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体活动中安全保卫人员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2期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Vol.5No.22007年6月
JournalOfGANSUPoliceVocationalCollege
Jun.2007
[内容摘要]文章对大型群体事件中安全保卫人员在突发事件情境下的心理应激进行深入剖析,
并针对这种应激特点,提出心理干预策略。
[关键词]大型文体活动;安保人员;心理应激;心理干预
大型文体活动中安全保卫人员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
任延涛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辽宁
沈阳
118003)
收稿日期:2007-04-24
作者简介:任延涛(1975—),男,辽宁丹东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公安基础部教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型文体活动举办也日益频繁。这些活动的举办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型文体活动有参与人员广泛、不安全因素多、活动时限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活动安保工作具有更大的难度,使安保人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尤其面对活动中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安保人员的心理应激能力经受巨大的考验。因此,对安保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既可以保证安保人员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也可以维护安保人员心理健康。
一、心理应激及相关概念
加拿大内分泌学家H.Seyle于1936年提出“应激”
(Stress)一词。他用非特异性刺激处理动物时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包括肾上腺增生肥大,分泌增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后的一系列症状,他称之为“全身性适应综合症”(generaladaptingsydrome,GAS);引起的刺激称为“应激源
(Stressor)”,如剧变的环境温度、严重创伤、精神创伤、饥饿、缺氧、大失血、窒息、手术、剧痛、休克、严重感染及中毒甚至于遇到一
些新的生活事件等,这些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激”。随后证明在应激中,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显著增加[1]。
简单地讲,应激是指当个体受到压力或刺激作用时,产生的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它具有爆发和冲动性等特点。个体如不能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在生理或心理上产生异常,甚至可能发生疾病[2]。
二、大型文体活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应激担任大型文体活动的安保人员一般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与技能。但由于大型文体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活动的特性,其突发事件不但涉及面广泛且发生概率较高,因此,对安保人员的心理应激能力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一般地,心理应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应激源、中介机制(包括察觉和认知评估)、应激反应和应激应对结果[3]。
(一)应激源
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要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和生理反应的刺激。大型文体活动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就是应激源,有心理性应激源,比如安保人员对自身岗位职责的不胜任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等等。也
37
有躯体性应激源,比如暴力犯罪事件、恐怖袭击对安保人员的人身威胁等等。这些事件都具有不可预见性,不可控制和不可预见的事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应激评价
应激评价是心理应激的第二阶段,是应激应对的中介变量。应激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安保人员对应激源的评价,也就是安保人员对突发事件应激源的认知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安保人员对自身能力的认知评价,也就是安保人员对自身能力的认同度。
1.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对应激源做出认知评价,是心理应激必然反应,也是“S-O-R”系统的中介。对应激源做出消极评价或积极评价,都会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应对[4]。一般认为,积极的评价比消极的评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于安保人员来说,对突发事件有充分的认识,正确的认知,会产生较小的恶性应激情绪,进而促使其采取合理恰当的措施,积极应对。
2.应对能力的认知评价。对自身应对能力的认知评价同样是不可缺失的中间变量。自卑者往往低估自身能力,从而主观夸大突发事件破坏力;高傲者往往高估自身能力,从而主观缩小突发事件破坏力。所以,客观的认知自身的应对能力对安保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应激反应
当个体对应激源做出认知评估而察觉到来自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生理反应。应激反应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性的反应,可使个体有效地应对外界刺激,解决突发事件。但另一方面是某种程度上非适应性的反应,往往会留下创伤,不利于问题解决。
应激状态下,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往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心理反应主要有:恐惧、焦虑、抑郁、愤怒、敌意、自怜等,恐惧与焦虑是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恐惧与焦虑情绪往往伴随回避行为,以此逃避伤害性刺激[5]。在大型文体活动中,面对突发事件,安保人员能否更大程度上保持这种自身与环境的协调,使这种生理与心理的突变尽量缩小是至关重要的。面对突发应激事件,安保人员往往出现焦虑、紧张情绪,并且伴有诸多的生理不良反应。南京“十运会”期间就有诸多民警不良应激反应的报道。
(四)应激应对
应激应对(coping)是个体对付难题、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绪的过程,是心理应激过程的最后阶段。应激应对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情绪集中性应对(emotion-focusedcoping),指个体努力改变自身对应激事件的反应,通过某些手段降低情绪敏感度,解决自身问题。第二种,问题集中性应对(problemfocusedcoping),指个体将精力直接指向应激源,通过种种手段改变应激源的刺激程度,或者将其消除。
对于安保人员来说,面对突发事件,这两种应对方式都是必要的。情绪集中性应对主要在于解决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敏感度,从而减少不良反应,进而更加有力地保障问题集中性应对的进行。但对安保人员来说,更主要的是进行问题集中性应对,目的是消除应激源,或者是将应激源的破坏度降至最低。
三、大型文体活动中的安保人员的心理干预
心理应激对问题解决有显著的影响,适度的心理应激会对问题解决起到促进作用,而过度的心理应激则不利于问题解决。心理应激可促使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心理应激与其他疾病一起引起新的疾病。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心理应激与重大疾病存在较大的相关性[6]。所以,对心理应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干预,以减少或消除不利应激。
心理干预是指采取某种或某些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特质或心理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一种行为。它是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必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干预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它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7]。国外的警察培训与训练中,心理干预都是一种必要手段。我国对警察及保安人员心理干预尚不多见,但我国警察与安保人员的心理危机却亟待解决。结合心理应激的相关理论与安保人员的自身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安保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一)消除或减少应激源
大型文体活动中的突发事件,虽然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但对于安保工作来说还是可以做到最大程度上的防范,使各种突发事件尽量的减少。即使发生也能处于掌控之中。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心理应激的干预手段,但确实对心理应激起到积极作用。
(二)客观、合理的认知评价
对于安保人员来说,对可预知的应激事件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