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吴照云)考试复习要点
管理学复习要点
管理学复习要点管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1、管理者的四大管理职能P9⑴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⑵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⑶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⑷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要正确理解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管理实践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一般是顺序履行的,即先要执行计划职能,然后是组织,领导职能,最后是控制职能.但另一方面,上述顺序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管理中这四大职能又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 正确处理管理职能的普遍性与差异.原则上讲,各级各类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具有共同性,都在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但同时,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执行这四大职能时的侧重点与具体内容又是个不相同的.2、明茨伯格管理角色论P10(1)、人际关系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的基础。
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作为头头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角色)、领导者角色(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联络者角色(与组织内个人、小组一起工作、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所扮演的角色)。
(2)、信息传递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
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完成工作:监督者角色(持续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接触下属或从个人关系网获取信息,依据信息识别工作小组和组织潜在的机会和威胁)、传播者的角色(分配作为监督者获取的信息,保证员工具有必要的信息,以便切实有效完成工作)、发言人的角色(把角色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让相关者(股东、消费者、政府等)了解感到满意)。
(3)、决策制定角色: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管理者以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计划的实施。
管理学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一、管理学概论1.1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是研究管理实践中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它是一种社会科学,是以管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应用各种原理、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管理的学科。
1.2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管理,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的管理活动和规律。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法。
1.3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流派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科学管理时代、人际关系时代和现代管理时代。
主要理论流派包括传统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理论。
二、管理学基本原理2.1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逻辑基础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企业目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它们是管理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2.2 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对管理学的影响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在管理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为管理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2.3 运用科学管理原理的关键要素和方法科学管理原理的关键要素包括绩效考核、效率和效益、可持续性发展、员工参与和激励机制等。
方法包括标准化、流程控制、信息化和自动化等。
三、管理者的基本技能3.1 管理者的基本技能管理者的基本技能包括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3.2 领导者的类型和领导者选择的原则领导者的类型包括权威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变革型领导等。
领导者选择的原则包括适时、适人、适材、适地和适事等原则。
3.3 管理者的沟通技巧和有效沟通方法管理者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解释、反馈和澄清等。
有效沟通方法包括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等。
四、组织管理4.1 组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功能组织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所进行的协作和协调的活动,它具有目标、结构和效率等特点。
组织的功能包括实现目标、提高效率和提高效益等。
4.2 组织结构和设计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内部各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权利关系,包括机构设置、层次关系和决策程序等。
管理学备考重点整理
管理学备考重点整理导语:管理学是一门涉及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学科,是企业管理者们必须熟悉的知识。
备考管理学,需要掌握一些重点内容。
本文将对管理学备考的重点进行整理,帮助备考者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组织、计划、领导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备考者需要熟悉这些概念的定义和内涵。
同时,备考者还需要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从科学管理到现代管理,了解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
二、管理学的核心理论管理学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组织理论、领导理论和决策理论等。
备考者需要掌握组织理论中的组织结构、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等概念。
在领导理论方面,备考者需要了解领导力的特征和作用,以及不同的领导风格和理论模型。
在决策理论方面,备考者需要熟悉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了解决策的影响因素和决策的效果评价等内容。
三、管理学的应用领域管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备考者需要理解不同应用领域的特点和要求,了解不同应用领域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备考者需要熟悉员工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估和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四、管理学的发展趋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和创新化等方面。
