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

八上·物理·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的形式来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v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所以计算“山谷的距离和宽度、海水深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2)例题:(1)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能够传声。

(2)甲同学在一根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头重重敲击一下,贴耳在另一头的乙同学能听见次声音。

为什么?(3)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4)宇航员们在飞船舱外工作时,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是因为( )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5)小明向山崖大声呼喊,2s后又听到了一次声音,这是_______。

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人离山崖的距离。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振动、水;3(v固>v液>v气>v真空);A;B;回声;340m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是物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3、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1)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振动的快慢、频率(2)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频率范围:手写注意: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基础知识:1、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

2、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即地球上三分陆地,七分海洋.3、海陆分布特点: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则是一块陆地.4、关于陆地和海洋部分的基本概念:(能够在图上标示)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称为半岛,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面积广大的水域称为洋,大洋的边缘靠近大陆的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称为海峡。

5、有关陆地和海洋之最:世界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为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是丹麦的属地;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为大洋洲。

6、无论怎样划分两个相等大小的半球,总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7、记住以下大洲分界线:(能够在图上准确标示)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南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欧、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非欧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按顺序)8、七大洲面积排列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面积排列顺序: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9、熟练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如半球分布特点和经纬度分布特点及相对位置。

(1)被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的大洲为亚洲和北美洲.(也是既有阳光直射又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大洲),没有热带的大洲是欧洲和南极洲。

(也是没有阳光直射的大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为北冰洋。

(2)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

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第二章

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第二章

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第二章初一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练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寻找物象)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使物象更加清晰)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调焦: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一只眼睛要注视物镜(防止物镜压碎标本);然后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象为止。

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看到清晰的物象2.显微镜的使用①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

(上下颠倒,左右相反)②移动的规律:同方向移动。

(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使用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

4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5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某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少,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第二章_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复习提纲

第二章_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复习提纲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习本章的有关知识对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了解,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要熟练掌握有关的知识,灵活的加以运用。

最后,本章末讲学习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

知识构建:速度-时间图像图像位移-时间图像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 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主要关系式: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at v v +=02v v v +=2021at t v x += ax v v 2202=-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 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 取9.8m/s 2,粗略计算g 取10m/s 2自由落体加速度(g )(重力加速度)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 0取作零,用g 来代替加速度a 就行了具体知识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基本公式:at 0+=v v t(速度时间关系)2021v s at t +=(位移时间关系) 两个重要推论:as v v t2202=-(位移速度关系)20tv v t v s +=∙=(平均速度位移关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2342312aT s s s s s s s ==-=-=-=∆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202ttv v v v +== 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2222v v v t s+=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 (1) 设T 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n v v v v n 3:2:1:::321=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2223213:2:1:::n s s s s n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12(5:3:1:::321-=n s s s s N(2)设S 为单位位移,则有●瞬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n v v v v n 3:2:1:::321= ●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n t t t t n 3:2:1:::321=●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四、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上海交大材基-第二章晶体结构--复习提纲讲解

上海交大材基-第二章晶体结构--复习提纲讲解

第2章晶体结构提纲:2.1 晶体学基础2.2 金属的晶体结构2.3 合金相结构2.4 离子晶体结构2.5 共价晶体结构2.6 聚合物的晶态结构2.7 非晶态结构学习要求:掌握晶体学基础及典型晶体的晶体结构,了解复杂晶体(包括合金相结构、离子晶体结构,共价晶体的结构,聚合物的晶态结构特点)、准晶态结构、液晶结构和非晶态结构。

1.晶体学基础(包括空间点阵概念、分类以及它与晶体结构的关系;晶胞的划分,晶向指数、晶面指数、六方晶系指数、晶带和晶带定律、晶面间距的确定、极射投影);2.三种典型金属晶体结构(晶胞中的原子数、点阵常数与原子半径、配位数与致密度、堆垛方式、间隙类型与大小);3.合金相结构(固溶体、中间相的概念、分类与特征);4.离子晶体的结构规则及典型晶体结构(AB、AB2、硅酸盐);5、共价晶的结构规则及典型晶体结构体(金刚石)6、聚合物的晶态结构、准晶态结构、液晶结构和非晶态结构。

重点内容1.选取晶胞的原则;Ⅰ) 选取的平行六面体应与宏观晶体具有同样的对称性;Ⅱ)平行六面体内的棱和角相等的数目应最多;Ⅲ)当平行六面体的棱角存在直角时,直角的数目应最多;Ⅳ)在满足上条件,晶胞应具有最小的体积。

