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1、服饰〔1〕第一阶段①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②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③代表性服饰:男装:长袍马褂、西装、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阶段①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②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③代表性服饰:男装:列宁装、装〔“干部服〞〕、绿军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3〕第三阶段①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②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①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②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3、住宅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1、婚姻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3、其他: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开展②受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开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2、近代:〔1〕陆: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2〕海:轮船〔1865年〕(3) 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
,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
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3.(2014·高考安徽卷)1912年4月22日《申报》 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 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 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 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1932年 报(国际间可直通马尼拉、爪哇、旧金
山、柏林、巴黎、西贡等地)业务
(2)电话的发展
时间段 1882年
成就
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
继续增加
20C80S后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 截止2003年 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考点3:传媒之“变”
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独立自主 政治挂帅
十一届三中 异彩纷呈 全会至今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探讨:中国近现代服饰变化的特点
• 1.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 2.近代服饰的变化同中国社会政治和社会思 潮的变化密切相关。
• 3.近代中西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不同文 化的激烈对抗和融合。
新思想不断传入,思想解放
运动推动思想观念转变;
“ 变 “变”的表现
科学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 高(引进→自研);
”
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
“变”的特点
外因:影响(中西文化的碰撞);
全球化趋势的促进。
“变”的影响
社会生活是时代的产物,是一定 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水上运输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2)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首次打破 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
4.航空运输
(1)1909年,______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__________”航线开通。
(3)戊戌变法时的《__时__务__报__》、辛亥革命时的《民 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 新文化的武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 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 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Ⅰ
1.(2010年1月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中国流行的 服饰中,体现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
A.长袍马褂
B.连衣裙
C.中山装
D.西服
解析:近代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答案:C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2.下列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是( )
A.不缠足运动
B.西餐
C.雪茄烟
D.追悼会
解析:带有政治色彩的是“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答案:A
二、单项选择题Ⅱ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11.维新派人士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民族危机的影响
解析: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掀 起了女权运动。
答案:B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衣、食、住、行之行
古代: 木船、马车、轿子 海: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表现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
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 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陆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近代以来 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电车(1906年天津) 空: 飞机(20世纪20年代)
四、大众传媒之报业
• 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需求;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 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1895-98年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四、大众传Leabharlann 之广播(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轮船(1865年)
“万年清”号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汽车(20C初) 公共汽车(1924年)
电车(1906年,天津) 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 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 上下。
四、大众传媒之网络
• 发展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 产生、发展: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 影响: 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有利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 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 观念和新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史料及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及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逐渐走入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变冰冷冷的历史形象。
近代生活变迁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现代生活的变迁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物质生活①近代:断发易服、中山装、西式食品。
②现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
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①近代: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变化。
②现代: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交通①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②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通讯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④现代互联网得到发展报刊①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④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影视①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③《渔光曲》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④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电视的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
6、大众传媒的变迁 ①报刊业发展历程: ②影视传媒的发展 ③互联网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013年,港澳台宽带下载速度世界前十,内地 前五十。平均带宽世界前百
一、核心内容: 二、主要阶段: 三、基本表现: 四、特点 1.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色彩(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近代化 痕迹日益明显,深刻反映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由封建 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的趋进。
五、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方先 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传入中国 ——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 2.受政治运动、政府政策和政局变化的影响
3.民族独立的实现,工商业发展,科技水平进步,城市化 进程加快 ——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直接原因 4.先进知识分子主动向西方学习,以及崇洋媚外的社会心 态
专题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核心内容: 服饰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 二、主要阶段: 1.近代:▲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978-(改革开放后)
一、核心内容: 二、主要阶段: 三、基本表现: 1.服饰变化:近代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迅速 运营里程世界第三,青藏铁路,高铁
4、交通工具的进步 ①火车和铁路业发展 ②汽车和公路业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中华民国建立后 • 主要原因 (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民国政府政策的支持:如 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2)经济:民资进一步发展 (3)西方文化传播(新文化运动)
4
3、新中国成立后 • 主要原因 (1)政治:两半社会结束
政府政策 各种运动影响(如文革) (2)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5
• 社会生活变化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不 断加深
• 中国社会生活虽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
民族特色(传统)
8
四)趋势: 社会生活越来越现代化,
五多)元启化发
• 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 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 变化
9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 建立(1840—1949)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 三中全会(1949--1978)
1、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 军装、中式便服。
2、女装:列宁装、布拉吉 (即连衣裙)、中式便服。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布拉吉
15
“做套列宁装,留着 结婚穿”是当时年轻 人的流行说法。 16
前苏联女专家给中 国带来了布拉吉热
17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18
---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旧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
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
4.2-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特别提醒】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中 国工业近代化的产物和表现,推动了中国近 代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带有鲜明的半 殖民地色彩,列强控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控制沿线地方,把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 于在军事上镇压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 中国的财富。
考点三 认识四大媒介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考点二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 特点、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1.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 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 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3)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 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4)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习俗风尚(移风易俗)