备考者需要了解全球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掌握信息化对管理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同时,备考者还需要关注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实践案例,了解管理学的前沿动态。
五、管理学的实践意义管理学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备考者需要思考管理学的实践意义,了解管理学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和启示,分析管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结语:管理学备考涉及的内容较广,备考者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了解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思考管理学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管理学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索,备考者可以提升管理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管理学》复习资料大纲整理总结
《管理学》复习资料大纲整理总结一、名词解释1.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
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情感,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2.组织的层级化: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层次。
3.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4.创新:是在某种既有的原型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不同于以前的新的特点的过程。
5.沟通: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6.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7.反馈控制:管理人员分析以前的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就是反馈控制。
8.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9.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0.激励:是利用某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二、简答题1.绩效考核的过程和方法有哪些?(1)方法:①评分量表法②配对比较法③强制选择法④现场考评法⑤目标管理法⑥关键事件法;(2)过程:①确定工作的构成②确定绩效评价标准③评价的实施④评价的面谈⑤制定绩效改进计划⑥绩效改进的指导。
2.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有哪些?①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②经营战略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③技术及其变化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④企业发展阶段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答: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性,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问题强度4.激励的原则答:①与目标相结合原则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原则③公平性原则④明确性原则⑤时效性原则⑥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原则⑦按需激励原则5.滚动计划基本思想和评价(详看)(包括特点、应用方面)答:基本思想→是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
管理学复习大纲(知识点)
管理学复习大纲(知识点)《管理学》期末复习大纲注:复习大纲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复习要点,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第一部分:复习要点1、《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的重点为讲义中每章小结中的内容,要求同学们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其相关概念和知识要点。
2、期末考试试题分为6种类型,分别说明如下:1、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4分,共20分),目的:测试同学们对课程中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多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4分,共20分),目的:测试同学们对课程中基础知识点的组合运用。
3、概念题(2道题,每题10分,共20分),目的:测试同学们对课程中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4、简答题(1道题,15分),目的:测试同学们对课程中基本概念掌握、理解和运用的情况。
5、论述题(1道题,15分),目的:测试同学们对管理学知识总体掌握、理解和运用的情况。
6、案例分析(1道题,10分),目的:测试同学们通过对管理学课程学习后,对实际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导论[ 需熟练掌握知识点 ]1、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包括预测企业未来,设定组织目标,拟定行动方案,制定企业规则。
组织职能包括划分组织要完成的各项工作,然后安排人员负责;设立职能部门,并将职权分配给下属;建立命令传达和沟通交流的渠道,协调下属的工作。
领导职能是指对他人施加影响力,使其完成工作。
控制指设定指标,将实际结果和这些指标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必要的校正行动。
2、管理者是那些能借用他人智慧去有效地完成自己工作的人。
3、高层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可以根据他们时间的分配加以区分。
如果把一个组织的活动分为管理活动与技术活动,那么,基层管理者可能把30%的时间花在管理活动上,70%的时间用于技术活动。
高层管理者至少要把自己90%的时间用在管理活动上,只把10%的时间用在技术活动上。
4、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这是它的科学性。
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组织与管理组织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组织的结构和设计原则。
管理的概念、职能、层次和管理者的角色等。
3.管理者的基本技能和角色管理者的基本技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
管理者的角色包括内部角色和外部角色,如决策者、人际关系和传播者等。
4.决策与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和决策的特点,决策理论的主要模型和方法,包括常用的决策树、利益矩阵和期望值等。
5.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个体行为中的需求理论、动机理论和个人决策等。
6.领导与领导理论领导的概念、特点和领导力量的划分。
以及常见的领导理论,如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等。
7.组织设计和变革组织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如分工、协调和灵活性等。
组织变革的概念、类型和管理方法。
例如,SWOT分析、变革管理模型和沟通策略等。
8.绩效管理和激励绩效管理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评估和反馈等。