2.7个晶系,14种布拉菲空间点阵的特征;(1)简单三斜(2)简单单斜底心单斜(3)简单正交底心正交体心正交面心正交(4)简单六方(5)简单四方体心四方(6)简单菱方(7)简单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3.晶向指数与晶面指数的标注,包括六方体系,重要晶向和晶面需要记忆。

4.晶向指数,晶面指数,晶向族,晶面族,晶带轴,共带面,晶面间距5.8种,即1,2,3,4,6,i,m,。

或C1,C2,C3,C4,C6 ,C i,C s,S4。

微观对称元素6.极射投影与Wulff网;标hkl直角坐系d4⎧⎨⎩微观11213215243滑动面 a,b,c,n,d螺旋轴 2;3,3;4,4,4;6,6,6,6,67.三种典型金属晶体结构的晶体学特点;在金属晶体结构中,最常见的是面心立方(fcc)、体心立方(bcc)和密排六方(hcp)三种典型结构,其中fcc和hcp系密排结构,具有最高的致密度和配位数。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3、应用及其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8m s310/(1)、基本概念:一点,两角,三线1、反射定律:②、两线分居(2)、光的反射定律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④、光路可逆光的反射定律2、分类漫反射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1)平面镜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3、面镜(2)球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1、折射规律(4)、光从水中(其他透明介质)进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的折射(5)、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6)、光垂直射向界面的时候,传播方向不变2、应用: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光的色散及看不见的光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一、光的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

②日食月食的形成③射击时瞄准目标。

④小孔成像。

(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⑤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⑥排纵队看齐。

⑦木匠检查木条刨得直不直。

4.光速: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8。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m s310/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与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一般情况下,v气>v液>v固。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都会发生反射。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提纲(第二章)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提纲(第二章)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提纲(第⼆章)第⼆章信息化规划与组织本章是⼀个⾮常重要的章节,要求不仅要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还要达到综合应⽤的层次,也就是要利⽤本章的知识点,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给出具体解决⽅案。

1.【识记】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有哪些?(P45)(1)调动好相关的⼈⼒资源,借助适宜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相应的信息系统;(2)对信息实⾏有效的管理,达到开发与利⽤信息资源以促进组织战略实现的⽬的。

2.【识记】组织战略的定义是什么?(P46)(名词解释)组织战略是组织达到⽬标、完成使命的综合计划。

具体来讲,组织战略是组织为了在外部环境中⽣存和发展,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和预测未来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案。

3.【识记】组织战略⼀般包括哪三类(结构)?(P46)组织战略⼀般包括三类:总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

(1)总战略描述组织总的⽅向,如专⼀化还是多元化发展。

(2)经营战略描述某个产品或者事业部的竞争合作战略,以提升在特定领域的竞争⼒。

(3)职能战略是营销、制造、研发、信息技术等职能部门所制定的战略,它们通过整体能⼒的优化,帮助组织及下属事业部实现战略⽬标。

4.【识记】组织战略的制定包括哪些基本过程?(P46)(1)环境分析环境分析是从组织内部、外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等⽅⾯⼊⼿,通过评估机会和风险,形成组织对所处环境的判断。

(2)战略决策战略决策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信息,达成战略⽅案。

组织的战略决策包括明确组织的使命,确定可达到的⽬标,形成组织的战略指南。

(3)战略规划的形成和完善战略决策形成后,要加以细化调整,以便执⾏。

在具体的执⾏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前期制订过程中的认识不⾜,可能使战略偏离实际,因此要进⾏调整和完善,形成指导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

5.【识记】组织战略的规划⽅法有哪些?(P47),[201104名词解释,201107单选](1)SWOT矩阵法SWOT矩阵是由波⼠顿咨询公司提出的,也称波⼠顿矩阵,是全⾯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寻找满意战略组合的分析⼯具。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复习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复习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复习提纲1.我国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东北—西南走向: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小兴安岭;阿尔泰山;祁连山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3.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高原面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千沟万壑。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垠。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4.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西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戈壁,号称“魔鬼城”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5.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6.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7.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大。

南北温差约50℃,最冷的在黑龙江漠河,最热的在海南。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8.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海拔高)等地外。

