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过秦论教案

合集下载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理解《过秦论》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3.完成《过秦论》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意识到《过秦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过秦论》的分析和理解。

2.《过秦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解释《过秦论》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

2.理解《过秦论》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过秦论》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3.《过秦论》的阅读和分析。

4.《过秦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PPT讲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同步阅读,“师生共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3.分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和商讨,展开有趣的探讨。

4.示范演示,通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过秦论》的重要意义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热身阶段1.引导学生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演示PPT,让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二)阅读理解阶段1.分组阅读,引导学生逐段解读《过秦论》。

2.学生表示理解的段落进行汇报。

3.师生共同理解并总结每个段落的观点和论述。

4.分别对《过秦论》的“霸权”、“文化”、“道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归纳。

(三)交流互动阶段1.分组讨论,探讨《过秦论》的影响和意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论。

3.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并展开深入思考。

(四)课堂作业1.课后完成《过秦论》的阅读和分析,写一篇有关“《过秦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的文章。

2.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和拓展自己的认知,准备以后的探究活动。

六、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分:对学生在热身阶段和交流互动阶段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2.课后作业评分:对《过秦论》的阅读和分析以及探究活动的参与度进行评分。

3.小组讨论评分:对小组成员在讨论中话语质量、沟通的能力、交流的频率、思维的灵活度以及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等方面进行评分。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五篇)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五篇)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五篇)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 1教学目的(1)学*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3)学*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1─2节。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

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⑵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⑶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⑷质疑,讨论释疑。

⑸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⑹齐读课文第一节。

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1.用学*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⑴蒙故业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⑶宽厚而爱人⑷相与为一⑸赵奢之伦制其兵⑹秦人开关延敌⑺延及孝文公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一.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2.对朗读给予评价。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5.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要学生口答)⑴奋六世之余烈⑵铸以为金人十二⑶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⑷因河为池⑸俯首系颈,委命下吏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注意句式)三.指导背诵,概括大意。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过秦论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过秦论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过秦论教案课题: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4课时教师:单位:某某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表达,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

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X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X、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发展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请服,请朝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案主题:《过秦论》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过秦论》的思想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过秦论》的相关资料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过秦论》的一些基本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过秦论》的封面,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了解和想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二、学习并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2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每组负责阅读和理解《过秦论》中的一部分内容。

2.每组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总结所负责部分的主要意思,并向全班进行分享。

3.教师通过学生分享,梳理出《过秦论》的主要思想和意义,并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讨论和展示(15分钟)1.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分析《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辩论。

3.选择几位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受。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教师出示《过秦论》中的一段名言,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

3.教师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过秦论》相关的文化艺术作品,如电影、音乐、绘画等。

2.学生通过观看、欣赏和品味这些作品,进一步理解《过秦论》和古代文化的魅力。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鼓励学生做好笔记和复习,加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了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教学难点: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二、品读文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生:对比手法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二教材分析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一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

语文教案过秦论范文

语文教案过秦论范文

过秦论教案范文《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文章,作者是刘向,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理解《过秦论》的思想,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进行《过秦论》的教学,以及如何设计《过秦论》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系统学习《过秦论》这篇思想文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缺陷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增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能力目标:从文学和哲学双重角度,理解《过秦论》这篇文章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修养水平。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人文情怀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可以采用视频、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展示秦代的宫殿文化和秦俑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对秦代文化和《过秦论》这篇文章的基本认识。

2、知识讲解环节:分析《过秦论》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探讨刘向对中国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变革思想,以及他倡导“变法”的重要意义。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状况,可以适当扩充和深化讲解内容。

3、学生活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述对《过秦论》的理解和看法,增加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交流能力。

4、趣味活动环节:可以采用情景剧、诗歌朗诵、文学展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过秦论》这篇思想文章中所传递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个人修养。

三、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问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情况;鼓励学生在课外读书、写作等方面,进一步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

2、总结性评价:通过定期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评价和总结,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过秦论》语文教案

《过秦论》语文教案

《过秦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过秦论》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魅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职守、勇于担当的品质;(3)懂得居安思危,警醒后人,以防患于未然。

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讲解;2. 分析《过秦论》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3. 理解《过秦论》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的鉴赏;3. 将《过秦论》的思想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论证方法及现实意义;3.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深入剖析《过秦论》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秦论》的文学地位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讲解重点:讲解文中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过秦论》的论证方法及现实意义;5.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深入剖析《过秦论》的思想内涵;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乱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3. 对比分析:与其他文章对比,分析《过秦论》的独特之处;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文《过秦论》教案

课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过秦论》;(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论证技巧;(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言文词句理解和翻译;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 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过秦论》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 文章深层的论证逻辑和辩证思维;3. 对文章中所阐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秦论》全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过秦论》,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地位,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难题,理解文章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文章的重要词汇和句式;5. 案例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秦朝的兴衰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6. 价值观引导:通过文章的论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过秦论教案(精选3篇)

