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与竹 族源流长

合集下载

崇义县中国竹乡旅游专题报告——竹文化旅游2005

崇义县中国竹乡旅游专题报告——竹文化旅游2005

“中国竹乡”旅游专题报告一——竹文化旅游序言竹,主要分布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较为湿热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全世界约有70多属1200多种。

中国的竹类资源极为丰富,种类达48个属,50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南以及西南地区,常见品种有毛竹、刚竹、慈竹、箬竹、淡竹等,是世界上竹类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竹类资源最早和最为广泛的国家,从竹简到竹筷,从生产工具到建筑材料,从生活日用品到工艺品,从服饰到餐饮原材料,从造纸原材料到庭园观赏植物,竹子已经到了无处不在、雅俗共赏的境地,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家”。

竹林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功能。

竹风姿挺秀,清雅洒脱,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竹材质坚硬,生长迅速,4—5年即可成材,是理想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并可制作成竹床、竹椅、竹篮、竹车、滑竿、竹梯等竹器和交通工具。

同时,竹子还可以被制作成竹根雕、竹簧雕、竹编、竹笛、芦笙等竹工艺品和各种乐器,竹笋和竹荪是人们最喜爱的绿色保健食品,竹酒辅助疗效显著。

古人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蔑,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可见竹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之妙用。

竹子不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竹子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表达的崇敬之情映射了有志之士渴望达到的人格魅力。

竹文化及其内涵所具有的广泛吸引力,正是竹文化旅游市场的潜力所在。

发掘利用竹文化,发展竹文化旅游,不但可满足人们的游览观光、度假休闲、保健养生的需求,还可以为游人提供竹制生产和生活用品及旅游工艺纪念品,满足旅游者购物及审美需求。

这对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旅游文化品位,突出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和发展旅游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

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目录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 (2)摘要 (2)关键词 (2)一、概述 (3)(一)、仡佬族人与夜郎的关系。

(3)(二)、夜郎所在的地理位置。

(4)(三)、仡佬族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文学。

(5)(四)、仡佬族习俗 (6)二、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词 (8)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文艳【摘要】:当前,贵州境内诸多民族甚至包括贵州境外一些民族都认为自己与夜郎有族属关系。

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夜郎国的族属构成比较复杂。

本文主要从仡佬族与夜郎的关系,夜郎所在的地理位置,仡佬族民间传说以及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来论述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

【关键词】:仡佬族;夜郎国;主体民族。

【作者简介】:文艳(1985-),仡佬族,贵州省务川县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Gelao is the country's main ethnic YelangWen Yan【Abstract】: Presently,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Guizhou many nationalities even include beyond the border Guizhou some nationalities all to think oneself is the relations with night of Lang Youzu.In the history the reason that can appear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mainly is because the night of Lang Guo race is the constitution quite to be complex.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Gelao national minority with the night of court attendant's relations,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which a night of court attendant is at, the Gelao national minority folklore as well as is different in other nationality's some manners and customs elaborates Gelao national minority is the night of Lang Guo main body nationality.【Key words】: Gelao; Yelang States; the main national。

仡佬族图腾崇拜之社会价值探讨

仡佬族图腾崇拜之社会价值探讨

仡佬族图腾崇拜之社会价值探讨【摘要】务川仡佬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在其历史源头中,就蕴含着竹图腾与葫芦神鹰两种崇拜。

务川竹图腾崇拜中,包含了植物崇拜和祖先崇拜两种情愫。

其表现在生育子女、婚姻习俗等民俗文化之中。

而葫芦鹰崇拜,则体现了动物崇拜和神灵崇拜的感情特征。

它们是仡佬族人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在仡佬族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仡佬族;竹图腾;葫芦鹰;社会价值仡佬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商周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濮”和“僚”隋唐以后被称为“仡佬”。

现有97%居住在贵州省境内,少量散居于云南、广西等地。

仡佬族人有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从各种节日文化中就能见出这一特点。

除了节日文化,仡佬族的图腾崇拜也能展示这一民族特征。

在此笔者将分析仡佬族图腾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并探讨其社会价值。

一、仡佬族竹图腾崇拜相传,务川仡佬族的祖先以竹为姓。

太古时代,仡佬族疆土上一条河流飘来一个竹筒,有一位浣纱的妇女听见竹筒里面有婴儿的哭声,她拾起竹筒将其劈开,里面睡着一个哭泣的婴儿,婴儿被抚养长大后,与女祖先仡英成婚繁衍后代,这就是传说中的竹王。

竹王骁勇善战,为了仡佬民族英勇抗战,为子孙后代开拓出一片天下,子孙繁衍生生不息。

这一段传说在《阿霹剎、洪水和人的祖先》中就有记载。

仡佬族文化中,竹图腾崇拜由此产生。

其中,包含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两种情愫。

竹图腾,象征着生命繁衍,多子多孙。

也寄寓了仡佬族人的感恩特质。

因为在仡佬族文化中,人类的祖先因竹而获救,竹成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仡佬族习俗中,妇女怀孕分娩之际,其丈夫和家人要到后屋竹林里去砍下一棵竹子做成竹筒,等孩子生下来以后,就把孩子的胎盘装进竹筒挂到竹林里,告慰祖先后继有人。