最热的在新疆吐鲁番盆地,最冷的在青藏高原上。

主要影响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9.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海陆因素、地形新宿10.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我国降水的时间(季节)分配不均匀,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夏秋季节,一般来说,南方地区雨季长,北方地区雨季短。

此外,我国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

1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1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13.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是造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

14.15.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1月0℃等温线从该线经过;冬季夏季风向A东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印度洋、太平洋性质寒冷、干燥炎热、潮湿最新试卷word电子文档-可编辑2.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3.800mm年等降水量线从该线经过;4.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5.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6.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7.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最新试卷word电子文档-可编辑。

初中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习题

初中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习题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产生:声音产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固体,液体,气体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L 5200m/s L 1497m/s L 340m/s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图期中复习提纲晋教版(new)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图期中复习提纲晋教版(new)

第二章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一是无特殊标志的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是有指向标的地图,按照指向标所示方向判断;三是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分子相同,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表示范围越小 ,表示内容越详细;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表示内容越简略 .4、熟记常见图例。

5、常用相对高度和绝对(海拔)高度来表示地面的高度和起伏状况。

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6、地形是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按其形态可以分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五种类型.7、等高线的特点:①闭合的圆滑曲线;②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数值大,海拔高 ;③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④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同一幅地图的等高距相等;⑤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8、等高线地形图山顶山脊山谷鞍部断崖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向低数值凸出等高线向高数值处凸出两座山峰之间相对低洼平坦的地方数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9、分层设色地形图,一般绿色表示平原;黄色和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冰川雪山;蓝色表示海洋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复习提纲一、地形和地势1. 请在图1中的方框中填写对应山脉的名称。

2. 图1中各字母所代表的主要地形区分别是:2. 图1中各字母所代表的主要地形区分别是: A. B.C. D.E. F. G. H. I. J. K.3. 请用红笔描在图1中画出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

二、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划分 1. 甲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温度带为:A. B.C.D. E. F. 2. 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干湿地区为:A.B. C. D.3.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表格(1)将甲图中的字母填入表格(2)结合乙图和所学知识,完成连线湿润区 温带草原 半湿润区 森林和草原温度带 农作物的熟制一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一熟旱地农业 水田农业图1 AE B C DFG H IJ K半干旱区 森林为主 干旱区 草原和荒漠 三、我国气候类型1.右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别为: A. 气候 B. 气候 C. 气候 D. 气候 E. 气候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

3.影响A 、B 、C 三地气候差异的因 素是 ;影响A 、D 两地 气候差异的因素是 ;影响E 地气候的因素是 。

四、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1月 等温线从该线经过; 2) mm 等降水量线从该线经过; 3)河流有无 的分界线; 4) 带和 带的分界线; 5) 区与 区的分界线; 6) 气候与 气候的分界线; 7)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8)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五、以外流河为主1.根据河流最终是否流入海洋可以分为 和 。

2.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 、 。

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 、 。

(干湿地区)3.我国主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流量最大的河流是 ;汛期最长的河流是 ;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 ;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 。

4.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是:流量 ,汛期在 季, (有/无)结冰期。

六、长江的开发与治理1. 长江源自青藏高原的 山,注入 ,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 大河。

建筑环境学复习提纲-第二章

建筑环境学复习提纲-第二章

第二章 建筑外环境1. 地球绕日运动✧ 太阳的运动轨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23.5。

太阳的运动轨迹,北纬23.5。

至南纬23.5。

之间。

✧ 赤纬角)365284360sin(45.23n+⨯=δ,n 是计算日在一年之中的位置。

✧ 真太阳时6015eL L T T m m +-±=式中 T当地的真太阳时,h ;Tm 该时区的平均太阳时(该时区的标准时),h ; L当地子午线的经度,deg ;Lm 该时区中央子午线的经度,deg ; e时差,min ;对于东半球取正值,对于西半球取负值。

2. 太阳辐射✧ 辐射照度用于表示太阳辐射能量大小的量,指1m2黑体表面在太阳辐射下所获得的辐射能通量,单位W/m2。

地球大气层外与太阳光线垂直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照度几乎全年不变。

在太阳与地球的年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线垂直的表面上,太阳辐射照度I0=1353W/m2。

✧未通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分布辐射波谱见书。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到底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直射(直接照到地面)+散射(经大气散射)+大气长波辐射(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升温后再向地面辐射,是极为微小的一部分,可忽略)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照度正比于太阳高度角与大气透明度。