激励理论和方法,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赫德博格双因素理论等。
9.团队管理团队建设的概念和步骤,如团队角色、团队发展阶段和团队决策等。
团队合作和冲突的管理方法。
10.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功能,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11.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概念和步骤,如环境分析、目标制定和战略选择等。
常见的战略模型,如波特的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模型。
12.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概念和基本流程,如项目目标、项目计划和项目执行等。
常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如甘特图和PERT/CPM网络等。
以上是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如果能够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相信可以在管理学概论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管理学》(吴照云)考试复习要点
《管理学》(吴照云)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篇:《管理学》(吴照云)考试复习要点管理学复习要点(参考书:吴照云《管理学》第五版)1.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3点)P19-202.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P453.行为科学学派(期望理论和X、Y理论)P54-644.权变、系统理论P695.流程再造的目的与内容P936.企业文化内涵,学习型组织理论7.社会责任内容与形式P133-1358.目标管理内容P1669.计划的内涵、特征、步骤及评价标准(2H5W)P18210.决策概述和类型P20411.组织设计的形式和原则及典型结构P272-29212.组织变革的动因P31013.领导权变理论P39814.领导授权P40515.沟通概述、方式P41016.有效沟通的障碍P425-P43017.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8.控制定义、过程、标准和三种基本类型P470-47619.有效沟通的原则(管理控制关键、原则)P47720.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3点)P19-20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三大方面。
①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
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更多地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而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则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概念技能。
21.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P45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基本思想:要求人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工作,不断学习新东西,并改变他们的工作,作为报偿,他们可以从高效率工作所带来的更多的物质利益和成就感获得满足。
泰罗指出的四条科学管理原则是:①对工人的每个动作进行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②科学的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③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④均分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中的权利和职责,并最终形成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吴照云《管理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1.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管理 1.几位学者的经典定义(1)福莱特认为,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2)罗宾斯和库尔塔认为,管理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3)孔茨和韦里克认为,管理是指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的目标;(4)路易斯等认为,管理应定义为切实有效地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5)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6)法约尔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且已成为从管理职能角度定义管理的典范;(7)孔茨认为,从广义来讲,管理就是协调职工的工作;(8)唐纳利认为,现代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9)德鲁克认为,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的通用的器官。
2.本书作者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包含以下四层含义:(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2)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所构成的;(3)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会,也构成了威胁。
3.认识管理的内涵(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运用一定的资源(形成组织),为满足共同的需要(达成目标)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付诸实践)。
(2)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的规律。
一般性的管理过程:形成组织→达成目标→付诸实践。
(3)与管理学内涵相关的三个关键词:组织、目标和实践。
二、管理工作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1)管理的二重性的含义①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在管理领域应用科学方法,综合抽象出管理过程的规律、原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揭示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是管理者实践的结晶。
②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靠的是人格魅力、灵感与创新,而管理本身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更没有办法通过学习掌握管理的技巧。
大学《管理学》考点、要点提纲总结及思维导图
管理学管拜:管理就是组织为『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资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L管理的我体是组织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工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理工管理的实质是协调基木卷件(特能“L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管理活动)正业近生是ii成组织目标的基木活动:管理活动确保作业活动ff效进行《2.管理工作既具行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科学是客观规律(理论性),艺术是I观创造(实践性)3.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