或者将胎盘埋到竹林根部,然后焚烧纸钱,祈求竹王保佑儿孙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

在妇女坐月子时,在月子期间,产妇经常会吃鸡蛋,吃的蛋壳要放入干净的竹篮里,最后由其丈夫或者本人将其倒在竹林旁,以求在竹神的见证下,孩子能不受日晒雨淋之苦,身体安康,一代接着一代,从而达到根基之稳固。

探寻仡佬秘境_体验康养之旅

探寻仡佬秘境_体验康养之旅

CURRENT EVENTS ·封面故事·责任编辑丨孙 莉 郁 微山林听雨,闻满山的花香,小满时节,蔷薇将开半开。

古人果真智慧,小小的满足,便是大大的幸福。

人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觅一处山水好地拥抱自然,便赞生命的美好。

走进遵义北部的道真、正安、务川,一伸一展,皆有群山绿林交相辉映;一呼一吸,总有清新氧气迎面而来。

道真:去傩城看傩戏中国傩城,位于道真自治县,紧邻重庆市南川区。

这里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仡佬族文化、傩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长寿之乡”的美誉。

“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看傩城”。

作为中国傩戏学会唯一授牌的傩文化研究探寻仡佬秘境 体验康养之旅文丨■记者 孙 莉中国傩城(蔺黎明/摄)傩戏表演中心,中国傩城的布局极其独特,结合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融入福、禄、寿、喜、财祥瑞元素,与大自然相生相应。

傩戏,中国古老的一种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巫术活动,是远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祭祀仪式,盛行于商周时期,流传几千年。

傩戏既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又是一种发展的艺术,它承载着仡佬族人祈福纳祥、祛病消灾的美好愿景,如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称作“戏曲的活化石”。

傩戏在民间俗称“跳大牙巴”,表演者所戴的面具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

傩戏常用的面具有三十多面,角色众多,形制各异,且大部分口、眼可动,能将角色展现得活灵活现。

傩戏演出时,伴以锣、鼓、钹、铙、唢呐等多种乐器,或戴山王、二郎、土地、秦童、炳灵等多种面具,祭祀与艺术相交融,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驱灾纳祥的吉祥象征,也是远古时代人们的重要精神力。

中国傩城的傩戏不仅吸收了花灯戏等黔北文化成分,也融合了佛道文化,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来道真看傩戏,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体验。

在仡佬族傩戏当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民间仪式是上刀梯。

踩着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一双赤脚毫不受损。

这也是仡佬族人民祈福孩子平安顺利成长的一种方式。

仡佬族的民族简介

仡佬族的民族简介

仡佬族的民族简介仡佬族的民族简介 1仡佬族的民族简介 1仡佬族,现有15932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聚居于罗城仡佬族自治县。

“仡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壮语和侗语的侗水语支,与毛南语和侗语非常接近。

由于仡佬族与汉族、壮族等民族交往密切,仡佬族语言吸收了大量汉壮词语,大部分汉语流利,部分还会说壮语。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

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佬族山乡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仡佬山乡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水似绸缎,素有“小桂林”之称。

仡佬族历史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

大约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

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

仡佬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为主,其次还产稻、麦、薯等。

早在清代,仡佬族人中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铸犁、制作鸟枪,被人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所以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和当地的汉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饮食习惯。

因为仡佬族人数少又居住分散,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就连语言也有很大差别,往往分散居住在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

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人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

解放后,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生产水准不断发展,生活水准不断提高。

仡佬族音乐仡佬族有5.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仁怀、遵义、安顺、镇宁、大方、金沙等县,少数在广西、云南两省的部分地区。

他们信奉多神教,普遍讲汉语,使用汉语。

音乐以歌唱为主,有山歌,儿歌,酒歌等。

著名的『地戏』是仡佬族人民所喜爱的表演形式。

『打花龙』是仡佬人喜爱的娱乐活动,乐曲描绘了这一欢乐热烈的场面。

仡佬族礼仪仡佬族礼仪是不成文的规矩,是仡佬族千百年来在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行为准则。

仡佬族

仡佬族

仡佬族仡佬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28日第07 版)仡(gē)佬(lǎo)族总人口为550746人(2010年),大部分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冈、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

仡佬族原来分为许多不同的支系,每个支系的名称各不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报经国务院同意,1956年公布统一称为仡佬族。

1983年,随着民族识别、民族成分恢复工作的进行,根据国家的民族政策,又有25万多人恢复了仡佬族民族成分。

山管人丁水管财仡佬族的居住依地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大多同宗聚族居住,一个宗族的各个家户毗邻建房形成村寨。