大气消光系数与大气透明度大气层对辐射的衰减效应x xkI dx dI -= 式中I x ——距大气层上边界x 处的法向表面太阳直射辐射照度,W/m2k ——比例常数,m-1x ——太阳光线的行进路程,m0exp()X I I kx =-消光系数a kL = I 0——太阳常数L ——日射垂直于地面时太阳的辐射行程 k ——单位厚度消光系数 太阳位于天顶时,0exp()L I I a =-大气透明度0/exp()L P I I a ==-3. 室外气候✧ 大气压力大气压力可以看作是无数空气分子长时间持续的撞击物体所致。

将空气看做混合理想气体,压强p 公式:23i p n w -=⋅∑i n ——气体分子数密度,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个/m 3;w -——分子平均动能,32w KT -=,231.380610/K J K -=⨯; T ——热力学温度。

初三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初三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初三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秦朝的建立与威权统治一、秦国的形成1. 秦国的地理位置与原始社会2. 秦国的部落联盟与国家形成3. 秦国与周朝的关系二、秦王朝的崛起1. 商鞅变法的实施与推动2. 秦国的军事发展与征服3.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封禅制度三、秦朝的威权统治1. 秦始皇的集权制度与中央集权2. 封建制度与皇权统治3. 儒法两家的兼并与反秦义军的兴起第二章:汉朝的建立与文化繁荣一、刘邦的起义与汉朝的建立1. 救亡图存与项羽之间的斗争2. 功臣和亲信的重用与建设3. 汉武帝的法制建设与中央集权二、汉朝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1. 邓家盛衰与郡县制的推行2.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3. 文化教育与科技的进步三、王莽及新朝的兴起与衰亡1. 新政策与改革措施的推行2. 王莽的农业改革与政权建立3. 赤眉军的兴起与新朝的覆灭第三章:三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一、东汉的瓦解与黄巾军起义1. 内外因素与东汉末年政治危机2. 黄巾军起义与宦官专政3. 统一与分裂的演变过程二、兴起的魏蜀吴三国1. 曹操的统一北方与蜀汉的抵抗2. 孙权的吴国建立与东吴盛世3. 三国鼎立与各国政权的特点三、司马家族与西晋的建立1. 同族政权的建立与三统治2. 西晋的政治发展与名士荟萃3. 内忧外患与西晋的灭亡第四章: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一、晋朝的覆灭与五胡乱华1. 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与南方分裂2. 北魏的建立与北方统一趋势3. 南朝文化与北方民族融合二、南朝宋、齐、梁、陈的建立1. 南朝政权的兴衰与社会变迁2.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3.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三、北魏、西魏、北周、隋朝的统一1. 北方统一的过程与阶段2. 北方政权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交流3. 隋朝的兴起与统一中国第五章:唐朝与大唐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1. 高祖李渊的起义与唐朝的奠基2. 唐朝的宰相制度与科举制度3. 贞观之治与盛世的特点二、唐朝的经济繁荣与文化艺术1. 大运河与陆海交通的发展2. 唐朝的人文思想与文化成就3. 诗歌、绘画与建筑艺术的繁荣三、安禄山之乱与唐朝的衰亡1. 安史之乱与唐朝政治危机2. 藩镇割据与唐朝的南北分裂3. 唐朝的灭亡与五代十国的兴起第六章:宋朝与北宋的政治繁荣一、北宋的建立与政治制度1. 祖逖的北伐与北宋的建立2. 北宋的科举制度与县试制度3. 北宋宰相与士人政治二、北宋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1. 京杭大运河与经济繁荣2. 宋代思想与文化成就3. 宋代绘画与诗词的繁荣三、党争与政治危机1. 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争2. 欧阳修与范仲淹的政治思想3. 宋辽西夏金四大政权的交替更多历史复习提纲,请继续阅读下一篇。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重难点复习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重难点复习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重难点复习提纲一、可逆反应的特征: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不可能完全反应例题1、N2+3H22NH3 ΔH=-QA.反应开始时充入1mol N2,平衡时放出热量Q kgB.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Q kg热量的同时生成2mol NH3例题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的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A.SO2为0.4mol/L,O2为0.2mol/LB.SO2为0.15mol/LC.SO2,SO3均为0.25mol/LD.SO3为0.4mol/L二、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1、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一定平衡)例题:(1)可以证明可逆反应N2 + 3H2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一个N≡N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B.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C. 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E.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N2,同时生成3molH2F.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 NH3,同时生成3molH22、各组分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颜色(有颜色参与)不变(一定平衡)3、压强不变 PV=nRT(考虑反应前后气体系数是否相等)4、密度不变(考虑恒容、恒压及是否有固体参与反应)5、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考虑气体系数及是否有固体参与反应)例题(1)、在恒温下的密闭容器中, 有可逆反应: 2NO + O2 2NO2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不能说明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2的速率相等B、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保持不变D、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2)、可逆反应:2AB(g)=2A(g) +B2(s)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B.压强不再发生改变;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三、平衡常数1、K的表达式: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是一个常数(纯固体和溶剂不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例题:写出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1)mA(g)+nB(s) 3C(g)(2)CO(g)+H2O(g) CO2(g)+H2(g)(3)3Cu(s)+8H+(aq)+2NO3(aq)-=3Cu2+(aq)+2NO(g)+4H2O(l)2、K与Q的关系: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例题(1).在可逆反应2SO2+O22SO3的平衡状态下,保持恒温恒容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K为平衡常数,Q c为浓度商) (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提纲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提纲