管理的职傩: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力的彼先筹划和安fll2.组织是为r完成计划加对分,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抖3.领导是只会和影响下屈为实现纣织II标血努力工作的过程4.苦削是为了保证纣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血进口的系列监督依杳工作管理有效性的衡母:L效率:指投入与产出凶比值,沃为资源ff限,组织要用比较经济的方法达到II标,意味者正确地做事,比如劳动生产率. 2.效果:指II标达成度,犷及活动的结果,意味着做止确的事,比如利洵薇,管理的产牛.:1产生F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12.是人类怦体活动的产物,管理的必要件:有纽织就羔要管理,协调群体活动,以实现目标-L管理是社会进步叮发展的物质力量,组织的强用伴随行光进的管理: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茕要条修:3.管理具仃普遍性,任何组织以及组织的任何层次都行必要进行管理,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管过协调他人的活动实现组级目标的人。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管理者的分类(所处层次)Lι⅛层管理者: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部赤仃的管理人员例如:在小阿、苜席执行仃,总,或名经理等2.中层管理者:对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负有贡任的管理人员例如:部门主任,科室主任.项H人理、地区经郑、产品经理等3.基层管理若:管珪作业人员的管理名管理者的角色:角色就是处于组织中某一位.置的人庆需要做的一系列特定的任务.L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混乱驾双片、资源分配方、谈判者)管理者的技能:1 ,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高层管理者:概念>人标》技术基层管理替:技能>人际>概念对任何一个乂次的管理者都同等承要的是人际技能,仃效的管理外:「作多、质左好•门成满意.其大部分时间用于沟通和人力资源,成功的管理者:晋开快。
《管理学》复习要点.doc
《管理学》复习要点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主体: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管理客体:管理的对象(人财物)•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目标:管理的目标•管理的冃标: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实现组织既定的H标。
2•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体现了社会化大牛产和协作劳动的需要,与牛产力相关。
2)社会属性:管理耍服从和服务于所在组织的特定H标,与生产关系相关。
管理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性3•管理者的职责1)高层管理者:负责组织的战略管理。
在对外交往中,以组织的“官方代表”身份出面。
2)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主耍负责口常管理工作, 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基层管理者: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4)作业人员:指处于组织的最底层、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
5)综合管理者: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小某个分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
6)专业管理者:仅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业务的专业管理的管理者。
4•管理者的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5•管理者的角色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6•管理理论1)泰罗:科学管理之父2)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之父3)马克斯•韦伯:组织管理Z父7•霍桑试验笫1阶段:变换乍间照明条件试验笫2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3阶段:人规模的访问与调查第4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组织环境环境的基本特征变化和不确建性是现代组织坏境的主要特征。
姜具体表现为以下儿点:不确定性和动荡性复杂性整体性和综介性9 •计划1)计划的含义:计划是组织内部的管理者,根据组织环境的客观需要和组织自身的主观可能,为实现组织的 既定Id 标,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组织可以调用的各种资源进行预先安排和设计的行动 过程。
管理学考前重点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考前重点知识点总结管理学考前重点知识点总结管理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组织、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方面的内容。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其核心知识点。
下面将对管理学考前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组织与管理组织是管理的基础,它包括了组织的定义、组织结构以及组织的功能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1. 组织的定义:组织是通过合乎某种要求的协同行动来实现一定的目标的社会系统。
2.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各个部门、岗位及其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
垂直结构是指组织中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包括顶级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水平结构是指组织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包括单一指挥型、职能型和矩阵型等。
3. 组织的功能:组织的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功能、决策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等。
4. 组织的运行机制:组织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管理层级、信息传递和决策流程等。
二、领导与领导力领导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包括了领导的定义、领导风格以及领导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1. 领导的定义:领导是指通过影响他人的行为,使其成为组织目标的支持者和实现者。
2.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在与员工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及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常见的领导风格有权威型、民主型和自由型等。
3. 领导力的培养:领导力的培养包括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行为技能的锻炼两个方面。
自身素质的提升包括个性特质、情商和智商等;行为技能的锻炼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三、决策与决策模型决策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了决策的特点、决策模型以及决策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1. 决策的特点:决策具有明确目标、多目标、不确定性、风险和时间限制等特点。
2. 决策模型:决策模型是指解决决策问题的系统化的方法论。
常见的决策模型有经验法则模型、效用分析模型和行为模型等。
吴照云《管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 控制工作——第十四章 控制方法)【圣才出品】