住房构造形式及建筑材料,则视其经济条件、人口多少,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

居住在丘陵河谷、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多依山傍水建房,房屋一般较高;居住在高山的仡佬族群众,通常选取向阳避风处建造,房屋大多比较低矮。

往往注重房屋地址的选择,有“山管人丁水管财”之说。

建筑房屋时,房屋的高度喜欢选取尾数为八的尺寸,以中柱为例,取一丈六顶(尺)八,其余依次类推,其实是选取谐音,表达对家庭的美好愿望。

有依山建“吊脚楼”房者,设栏杆走廊,楼上住人,楼下作畜厩。

过去多为土木竹结构的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农村住房日益改善。

20世纪70年代石木结构的房屋盛行一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都修建砖石结构的瓦房和楼房,在交通方便的地方,钢筋混凝土的多层楼房逐渐兴起。

仡佬族的服装文化因时损益,独具特色。

清代及其前,服装多为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制成。

男着无领长衫,抄襟,长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带,劳动时撩衣前后一角扎于腰间。

女衣短装,抄襟,缀花边。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19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

浅谈道真县仡佬族民族文化

浅谈道真县仡佬族民族文化

浅谈道真县仡佬族民族文化姓名:韩焦班级:09应数学号:200910010010仡佬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最早开发西南地区的民族之一,也是境内的土著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先后有过濮人、僚人、仡佬族之称。

在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统称为仡佬族。

而道真就是一个以仡佬族聚居的地方,仡佬族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迄今为止,仡佬族文化已成为了道真富有无穷魅力的特色文化之一。

道真县成立二十年以来,高度重视仡佬族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成立了民族研究所和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研究会。

道真以仡佬族傩戏原生态元素编排而成的仡佬民族民间舞蹈更是曾在遵义市获得金奖。

道真仡佬傩戏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价值、审美价值,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

因此,道真也被誉为“傩戏王国”。

20多年以来,道真尽力收集各类仡佬文化实物,其中包括仡佬族傩戏面具、服饰、乐器、道具等,收集整理后编辑出版了《仡佬族故事集》,《仡佬族歌谣选》,《仡佬族哭嫁歌》等一大批仡佬族文化书籍,并且,仡佬族傩戏、仡佬族高台舞狮和仡佬族三幺台等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

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

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三幺台”作为仡佬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也是道真仡佬族独有风味的食俗,浓缩了仡佬族食俗的精华。

“三幺台”是道真仡家人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种食俗礼仪。

以竹见称

以竹见称

以竹见称----有气有节之仡佬族仡佬族生活于云贵高原上,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仡佬族虽然已多半汉化,但其散落至民间的语言文化,却依然丰富多彩。

原始的宗教信仰,不一样的祭奠方式,展示着仡佬族昨天的历史,述说着那些曾经的历程。

并且给外界以诸多神秘感。

仡佬族以竹为姓,它起源于古代“濮”族群的自然崇拜。

云贵地区,天然的地理环境为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个地区荆棘丛生,古代的濮人居于此境,开荒辟草,以杆栏为居,以竹筏为交通工具。

以竹笋为食。

故竹的用途十分广泛。

仡佬族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自然物。

其显示了古代仡佬族源于自然,敬畏自然的自然观。

仡佬族丰富多彩的地方方言,造就了其语言系统的多样性。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及语支未定。

有的学者主张把仡佬语群看成是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

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

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

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等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

仡佬族的节日有农历春节和农历三月三的仡佬年。

农历三月,春雨融融、万物复苏的时节,仡佬族要过传统的仡佬年。

祭神树是仡佬年最重要的活动,这起源于仡佬族古老的自然崇拜。

祭祀时,由主祭人带领全村男子绕村寨周围的山坡行走一周,然后在神树下杀鸡宰羊,进行献祭,同时吁请神灵享用祭物,还要祈祷神树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登。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

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从仡佬“打篾鸡蛋”发展演变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态势

从仡佬“打篾鸡蛋”发展演变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态势

武术研究2017年8月第2卷 第8期从仡佬“打篾鸡蛋”发展演变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态势罗正琴1 毛 强21.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2;2.遵义市第五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摘 要:“打篾鸡蛋”是仡佬族民间独具风格的传统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融体育和娱乐为一体,集庆礼与竞技于一身,深得仡族人的喜爱。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查法、走访法等对具有“仡佬之源,银杏之乡,丹砂古县”之名的务川仡佬族自治县中盛行的“打篾鸡蛋”运动方式演变进行梳理,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宗教性向表演性转变;第二,组织的随意性向有序性转变;第三,规则的无序性向严明性转变;第四,民间场域向正式场域转变;第五,传承人老龄化向青少年转变。

正是“打篾鸡蛋”文化的这些发展演变,它现在在民族地区收到了很好的传承效果,知晓这一项目的人越来越多。

关键词:打篾鸡蛋 演变 民族传统体育 态势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8—0091—04“打篾鸡蛋”是仡佬族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在贵州遵义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至今仍然为两个自治县向外宣传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主要项目在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

