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一)
一、复习目标
1、了解、识记作者情况和《战国策》要点。
2、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二、复习内容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到南京考察,在南京长江大桥问陪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尼克松:每天有多少人过桥?周恩来:每天有五个人过桥。尼克松:满脸狐疑,周恩来解释说:工、农、兵、学、商。可见,语言技巧在外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预习《唐雎不辱使命》。
任务一:结合课下注和参考书,完成下列填空。
1、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末年学士将其编订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这、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记载了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236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其中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要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斗争,保存了战国时代的大量富有价值的史料。同时,本书语言精练,文笔委婉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是我国古代有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本文选自《》,题目是后人加的。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写的就是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的经过。“不辱使命”,意思是:。辱,。任务二:能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意,可结合课下注或查字典。
雎()怫()跣()抢()祲()缟()傀()挠()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任务三:会通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会背)。
易:()加惠:()虽然:()说:()
以.君为长.者()错意:()请广于君:()直()以头抢.地()庸夫:()士:()怫然:()休祲:()色挠:()
长跪而谢.之()徒跣:()谕:()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
任务四: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通“”,
2、仓鹰击于殿上:“”通“”,
3、轻寡人与:“”通“”,
4、岂直五百里哉:“”通“”,
5、寡人谕矣:“”通“”,
6、秦王不说:“”通“”,
要开心,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