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中医诊脉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疗系统,其中诊断脉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许多中医师依然依靠脉诊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歌诀和顺口溜。
一、脾脉:“沉细前浮后,尺脉切薄弦,两伏鬓部起,微弱无力拍。
”脾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重要脉象之一。
口诀提到的“沉细前浮后”是指浅部脉搏比较浮,而深部脉搏则比较细。
薄弦的脉搏是指脉搏弱而细,我们可以在尺部脉搏中发现这种脉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脉象特征,例如细微无力和两侧脉搏不同等。
二、肝脉:“左浮右沉细,尺脉缓结弦。
”肝脉是人体五脏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脉象。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左浮右沉细”这句话,这是指左边的脉搏比右边高,并且左右两侧的脉搏应该都是细弱的。
缓结弦是在运用压脉技巧时感受到的另一种脉搏特征。
三、心脉:“沉细前浮后,平和㫖数名,右弱左盛贵,细数动中空。
”心脏是人体的泵,也是中医中另一个重要的脏器。
这个口诀介绍了心脏脉象的特征,其中“沉细前浮后”是指浅层脉搏比深层的脉搏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平和的脉象是指脉搏稍微有点速度,而鸣动中空则暗示着中断、不连续的脉搏。
四、腎脉:“沉细前弦后,尺関石滑脑,右高左低遇,双侧力量差。
”腎脏是人体的血液净化器和荷尔蒙调节器。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沉细前弦后”的描述,这是指浅表的脉搏比较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滑脑是指脉搏手感滑而柔软。
此外,左右两侧的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五、肺脉:“外浮内沉细,尺関曲直分,上滑下涩声,数急汗为功。
”肺脏是呼吸器官,负责我们的呼吸功能。
口诀中提到的“外浮内沉细”是指外层脉搏比内层的脉搏浮,深层脉搏则比浅部脉搏细弱。
尺关曲直分是指在压脉时,我们会观察到尺部和关节部的脉搏特征。
这个口诀还提到了其他的脉象特征,如下滑声音和略带急促的脉搏,这些都是中医师可以用来诊断肺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好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诊脉这门“绝活”。
中医的脉诊,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有点像呼吸、心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神秘。
你可能会问,脉诊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触摸你手腕的脉搏,来判断你的身体状况。
听起来很神奇对吧?其实,掌握了方法,咱们也能变成小中医,嘿嘿。
1. 中医诊脉的基本方法1.1 脉诊的准备工作首先,脉诊可不是随便摸一下就行的。
你得先找个安静的地方,最好把光线调得柔和些,营造点氛围。
呼,深呼吸,放松心情,心里想着“我这次一定能发现真相!”还记得那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吗?要是你一紧张,脉搏都可能跟着“跳了个调”。
接着,确保你的手是暖的,别让病人感觉像是碰到冰块了。
用温暖的手指轻轻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哦对,小心别用力过猛,像是在捏个橙子那样,轻松一点就好。
1.2 如何摸脉然后,你就可以开始摸脉了。
记住,这可不是一击就灵,而是一种感受。
你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在脉搏上,体验一下那种跳动的感觉。
不同的脉象就像不同的音符,有的可能像小溪流水,有的则像滔滔江水,呼啸而来。
其实,脉分好多种,比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
一听这名字是不是有点神秘?浮脉就像水面上的波动,沉脉则像深海的宁静,滑脉则给人一种像在溜冰的感觉,顺滑舒适。
你就当是听音乐,只需用心去感受,咱们绝对能找到节奏!2. 注意事项2.1 注意卫生说到这里,咱就得提提注意事项了。
首先,卫生一定不能马虎。
记得在做脉诊之前,洗手是必须的,给自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免得把“脉”给捉得不清不楚。
这就像吃饭前要洗手没道理嘛,爱护自己和他人,才能更好地为对方服务。
2.2 不同体位的影响还有哦,脉象在不同的体位下会有变化的。
让病人坐着的时候,脉象可能显得有些紧绷;站着的时候,又可能会显得更飘浮。
你可以试试,“您能不能坐着试试?如果您觉得不舒服,随时告诉我哈。
”这样一来,双方都放松,脉象自然就能更真实地展现出来了。
3. 诊脉后的体会与总结3.1 温馨交流最后,别忘了和病人进行温馨的交流。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医者一般从三个部位诊脉:手背、桡侧(前臂侧)、肘窝(头肩附近)。
一、手背诊脉
从腕部至指尖,在手背沿肌肉轴线方向,用三指(中指、无名指、食指)或两指(小指、无名指)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
手背有30根以外八经脉病变类型,其中神门脉(桡侧肘窝)用手腕部中指端来诊脉,两潭脉(桡侧肘窝)则用手指端搓揉,故又称“神门脉腰部,两潭脉指端”。
二、桡侧诊脉
桡侧感应则从前臂的中部,直上到头肩的肘窝,即叫桡侧肘窝,用中指和拇指对肘窝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一般来说桡侧有三种病变:大敦脉、尺属脉、京门脉,其它外五经诊断可从别的部位来感应病变。
三、肘窝诊脉
肘窝诊脉是站立体位时,用手指按压头肩的肘部,亦可比较脉动的大小及频率,但这只能检查上八经的脉象改变。
诊脉时,要观察脉搏浮弱、浮动、数量、脉象、芤响(脉有芤音的就称芤响)癉其它脉象变化,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太阳、少阳、少阴。
五脏等病变类型。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触摸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1. 准备工作:在把脉之前,中医师需要先向患者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判断疾病的原因和病情。
2. 坐姿端正:中医师和患者都应保持坐姿端正,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因姿势不正导致脉搏的变化。
3. 把脉手法:中医师通常使用三指把脉,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这三指代表了中医所说的“三焦”,能够更好地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
4. 抓脉部位:通常中医师会先抓患者的左手腕脉搏,因为中医认为左手腕脉搏更接近心脏,能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的状况。
同时,中医师也会观察其他部位的脉搏,如颈动脉、足脉等。
5. 把握节律:在把脉时,中医师需要把握脉搏的节律,即脉搏的快慢、有无规律等。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6. 评估强度:中医师还需要评估脉搏的强度,即脉搏的有无力、有无弦等。
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充盈情况。
7. 观察变化:在把脉过程中,中医师需要观察脉搏的变化,如有无缓慢、有无跳动等。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8. 综合分析:通过把脉,中医师会综合分析患者的脉象、病史等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是一门独特的诊断技术,需要中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同时,中医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把脉技术。