据传,古夜郎时,仡佬族祖先就将其列为练兵重要手段,以提高士兵的体能和灵敏性。

后作为远古仡佬族人的祭祀、娱乐、庆典沿袭下来。

而今天的仡佬民众,更多的是挖掘它的表演功能和文化魅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 篾鸡蛋的制作和寓意仡佬族是贵州17个世居土著民族之一。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约有 57万人,贵州就约有55万人,占全国仡佬族人口的96%以上。

[1]而贵州又以遵义为多,约有40多万人,遵义又以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较为集中,其中道真县约有13.23万人,务川县有仡佬族16.87万人,务川、道真两个自治县的仡佬族人口占全国仡佬族人口的52%。

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综述

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综述

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综述仡佬语是中国境内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由于地域分布较广,仡佬语在不同地区受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影响,因此在语言归属研究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仡佬语的归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仡佬语的源流、历史渊源和与其他语言的关系。

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仡佬语方言归属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仡佬语概况仡佬语是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它主要使用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一些地区,是当地土著民族的主要语言之一。

仡佬语有不同的方言分支,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但总体上来说,它们都属于同一语言系统。

仡佬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拉丁字母拼写,有着自己的文字规范和语法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字保护政策的实施,仡佬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的文字规范和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二、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现状1. 语言学研究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对仡佬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它的语言特点和与其他语言的关系。

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是对比研究,将仡佬语与周边地区的其他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学者们得出了一系列有关仡佬语方言归属的结论,提出了不同的说法和观点。

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对仡佬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徙轨迹的考证,探讨了仡佬语的源流和形成过程。

他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仡佬语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渊源关系,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语言联系和影响。

通过这些历史考证研究,学者们逐渐对仡佬语的方言归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尽管针对仡佬语方言归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由于仡佬语地理分布范围广泛,不同地区的仡佬语方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方言归属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对于仡佬族历史渊源和语言交流的了解不足,学者们在进行方言归属研究时往往缺乏全面的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考量;由于对于仡佬语方言的内部系统和语言特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者们在进行方言归属研究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比较和描述,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解释。

仡佬族崇敬竹子

仡佬族崇敬竹子

返回
家居建筑
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 建筑,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 散,现仡佬人口55.9041万,遍 布全省各地。由于受地理和其他 民族的影响,各地仡佬族民居差异 很大。仡佬族多数住在山区民谚 说:“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 在岩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宜, 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 板盖顶。卡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 楼。
婚礼礼仪
砸酒
返回
踩堂舞
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 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 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和怀念。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 中,故名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 四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 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 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 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 “柳穿鱼”、“梅花阵”等。
仡佬族
仡佬族简介 仡佬族家居与饮食 仡佬族习俗 仡佬族娱乐活动 仡佬族服饰
民族简介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 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 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 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 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目前也只有 少数老人通仡佬语。 过去认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 汉字为共同文字,但是2008底,贵州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 现了《九天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 仡佬文。此书被称为“天书”,对仡佬族的历史等各个领域 的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返回

关于仡佬族的族属源流问题

关于仡佬族的族属源流问题

作者: 侯绍庄
出版物刊名: 贵州文史丛刊
页码: 1-8页
主题词: 源流问题;族属;僚人;文化遗址;大汉口文化;河姆渡文化;考古文化;历代王朝;民族大家庭;多民族国家
摘要:<正>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仡佬族是祖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是我们平等、团结的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仡佬族及其先民很早就与汉、苗、彝、布依、壮、土家等兄弟民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为开发西南地区,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仡佬族先民曾是一个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的古代族群。

可是在历代王朝实行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统治下,历经沧桑变化,活动区域。

仡佬族竹王传说的故事

仡佬族竹王传说的故事

仡佬族竹王传说的故事在中国的南方,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仡佬族。

他们以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传说而闻名。

其中一个令人着迷的传说就是关于竹王的故事。

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仡佬族的祖先发现了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一种特殊的竹子。

这种竹子树高且长寿,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整个山林。

他们将这种竹子称为“仡佬竹”,并视其为他们祖先的象征。

而竹子中最高大且威严的那根则被尊为“竹王”。

传说说,竹王除了高大外,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呼风唤雨、庇佑百姓。

因此,仡佬族的人们深信竹王是自己的守护神,同时也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每当仡佬族面临困境或重大决策时,长者会带领族人来到竹王所在地祈祷,并以竹子的韧性和坚韧精神鼓舞自己。