第五篇控制第十三章控制工作13.1复习笔记一、控制的定义1.定义控制是依据计划检查衡量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做到凡事心中有数,凡事都在掌握之中。
控制贯穿在计划实施的每个阶段、每个部门,每个管理者都有控制职责。
2.作用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1)检验作用,检验各项工作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也检验计划的正确性与合理性;(2)调整作用,它调整行动或计划,使两者相吻合。
3.控制和计划的关系控制和计划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互为依存的。
没有计划,控制没有目标;没有控制,计划得不到保障。
二、控制的过程控制过程可分为确定控制标准、衡量实际成效和分析偏差并予以纠正三个阶段。
1.确定控制标准控制标准的制定是控制能否有效实行的关键。
控制标准有两大类。
(1)定量标准①实物量标准,如企业中的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定额、单位产品工艺消耗定额等;②货币标准,如产品成本、销售收入、应缴税金、利润等;③时间标准,如生产线的节拍、生产周期、交货期、维修间隔等;④综合标准,如劳动生产率、废品率、市场占有率、投资回报率等。
(2)定性标准定性标准只是用于某些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的方面,只能用一些定性描述,有时有一定的弹性。
管理控制标准要求简单明了,尽可能量化,以便于操作。
2.衡量实际成效将实际工作成绩和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从中发现两者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控制措施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1)衡量什么①要选择一些关键点作为控制点,准确地确定关键点是有效控制的保证。
②关键点一般是计划实施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点,或是容易出偏差的点,起转折作用的点,变化大不易掌握的点,有示范作用的点等。
(2)怎样衡量用什么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方法一般包括:①口头汇报方便、快捷,还可以通过语气、用词和身体动作来表达某些信息,但不易保存,容易误传。
又分为:a.正式汇报往往在某些公众场合上,如会议等和非正式汇报;b.非正式汇报往往是一对一的,情况报道和信息沟通式的,如电话交谈、个别交谈等。
吴照云《管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五章 控制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控制工作15.1 复习笔记一、控制的定义控制是指依据计划检查衡量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做到凡事心中有数,凡事都在掌握之中。
控制的作用包括:①检验作用。
检验各项工作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同时也检验计划的正确性与合理性;②调整作用。
调整行动或计划,使两者相吻合。
没有计划,控制没有目标;没有控制,计划得不到保障。
二、控制过程1.确定控制标准控制标准的制定是控制能否有效实行的关键。
控制标准有定量和定性两大类。
(1)定量标准包括:①实物量标准;②货币标准;③时间标准;④综合标准。
(2)定性标准只是用于某些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的方面,只能用一些定性描述,有时有一定的弹性。
2.衡量实际成效将实际工作成绩和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从中发现二者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控制措施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衡量实际成效要知道衡量什么和怎样衡量。
在“衡量什么”中找准关键点,在“怎样衡量”中,用什么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分析偏差,并予以纠正一般造成偏差的原因有以下三类:(1)计划操作原因当由于计划执行者的自身原因使偏差发生时,可采取重申规章制度,明确责任,明确激励措施,按规定处罚有关人员;或调整工作人员,加强员工培训,改组领导班子等方法。
(2)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原因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产生偏差时,只能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以尽量消除不良影响,然后改变策略,避开锋芒,或变换目标,另辟蹊径。
(3)计划不合理原因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标,使之在合理的水平。
应注意不能凭一时冲动,随意更改计划,否则,计划将失去存在意义,也就谈不上有效控制了。
三、控制的基本类型根据控制点的不同时期,控制可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
1.预先控制指在系统运行的输入阶段就进行控制,也称前馈,由于控制早于行动,又称面向未来的控制。
2.现场控制指在计划的执行中同步进行控制。
它不仅取决于控制人员的素质,还取决于计划执行人员的配合。
管理学复习重难点.doc
管理学复习重点概含1盲理: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并有效地运用一切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活动过程。
2目标管理:上级和下级一起制定共同目标,用预期结果来明确个人的主要责任领域,并用这些方法协调各部门的活动和评价每个成员贡献的过程。
3领导:领导者率领和激励下属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4沟通:人们之间传递信息并为对方接受和理解的过程。
5计划: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6决策: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对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调整或选择的过程。
7组织:(名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有机整体。
(动词),组织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而使人们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协调行动的工作过程。
8控制:控制是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9管理幅度:指管理者所直接管辖的下属人数。
10集权:指组织中决策权限的集中程度。
11管理要素;有管理者、管理对象(人、物、财、时间、信息)、管理手段、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环境六个要孝。
12’管理的二重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3自然属性,指挥劳动与生产力,社会大生产密切相关14社会属性,监挥劳动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1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的区别:16泰罗管理理论认为人为“经济人”,机械模式,把人当做会说话的机器;梅奥人群关系理论认为工人是“社会人”。
前者采用科学方法、标准程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发展,但只专门针对生产现场;后者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17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管理并非只属于管理者,应由最高级管理者直到一般员工都应承担。
吴照云《管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管理思想与理论沿革【圣才出品】
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理论沿革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管理思想的萌芽1.古代系统管理思想万里长城的修建,都江堰工程和宋真宗年间,丁渭修复皇宫的方案都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实践范例。
2.古代信息管理思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地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长城。