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把握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正确的把脉手法和细致的观察是把握脉搏信息的关键,中医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一、整体观念
中医诊脉强调整体观念,即把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注重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诊脉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以综合判断病情。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脉的核心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脉证合参
脉证合参是指医生在诊脉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仅凭脉象无法全面了解病情,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指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既要考虑疾病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在诊脉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和病因,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注重个体差异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等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诊脉时,医生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和
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中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下面介绍一些中医把脉的技巧:
1. 检查脉搏的位置:中医把脉时需要检查脉搏的位置,主要是手腕背侧,即手腕掌面向上时手腕关节上方的位置。
同时,还需要检查其他位置的脉搏,如颈动脉、股动脉等。
2. 把握脉搏的节律:在把握脉搏时,需要注意节律的规律性,包括脉搏的速度、强弱、有无跳跃等。
3. 观察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滑腻、涩紧、弦紧、细弱等,这些形态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况。
4. 检查脉搏的深浅:中医把脉时还需要检查脉搏的深浅,深浅反映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5. 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在把脉的过程中,中医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门需要经验和技巧的学问,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 1 -。
中医基本把脉手法
中医基本把脉手法
中医基本把脉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合适体位:患者选取坐位,将手臂平放在桌子上,手心向上,腕关节背面放在脉枕垫上。
2.定位、布指: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在桡骨茎突处,其上面一点是寸脉,下面一点是尺脉。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按在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在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在尺脉部位。
弯曲三个手指,使指端平齐,指尖和指腹交界处去按触脉体。
3.诊脉:布指完成后,将三个手指同时向下按压进行脉诊,了解总体情况。
然后将其余两根手指抬起,只用一指单按其中的一部脉象,依次完成三个部位的单脉。
每次脉诊时间约3~5分钟。
在把脉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脉时要静心凝气,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尖,用指腹轻柔和缓地接触患者的皮肤,感知脉象。
2.注意运用三种指力,即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举),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寻),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按)。
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3.在寻找脉的时候,不可以骤然用力或猛然下按,以避免患者紧张导致脉象异常。
此外,不同脉象可能对应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脉象洪大可能表示阳盛或火盛;脉象芤形可能表示血虚或血上溢;脉象沉迟可
能表示里冷等。
医生需要根据脉象结合其他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请注意,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如有需要,建议寻求专业中医的帮助。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把脉的入门知识的详解:
1. 把脉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脏腑功能的变化和气血运行
的状态。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是否畅通以及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2. 把脉的位置:常用的脉搏位置有手腕部的尺泽脉、关冲脉、尺骨外侧脉等。
医生通常会在患者的手腕部位寻找脉搏,并通过按压、摸索等方式来感知脉搏的节律、强弱、速度等变化。
3. 把脉的方法:医生在把脉时,通常会使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
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位置,并观察脉搏的变化。
医生可以观察脉搏的弦紧、滑数、虚实、浮沉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4. 把脉的诊断内容:通过把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气血状
况等。
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寒热、虚实、湿燥等病理情况,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技术,准确的把脉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
作为患者,如果有需要,应该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把脉诊断。
中医脉诊的方法和技巧
中医脉诊的方法和技巧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以下是中医脉诊的方法和技巧:
选择合适的位置:中医脉诊通常在患者的手腕、颈部、踝部等位置进行。
手腕是最常用的位置,通常在尺部和桡部两侧各摸一次。
触摸脉搏: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感受脉搏的节律、力度、速度等特征。
按压的力度要适中,不要过轻或过重。
分析脉象:根据脉搏的特征,分析患者的脉象。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细、数、缓、急、涩、滑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与不同的病症有关。
综合分析:将脉象与患者的症状、舌苔、面色等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掌握,以下是一些技巧:
练习手法:中医脉诊需要练习手法,掌握正确的按压力度和手指的位置,以便准确地感受脉搏。