然而,仡佬族的竹王并非轻易可以见到的。

它通常隐藏在森林深处的一个神秘地点,只有那些经过考验和获得充分授权的族人才能进入。

当一个仡佬族人达到特定的年龄和修为时,他们需要参加一场严苛的考验来获得授权。

考试内容包括对仡佬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他们对自然界和竹王的尊重。

一旦通过了考试,准格尔(即通过考试人)将长者带领下山,在一次庄严的仪式中,向竹王行礼祈祷。

长者会向竹王述说部落的决策和需要,请求神灵的庇护和指引。

传说中竹王会倾听诉说的长者,并通过自然界的种种变化来传递答案。

仡佬族人相信竹王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

他们认为竹王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难题,保护他们免受灾害和邪恶的侵害。

有时,竹王甚至会降下甘露,滋润大地和同胞们的生活。

为了表达他们对竹王的感激之情,仡佬族人会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向竹王献上美食和酒水。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仡佬族的传统信仰逐渐衰落。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年轻一代渐渐远离竹王的神圣领地。

他们忙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对于传统信仰的重要性渐渐淡漠。

然而,仡佬族的长者仍然坚持传承下去。

他们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能够让竹王传说代代相传。

他们通过故事、绘画、手工艺品等形式将竹王的故事传给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发扬和守护这个独特的文化遗产。

仡佬族简介

仡佬族简介

一、族源商周时期,我国南方有一种被称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辽阔,人口众多,而有“百濮”之称。

伊尹的“四方令”里即已提及:“正南:甄、邓、桂国、损子、百濮、九菌。

”武王发纣推翻商王朝统治后,于成周大会诸侯及“四夷”,西南地区的濮人曾以特产丹砂前往朝贺。

《逸周书.王会》载,“卜人以丹砂”,孑L晁注:“卜人,西南之蛮也”,“卜即濮也”。

另一种使用有肩石斧、有段石磙的古族群为“越”,他们散布在东南沿海及今广西一带,人们泛称为“百越”。

春秋战国时,广西境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与濮人杂错而居,人口渐繁,以致《华阳国志·南中志》误认为,“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

杂居于西南地区的濮人、越人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的部分,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僚”原写作“獠”,作为族称当读作“佬”)。

战国时期即有“僚”人出现。

《华阳国志.蜀志》载,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僚焚”。

汉代的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

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单一民族——“仡佬”。

《六祖坛经·行由品》载慧能法师语:“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洛浦县“甚险固,仡僚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宋《溪蛮丛笑》始写作“仡佬”。

南朝《水经注.温水》载,“遂雄夷濮”的夜郎承袭者于汉武帝时被杀,引起“夷僚成怨”,明确僚人是由濮人演变而成。

彝族先民与仡佬族的先民接触较早,确知濮人是仡佬族的先民,《平远州志·艺文志》载,彝族民问“依仿先朝IH~II:满三年一普夥。

普谓称仡佬,夥谓祭献”。

“普”即濮人。

彝语为谓语后置,普夥意为祭仡佬族的先祖濮人。

至今彝语仍呼仡佬为濮,呼仡佬族的发祥地北盘江为“濮吐诸衣”,意为仡佬族开凿的河流。

元《异域志.僚人》谓,“僚……有打牙者,为打牙葛僚”。

(明嘉靖)《贵州通志》谓,古称僚,一日倬佬”,确指仡佬族系从僚人中分化出来的。

濮人和僚人相继是仡佬族先民。

贵州各族共认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

巴蜀地区的竹王神话与竹部族

巴蜀地区的竹王神话与竹部族
在今广西那坡县(在滇、桂边界)彝族中还流传 着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汉水”上漂来一支兰竹筒, 竹筒流到岸边爆裂开来。从里边走出一个人叫阿槎。 他与一只貌似犬状的母猴结为夫妻,其子孙就是彝 族。(参见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这个故事,同 夜郎王诞生自竹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出巴蜀 氏族—部落—部族集团大体一致的以竹为血亲、为始 祖的图腾崇拜观念。据黄显功先生调查,那坡县彝族 自称是三国时南中(约当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地区及云 南、贵州二省)孟获的后代。在诸葛亮“七擒孟获” 的战争中,孟获的子孙及族人中有一部分辗转流落到 广西那坡地区,他们以孟获为始祖,奉金竹为种神。 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孟获出来造天
四、叟人 叟是蜀亡以后蜀部族流落在越巂或南 中部分的通称。汉至六朝时,叟又按地域被分别称做 蜀叟、氐叟、 叟、青叟、越巂蛮。其男人发式仍保 留蜀人椎髻形式。唐人樊绰《蛮书》指乌蛮的一部分
为“栗僳蛮”,即今云南及四川西昌等地的傈僳族。 傈僳族的《创世纪》神话说:傈僳族同今天居于西南 地域的汉族、彝族、独龙族、怒族乃同出一源,而傈 僳族系因竹签卦关系变成。现代傈僳族还有以“竹” (祝)为姓氏者。据其《竹氏族的由来》神话称,他 们的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号称“竹王”,因而 他们乃竹王的后代,即以竹为标志的竹氏族(马打 扒)。
籍并结合现代考古发现来分析,巴、蜀、夜郎、邛 都、滇等部族无论是在服饰、语言、风俗习惯上,都 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椎髻(少数为编发)、左衽、左 言、居“干栏”(图一)、歌《竹枝》、击铜鼓。
我们再从《史记》、《汉书》、《后汉书》、 《华阳国志》、《水经注》的有关记载和明清以来学 者们的考订(如明代郑旻《牂柯江解》,清代田雯 《牂柯江考》)来看,夜郎古国——且不论它是原 始公社部落联盟抑或奴隶制国家——至少有着长达 二百五十余年(约在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至前1世纪 下半叶)的立国史。在这二百五十余年间,西南百濮 大集团内激烈角逐,大起大落,相继发生过“蜀王据 有巴蜀之地”、秦灭巴蜀、汉在部分巴蜀故地与夜郎 古国先后设置犍为郡和牂柯郡等历史事件。这时候 的夜郎古国究竟有多大呢?我们根据《汉书·地理 志》、《华阳国志·南中志》、《水经注·江水》、 《通典》、《文献通考》等有关史料综合分析,当汉 武帝于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始着手将夜郎国接纳 进汉封建帝国中央王朝的版图之内(即开夜郎国为 犍为郡)时,夜郎国的四至疆域应是:东到今湖南新 晃,西抵今云南曲靖、陆良,北及今四川宜宾、泸州 市以南并及犍为、乐山、眉山、彭山、仁寿、威远、 简阳、资阳等全部或部分地区,西北领有今云南东北 部,南涉今红水河傍广西田林、南丹一线(这大概就 是“夜郎”能得以“自大”的一个主要理由吧)。因