设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发展和需要,依靠畜力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占据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传递官府文书的更为严密的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
3.古代对策决策思想墨子的“三表”决策思想,提出了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的思想;战国时期,孙膑的对策思想在“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张良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谋划了很多英明决策,因而被刘邦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最优决策者;诸葛亮雄才大略,纵观天下,预测未来,做出三分天下的关键决策,并通过联孙抗曹,使一无所有的刘备能坐镇一方,雄观天下;《孙子兵法》十分重视决策,提出:“用兵之道,以计为道。
”孙子认为,计划、决策应从“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入手,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4.古代经营和财政管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著名的货殖家范蠡、白圭等人提出的各种经营之道在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古代选才用人思想求贤若渴、引进人才、知人善任、使用人才、考核人才、培育人才的用人思想在古代都有实例借鉴。
6.古代行为管理思想(1)人的本性在我国古代,对人的本质特征的研究表现为对“人性”的探讨,在对人性不同的认识基础上,古人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思路。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荀子有“性恶论”,论证了法治的重要性;道家有“性自然”之说,建立了“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性的改变是后天的结果,强调了习俗、环境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孔子反复指出教化的重要性,把推行和实践伦理道德作为管理的首要途径。
(2)人的欲望和需求古人首先承认人的欲望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复习要点(参考书:吴照云《管理学》第五版)1.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3点)P19-202.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P453.行为科学学派(期望理论和X、Y理论)P54-644.权变、系统理论P695.流程再造的目的与内容P936.企业文化内涵,学习型组织理论7.社会责任内容与形式P133-1358.目标管理内容P1669.计划的内涵、特征、步骤及评价标准(2H5W)P18210.决策概述和类型P20411.组织设计的形式和原则及典型结构P272-29212.组织变革的动因P31013.领导权变理论P39814.领导授权P40515.沟通概述、方式P41016.有效沟通的障碍P425-P43017.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8.控制定义、过程、标准和三种基本类型P470-47619.有效沟通的原则(管理控制关键、原则)P47720.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3点)P19-20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三大方面。
①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
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更多地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而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则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概念技能。
21.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P45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基本思想:要求人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工作,不断学习新东西,并改变他们的工作,作为报偿,他们可以从高效率工作所带来的更多的物质利益和成就感获得满足。
泰罗指出的四条科学管理原则是:①对工人的每个动作进行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②科学的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③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④均分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中的权利和职责,并最终形成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2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P58理论要点:把人类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分成5种不同的需要,并按其先后次序,排成阶梯式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
这一需要层次理论有四点基本假设:①一种需要如果已经得到满足,就会被另一种需要代替,原来的需要将不再是激励因素;②大多数人的需要都是复杂的,因此,在任何时刻都要有许多需要在多人的行为产生影响;③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激励人们去从事某种行为;④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会比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途径多。
23.行为科学学派(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X、Y理论)P54-64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在1959年与别人合著出版的《工作激励因素》和1966年出版的《工作和人性》两本著作中,提出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简称为双因素理论。
他归纳出六个激励因素:一是工作上的成就;二是得到赏识;三是进步;;四是工作本身;五是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六是责任。
保健因素有十个:一是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二是技术监督系统;三是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四是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五是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六是薪金;七是工作安全性;八是人的生活;九是工作环境;十是地位。
期望理论:弗詹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和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几率模式。
“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是指一个对某一行动成果的评价,“期望几率”指的是一个对于某一行动导致某一成果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
“激励力”是促使一个人采取某一行动的内驱力的程度。
X、Y理论:X理论的要点:一般人的天性都是好逸恶劳的,只要可能就设法逃避工作;人几乎没有什么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而宁愿别别人领导;天生就反对变革,把安全看得高于一切;要使人们真正想干活,那就必须采用严格的控制、威胁和经常不断地施加压力。