多观察多比较:中医脉诊需要多观察多比较,将不同类型的脉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诊断病情。
注意细节:中医脉诊需要注意细节,如患者的体位、情绪、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脉象的表现,需要综合考虑。
不断学习:中医脉诊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的经验和技巧,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中医把脉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技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学习中医把脉知识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下面是一些关键的学习知识汇总:1.基本概念:了解中医把脉的基本概念,包括脉象、脉诊、脉理等。
脉象是指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脉诊是指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脉理是指通过脉搏的触感和变化来判断病情。
2.脉搏的基本分类:掌握脉搏的基本分类和分类标准,包括寸脉、关脉、尺脉等。
寸脉是从大腕部位置开始向患者的手指尖端进行触诊,关脉是从足部踝关节上缘向下至拇指底谷的近端进行触诊,尺脉是从大腕部尺侧向患者的小指尖端进行触诊。
3.脉搏的基本参数:了解脉搏的基本参数,包括脉率、脉搏强度、脉搏节律等。
脉率是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脉搏强度是指脉搏的有力程度,脉搏节律是指脉搏的规律性。
4.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学习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脉象类型与不同疾病的对应关系。
例如,浮脉可能与表证、阳证、气虚等疾病有关,沉脉可能与内伤、阴证、痰湿等疾病有关。
5.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触诊脉搏的手法、注意事项和判断脉象的要点等。
例如,需要注意触诊时的力度和速度,同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脉搏的表面特征等。
6.脉诊的临床应用: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和疾病表现等,从而指导治疗和调理。
7.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了解中医把脉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如舌诊、问诊和观察等。
中医诊断通常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来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因此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之,学习中医把脉需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脉搏的分类和基本参数、脉象与疾病的关系、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脉诊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等知识。
同时,在实践中需要加强触诊脉搏的能力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并辅助诊断疾病。
自学把脉入门教程
自学把脉入门教程
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其身体状况。
想要学习把脉,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自学入门:
1.了解基础知识
首先需要了解人体脉搏的基本知识,包括脉象的位置、节律和形态,以及与各种脉象相关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2.练习手法
正确的手法是把脉的关键,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指位置、力度和频率,练习时可以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进行。
3.多练习
把脉是一门技艺,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可以多在家庭中练习把脉,或者寻找机会向中医师请教或观摩。
4.积累经验
通过不断地练习,逐渐积累把脉的经验,熟悉各种脉象和其病症,并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以上是自学把脉的入门教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相信能够逐渐掌握好这门技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把脉时一定要细心、耐心和谨慎,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 1 -。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中医详讲:诊脉方法和注意事项,建议收藏
中医详讲:诊脉方法和注意事项,建议收藏1.时间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
此时,患者机体内外环境都比较稳定,脉象不受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机体目前的情况。
对于门诊、急诊的病人,无须拘泥于此,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后,即可开始诊脉。
2.体位病人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和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并在腕关节下面垫上脉枕,这样可使局部气血运行无阻,反映机体当时的真实脉象。
3.平息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均匀,清心宁神,用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的脉率,仔细辨别脉象。
4.指法诊脉的指法是指医生诊脉的操作方法,正确运用指法可以获取比较丰富的脉象信息。
诊脉指法的要领: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循、推、总按、单诊等指法。
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三指平齐时,诊脉者手指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弓形倾斜,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此外,三指平齐时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
臂长者,布指宜疏;臂短者,布指宜密,以适度为宜;诊小儿脉时,因小儿寸口部短,可用拇指定关法,不细分三部。
常用指法有举、按、寻、循、推等。
(1)举法,又称轻取或浮取。
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2)按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的方法。
若医生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
指医生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向左右推寻或在寸、关、尺三部指指交替,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或调节最适当指力,以获取丰富的脉象信息。
(4)循法。
指医生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移动,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长短和脉搏来势虚实的诊脉法。
(5)推法。
指医生用指目对准最明显的脉脊,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微微推动,进一步体会脉率快慢,以了解脉搏的力量和趋势的诊脉法。
自学中医怎样学习和训练脉诊?