竹崇拜探秘

竹崇拜探秘

竹崇拜探秘
扬宇明
【期刊名称】《竹子研究汇刊》
【年(卷),期】2002(021)003
【摘要】以人崇拜竹子的习俗,对竹子相伴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进行了探秘,得出了人们寄予竹子以无限的希望和竹崇拜的根蒂——宗生族茂,子孙绵延.
【总页数】4页(P72-75)
【作者】扬宇明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夜郎竹王传说与彝族竹灵崇拜 [J], 余宏模
2.崇拜竹子的民族——广西民间社会森林崇拜探秘之彝族 [J], 熊晓庆
3.夜郎竹王传说与彝族竹灵崇拜 [J], 余宏模;
4.夜郎竹王传说与彝族竹灵崇拜 [J], 余宏模
5.铜鼓“蛮歌”今何在:竹公溪与竹王崇拜 [J], 杨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仡佬与竹族源流长桐梓县人大副主任黄光荣夜郎国是2200年前贵州高原上一个昌盛繁荣的少数民族王国,然而在公元前25年,它仿佛在一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关夜郎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数量非常少,不重复的文字加起来只有近千字,描述了不很清楚的夜郎轮廓。

有关夜郎的文字记载主要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晋常璩《华阳国志》等史书之中。

记载了夜郎有盘发髻,畲山为田,邑取胜,兵力强大,绶了王印等特点。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派唐蒙出使夜郎,与夜郎王多同达成协议“约为置史,使其子为令”,随之夜郎旁小邑纷纷内附,并成立犍为郡治理。

成帝河平年间(公元25年),夜郎,鉤町,漏卧相攻击,夜郎王兴持强跋扈,不听汉使调解,并“刻木象汉吏,立道旁射之”为太守陈立诛杀。

兴岳父翁指又拥兴子邪务“挟旁二十二邑反”,不久被镇压,夜郎遂亡,不载入史册。

这是史书上记载夜郎兴、亡相隔110年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

夜郎解体,时过境迁,政区更改,山河易名,民族流陡,时代久远,夜郎之迹作为历史悬案,已有二千多年了!夜郎古国由那个民族先民所创建,如今遗民又在何方?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初浅探索。

拙文就教方家,学者。

(一)夜郎的创建民族是谁?司马迁在其《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夜郎与滇“皆推髻,耕田有邑聚”,仅极简略地概述其生产、生活之特征:有村落和城市的农耕民族。

晋常璩为蜀人,后在汉政权任散骑常待,司掌著作,得以接触大量有关西南地区的档案资料及方便调查,且多有见闻。

古书《尚书·禹贡》谓梁州在秦岭以南。

《辞海》释为辖境为今四川青川、江油、重庆、遂宁、壁山、綦江和贵州正安、道真、桐梓、务川、遵义等县,秦时属巴郡。

他对蜀、巴及西南的历史掌故颇为熟悉。

所著《华阳国志》颇受唐代史家刘知几称赞。

刘在《史通·杂述》中曾如是评价:“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

置于他方,罕闻爱异。

”常璩首次对夜郎的族属作出了具体记载,说浣于水滨从浮竹中得出的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竹王被官司府斩杀后,“夷濮阴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水。

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

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

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为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缓。

