整体性(Holism),尽量避免将资源整体性在利用保护中随意分割的形而上学的影响。
这种客观需要,促使了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使这一既年轻又古老的综合性学科领域应运而生,并在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中克服重重阻力而得到发展。
正如恩格斯 1894 年 1 月 25 日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讨论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5]。
资源科学正是在这种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中被推向前进的。
资源科学的发展既要继承在诸多传统学科中已经“结晶”的有关资源的科学知识,也要不断发展新的思维与认识,以便开创具有资源整体性特点的现代资源科学。
1.2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及其管理的科学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6]。
这一哲学理论同样适用于对资源科学及其研究对象与范畴的界定。
对资源的管理就是资源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
对于各种各类具体资源的管理,就成为资源科学中各分支学科的学科对象。
自从出现人类活动以来,人与自然这对矛盾就长期存在直至今日。
因此,对资源的管理正是研究这对矛盾的组成部分。
[!--empirenews.page--] 千百年来对资源的开发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种种灾难与困惑。
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人们开始关注全球的自然资源问题。
1948 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成立,1955 年更名为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如前所述,1949 年联合国召开了“世界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大会”,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全世界提出了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包括矿产资源、燃料与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野生生物与鱼类资源等为主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问题。
当时界定的这几类自然资源,至今仍为联合国各有关自然资源工作部门所沿用,并为以美国为首的各西方国家在自然资源的专业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中所采用。
1972 年 6 月 5~16 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并发表了背景资料,“只有一个地球”首次将资源与环境这两个关系人与自然,并影响人类生存的相互紧密联系的问题提到了全世界人民面前。
至今使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成为姐妹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地发展着,并有力地相互推动着全球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解决。
因此,人类生存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和协调,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首先,欧美等国在原有传统学科与科系的基础上陆续创办了以自然资源或资源管理等命名的科系或学院,培养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与博士后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资源管理,尤其是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
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高等专业教育,都设立了相应的科系与学院。
我国也于 1980 年代在部分大学率先创办了资源与环境学院以及相关的科系。
以自然资源或资源命名的科研机构也得到很大发展。
1956 年在中国科学院创建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82 年美国在首都华盛顿创办了“世界资源研究所”;1994 年起我国着手编写“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已于 2000 年正式出版。
可见,作为研究资源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过程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专门学科,其特点是在若干传统学科的基础上,经过多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的发展过程,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学科综合后形成的,它既是科学继承的产物,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1.3 资源科学是一个综合的现代学科群如前所述,资源科学既继承了传统学科中有关资源与资源管理的内容,又区别于传统的地学、生物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的学科体系。
它是以资源及其管理为对象,研究资源的形成、数量、质量、结构、功能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等的学问。
一方面研究各种单项资源、复合资源与资源系统;另一方面研究人类活动与行为对它们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与资源这一对矛盾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彼此矛盾统一的过程、表现形式与规律。
因此,其学科的涵盖范畴十分广泛,其中不少问题尚处于发现和研究之中,包括自然资源方面。
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该新兴学科群,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与官员,尚未能认识到它的存在,往往错误地认为,对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等,已有很多相应的学科进行了多年研究,资源科学的存在纯属重复研究。
但现代社会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诸多属于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方面的问题,虽分别与若干相关的传统学科有关,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过研究,但均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反,由于愈分愈细的一些传统学科,对资源整体属性的分割,不但无法解决作为资源整体属性所形成的问题,事与愿违,还常常引出更多的新问题,并在实践中愈演愈烈。
这一点已为近数十年来中外资源管理中层出不穷的种种重大资源问题所证实。
所以,一个具有整体性观念与现代学科多源性特点的综合性学科群——资源科学的发展正是客观存在的必然。
所谓学科群,是指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并要包含若干个分支学科[!--empirenews.page--]①。
资源科学正是这样一个学科群,即资源及其管理成为该学科群的共同属性,它把分属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与知识信息资源等不同资源领域中的各分支学科,在资源属性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构成了一个学科群,并可形成它们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的学科体系。
尽管其学科体系还不完善,学科理论也还不完备,但它仍是有发展生命力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同时,不少传统学科也正在突破其原有的学科界限,经历与相邻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从另一个方面迈进资源科学的学科领域。
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沈长江在研究可更新资源学的学科结构模式时,曾提出三维结构的学科体系的设想②。
封志明与王勤学 (1994) 提出资源科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包括综合(理论)资源学与部门(专门)资源学,并提出这两类资源学在具体时空的结合是区域资源学,在此基础上可续分 12 个二级资源学科与若干三级资源学科(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