征婚启示(1900) 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 征婚启示(1903) 要求:
须文理通顺,
能作短篇文字, 系出名门闺秀,
举止大方,
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征婚人章太炎
男女平等式
大男子主义式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 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 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
1.四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四种 信息传播媒介。 2.影响 (1)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 获取信息。 (2)从其娱乐功能看:可以给民众带来美妙的精神 享受。 (3)从其联系功能看:可以加强民众间的交流与沟 通。 (4)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 (5)可以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2.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 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 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 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 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 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 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 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 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 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 级运动的兴起。 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 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扬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创办《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中国的报刊出现繁 荣景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 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影响巨大。
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 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 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①形成: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出现,1873 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 自办的最早报纸。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2.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 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 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 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 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 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 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 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 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4.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 为明显。 (1)婚丧嫁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 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新 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 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 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 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专题概述本专题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时,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习俗风尚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第二课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信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课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载体,阐述其影响力。
本专题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列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
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专题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重点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
交通工具的更新及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
第三课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讲述了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在近现代中国的演变。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影视是音像媒介,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是电子媒介,它有着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便利了大众的生活,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本专题的核心思想是想说明自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变得越来越快捷、方便和有质量。
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而要实现这个心愿,就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良好的政策环境,那就是要搞好改革开放。
学法指导⑴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主动探索,拓展学习的空间。
搜集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或深入社区向身边的长辈访谈;或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调查,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⑵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知识结构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中山装、列宁装女子服饰的变化旗袍流行服饰变化的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四大菜系的形成并行于世的中西餐西餐的传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居室建筑的演进居室建筑的西化趋向特征—中西合璧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变革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等习俗风尚变革风俗变化婚姻制度、社会风气、体闲生活二、基础训练㈠填空题1.____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____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____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____走向____。
3.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____。
婚姻礼俗也开始____,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4.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____、____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㈡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5.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为①拘谨、保守②美观、适体③呆板、等级森严④方便、平民化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列宁装④旗袍⑤西装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③④7.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著名的四大菜系是①京菜②鲁菜③淮扬菜④湘菜⑤粤菜⑥川菜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⑤⑥D.②③⑤⑥8.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②新文化运动③新中国的成立④改革开放⑤外来文化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三、能力拓展㈠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吕氏春秋》所载:“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材料二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原籍广东香山人。
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
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材料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刘家峻山村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
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
一天夜里,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终身大事时,却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等捆住,借机陷害。
幸得区长及时赶来,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当众教育了二孔明和三仙姑,并批准了小二黑和于小芹结婚。
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与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
材料四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禁止重婚、纳妾。
禁止童养媳。
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回答:⑴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何种婚姻习俗?导致这种婚姻习俗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⑵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婚姻风俗出现了何种可喜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⑶结合材料四,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对现代婚姻习俗的影响?㈡问答题10.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⑴列举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⑵概述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趋势?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知识结构更迭速度加快特点城市更新较农村显著交通工具的更新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汽车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飞机1949年后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开始标志 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邮政通信的发展从试办到正式办理(1866-1896)发展阶段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发展1949年11月,邮电部成立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有线电报 1877年丁日昌开创电报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电信事业的发展1882年传入中国电话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二、基础训练㈠填空题1.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
____、____等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____、____、____所取代。
由机械动力牵引的____、____、____也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2.在____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____世纪____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19世纪中叶,当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____和____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4.____年,电话传入中国。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____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
㈡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5.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A.轿子B.人力车C.自行车D.汽车6.公共汽车在我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7.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A.广东省B.福建省C.台湾省D.江苏省8.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三、能力拓展㈠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
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
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
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