”两书所载为同一传说,然异同有差。

合而观之,得之夷濮的部落首领是竹王,传承到西汉为夜郎侯。

竹王与夜郎侯是一脉相承。

(二)目前,全国仡佬族人口已接近58万,分布在以贵州为主的川、鄂、桂、滇几个省的广大地区。

遵义市内有两个以仡佬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务川、道真。

他们的仡佬总人口近70%。

仡佬族没有自身文字,仅靠口耳传承。

如今遵义县仡佬语称“竹或者篾条”为“格老”;贞丰县皎贯乡仡佬族人称“竹筒”为“母舀”(音蔑条);而仡佬先民僚人呼“竹”为“盖脑”。

“格老”“盖脑”都是仡佬的异写、谐音,或者说“记者”。

仡佬族人奉竹王为祖先,这是史书记述夜郎王多同系竹筒所生都是一脉相承,“多同”是“竹筒”记音,或称谐音,异写。

仡佬族人传说竹王爱民如子,拥有精兵百万,战将万千,使用以竹竿削尖,火炙而硬的九节枪,打起仗来锐不可档。

国王得知竹王兵强粮足地广,心中甚惧,便派臣召他入朝受封。

竹王聪慧过人,对众将说:“国王召我入朝受封是假,诱杀谋害是真,切莫上当。

”数年后,不见竹王至都,复派使臣传旨,命竹王南下出征。

竹王知为损兵折将之计,撕碎了圣旨。

国王大怒,决意御驾亲讨伐竹王。

行七七四十九天抵城。

竹王令众兵帅进入林中隐藏,大呼:“竹生!竹大!竹茂!”只见竹子随音越长越高越密,雀鸟难进。

国王无可奈何,命官司兵砍掉竹子,直砍到九九八十一天。

时值正月初三,天降大雪,竹王以逸待劳,领兵东出,大喊:“竹兵竹将,时机已到,英勇杀敌,保我夜郎”语音未落,竹林炸声震天,竹节泥兵见骤长,化为人身,准备为竹王助战,然而终因天寒地并冻,泥兵未炼成火候,一个个直挺挺地倒在地上,竹王由于寡不敌众,兵败身亡,传说竹王是正月初四生,也是正月初四死。

仡佬族后生每逢正月初四,备下九头酒醴、香烛、纸钱,到竹林敬献竹王,上一次竹王钱。

请一道士在茂竹林中祭奠,道士边敲铰子边唱念。

大意是:奉请竹王群饮珍珠宝马,今有口意,谨当宣读:“竹王老祖发善心,十万大军去出征,保佑安宁人人敬,子孙祭祖到如今。

风调雨顺家家乐,国仄民安处处春。

”夜郎故地桐梓如今还遗有竹王祠,竹王坟和竹王城。

贞丰县咬贯乡的仡佬族人家在祭祖时,必于神龛上放置竹筒一只以示祖宗灵位。

仡佬语称此竹筒为“母舀”。

他们视竹为有灵气之物。

每年除夕要砍竹一根,每节割一道口子,放入一种种籽,再逐节灌以清水,等正月十五将竹剖开观察,看那类种籽发胀得好,当年就多种该种作物,往往能获得丰收。

粮食作物是农耕仡佬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特条件,农作物的丰歉关系到一个全家老幼生活的饱与饥,他们将如此关系重大成败寄托于竹管的预卜上,足见对竹的崇敬超过一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畲山为田(田多在山坡上)显然以旱地农作为主的。

农耕仡佬族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竹制品:挑背运农作物有竹萝筐,竹背篼,竹篓:晾晒粮食有竹席、竹簸篓;储存粮食有竹围席、竹筐;生活中,联竹成壁、竹梯、竹楼板,用竹筷、竹筷筒、竹碗、竹桶、竹甑、竹凳、竹杖、竹笠,夜间赶山路用干竹杆或竹蔑条扎成火把来照明;竹油篓、竹麻草鞋、笋壳纳鞋底……等数不胜数。

几乎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它,其社会生活和民族群体自下而上环境都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崇拜自然之物的基础。

黔北仡佬族有一种集健身性,娱乐性兼观赏性于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打蔑鸡蛋。

蔑鸡蛋就是用嫩竹细蔑条经反复蒸煮使用柔软后,精心编织如鸡蛋状的竹球,内装石子、响铃和金属片等物,直径一般为15厘米,重约50克。

据传,打蔑鸡蛋是由仡佬族的一种练兵形式后经演变而成的传统体育活动。

它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古老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竹青的仡佬族姑娘,心灵手巧,美丽善良,聪慧过人,深得小伙子们的喜爱。

竹青向求爱者们提出,谁的蔑球编得好,打得好,就嫁给谁。

众小伙子金铆足劲练技艺,结果一名叫竹平的青年以精湛的编球和玩球技术,赢得姑娘的芳心。

从此蔑绣球便成为仡佬人爱情的象征。

如今不少仡佬年轻人,以送蔑球互表爱意。

目前,世界已有记载的竹类80属1000多种,中国有40属400多种。

云贵高原是竹的起源中心,世界首例竹化石于2003年在云南龙陵县被发现。

处在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的东北西南向化夏构造的大娄山脉崇山峻岭,地势起伏垂直差异大,日照少,湿度大,有100多种竹类生长繁衍,遍布高山深谷。