过秦论教案(精选3篇)

过秦论教案(精选3篇)《过秦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二、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解题:过秦论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领悟作者观点,培养辩证思维。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领悟作者观点。

2.教学难点:文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

(2)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疏通文言文,解释难懂词句。

3.分析课文结构(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2)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辩证思考。

4.领悟作者观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秦朝兴衰的论述。

(2)讨论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5.文言词汇积累(1)讲解重点文言词汇,让学生掌握其用法。

(2)进行文言词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实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那么,《过秦论》到底讲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2.阅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尽量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疏通文言文,解释难懂词句。

3.分析课文结构(1)同学们,请你们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看看这篇文章是如何论述秦朝兴衰的?(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领悟作者观点(1)同学们,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你们是如何理解的?(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5.文言词汇积累(2)教师讲解重点文言词汇,进行练习。

6.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文章的结构,领悟了作者的观点。

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课后作业1.熟读《过秦论》,理解文章内容。

课文《过秦论》教案

课文《过秦论》教案

课文《过秦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过秦论》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过秦论》的论证方法、结构布局和语言特色。

1.2.3 探讨《过秦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过秦论》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过秦论》的论证方法、结构布局和语言特色。

2.2 教学难点2.2.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2.2.2 《过秦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3.1.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论证方法、结构布局和语言特色。

3.1.3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2 教学方法3.2.1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2.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2.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4.1.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4.2 成果展示评价4.2.1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过秦论》的背诵情况。

4.2.2 练习题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成绩,了解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5.1 教学资源5.1.1 教材:课文《过秦论》及相关辅导资料。

5.1.2 参考书目:推荐学生阅读与《过秦论》相关的书籍、论文。

5.2 辅助工具5.2.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PPT等教学资料。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过秦论》中的重点字词。

理解并分析贾谊的政论文风格和论证手法。

概括并阐述《过秦论》中的主要论点和历史教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段阅读,分析《过秦论》的结构布局。

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秦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学会将历史观点与现实相结合,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贾谊的忧国忧民之情,理解其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贾谊的政论文风格和论证手法。

《过秦论》中的历史教训及其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过秦论》中的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

对比分析秦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将历史观点与现实相结合,提出合理的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贾谊及其《过秦论》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对秦国有什么了解?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知道的历史故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秦论》,注意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

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出秦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过秦论》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情况,进行课堂讲解。

讲解《过秦论》的结构布局,分析秦国由盛转衰的原因,阐述历史教训。

5. 情感升华:通过学习《过秦论》,引导学生感受贾谊的忧国忧民之情。

结合现实,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秦论》中的重点段落。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秦国由盛转衰原因的分析文章。

3. 思考《过秦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手法。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过秦论》;(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秦朝的历史教训,认识国家兴衰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 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特色;3.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过秦论》中的历史事件;3.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秦论》文本、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过秦论》,了解秦朝历史背景。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秦论》,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观点展开讨论;(2)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完善。

4. 课堂讲解(1)讲解《过秦论》中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收获。

6. 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7.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思考深度和写作能力,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过秦论》背景和秦朝历史的理解;3.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国家兴衰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分析《过秦论》对古代历史的影响;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过秦论》对古代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过秦论》的思想分析和对历史的评价。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相关的教材或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秦朝的崛起和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2.让学生就秦朝的统一与各国的灭亡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统一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

二、介绍《过秦论》: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和背景,包括韩非子的生平和他在秦朝的官职。

2.通过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过秦论》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三、学习《过秦论》的内容和思想:1.分发《过秦论》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全文,逐段解读和讲解。

2.引导学生分析《过秦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包括对君主专制和法治的评价,对奢侈和贪欲的批判等。

3.通过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分析《过秦论》对古代历史的影响:1.让学生就《过秦论》中的观点和思想与秦朝的实际政策进行对比,进一步了解《过秦论》对古代历史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是什么。

五、小结:1.总结《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回顾《过秦论》对古代历史的影响;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作文,分析《过秦论》中的观点和思想对古代历史的影响;2.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写读后感。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过秦论》中的某一段进行解读和阐释;2.给学生分发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文献,让学生对《过秦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过秦论》为主题,旨在通过对这一经典文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秦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历史背景,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反思秦朝的治理方式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了解秦朝的形成背景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 掌握秦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分析秦始皇的统治策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对秦朝的统治方式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力与人心的关系,反思权力的滥用和人民的权益。

三、教学内容1.《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帝王之道和君主制度的思考- 百家争鸣和思想多元性2. 秦朝的形成背景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 周朝末年的分裂与战乱- 秦国的崛起与强大3.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吏治制度的改革和法家思想的推行4. 秦朝经济社会的特点- 土地制度和封建农奴制的改革- 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征战的影响5. 秦始皇的统治策略及其影响- 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的重要意义- 铸剑为犁的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讲解,激发学生对秦朝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合作学习法:分小组讨论,并组织展示,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4. 归纳总结法:通过讲解和讨论,总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秦朝的相关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讨论。