Y理论要点:人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控制和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人堆自己所参与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对目标做出贡献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能接受而且主动承担责任;不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在解决组织问题上,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的或抵制的态度,他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他们在组织内的遭遇所决定的;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安排好组织工作方面的条件和作业的方法,使人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和自己个人的具体目标而努力。
这个过程使一个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鼓励发展和帮助引导的过程。
24.权变、系统理论P69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最好的、能适应一切情况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论,一切只能权变,即应权宜之需而变。
这意味着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系统理论即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形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环境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它与后者进行各种资源的交换。
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就要使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互相协调,同时又要使组织系统适应环境,获得有效的生存和发展。
25.流程再造的目的与内容P93企业流程再造定义(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Redesign,缩写为BPR)指的是企业对其所从事的最关键与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及作业程序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的过程,这个再造过程通常是为了使企业在成本、品质和服务等方面的绩效取得大幅度改进。
企业流程再造通过四个方面实施:价值链改造、管理结构与企业文化改造、基础技术设施改造和社会关系改造。
流程再造的目的与内容: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生产环节,或者使流程更趋于合理增强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最小的成本、高质量.26.企业文化内涵,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是借助文化力量的管理方式,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是指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建立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27.社会责任内容与形式P133-135社会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企业是依托了社会存在的。
只有充分履行了自己社会责任的企业,才会最终获得消费者的高度评估和认可,使企业有良好的形象,这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首要条件。
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责任,另一类是企业对社会问题的责任。
根据这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具体有三种形式:(1)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2)把这些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
(3)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28.目标管理内容P166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将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组织单位和成员的目标,通过层层落实和采取保证措施,有效而又高效率地实现目标。
目标管理又称成果管理,或标的管理,是由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教授在1954年倡导的一种管理哲学。
它是采用行为科学理论以及人性的参与管理的方法,使各级主管和部属会集协商,制定共同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由自我控制、自我评核,借以激励组织成员责任心和荣誉感,发挥工作潜能。
29.计划的内涵、特征、步骤及评价标准(2H5W)P182计划为对未来的预想及使其变为现实的有效方法的设计。
包括确定目标和制定全局战略任务,以及完成任务和目标的行动方案。
计划的特征: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
计划的步骤:描述宗旨,评估状况,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制定计划方案,评价备选方案,挑选可行方案,制定辅助计划,编制预算。
(具体内容在186页)计划评价标准:程序性分析和经济性分析(具体参考书187页)30.决策概述和类型P204决策的概述:决策是组织为了达到某一目标、目的或企图,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或策略,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决策的类型: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高层领导者的决策,中层管理者的决策,基层执行者的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31.组织设计的形式和原则及典型结构(虚拟组织)P272-292我们常见的六种组织设计形式:简单结构、职能型结构、矩阵型结构、分部型结构、多维立体组织结构以及附加型结构。
组织设计的原则:分工明晰原则、指挥统一原则、权责对称原则、层幅适当原则、人职结合原则、部门化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平衡原则。
组织设计的新型结构:团队结构、虚拟结构、无边界组织。
32.组织变革的动因P310从组织生命周期、组织变革的环境动力两方面作答:(1)格雷纳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在发展或衰退五个阶段。
每一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和职工心态都各有特点。
没一阶段最后都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都要采用一定的管理策略解决这些危机达到成长的目的。
(2)今天,越来越多的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不定的环境,这又反过来要求组织适应这样的环境。
激发变革的六种力量包括:劳动力的性质、技术革新、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市场竞争、社会趋势、世界政治。
为了生存下去,组织需要决定的不是是否要变革,而是决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才能使变革最为成功。
33.领导权变理论P398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行为。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便是权变理论的实质。
最具代表性的权变理论主要有:1 费德勒模型,该权变理论创始人认为,任何领导行为都可能是有效地,也可能是无效的。
关键要看它是否与环境相适应。
领导者必须是一位具有适应能力的人。
2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要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考虑。
当被领导者渐趋成熟时,领导行为要做相应调整,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
如果被领导者从不成熟趋于成熟,领导行为从(搞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高关系、低工作)---(低工作、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