特别是在高寒山区常阔叶林中成片的方竹、刺竹、水竹、班竹、迟竹林,能很好发挥水土保持作用,是条条涓涓细流的发源地,为农耕民族群体生存繁衍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生活中又处处离不开它,竹杆可制成兵器、弓箭,就地取材;捆竹成舟,渡江渡水十分方便。

竹子在世居民族生活中扮演不可缺的重要角色,积淀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形成鲜明的历史文化。

这对于交通闭塞的农耕民族对它的崇拜是区别其他少数民族的独特之处。

朱俊明在《夜郎史稿》中解读“夜郎”二字是以农业为业的种田人。

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李锦芳、阿炳合作的《“夜郎”语源语义考》中认为“夜”是夜郎主体民族的自称,而“夜郎”是以竹为图腾“夜人”。

由此可见,竹图腾是仡佬文化的核心,并逐渐伴随夜郎国的门诞生而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政治象征;竹王就是夜郎人心中的根,生命的源,生活的力,竹子承载他们精神观念。

而随夜郎国的消失而成为物化纪念物,被他的民族遗民永远怀念。

仡佬族爱情的信物,竹的新陈代谢为民间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

仡佬文化的永久流传是历史、自然、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

(三)《逸周书•王会》载:“方人以孔鸟,濮人以丹砂”。

它指周武王伐纣时,仡佬先民——濮人向周王朝进贡丹砂。

《后汉书•郡国志》载:“夜郎出雌黄”。

丹砂,又叫朱砂或辰砂,化学名是硫化汞,加热后可以分解出水银。

古人把丹砂用作颜料,皇帝以御笔朱批来显示严肃和重要;美女用来点“美人痣”更显妩媚;道教炼丹术士用它来炼制仙丹。

丹砂自古以来就是朝庭贡品。

“仰韶文化“中的陶器已经用朱砂上彩;甲骨文中也有“涂朱”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广招方土炼制不老仙丹,陵墓中也有水银设置江川河流。

夜郎也出产与丹砂伴生的雄黄、雌黄而驰名九州,直到近代务川县由丹砂、雄雌黄提练的水银,仍是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著名的产品。

如今有专家学者从考古应证,务川境内有开采二千多年历史的“大箐洞”,洞内留存有古代开采丹砂的摇船,认为武王伐纣,收野誓盟濮人所献丹砂是务川所产。

务川祖祖辈又至今流传“宝王菩萨”有关丹砂的传说:它讲的仡佬老民濮人,在罕无人迹的山沟里,偶然发现闪耀着血红色光泽的砂粒,实在逗人喜爱,便把它带回家中,人们争相观看,感到稀奇,后来商人知道了便买了去,这就是丹砂。

从此,濮人就寻取丹砂到市场交易,换回生活用品。

后来,便将此物向周武王进贡,周武王得之,视为至宝,遂封濮人头领为“宝王”。

宝王死后,濮人在盛产丹砂、雄雌黄的三坑金鸡山建起一座“宝王庙”,世代供奉祭祀,终年香烟缭绕。

如今在三坑,官坝岩脚,大坪龙潭等地,仍有多处“宝王庙”。

以丹砂为媒的物资贸易开始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

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

如今在产丹砂的务川,其洪渡河中游江边的汉墓中出土提梁壶,蒜头壶,钢鍪,青铜箭族,铜残片,双面铜印,古钱币,绳纹陶片,汉砖,据有关资料断代其上限春秋中期,下限西汉。

提梁壶在中原地区至今尚未发现。

青铜箭族的大量出土与面世,无言地诉说一段战争的历史。

青铜时代,仡佬族先民便大量使用青铜箭族,也是春秋时期,不能不说明,这片土地与中原沟通之早。

江边汉墓群主要颁在江边、官学、龙潭三个村,其分布地带约有3平方公里。

离江边村15公里的务川县和10公里的下游,也发现大量的汉砖,如假定以江边村为中心是一个城池,建筑规模是3平方公里范围,按理,这样的城池,应载入史册,可是至今没有发现任何记载。

城池的毁灭是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消弥于不见史册事件记载中,难道与今天史学界苦苦追寻的古夜郎之谜无关吗?古夜郎之都,是否就在这里?很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赫章可乐出现大量汉墓,青铜器可能是夜郎中心,而此处却多了战争的痕迹,值得深思!(四)贵州不少地方特别是遵义各地流传着:“蛮王仡佬,开荒辟草”,的民谣,它提示我们,开发遵义的民族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古遵义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纯系一片荒无人迹的不毛之地,恰恰相反,它处在世界上神秘的北纬30°纬度带的南侧,是喜马拉雅山隆起后受惠最佳地带。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古有人烟,人类活动频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勤劳、勇敢、智慧的双手同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文明,创造了古文化、竹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