知识点二:从世界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 发现, • 3.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德国科学家____ 大西 __洋两岸,特别是 非 洲西岸与 南美 洲东岸 的轮廓十分相似,对此,他提了 大陆漂移学说 。
• 4.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 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大陆 ,它的周围是一 片 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 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的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 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实例:由于大陆的漂移,大 西洋将逐渐变 大 (大、小),太平洋将逐 渐变 小 (大、小)。
填图: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被三大
北冰洋

洲包围

北美洲 太

欧洲 大 非 洲



①平
平 洋
南 西 美 洋 洲 ②



洋 大洋洲
被五大 洲包围
南 极 洲被五大
洲包围
被四大 洲包围
洲和洲之间往往 以高大的山脉、 河流或湖泊、狭 窄的海峡作为分 界线
亚洲与欧洲之间以乌拉 尔山脉、乌拉尔河、里 海、大高加索山脉、黑 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
7.洲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乌拉尔山脉、 乌拉尔 河、 里 海、 大高加索 山脉、黑 海、 土耳其 海峡。 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 ③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白令海峡 ④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巴拿马 。 。 运河
8.四大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分隔成彼此相 连的 四 个大洋。按照它们的面积大小,以此 为 太平 洋、 印度 洋、大西 洋和 北冰 洋。
知识点一:沧海桑田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原因: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 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壳的 变动 和海平面 的 升降 。 人类 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 例如填海造陆。 2.例证①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 是 海洋 变成 陆地 的证据。 ②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 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是 陆地 变成 海洋 的证据。 ③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有14的 陆地低于海平面。荷兰建造的围海大坝 说明 人类活动 可以影响海陆的变化。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提纲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提纲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一、地形地势复习:课本:P23图2.2 ,P25图2.6 ,P27两幅图及文字第二节 气候一、 南北气温差异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1)冬季: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2)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

2、(1)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主导)、季风因素(理解冬季风加剧了北方地区的严寒)(2)影响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地形因素 3、冬季最低温: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夏季气温最高:新疆的吐鲁番(理解原因:太阳辐射强、深居内陆、地形闭塞) 夏季气温最低:青藏高原(地形因素:海拔高,气温低) 4、5个温度带(以活动积温为指标划分)和一个青藏高原区1、降水分布规律:(1)时间分布规律: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集中在4-10月b.年际变化大(理解原因:夏季风)(2) 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理解原因:海陆位置、季风、地形)(3) 降水的南北差异: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图中: 序号为山脉 字母为地形区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3、降水与民居关系:P37图平顶屋与斜顶屋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2、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懂得辨认气候类型)课课练:p37:14,15题 p76 :12题 p21例题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理解主要影响气温)海陆位置(理解主要影响降水)地形(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4.夏季风和冬季风的特点比较(课本P40图2.28)、、戈壁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P36图和文字5. 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季风不稳定,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常形成旱涝灾害,农业易减产6.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课课练25页12题左图)第三节 河流一、 以外流河为主1.河流的作用:灌溉、养殖、航运、发电、旅游等3.课本40页图2.30观察外流区(2/3)和内流区(1/3)的分布4.水文特征:流量、流速、水位、水量、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对应河流试卷复习) 水系特征:流向、长度、支流多少、流域面积、落差等(对应河流试卷复习)分析上图,理解:看练习课课练P29:7 , P31:107、读图训练⑨cH①②9、长江、黄河的问题、原因与治理长江(防洪是主要任务)10、长江、黄河的共同点:都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干流都流经青海省、四川省,都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三级阶梯;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干流流向都是自西向东。