自学中医怎样学习和训练脉诊?
先背《濒湖脉学》做到“心中了了”
古人常说,脉诊学习“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意思就是说,自己心中对所有的脉象和主病都非常清楚了,可是手指下还是摸不准。
可见学习脉诊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能做到“心中了了”,才是为在以后分清各种脉象打好基础。
如果自己心中都不清楚这是什么脉象的话,那更谈不上手指下的感觉了。
背诵《濒湖脉学》27种脉象的“体壮诗”“相类诗”“主病诗”,如浮脉:“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背诵之后再到临床去实践,体会浮脉是怎么个“肉
上行”,怎么个“似毛轻”。
再练习手指的灵敏度
手指以“指目”最为灵敏,即手指头最高点到指甲边缘的这一块区域。
练习时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目按在硬桌面上,体会手指下的跳动。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不明白,你叫我手指按在硬桌面上,桌子会有脉搏的跳动脉?其实你仔细体会体会,我们手指头是有动脉通过的,你感受到的是自己手指指头动脉的搏动。
慢慢练习,你就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时间久了,再把手指指目,按在比较软的海绵上,再去感受指下的搏动。
这样坚持练习,久而久之,手指会很灵敏,指下的感觉会清晰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明白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内脏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
正确操作方法如下:
1. 患者取坐姿或卧姿,双手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
2. 医生用三指并拢,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贴在患者的脉搏点上。
常用的脉搏点有桡动脉、尺动脉、颈动脉等。
3. 医生应该以柔和的力度和均匀的频率轻触脉搏点,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影响脉搏的正常流动。
4. 触诊脉搏时,医生应专注地感受患者的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和质地等指标,并记下观察结果。
5. 通常,医生会触诊两侧同名的脉搏点,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6. 诊脉时,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表情、色泽以及舌苔等症状信息,结合诊脉的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脉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身体不适或疾病需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学习中医诊脉?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
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
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
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
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
“八纲”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
以此辩证,论治。
下面分别论述“脉因证治”首先论“脉”,脉包括,切脉、望脉络。
脉络分体表脉络及舌底脉络。
体表脉络主要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小络脉,青紫为寒,红赤为热为出血。
枯燥为津亏,白为寒。
舌底脉络是家传秘法:一: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者属于气血不足。
二:舌下络脉粗状,或色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络脉曲张者属血瘀。
三:舌底脉络细暗,属气虚血瘀。
四:舌底脉络紫暗怒张属气滞血瘀。
五:舌底脉络红紫夹杂,属于脾虚血瘀。
总之心开窍与舌,通过舌质根据分经可很直观地看出何脏何腑病变。
但是如果这时看出的病变往往很重,而舌底脉络所反映疾病的征象常常早于舌质的变化。
正常的舌底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三支几种形态,分支又有若干小分支成树枝样分布。
主干脉以暗红为佳,分支脉以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多不显露于外并且没有瘀点。
舌底脉络的异常能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虚者舌底脉络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怒张)。
寒者脉络淡紫紧束,热者紫红而怒张。
正常的舌伸缩抬举自如。
舌僵不语、偏斜,是中风。
切脉切脉也叫号脉、把脉、平脉。
实际上平脉其义自现:以医者的平静之脉体察患者脉位:寸、关、尺脉,脉形,脉数,脉势。
通过位、数、形、势,体察患者脏腑气血的太过与不及。
太过为实,不及为虚。
切诊中的三才诊法极为实用。
八卦由三个爻组成,上要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寸为“天”,关为“人”,尺为“地”。
浮取为“天”,中取为“人”,沉取为“地”。
按照全息理论,“天”应“上”为心与肺、头。
“人”应中焦脾胃。
“地”应下焦、肝、肾、膀胱、下肢。
并无需严格的分左右手。
平脉法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
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
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荣。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
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
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
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
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
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
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
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
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
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晴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之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