2. 学习《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0分钟)- 讲解《过秦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论述,引导学生理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过秦论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过秦论教案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原因。

2. 理解并分析《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的主旨和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掌握论证和辩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过秦论》的中心思想以及其在秦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理解并运用论证和辩证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核心教材:《过秦论》2. 辅助教材:秦朝历史资料、笔记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如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秦国的强大崛起等,激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关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吗?第二步: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过秦论》这篇文章。

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注意,不要过多纠结于生字生词,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 《过秦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 作者对秦朝统一的评价如何?3. 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有哪些?第四步:整体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引导学生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过秦论》中的论证和辩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第五步:辩论活动(30分钟)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活动,主题为:“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大于秦朝的暴政”。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辩论。

辩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的观点中得出结论。

第六步:扩展阅读(10分钟)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记》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秦朝的历史。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内容,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论证和分析。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课文《过秦论》教案

课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过秦论》的主要内容,了解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贾谊敢于直言、勇于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贾谊的《过秦论》全文,共分为上、中、下三篇。

2. 重点词汇:覆灭、疲弊、拱手、窥伺、变革等。

3. 难点句子:分析秦亡的原因,以及贾谊提出的改革建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过秦论》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

3. 讲解:分析秦亡的原因,讲解贾谊提出的改革建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贾谊观点的看法。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贾谊的批判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过秦论》的掌握程度,包括词汇、句子和课文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过秦论》原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如秦朝的历史背景、贾谊的其他作品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方便课堂讨论。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课文内容和重点词汇时,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

2. 讨论法:在讨论环节,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秦朝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过秦论》的内容。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干净整洁,桌椅摆放整齐,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齐全,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方便课堂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秦亡的原因,讲解贾谊提出的改革建议。

过秦论教案(DOC)

过秦论教案(DOC)

《过秦论》教案【学习目标】1.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合作交流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2.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3.理清行文层次,品味语言特点及铺排蓄势、极化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讽汉王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品评法。

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迅速,亡得悲惨,亡得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

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二、解题及背景资料1.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过秦论教案课题: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4课时教师:单位:景洪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

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三、学生特征分析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

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学习本文应立足于“读懂”。

首先是疏通文字,扫除障碍,运用以前积累的实、虚词和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等知识积极地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阅读中继续积累课文中所涉及的大量实、虚词,巩固文言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其次要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资料,联系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从整体上把握文意,达到“读懂”的目的。

此外还应背诵、熟读课文,进行文学文化常识方面的积累,提高文化修养。

学习本文还应把握文体特点。

《过秦论》是政论文,应从观点和材料统一的角度,认识作者的观点及用事实加以论证的论证方法。

2.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章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

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弱肉强食”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关于贾谊和写作背景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

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招置门下,后吴为廷尉,荐之于汉文帝。

年二十余,后为博士(学术顾问)。

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

又建议文帝改革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

在长沙三年,后召回长安拜为梁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后梁王坠马而死,贾谊哭泣岁余,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他的作品有“赋”七篇(存五篇),《新书》五十八篇,明人辑于《贾长沙集》,《过秦论》是代表作。

他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句法整齐;他的政论文言辞激切,观察敏锐,分析透彻。

贾谊《过秦论》写在西汉初年,这个时期,因此前的五百年的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学生倾听教师的导入。

学生回答作者相关知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并做相应笔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为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为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施行“仁政”以安民来巩固汉朝的统治。

他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短时间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谏汉文帝“安民”并以秦为鉴,实行改革。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本文是有重要作用的。

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学生准确认读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 à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整体感知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记。

学生思考题目的意思。

学生给重点字词注音。

学生掌握文中的通假字。

学生小组合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解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

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读音检查。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讲解。

整体感知课文,为后文理解做铺垫。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明确:“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明确:“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明确:“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兴盛前期:奋余烈,履至尊,鞭笞天下;(攻)取百越,却匈奴。

后期:焚百家,愚黔首;杀豪杰:弱人民;(守)践华因池;信臣精卒守要害:传万世四、学生朗读第4段,教师强调: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作状语,“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1)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明确: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出身:缺乏号召力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并且翻译。

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分析秦国兴盛的原因。

同学朗读第四段并且翻译。

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理解并掌握第二段的重点字词,翻译。

设置问题让学生理解第三段内容。

分析秦国兴盛的原因。

理解并掌握第四段的重点字词,翻译。

设置问题让学生理解第四段内容。

兵力:弱武器:低劣不堪一击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目的是什么?明确: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

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

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力争在课上背诵此段。

第三课时文本解读学习第5段。

学生朗读。

教师强调: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絜”,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

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

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