科学复习提纲七年级上第二章(浙教版)

科学复习提纲七年级上第二章(浙教版)

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观察生物1.蜗牛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壳、足、口、眼、两对触角2.蜗牛是有感觉的生物体,它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但没有听觉3.生活中的物体可以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①.有应激性②.能生长③.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④.有严整的结构⑤.能生殖和发育⑥.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4. 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①、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根本区别)。

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②、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

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5. 地球上生存的动物已确定名称的约有125万多种,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6. 脊椎动物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7.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躯干、尾,体表覆有鳞片,鳞片上有一层粘液,运动器官是鳍,呼吸器官--鳃,卵生、体温不恒定8.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卵生、体温不恒定,代表动物:大鲵、青蛙.9.爬行类:真正的陆生动物,皮肤上有鳞片或甲,呼吸器官--肺,卵生、体温不恒定,代表动物:鳄鱼、蛇、蜥蜴.10.鸟类: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适于飞行,身体呈纺锤形,有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中空,没有牙齿,卵生、体温恒定,膀胱退化以适应空中飞行,鸡鸭鹅属于鸟类;11.哺乳类:最高等的脊椎动物,胎生、哺乳、恒温,以乳汁哺育后代,呼吸器官--肺,有发达的运动器官,适宜陆地奔跑。

蝙蝠是会飞的哺乳动物,鲸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

12.无脊椎动物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代表动物:原生动物有草履虫、变形虫属于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有珊瑚虫、水母、水螅、海葵、海蛰等;扁形动物有涡虫、血吸虫、猪肉绦虫等;线形动物有蛔虫、蛲虫、蠕虫等;环节动物有蚯蚓、水蛭等,软体动物有蛤、河蚌、乌贼、蜗牛、章鱼等,节肢动物有蝗虫、虾、蟹、蜘蛛等;棘皮动物有海参、海星等。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二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3、大气的分层:根据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和几乎全部的、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赤道厚度*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室间空气形成对流,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内有臭氧层,能吸收,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6、天气是指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天气是指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7、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等。

8、气温--即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观测中,温度计放里观察。

原因:(1)箱里气温比箱外;(2)箱内的温度波动,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

9、大气会向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内部大气压强(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气压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气压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A、马德堡半球实验10、大气压强的大小A、大气压的大小常用或进行测量B、大气压的大小跟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原因:流速大,压强,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三章补充内容一、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F1:高茎豌豆F1:Dd↓自交↓自交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3 : 1 1 :2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黄圆×绿皱P:YYRR×yyrr↓↓F1:黄圆F1:YyRr↓自交↓自交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F2:Y--R-- yyR--Y--rr yyrr9 :3 : 3 : 1 9 :3 : 3 :1 在F2 代中: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9种基因型:纯合子YYRR yyrr YYrr yyRR 共4种×1/16 半纯半杂YYRr yyRr YyRR Yyrr 共4种×2/16完全杂合子YyRr 共1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部分内容要求理解,希望同学们弄懂)一、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复习提纲一.化学反应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2.表达式: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特点:(1)化学反应速率是某物质在某一段时间的________,而不是瞬时速率;(2)浓度的变化是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3)对于同一个反应来说,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不同,但意义相同,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用哪种物质来表示;(4)各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该反应方程式的____________【练习】1.反应A + 3B = 2C + 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v (A)=0.15 mol (L·s) -1 v (B)=0.6 mol (L·s) -1v (C)=0.4 mol (L·s) -1v(D)=0.45mol (L·s) -1。

该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2. 将A,B置于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4A(g)+B(g)2C(g),反应进行到4 s末,测得A为0.5 mol,B为0.4 mol,C为0.2 mol,用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可能为A.0.025 mol·L-1·s-1B.0.0125 mol·L-1·s-1C.0.05 mol·L-1·s-1D.0.1 mol·L-1·s-1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速率与分子间的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所有能改变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的方法都可以用来改变控制反应速率。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内容:其它条件不变,增加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原因:反应物浓度增大, 单位体积内_____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___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纯固体物质和纯液态物质的浓度可视为常数,故其纯固体物质的反应速率与用量无关(2)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内容:对于气体反应来说,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原因: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___________,增大单位体积内___________,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对于气体反应体系,有以下几种情况:○1恒温时:增大压强→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②恒容时:a.充入气体反应物→总压增大→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速率加快;b.充入“惰气”→总压增大,但分压不变,即各物质浓度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不变→有效碰撞次数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③恒压时:充入“惰气”→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减小→有效撞次数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3)温度:内容: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温反应速率________,降温反应速率________.原因:温度升高,分子获得更高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4)催化剂内容:一般的使用催化剂可以__________反应速率.原因:催化剂可以降低__________,从而使________________,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 【练习】1.能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的是()A 升高温度B 使用催化剂C 增大压强D 增加浓度2.对于反应N2+O 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能加快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A 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B 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压强增大C 体积不变充入氦气使压强增大D 使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二.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概念:在_________下,既可以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__ 进行的反应。

特征:反应物生成物在同一体系中,或者说任何一种物质不被消耗为零。

2、不可逆反应有些反应可逆性很小可以忽略,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不可逆反应。

【练习】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2SO2+O 2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O2为0.2mol/LB.SO2为0.25mol/LC.SO2,SO3均为0.15mol/LD.SO3为0.4mol/L三.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正)______ v(逆)_______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_______, v(正)___________,生 生成物浓度增大,v(逆)___________ 平衡时:v(正)______ v(逆)2、化学平衡的定义: 在 下的 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_______________或 保持不变的状态。

3、化学平衡的特征:(1)逆: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2)等:_________________(3)动:动态平衡(4)定:____________(5)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A(s) + 2B 2(g)2C 2(g) +D 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⑴、单位时间内生成了2molC 2的同时也生成了1molA⑵、一个B — B 键的断裂的同时有一个C — C 键的生成⑶、反应速率v(B 2)=v(C 2)=1/2v(D 2)⑷、C(B 2):C(C 2):C(D 2) = 2:2:1⑸、温度、体积一定时,[B 2]、[C 2]、[D2]浓度不再变化⑹、温度、体积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⑺、条件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⑻、温度、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⑼、百分组成 B 2% = C2% = D 2%四.化学平衡的移动 1.勒夏特列原理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v(正)______ v(逆) 若v(正)> v(逆)平衡_____________移动,v(正)== v(逆)平衡_______ v(正)<v(逆)平衡__________移动。

3.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浓度的影响 ①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②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③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④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填“正反应”或“逆反应”)(2)温度 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举例:对于反应A(g)+B (g)=C(g)+D(g) △H>0 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填“正反应”或“逆反应”)(3)压强增大压强(或减小体积),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或增大体积),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举例:对于反应3A(g)+2B (g)=C(g)+2D(g);增大压强,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t ttt t t举例:对于反应CO(g)+H 2O (g)=CO 2(g)+H 2(g) 增大压强,平衡__________移动;减小压强,平衡__________移动。

(4催化剂的使用同等程度地改变了__________,化学平衡__________。

五.化学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值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2、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 (g)+ nB (g ) pC (g )+ qD (g )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 3、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⑴、给定的一个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常数只与 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⑵、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水(液态)的浓度、固体物质的浓度不写 C(s)+H 2O(g)CO(g)+H 2(g),K=_______________ Fe(s)+CO(g)Fe(s)+CO 2(g),K=_______________⑶、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例如:N 2(g)+3H 2(g)2NH 3(g)的平衡常数为K 1,1/2N 2(g)+3/2H 2(g)NH 3(g)的平衡常数为K 2,NH 3(g)1/2N 2(g)+3/2H 2(g)的平衡常数为K 3;写出K 1和K 2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写出K 2和K 3的关系式: _____。

写出K 1和K 3的关系式:__________ 4、平衡常数的意义:(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 ________。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 ,反应物转化率 ;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 ,反应物转化率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 c =C p (C)·C q (D)/C m (A)·C n (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 c <K ,反应向 进行 Q c =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 c >K ,反应向 进行 (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5、转化率问题(1)某个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2)一般情况下,平衡正向移动时,反应物的转化率____________,平衡逆向移动时,反应物的转化率____________ (3)对于反应mA(g)+ nB(g)pC(g)+ qD(g)增大A 的浓度,A 的转化率降低,B 的转化率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